《壯哉唐詩》
一、唐代哪些人在寫詩?
整個唐代從高祖李淵至昭宗李曄(618-907),將近三百年,即使將五代十國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四百年,流傳至今有名有姓的詩人竟有二千二百多位。其中,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農婦;雅至文人學士,俗至文盲武夫;長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寫,個個會吟,更不用說產生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以及王維、孟浩然、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杜牧這樣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璨若繁星、「光焰萬丈長」的詩人群體,所以才談得上那是「詩的時代」!下面略舉幾例,說明唐代詩人群體之寬廣。
「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蕭瑀,南朝梁之後裔,曾仕隋及唐高祖,在李世民與其兄弟爭奪政權的鬥爭中,站在李世民一邊。又為人耿介,為官清正,李世民說:「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圖其形於凌煙閣,官至太子太保,封宋國公,並贈此詩。(《舊唐書?蕭瑀傳》)「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比喻危難時刻才能考驗出一個人的堅強與忠誠,這對於當代人亦有啟發意義。
「后妃」如武則天《臘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村夫」如張打油《雪詩》:
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詩雖通俗、直白,但卻形象、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活潑、幽默、風趣,亦為今人生活中所習見。想見之中,會令人忍俊不禁。
「農婦」如葛鴉兒《懷良人》: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
詩中這位農婦,「荊釵」、「布裙」,且久未更新(「猶是嫁時衣」),足見其貧寒;蓬鬢垢面,亦見其勞苦。但現在正是春夏播種胡麻的季節,良人(丈夫)為官家服徭役,應該歸來,卻為什麼還沒回來呢?貧窮、困頓,失望、無奈,一個無助的女人。此詩讀來令人心酸!
村夫詠雞犬,農婦嘆農時,此為「村夫農婦能為詩」。
「垂髫少年」如駱賓王《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駱賓王7歲時所寫的一首詩。這首充滿生活情趣的小詩,在今天可以說連牙牙學語的幼兒都會張口背誦。
一群大白鵝,彎曲著優美的長脖子,對著藍天大聲歌唱。它們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池塘中,鮮紅的腳掌撥開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麗的圖畫。
鵝是常見的家禽,可詩人卻從它們身上發現了這樣明快活潑、令人賞心悅目的美。可見,只要熱愛生活,就能時時發現美,處處找到詩意。
七歲女子《送兄》: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飛。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七歲的駱賓王能寫詩,七歲的女孩也能寫詩。但她不如駱賓王幸運,因是女孩,所以連個名字也沒落下,被稱為「七歲女子」。「七歲女子」是武則天時南海人,因善作詩,被武則天召見。一日,送她來的兄長要回去了,武則天讓七歲女子賦詩送兄,女子應聲成就此篇。
二、唐詩有多少首?
唐詩共有多少首?難以數計。僅清代康熙年間所編《全唐詩》,就收錄了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後來人們又陸續搜補唐代逸詩一千多首,今人能讀到的唐詩總計約五萬首。請注意,這只是在經歷了資訊極不發達的1400多年之後流傳下來的作品數目,當時實際產生了多少首詩?1400多年的改朝換代、歷史風雲、天災人禍中,又流失了多少首唐詩,已經無法準確知道了。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有志於學習祖國優秀文化遺產,讀五千首唐詩不為多,只讀了唐詩的十分之一呢。讀五百首還算可以,也只是唐詩的百分之一而已。背誦五十首,僅僅是全部唐詩的千分之一,這是底線,是每一個識字的中國人的文化底線,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養的需要!
三、唐詩繁榮的奧秘
其一,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太平盛世,為詩歌繁榮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創作的「底氣」。當時的詩人都以那個清明的時代為自豪,都想能為國家建功立業,甚至出將入相。他們認為,「端居恥聖明」(孟浩然),而希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李白)、「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杜甫)。所以,偉大的時代給了詩人以膽魄,而他們的詩歌,也正唱出了時代的昂揚精神。
其二,民族大融合。唐帝國是空前大一統的國家,國內「五胡十六國」時代各民族之間的混戰局面平息下來,文化融合大大加強,詩人們可以更廣泛地接觸各地的生活。南方的詩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長河、秦城、漢關;北方的詩人可以到南方去看看清溪、綠野、碧樹、亭台。
同時,中國同西域、中亞、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也有較大的發展。玄奘西遊,鑒真東渡,唐帝國是一個向世界敞開大門的開放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詩人們精神生活更加充實了,視野更為寬闊了,寫作素材更為豐富了。
其三,思想大解放。唐代思想開放,人際環境寬鬆、洒脫、大度,所以詩人寫起詩來較為自由、隨意。
舉一個例子:
唐初有一篇小說叫《補江總白猿傳》,寫的是南朝時期梁朝末年,有一位將軍名叫歐陽紇,他攜妻南征,途中妻子被白猿掠走,後雖逃回來,但已身懷有孕,生下一子,取名為「詢」,但孩子模樣像猴。後來歐陽紇因罪被殺,歐陽詢被陳朝的尚書令江總收養。歐陽詢長大後,「文學善書,知名於時」。
大家知道,歐陽詢是初唐時一個真實人物,為官經歷了隋、唐兩朝,太宗時官至太子率更令,是當時的大學問家(撰有《藝文類聚》一百卷)、大書法家。大概因為他的長相有點像猴,所以無名氏文人居然敢拿這位大人物開涮,可見當時風氣的開放了!
不僅小說中寫歐陽詢,朝廷官員也常常拿他的長像取笑他。據記載,有一次朝廷議事之後,唐太宗長孫皇后的哥哥、國舅長孫無忌贈詩歐陽詢曰:
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
誰言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歐陽詢也不示弱,他抓住長孫無忌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是少數民族這一特點,於是拿長孫無忌的髮型、服飾打趣:
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
只緣心混混,所以麵糰團。
宗大笑,說:歐陽公這樣說他,不怕皇后報復嗎?觀眾朋友想想,唐太宗尚且「大笑」,皇后當然不會追究了。
以此可見,
其四,官家大提倡。這裡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如上一講所述的帝王們自己帶頭寫。歷代唐王,差不多都是詩人,都有詩作傳世。帝王都愛詩,上行下效,就形成創作風氣。二是帝王常鼓勵詞臣唱和,自己樂觀其盛。讀者可以查《全唐詩》中有不少「同題詩」(不同的作者在同一天寫作同一題目的詩),其成因就是朝廷議事之後,皇上命題,大臣們同時做的「作業」。三是科舉考試中有「考詩」的科目,即「以詩取士」,這是很關鍵的。考試就是指揮棒,詩寫得好可以做官,誰不努力為詩呢?
其五,藝術大綜合。唐詩的繁榮還因為它根植於唐代肥沃的文化藝術土壤。唐代,中國文化中的各種藝術綜合成長,高度發達,臻於成熟,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光芒。如唐代音樂,有《十部樂》,有《霓裳舞衣曲》,唐玄宗時期,還親自在禁苑梨園中訓練音樂、歌舞人員,盛極一時,後世遂尊唐玄宗為「梨園」祖師。唐代舞蹈也美不勝收,《十部樂》、《霓裳舞衣曲》等都配有大型舞蹈,而小型舞蹈節目更是數不勝數,且有「健舞」、「軟舞」之分(唐詩中有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類詩歌)。唐代雜技常有「戴竿」、「掌上輕」一類驚險節目。唐代又是書法、繪畫的時代,中國歷史上知名的大書法家、大畫家許多都產生在那個時代,書法如「唐初四大家」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盛唐以後的懷素、張旭(「草聖」:「張旭三懷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呼號疾走」,氣勢磅礴,盡顯唐人氣概)、顏真卿、柳公權等;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畫聖」)、李思訓、王維等。
其六,詩流大彙集。從中國詩歌的成長歷史來看,到唐代,詩歌走向盛壯之年,理所當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時期,這是詩歌發展自身的規律所決定了的。中國的詩歌創作歷史悠久,從原始社會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萌芽幼稚期,到「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奴隸社會、早期封建社會詩歌的青少年期,至唐代,中國詩歌的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已經臻於必然成熟的時期,所以才有如此完善的狀態。
《壯哉唐詩》第二講唐詩概貌(下)
上一講我們談到唐詩的作者和數量,以及唐詩繁榮的主要原因,這一講談一談唐詩究竟美在哪裡。
一、唐詩境界崇高
古人對「詩、詞、曲」思想內容的評價有一個傳統觀念,就是:「詩言志」、「詞寫情」、「曲敘事」,詩、詞、曲是有分工的。詩是寫大事的:宇宙天地,憂國憂民,胸襟抱負,人情物理。詞是寫個人情感的:男歡女愛,相思離別,風花雪月,酒邊樽前。曲是演繹故事的:悲觀離合,曲折傳奇,纏纏綿綿,情腸九曲。如此等等。
唐詩最符合「詩言志」的標準,它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積極進取,昂揚樂觀,內容非常健康。
比如,它所抒發的愛國熱情:
崔顥《贈梁州張都督》:
出塞清沙漠,還家拜羽林。
風霜臣節苦,歲月主恩深。
為語河西使,知予報國心。
詩中稱讚張都督的雄威和勛勞,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愛國抱負:「為語河西使,知予報國心」。人人都有「報國心」,這應該是唐詩所反映的時代精神。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唐時守邊將士的豪言壯語,更是一首英雄的讚歌。鎮守「孤城」的唐軍,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負著保衛家園的使命。儘管邊塞上黃沙瀰漫,戰雲翻滾,但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哪怕磨穿金甲,哪怕犧牲在戰場,不破強敵決不還鄉!讀者要考察唐朝軍威,要領略「盛唐氣象」,於此詩可略見一斑矣。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
葡萄美酒,夜光寶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襯了將士們流血犧牲的殘酷。但是,為了祖國,「醉卧
又如唐詩所表達的人生境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登高望遠,舉首高歌,人生應當有此胸懷和視野!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朝氣蓬勃,堅定不移,人生應當有此自信和執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詩人筆下的蟬,居於梧桐之巔,「地位」不可謂不高;吸吮純清之露,「內美」不可謂不潔。唯其如此,所以它才能夠「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地位之高應與品德之高相一致,這樣,就可以獲得美譽,且聲名遠播而無需藉助別人的吹捧。當今,做人是這樣,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也都是這樣啊!
