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名畫欣賞121-220

121、法庭上的芙麗涅 熱羅姆 法國 油畫 作於1861年傳說芙麗涅因裸浴以瀆神罪受到了法庭的傳訊。在審判時,辯護師讓被告在眾目睽睽之下揭開衣服裸露軀體,並對著在場的501位市民陪審團成員說:難道能讓這樣美的乳房消失嗎?最後,法庭終於宣判被告無罪。19世紀法國畫家熱羅姆以此為題材畫了這幅油畫《法庭上的芙麗涅》。畫面上,芙麗涅處於中心突出位置,以臂遮臉表現了剛被掀開衣裳的一剎那。芙麗涅的通體紅色在辯護師藍色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鮮艷,後景和中間的幽暗部分的處理把女主角突現出來了。她顯得異常潔白、嫵媚、完美無瑕。她的動勢是典型的希臘式,微微扭動的身子,使曲線的韻律更加豐富。由於當眾裸露,她這下意識的遮掩動作使感情得到了升華。芙麗涅的表情楚楚可憐,且有幾分羞澀,顯得格外嬌媚動人。站在一旁的辯護師的姿勢和表情異常嚴肅、堅定,美的高尚和不可褻瀆的意志均在他的姿勢、表情中得到體現。眾法官的憐憫、領悟或者貪婪、獃滯的目光,以及堅定的舉止或失措的表情,充分顯示了在美面前的人生諸相以及人性的複雜與矛盾。與此同時,也體現了希臘時期所崇尚的「美」的主題——美的純潔、美的神聖以至美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讓·萊昂·熱羅姆(Jean-Leon Gerome ,1824——1904) 是法國十九世紀學院派的著名畫家和雕塑家,表面上他是新古典主義的繼承者,實際上他是浪漫主義的熱衷者。雖然熱羅姆並不有意識地在作品中揉進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在古典主義嚴謹的構圖、色彩之中所表現的強烈的東方情調,異國氣氛,又不得不讓人感到他的浪漫主義傾向。熱羅姆於1856年曾遠赴埃及和近東旅行,對東方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並因此畫了許多描繪埃及和近東風土人情的作品。在巴黎沙龍展出後,轟動一時。1868年,他又隨地質學家們穿過西奈沙漠,到達開羅的亞歷山大港。這次遊歷,非常艱險,但是東方文化留給畫家以深刻的印象,他對阿拉伯市場,土耳其浴室及宮女的沐浴,伊斯蘭的宗教儀式,以及東方的具有某種神秘色彩的閨閣,這些在歐洲人的眼裡深感神秘又深感奇特、有趣和美的事物,十分迷醉,以為深具魅力,從而頻頻入畫,繪製了不少充滿東方情味的佳作。122、破壺 格瑞茲 法國 約1748年 布面油畫 橢圓108×86.5厘米 現藏巴黎盧浮宮「破壺」,是法國民間俗語,即少女失去童貞的象徵。就這一含義來說,畫上的主人公應是一個受譴責的對象。但在這個時髦的橢圓形畫框里展現的,卻是一個十分可愛、秀麗多姿的妙齡淑女。畫 中用色勻稱,筆觸細膩,素描是古典主義風格的。而掛在這位顯得天真、純潔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隻破壺,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細節。從背景的處理到人物衣紋的嚴格描繪來看,這幅肖像畫是一幅十足的學院派風格的古典油畫。 當這幅畫展出時,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應,提高了畫家在畫壇的地位。《破壺》的模特兒原是畫家追慕中的少女,不久,畫家正式娶了這位使他一舉成名的姑娘。

讓·巴普蒂斯特·格瑞茲(1725~1805)是一個泥瓦匠的兒子,從小喜愛繪畫,但沒有被其父親所理解,後來由畫家出身的外祖父出面支持,才得以進里昂城學畫。不久,格瑞茲又從里昂轉到巴黎,繼續入美術學院學習,並開始了他獨立的藝術創作生活。 在他21歲時,一幅帶訓誨劇味道的油畫《給孩子讀聖經的父親》誕生了,這給他帶來了聲譽。接著,他創作了一系列油畫:《鄉村婚約》、《小鳥死了》、《父親的詛咒》、 《被懲罰的兒子》、《破壺》等等。這些畫的內容都是反映第三等級的道德生活的。可是這一幅《破壺》所給人的"教育作用", 幾乎是與畫家原來的意圖背道而馳的。畫上的形象提供不了一點道德規範的意義,這也正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地方。《破壺》的模特兒原是畫家追慕中的少女,名叫安勒·卡弗列娥爾。她是一個舊書商的女兒,長得嬌小活潑,明眸善睞。格瑞茲在與她熱戀時,曾在一幅《鴿子與少女》上,畫下了這位姑娘的美麗、稚氣,展出後大獲好評。於是,在狄德羅的啟蒙思想影響下,他又以她為模特兒,畫了這幅《破壺》。《破壺》的主題原是為了進行道德教育,而畫家用古典肖像表現這種具有譴責性質含義的形象,就事與願違了。其二,當時的所謂訓誨畫,一般都以某個故事情節來表現的,而格瑞茲沒有這樣做,他一方面出於訂戶需要,另一方面喜愛用這個已獲成功的模特兒。因此形象告成後,只在少女的手腕上添了那隻企圖作為主題象徵的破壺。按說,他這幅畫沒有達到說教的目的,是一幅不成功的主題畫。可是當這幅畫展出時,卻又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應,從而提高了他在畫壇的地位。不久,他正式娶了這位使他一舉成名的姑娘。成了畫家寵愛的妻子的這位姑娘,後來並沒有給格瑞茲的生活帶來幸福,相反,使畫家的晚年極其孤獨與凄涼。儘管結局不幸,而格瑞茲對這位姑娘的一顆美好的心靈卻永久存留在這幅名畫《破壺》上面。

123、暴風雨 考特 法國 1880年 油彩 木板 234.3×156.8厘米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暴風雨》的主要欣賞點是:光線和色彩的對比和互相襯托的美感力量,這是19世紀美術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在作品畫面里,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體力量的粗曠線條,女體力量的柔細線條,在光線和色彩中得到了鮮明的對比和彼此襯托。在考特之前,也有不少取材於《達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美術作品,大都是歌頌愛情性愛的。而考特的作品《暴風雨》抓住了達夫尼斯和克洛伊在暴風雨中逃跑的一瞬間,表達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自由的嚮往,無論是藝術境界還是藝術手段方面,與前人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層樓。

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法國「學院派」或「新古典派」藝術的著名畫家。他從師於幾個著名畫家,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W·布格羅。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為19世紀世界藝術界里最傑出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風雨》和《春光》。這兩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規模的博物館都夢寐以求獲得收藏的作品。 許多評論家說,考特的作品《暴風雨》取材於古希臘浪漫小說《達夫尼斯和克洛伊》(Daphnis and Chloe)。該作品的大概情節是:達夫尼斯是個富貴之家的男孩子,克洛伊是個窮苦人家的女孩子。因不測風雲,幼兒時候,他們的父母把他們搞丟了;撿到了他們的農夫家庭收養了他們,大自然成了達夫尼斯和克洛伊的新家,牧羊短笛樂曲成了他們彼此召喚和心靈共鳴的神音。隨著年齡增長,達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童年之愛發展為男女性愛。他們決定結婚。可是,又找到了他們的父母都不同意,嫌對方與自己的背景差別太大。在一個暴風雨之夜,達夫尼斯和克洛伊為愛情自由而逃跑了,到深山老林里、自己舉辦了婚禮。可是,他們不知道性生活,就是彼此為對方的裸體之美而痴迷的時候,也一直保持著童貞而不想為性慾而傷害對方。愛神下凡,告訴他們裸體性慾是自然之美、告訴他們彼此真誠相愛的性慾不是傷害而是幸福,教會了他們如何過幸福的夫妻性生活;同時,那些愛神扮裝成凡人,說服了雙方父母、說明了自由幸福比家庭背景更重要。在愛神的啟發幫助下,雙方父母都同意了孩子們的婚事;達夫尼斯和克洛伊回到撫養了他們的農夫家裡,舉辦了莊重而樸實的婚禮,從此承擔起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

124、真理 1870年 朱爾斯·勒菲弗爾 法國 265cm*112cm 布 油彩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這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構思。真理被一個美麗純真的裸體少女,一手高舉著「光明」,一手緊握一根繩索,形象他說明了真理既複雜又單純。畫家以浪漫主義繪畫的手法,描繪了身材修長的窈窕少女,少女純凈的眼睛凝視前方,體態勻稱,曲線流暢,富於青春活力。無疑,美麗的裸體少女是真理的象徵,也是藝術理想的象徵。

125、許拉斯和水澤仙女 沃特豪斯 英國 1896年 布面油彩 現藏英國曼徹斯特美術館清清的月光照在他的臉上,照見了那絕秀俊美的面龐;水澤的寧芙(水仙女)立刻愛上了這年輕的異鄉人,於是從水中露出了她們美麗的胴體。拉住他提水壺的手臂--那是他未曾聽過的嬌媚的聲音,沒有見過的令人迷惑的眼神,還有那晶瑩如玉的珍珠。於是年輕的英雄被迷惑了,背棄了他的主人,寧芙們把他拉到了永遠冷靜清幽的世界。充滿柔媚情懷的筆觸,美麗而又凄婉、甚至是冰冷的結局;誰也無法抗拒.它訴說的是一個充滿哀傷夢幻和誘惑魅力的故事。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英國新古典主義與拉斐爾前派畫家,皇家美術學院會員。以其用鮮明色彩和神秘的畫風描繪古典神話與傳說中的女性人物而聞名於世。他生於義大利,小時候取了一個義大利語外號叫「尼諾」,父母都是英國畫家。對東方神秘文化和宗教、風俗顯露出極大的興趣。他的繪畫構成以雅緻見長,極富浪漫主義的特質。從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神話中獲取滋養,創作出具有中世紀夢幻般神秘感和宗教情緒的作品。

126、芙林達 Florinda 溫特哈爾特 德國 1852年 179.1cm×244.5cm 布上油彩 伊麗莎白二世收藏這是一幅抒情而優美的浪漫主義繪畫作品。畫家描繪了十幾個美麗少女,圍坐溪邊,似乎欲下水洗浴。畫家把不同性格、氣質的少女組織在一起,體現那種生命之美。在無序中實現有序,繁紛中實現統一,是這幅作品的成功之處。

溫特哈爾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1805-1873)1805年4月20日出生,1873年7月8日,19世紀中期德國學院藝術派的古典主義繪畫大師,也是宮廷畫家,擅長畫人物肖像畫。出生在德國的黑林地區,十三歲開始研究學習繪畫和版畫。在1823年十八歲的溫特哈爾特到慕尼黑尋求發展 ,1828年成為了卡爾斯魯厄的公爵夫人的私家繪畫大師。之後成為歐洲許多大國的宮廷專職畫師,服務於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皇室的宮廷,為國王和皇后畫像而著名。他同時又兼職平版印刷業,並通過這項技術將自已的作品推廣出去。他一生單身,從未結婚,於1873年7月8日去世,享年六十八歲。他的繪畫表現手法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標準,畫中貴族姿態優雅,衣著極其華麗,在肖像畫中出類拔萃。通過他的繪畫,可以進一步了解歐洲19世紀皇室貴族的肖像面貌和奢華生活。

127、浴中的蘇珊娜 讓·雅克·埃內 法國 185cm×130cm 布 油彩 巴黎 奧賽博物館藏浴中的蘇珊娜,法國畫家埃內19世紀末創作。 蘇姍娜是希爾金的女兒,巴比倫巨富約基姆的妻子。她為人善良賢淑,對丈夫忠貞。有一次,她在自家花園的水池裡沐浴,被一心懷不軌的男子看見,那男子企圖玷污她而未得逞,懷恨在心,惡人先告狀,使蘇珊娜蒙受勾誘男人之罪而遭判死刑之罪,後來得到先知幫助而伸冤,得以還清白之身,蘇珊娜終成希伯萊傳說中的貞潔女子。畫中她低頭彎腰曲膝,構成一個優美的"S"形,強烈的明暗對比,更突出了她窈窕秀美的體態與風韻。畫家在這裡以讚美的筆調,描繪了一位體態完美的裸體女子形象。

讓·雅克·埃內 (1829-1905年)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128、三等車廂 杜米埃 法國 約1863-1865年 65.4x90.2cm 布油彩 渥太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杜米埃的風俗題材作品,大都是描繪他親身經歷過的事。三等車廂的狀況,就是記錄畫家經常外出乘車的經歷。畫面擁擠的狹小空間里,突出描繪前排三個人物,概括表現後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後,這是生活中極平常的現象,但揭示了法國社會的等級制,在這三等車廂里坐著的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公民。三個主體特寫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滿臉皺紋的老婦人,人們從她的神態可見她的生活經歷。靠著她左右的兩個人,一個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帶嬰兒的母親,他們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現出他們的社會地位,背後的人群可從不同面貌的頭像中體現不同人物的地位和個性。這有限的畫面空間,成了法國下層社會的一個縮影。

