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 | 〖積極管教〗 謝剛
這篇文章 The Teen Brain 可以幫助家長了解為什麼計劃能力,判斷能力不到位是有生理原因的。 積極管教還需要了解孩子的行為。行為主義理論強調, 指出不良行為不對的同時,一定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行為,不管是父母和老師想看到的還是不想看到的,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目的, 特別是12 歲之前的行為,大多可以分成兩類:為了得到想要的或者為了避免不想要的 (to get or to get away)。分析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和想達到的目的,然後想辦法幫助他們找到並練習更合適的表達方式,才能達到更長遠的效果, 在管教過程中教的成分就會比較多 美國50個州中19個州還允許在學校體罰孩子。50個州在家體罰孩子是合法的。當然如果體罰留下痕迹,會把孩子送到Children』s Protective Services,後果嚴重。 六十多年來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與很多成人的期待相反,體罰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內化並沒有任何長期作用,同時更容易造成對親子關係、社會性、同情心和攻擊性行為的負面影響。對34,653位成人的調查發現,小時候經常被嚴厲地體罰和成人後的情緒障礙、焦慮症、酒精或藥物依賴,以及一些人格障礙顯著相關。一位成年朋友告訴我,他的父親從小對他管教的唯一方式就是拳打腳踢,然後他就在學校對同學動手,闖禍以後回家裡再受體罰。這種惡性循環直到初中以後才終止,因為那時候他的身高超過父親所以開始還手。二十年後和父親還是形同路人。這種例子不乏其人。
這裡並不是說曾經對孩子動過手的家長都是罪人。就像 「狼爸」 蕭百佑先生,以體罰著稱,號稱 「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 ,但他的孩子可不是 「打」出來的。他執行的過程有兩點可取之處。一是家規事先定好,規矩非常一致,做錯了什麼,打哪,打幾下,孩子知道, 體罰不是父親氣頭上的衝動。再是他能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對父母絕對尊敬,他對自己的母親也十分恭順。立的行為規範自己先做到,身教大於言傳。比如我們不希望孩子玩手機,那家長在孩子面前就盡量不要玩微信,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觀察學習來的。 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決定了懲罰的效果。平時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勵表揚,他們常被尊重才會對父母的獎罰更接受,積累由衷的尊敬而不只是恐懼。一位父親曾告訴我,他和兒子關係一直很好,一生只在九年級時打過他一次,因為「不可原諒的原因」。父親說自己在打之前告訴兒子今天不得不打他的原因,而且打的時候父親是邊打邊哭。打完後兒子抱著父親,感謝他的懲罰,如今依舊尊敬熱愛父親。這種體罰的效果和盛怒之下出氣就有天壤之別了。 管教中也需要注意孩子的個性,。有些孩子還沒等父母變臉色,聲調提高就已經嚇壞了;有的大吼他幾句,還不知道錯在哪裡。孩子的氣質 (temperament)不同,也許邏輯性強但不會察言觀色,也許外向友好但自控力弱,也許善良但偏怯懦,也許勇敢卻莽撞… 不要懲罰孩子的個性特點。多了解特點,temperament沒有好壞之分,只有good match. 另外,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不一樣。 0-2歲: 建立對世界的信任感 2-4歲:這個時期發現自己和周圍世界是分開的。出現第一個叛逆期。愛用no來顯示獨立性。 4-5歲:是探索世界的高峰期。不提供安全的環境,自由探索的過程很容易壓傷他的求知慾。 6-18歲:如果沒有sense of connection and competence, 成就感和健康的人際關係,會造成心理和情緒的問題。