唐詩所反映的時代價值觀: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李頎《古意》)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這些詩句反映出唐代人積極從戎、剛健尚武的人生追求。其實,無論在哪個時代,經歷過血與火的征戰,其人生更具剛性。
唐詩所蘊含人情、事理:
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告訴人們,即使生活中會有挫折、有困難,但一定要樂觀面對,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那麼,「前路」總會灑滿陽光的。
劉叉《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詩人劉叉來自燕趙大地河朔,好任俠,講義氣,喜佩刀帶劍。他有一把寶劍,恰逢朋友姚秀才喜愛,他便從腰間解下,又寫了這首詩,一併相贈。
這不是一把尋常「小劍」,而是一把祖傳寶劍。「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古人常以水喻劍,取其流動、隨意,以柔克剛之意。詩人稱自己的劍是「古時水」,足見其價值珍貴;而這把古劍終於流向自己的「手心」,又可知此劍乃其家傳。家傳寶劍,自然無比珍視,但因朋友喜愛,詩人便毫不猶豫地饋贈,此舉更賦予寶劍以新的含義——友情重於器物。
如果說贈劍給姚秀才,顯示了詩人的慷慨、大義,那麼,詩人的囑託更體現了他的高尚境界:「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瀉贈」是因以水比劍而言,「勿薄細碎仇」是告誡姚秀才:不要用劍去解決個人的私仇和小憤(「薄」,接近之意)。
古代男子以佩刀帶劍作為闖天下、取功名的象徵,劉叉在這首詠劍詩中,正表達了這樣一種理想:好男兒當胸懷大志,自尊自強,報效國家,建功立業,這才是佩劍的真正意義,而不要因為「細碎」的讎隙便拔劍而起,最終干擾了人生的遠大目標。
其實,在當今社會中,人們也會常常遇到許多「細碎仇」,但有境界的人決不這樣。他們「柔弱」,他們退讓,他們寬容。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負擔重,人們心中往往都窩著火,煩著呢。所以,人與人之間容易結「仇」,容易結「怨」。但這些大多是無關國恨家仇的小恩小怨,千萬不要用刀、用劍、用暴力去解決哦。
為了你的前途,為了社會和諧,「勿薄細碎仇」。
二、唐詩語言精美
唐代詩人十分追求詩歌的語言藝術,因為語言如同繪畫的顏料,詩歌內容以美麗的語言表述出來,則可以使作品表現出繪畫美。所以他們「語不驚人死不休」、「意匠慘淡經營中」(杜甫),務必使詩歌語言準確、鮮明、生動,更具美感。
比如膾炙人口的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用美麗的語言構成四幅畫:
第一幅:青翠的柳枝間,兩隻黃鶯在跳躍歡唱;第二幅:一行白鷺乘著春風在藍色的天幕下自由飛翔;第三幅:近處是一個窗口,從窗口望去,遠處西山上的千年積雪,別緻地點綴著朗朗春色;第四幅:春潮漲了,正是泛舟之時,門前江中停泊著即將出發的萬里行船。前兩幅呈動態,後兩幅呈靜態,動靜結合,相映成趣,又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春意圖,其中融貫著作者對春天的喜悅之情,使其呈現出一個統一的意境。
唐詩中許多精美的字、詞,被後人稱作「詩眼」。所謂「詩眼」,就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的一個奇字或一個精當的詞,它好比人的眼睛最能傳神一樣,最能傳出一首詩的精神,這實際上也就是錘鍊詩歌語言,避免陳詞濫調,使之能更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獨特的感受。明代胡應麟說:「至老杜(杜甫)而後,句中有奇字為眼。」(《詩藪》)
唐詩中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杜甫《送蔡都尉》「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齊己《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此外,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十字之中,描寫了六種景物;荒村野店之中,雞聲喚起趕路的旅客,殘月猶自掛在天邊;店外一道小河,河上一座板橋,橋上白霜正重,留下了早行人匆忙的腳印……詩人以最精練的語言,表現了一種野店霜晨、旅客道路辛苦的生動意境。宛如當今的電視短片,推、拉、搖、移的鏡頭都有。
三、唐詩形式多樣
唐詩作品中,從字數看,有三言詩、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從體裁看,有古體詩(歌行體、古風詩)、近體詩(格律詩)、樂府詩等等,芸芸齊備。可以說,中國古代詩歌的各種體制,在唐代已經全部形成、確立或得到進一步完善了。
大家通常讀到的唐詩大多是五言詩、七言詩,這裡給大家介紹一首六言詩——王維《田園樂》: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這是一幅山水景物畫,嚴格地說,更像當今的攝影照片。「桃紅復含宿雨」——桃花特寫:粉紅的花瓣上凝聚著夜雨的雨滴,鮮澄,柔和,晶瑩,透明。「柳綠更帶朝煙」——霧中晨柳:春色正濃,楊柳本自「堆煙」,再加朝霧迷濛,顯得分外裊娜多姿。這裡有意境之美,構圖之美,著色之美,真正是「詩中有畫」。「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更與孟浩然《春曉》同趣,寫出隱士高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不與世事的清高。
此外,唐詩的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整、優美的,讀來讓人感覺形式之規整、節奏之鮮明、韻律之流暢,均妙不可言,使得唐詩成為後世格律詩創作的範式,也代表著中國古典詩歌在世界詩歌苑地中的獨特體制與風格。
僅以唐詩的對仗為例。所謂「對仗」,是指詩句的對偶。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故藉以作為詩歌對偶的術語。對仗,主要用在律詩中,一般規律是上下兩句(亦稱「出句」和「對句」)之間同類詞兩兩相對,亦即名詞對名詞,動同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顏色詞對顏色詞,數量詞對數量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等。如山對水,去對來,紅對綠,千對萬……唐詩名句如: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劉長卿:《登余千古縣城》)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
都是精採的對仗。
唐詩境界崇高、語言精美、形式多樣,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唐詩的思想、藝術風貌。那麼,唐代有哪些詩人的詩是我們今天非讀不可、不讀就會終身遺憾的呢?下一講會告訴大家。
《壯哉唐詩》第三講《春江花月夜》與初唐詩人的人生感悟
一般研究者都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裡先談談初唐的詩。
一、華美的初唐詩歌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開元初(713)
初唐詩歌是擺脫六朝綺靡文風,將詩歌創作引向健康發展的階段。其百年之間,又可分為前五十年與後五十年。
前五十年沿襲六朝浮華風氣,宮體詩充斥詩壇,代表流派有「上官體」(虞世南、上官儀)和「沈宋體」(沈佺期、宋之問)。後五十年,先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從內容到形式的革新,後有陳子昂高倡建安風骨,將詩歌創作引導到強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方向,開創出唐詩健康的思想境界。
在前五十年與後五十年之間,有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值得一讀。
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這首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在當時幾乎無人不曉。
第一,它揭示了一條宇宙規律——人生有限,宇宙無窮。「年年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是說花兒年年開放,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而人生短暫,年年看花的人卻是「不同」嗎?
這個說法,乍聽起來有點消極,其實不然,它是中國古代文學從古到今一個永恆的主題。你看——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
這些都是對宇宙規律的大徹大悟。看到這一點是要有識見的;說出這一點是要有勇氣的。當然,問題的關鍵是看到這一點之後,你採取的態度是什麼?有人說「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體現一種消極人生觀;有人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生命雖有限,壯心永不息;有人說「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雷鋒)。這就有本質的區別。
第二,它描述了一個人生現象——「紅顏」終會「白頭」;「白頭」也曾「紅顏」。從古到今,一個人不可能終生保持「紅顏」,人總會衰老,人生總有生老病死,這都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就是自欺欺人,就會對人生作出許多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第三,它指出了一種生活態度——珍惜「紅顏」,尊重「白頭」。既然明白了「紅顏」終會「白頭」,「白頭」也曾「紅顏」這一道理,那麼,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珍惜「紅顏」——趁青春年少之時,努力學習,發奮努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同時,還要尊重「白頭」——「白頭」的經驗,「白頭」的成功,甚至包括「白頭」的教訓,都是「紅顏」的寶貴財富。尊重「白頭」,是優良的傳統;尊重「白頭」,是感恩的觀念;尊重「白頭」,實際上是尊重自己!
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宇宙」與「人生」之辨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讀《春江花月夜》這首長詩的訣竅,可以將它分為五個部分:首八句,次八句,再四句,接下來八句,最後八句。五個部分之間是起、承、轉、合的關係。即:
第一個八句「起」:用一組特寫鏡頭,描寫了「春江」、「潮水」、「明月」、「花林」、「月夜」等美好的景物,是為破題。
第二個八句「承」:即承接第一層的內容,由眼前的美好景物引發出「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感慨。
第三層四句為「轉」:由「人生短暫」的感慨轉而寫人生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離情別緒。
接下來八句「轉承」:將第二層「轉」過來的內容再展開,從思婦的角度寫離愁。
最後八句亦為「轉承」:從遊子的角度寫離愁。
全詩最後一句(「落月搖情滿江樹」)是「合」:照應詩的開頭「春」、「江」、「花」、「月」、「夜」,全詩以寫景起,以寫景收。
讀此詩當然要理解它是怎樣寫景、怎樣說理、怎樣抒情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它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畔何人初見月?」答案是人生有限(最早見到月亮的那個人早已不在);「江月何年初照人?」答案是宇宙永恆(最早照到人間那個月亮卻還存在,仍然年年照到人間來)。這也是劉希夷詩中所闡述的主題。但這首詩最深刻的卻在接下來的兩句:「人生代代無窮已」——作為單個的人雖然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人類的傳承卻一代接一代,永不斷絕(而且不斷呈現新面貌),這就是「有限」中的「無限」。而「江月年年只相似」——那從亘古以來一直存續的月亮雖然永恆,但它卻沒有變化,「年年只相似」,永遠是那副老面孔,這就是「無限」中的「有限」啊!看起來,最偉大的還是人類——人類也有與宇宙一樣永恆的東西,這就是血脈傳承,這就是情感永固,這就是精神永存!
四、「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古人」與「來者」之恨
陳子昂,生於公元661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年輕時四處行俠仗義,十八歲才開始刻苦攻讀。他性格豪放、浪漫,胸懷大志,行為舉止不同於常人,傳說他到長安考進士的時候,先在鬧市之中用重金買得一把非常珍貴的胡琴,一時引來許多人圍觀。人們紛紛猜測,捨得花錢買這樣貴重樂器的人,必是操琴高手,於是提出請他當眾演奏一曲。陳子昂微微一笑,說道:「各位如果要聽琴,明天請到我住的客舍來。」第二天,人們果然都湧向陳子昂的住處。只見陳子昂拿出那把胡琴,「啪」的一聲當眾摔在地上,胡琴被摔得粉碎。眾人都驚呆了,這時,只見陳子昂從屋裡抱出一摞稿紙,高聲說:「諸位與其聽我操琴,不如讀我的詩文!」於是把平日所作詩文分發給大家,眾人讀了連連稱讚。一時間,陳子昂名噪京華,這就是古代的「炒作」行為。後來,他果然中了進士,並在武則天執政時,做過麟台正字、右拾遺等官職。他多次給武則天上書,力陳時弊,主張革新,因而得罪權貴,38歲時不得不辭官歸鄉,過起了隱居生活。隱居後,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指令當地縣官藉機將他關押起來,並且害死於獄中,死時42歲(公元702年)。
陳子昂最著名的一首詩是《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名薊北樓,遺址在今天的北京市西南。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族攻陷營州,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討,陳子昂以右拾遺身份在軍中任參謀。武攸宜在軍事上是一個無能之輩,出征的第二年,由於他指揮不當,手下先鋒王孝傑等人竟全軍覆沒。在局勢危急之時,陳子昂要求分兵破敵,為國前驅,結果武攸宜不但不答應,反而將他降職為軍曹。陳子昂忠而見棄,悲憤填膺,他登上幽州台,舉目四望,天地蒼茫,高聲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