奧諾雷·杜米埃(1808-1879年)是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諷刺畫大師。他出生於馬賽一個有文學修養的玻璃匠家庭。他最初從事版畫創作,以尖銳的藝術語言揭露和諷刺社會的黑暗。他的藝術生涯始終與法國的現實主義相聯繫。為了真理和正義,他一生坎坷,遭到過監禁、罰款,作品被銷毀,難以謀生。巴黎公社時投身於革命,被選為藝術家聯合會執行委員。拿破崙三世為籠絡人心,曾授予他「榮譽勳章」而被拒絕,他始終是位不屈的為正義奮鬥一生的偉大現實主義大師。

129、貝爾登肖像安格爾 法國 布面油畫 1832年 118x95cm 現藏巴黎盧浮宮這一幅《貝爾登肖像》是安格爾所畫的男子肖像中最精彩的一幅,如果說在他那些貴夫人的肖像上,線條在某種程度上讓位於他所瞧不起的色彩,那麼,在這一幅《貝爾登肖像》上,更強烈的成分不是色彩,而是耐人尋味的素描。面對真實的人物,線的綿密與一絲不苟把他的肖像藝術拓向一個更富陳述性的境界。《貝爾登肖像》作於1832年,作畫之先,他為這位著名的法國《論壇報》(《Journaldes Debats》)的編輯和創辦人路易·弗朗索瓦·貝爾登先生已畫了各種姿勢的速寫.到正式給貝爾登畫油畫肖像時,後者已66歲。畫家把這位精力充沛的事業家用素樸的色彩與背景來加強他的形象表現力:他坐在椅子上,穿著黑色的衣服,胖胖的身材,氣度不凡,一對銳利的眼睛煞是傳神。嘴角露著一絲難辨的微笑.這位性格較沉著的鬈髮老人,一下子抓住了觀賞者的注意力,使人們深感肖像的神采奕奕。評論家戈蒂葉觀後稱讚這幅畫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是整個時代的發現」。簡言之,就是一個路易·菲利浦時代的事業家的嶄新人物的發現。這裡,素描的內涵超越了造型的一切手段.畫家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捕捉這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徵。我們只要從貝爾登那雙有力的,握在膝頭的豐滿的手,便足以令觀賞者心悅誠服了。

130、阿爾及利亞的下午 布里奇曼 54.6x66cm 布油彩 倫敦馬塔夫美術館浪漫主義畫家喜歡描繪異國風土人情畫面,多半出於對神秘東方的好奇,那充滿色彩和具有浪漫情調的生活場面,引得許多西方畫家紛至沓來。布里奇曼所畫的這幅表現家庭生活情趣的畫面,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阿爾及利亞人的習俗,也可從他塑造的少女形態中獲得審美享受。

弗雷德里克·阿瑟·布里奇曼(1847-1928年) 是美國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上半期的畫家,曾到過東方遊歷,畫過一些富有東方情趣的風俗畫。畫家筆觸爽快,營造的畫面很有生活氣息。

131、波賽爾夫人肖像 戈雅 西班牙 1804-1805年 54.6×81.9厘米 倫敦博物館畫中人是西班牙一位翻譯家的妻子、畫家的朋友。戈雅以豪爽的筆觸和單純的色彩塑造了一個西班牙年輕婦女的美的典型。畫中人側身轉首看著畫外,這使半身肖像產生動態的變化美,畫家用心刻畫人物的面部,那雙明亮透露出自尊自信而堅定神情的大眼睛,閃爍著誘人的光芒。少婦充滿青春生命力的健美身體和袒露的胸頸,隱含著誘人的魅力,她沒有宮廷貴婦的嬌媚和矜持,更沒有珠光寶氣,在樸實無華中表現出畫家的審美理想和畫中人的精神氣質,是西方肖像畫中的精品。柯爾賓斯基曾評論這幅肖像時就說過:「波塞爾的自然美和飽滿的生命力,使我們心神迷戀。」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年3月20日-1828年4月16日),出生於西班牙北部阿拉岡省薩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爾斯。弗朗西斯科·戈雅戈雅是西方美術史上開拓浪漫主義藝術的先驅。早期喜歡畫諷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畫,貪婪的修道士,偷盜,搶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畫成魔鬼的樣子.他的畫集曾被製成撲克牌.他粗俗但充滿真理的畫風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並為他招來各種審判.但他的修道士僱主一直袒護他.曾著有裸體的瑪哈,曾將皇后容貌的缺點畫出來。

132、迦納的婚禮 委羅內塞 1562年至1563年,聖喬治修道院飯堂畫 10米長 巴黎盧浮宮 畫的內容取自《聖經》故事,講的是耶穌和聖馬利亞以及使徒們在約旦河畔的迦納這個地方遇到一家人家正在舉辦婚宴,主人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婚宴上大家飲酒歡慶,後來酒喝光了,耶穌將壇中的水變成了葡萄酒,大家又繼續喝酒歡樂。畫中有威尼斯的當代建築、貴族商人和樂師等,委羅內塞在這些歡樂的人群中還畫進了英國女皇、法蘭西斯一世、土耳其蘇丹、畫家提香、丁托萊托和畫家本人。據說,委羅內塞到了威尼斯以後,他發現這裡的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對宗教的虔誠,而是對生活的享樂,於是他饒有興趣地把這些生活搬上了畫面。 可以看出,委羅內塞在繪畫上,尤其是裝飾性繪畫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畫有著燦爛的色彩和獨具匠心的透視,構成了令人眩目的效果,這對於後來十七世紀巴洛克繪畫的影響十分深遠。

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原名叫保羅.卡爾亞里,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以表現16世紀色彩豐富壯觀的威尼斯場景的大型裝飾畫而著稱。他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共和國維羅納,在維羅納和羅馬求學,1533年奉召來到威尼斯裝飾總督府的十人團會議廳。然後他留在威尼斯,與提香和丁托列托為作畫委託展開競爭。藝術大師提香有兩個偉大的弟子:丁托列托和委羅內塞,他們同時被譽為十六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畫派三傑。

133、鏡前的維納斯 委拉士貴支 1656年 布面油畫 112.5×177厘米 倫敦國家畫廊藏 女子裸體繪畫在17世紀封建專制的西班牙是極其罕見的,這幅《鏡前的維納斯》也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委拉士開茲唯一一幅女性裸體繪畫:這悠閑、側倚的動勢,這豐滿、健美的身姿,使我們不禁想到威尼斯畫派喬爾喬納《沉睡的維納斯》;但是,這扭曲而不失端莊的曲線美感,這背向觀眾而不失生命慾望的青春涌動,這寓世俗美於理想美的表現方式是富有創作性的,也是威尼斯畫派中所沒有的。這幅畫標明了17世紀西班牙藝術家人本精神的覺醒,也標明了17世紀西班牙人文主義精神在繪畫上的獨特顯示。畫家以充滿節奏感的流動線條,塑造了女性人體美,如果以維納斯身體環視一周,她的曲線起伏變化宛如一首旋律美妙的樂曲,上身高亢有力,下身平和舒緩。大師素來善用透明凝練的色彩和精到的筆觸去描繪複雜的肌膚變化,細嫩的肉體富有勃勃生機,充滿了青春氣息。這是畫家對人類自身美感的讚頌。 這是宗教嚴厲的西班牙第一幅裸體像,也是西班牙歷史上僅有的兩幅裸體作品之一(另一幅是戈雅的《裸體的瑪哈》)。

委拉斯貴支(1599-1660),是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傑出的繪畫大師,巴洛克式畫家,也是西班牙具有貴族威嚴的繪畫巨匠。他24歲入宮,成了腓力四世的宮廷畫家。但是,他的藝術並沒有因身在宮內而受到束縛,他不僅畫君王、王后、王子、公主,也畫乞丐、侏儒、白痴和無權無勢的朋友;他不僅畫《聖經》主題,也借希臘神話主題畫風情畫、風俗畫和人體畫。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宮娥》等。

134、小丑 華托 法國 布面油畫 1718年 185x150cm 巴黎盧浮宮藏這幅畫 是華托在他短暫的生命中的最光輝時期為後人留下的一幅令人難忘的作品。畫中人物叫吉爾斯,他是啞劇中的一個丑角,在他身後的其他喜劇角色半藏在極低的位置,而丑角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畫面上都被孤立著。他頭戴滑稽的帽子,面容稚嫩卻努力保持著鎮靜,好像拚命壓抑要哭出來的感覺,兩隻手臂無力的下垂著,身著鬆鬆垮垮不合體的衣服,顯現出孩子般的純真和無辜。這個為人帶來無數笑聲的丑角在畫家筆下變成了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是真實而沒經過藝術加工的。他站在那裡無奈地接受著人們的注視,那若有若無的苦笑暗示出他曾經經歷的苦難。

華托(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 是法國18世紀羅可可時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畫家。他畫了大量帶有喜劇色彩的作品,而且還發明了一種濃郁的富有哲理的愛,而且都有背景相襯托。1684年10月10日生於法比交界、原屬佛蘭德斯的瓦蘭希恩村,是一個燒磚瓦窯為生的農村手工業者的兒子。他於1702年到巴黎,最初在畫店裡當學徒,為趣味不高的僱主臨摹一些銷路旺盛的義大利、荷蘭的古典作品。華多的代表作有《愛之園》、《任性的女人》、《義大利的喜劇演員》、《熱爾森畫店》、《舟發西苔島》等。 

135、九級浪 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國1850年221cm×322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九級浪表現的是風暴中飄泊的人們,他們棲居在帆船的殘餘物上,為了生存,拚命掙扎,狂風巨浪,呼嘯而來。暴風雨中的船與人,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衡,表現了自然的巨大力量與不可抗拒性。畫面氣勢逼人,色彩動人,藉以烘託人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幅關於人和自然的頌歌,使人震動,也使人動情,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136、林妖的舞蹈 柯羅 法國 1850年 油畫 98×131厘米 藏巴黎盧浮宮這是一幅體現柯羅風格最典型的風景畫。在蒼鬱的樹林中,籠罩著一層輕紗般的薄霧。清晨的陽光,穿過濃密的樹陰,灑下一地斑駁的碎影。遠山隱約,草地如茵,三五成群的林妖,以及喝醉了酒的牧人,在草坪上或跳舞唱歌,或相互追逐。柯羅以和諧的手法,淡雅的色調,描繪了如夢如幻的山林意境。

柯羅(1796.7—1875.2),法國傑出的風景畫家。他目睹了美術史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衰,直至印象主義的興起。因而在柯羅的身上染上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因素。 他40歲以後,成為巴比松畫派的志同道合者,畫風傾向於這個畫派,與巴比松畫家們共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個在藝術上獨具奇趣的風景畫家。

137、夏 普桑 法國 1660~1664年作 布上油畫 160x118cm 巴黎盧浮宮藏 《四季》風景組畫是普桑在生命結束前最後四、五年里完成的傑作,分為《春》、《夏》、《秋》、《冬》四幅。在這些風景畫里,畫家以富含哲理的形象,表達了他對自然、生命和人類的無限深沉的情感。這四幅畫都以一個宗教故事為主題。《夏天》取自波阿斯答應路得在他田中撿拾稻穗,田野里莊稼成熟了,農民們在收割,貴族在指責著什麼,武士在田頭看守,畫面呈暖色調,遠處的藍大、白雲和城堡,更增加了畫面的絢麗多彩。《夏天》以飽含哲理的形象,表達了普桑對自然、土地和生命的無限深沉的情感。在《春天》中,普桑採用了全景景觀,而人物最多的《夏天》的焦點則放在中間遠方,畫家早期作品中無數元素在此重現,並被賦予更新、更豐富的迴響。它們傳達了最難以抗拒的力量,卻又極其簡潔與平實。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年),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138、雅典學院 拉斐爾義大利1510年 壁畫 279.4x617.2cm 梵蒂岡塞納圖拉大廳 雅典學院是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興辦的。拉斐爾在這幅巨型壁畫中,描繪了當時這個學院里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藝術家們進行學術探討的熱烈場面。畫面中央邊走邊議的是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他們在激烈地爭論著。雖然,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他興辦雅典學院時已不在人世了,但畫家為了表現哲理的繼承性,還是在左邊的一組人物中畫出了蘇格拉底。而右邊的則是天文學家托勒密,彎著腰在畫幾何圖形的則是阿基米德,在他們的後面,戴著暗色無檐帽的是畫家本人。左邊的下方是以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核心的一組人物,還有一個伊斯蘭教學者叫阿維洛依。在台階上坐著沉思的是赫拉克利特,離他不遠躺著第奧根……這樣眾多的人物、宏偉的場面、各種不同的形象性格,各種交錯縱橫的內在聯繫,拉斐爾竟能以嚴謹的布局和精心設計的層層深入的圓拱門古典建築為背景的構圖,表現得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足見畫家的藝匠才智,非同凡響。