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特點,學前期一般需要糾正的行為來自於不理解規則或原來壞的行為被獎勵過,比如在商店孩子看到想要的東西就要買,不買就哭鬧。那這時候一旦滿足,下次一定會用類似的方式變本加厲地達到同樣的效果。 學前期預防大於善後。 一定提前準備好,出門前準備很多書,玩具來distract.4歲之前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就是distraction. 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很多行為都是比較透明的。學前期生理的不舒服馬上會反應在孩子的行為上。到學齡期早期都是比較明顯的。我在學校工作的時候,很多老師會叫我去看看孩子有沒有多動症。去之前我一般會問孩子頭天晚上有沒有睡好覺,當天早上有沒有吃過飯。生理的原因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反應。 學前期孩子都是在探索過程中尋找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有次一個四歲的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要被爸爸給 「毀了」。爸爸是做股票的,情緒被工作上的業績影響。有時候孩子無理取鬧,爸爸心情好的時候就一笑了之,有時侯孩子沒有做錯什麼,如果爸爸心情不好也會大發雷霆。4歲的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每次爸爸回家,都是看爸爸的臉色才決定自己如何表現,對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不利。 學前期強調規範簡單明了,孩子能夠明白routine,規則一致。學齡期不一樣的是boundary 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來制定。孩子自己同意的計較容易遵守。在合理的範圍內給孩子的選擇越多越好。 舉個例子:兩周前一位華裔媽媽找到我,很擔心自己八年級兒子的狀況: 首先是原來很乖的孩子現在天天頂撞父母,家裡氣氛像地雷區一樣緊張,稍不留神就引爆。再就是花在樂隊上的時間太多,原來不錯的數學成績下降。還有常熬夜.讓我和他談談。 四年前我在棒球場上常見孩子,當時和父母關係很好。這兩年在初中他是樂隊的主角之一,經常演出。在校園裡又碰到他時,我請他放學後到我辦公室來一下,他馬上就一臉警惕:「我媽跟你發牢騷啦?」我說是學校正在抽查八年級孩子的時間管理狀況。(事實上我和 counselor 也確實在非正式地了解如何幫助學生們更有效地管理時間。) 放學後見到,他第一句話是「我還是有點懷疑」。但開始聊天后他就越來越放鬆了。他誠 實地告訴我自己做作業時常走神,效率低,但知道輕重,自己最喜歡的科學課上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因為有興趣將來去大學深造神經科學專業。電腦遊戲對他沒太大 吸引力,我馬上匿名舉例最近幾位八年級學生在家電游失控的現象,讚揚他的自控能力。他好像很吃驚,語氣也更緩和了。他說其實自己的父母,比起多數同學的父 母,已經算很開通。他說同學中比他緊張的多得是,各種才藝班喘不過氣來。同時他也很不滿父母會不經他同意就給他報數學補習班。「我爸還整天說讓我考 UC Davis,根本不問我的意見!」孩子很聰明,聽我講長期睡眠不足對學習,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很認真,答應以後做作業時把臉書關上,可以提高效率,也提早休息。 給媽媽回電話時,我告訴她孩子對將來方向的規劃,指出他很有自己的思想,懂事,也了解父母的愛,媽媽非常欣慰。同時,我建議父母從幾件小事上開始扭轉親子關係。首先,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信任,關心他的健康,為他著想。「我們注意到你最近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我們商量一下,看看哪些活動可以取消。比如鋼琴課?反正已經花這麼多時間在樂隊上,鋼琴就沒必要繼續了。」再就是不再安排孩子不感興趣的補習班或夏令營。告訴他:「好的夏令營二月就截止報名了。你現在大了,自己去研究一下對什麼課感興趣,爸媽都會全力支持。」同時,問問孩子對這個暑假有什麼期待,想去哪裡旅遊? 大家可以一起計劃假期,順便參觀幾個大學,不再把選擇局限在 UC Davis上。 上周媽媽打來電話,感謝上次談話後,孩子對父母態度緩和很多,家裡氣氛放鬆了,關係融洽了。我告訴她不是外人的幫助,而是父母和孩子態度的改變提高了親子關係。 積極管教最強調的就是和孩子交流時需要傳遞尊重和鼓勵,6/7歲後家規等一定和孩子商討後定奪,不然孩子遵守起來不心甘情願,還消磨了生活中的主動性。這 么懂事的孩子,更要讓他多為自己的課外活動等做決定,不然只會打擊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製造親子間不必要的矛盾。 父母準備得再充分,孩子也有做不到的時候,因為他的自控力還沒發育完全。當問題行為出現時,管教前一定要問自己:目的到底是為過去而賠償 (pay for the past)還是為未來而學習 (learn for the future)。為過去而賠償,在面對不恰當行為時會產生憤怒、暴力和損壞性的反應,但積極管教是用以下四種方式來幫孩子為未來的成長而學習: 1. 正面反饋好行為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抓住孩子做得對的時刻,及時表揚; 2. 負面反饋 negative reinforcement: 比如忽視用哭鬧的方式提出的無理要求; 3. 