這是一首小詩,四句共二十二字,居然激起古今無數讀者的感慨和共鳴,其魅力究意在哪裡呢?詩的第一句說,「前不見古人」,意思是,登上幽州台,回溯前朝事,那與幽州台有關的「古人」都已經見不到了。這裡的「古人」,實際上是指戰國時代,以幽州為都城的燕國的燕昭王和他的臣下。燕照王曾經問謀士郭隗,該怎樣求得賢才,郭隗說:「就請大王從尊重我開始吧!」於是燕昭王果然為郭隗專門修了一座宮室,並且將他當作老師來事奉。又傳說,燕昭王曾在易水邊上築了一座高台,用黃金千斤作為招募人才的獎賞,結果得到了象樂毅、鄒衍、劇辛那樣的良將和謀臣。從那以後,黃金台
既然「前不見古人」,那麼後代會不會有來者呢?也就是說,將來會不會有象
《壯哉唐詩》第四講 邊塞詩派與盛唐詩人的壯烈情懷
初唐自陳子昂之後,唐詩開始走上關注社會、關注現實、格調高昂、詩風強勁的健康道路,開啟了盛唐詩歌發展的新格局。盛唐的詩歌是個什麼樣子呢?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旗亭畫壁」
那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天,長安城中雪花飄飄洒洒,陣陣寒氣侵人肌膚。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相邀來至旗亭,想飲酒聽曲,消閑遣興。旗亭就是酒樓,那裡有許多歌女樂工,他們把當時流行的詩歌譜曲歌唱,為顧客助興。王昌齡等三位詩人上得樓來,選了個乾淨的座位坐下,歌女們的演唱尚未開始。王昌齡笑著對高適和王之渙說:「我等三人在寫詩方面都有些名氣,但平日總分不出高下優劣來。今天我們不妨悄悄觀察歌女的演唱,看看誰的詩被她們選作歌辭。被她們唱得多的,自然是第一名啰!」高適、王之渙拍著手連叫「好,好,好!」
不一會兒,一位歌女手執紅牙拍板,輕展歌喉,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聲音清越,感情真摯。王昌齡擊掌而笑,說道:「這是我的詩!」說著,伸出手來,用指甲在牆上畫了一道橫線,作了個記號。酒過一巡,又一位歌女出場,三人同聲說道:「聽聽這一位唱誰的詩。」只見那歌女輕舒紅袖,微啟櫻唇,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曲調婉轉,情意纏綿。高適聽了,哈哈大笑,也用指甲在牆壁上畫了一道杠,說:「我的絕句一首!」又過了一會兒,第三位歌女出來,只見她載歌載舞,款款而歌:「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一聽,對著王之渙說:「聽見了嗎?我的絕句又一首。」說著在牆壁上畫了第二道,畫完又笑。高適也對著王之渙微微頷首。接著搖了搖頭,似乎在說:「只有老兄的詩沒有人唱呢。」王之渙臉都漲紅了,把酒杯往桌上重重地一頓,說:「這般樂工都是潦倒之徒,這些歌女也只會唱『下里巴人』,他們哪裡懂得『陽春白雪』!俗不可耐,俗不可耐!」說完指了指樂隊中一位最漂亮的、尚未出過場的歌女,對王昌齡、高適說:「等到這位女子上場時,她如果不唱我的詩,我就終生不再與你們爭高低了!假如她唱的是我的詩,那你們可得要作揖行禮,拜我為師哦。」王昌齡、高適滿口答應,大家靜候那位美麗的女子出場歌唱。
酒過三巡,那最漂亮的歌女出場了,只見她頭髮梳成雙鬟,亭亭玉立,風姿綽約,開口歌唱,如鳳鳴鶯啼。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下,王之渙可高興了,他站起身來,仰頭喝乾了杯中酒,指著王昌齡、高適說:「怎麼樣?二位村夫俗子,俺王之渙沒說錯吧,只有這樣的女子才配唱我的詩!」說完,三人都笑了,又一連幹了幾大杯。這便是有名的典故——「旗亭畫壁」。
二、盛唐氣象
盛唐:玄宗開元元年(713)——代宗大曆初(766)
盛唐詩歌,是唐詩繁榮的頂峰。這一時期湧現出許多在中國詩史上堪稱第一流的詩人:張九齡、孟浩然、王維、賀知章、儲光羲、王昌齡、高適、岑參、李白、李頎、常建、杜甫等。
這一時期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歌的特點是:散發著強烈的浪漫氣息,追求進步的政治理想,抒發昂揚的胸襟抱負,表達熱烈的愛國激情。詩作氣象渾穆,感情強烈,情調激昂,語言純美,集中反映了時代的進取精神,被稱作「盛唐氣象」。「安史之亂」以後的詩歌依然帶著盛唐氣魄,以杜甫為代表的一批詩人,敢於正視滲淡的人生和動亂的時代,為國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而大聲疾呼,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
盛唐詩風是壯美的,一些政治抒情詩是如此,即使是寫景的詩也是如此。像膾炙人口的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此壯觀,如此驚天動地,大家不要以為只是個性浪漫的李白才有此詩,其實不然,在當時,即使最不浪漫的人寫出來也是如此。
以孟浩然為例。他是當時的大隱士,但他的隱居與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不同,他是為了「隱居」出大名氣,好讓皇上「請」他出去做官。結果未能如願。於是四十歲入長安應進士試不第,王維曾邀入內署:「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床下?』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新唐書?孟浩然傳》)
我們來看看孟浩然的山水詩。
其一,《彭蠡湖中望廬山》(節選)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
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
……
其中寫廬山「勢壓九江」、「崢嶸當空」,寫瀑布「日上香爐」、「絢爛如虹」,也足與太白之詩媲美,「亦為高唱」。
其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高秋八月,正是秋水浩淼的季節,洞庭湖水勢滔滔,茫茫一片,那氣勢簡直要包融天地,涵孕太空。南楚大地,雲夢二澤,瀰漫著洞庭湖的濛濛水氣;古老的岳州城,被洞庭波濤搖撼著,激蕩著,大有山崩海嘯之勢。面對如此浩瀚寬闊的湖面,詩人驚呼「欲濟無舟楫」,沒有舟、槳,怎能渡過這茫茫八百里洞庭?可是,倘若端坐不動,不思進取,又愧對這聖明的時代。無奈之中,詩人慨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眼看著別人垂釣,收穫頗豐,真令人羨慕不已啊!
孟夫子的用心,明眼人一聽便知。他羨慕別人仕途通暢,他希望有人能給他一條船,一支槳,這樣,他就能在波濤洶湧的宦海中去拼搏一番。這正是仁人志士的胸懷,也正是盛唐的時代氣象。然而,僅僅羨慕別人的好運是於己無補的,生活中總會有機遇,關鍵在善於把握,畢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啊!
三、「未得報恩不得歸」——李頎《古意》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古代的男人,有的仕途干進,以求高官顯宦,衣錦還鄉;有的窗前吟哦,以求詩賦華美,藏之名
《壯哉唐詩》第五講仰天長嘯的詩仙李白
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自負能夠出將入相的人,得知皇上召見,自己的理想抱負即將實現的時候,他唱道: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但是,當他受到權奸的排斥、打擊的時候,他又金剛怒目式的喊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人,面對黑暗勢力,決不低下他高昂的頭,但對待朋友、對待窮苦大眾,他卻如此真誠、謙恭:
他曾經在長江邊上送別朋友: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他也曾在黃鶴樓上對別人寫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自認不能超越崔顥,於是擱筆而去。
他曾經為運河上拖船的縴夫而痛哭: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他曾經為五松山下窮苦老太的貧困而憂傷: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他還曾為一位農民朋友的情誼而高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個人痛苦時,可以仰天長嘆: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迷茫時,可以「停杯投箸」,嗚嗚咽咽: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個人率性時,可以——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詩)
這個人終生愛酒,曾發表過「飲酒有理」的高論: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這個人,就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以他傳奇的經歷和個性,熔鑄成他那傲岸的人格,以他那偉大的人格寫成了他那獨特的光耀千古的詩篇。今天,在我們繼承、學習祖國傳統文化,培養全民族的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不能不關注李白的詩歌和他的人格。
一、學文習武少年志
李白(701-762),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其祖隋末因罪流放至西域碎葉城,唐武則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就出生在那裡,五歲時隨父親李客(商人)遷至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定居。從小學文習武,勤學儒家經典,精通道家學說,喜愛縱橫之術。曾三次模仿《文選》,有「鐵杵磨針」的故事流傳。李白雖然喜愛道家的逍遙和自由,熱衷於縱橫家的遊歷與俠義,但他骨子裡仍抱持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李白能文能武,「十五好劍術」,武功不錯。25歲時,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他既浪漫又充滿坎坷的人生旅程。
二、蹉跎歲月長安道
李白應召入長安,被委任「供奉翰林」之職,雖能接近皇上,但卻不能參與國事決策。他有兩大失望,一是原以為玄宗召見他會委以重任,從此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幹,出將入相,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沒想到只封他一個「翰林」,且是閑職,這使他很失落,頗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對唐王朝表面繁榮背後的黑暗以及對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擅權、對玄宗皇帝專寵楊玉環而導致楊國忠干政,非常憤慨。在長安前後兩年多,他十分苦悶,以酒澆愁,甚至「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對那些王侯、權貴更不放在眼中,性情越來越孤傲。乃至於傳出「貴妃捧硯、高力士脫靴、玄宗御手調羹」的故事。(《舊唐書文苑傳》:「(白)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後來,由於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相繼向唐玄宗進讒言,玄宗終以李白「非廊廟器」而「賜金放還」。李白於天寶三載(744)離開長安,開始了人生第二次長時間漫遊。
三、兩番投軍留遺恨
李白生命的後十七年,為了解脫精神上的苦悶,到處遊山玩水,求仙訪道(主要在南方)。其間結交了杜甫、高適,與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結下了生死兄弟情意。
「安史之亂」爆發後,曾兩次投軍,請纓殺敵,積极參加平定安史叛亂。但是,第一次錯投永王李璘。李璘兵敗被殺,李白被唐肅宗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途中遇赦(「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上元二年(761),第二次投太尉李光弼(時李光弼率兵抗擊史朝義,途徑安徽),半路上生病,不得不返回,次年病故,葬於安徽當塗縣采石磯。
四、披頭散髮唱千古
李白是一位披頭散髮式、直抒胸臆的豪邁、浪漫的詩人,現存詩歌900多首,充分顯示了他的人格精神。
他追求自由與個性解放:
如《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萬古愁」懷,如火山迸發;跌宕的詩情,如黃河飛瀉;飄逸的神韻,似空中流雲。特別是詩人那「人生得意須盡歡」,「天生我材必有用」宣言式的呼喊,充分肯定自我、追求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千古以來仍激動人心。人生有時並不一帆風順,當你不得意的時候,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別灰心,別失望,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堅信人生定能成功:如《行路難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裡有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慨,更道出人生道路的艱難,同時表達了詩人希望能一展胸懷、有所作為的志向。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海空回蕩,能給古今仁人志士多少信心!
他盡情渲泄自己的苦悶:
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如此形象地把人的情緒表達出來,古往今來引人共鳴。以至流行歌曲云:「昨日向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海流……」簡直全文照搬!
五、清水芙蓉詠蛾眉
李白的詩歌豪邁、奔放,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是主導方面。同時,他的詩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面。他同樣會寫女性,同樣能纏綿。對於柔婉的題材,他「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偶一為之,即勝人一籌,因為他太有才了!