《雅典學院》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為 基礎,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藝術家企圖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 寄託他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的主題思想,就是崇拜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這正是人文主義藝術家自己的宿願。 全畫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大廳上彙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當世的名人。

139、自畫像 丟勒 德國1498年板上油畫 52×41厘米 現藏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27歲時的自畫像。丟勒很喜愛作自畫像,這幅是他26歲時的作品畫中的丟勒漂亮且受人愛慕的,自信又自負,儼然一個創造者和思想家。他身著精緻的服裝,頭戴一頂帶條格的軟硬帽,捲髮披肩,十分時髦。不長的淺色鬍鬚,使他年輕的面孔顯得莊重。丟勒曾說:每一個德國人都想有自己的「式樣」,都期望自成一家。所以在丟勒的肖像畫中,面部五官、尤其是眼睛和嘴的形體刻畫,都具有十分強烈的個性特徵:他的眼睛明亮,神態優雅,有著希臘人稱為四角形的鼻子,相當長的頸項,非常寬闊的胸脯,令觀賞者感到他的非凡相貌里所蘊含的天賦才能。

阿爾布雷特·丟勒 Albrecht Durer (1471-1528),出生在德國紐倫堡,13歲時,他畫了一幅自己的肖像,形象生動、逼真。19歲時,他為父親畫的肖像,充分顯示出成熟的素描功力。丟勒博學多才,不僅是畫家,而且是數學家、機械師、建築學家,在德國,丟勒享有很高的聲譽。

140、收割 勃魯蓋爾 尼德蘭 木板油畫 1565年 160.7x118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畫家彼得·勃魯蓋爾畫以農民為題材的居多。這幅油畫作品,畫面描寫了一夥正在休息吃飯的農民,有的抱著酒罐子仰脖而飲,有的則拿著瓜瓢做成的大碗在吃著,充分勾畫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1525-1569)16世紀尼德蘭地區最偉大的畫家,也是歐洲美術史上第一位「農民畫家」。生於尼德蘭北方的荷蘭省北部布拉班特州勃魯蓋爾村。他是歐洲第一個在繪畫中自覺而大量地描繪農民形象的畫家,一生以農村生活作為藝術創作題材,故有「農民的勃魯蓋爾」之稱。他善於思想,天生幽默,喜愛誇張的藝術造型,因此人們又贈給他一個外號叫「滑稽的勃魯蓋爾」。他的藝術語言樸實親切,散發著尼德蘭的泥土香氣。他的色彩非常沉著而富於變化,喜用平光,很少畫物的投影,使其畫面明快乾凈。

141、無畏號戰艦 透納 英國 1839年 布面油畫 91x122cm 原藏倫敦國家畫廊,1987年被移入倫敦的透納繪畫館這幅《無畏號戰艦》在2005年由BBC發起的公眾投票中,被選為「英國最偉大的畫作」。畫上所描繪的是一艘準備退役的著名戰艦的"特米雷勒號",在金色的落日餘暉下正被一艘小火輪徐徐拖向解體場港口。晚霞的色彩是一片火紅:金紅色的霞光在畫面右邊的天空划出幾道色帶。海水被夕陽照得分外耀眼,水面變成了通紅的血色。在左側,藍、紫加上黃色,又組成一種調子,冷色與霞光的暖色劃分得如此鮮明。橫抹在水平線上的幾道藍調子給人以戲劇性的裝飾感。周圍是異常的寧靜,黃昏使一切顯得疲乏不堪,也包括那艘身經百戰,如今要被徹底解體的赫赫有功的戰艦。它那蒼老的雄姿,在畫上散發出一種哀感凄婉的氣氛。這是一首詩,一首繪畫詩。它吟詠的是老戰艦的悲歌!

把一幅描寫海上軍艦的風景畫予以人格化,這不能不說是藝術成熟的表現。戰艦離開歷史舞台,意味著人的戰鬥生涯的結束。"無畏號"參加過對拿破崙艦隊的海戰,在1805年建有卓越的功勛。此刻要拖向"墳墓",自然使透納觸景生情,產生一種英雄暮年的悲涼情緒。以物思人,在畫中盡情渲染,使這一幅浪漫主義的詩畫具有震撼性的魅力。 透納一生畫了大量海洋風景畫。他通過對海洋上光與空氣效果的研究,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看他的畫,觀者心情往往難以平靜。陽光、煙靄、水氣、浪霧……都是由純粹的光的韻律所組合的。透納傾向於把光表現為一種單純的和絕對的因素,而風景本身似乎不再成為主題了,它只是藉以表現透明與反射的白熱光輝和灰色的塵粒的媒介。因此,有人稱他的風景畫是表現了"自然的崇高"。他運用豐富的色彩,使這種"崇高"達到頂點。

142、憑窗的亨德麗婭 倫勃郎 荷蘭 布面油畫 1656年 88.5×67cm 柏林國家博物館藏這幅畫被美術史上公認為最傑出的一幅油畫肖像畫,是倫勃朗為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麗婭畫的。倫勃朗在51歲時破產,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貧民區的一所破房子里,愛妻的離世更使他失魂落魄。亨德麗治開始是他的女僕,後耒成為他的妻子。倫勃朗以滿懷的深情畫下了這幅《憑窗的亨德麗婭》,以回報生命中的這份珍愛。亨德麗婭用手支撐著窗框,側視著前方,正如同剛剛操持完繁重的家務來到窗前的片刻小憩一般。她身上散發出的那種端莊、賢淑、安祥的氣質。她穿著一件窮人家的婦女常穿的寬大的罩衫,她的手是一雙長年勞作著的粗壯有力的手,在畫中羞於示人似的將手指收攏著。光線集中在亨德麗婭的額頭和頸部,亮光如流水般地在她的肌膚之上流淌著,顯得那麼的高貴和嫻雅。

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是世界美術史上一位偉大的荷蘭現實主義畫家,荷蘭最傑出的肖像畫大師,也是17世紀整個歐洲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油畫和銅版畫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倫勃朗1606年7月15日生於 荷蘭萊登城郊磨坊主之家,1669年10月4日卒於阿姆斯特丹。他一生創作精力旺盛,給人類留下了極其豐富而珍貴的遺產——六百幅油畫,三百幅版畫和二千幅左右的素描的速寫。畫風質樸自然,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善採取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

143、倒牛奶的女傭 維米爾 荷蘭 布面油畫 1658年 45×41厘米 現藏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在《倒牛奶的女僕》這幅作品中,觀者心中自然會升起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畫家在畫中描繪了一個簡陋廚房的一個角落,淳樸的婦人將陶罐中的牛奶緩緩倒下,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屋子中的每一樣物品都靜靜的,平淡無奇,但卻充溢著一種時光的空靈之感,所有的一切都統一在和諧的氣氛當中。當觀者將視線停留在一個個局部上的時候,就會被畫家描繪這些普通事物的耐心和技巧著實打動。畫面上的桌布、毛巾、銅壺、竹籃、麵包、流淌而下的牛奶、女僕專心致志的神態……畫家在表現物體的質地、色彩和形狀上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同時又將這一切統一在黃、藍、白三種整體的色調中,融合得恰到好處。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維米爾留傳下來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數都是繪畫精品。被稱為「荷蘭小畫派」的代表。

144、劇院包廂 雷諾阿 法國 1880年 布面油畫 99.4x80.7cm 美國克拉克藝術館收藏這幅畫《劇院包廂》原先是受法國美術副部長埃德蒙·蒂爾凱委託的家庭肖像作品,不過畫作最終並沒有被接受。1880年魯埃購下此畫並將其送去參加1882年的第七屆印象派群展。雷諾阿用深紅色的背景窗帘抹去了原本的男性形象,畫面中只留下年長的女性和低頭凝視的少女。兩人的衣著是一黑一白的純色對比,在時尚之都的巴黎,越是正式而宏大的場合,女性衣服的袖口越短、領口愈低。在畫面中看到的女性形象正是如此,低胸的禮服以一朵花點綴,她雖然面向畫外,卻沒有拘謹和被動,而呈現出優雅姿態,輕鬆地倚靠在包廂座椅中。但這女孩雖漂亮,但脂粉氣太濃,顯得浮華,眼神空洞,難怪人家父親不滿意。

這幅畫作於1880年。19世紀到劇院觀看演出是上層社會重要的消遣方式,雷諾阿畫過幾幅表現劇院包廂的作品。據雷諾阿德畫商介紹,這幅作品是一位客人為自己女兒定製的肖像畫,因為對作品不滿意而拒絕購買,畫家就對黑衣女子作了修改,又抹去右上角的一位男子,把作品改成了當時流向的風俗畫。

145、包廂 弗里思 英國 1855年 34.9x45cm 布面油畫 英國普雷斯頓哈里斯美術博物館藏這幅畫描繪的是劇院包廂里的一位年輕姑娘,她手持望遠鏡,可能是由於劇情或演員使她陷入深深的思緒中,這是一幅肖像性很強的風俗畫。畫中人物以半身特寫姿式斜坐在畫面上,畫家著力描繪她的面容,尤其是一雙深思的目光,其次是手,似乎手也在參與思考。單純的暗背景襯托出了前景人物。畫家以精湛的技巧描繪了人物衣著飾物的質量感,是一幅高度寫實之作。

威廉·鮑威爾·弗里思 (1819-1909年)是英國19-20世紀初的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他於1819年1月9日生於約克郡的奧德弗爾德。1835年16歲時在薩斯繪畫學校學習,18歲時入皇家美術學院。弗里思的早年創作多以文學作品為題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亞的作品,狄更斯對他的藝術十分賞識,這對他的發展有很大幫助。26歲時創作的《鄉村牧羊人》使他飲譽畫壇,因此被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弗里思的藝術得以成功在於他描繪了英國的「盡情歡樂的百年時代」。他對這個時代的中產階級的愉悅生活進行過認真的觀察和記錄,諸如海邊假日、賽馬旅遊等,描繪了英國各階層的人物形象。弗里思的現實主義創作和法國庫爾貝有所不同。庫爾貝是一種典型性和集中性的表現,是一種聚焦鏡頭,而弗里思是一種重疊性和附加性的描繪,是一種廣角鏡頭。他把並不出現在同一時間的人和事附加在一塊,作品中的細節的真實具有可讀性。弗里思後期作品帶有一定的批判現實主義成分,與荷加斯的諷刺藝術精神相似,都以動人的情節和誇張的感情描繪了維多利亞社會風情。弗里思不僅是傑出的風俗畫家,也是優秀的肖像畫家。1909年11月2日,90歲高齡的弗里思告別了人間。

146、仲夏夜 蒙克 挪威 1899年 畫布油畫 101×91厘米 墨西哥 西蒙基金會藏  在這幅作品中,集中了畫家兩個最具代表性的主題:夜晚和親吻。他執拗地多次在作品中以它們為題進行創作。通過基本色調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像其它人物畫一樣,這幅作品又刻畫了人生的周期性。他把四對看不見面孔和相擁著幾乎溶為一體的戀人,放在路上供人欣賞。他們看上去,與其像沉溺於愛情的戀人,更像是夜色下的幽靈。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偉大的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愛德華·蒙克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加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147、春 普拉斯托夫 蘇聯 布面油畫 1954年 210x123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藏普拉斯托夫是蘇聯人民藝術家,他那富有詩意的畫在50年代曾風靡中國。這一幅《春》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幅富有觀賞性的佳作。描繪的是俄羅斯民間寒冷地區的傳統風俗,戶外冬浴,以除舊歲。畫上背景是一家農戶的後院,一個健壯美麗的少女裸著身體,正在給浴後的小妹妹穿衣服。少女豐滿健壯,肌膚呈粉紅的色彩,在畫上具有醒目的位置。圓木堆砌的舊式院子十分狹小。積雪壓在院牆上,呈現一片晶藍色。飛絮飄零,象徵俄羅斯大地的嚴寒。可是院內鋪滿著黃黃的新草,兩者對比強烈,春意盎然。左邊有一水桶,表明姐妹倆剛結束淋浴,又斟滿一桶水。右邊架板上有一臉盆,裡面是換下來的內衣褲。這幅畫的總體色彩是明快與溫馨的。飄拂的雪花,更添俄國的風情。畫上寒暖的對比,被中間裸體少女的膚色及其長長的披肩金髮所強化,從而洋溢著一種喜悅與歡快的情緒。畫家將此畫題為《春》,其用意即在於此。這裡的春,既沒有抽芽的嫩枝,也沒有早開的鮮花。它所展示的儘是令人興奮的寒意。這就使人們想起雪萊的名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普拉斯托夫在用民間喜聞樂見的春意形象,來歌頌春的「女神」,歌頌俄羅斯的風俗美。這幅畫的形式感也頗多新意:圓木的橫線條,疏朗的豎線條,映襯出動人的人體弧線,其間還有人體所散發的微微蒸汽。線與色,寒與暖,加上色澤乾淨的大筆觸與細處理,使形式表現強而感人,畫面有很大的感染力。