正面懲罰 positive punishment: 比如要求孩子把自己弄亂的玩具收拾整齊; 4. 負面懲罰 negative punishment: 明知故犯時把某特權收回,比如明明解釋過不可以砸玩具可還是砸,那就把怕砸的玩具拿走,今天不可以再玩。 在積極管教的過程中,父母的語氣是鎮定的,態度是平和的,因為目的是為了孩子能從錯誤行為中提高將來處理問題的能力。問題行為發生後處理的基本原則有: 1. 自然後果: 比如不交作業,成績就下滑; 2. 邏輯後果: 比如不能遵守約定的遊戲時間, 本周就失去再玩的特權; 3. 讓孩子們了解犯錯誤並不可怕,只要從中學到教訓,因為機會=責任=後果。 有些後果是自然關係。孩子不吃飯就餓一晚上,更容易記住這個教訓。學齡階段,「邏輯後果」是很有效的工具,盡量讓孩子需要承擔的後果和行為有邏輯關係。我的孩子的中文課後輔導班裡曾有一位高年級的孩子常常欺負其他同學,嚇得他因此而要求換學校。我去諮詢輔導班的負責人,她們談起這位孩子的父親也是膽顫心驚。說是父親其實十分愛孩子,但不能容忍任何錯誤,特別是飯盒或外套忘在學校時,父親可以當著老師的面使足了力氣對他一腳就踹過去。疼是肯定疼了,可孩子愛忘事的毛病還是沒改,每次都是輔導班老師怕父親發脾氣而反覆督促他檢查。 希望孩子把自己的東西管理好,出發點是正確的。有些孩子天生自理能力強,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講,這個好習慣需要慢慢培養。 「踹一腳」和要糾正的「愛忘事」沒有任何邏輯關係,所以對孩子今後在這一方面的提高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外套或飯盒落在學校里,不如提醒他第二天去「失物箱」查找。如果又忘了找,那父母需要抽出時間上課前或放學後和他一起去找。反覆幾次,費時費力,孩子肯定會意識到忘事帶來的不便。如果每天能把東西都帶全時獲得鼓勵,那他會學得更快。 比如說打遊戲,事先說好平時不打周末一起打。如果是徵得孩子的同意,比較容易遵守。比如家務活,積極管教強調是大家找一固定時間一起來打掃衛生或養成習慣早上起來馬上把床疊一下,日積月累習慣養成了,就比房間亂七八糟的時候去吼孩子好很多。 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一定要表揚。積極管教強調在給建設性意見之前,至少表揚5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能找到兩樣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就已經更容易接受批評了。有的家長說如果表揚,孩子會不會驕傲,其實不會的。孩子做得好的時候需要大人的認同,同樣的情況就更容易重複正確的行為。 比如, 很多家長反應彈鋼琴是親子關係的 「殺手」。有個爸爸詢問我能不能幫他女兒。每次彈鋼琴的時候就和媽媽吵個不停。媽媽彈得非常好,聽到孩子談的不好的地方就指正。就算有才能的孩子也不可能一次就把新曲子彈得很好,總是有個學習的過程。如果孩子聽到的反饋都是負面的,彈鋼琴成了批評的過程,很快就會沒有努力上進的興趣了。不如先表揚孩子每天堅持練習的認真,記譜的速度,節奏的準確,再提需要改進的 dynamic 等地方,才更能讓孩子接受。 其實在工作中也是一樣的。老闆看到我們做的好的地方多一些肯定,我們的動力就會更大。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做得好的時候家長多些肯定,孩子在遇到困難就更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面對挑戰。這就是Positive Reinforcement. Negative reinforcement 比如孩子哭鬧,需要家長 ignore。一次破例的話,下次孩子不良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一定不要讓他通過哭鬧得到想要的東西,這是我們家長要堅持的地方。 Positive Punishment 孩子灑了水在地上,自己擦乾淨就是了。屋裡很亂,就一起來收拾,但家長要提供途徑。比如洗衣服,準備洗衣筐,髒了的衣服放在筐里。Lego都放在lego盒子里。這樣break down 分成小步驟的話, 孩子比較好執行。 Negative Punishment 本來講好打遊戲的時間,但打過了時間,就要討論下後果。沒有管住自己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那下星期就不能打了。大點的孩子,很多16歲有了車就不見人影了,有些家長就事先講好規則。第一次11點沒有回家,那下星期就不能用車了。第二次也這樣就兩星期不能用車,第三次還做不到的話,就沒有用車的權利了, 爸媽就把車賣了。前提是這些都是和孩子事先講好的。 積極管教中的親子交流原則強調避免無效說教或舊事重提,減輕對後果的恥辱感,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孩子如果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會更容易從失敗中學到教訓。