如《清平調詞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這是李白奉旨而寫的詩,詩中對楊玉環美麗容貌的描寫,堪稱絕唱。
六、謫仙亦是酒中仙
李白當初到長安時,太子賓客賀知章就稱他為「謫仙人」(從天庭貶到人間的仙人),他飄逸、瀟洒,確有仙風道骨。這一點,還表現在他嗜酒如命上。他被杜甫譽為長安城中八大酒仙之一。他不但愛酒,而且有飲酒的「理論根據」。
如《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七、別樣李白能擊劍
李白的詩寫得好,是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詩仙」,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李白並不是專業詩人,成為所謂「詩人」,不是他的人生目標。那時的人寫詩,就像今天的人寫日記、開博客一樣,是記述一種心情,他因此「不小心」就成了詩人。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是作俠客,當大將(當然,他也想當宰相,並自負有「入相」之才)。認為「劍」比「詩」好,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記住了他的「詩」而忘了他的「劍」,這是世人的失誤……
李白的理想:
作俠客——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俠客行》)
「憶昔作少年,結交趙與燕。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留別廣陵諸公》)
作刺客——
「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
作大將——
「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台。」(《司馬將軍歌》)
李白引以為自豪的不是自己的「文才」,而是「劍術」——
「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新唐書?李白傳》)
「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李白上韓朝宗書)
李白「武功」的展示——
「少任俠,手刃數人」(親手殺死過幾人)。(唐 魏顥《李白集 序》)
曾「逼退餓虎」。(好友吳指南遇虎嚇死,虎欲傷之,李白守其屍骨,「逼退餓虎」)
武功高手高力士為其「脫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偉人,他孤傲,他清高,他不同流俗。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詩人,他豪邁,他浪漫,他富有激情。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朋友,他單純,他真誠,他有赤子之心。
我們應當記住他——李白。
《壯哉唐詩》第六講:悲天憫人的詩聖杜甫
中國歷史上,曾產生過許多聖人,今天介紹一位詩聖——杜甫。
一、浪漫杜甫:
聖人也是人,而且首先是一個普通的人。杜甫(712-770),盛唐時期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原籍襄陽,出生在河南鞏縣瑤灣村。
杜甫早慧,七歲能詩,九歲時作品就用麻袋裝了。「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所作成一囊。」而且他年輕時身體健壯,會騎馬,會跳舞,當然更會爬樹。「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二十歲時,開始漫遊。天寶三載,在洛陽結交李白,後又遇到高適,三人結伴遊於梁宋:「憶與高李輩,論文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與李白「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親如兄弟。又頗似李白個性:「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
這一時期的杜甫開朗、豪放、浪漫,對前途充滿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識分子典型。
二、殘杯與冷炙
天寶五載杜甫赴長安,次年考進士失利,淪落京城,生活困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飢餓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懸百結」。
有一首《貧交行》就是寫他當時的心情:
翻手為雲覆手雨,
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
此道今人棄如土。
杜甫在長安,常常衣食無著,不得不「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遍嘗世間艱辛,倍感人情冷暖。
當然,也有他心情好的時候,這時他會顯露出開朗、幽默的本性,寫出一些瀟洒飄逸的詩來,如著名的《飲中八仙歌》。
這是一首奇詩,它描寫了盛唐時期8位「酒仙」的生動形象,讀來令人拍案叫絕。請看「酒仙」醉後眾生相。
第一位是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
醉後騎馬,晃晃悠悠,如乘船浮水,那份悠然自得,非達到如此境界者不能體味;醉眼昏花,跌落井中,卻全然不顧,且在水底眠宿。美哉,秘書監賀知章——一副「樂」相。
賀知章是否真因飲酒過量,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咱們無從考究,這兩句詩卻真真切切寫出了賀知章那種劉伶式的「但得飲酒,何論死生」的曠達。
第二位是汝陽王李琎:「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先飲酒三斗,然後再去朝見天子,此人身份絕非尋常,非皇親國戚不敢為。原來,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兒,爵封汝陽王。貴為侯王者,方敢帶醉「朝天」,而且上朝的路上看見運酒車,禁不住垂涎三尺,恨不得請求皇上將自己改封到酒泉城中為王,因為酒泉即因地下蘊藏有酒而得名啊。美哉,汝陽王李琎——一副「饞」相。
第三位酒仙是左丞相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為飲酒,不惜日費萬錢;開懷暢飲,猶如巨鯨張口,吸納百川之水;且只飲清酒(「聖」),不沾濁酒(「賢」),一任孤傲清高。美哉,左丞相李適之——一副「豪」相。
第四位酒仙是名士崔宗之:「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青春年少的男人,英俊瀟洒,風流倜儻,舉杯痛飲,昂首望天,白眼對人,皎如玉樹,臨風獨立。關於白眼,用的是魏晉時名士阮籍的典故。阮籍為人清高,又蔑視禮法,愛憎分明,「能為青白眼」。本傳記載,說他「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見志同道合的好友,「乃見青眼」。所以「舉觴白眼望青天」,既是一個形象,又是一種精神。真可謂美哉,名士崔宗之——十足的「傲」相。
第五位酒仙乃佛教信徒蘇晉:「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以文章知名當世,曾得澄慧和尚的綉彌勒佛像一面,非常愛賞,說:「是佛好飲米汁(酒),正與吾性合,吾願事之,他佛不愛也。」可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姑且一醉方休,哪怕因此而逃禪逃課。美哉,佛教信徒蘇晉——酒後露「真」相。
第六位酒仙則是李白李謫仙:「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不飲則已,飲則一斗;不吟則罷,吟則百首,斗酒詩百篇,詩酒自結緣。長安市上,酒肆之中,醉卧著一條傲骨漢。哪管他皇上下詔,任憑他天子呼見,不上車,不上船,這人道:「休怪為臣散漫,臣原是天上詩仙、酒仙下凡!」美哉,這就是李白,一個傲岸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一個飄然若仙的李白!詩人李白——真正的「仙」相。
第七位是大家所熟知的大書法家張旭。「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在唐代,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一起被稱為「三絕」。一位書法家,三杯酒下肚,便豪興大發,寬衣脫帽,號呼狂走,潑墨揮毫,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但見筆走龍蛇,紙捲雲煙。所以,張旭又有「張顛」的雅稱。酒後的書法家,美哉,草聖張旭——一副「狂」相。
上面講的七位酒仙,要麼是達官貴人、皇親國戚,要麼是遷客騷人,風流名士。難道老百姓中就沒有豪邁嗜酒之人了么?第八位酒仙就是一位叫焦遂的布衣。那些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們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親民吧,也經常邀請焦遂共飲,而焦遂也樂得跟著去「蹭」酒。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焦遂酒量極大,非五斗以上無醉意。無奈囊中羞澀,每每喝酒都是別人埋單。既然是去「蹭」酒,喝人家的嘴軟,在酒友們面前自然有些自卑,所以平日里少言寡語。但五斗酒之後,微有醉意,便卓然顯出論辯的才華。振振有詞,高談闊論,見解獨到,出人意料,滿座皆驚。
三、窮年憂黎元
在長安混了十年,杜甫終於得到了一個小官: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掌管軍械),他異常激動,以為總算可以為國效勞了,隨即回奉先縣探親。途中寫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年到頭牽掛著老百姓,為他們的命運而嘆息、煎熬)的情懷,揭露了盛唐表面繁榮背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黑暗面。
就在杜甫回家探親的時候,發生了安史叛亂,玄宗逃蜀,肅宗繼位,杜甫將家小置於鄜州,隻身到鳳翔赴難、保駕,途中被叛軍俘獲,被押至長安。次年逃出,到鳳翔見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見兩肘」,當了左拾遺。後因為宰相房琯辯護,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際遇坎坷,便棄官不做,並帶家小逃至四川,投奔朋友嚴武(時任西川節度使)。此時他已經49歲了。
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後流寓梓州,再回成都,又流落夔州。大曆三年,離夔州(今重慶奉節),經岳陽、衡陽、耒陽準備到郴州去,在耒陽遇洪水,折返而回,大曆五年(770),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現在保存下來的杜甫的詩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大衰這一轉折時期的種種社會矛盾、社會現實,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詩史」。他尤其同情人民、熱愛人民,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杜甫無論自己是「窮」還是「達」(他似乎沒有「達」過),都把人民裝在心裡,為人民的疾苦而呼籲。
早在安史之亂前夕,他有感於唐皇開邊拓土,造成士兵大量傷亡,而使人民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的現實,寫下了感人至深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在成都期間,他寫了那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普天下無食無屋的窮苦人呼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沉鬱頓挫之音響,至今仍迴旋在中華大地的上空。在成都,他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國時名相諸葛亮的紀念祠,含淚寫下了名篇《蜀相》:
蜀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是他畢生壯志未酬之嘆,也引發千年來多少英雄共鳴!
四、詩聖之死
杜甫在夔州住了兩年,於大曆三年(768)離川東下,輾轉來到岳州,登上岳陽樓,憑軒遠眺,他嘆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人在讚美了洞庭湖的浩瀚之餘,感嘆自己老病之身,孤舟漂零,不能為國效勞。又想到國家仍有戰亂,天下尚不太平,他居然涕淚橫流,不能自已。請注意,此時的杜甫可是一介布衣,但他絲毫不為自己的遭遇鳴不平,而是發自內心憂國憂民,此種思想境界,怎不堪稱詩聖呢?
寫作此詩之後,詩人在風雨飄搖中,在沅湘一帶又流浪了一年多。終因疾病折磨,就在從長沙回岳陽途中,在汨羅江上,在當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條破舊的木船上,詩人永遠合上了眼睛。
屈原的軀體留在了汨羅江底,至今人們仍在每年五月初五包粽子、划龍舟紀念他;杜甫的軀體曾流落在汨羅,直到四十多年後才歸葬他的故鄉(今河南偃師),至今人們仍在每年清明前往憑弔。
從屈原到杜甫,汨羅江水見證了兩顆偉大的愛民之心!
山;有的往來商旅,以求財源茂盛,富甲天下。李頎這首詩卻歌詠了一位好男兒騎駿馬,執寶刀,奮戰沙場,用自己的生命來「賭勝」,用血和汗來為自己掙得榮譽。詩的前半維妙維肖地勾畫出一位勇猛剛強的邊塞英雄形象:「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後半筆鋒一轉,用極為細緻的筆觸刻劃人物內心的情思:「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這是將士們的決心。但是,不能歸家並不意味著不想歸家。對故鄉、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之情,與為國戍邊的責任感交織在將士們心中。「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詩的開頭是金戈鐵馬,慷慨悲歌,這裡卻突然介入一位妙齡女子,軍營誓師酒宴上,她那輕曼的舞姿,悠揚的笛聲,正以女性的溫柔觸動了血性男兒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他們竟然泣不成聲了!可以想見,結局會是「醉卧
愛國與思親,英雄與美女,剛強與柔婉,在這首詩中顯得如此諧和……
四、「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的邊塞詩
最能代表盛唐詩風的當數邊塞詩派。所謂邊塞詩派,以描寫邊塞軍事鬥爭生活為題材。其作品或者歌頌正義戰爭,表達愛國熱情;或者表現慷慨從戎與久戍思鄉的矛盾;或者揭露軍中將帥玩寇輕敵而士卒戍邊辛苦;或者怨刺朝廷統治者對戍邊將士的漠不關心;或者描寫邊疆塞外奇異的風光景物,大多表現出強烈的思想性和獨特的藝術性。文學史上習慣於把這些詩稱作邊塞詩,把這一詩派稱作邊塞詩派。
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王之渙、李頎、王翰、崔顥等。
在邊塞詩人中,以岑參的詩最為奇特,所謂意奇、語奇、人亦奇,且詩風豪邁,熱情洋溢,富有浪漫色彩。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岑參的浪漫在於他對邊塞生活充滿熱情,再苦再累的經歷,在他的筆下依然富有樂趣和豪情;再荒涼、冷寂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依然顯得美麗而充滿生機(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首詩寫行軍的艱苦,絲毫不影響「車師西門佇獻捷」的必勝信念。
又如《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詩中體現出盛唐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功名觀,是值得今人思考的。馬背上取功名、馬蹄下賭勝負,總比在麻將桌上、遊戲室里博勝負,境界高很多吧!