阿爾卡迪·普拉斯托夫(Пластов, Аркад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1893~1972),蘇聯人民藝術家、蘇聯美術研究院院士、斯大林獎金和列寧獎金獲得者。1893年1月18日生於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的農村中,1972年5月12日卒。1912~1914年,在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學習。十月革命後,回到故鄉,被選入村蘇維埃,擔任貧農委員會書記。直接的生活經驗,確立了普拉斯托夫終生的創作題材:通過農村生活和農村勞動者的形象,表現新的蘇維埃時代。1938年,他的作品《沐浴的馬群》參加了蘇聯紅軍建軍20周年美展,這是普拉斯托夫進入創作成熟期的標誌。這之後他創作的許多作品,都以同樣的熱情表現蘇聯集體農民,代表作如《收穫》(1945)、《割草季節》(1945)、《集體農莊的打穀場》(1949)、《拖拉機手的晚餐》(1951)、《春》(1954)和《夏》(1959~1960)等。這些作品色彩豐富,明暗多變化,生活氣息強烈,也很富於詩意。普拉斯托夫1946年獲斯大林獎章,1947年被蘇聯美術院授予院士稱號,1966年獲列寧獎章,1972年獲國家列賓獎章。

148、加歇醫生像 梵谷 荷蘭 1890年 68x57cm 布油彩 巴黎奧賽博物館凡·高在自殺前一個月為精心照顧他的加歇醫生畫了這幅肖像。他自己說:「我希望畫一位藝術家友人的肖像,他滿懷偉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對這個人的感覺和愛慕之心畫進作品裡。我誇張了他的頭髮的金黃色,在頭像後面我不畫小屋的普通牆壁,而用我調配得極為豐富、極為強烈的藍色塗出無限深遠的背景。由於這種單純的配合,使金黃色頭髮的頭部,在這豐富的藍色背景上發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這幅畫1990年5月15日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在3分鐘內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給了日本第二大造紙商-- Ryoei Saito先生。創下了當時藝術品拍賣價格的世界最高紀錄,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穩坐世界最昂貴藝術品寶座長達14年之久。

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終因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其年輕的生命,時年他才37歲。

149、星月夜 梵谷 荷蘭 1889年 73x92cm 布油彩 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這幅畫具有象徵意義,他使用短線筆觸組成激蕩旋轉的宇宙,11顆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圍翻滾著,近景的柏樹象撕裂燃燒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穌的關係。也有人把這幅畫看成是太陽系的「最後的審判」。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實際上這是凡·高的一種幻象,他小心地運用火焰般的筆觸傳達出來,常人是很難理解和表現的。他所看見的夜空就是一個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它所給人的感覺就是陷入一片黃色和藍色的漩渦之中的天空,彷彿已經變成一束反覆遊盪的光線的一種擴散,使得面對自然的奧秘而不禁戰戰兢兢的人們,頓時生起一股絕望的恐怖。

150、教皇英諾森十世像 委拉士貴支 1650年 油畫 140X120厘米 羅馬 利來-龐斐利畫廊 委拉士貴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義大利時在那裡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畫<<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在這幅肖像中,畫家既表現了此人的兇狠和狡猾,又表現了這個七十六歲老頭子精神上的虛弱。畫面上的教皇,儘管臉上流露出一剎那堅強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兩隻手都顯得分外軟弱無力。畫家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富有個性。從而給觀眾增加了很多的聯想。這幅作品的油畫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畫面上,火熱的紅調子表現了特有的宗教的莊嚴氣氛;白色的法衣和紅色的披肩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筆觸十分流暢自由,表現出藝術家的高超技巧。

151、荷拉斯兄第的宣誓大衛 法國1784年布面油畫 330cm×425cm 巴黎盧浮宮藏這幅《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作品,不僅是大衛的成名之作,而且對於法國美術史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於1784年,正值法國大革命的前夕。它的主題是宣揚英雄主義和剛毅果敢精神,個人感情要服從國家利益。畫面正是表現三個兄弟在出發前向寶劍宣誓「不勝利歸來,就戰死疆場」的場面,老荷拉斯位於畫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劍是這場宣誓激情的焦點。右角是三勇士的母親、妻兒和姐妹,母親擔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摟著孩子泣不成聲,最右側的一個姊妹,由於她是作戰對方的未婚妻,心亂如麻,因為不論勝負,她都將失去自己的親人。婦女的哭泣與三個勇士的激昂氣概,形成鮮明的對照。為了祖國,必須犧牲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在這悲壯的戲劇場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由於作者以樸實無華的寫實風格、精確嚴謹的構圖和英雄式雄渾的筆調進行了描繪,所以這幅畫後來成為繪畫藝術的典範。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又譯達維德,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的領導者,在法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嚴謹質樸,氣勢宏偉。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崙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崙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達維德驅逐,他被迫遷居比利時布魯塞爾,最終客死異國。

152、蒙特楓丹的回憶 柯羅 法國1864年65cm x 589cm 布 油彩 巴黎盧浮宮藏 《蒙特楓丹的回憶》是柯羅的代表作,這幅畫充滿了憂傷的情緒。畫中,一棵巨大的樹,佔據了整個畫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乾枯的樹與之遙相呼應,兩棵樹朝著一個方向傾斜著。透過傾斜的樹榦,我們看到,清澈如鏡的湖面上,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和叢林的虛影。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婦女,正在采樹上的蘑菇,她的身邊有兩個女孩在幫她一起採摘。畫面情節很簡單,但是你能從柯羅纖細的筆觸上,聽到柔弱的樹枝,發出的瑟瑟響聲;能從傾斜的樹榦上,想到山區的農婦,生活是何等困苦。這幅人與景交融的畫作,不是畫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的風景,而是通過景物,表現了一種比大自然更抒情的內心感受。

柯羅(1796.7—1875.2),法國傑出的風景畫家。他目睹了美術史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衰,直至印象主義的興起。因而在柯羅的身上染上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因素。 他40歲以後,成為巴比松畫派的志同道合者,畫風傾向於這個畫派,與巴比松畫家們共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個在藝術上獨具奇趣的風景畫家。

153、著衣的瑪哈 戈雅 西班牙 1798-1805年 油畫 95×190厘米 藏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是西班牙語中「平民的少女」。畫家畫了兩幅同樣的構圖的瑪哈像,一幅是全裸體,另一幅則為著衣像。戈雅筆下的瑪哈是世俗的,具有真實的血肉軀體,躺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之中。事實上畫中女子並非平民,而是平民裝飾的貴族女性。畫中人究竟是誰呢?說法不一,大多數人認為是阿爾巴公爵夫人,這位美麗的夫人曾使畫家傾倒,極有可能是為她而作,也有人說她是位富商的妻子。這位夫人十分美貌動人,尤其是她那溫馨豐腴的肉體更誘發畫家的創作衝動,畫裸體因世俗所不容,畫家同時又畫了一幅著衣像以掩人耳目。據說後來畫裸體的風聲走漏,富商立刻尋找畫家決鬥,當這位魯莽的商人提劍衝進畫室時,看到的卻是著衣的夫人躺在那裡,這使盛怒的商人十分尷尬而去。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年3月20日-1828年4月16日),出生於西班牙北部阿拉岡省薩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爾斯。弗朗西斯科·戈雅戈雅是西方美術史上開拓浪漫主義藝術的先驅。早期喜歡畫諷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畫,貪婪的修道士,偷盜,搶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畫成魔鬼的樣子.他的畫集曾被製成撲克牌.他粗俗但充滿真理的畫風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並為他招來各種審判.但他的修道士僱主一直袒護他.曾著有裸體的瑪哈,曾將皇后容貌的缺點畫出來。

154、裸體的瑪哈 戈雅 西班牙 1798-1805年 布 油彩 97cm×190cm 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藏  畫家畫裸體瑪哈以全開放的造型,使瑪哈的肉體和精神完全袒露無餘。她雙手枕於腦後,身體微側,右腿微擁著左腿略顯羞澀之態,整個身體仰卧在綠色的土耳其長榻上,身上起伏富有流動的曲線變化,尤其是隆起的豐乳和突出的臀部,使身體的曲線變化形成節奏感;墊在身下的柔軟的枕墊不規則的形態和褶紋變化與單純的肉體形成對比變化。畫中人注視著這個現實世界,隱含著難以捉摸的誘人的微笑。這幅畫產生了一種奇特的審美效果:它既吸引人,又使人想躲避;她很美令人留戀嚮往,但是她大膽無忌地袒露胸懷,又使人望而生畏,人性的真誠和世俗忌諱的矛盾使這幅畫神秘而迷人。

155、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 列賓 俄國 1881年 俄羅斯特列恰柯夫美術館藏1891年列賓公開展出了構思達13年之久的傑作《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這幅畫所描繪的正是扎波羅熱人寫回信時的情景,人們用嘲笑挖苦土耳其蘇丹王的語言,逗得眾人大笑不止 。這幅畫可說是列賓集人物性格刻畫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種學派,一種19世紀俄國寫實主義繪畫最光輝的學派--重視典型人物的個性特徵。列賓以很大的熱情來塑造哥薩克扎波羅熱人的不同類型,注意他們每個細節,搜集他們特有的民族服裝、道具,選擇每個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徵,並用俄國學院派所講究的構圖方法去處理這個多人物的戲劇性場面。這幅油畫給俄國近代油畫史增添了光輝。

扎波羅熱是16至18世紀時期俄國哥薩克在烏克蘭的自治組織。它由武裝的移民所組成,其中主要是從地主那裡逃亡至扎波羅熱來的農奴。畫上所敘述的事情是講17世紀時,土耳其皇帝要這批哥薩克人脫離俄國而歸附於他。這封信惹惱了這些農奴出身的勇武強悍的哥薩克人,他們雖然流落此地,卻深深熱愛自己的祖國,從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畫上就描寫這些性格豪邁的扎波羅熱人在領袖賽爾柯(第一幅畫稿上一個中間坐著抽煙斗的人)的授意下,正給土耳其蘇丹寫回信的情景。 這裡全文翻譯並複述了「扎波羅熱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這是一篇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書信,堪稱「世界罵街史」上的鴻篇巨作。蘇丹的來信: 身為蘇丹;穆罕默德的子孫;日月的兄弟;上帝的親孫和代言人;馬其頓,巴比倫,耶路撒冷,上下埃及等王國的統治者;帝中之帝;萬王之王;從未失敗的超凡騎士;耶穌基督神墓的堅定守護者;真主親選的篤信者;穆斯林們的希望和慰藉;基督徒們的偉大守護者 我命令你們,扎波羅熱的哥薩克,自願向我投降並不再反抗和以攻擊來侵擾我了。 --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哥薩克的回信: 你,土耳其的惡魔,和他媽魔鬼的兄弟朋友,路西法他本人的手下。你算哪個惡鬼門子的騎士,用光腚都殺不死一隻刺蝟?這坨魔鬼的屎,你家養狗吃屎,你就不吃。你個婊子生育的玩意,給基督徒們好處;我們不怕你的軍隊,大海和這陸地作證我們戰你娘親! 你個巴比倫打雜的,劣等突厥豬,天生的奴隸,噁心的穆斯林豬,馬其頓修車的,耶路撒冷耍馬尿的,亞歷山大操山羊的,上下埃及的豬倌,亞美尼亞的懶蟲,波朵利亞的竊賊,韃靼地的孌童,卡瑪亞尼特的劊子手;你就是陰間陽界的傻B,真主面前的白痴,,惡蛇的孫兒,老子雞巴里的一個抽抽。你這公豬的鼻涕,母馬的屁股,屠宰場生養的雜種狗,沒受過洗的腦門子;干你媽去吧! 那裡我們扎波羅熱人告訴你這賤種,你別以為能養育些個信基督的種豬。現在我們做個了斷,我們就不知道時日也沒有個曆法;因為那銀月高掛天上,時年就在書中,這裡的日頭和那裡的日頭還是一個天!就為了這個你舔我們的屁股去吧! ——Koshovyi Otaman Ivan Sirko, 攜全體扎波羅熱大軍

156、《慈禧肖像》1904 卡爾 美國 183*300 油畫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 美國女畫家卡爾小姐自述,送往美國聖路易賽會的慈禧肖像是穿朝服的,該像俟賽會閉幕之後贈予美國政府,至今仍藏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內。慈禧認為著朝服太複雜,令人不耐坐,畫第二幅像時遂改穿繡花藍色常服,頭上插了茉莉花球數枚,旁綴珠蝴蝶。慈禧擬用它點綴自己的寢宮,不讓他人傳觀。後來在卡爾的請求下,慈禧同意將其兩隻愛犬也畫了進去。慈禧親睹卡爾僅淡淡數筆,即將二犬畫得惟妙惟肖,對其畫筆之迅速讚嘆不已。第三幅畫像,慈禧穿冬季朝服,緣以明珠。為了便於觀賞,慈禧要求將這幅畫的畫面擴大為寬1.83、高3米。這第三幅慈禧油畫像今藏在故宮博物院。該畫的右下方,有卡爾親筆簽字:「Kate Carl」,並署有「1904」阿拉伯字字樣。目前,除美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保藏的兩幅外,其餘兩幅即帶小狗的和模範小畫至今都下落不明。