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父母重視他們的貢獻,他們會感到歸屬感和價值。常用的交流方式有: 1. 「什麼」和「如何解決」問題: 通過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你覺得怎麼發生的?」 、「你怎麼看?」 、「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好主意嗎?」 一類的問題,幫助孩子們發展思考和判斷能力。 2. 問好奇的問題: 「請再說清楚一點」 、 「還有嗎?」 、「要不要我們一起想想所有的可能性?」 3. 反饋式聆聽: 父母重複聽到的信息。 4. 積極式聆聽: 聽出孩子言語中表露的情緒,幫孩子感受到他們被理解和認同。 5. 專心聽不發表意見。 6. 用「我注意到……」來點出問題,避免指責的語氣,比如「我注意到你還沒收拾被子。」 積極管教之所以有長遠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認為家人和孩子之間親子關係越健康越積極。孩子的行為管理起來更容易。在學校也很容易看到,如果孩子喜歡哪個老師,一定是從那個老師那得到了尊重和信任,他才願意做老師讓他做的事情。這和訓練海豚如出一轍。為什麼海豚會做些和本性相差很遠的事情? 看照片不難發現,教練們笑容和藹,一步一步示範動作,海豚們達到要求就馬上獎勵魚吃,還伴有教練的愛撫甚至親吻。這個過程至少包含了幾個心理學推薦的親子教育原則: 身教大於言傳、規則一致、善於抓住做的好的時候並及時鼓勵。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練贏得了海豚的信任和喜愛,和海豚有親密的關係,它才會盡最大努力做教練要求的動作。
愛和尊重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親子關係,並不是對他們有求必應。相反,家裡合理一致的規範是幫助孩子未來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國最常被引用的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加大伯克萊分校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博士(Dr. Diana Baumrind) 做的跟蹤調查。她根據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反應和對孩子的要求/期望,把大多數家庭歸納為三種,其中「放縱型」(Permissive parenting)對孩子有求必應卻沒有規範,養育出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弱,在成年期的成就不如「權威型」 (Authoritarian parenting,對行為期望值高,強調孩子需要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不然就會受到懲罰)。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成人來自「民主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ing),因為他們以孩子為本,尊重孩子的意見同時,對行為有一致的要求,讓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不難發現,優秀的家教方式和優秀的教學方式非常類似,都是溫暖而嚴格(Warm but Firm)。真正的「愛」和積極管教設立的目的一致,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成為負責任、尊敬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強、對社會有貢獻的成員。 再次感謝大家的時間。為人父母,一路同行。
Reference: · www.positivediscipline.com · 《為孩子立界限》Boundaries with Kid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Help Your Children Gain Control of Their Lives (2001) by 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 · 《優秀是訓練出來的》劉志雄博士,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0
推薦閱讀:
※【圖文】遠離負能量,如何保持積極的思維方式?
※前一秒還是隱形貧困人口,後一秒你就成了積極廢人?
※積極行事與順其自然
※職場要培養積極的心態
※積極向上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