《壯哉唐詩》第七講元稹的悼亡詩
自李杜之後,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急劇沒落,時代的最強音已逐漸衰弱。歷史進入中唐時期,唐詩也隨之而呈現出不同特色。這一講,將同大家一起進入中唐詩歌的畫廊。
一、「中唐之再盛」——精美的中唐詩歌
中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詩歌以現實主義為其基本特色。「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貧弱,人民生活更趨困苦。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以反映人民疾苦為其詩歌主題,語言淺顯平易,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有韓、孟(韓愈、孟郊)詩派,以其個人悲苦遭遇和內心苦痛不得發舒而追求險怪;有李賀在奇特的想像中流露出傷感的情調;有劉長卿、韋應物隱逸山林而懷蕭條之感;有大曆十才子(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之憫亂哀時,應酬送別;有柳宗元之模山范水和劉禹錫之諷刺時政。這些,呈現出瑰麗多彩、琳琅滿目的新景象,在中唐各成一派。中唐詩歌,力量、藝術都比盛唐略遜一籌,「盛唐變中唐,雄渾漸成膚廊」(紀昀:《瀛奎律髓刊誤》)。但其作者眾,流派多,數量繁(作者約五百七十人,詩歌約一萬九千餘首),後世亦稱為「中唐之再盛」。
如果說,讀盛唐詩能讓你激動、震撼的話,那麼中唐的詩多以精緻、含蓄、耐咀嚼而見長,詩風精美,有許多讓你一讀便忘不了的名篇名句。
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人遠行在外,遇雪借宿於芙蓉山一位山民家中。
「日暮蒼山遠」的感覺,只有旅行過的人才會有真切的體味。一整天的長途跋涉,疲勞困頓,急於找一處可以歇腳的地方而不可得,所以倍覺山路太「遠」;日暮天晚,倘若找不到住處就得露宿,而露宿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亦覺「蒼山遠」;風雪陡起,饑寒交迫,急於解決「溫飽」問題,因而更覺腳下的路太「遠」。一個「遠」字,寫出旅行人獨特的感覺。好不容易發現山中一座小屋,卻是「天寒白屋貧」。天雖寒,這戶人家更為貧寒:幾間茅屋,破敗的柴門,暫且借宿一夜吧。詩人投宿於白屋,因條件過於簡陋,或因嚴寒難耐,竟久久難以入睡。恰逢此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只聽一陣狗叫過後,有人打開柴門,迎接夜歸的主人。「風雪夜歸人」一句的藝術魅力就在於:這情景全是「聽」來的:「汪汪」狗叫,家人開門,家人與歸來的人對話,從對話中,詩人方知是這家晚歸的主人。
再看一首張籍的詩,尤其要向老年朋友推薦一首《書懷寄王秘書》:
白髮如今欲滿頭,從來百事盡應休。
只於觸目須防病,不擬將心更養愁。
下藥遠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樓。
這完全是寫老人養生之道。第一聯說「百事休問」;第二聯說「無病早防」、儘力養心而不要「養愁」;第三聯說「有病早治」、多作戶外活動、常常「登山觀景」;第四聯說「勿忘親朋故舊」、別脫離社會。
有一首《題都城南庄》(崔護),更是膾炙人口,因為它包含著一段美好的傳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是唐詩名篇之一,其意境之幽美,語言之流利,向來為讀者所擊節稱嘆。然而,要真正領略此詩的情趣、韻味,還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一則故事,以此作為解讀的鑰匙。
最早記載作者奇遇的是唐人孟棨之《本事詩》,後來北宋李昉《太平廣記》有更詳細的描述。綜合各家所敘,大致是說,書生崔護進京趕考,落第之後心情不暢。清明節這天,他獨自一人到長安城南踏青遣悶,見郊外有一戶人家,花木叢萃,門庭清雅。崔護上前敲門,許久,才有一女子隔著門縫問是何人,崔護答稱: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大門開啟,原來是一位十四五歲的少女。只見她在院內擺上茶几,請崔護坐下,然後獻上一盂清水。崔護喝水時,那少女站在小桃樹下,斜倚桃枝,凝眸微笑,風姿嬌媚,綽有餘妍。崔護告辭的時候,那少女送至門口,含情脈脈,彷彿不勝離情。第二年清明節,崔護惦記著那位少女,情不可抑,又來到都城南庄。此時,只見牆院如故,但門戶扃鎖。崔護惆悵不已,便在門上題寫了這首詩。事隔數日,崔護再次尋訪,有老者出來,含淚而答:「我女年方十五,知書識禮,並未許嫁。自去年清明以來,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幾日老朽帶她出門,歸來見門上有詩,讀後,入門而病,水米不進,數日身亡。」言畢痛哭。崔護大驚,隨老者入內,果然看見姑娘遺體安卧在床。崔護托起姑娘的頭,俯身悲號:「我在這裡。」不一會兒,姑娘開目復活,老者大喜,終於將女兒嫁與崔護。
這則描寫頗帶傳奇色彩,又近於小說,讀者大可不必深究其真實性。詩中貫穿著「愛」與「美」的主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的巧遇,至今難以忘懷,豈非愛情使然?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與鮮嫩的桃花互相映襯,豈非天然的美的形象?這裡有愛的期盼,有美的回味,實堪咀嚼。「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桃花依舊,春風依舊,「人面」卻杳然無蹤,留下了莫名的遺憾,這也是愛的緣故。
中唐詩人中有一位大詩人名叫元稹,早年(30歲左右)曾同宦官作鬥爭,被貶,後又同宦官妥協,官至宰相。他有《古題樂府》十九首,《新題樂府》十二首,反映民間疾苦十分深刻,代表作有《田家詞》、《織婦詞》等。他的《連昌宮詞》尖銳、直接地揭露了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矛頭所向,直指玄宗,影響很大。
但元稹的詩最為今天讀者所熟知的還是他的「悼亡」組詩,古今堪稱一絕,不可不讀。
二、元稹哭妻
元稹的妻子名叫韋叢,是太子太保韋夏卿的幼女,嫁給元稹時,元稹正身家寒素。貧賤夫妻,相濡以沫,但韋叢年僅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後來元稹官居高位,俸錢百萬,妻子卻不能與之共享,元稹極為悲哀,常以詩抒懷。《遣悲懷》即是其大量悼亡詩中的三首。
遣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第一首:回憶婚後「百事乖」的貧困生活:掘野菜,拾落葉,食長藿,燒古槐。但韋叢甘於清貧,盡心竭力照顧元稹。元稹身上無完衣,韋叢翻箱倒櫃為其置辦;元稹囊中少酒錢,韋叢拔下金釵典賣以沽酒。這一切讓元稹深感無以為報,「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罪莫能贖,恩無以為報,是最讓人的心靈無法安寧的。「營奠」、「營齋」,多上供品,既表達對逝者的敬意,也求得自己內心的慰藉,悲夫!
作者在這裡講的是他與亡妻之間的情感。其實,生活中許多生者對逝去的親人又何嘗沒有這種感受呢?比如做兒女的,當你參加工作之初,生活拮据,無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而等到你「俸錢過十萬」的時候,也許父母已永遠離去,那種遺憾是無法形容的……
第二首:斯人已去,遺物猶存。對於生者而言,或睹物思人,或愛屋及烏,難以忘懷,百般感慨。所以,在韋叢去世之後,元稹遵囑將韋氏衣物贈與他人,「衣裳已施行看盡」。但卻將韋氏用過的針線珍藏著,不忍打開,因為這是最珍貴的紀念品,恐觸物傷情。而且,對於韋叢從娘家帶來的婢僕,元稹也格外照顧,時常接濟錢財。但是,這些已無法彌補韋氏生前所受的清苦,「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一語寫出了貧賤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催人淚下。
這裡寫到逝去親人的遺物,不要輕易拋棄,要留作永久紀念;還講到了「愛屋及烏」的道理:你既然愛她(他),就應該也愛她(他)的家人……
第三首:人死而不能復生,哪怕寫出再多再好的悼亡詩,也無法表達生者的思念和悲痛。人在生前的許多誓願,如「死則同穴」,如來世再做夫妻(「他生緣會」)之類,是很難保證實現的。那麼,就夫妻而言,未亡人對逝者的最好報答是什麼?「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傳說鰥魚常不閉眼,所以古人稱喪妻男子為「鰥夫」。元稹誓言自己亦將「終夜常開眼」,既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永不續娶,也顯示了其因愛妻夭逝而痛不欲生之狀,讀後令人噓唏。
此外還有一首《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詩主題向有多說,但當為作者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達了他與韋叢愛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後兩句則由此而深情地表達「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堅貞,與《遣悲懷》意旨相同。
元稹還有一首名叫《行宮》的詩,是懷古傷今的: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詩的前兩句寫景,描寫出一種寥落、寂寞的景象。後兩句通過對「白頭宮女」的特寫,給人以殘酷、辛酸的感受。而詩人又以「說玄宗」一語,將眼前的破敗、悲涼與玄宗皇
《壯哉唐詩》第八講白居易與《長恨歌》
在中唐詩歌史上,白居易是一位卓有成就且極有個性的詩人。
一、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市)。晚年自號醉吟先生、香
白居易的身上,有兩點是值得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學習的:一是刻苦精神,「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讀書讀得嘴都長瘡、潰爛了;伏在桌子上「做作業」,手肘都磨起老繭〈胼胝:pián zhī〉了),多麼專一,多麼用功!二是獨立精神,十六歲隻身闖天下。
白居易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開始為官,曾擔任校書郎、左拾遺,性格鯁直,作風潑辣,鋒芒畢露,敢於同當時朝廷中的宦官、權貴以及地方軍閥作鬥爭,對唐王朝忠心耿耿,因而受到排斥。
二、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白居易一生有詩作三千餘首,現存二千八百多首。他在文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創導了「新樂府運動」。
安史亂後,唐代社會漸趨衰落,社會矛盾(藩鎮割據、宦官弄權,農民負擔過重)越來越突出,但到了貞元、元和年間(785-820),卻有過相對的穩定,有一些「中興氣象」,這就給一批詩人帶來了希望,他們認為,在這「太平」的時候(太平盛世興樂府),反映一些社會問題,是可以引起統治者注意的,從而促使他們匡正時弊,賜福於人民,「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他們試圖以詩歌的手段,把政治弊端,人民疾苦反映給統治者,以求得政治的革新,於是就出現了著名的中唐「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的樂府詩以《新樂府》系列五十首、《秦中吟》系列十首為代表,名篇有:《觀刈麥》、《輕肥》、《買花》、《杜陵叟》、《新豐折臂翁》、《上陽白髮人》等,尤其以《賣炭翁》最為今人所熟知。
三、此恨綿綿無盡期
白居易的詩大體上可以按照元和十年他被貶江州司馬為界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詩關心政治、關心歷史、關心現實,風格較為浪漫,語言亦較華美;後期則呈悲涼、狂放之態。他的最著名的感遇詩《長恨歌》就是一首感天動地的名篇。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周至縣尉,與好友陳鴻、王質夫相攜游於仙游寺,三人談及唐玄宗與楊玉環「希代之事」(世間少見的傳奇),王質夫建議白居易以「出世之才潤色之」,於是白居易寫了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陳鴻寫了小說《長恨歌傳》。
《長恨歌》突出了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生活。
詩中先寫楊玉環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回眸一笑,風情萬種,六宮美女相形失色)這種側面描寫,留給讀者想像的餘地,成為千古名句。
接著寫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
春宵苦短日高起,
……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臨潼驪山,留下了楊玉環的倩影;華清池溫泉,曾見證過楊玉環的嬌柔。美人出浴,貴妃醉酒,詩人極盡華麗的筆觸,描寫了唐玄宗呵護下的楊玉環的形象。而一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一方面暗諷君王重色誤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專一,「三千寵愛在一身」,作為女人的楊玉環如何承受得起!須知,情到濃時便是恩;愛到深處亦為恩。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驚天兵變,讓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兵臨城下,他倉皇之間逃往西蜀。途徑馬嵬坡時,內部又發生士兵嘩變,一代美女楊玉環竟死在李隆基鑾駕之前: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楊玉環被拖走,金銀首飾散落一地;玉殞香銷,鮮血染紅馬嵬坡的山色——還是那個「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人嗎?為了君王能繼續西行,楊玉環被活活縊死,——是回報了那「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未了情嗎?
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子死在面前,卻無力相救,——還是那個「
沒有了楊玉環,李隆基生活中的天,塌了;李隆基心中的太陽,熄滅了: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到了西蜀,李隆基極度傷心,朝朝暮暮牽掛的只有楊玉環;時時刻刻,聽到的只有那時斷時續的風鈴聲。
待到天下局勢稍為安定,玄宗李隆基鑾駕回朝,再經馬嵬坡時,往事不堪回首: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不見玉顏空死處」(馬嵬坡前已經沒有了楊玉環的「玉顏」,空留下她遇難之處和一座孤墳),何其失落,何其悲哀,又何等引人同情!難怪人們會生髮出楊玉環其實沒有死,她被掉包了,她逃了,逃到海外了(海外至今仍有人自稱為楊貴妃後裔)等等猜想和傳說,文學總願意去撫慰那些受傷的心靈!
唐玄宗回歸長安之後,已是一個失去王位的廢君,太子李亨在他西逃蜀中之後,乘機繼位。儘管如今玄宗已經返國,但肅宗登基已是既成事實。而且,為防止玄宗復辟,肅宗不許大臣們與他接觸,實際上將玄宗軟禁在長安。
此時的李隆基,失去皇位,政治上遭禁閉;失去愛侶,感情上受打擊,他的處境是: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
風燭殘年,日思夜想,生死相隔,無緣重見,於是派方士尋覓玉環的仙蹤: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終於找到太真仙子了!終於找到楊玉環了!而聽說皇上派人尋找自己,楊玉環驚喜莫名: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
這一段從楊玉環的角度寫她對李隆基的思念,也進一步表現了兩人之間真正的情感和恩愛,十分感人。而且,楊玉環的絕世美貌和風姿,也進一步表現無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皇上派來的使者要回去復命了,臨別時該托他捎些什麼話語給皇上呢?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真是感天動地的愛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古往今來,震撼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又引發人們對李楊愛情的多少思考!
四、同是天涯淪落人
元和十年(815)六月,軍閥李師道派人刺殺主持平定藩鎮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書皇上,要求緝捕兇手,震懾軍閥,維護國家統一,結果遭到讒毀,認為他「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秋天(816),有一次他在江州長江邊上(潯陽江:長江流經九江市北的一段)送客,晚上聽到相鄰船上有琵琶聲,便邀請彈琵琶的女子到自己的船上相見,並彈奏數曲。敘談中,得知琵琶女原是京城音樂家,因年長色衰,才淪落到江州來,嫁為商人婦。詩人對她的遭遇十分同情,並由此聯想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於是生髮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詩中描寫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神態,以及琵琶音樂的美妙,有許多絕妙的句子: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彈琴時的動作(「轉軸撥弦」、「低眉信手續續彈」)與她的心情如此諧和,使得全詩充滿悲怨的情調。而在描寫音樂方面,作者以聲摹聲,即以自然界其它聲音來模擬琵琶的輕、重、緩、急聲;如:「間關鶯語」、「幽咽泉流」、「冰泉冷濕」、「銀瓶乍迸」、「鐵騎突擊」等等。
尤其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詩中以疾風驟雨比喻大弦彈奏的雄渾,以戀人私語比喻小弦彈奏的輕柔;而以大珠小珠跌落玉盤比喻大小弦混響的清脆,都可以使人產生聯想從而獲得美的享受。一句「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寫出琵琶聲暫歇而餘音裊裊的意境,同時又極具生活哲理性,歷來被人們所讚賞。
《琵琶行》最感人之處還在於它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花非花,霧非霧
白居易不僅善寫長篇敘事詩,而且善寫即景小詩,很多作品都被當今的大、中、小學教材選用。如中學教材中的《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此詩回憶、懷念某一人或事,字面上很好懂,是說:(那情景)似花卻不是花,似霧又不是霧;它半夜出現,天明消逝,是夢嗎?半夜裡春夢為何這樣短?是雲嗎?早上的雲霞飄向了哪裡?他在懷念誰呢?這是詩人留下的千古之謎,隱晦的情,朦朧的詩,誰也無法解透,那就一代又一代猜下去吧,在猜想中感受此詩的意境美!