經考證,先後有兩個西洋畫師為慈禧畫過肖像,第一個是著名的美國女畫家卡爾小姐,第二個是一位法國畫家華士·胡博。繪畫故事都發生在20世紀初。清光緒29年(1903),首先由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夫人,向慈禧推薦美國女畫家卡爾進宮為太后畫像。據卡爾所著《慈禧寫照記》(陳霆銳譯述,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8月5日),為予首次進見慈禧太后之人陪同,卡爾攜畫具進頤和園覲見慈禧太后的記載相符。卡爾述稱,至翌年元旦(按:指農曆元旦即春節)過後,慈禧搬紫禁城西苑三海居住(即今之中南海、北海),她本人亦隨往寫照。1904年4月又隨慈禧遷回頤和園。因此,可以確信卡爾為慈禧畫像是在頤和園和「三海」完成的。

157、但丁的小舟 德拉克羅瓦 1822年 油畫 189×246厘米 巴黎盧浮宮藏德拉克羅瓦1822年創作的、取材於但丁名著《神曲》的油畫《但丁小舟》(又譯《但丁和維吉爾共渡冥河》),畫面上,頭戴月桂花環的詩人維吉爾正引導他的夥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獄;船頭,一圍裹著長條藍布的赤身男子為其搖櫓。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幾個被罰入地獄者緊緊抓住小船不放;其中還有一個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閃光。近看,那些飛濺的水花其實就是紅綠互補色中黃色和白色的塗點。如此精練的手法,如此真實的效果,不能不令觀者驚嘆。藝術史家認為,《但丁小舟》的悲劇性感受是對米開朗琪羅和魯本斯的緬懷,其所表現出來的畫家的執拗個性則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法國浪漫主義畫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法國著名畫家,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

158、抹大拉的懺悔 龐培奧·巴托尼 布面油畫 私人收藏抹大拉是《聖經》中僅次於聖母瑪利亞重要的女性,也被稱為「抹大拉的瑪利亞」。她原來是一個妓女,過著放蕩淫逸生活,但是在耶穌基督的感召下,她盡棄前嫌,改惡從善,成為基督忠實的門徒。她陪著聖母一起看著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然後又在三天後目睹了基督的復活,成為神跡的見證者之一。

159、微風下的荷蘭小船 揚·范·德·卡帕勒(1624-1679) 荷蘭 油畫 作於1650年波瀾不驚,風起雲湧。這幅畫以遠景的灰色和近景的金黃色勾畫出物體的輪廊,甚至要將空氣、河水、雲霧等,都勾畫出輪廓來,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個平面上來,構成宏偉開闊的景象。很低的地平線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畫家以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而聞名,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

160、龐貝末日 布留洛夫 俄國 帆布油畫 1830—33年 465.5 x 651cm 聖彼得堡國立俄羅斯博物館布留洛夫在1828年到訪了那不勒斯附近的龐貝,在那裡畫了大量草稿,為將來著名的關於公元前79年維蘇威火山噴發與龐貝城毀滅的畫作做準備。油畫在羅馬展出時獲得了欣喜若狂的歡迎,然後被送往巴黎盧浮宮。這幅作品成為畫家第一幅在國外受到如此大興趣的畫作。瓦爾特·司各特男爵將這幅畫稱作「不凡的史詩」。作品的主題是古典素材,由於畫家的藝術幻象與大量光影遊戲,作品已經從新古典主義風格向前邁了幾步。《龐貝末日》出色地描繪出了俄羅斯浪漫主義美術的特點,這種浪漫主義混合了理想主義、對於外光畫的很大的興趣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對於這一類歷史題材的狂熱愛好。

布留洛夫(Briullov,Karl Pavlovich,1799—1852年),是俄國19世紀上半期學院派的代表大師,優秀的的歷史畫家、肖像畫家。出生於彼得堡,父親是畫家兼裝飾雕刻師。10歲時,勃留洛夫被送進彼得堡美術學院幼兒班學畫。1819年因其處女作《凝望水中的納克索斯》一畫而脫穎。他在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師從於伊凡諾夫。1822年赴義大利學習,義大利古代藝術和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光輝成就對他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827年他赴龐貝古城遺址考察後,於1833年完成了名作《龐貝的末日》,為他和俄國贏得了聲譽。普希金評價這幅畫堪稱「俄羅斯畫壇的初日」。

161、即興31號 康定斯基 俄國 1913 年 布面油畫 140 × 120cm 華盛頓國家美術畫廊這幅《即興31 號》是畫家抽象主義風格探索階段的作品,也是一幅很迷人的作品。畫面中只能看到各種顏色和線條的組合,玫瑰色、緋紅、蔚藍、黃色、橙色、紫色、翡翠色,還有黑色。拋開別的不說,沒有人不會覺得它們明快而悅目,單純地看著,就有許多愉悅在其中。在這幅畫上,尋找任何的物象都是不現實和沒有意義的,它展示給你的是心靈的情緒和感情的起伏,是一種潛在的、無法言傳的精神舞蹈。康定斯基對色彩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和敏感,在他眼裡,「色彩是琴鍵,眼睛是鎚子,而心靈則是鋼琴的琴弦。畫家是彈琴的手,彈某個琴鍵,引發心靈的震顫」。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國畫家,世界公認的抽象主義繪畫的鼻祖,也是傑出的藝術理論家、詩人、劇作家。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茶商家庭。自幼喜愛繪畫,並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後長期定居德國,從事繪畫研究。曾擔任「新藝術協會」主席,致力於推廣各種不同的畫風。1910 年以後,他的抽象主義繪畫風格越來越明顯。他的代表作有《湖上》、《黃·紅·藍》、《蔚藍的天空》、《白色的線》、《即興31 號》、《粉色的音調》等等。

162、紅、白、藍的菱形畫 蒙德里安 荷蘭 1924~1925 年 143 × 142cm 布面油畫 華盛頓國家美術畫廊這幅《紅、白、藍的菱形畫》是一幅最能代表蒙德里安藝術思想的作品。畫面把一個正方形按菱形的樣式放置,通過長短不同的水平線和豎直線把畫面分割成了諸多的三角形、正方和長方形以及各種不規則圖形。這時,當我們仔細分析時就會感覺到這其中富於變化,包羅萬象的藝術特色,就如同我國傳統文化中道教精美絕倫的「八卦圖」一樣,暗含玄機。畫家進一步在這眾多的圖形中,填充了單純的紅、黃、藍等原色。使畫面在造型之外又增添了變化的因素。從而,蒙德里安把以前看來極為複雜的繪畫語言,簡單為純粹的構圖和單純的色彩,然而整個畫面看上去均衡而和諧,並且包含變化的活力和無限的延伸性和彈性。在蒙德里安這純粹的圖形和色彩的世界裡,我們更能感受到整個世界背後複雜而變化的種種存在、種種可能,以及整體與局部,整體和整體,局部和局部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因而,這幅用簡單的抽象語言所構建的圖畫,卻包含了許多幅畫都無法達到的刪繁就簡的特殊表現效果。

蒙德里安(1872~1944),荷蘭「風格派」領袖人物,邏輯抽象主義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出生於荷蘭阿麥斯福特,曾就讀於阿姆斯特丹的美術學校,後來受到了立體主義的深刻影響,開始創作抽象主義畫作。他的作品通過對空間和幾何構圖的巧妙安排,達到了一種色彩鮮明、造型和諧的特點。代表作有《灰色的樹》、《藍、灰和粉紅色的構成》、《油畫第一號》、《百老匯爵士樂》以及這幅《紅、白、藍的菱形畫》等。

163,亞威農少女-畢加索 亞威農少女》創作於1907年,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這幅畫在以後的十幾年中竟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領域。不僅在美術上,連芭蕾舞、舞台設計、文學、音樂上,都引起了共鳴。《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過去的畫家都是從一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畫的只是立體的一面。立體主義則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從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的。

這幅畫表現了什麼內容呢?畢加索以他青年時代在巴塞羅那的「亞威農大街」所見的妓女形象為依據。這條街以妓院林立而聞名。畫上的女人形象,就是這條街上的妓女們。畫家曾多次易稿。在這件作品的草圖中,曾出現一個海員和一個剛進門的醫學院學生。畢加索大膽地畫了五個姑娘和兩個男人。背景是妓院的客廳或飯廳。後來幾經修改,又作了大膽的突破。畢加索曾對人說,他討厭這個題目。因為亞威農的姑娘並非是些風姿綽約的妙齡女郎,而是一些出賣愛情的妓女,她們與畫上的女人毫無干係。這幅畫的題目是詩人薩爾蒙給起的。也許詩人根據這些裸女,才把她們與亞威農妓院聯繫起來。由於這一幅以裸體女人為主的大型油畫,與那個不光彩的亞威農背景相聯繫,使畢加索受到了猛烈的抨擊。在此畫的第一幅稿子上,一如前述,還有兩個男子,一個持花束,另一個從布幕後面走出來。畢加索自己說,他原想畫一個骷髏,以強調死亡。如是這樣,似乎又多了一層「勸人為善」的意義,以符合西班牙人對花街柳巷蔑視的傳統。但後來全部改變了,以立體主義方法來表現五個裸女。在這幅畫上,觀者多少可感覺到畫家著意於純粹的田園風趣。五個裸體女人的色調是以藍色背景來映襯的。藍色使他想起戈索爾那美麗宜人的風光。但觀眾看到的是一群幾何形變異的女人。右邊坐著的一個女人像戴上假面具一般,當她轉過身來,臉容十分可怕,就像從陰間爬出來的鬼魅,顏色卻又像烤熟了的乳豬。最左邊一個女人,正拉開赭紅色的布幕,為要展示她的姊妹們的菱形身體。她那嚴肅的表情,側面的輪廓,簡直像埃及的壁畫。中間還有一堆水果。164、死與火 克利 瑞士 1940 年 46 × 44cm 布面油畫 瑞士伯爾尼克里基金會《死與火》是畫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創作的,畫面上瀰漫著一種濃厚的凄涼和哀愁的氛圍,充滿藝術的感染力。畫中粗重的黑色線條隱藏著一種不堪負荷的沉重。中間由符號語言組成的蒼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個骷髏頭一樣,讓人感受到一種死亡的預示。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形象的眼睛和嘴巴是由「T」、「O」、「D」三個字母組成,而這三個字母組成的「tod」一詞,在德語中正是死亡的意思。

保羅·克利(1879~1940),德裔瑞士畫家,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的一個音樂世家。曾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對銅版畫也有相當興趣,是1911年康定斯基組織的「青騎士」畫派的主要成員之一。1916 年應徵入伍,這期間對神秘的東方文字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一點深刻地影響了他後來的繪畫風格。後來曾執教於魏瑪、杜塞爾多夫等地。他的繪畫作品色彩和線條處理得很有特色。代表作有《老人》、《難忘的構圖》、《金魚》、《風中的黛安娜》以及《死與火》等。

165、螺旋形的防波堤 史密森 美國 1970年 50 × 500 × 5m 大地藝術 美國猶他州大鹽湖《螺旋形的防波堤》是由美國著名大地藝術家史密森創造的。地點在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邊一個荒涼的沙灘上。創作方法是把垃圾和各色石頭用推土機倒在鹽湖紅色的水中,形成了一個螺旋形狀的堤壩,這個龐然大物佔地十英畝,螺旋中心離岸邊長達46 米,所有長度加起來有500 多米,頂部寬約4.6米。這個龐大的東西,顯然無法與傳統意義上的真正圖畫相比擬。並且它也沒有幾個真正的觀眾,我們看到的是從飛機上拍攝的照片。這是一件使觀者的身心都遠離喧鬧的現代文明的作品。儘管清楚地知道了它的作者和創作過程,當人們真的看見它的時候,仍然會覺得它不是現代人做的,而是自遠古以來就存在於那裡。巨大的螺旋如同古老迷宮裡傳出的回聲,令人想到旋轉的星雲,或者從海中升出的海螺一樣。

羅伯特·史密森(1938~1973),美國著名的大地藝術家。他是一個十足的悲觀者,認為工業文明帶來了很多負面的結果,「冷冰冰的玻璃盒子??陳腐、空洞、冰冷」這一切主宰著美國的城市。因此他希望能與大地對話,去尋找新的藝術創作方式。他迫切希望回到自然的荒野中去,尋找人與大地和諧的關係。1968年在美國組織了一個名為「大地作品」的展覽,其後開始大型的戶外藝術創造活動。他的代表性大地作品除了《螺旋形的防波堤》外還有《螺旋形山丘》等。不幸的是1973 年藝術家在英國進行創作時,坐飛機考察地形,因飛機失事而遇難,年僅35 歲。

166、查理一世打獵像 凡.代克 佛蘭德斯 1638年 油畫 266×207厘米 現藏巴黎盧浮宮凡·代克1632年當上了查理一世的宮廷畫家,他畫的查理一世出征打獵時剛剛下馬的肖像,表現這位斯圖亞特王朝的君主渴望永垂青史的形象:一個無比優雅、有無可置疑的權威和受過高等教養的人物,是藝術的贊助人,是神授王權的維護者,是一個無需用外部服飾來標誌權力以提高他的天然尊貴的人。一位畫家能夠這樣完美地在肖像畫中畫出這些特點, 無疑要受到社會的急切追捧。在這幅畫中,狩獵歸來的國王站在樹陰茂密的高地上,神情高傲,難掩自命不凡的氣勢。畫家以寫實手法描摹出這位君主的精神狀態,整個畫面上,色彩統一在夕陽的光照之下,顯得溫暖而柔和,十分符合人物的氣質。閃閃發光的衣飾,雲層射出的光線,都被刻畫得十分細膩。

凡·代克,全名安東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佛蘭德斯著名畫家。出生於安特衛普一個富商家庭,從小學畫,曾師從魯本斯。他擅長肖像畫,形象樸實、自然,筆法嚴謹。深受英國王室器重,層在英國宮廷工作了幾個月,後來返回義大利。他的後期作品巴洛克風格明顯。他對英國繪畫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還有《保利納·阿爾多諾像》、《聖奧古丁德心醉神迷》、《安娜·瓦克》《查理一世行獵圖》等。

167、女占卜師 卡拉瓦喬 油畫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盧浮宮這是卡拉瓦喬早期風俗畫的代表作品,畫中描繪的是流浪的吉普賽女占卜,在為一個貴族子弟看手相。這是一個街頭常見的風俗場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對,那個頭戴羽帽的貴族青年以輕蔑挑逗的目光看著女占卜者,而她雖地位低下,卻顯得莊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誠又含智慧,對比之下,貴族青年卻顯出華而不實的膚淺。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構圖風俗畫,這種布局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簡潔突出,由於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細節描繪,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目光和手勢更加引人注目。社會底層的流浪人第一次作為主人走進繪畫,這在義大利以往的繪畫中還不曾見過。

168、聖母報喜 巴托尼 義大利 1741年 布面油畫 100x60cm 巴黎盧浮官藏 這是畫家借聖母題材而創作的一幅無與倫比的美女圖。聖母懷孕是傳統的題材,這幅畫不同之處在於除了聖母含羞的表情和雙手合於胸的手勢暗示有孕外,沒有天使來報的畫面。巴托尼的畫,在古典的風格中,透露著現實的美。他的作品充滿「個人的文化」,極富個性,深得上流人士的青睞。18世紀,許多富有的有識之士迷戀於歐洲大旅行,旅行中的一項內容就是請當時首屈一指的肖像大師巴托尼為他們作畫。

龐培奧·巴托尼(Pompeo Batoni 1708-1787),義大利著名畫家,被稱為是18世紀羅馬的「畫家王子」。正如他為神話與寓言作畫一樣,巴托尼的藝術始終跟隨著繆斯的優雅身影。他借鑒了提香的繪畫風格,注重細節,色彩明麗,繪畫技巧嫻熟,畫面無可挑剔。在古典的風格中,透露著現實的美,把繪畫技藝帶進了一個新的領地,是義大利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169、伊拉斯謨像 小荷爾拜因 德國 1523~1524年 42×32cm 木板油畫 巴黎盧浮宮藏 小荷爾拜因藝術上最大的成就就是肖像畫。而肖像畫中最成功的作品無疑是他為伊拉斯謨畫的三幅肖像畫。在這幅肖像畫中,畫家描繪的是伊拉斯謨的側面,將伊拉斯謨置於書桌前,刻意表現他在奮筆疾書時的精神狀態,著力刻畫側面突出的高高的鼻樑、專註的目光、堅毅的嘴唇,這些細節極富個性,顯出伊拉斯謨堅毅果敢、沉著穩健的內心世界。

小荷爾拜因(1497~1543),德國宗教改革時期最著名的肖像畫畫家。生於奧格斯堡,卒於英國倫敦。自幼就在父親老荷爾拜因的畫坊中學習繪畫,奠定了紮實的繪畫基礎。1514 年前往瑞士巴塞爾,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畫藝也大有長進。後來由於畫技精湛,得到英國亨利八世的賞識,成為了英國王室的宮廷畫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伊拉斯謨像》、《德國商人吉茲像》、《大使們》、《亨利八世》、《死神之舞》等。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約1466—1536)荷蘭哲學家,16世紀初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寫了《論自由意志》並同馬丁·路德通信,批評路德。他知識淵博,忠於教育事業,一生始終追求個人自由和人格尊嚴,但忽視自然科學。170、晚鐘 米勒 1850年 布面油畫 55.5×66厘米 巴黎盧浮宮藏 看到這對在田間默默祈禱的農民夫婦,我們彷彿也聽到了遠方依稀可見的教堂傳來的鐘聲:這「鐘聲」好象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 也許是這對佇立在農田裡剪影一般的農夫與地平線交叉的形式使人聯想到了莊嚴、神聖的「十字架」,從而,拉近了農夫、教堂與觀賞者的距離並強化了教堂鐘樓的「音響」感應;也許是由於日暮餘輝的籠罩、屏息靜思的農夫和靜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襯;也許是由於畫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傳出的「鐘聲」可以融為一體,好象觀賞者為畫中人、畫中景、教堂及教堂鐘樓里傳出的鐘聲也融成了一體……這外在粗陋、樸實,甚至木納、痴呆,而內心純凈虔誠、溫順善良的農民形象,不僅體現了米勒對農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體現了19世紀後半葉藝術家強烈的民主意識以及現實主義的求實精神。

約瑟夫·瑪麗·維安 (1716-1809年),法國18世紀到19世紀初年的新古典主義畫家。維安作畫遵循古典主義原則:選擇古代題材,以古代希臘羅馬建築作背景,人物裝束希臘化,造成古典意境。即使描繪現實題材也雜入古代意趣,人物裝束、姿態動作模仿古典雕刻造型,顯得呆板冷漠和理性。這些特徵可在他的《販賣孩子的商人》和《希臘姑娘用鮮花裝飾熟睡的愛神》畫中見到。171、讀書少女 弗拉戈納爾 法國 1785年 油畫 64×51.8厘米 溫特圖爾奧斯卡·萊因哈特收藏館藏畫中少女是弗拉戈納爾妻子的妹妹,年近十四歲的瑪格麗特·熱拉爾,因母親去世前來巴黎投奔姐姐。弗拉戈納爾以前的作品,大都具有矯情艷麗的虛飾風格,而《讀書的少女》則一反往昔以直率揮灑的筆法、簡潔概括的顯露出畫家的才情和藝術功力。肯定而有力度的筆觸刻畫出少女清晰嬌美的面部輪廓,神來之筆在少女那彎長的眼睫毛上,一筆挑出,看似隨意,卻最見畫家的功夫。順著少女專註的眼神看去,握書的右手如蘭葉交錯,自然而迷人,讀書少女的優雅神情躍然而出。畫中不僅畫出了讀書少女的儀態大方和典雅文靜,更畫出了少女後來成為一名女畫家的內在氣質,充分顯示出弗拉戈納爾非凡的藝術才華。他的這幅代表作對印象派繪畫技巧有深遠的影響,堪稱繪畫史上重要的傑作。

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是洛可可藝術的代表人物,1732年4月5日生於格拉斯,1806年8月22日卒於巴黎。1765年,他在沙龍展覽《高爾索斯和卡麗荷耶》(Coresus and Callirrhoe),使他成為當代歷史畫大師。1767年之後他不再參加沙龍展,此後他為了迎合私人顧客之所好,大部分作品都以調情的畫面、田園風景及裝飾畫為主,並以此聞名,其作品現作品現在分散在法國、美國各大博物館中。172、林蔭道 霍貝瑪 荷蘭 1689年 140 × 103cm 油畫 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此圖展現了鄉野的美麗風光,畫面上寧靜的鄉間景緻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使觀者心曠神怡。對稱的小樹於平穩中見動感,隨小道向前遠望還能看到左旁的教堂尖頂,右旁兩幢高頂茅屋,車轍印在泥濘的村道上,表現出一種正在延續著的平靜而艱難的生活,佔有大部分畫面的天空則雲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這幅畫中還帶著一種憂傷的諷刺意味,長長的林蔭大道在灰暗的地平線處消失到一點,畫中這種憂傷的諷喻也是霍貝瑪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梅因德爾特·霍貝瑪 Meindert Hobbema (1638~1709),荷蘭畫家。1638年10月31日受洗於阿姆斯特丹,1709年卒於同地。早年從師J.van雷斯達爾學畫風景畫。作品多描繪鄉村道路、農舍、池畔等,代表作《林蔭道》、《磨坊》等,真實地表現了自然界多變的景象,其精確的透視為人稱道。173、阿爾卑斯山的雪崩 1803年 盧泰爾堡 英國 109.9cm×160cm 布 油彩 倫敦 泰特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以嚴謹的手法描繪阿爾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風景畫。畫家十分注意造型與色彩的關係,近景的暖色與中、遠景的冷灰形成對比,產生了縱深的空間感,塊狀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線的構圖,造成了雪崩的動感與恐怖氣氛。畫家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雪崩的奇異與壯觀景象,形象地表現了山崩地裂、氣勢逼人的自然威力。

菲利普·盧泰爾堡(1740-1812年)是法國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初最先轉向浪漫主義風格的畫家。盧泰爾堡1740年11月1日生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市,他的藝術活動主要在18世紀。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不安和動蕩的精神因素,預示了浪漫主義的到來。他是從18世紀古典主義向19世紀浪漫主義過渡時期的畫家。盧泰爾堡浪漫主義藝術的形成主要是在他31歲時來到英格蘭之後,他曾作過舞台美術設計和聖經插圖。他晚年的作品更透露出濃厚的宗教情緒,他的繪畫作品經常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1781年畫家41歲時被選為院士,1812年3月11日死於契斯威克。174、販賣孩子的商人 1763年 約瑟夫·瑪麗·維安 法國 96cm×121cm 布 油彩 楓丹白露皇家博物館藏 這是一幅人神合一題材的繪畫,有著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人物造型嚴謹,肅穆而冷靜。女主人被刻劃得高貴而矜持,女商人則從提籃里抓出一個帶翅膀的小男孩(無疑這是小天使),構成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面。如果說畫家描繪的是當時社會現實的話,那麼,那個正在被販賣的長著翅膀的孩子,無疑又給作品增添了撲朔迷離的色彩。

約瑟夫·瑪麗·維安 (1716-1809年),法國18世紀到19世紀初年的新古典主義畫家。維安作畫遵循古典主義原則:選擇古代題材,以古代希臘羅馬建築作背景,人物裝束希臘化,造成古典意境。即使描繪現實題材也雜入古代意趣,人物裝束、姿態動作模仿古典雕刻造型,顯得呆板冷漠和理性。這些特徵可在他的《販賣孩子的商人》和《希臘姑娘用鮮花裝飾熟睡的愛神》畫中見到。175、盲女 1856年 約翰·埃·密萊 英國 86.6cm×61.6cm 英國伯明翰市搏物館與美術陳列館 密萊運用古典畫法,一絲不苟的刻畫出一對流浪兒在雨過天晴後的神態,盲女聆聽著小夥伴對大自然的描述。

約翰·埃弗雷特·密萊 (1829-1896)生於英國南安普敦。父為當地有名望的人物,酷愛繪畫。密萊8歲全家遷居倫敦。9歲被送入薩斯領導的繪畫學校。密萊是「拉斐爾前派協會」的奠基人之一。密萊交遊廣闊,善於人際關係。1885年獲得男爵稱號。晚年又被皇家美術學院推選為院長。1896年因患喉疾在倫敦去世,享年67歲。176、笛子演奏會 1852年 阿道夫·門采爾 德國 142cm×205cm 布 油彩 柏林國家美術館藏 門采爾是德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笛子演奏會》顯示了他卓越的繪畫技巧。整幅作品色彩輝煌華麗,冷暖、明暗的轉換與過渡,與畫面情緒相融,恰到好處。在總體背景下,人物刻劃主次、身份、等級分明。處在燈光照耀下的貴族們,服飾華麗,卻被畫家以灰調子淡化;處於暗部的樂手們,在燭光下顯出全神貫注的神情。真正處於焦點而又被人關注的,是那位笛子演奏家,他姿態瀟洒、神情專註,陶醉於曲調之中。燈光給他以暖調,黑衣使他莊重,優美的樂曲,似乎正從演奏家的指尖溢出,並充滿了豪華富麗的空間。