帝當年的繁盛聯繫起來,引發人們的對比,從而引出世事滄桑、盛衰無憑的思考。其實,世上哪有長盛不衰的事物、又哪有常青不老之人呢?
《壯哉唐詩》第九講「鬼才」李賀
中唐時期有一批詩人,追求新奇、怪異,在構思上、語言上、意境上都與傳統詩法不同,他們被稱作「險怪派」。
一、一群失意人,一個「險怪」派
中唐時期,由於社會動蕩,政治混亂,文人往往難以有平坦的仕進之路。以「大曆十才子」(大曆年間的一個詩人群體: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為代表的一批詩人,他們往往依附於官僚、軍府做賓客,所寫詩歌也多是應酬答謝、別恨離情、留連山水。詩風則講究聲律、對仗和文辭華美,總體上較為平庸。而自韓愈之後,為了突破大曆平庸詩風,則追求內容與形式的新奇、怪異,結果走上「以毒攻毒」的另一個極端,形成一個影響深遠的險怪派。代表人物有:韓愈、孟郊、賈島、劉叉、盧仝、李賀等。
韓愈(768-824),大散文家。他用寫散文的方法來寫詩,詩本來是抒情的,他卻採用敘述和議論的方法來寫,如《嗟哉董生行》:
「壽州屬縣有安豐,唐貞元時縣人董生邵南隱居行義在其中。……」
孟郊(751-814),一生不得志,屢試不第,46歲才考中進士,激動得寫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雖然中了進士,有了「文憑」,但直到50歲才找到工作,得到溧陽縣尉(縣令副手)的職務。到職之後,喝酒吟詩,不理政事,縣令便請人代職,當然得扣掉他一半薪俸,晚年還做過兩任小官。
賈島(779-843),年輕時生活落拓,不得不削髮為僧,法號無本。後得到韓愈賞識,還俗赴考,卻屢試未中。他的詩也多寫自己貧寒困苦的生活,內容單一,情意凄冷,「郊寒島瘦」說的就是這一特徵。
賈島寫詩字斟句酌,追求奇特。往往「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是真正的「苦吟詩人」。
二、「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李賀的「心事」
在險怪派中,詩歌成就最高的還是李賀。
李賀(790-816),昌谷(今河南宜陽)人,字長吉。他的遠祖李亮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曾被封為鄭王。因此,李賀也算是唐王朝的宗室,在血統上貴為王族。但是,到了李賀這一代,家境早已敗落,他的父親李晉肅曾在邊疆擔任過小官,死得很早,他有一姐一弟,跟著寡母艱難度日。他家的情況是:「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李賀:《送韋仁實兄弟入關》)可見十分窘迫。李賀是個小天才,七歲時就能寫詩,而且名氣很大,詩作曾在社會上流傳。開始的時候連韓愈也不太相信,他讀了李賀的詩後,說:「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豈有不知之理?」於是便同好友皇甫湜一起到他家面試,李賀果然出口成詩,韓愈大為吃驚。此事傳開,李賀的名氣更大了。李賀雖有天才,但卻十分勤奮。他小時候外出,總要隨身背一個花書包(錦囊),所見所感,當即記下素材,晚上回來就寫成詩作。母親看了他的書包,心疼地責備他:「這孩子要把心嘔出來才算完!」
李賀故里
李賀是一個很有理想、抱負的人,他的詩主要表現個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也能反映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但是,由於個人的情緒和性格,他寫詩喜歡用一些悲涼、幽冷的字,創造一種凄涼的意境,常常以「牛鬼蛇神」入詩(杜牧語),所以,從北宋開始,人們便稱李賀為「鬼才」(宋祁:「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並且說:「李白為天才絕,白居易為人才絕,李賀為鬼才絕。」(錢易:《南部新書》)
人們往往把李賀與李白相提並論,是因為李賀的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文辭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如:「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雁門太守行》),讓人感受到天地傾覆的氣勢。「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天河轉動,星星在天河中漂浮;銀河中雲層翻滾,彷彿能聽到咆哮的濤聲。這種大氣,不讓於李白!「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秦王飲酒》),羲和為太陽神駕車,他敲著太陽,太陽竟發出「噹噹」的玻璃聲,這種浪漫,這種氣度,非人間能有!
李賀志在報國,他的詩處處透露出這種「心事」: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致酒行》)
好一個「雄雞一聲天下白」!盡掃黑暗,展現光明,給人多少信心!一千多年後,1950年毛澤東主席在《
好一個「少年心事當拿雲」!年輕人風華正茂,應該志存高遠,「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主席詩),李賀擂響了年輕人心靈的戰鼓!
三、「石破天驚逗秋雨」——唐代最「怪」的音樂詩
李賀不僅有「鬼才」,而且是個「怪」才(宋朱熹《朱子語類》:「李賀較怪得些子」)。所謂「怪」,就是寫詩時,總有一些奇想:奇特的構思,奇特的人物、情節,奇特的語言等等,這些特點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李憑是當時的宮廷音樂家,擅彈箜篌,「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十分走紅。箜篌,中國古代的彈撥樂器,二十三根弦,有卧式、豎式兩種,豎式類似當今西洋樂器中的豎琴。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此琴用蜀中的梧桐木(有東漢蔡邕用梧桐木造「焦尾琴」故事)、吳地的真絲所造,十分精美。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彈奏起來,空山的雲霧被美妙琴聲吸引,頹然凝滯而不流動——那真叫「響遏行雲」啊!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湘妃淚灑斑竹;素女(霜神)面帶悲愁,那是李憑在長安(「中國」,即國中)彈奏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玉質的昆崙山碎了啊,鳳凰引亢高唱——那琴聲何其清脆、瀏亮。芙蓉花含著露珠兒,正在流淚呢;香蘭花綻開花瓣兒,露出了美麗的微笑——李憑的琴聲忽而悲傷,忽而歡快,何其美妙!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長安城四周(十二個城門)的秋天寒氣啊,被琴聲融化了;二十三根琴弦上發出的美妙旋律,感動了天神紫皇!——那和美的琴聲又何其神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女媧娘娘正鍊石補天呢,卻被箜篌的聲浪震得石破天驚,引來秋雨傾盆——這琴聲真是驚天動地啊,震撼乾坤!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天上有位神仙叫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月宮裡的吳剛(字質),被琴聲吸引,倚靠在桂樹旁,凝神傾聽;月宮裡那隻兔子為欣賞音樂,已顧不得深夜裡露水斜飛——深夜鳴琴引人不眠,依然有無限魅力!
四「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懷古
在現存的李賀二百四十多首詩中,有一部分是他通過詠史來表達對唐王朝政治局勢的關切和對個人遭遇的感慨。《金銅仙人辭漢歌》就是其中傑出的篇章。
據記載,漢武帝劉徹曾在長安建章宮前建造神明台,上鑄銅仙人,以手托盤,承接露水,調玉屑服之,以求長生不老。到了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派人到長安拆取這座銅仙人像,想將它安置在自己的洛陽宮殿中。後因銅人過重,搬運太難,被留在灞河岸邊,未能到洛陽。傳說,當銅人被搬離漢宮時,曾經流下眼淚。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茂陵(漢武帝墓)下的劉郎啊,秋風中的過客(劉徹曾作《秋風辭》),昨夜似乎還是人喊馬嘶,熱鬧非凡,今晨便杳無蹤跡,繁華熱鬧轉瞬即逝。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劉郎」不在了,只剩下漢宮的雕欄玉砌猶存,桂樹幽幽地年年開花;三十六座離宮別館破落不堪,遍地是慘綠的台蘚。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魏國來人要把你運向千里之外,剛出長安東門,那凄涼的酸風就射向你的瞳仁,使人倍覺傷感。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你帶著漢時明月,帶著漢朝繁盛的記憶離開宮門,回憶起漢武帝你的眼淚像鉛水一樣流下。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你離開故都,只有路旁衰敗的蘭草為你送行,這情景連蒼天也會為你傷感而變得衰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你還是離開了,你孤獨地帶著那隻承露盤,乘著荒涼的月色離開了。長安在你身後,渭水在你身後,河水的嗚咽已經聽不見了……
這又是一個奇特的構思,作者抓住金銅仙人這個歷史見證人,以它的今夕際遇來抒發歷史盛衰的感慨,表達自己對唐王朝衰落的憂慮,同時又包含個人生不逢時的凄涼感。
詩人李賀將所有這些感嘆概括成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啊,上天如果像人一樣富於情感的話,它應該最能洞察人世的滄桑變化,它也會為此發出最深沉的感慨啊!