阿道夫·門采爾(1815~1905)德國油畫家、版畫家、插圖畫家,尤其以素描見長,是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在德國的代表人物,是繼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之後德國最偉大的畫家。他的作品種類和題材都很廣泛,多層面而深刻地表現了德國社會生活風俗,尤其是對工業生產和工人生活的描繪,為同時代的歐洲畫壇所罕見,是現實主義繪畫的傑出代表。90歲去世時德國皇宮為他舉行只有元帥將軍才能享有的盛大葬禮。177、撞球 布瓦伊 法國 1807年56cm×81cm 布 油彩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在這幅畫中,布瓦伊以極熟練的筆法與色彩,描繪了市民階層的生活與風貌。在一個撞球俱樂部里,數十人集中在一起,打球,聊天,玩耍。其場景被畫家處理得井井有條,人物刻畫體現出新古典主義畫風的完整細緻。色彩嚴謹,素描一絲不苟,成為一幅古典風味極濃的風俗畫。

路易斯-利奧潑德·布瓦伊(1761-1845年)法國畫家。布瓦伊善於在小型畫幅中描繪眾多人物,而且能刻畫人物的各種生活動態,體現畫家精巧而寫實的造型能力。178、女士肖像 佩魯其諾 義大利 1540年 油畫 104×85厘米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人物肖像畫。畫中婦人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著一身紅色衣裙,顯得端莊沉靜,文雅高貴。她一手扶著靠椅,一手按住膝上的聖經,一副虔誠安詳的模樣。在16世紀之前的人物肖像中難得一見。

佩魯其諾是當時極富盛名的畫家,甚至有人將他與大名鼎鼎的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並稱。拉斐爾是他的學生,他在色彩和透視方面的技巧,對拉斐爾影響很大,而他的抒情風格在拉斐爾的早期作品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179、綠墊聖母子 索拉里 木板油畫 1470-1524年 60×48厘米 現存巴黎盧浮宮畫家在《綠墊聖母子》中,以特寫式的半身形象描繪聖母子,主要表現母親餵奶這一世俗情節,聖潔的母愛十分感人,活潑略帶頑皮的小耶穌抱起小腳似乎想和媽媽說點什麼,在這裡人情、人性代替了神性。畫家以細膩的筆觸和色塊刻畫人物的肉體,並以柔軟的綠色靠墊作襯托,更增加生活的溫馨。用大自然作背景,注入了畫家對自然美的讚頌。

安德列亞·索拉里 (1470-1524年) 安德列亞·索拉里,屬於威尼斯畫派的藝術風格,開始探索用色彩塑造形象。180、法蘭西斯一世 讓·克盧埃 1525~1530年 尺 寸:96×74cm 木板油畫 巴黎盧浮宮藏1529年,讓·克盧埃來到巴黎擔任法王法蘭西斯一世的宮廷畫師,這幅肖像畫是在他任職期間畫的。畫中的法蘭西斯一世穿著豪華,儀態瀟洒,尤其是他的兩隻手,作成了騎士般的風度(法王被號稱「騎士國王」),華麗的綢緞大袍加強了形象的華貴氣質。色彩較精細,衣服的綢緞質感畫得很出色,銀灰色調子上又添深紫、深黃、深藍,衣服上的光澤給人以一種寒冷感。法王長著一對細小的眼睛,斜視畫外,尖尖的下巴頦,使他的長相與身上的寬袍極不協調。表情更顯得奸詐有餘、仁厚不足。

讓·克盧埃(1485-1540),「楓丹白露畫派」中傑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弗朗索瓦一世》、《法國國王查理七世肖像》、《沐浴的女人》等等。讓·克盧埃於1485年生於佛蘭德斯。1498年至1515年間他為路易十二工作。在1523年被法蘭西1世紀任命為「國王最親密」的畫家,他的作品自成風格,並以此大發其財。他幼子弗朗西斯自小接受培養,後也成為畫家。讓·克盧埃於1540年去世。 弗朗索瓦一世(Fran&ccedil;ois I (1494年9月12日—1547年7月31日),又譯作法蘭西斯一世,十六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國王。由於他的統治,剛剛形成的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全面發展,逐漸成為西歐最典型的君主專制政體。181、伊麗莎白像 弗朗索瓦·克盧埃 法國 1571年 木板油畫 巴黎盧浮宮藏畫家去世前一年畫了《伊麗莎白像》。這幅畫不僅真實地描繪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在微妙的精神狀態,他放棄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樸素和含蓄的優雅。

弗朗索瓦·克盧埃Francois Clouet (1522年~1572年),弗朗索瓦·克盧埃是來自穆蘭的巨匠讓·老克盧埃的孫子和小克盧埃的兒子,他繼承了祖父的藝術事業和他父親的宮廷畫家職位。克盧埃的藝術達到了法國文藝復興現實主義肖像畫的至高水平,為法國文藝復興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代表作品有:《伊麗莎白像》等。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本名伊麗莎白·都鐸,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182、沐浴的希臘貴婦人 維安 法國 1767年 218×84厘米 藏於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這幅畫以伊奧尼亞式的希臘建築為背景,塑造了一位希臘的貴婦人沐浴後正裸體斜倚在柱欄邊,左邊的侍女為其擦洗足趾。少婦有著秀美的臉頰,婀娜多姿的身段,柔美的肉體和潔白的肌膚。她的體態呈S形曲線,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女性的美,頗具韻律,像一尊古希臘的美神雕像。畫家一絲不苟精心的刻畫了柱式的溝紋、大理石的欄杆和水池的台階,以規整冷峻的橫、直線反襯富有生命力的女性的柔美的曲線和肉體的圓潤,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異常安定和寧靜之感。

183、微笑的軍官 哈爾斯 荷蘭 1624年 86×69厘米 由倫敦私人收藏很少有人能像哈爾斯這樣運用洒脫而準確的筆融來塑造形體,使畫中人形神兼備,成為有性格的典型人物。畫面氣氛熱烈,洋溢著荷蘭人的樂觀主義。

弗朗斯·哈爾斯(約1581—1666)是荷蘭現實主義畫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紀荷蘭傑出的肖像畫家。1581年至1585年之間誕生於安特衛普一個毛紡工人家庭,大約1585年之後,隨父母遷居荷蘭,定居於哈勒姆終其一生。他年少時便拜在名畫師門下,曾參加過反對西班牙帝國統治的荷蘭獨立戰爭,戰爭造就了他倔強孤傲且好酒恃才的性格,據說古怪的脾氣使他在人前口碑很不好,曾經因為虐待第一任妻子被告上法庭,妻子也因為鬱鬱寡歡而早逝。哈爾斯終生都生活在社會下層,八十多歲時還因為生活所迫而接受美術家協會的補助,他和第二任妻子寄居在養老院中。但畫家的毅力又是驚人的,一生在藝術的道路上勤勉不輟,創作了作品二百五十餘幅。今天10荷蘭盾鈔票上的頭像就是他。184、雪中獵人 勃魯蓋爾 油畫 1565年 117×162厘米 藏維也納藝術博物館這幅畫相傳是安特衛普一位收藏家訂做的。表面看起來只是作者對比利時風光做了深情的描繪,但歷代研究者始終堅信,作者全部的心思、智慧與才華一定還隱藏著耐人尋味的涵義。整體來說,作者基本上是運用黑白灰色調的交錯對比來控制畫中人物和自然的造型的,這種冷靜而透明的審視態度,其實在勃魯蓋爾本人的心目中也是難能可貴的。也許在這幅描繪尼德蘭地形風貌和美麗容姿的巨作中,還隱藏著作者對這種場面的留戀,因為他不知道多難的尼德蘭何時才能從西班牙的奴役中走出來。

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 Pieter, 約1525—1569)16世紀尼德蘭地區最偉大的畫家。一生以農村生活作為藝術創作題材,人們稱他為「農民的勃魯蓋爾」。他善於思想,天生幽默,喜愛誇張的藝術造型,因此人們又贈給他一個外號叫「滑稽的勃魯蓋爾」。他繼承了博斯的藝術風格,又被譽為「新博斯」。他是歐洲美術史上第一位「農民畫家」。彼得·勃魯蓋爾是自揚·凡·愛克開始的刊期荷蘭畫派的最後一位巨匠。185、最後的晚餐 包茨 1464-1468年 88.5×71.5厘米 比利時盧萬聖彼得大教堂藏這幅畫是以耶穌預知他的死期將臨,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在一起進晚餐為題材。畫家精細地描繪了典型的哥特式房子的特點,狹窄的牆面,較多的窗子,室內柔和而明亮光線,地面上整齊的花磚,覆蓋在桌面上的潔凈的桌布。十二個門徒坐在桌子的周圍,耶穌的位置正當畫面的中心。作者利用地板磚的圖案創造出一種恰到好處的建築結構環境,反映了他嚴謹的構圖風格。用比較罕見的細緻描繪來強調畫面的宗教意義。

包茨(1415-1475)尼德蘭北方畫派代表,所作《最後的晚餐》比達·芬奇的早30年。186、時髦婚姻·早餐 荷加斯 英國 1744 年 68.5×89cm 布面油畫 倫敦國家畫廊畫面上,鐘錶的時針已經指到12點20分。伯爵夫人好像剛剛起床,穿著寬大的睡衣,伸著手慵懶地打著哈欠,好像根本沒有睡醒的樣子。客廳的地板上,翻倒在地的椅子、樂器、打開的樂譜,散亂的書本、撲克,亂七八糟地躺了一地。表明了新娘昨晚與密友們通宵狂歡的「盛況」。畫面上新娘正乜斜著眼睛看著伯爵,帶著和伯爵較勁的意味。伯爵戴著華麗的帽子,身穿黑色的紳士服,精疲力竭地癱坐在位子上,對坐在一邊的新娘視而不見。他的寵物狗正把一個女人的內衣從他的上衣口袋裡叼出來,泄露了他昨晚也在外面尋歡作樂的事實。遠處的僕人一邊打著哈欠,一邊在收拾桌椅,可能,昨夜被夫人吆喝得一宿未睡。禿頂的管家拿著家庭開支的憑據,想讓主人過目,但是看到睡意朦朧的伯爵和夫人,轉身離去。他往上翻著白眼,似乎在說:「哦,我的上帝,這還是個家嗎?」

荷加斯(1697~1764),英國民族風俗畫的奠基人,著名油畫家、版畫家、美學家。出生於倫敦,父親是一家住宿學校的校長。荷加斯自幼喜歡繪畫,曾在桑希爾爵士門下學習。他的作品擅長以講故事的方式諷刺英國社會貴族階層生活的腐朽和墮落以及人性中醜惡的一面。作品大多都是連環組畫的形式,代表作有《時髦婚姻》、《征服墨西哥》、《乞丐的歌劇》、《妓女生涯》、《浪子生涯》等。 荷加斯常常通過充滿故事趣味的連環組畫,用講故事般的方式,對當時不正常的社會現象進行了辛辣的批判和嘲諷。18 世紀中葉的英國社會非常勢利,一度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和沒落貴族大量通婚的現象。其原因在於,新興資產階級暴發戶非常羨慕貴族的身份,而沒落的貴族又很羨慕暴發戶的錢財,所以雙方通過買賣婚姻正好各取所需,一時成為社會風氣。《時髦婚姻》正是對這一極端功利的社會現象的揭露和嘲諷。畫面內容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伯爵為了發財和暴發戶的女兒結了婚,但是二人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感情,很快就各行其是,彼此不忠。伯爵背著妻子領著情人到江湖醫生那裡去打胎,而妻子則與情人在閨房裡通宵達旦尋歡作樂。後來妻子與人通姦被伯爵發現,盛怒之下的伯爵與其決鬥,不幸中劍身亡。伯爵夫人翻然悔悟,可為時已晚,不堪自責的她也服毒自盡。彌留之際,她的父親慌忙趕來,卻不為女兒哀傷,而是先把她手指上的寶石戒指取下放進了自己口袋。這組畫一共六幅,按情節發展依次為《婚約》、《早餐》、《求醫》、《伯爵夫人早起》、《伯爵之死》、《伯爵夫人自殺》。我們看到的這幅《早餐》是其第二幅,反映的是結婚不久的伯爵夫婦早餐時的場景。187、暴風雪中的汽船 透納 英國 842年 122×91cm 布面油畫 倫敦塔美特美術館藏這是透納在海景畫風格的成熟代表作。畫面描繪的是翻卷的旋風把海浪高高捲起,空氣中夾雜著雪花和海霧,天地一片混沌,隱約可以看到汽船的輪廓以及前進的方向。畫面色彩運用豐富而富有變化。從中可以領略到作者超越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繪畫探索。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國最為著名,技藝最為精湛的藝術家之一,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與約翰·康斯特布爾並稱為「真正使英國風景畫擺脫荷蘭、法國或義大利繪畫影響而走上自己獨立道路的兩個人」。透納以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而聞名於世,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在藝術史上的特殊貢獻是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納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後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紀晚期。然而,對透納所有藝術成就的認識則是更後來的事。透納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即致力於繪畫形式與色彩的探索,人們從他後期那些大膽的習作中找到了印象主義和現代抽象繪畫的發端。188、韋克的風車 雷斯達爾 荷蘭 約1670年 油畫 83×101厘米 藏阿姆斯特丹國家美術館這是一幅很有荷蘭民族地方和時代特色的風景畫,它是一首對大自然動力的讚美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在一條碧波蕩漾的河灣旁,高大的風車聳立在烏雲翻滾的天空,顯得莊重、巍然而神聖。畫家擅長於色彩造型,博大精深的天空運用變化多端的和諧灰色,層次豐富,筆觸細膩沉穩,他使筆觸與色彩消失在翻騰的雲層中,人們看到的是真實的天空。這才是至高的藝術境界。