1949年4月,當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佔領了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人民將擁有自己的天下,中國的歷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主席化用李賀詩句,發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偉大感慨,可以想見,毛主席對李賀的結論是認同的。
李賀,一位只活了27歲的年輕詩人,帶著他政治上的遺憾去了,帶著他的滿腹才華去了。
《壯哉唐詩》第十講晚唐詩人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西晉杜預的十六世孫,杜甫也以杜預為遠祖,這樣看來,「小杜甫」和「老杜」還真有一些淵源關係。文宗時中進士,曾為弘文館校書郎、監察御史,後外調歷任黃州、池州、睦州、潮州刺史,還京後曾為司勛員外郎,終官中書舍人。年輕時就熱衷於研究歷史、政治、軍事、經濟,多次上書、著文,談論「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為人秉性剛直,受人排擠,政治上不得意。做幕僚期間,生活放縱,不拘小節,沉迷聲色。其詩辭采清麗,畫面鮮明,韻調攸揚,文思清新活潑,風格爽朗俊逸。其懷古七言絕句在晚唐最為突出。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一、「折戟沉沙鐵未銷」——杜牧對歷史的反思
杜牧的祖父倒是非常有名,他就是德宗時的宰相杜佑。杜佑又是一位歷史學家,著有《通典》二十卷。雖然杜佑去世時杜牧才九歲,但受家學影響,杜牧非常關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詩歌中往往涉及這方面的題材。而且,他是一個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他的見解總能翻出新意,給人許多啟示。
如《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人憑弔赤壁古戰場,因一件文物而大發感慨。這文物是一支折斷的戟,是當年曹操孫權赤壁大戰時遺留下來的兵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杜牧做刺史是在黃州,即今湖北黃岡市。這裡有個赤壁,杜牧認為就是當年赤壁大戰的遺址,後來的蘇軾也這樣認為。而且蘇軾在黃州赤壁寫了前、後《赤壁賦》,因而黃州赤壁後來(注意,是在蘇軾之後)被稱作「文赤壁」。黃州赤壁究竟是文、武赤壁還是僅為「文赤壁」,有待歷史地理學家繼續考證。不過,杜牧在這裡是把它當作武赤壁來看的。「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那件殘戟沉埋沙底,雖然經歷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卻並未朽爛,將它打磨乾淨而仔細辨認,知是三國時的遺物。
詩人由此想到那場血與火的戰爭。當時孫吳統兵大都督周瑜,藉助東風,用火攻之計,燒毀了曹軍的戰船,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於是,「歷史」便這樣來評價周瑜:年輕有為,英雄美人,業績輝煌。可是,倘若「東風不與周郎便」呢?詩人從另一個角度發問。他的答案是:恐怕早已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了。「二喬」是江東的兩個美女,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是周瑜的妻子。相傳曹操之所以發動赤壁之戰,就是為了奪取二喬,以便養於銅雀台上,供他尋樂。「銅雀春深鎖二喬」意味著東吳戰敗,二喬被擄,歷史將改寫。
但是,歷史上曹操發動赤壁大戰果並不是為了奪取「二喬」。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北征烏桓,至年底,大破之,消滅了袁紹的殘餘部隊(袁紹之子袁熙、袁尚)。至此,曹操統一了當時中國廣大北方地區,次年(208)揮師南下,南征劉表。劉表死,劉表之子劉琮舉荊州以降。曹操揮師征東吳,意在統一中國。東吳孫權據長江之險,與劉備聯合抗曹。曹操觀孫權水陣井井有條,曾感慨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坐領江東時才十九歲,即統領數十萬軍隊),劉景升兒子(劉表之子劉琮)豚犬耳!」可見,曹操是大英雄,南征志在統一,絕非為了兩個美女。
還有一首《泊秦淮》,是當今人所盡知的一首詩: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六朝古都南京(當時稱金陵)城內有一條河叫作「秦淮河」,以其風景優美而名聞遐邇,而且曾經繁華無比。杜牧外放池州、睦州刺史時,常過金陵。這一夜,他停船於秦淮河上,卻生髮出一番非常感慨。
「煙籠寒水月籠沙」,詩人行舟歇於河中,但見輕煙瀰漫,霧氣濛騰,籠罩在微透寒意的河水之上;皎潔的月光茫茫一片,籠罩著汀上白沙。這番景緻,怎不令詩人陶醉,無怪乎他要「夜泊秦淮近酒家」,停舟買酒,飲酒觀景,才能大快這位才子之心意。這時,江對岸隱隱傳來美妙《後庭花》的樂曲,詩人感嘆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想那《後庭花》乃是亡
國之將亡,淺薄的歌女們渾然不知;國之將亡,醉生夢死的官僚們渾然不知,杜牧秦淮河上一聲「恨」,正是對大唐王朝走向沒落的思考。
二、「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的揚州情結
杜牧在進士及第之後,開始並沒有做什麼大官,過了四、五年才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做了個推官,居住在揚州。
杜牧在揚州實際只住了兩年(833-835)就回朝做了監察御史,但後來貶為外任也常來揚州遊玩,他對揚州的生活有著刻骨銘心的印象,酸甜苦辣終生難忘,以至形成心結。他這樣寫道: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遺懷》)
這是後來的回憶。「落魄江湖載酒行」,是說自己極不得志,十分落魄,整日以酒澆愁。不僅如此,還時常出入青樓妓館,與那些「楚腰纖細」的歌妓(《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以及「掌中輕」的舞女(《飛燕外傳》):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混在一起。但是,這種生活並非杜牧所甘心的,因為耗費了他的青春而在政治上毫無作為,所以回想起來,真是「十年一覺揚州夢」,十餘年間的生活,渾渾噩噩,如同一覺醒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這裡的「十年」,並非實指揚州,大概包括他中進士(828)前後以及後為地方官;「揚州夢」,以揚州的幕僚生涯為標誌的「夢」一般的生活。「贏得青樓薄倖名」一句,雖是自我調侃、自我嘲諷(不僅仕途沒有作為,連青樓歌女之中也沒有落下好名聲,歌女們都稱我為薄倖情郎),但讀來是令人心酸的。
對於杜牧個人而言,揚州的生活是潦倒的,但揚州的山水卻是美麗的。他離開揚州以後,曾給一位名叫韓綽的朋友寫詩道: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作者說,忘不了揚州的青山,忘不揚州的秀水。青山隱約逶迤,是如此含畜;秀水迢遞綿長,是如此多情。而且,眼下雖是深秋,但江南揚州應該還是草木繁茂,一派生意吧。最令人難忘的是揚州夜景:「二十四橋明月夜」。
三、「鴛鴦相對浴紅衣」——多情杜郎詩
「杜郎俊賞」,這是姜夔對杜牧才情的評價,這從《贈別》詩已經可以看出。
當代人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瑛姑想念老頑童周伯通,情之所至,填了一首詞:「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其實這詞不是瑛姑創作的,而是一首宋詞,乃無名氏之《九張機》中的一首——《四張機》。而無名氏《四張機》的「關鍵詞」「鴛鴦相對浴紅衣」就出自杜牧的詩:
菱透浮萍綠錦池,
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
鴛鴦相對浴紅衣。
(《齊安郡後池絕句》)
這是詩人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刺史時寫的。郡衙後院小池,水色碧綠,水面上浮萍漲滿,朵朵菱花穿透浮萍葉,點綴其間。「菱透浮萍綠錦池」,在這初夏時節,在這綠色世界裡,小池顯得如此幽靜,就像一幅美麗的綠錦,無聲地鋪展開來。然而夏日又是喧鬧的,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夏鶯千囀弄薔薇」,小池畔,黃鶯千囀百啼,嬉戲穿梭於枝間花叢,別是一番景趣。詩人似乎在作畫,於青綠底色上又揮筆繪出幾隻鶯,幾叢花。初夏的的小黃鶯兒,毛方嫩黃;而薔薇亦多黃色。這幾處新黃,更襯托出春末尚留的一點祥和與夏季將臨的活潑氣息,把整個畫面也帶得生動起來。初夏多雨,小池終日靜悄悄的,只有細雨如絲,只有鴛鴦成雙成對,此所謂「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雙鴛鴦正是愛情的象徵,而「相對浴紅衣」寫盡愛侶的幸福與甜蜜,盡顯杜郎風格。
兩竿落日溪橋上,
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
一時回首背西風。
(《齊安郡中偶題》)
這是一幅畫:清溪岸邊,落日尚有兩竿之高,夕陽金輝溶入於溪面,灑向溪上的小橋。在落日的輝映下,「半縷輕煙柳影中」。暮靄初漫,淡如薄紗,迷濛於垂柳之間。詩的前兩句中,落日,輕煙,柳影,既寫出夏末秋初迷濛的晚景,又透出淡淡的悲秋之情,這一點,在後兩句中表露得十分明白:「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水中綠葉紅荷,一叢叢,一簇簇,相偎相倚;一陣秋風掠過,片片荷葉頓時回過臉去,背對襲來的涼意,好一幅風翻荷葉的動態圖畫。
杜牧還有很多寫景小詩,均以七絕的形式表現出來(唐代有幾位詩人最擅長七絕,如盛唐的王昌齡、李白,中唐的李益,晚唐的杜牧,都是七絕好手),最著名的詩有《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等,都是人所熟知。尤其是他的那首《清明》,更堪稱千年絕唱: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壯哉唐詩》第十一講「無題」詩人李商隱
一、「無端嫁得金龜婿」——李商隱的婚姻與政治
李商隱有一首詩叫《為有》:
為有雲屏無限嬌,
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
辜負香衾事早朝。
這首「閨怨」與一般的閨怨詩不同,另有寄託。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晚唐時期,政壇上「牛李黨爭」持續了近四十年,牛僧儒、李德裕二人在政治上各自拉幫結派,互相排斥,殘酷打擊。牛僧孺於穆宗時為相,李德裕為節度使。武宗即位,李為相,牛被貶。後牛派又得勢,李被貶死崖州。牛還朝後亦病死。李商隱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李商隱一生都很不幸,父親李嗣雖當過縣令,但不久罷官,長期為別人當幕僚。商隱是長子,三歲隨父親輾轉任所,十歲父亡,家境貧寒,孤兒寡母,無處投靠,跟著一位堂叔讀書。十六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靠這點本事幫人抄抄寫寫,有時還出賣體力,幫人舂米。
十八歲時做了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僚,令狐楚很賞識他,讓他和兒子令狐綯一起學習。李商隱也很佩服令狐楚,「韓文、杜詩,彭陽(令狐楚於太和九年進封彭陽郡公)章檄(應用文),樊南窮凍人(商隱自謂)或知之。」也就是說,李商隱平生最佩服的是韓愈的政論散文、杜甫的詩和令狐楚的應用文。令狐楚、令狐綯父子都是當時「牛黨」的重要成員,李商隱二十五歲時,在令狐綯的大力舉薦下考中進士。但在次年(二十六歲時),他又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府中為幕僚,其才華又得到王茂元的賞識,王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商隱。但王茂元是「李黨」的重要成員,這樣一來,李商隱便大大得罪了「牛黨」,令狐綯認為他「忘家恩,放利偷合」、「詭薄無行」,於是「共排笮之」。令狐綯後來當了宰相,李商隱多次上書道歉,並希望令狐綯提拔,這又惹來「李黨」鄙視,結果雙方都得罪了,李商隱一生只能在政治鬥爭的夾縫中生存,雖然做過幾任小官,但主要是作幕僚(當了一輩子秘書),最後病死在鄭州。
李商隱在《為有》詩中抒發自己不幸捲入政治鬥爭漩渦的痛苦。他實際上是說:得嬌妻固然可愛,但沒來由「娶」了個「金龜女」,卻讓自己一生陷入如此尷尬的處境。所以,《為有》一詩是解開李商隱人生之謎的一把鑰匙。
二、「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詩的奧秘
李商隱從孤兒到幕僚,一生不幸,一生受壓抑,一生痛苦。但他又是一個極有才華、極有學問的人,這就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他的詩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評論家們說,李商隱的詩很美,但咱們讀不懂,需要有人來考據、注釋!
以李商隱最著名的《錦瑟》為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大概是李商隱後期寫的,其主題眾說紛紜,有說是悼念其妻王氏(王茂元之女)的;有說是追憶恩師、「牛黨」成員令狐楚的;有說是傷悼「李黨」頭目李德裕的(李貶死崖州);有說是追憶家婢錦瑟的(婢名「錦瑟」);有說是寫音樂的;有說是寫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至今無定論。清代王士禎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
詩人說:「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就像那裝飾華美的瑟,為何偏偏是五十根弦,而不是四十九根或者五十一根弦那樣,人的命運啊,沒來由就這樣地安排,轉眼都快往五十歲奔了。錦瑟為什麼有五十根弦?說不清、道不明,但此瑟彈奏起來,每一根弦、每一支柱都留有餘音。人的命運也是如此,雖然是非屈直說不清、道不明,它為何是這樣的結局,但過去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時、每一刻,都留下我的青春印記。
詩人又說: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當年(戰國)的莊子曾夢見自己化為蝴蝶,醒來後他不知夢中的蝴蝶是真實的莊周(莊子名周)呢,還是生活的莊周才是夢中那隻蝴蝶?他為此十分迷茫。而當年(春秋)蜀之
詩人還說: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傳說南海之外有鮫人(人魚),常哭泣,其淚化為晶瑩的珍珠;藍田玉山,所產之玉在陽光照耀下散發著煙靄。人生也是這樣,有流淚的時候,當然也有溫暖的陽光日子。
詩人最後總結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啊,人生有迷茫、有悲哀、有淚水、有笑容,酸甜苦辣的體味都已經成為過去,都銘刻在記憶當中。當時本已惘然,到今天又怎麼能理得清、辨得明?
人生無不是在挫折與成功、痛苦與歡樂的矛盾中度過的。人生是理不出個頭緒的,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只要大致地感覺一下究竟是遺憾多還是寬慰多,也就可以了。至於細節,終會忘記,就讓它省略掉吧;至於結論,終由別人去做,就一任人家褒貶去吧……
李商隱的「無題」詩內容較為複雜,有寄意深遠的政治詩(如《為有》,實際上是「無題」),有感慨身世的述懷詩(如《錦瑟》,實際上也是「無題」),但寫得最好的還是寫愛情的那些詩。
如《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你住在道教仙山蓬萊,離我距離並不算遠,我會拜託青鳥(道教人物王母娘娘駕前信使)代表我常去探望你。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商隱所戀之人乃一女冠(女道士)!李商隱就曾在23歲前後到玉陽山靈都觀學過「道」(李商隱《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憶昔謝四騎,學仙玉陽東」),「學道」時間長了,難免會與蓬萊道姑發生戀情,而這種情感是不能公開示人的,於是以《無題》記之。例如「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二首》),皆此類。
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晚唐之嘆
李商隱的愛情詩雖然有極強的感染力,但總顯得很壓抑,很絕望。他喜歡用「死」、「悲」、「灰」、「淚」一類的詞。他在其他題材中也是這樣,寫夕陽,寫晚晴,寫殘灰,寫冷露。這些既體現了他個人的身世與性格,也體現了晚唐的時代特色,所以讀一讀這類詩歌,可以使我們認識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
這是一首詠物詩,與虞世南《蟬》(清華人語)、駱賓王《在獄詠蟬》(患難人語)並稱唐詩詠蟬三絕。詩的首聯說,「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蟬居高樹,吸飲露水,清高倒是清高,但難以飽腹。而飢餓只有自己知道,可嘆的是,它費儘力氣叫喊飢餓,卻是徒勞!儘管如此,它繼續鳴叫,「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頷聯寫出周圍環境:哪怕蟬兒叫到五更天,叫得聲音漸少、叫得聲音漸歇,但打動不了滿樹無情的綠葉。詩的頸聯一轉,詩人由蟬的命運想到自己:「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戰國策》中有一則寓言,說洪水來時,桃梗(桃木人)和土偶人都被洪水沖走。落入水中的桃梗對土偶說:「你被大水融化,肢體都殘敗了,而我卻是完整的。」土偶回答道:「我本是岸邊泥土做成,融化後仍回歸岸邊;而你雖然完整,卻隨著洪水不知漂向何方?」詩人以此作比喻,說自己飄泊四方,不過為人作幕僚,輕微的職位讓自己離鄉背井,故園早已荒蕪,不知何時葉落歸根!所以,詩人在尾聯中嘆道:「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啊蟬,你的叫聲引我共鳴,我也如同你一樣,舉家清貧,無以名狀。
此詩中的滿腹牢騷(牢騷人語),不正是晚唐廣大知識分子坎坷際遇的真實寫照嗎?
再看李商隱的《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是一首人盡皆知的名篇。詩人在某一天傍晚,心情鬱悶之時,驅車去樂游原(當時的風景名勝地,地勢高曠,可俯視全城,地在長安東南)散心。登高所見,夕陽西斜,燒紅了西邊天空,無比絢爛,無限壯美。但是,因是落日,這景象不會長久,詩人發出一聲千古之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之所以說是千古之嘆,一是因為他把夕陽西下的美景概括得如此精鍊:「夕陽無限好」,「無限好」留給你多少想像的空間?以虛寫實,無比空靈!千古登山觀夕陽者所見景象雖有所不同,但「無限好」三字包涵已盡,人們無不認同。二是他對夕陽下山的認識:夕陽雖好,但好景不長,怎能與「朝陽」相提並論!「只是近黃昏」一語,揭示出一個客觀事實,一條自然規律:朝陽無限,夕陽無多。人們要早趁朝陽,創造輝煌;同時要珍惜夕陽,再獻餘熱!第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形象地描述了晚唐社會,更形象地概括了唐詩的發展。
《壯哉唐詩》第十二講滿城盡帶黃金甲
從唐文宗開成元年(836)算起,歷史進入晚唐時期,昭宗(包括哀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唐朝滅亡。
一、凄美的晚唐詩歌
晚唐詩歌充滿著遲暮黃昏的夢幻情調。主要的有兩大類型:一是以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陸龜蒙、羅隱為代表的一批詩人,追蹤元白,以詩歌反映社會矛盾,關心人民疾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們的詩缺乏創造性,不足以和前代詩人相比。二是以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為代表的一批詩人,接受中唐講究藝術表現的傳統,在藝術構思上下功夫,寫了一些感傷身世、沉迷聲色的詩歌。有些詩作風格清新峻拔,語言瑰麗多采,也不乏上品。
總體來看,由於唐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代社會急劇衰落。時代風氣較為悲觀,反映到詩歌創作中就是一種凄美。也就是說,美則美矣,是一種帶有悲劇性的凄美。
例如,也有一些邊塞題材的詩: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裡也是「誓掃」,將士們依然是「不顧身」,但結果卻是「貂錦喪胡塵」(漢羽林軍貂裘錦帽,最為精銳)、成為「無定河邊骨」(無定河,源於今內蒙,這裡指匈奴境),空使家中親人夢中遙想。戰士已成白骨,親人依然做著團圓夢,兩相對照,構思精巧,但卻令人落淚。
陳玉蘭《寄夫》
夫戍邊關妾在吳,
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
寒到君邊衣到無?
這首詩通過給丈夫寄寒衣的行為,表達了思婦眼中「淚」、心中「憂」,已不是盛唐時那種「閨中少婦不曾愁」的天真、浪漫了!其實,晚唐人最喜歡寫眼淚,如李商隱《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這裡雖然是傳統的惜春題材,但對眼淚的描寫是很獨到的(淚已哭干,需向黃鶯兒借淚水)。
邊塞詩如此,即使是那些詠史詩,也多有傷感低回之意。如溫庭筠《經五丈原》:
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溫庭筠(約812-866),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祖父溫彥博曾為唐初宰相,至飛卿,已家道衰落。飛卿富有才華,卻屢試不第。行為放蕩,任性不羈。一生仕途坎坷,困頓失意,曾任「國子助教」,後貶隨縣尉、再貶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尉,世稱「溫方城」、「溫助教」。其才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從不打草稿,「但籠袖憑几,每賦一韻,一吟而已」(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時考場以八賦為常,溫僅「八叉手而成八韻」,故人稱「溫八叉」、「溫八吟」。其詩精巧華美,為晚唐重要詩人,與李商隱齊名。
這首詩表現了諸葛亮「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的無柰。時局轉變,世事興衰,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創建蜀漢的諸葛亮已經「象床寶帳無言語」了,而最終勸後主劉禪投降的譙周卻成了蜀國的「老臣」。「老臣」一詞是杜甫詩中對諸葛亮的稱呼(「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溫庭筠卻用來稱呼譙周,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憂傷,讀來令人心酸。
晚唐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複雜,詩歌中反映社會鬥爭的篇章不少。這些詩雖不及杜甫和白居易的詩那樣震撼人心,但其中悲怨之情也能打動讀者:
杜荀鶴《再經胡城縣》
去歲曾經此城縣,
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
便是生靈血染成。
作者去年經過這個縣城的時候,老百姓沒有哪一個不在喊冤——因為縣宰的殘酷壓迫;今年重過,這個欺壓老百姓的縣宰不但沒有被懲治,反而又披上紅袍而陞官了。作者憤怒地指出,染紅這位縣宰頭上官帽的是什麼呢?是老百姓的鮮血啊!
這裡哭的是生靈「血」!
再看一首:
曹松《己亥歲》(二首其一)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當時南方發生戰亂,鎮海節度使高駢因鎮壓黃巢起義軍而受到朝廷封賞,高駢很得意,誇耀於曹松,曹松深有感慨而作此詩。詩中尖銳地指出,你不要誇耀封侯之事,須知:你的所謂成功,是建立在千萬個老百姓的白骨之上!
這是祭的是生民「骨」!再看:
羅隱《雪》: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這首詩對「瑞雪兆豐年」的俗語發出疑問:且慢言明年是否豐收,先關心一下眼前的貧者吧!
這裡詠的是「貧者」饑寒!
皮日休《金錢花》:
陰陽為炭地為爐,
鑄出金錢不用模。
莫向人間逞顏色,
不知還解濟貧無?
金錢花,形似銅錢,顏色金黃,是富貴的象徵。但是,且不要炫耀你的富有,你可知道天下有多少無錢的貧窮漢,你會去救濟他們嗎?
這裡念的是「貧窮漢」!
晚唐詩中,有很多感嘆人生坎坷、吟哦身世飄零的作品,尤其充滿傷感。羅隱的詩最有代表性:
十二三年就試期,
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學取孫供奉,
一笑君王便著緋。
(《感弄猴人賜朱紱》)
唐昭宗身邊有一個耍猴人,善馴猴,能讓猴子效文武百官站班。昭宗高興了,便賜耍猴人五品官職,身著紅袍,名曰「孫供奉」,意謂善馴「猢猻」以供奉皇上御用。一個沒有文化、未經科舉考試的人,就因
「滿城盡帶黃金甲」(下)
二、晚唐小詩集錦
晚唐詩歌雖然凄美,但一些言情詠物詩構思精巧,韻味無窮,仍有不少上乘之作,值得一讀,因為它畢竟是「唐詩」!
有一首《題情盡橋》,寫來耐人尋味:
從來只有情難盡,
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
任他離恨一條條。
作者雍陶,時任簡州(今四川簡陽)刺史。有一次送客出城,至「情盡橋」,客人便說「免送」。雍陶覺得奇怪,客人鞭指橋名。雍陶問手下人:此橋為何取這樣的名字?手下人說:歷來送人到此止步,故曰「情盡」。雍陶不以為然,便題詩橋上,並將此橋改名為「折柳橋」。
再看一首《未展芭蕉》(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
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
會被東風暗拆看。
這首詩的立意十分含蓄而精到,作者將含苞未展的芭蕉作了三重比喻:一是未被點燃的綠色蠟燭柱;二是因害怕惡劣環境(「春寒」)而緊鎖心靈的少女;三是一封未拆開的信札,其中暗藏著心事。最後一句「會被東風暗拆看」,詩意豁然開朗:當東風吹來的時候,芭蕉綻開,信札中的情愫會一吐為快;緊閉的「春心」會在瞬間敞開;冰冷的蠟燭會跳起火苗……
啊,溫情的東風,溫暖的春天!
有一首常被後世詩詞作者用作典故的小詩不可不讀: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寫一位女子懷念徵人,在結構上最為新奇。作者善於以懸念吸引讀者眼球:第一個懸念——「打起黃鶯兒」,春天正是鶯飛草長時節,黃鶯兒象徵著生氣勃勃,為何要打走它呢?第二句回答了第一句:「莫教枝上啼」。哦,原因是討厭黃鶯兒的鳴叫。這一回答同時造成第二個懸念——為什麼「莫教枝上啼」呢?第三句又作了回答:「啼時驚妾夢」,哦,黃鶯兒的鳴叫聲會驚破我的春夢。這一回答又造成第三個懸念——夢中在做什麼呢?第四句,懸念大揭秘:「不得到遼西」。夢中正在去遼西與丈夫相會的途中,如果驚破此夢,妾身就到不了遼西!
多麼含蓄有味,該女子對丈夫的日思夜想、深深眷念之情無一字直接表露,但卻又字字與此相關,細細體味,令人十分感動,十分同情。而且,「遼西」多喻指前線戰事,女子的丈夫為國出征,久久未歸,家人牽掛,給此詩又憑添幾分愛國的主題,依然是唐詩境界!
以上為言情詩,再看詠物詩。
杜荀鶴《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樹長在深草之中,它艱難地與蓬蒿爭陽光、爭養分,如今總算有出頭的趨勢了。但是人們不認識這棵小松就是未來的凌雲勁松,他們只知道等到小松成材之後才誇獎它的高大。
是啊,與其把你的溢美之辭廉價地獻給高大凌雲的勁松,不如在它未成材之前為它鬆鬆土,施施肥,除除草,為它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皮日休《詠蟹》:
未游滄海早知名,
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
海龍王處也橫行。
晚唐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有兩首寫菊花的絕句,看其中一首《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有的版本題作《不第後賦菊》,意謂黃巢赴京應試,落榜之後而作此詩,可見此詩是賦菊言志。古代考科舉一般是秋天赴考,春天發榜。知道自己落第消息應是春天,而春天的百花或「和露種」、或「倚雲栽」,它們春風得意,都開了。作者以不合時髦的菊花自比,堅信等到秋天來臨的時候,「我花開後百花殺」,菊花傲放於秋風中,而那時百花必會凋謝。但作者接下來所表達的並不是一般文人賦予菊花的孤傲與清高,而是更高一層,透露出社會革命的意義:「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菊花遍地都是,所以散出的香氣是「香陣」,而這「香陣」氣勢「衝天」,是人們所迴避不了的,因此它必定香「透」長安!那時,滿城盛開的菊花花瓣,恰似戰士黃金鎧甲的鱗片!
以上我們介紹了晚唐詩歌的大致情況以及總體風格(大詩人不多,風格凄美),可以看出詩歌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推薦閱讀:
※全唐詩(揚州詩局本) (精校)卷八百九十八
※唐詩五言絕句精選
※全唐詩(揚州詩局本) (精校)卷一百四十
※看完唐詩九百集 李白杜甫不如你
※唐詩賞析 早 雁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