雅各布.凡.雷斯達爾(1628~1682)是17世紀荷蘭最為出名的風景畫家之一,也是荷蘭古典主義風景畫的先驅,他的風景畫生動優美。1628年生於哈勒姆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家庭。藝術上受其叔父S.van雷斯達爾影響。作品多描繪海洋、平原和農村。1648年成為哈萊姆畫家行會的成員。早期創作以凝重見長,寫實功力深厚。189、驚馬 斯塔布斯 英國 油畫 1761-1762年 325×259厘米 私人藏這幅畫又稱《維斯托·傑克》,是斯塔布斯畫得最弛名的馬。這匹賽馬冠軍是羅金厄姆侯爵馬廄里的馬,是斯塔布斯受侯爵委託所繪製的眾多作品中的一件。這幅畫的尺寸很大(約十英尺高),是典型的沒有騎手的馬的肖像。據說當時有人建議應該在馬上畫一騎手,但沒有任何證據佐證。這幅畫的品質很高,展示了馬術的風彩,並使斯塔布斯畫馬的知名度和地位得到提升。這匹奇妙的馬被畫得極具活力和個性,令觀者活力煥發。

斯塔布斯(1724~1806)英國畫家。1724年8月24日生於利物浦,1806年7月10日卒於倫敦。沒有受過正規藝術教育,全靠自學成為出色的動物畫家和肖像畫家。他是英國最偉大的畫馬藝術家,也是史上最偉大的畫馬藝術家。但並非任何時候他都被視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在他那個時代,畫馬非主流藝術,而他被視為一個單純畫馬的畫家。馬術藝術在體裁上屬於體育藝術的範疇,很多評論家和鑒賞家瞧不起這類藝術,可能因其具有過濃的鄉土氣息。斯塔布斯的主顧多為狩獵、射擊和賽馬的紳士們,因而往往被一些比較嚴肅的藝術家們所忽視。然而,時間可以消除一切偏見。到了20世紀,人們開始對他的作品予以重新評估,以確立他是否可以進入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大師之列。他的支持者們認為他是那個時代浪漫的理想主義代表,支持者們通過對斯塔布斯作品的仔細研究和觀察之後,認為他的一生是莊嚴的,是一切偉大的藝術的標誌。代表作有《馬車中的紳士和夫人》、《牽馬的紳士》《被獅子驚起的馬》等,給他帶來世界聲譽的是1766年出版的《馬的解剖學》,書中的插圖在英國出版史上獲得了崇高的地位。190、在公園裡 莫里索 法國 油畫 1874年 彩色粉筆畫 73×92厘米青草和野花也沐浴著母愛的光芒,草香和花香伴著孩子甜蜜的笑容。一條小黑狗望著慈愛的女人,女人的懷裡躺著可愛的孩子。這兒,樸素的生命多麼美,寧靜的氛圍多麼和諧。

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是法國印象派團體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畫家。莫里索1841年生於法國布蘭熱一個頗有聲望的官吏家庭,其祖父為著名畫家弗拉戈納爾,父親是高級軍官。莫里索最初跟隨學院派畫家吉夏爾學畫,後來師從卡米耶·柯羅。19歲時與畫家德華·馬奈相遇。馬奈對莫里索高貴典雅的氣質極為欣賞,從此莫里索的形象屢屢出現在馬奈的作品中。而莫里索也深受馬奈藝術觀的影響,成為一位印象派畫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筆觸流暢,情感細膩,是位擅長擷取生活詩意的畫家。191、戀人的花冠 弗拉戈納爾 法國 油畫 1771-1773年 318×215厘米 紐約費利克收藏弗拉戈納爾關於貴族「有閑」青年男女戀愛風流《愛情》故事的四幅組畫,分別為《友情》、《告白》、《侵入》、《戀人的花冠》,講述的是由一見鍾情的會面、夜半爬上陽台向心上人傾吐、姑娘在花園裡徘徊想著心事、最後小夥子求愛成功的一個俗之又俗的「飲食男女」的戀情。象《戀人的花冠》這類畫,因其精緻的風格而常常被認為是弗拉戈納爾最好的作品。上方綠蔭的巨樹,參天蔽日,突顯了人的渺小與脆弱,下面則是愛情遊戲的歡樂場面。

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是洛可可藝術的代表人物,1732年4月5日生於格拉斯,1806年8月22日卒於巴黎。1765年,他在沙龍展覽《高爾索斯和卡麗荷耶》(Coresus and Callirrhoe),使他成為當代歷史畫大師。1767年之後他不再參加沙龍展,此後他為了迎合私人顧客之所好,大部分作品都以調情的畫面、田園風景及裝飾畫為主,並以此聞名,其作品現作品現在分散在法國、美國各大博物館中。192、集體發明物 馬格利特 比利時 1934年 73.5×116cm 布面油畫 私人收藏 1934年馬格利特閱讀了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名著《變形記》,受到書中所描述景物的啟發,創作了這幅《集體發明物》。遠處遼闊的大海,海浪拍岸、波濤洶湧。在近處的沙灘上躺著一條半人半魚的怪物。上半身是魚身,大大的眼睛、長長的魚嘴;下半身是人形,兩條腿光滑、細長。如果說是美人魚,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美人魚都是人身魚尾,看上去漂亮、美麗,惹人遐想。而馬格里特一反常態,徹底顛覆了這個形象,給人一種啼笑皆非的突兀感覺,可是你又無話可說,彷彿進入了一個與人世迥異的奇特、夢幻世界。馬格利特認為,雖然這怪物與民間傳說中的美人魚不一樣,但也是受其啟發,幻想出來的形象,既然幻想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這一形象也是想像的產物,就給它取了個「集體發明物」的怪誕名字。

馬格利特(1898~1967),20世紀比利時最傑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出生於萊西訥。曾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後開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探索。1927年遷居巴黎,進入創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賦予平常熟悉的物體一種嶄新的寓意,或者將不相干的事物扭曲地組合在一起,給人荒誕、幽默的感覺。代表作有《戴圓頂硬禮帽的男人》、《強姦》、《戈爾達禮》、《單詞的使用》、《自然之美》以及《集體發明物》等。193、義大利早晨 布留洛夫 俄羅斯 1823年 帆布油畫 80 x 60 cm 德國基爾美術館1823年卡爾·布留洛夫來到義大利後完成了這幅畫。畫中的光線十分重要,畫家自己對此如此寫道:我讓模特在日光中被照亮,打算從後面照光,從而讓臉和胸脯處在陰影中而又受被太陽照亮的噴泉的反光。從而讓一切陰影相比純粹從窗進來的照明顯得可愛得多。在畫中在噴泉的細流下洗臉的年輕女子被柔和的晨光照亮。這幅畫為布留洛夫帶來了名望,起初得到義大利評論界的好評,然後則是被皇家藝術家獎金協會看重。協會將《義大利早晨》贈給了亞歷山德拉·費奧多洛夫娜,尼古拉一世的妻子。皇帝想要《早晨》的成對畫,這成了布留洛夫後來畫就《義大利晌午》的基礎。

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 歷史畫家、肖像畫家,是一位能駕馭從多形體正式畫到日常生活主題以及小型素描的廣泛風格的巨匠。布留洛夫的正式畫中保存著浪漫主義肖像畫的激昂,充滿了明亮色調,從而能夠有機地適應十九世紀第二個二十五年宮殿和莊園內部裝飾的藝術環境,迎合了俄羅斯貴族的最新口味。194、義大利晌午 布留洛夫 俄羅斯 1827年 帆布油畫 64 x 55cm聖彼得堡國立俄羅斯博物館《義大利早晨》和《義大利晌午》組成了一套畫(這種系列是浪漫主義時代的特色)——早晨,青春,生命的黎明;晌午,成熟,充沛的精力。在這幅畫中首次出現了畫家喜愛的略帶平民色彩的年輕美女形象。難怪皇家藝術家獎金協會對這幅畫十分冷淡,對此畫家反駁道:「我下定決心在那些形式中尋找樸素的天性,我們常遇到這種她,比起嚴格的雕像式的美常常更喜愛她。」

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歷史畫家、肖像畫家,是一位能駕馭從多形體正式畫到日常生活主題以及小型素描的廣泛風格的巨匠。布留洛夫的正式畫中保存著浪漫主義肖像畫的激昂,充滿了明亮色調,從而能夠有機地適應十九世紀第二個二十五年宮殿和莊園內部裝飾的藝術環境,迎合了俄羅斯貴族的最新口味。195、兩姐妹 夏塞里奧 法國 1843年 布面油畫 100x80cm 巴黎盧浮宮藏這幅畫通過 衣著飾物和手拉手表現兩姐妹情深依依。夏塞里奧作為安格爾的學生,在肖像畫方面也顯示出才能。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完美而細膩的表現手法,對畫中人物作深入的刻畫。《姐妹倆》的肖像具有明顯的安格爾的藝術風格特點,但在衣著裝飾和佩飾物描繪上,要比老師簡略而概括。他的肖像畫刻畫精細,都是先用鉛筆起草,和安格爾繪畫的程序一樣,精雕細琢,意味深長。

雅克·約瑟夫·提索特(1836-1902年),法國畫家。少有畫家像提索特這樣,把英國的上層社會描繪得如此之美。因此,許多人都以為他是英國人,而實際上他出生在法國南特,在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繪畫,與德加(1834-1917)和馬奈(1832-1883)有同窗之誼。19世紀六十年代,巴黎公社之後,他奔赴英國,定居倫敦,一住就是十一年,成就了他一生最輝煌的業績。提索特的作品屬於歐美國際時尚的氛圍。他的模特著華美時裝,周旋於英國19世紀的上層社會,表現的是一種時代的精神,即維多利亞精神。提索特的作品被他的仰慕者以那個時代的極高價收購。196、美惠三女神 拉斐爾 義大利 木板油畫 1504年 17cm×17cm 聖·孔德美術館收藏美惠三女神是指希臘神話中象徵美麗、溫雅、歡喜的三女神。她們是宙斯和歐律諾墨的女兒,為人們帶來美麗與幸福。她們的名字分別是歐佛洛緒涅、塔利亞、阿格萊亞。文藝復興以來,許多畫家和雕刻家都曾仿照古代的構圖創造過美惠三女神的形象,而拉斐爾的這一幅是最出色的。

拉斐爾·桑西(Raffael Santi,1483——1520)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著名畫家和建築家。他是一位謙虛好學、博採眾長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特點是秀美、典雅、和諧、明朗;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美術史上尊稱他為「畫聖」。

197、相思 格維得 英國 1906年 布面油畫 131x180cm 墨西哥西蒙基金會藏這幅畫作標誌著格維得的羅馬題材時期的開始。通過畫中洋溢著純情的女模特,靜物寫生般的彩虹花卉和女主人公倚靠的大理石,畫家格維得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油畫大師的地位。格維得畫了不少古典建築,屬於藝術史中的大理石派畫家。畫中女主人公低頭思念的樣子,讓人想起了「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原來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美麗憂傷的愛情和相思都是一樣的,它跨越了空間和時間,象中國的唐詩宋詞永遠地定格了下來。整個畫面是如此地安寧、美好,淡淡的憂傷,美麗的憂愁,不知她已經思念了多久,她還要相思多久。「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約翰·威廉·格維得(1861-1922年),又譯格威德,擅長描繪著古典服裝,依靠在大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展示古典美的藝術長廊:黑髮女郎,獨自依靠在大理石旁,像是以某種方式反映出畫家本人的夢想和思緒。作品源自希臘學院派畫風及細膩的繪畫手法,讓人想起 格維得推崇備至的英國畫家萊頓(1830-1896)。作品使用了許多19世紀末流行的藝術手法,即主題總是來自幾經挖掘後的文學題材。

198、埃拉加巴盧斯的玫瑰 塔德瑪 荷蘭 1888年 畫布油畫 132.70×214.40厘米 這幅畫是以羅馬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埃拉加巴盧斯為依據創作的。畫面被畫家描繪得十分絢麗:花瓣、大理石、綢緞、薄紗、青銅器,花朵等等。清明亮麗的環境中,走動著絕色佳麗。而與這一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嚴酷的現實,但是,作者沒有直接描述現實的醜惡,而是通過布景與色彩把它表現了出來。塔德瑪描述了埃拉加巴盧斯的一個表面娛樂大眾而實質十分詭異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灑玫瑰花瓣。但是花瓣灑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過氣來。畫家把皇帝安置在寶座上,觀察著受苦的食客,旁邊坐著皇帝的母親和寵臣。在這幅畫里,畫家把人體和玫瑰花瓣溶為一體,把他的繪畫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勞倫斯·阿爾瑪-塔得瑪(Alma-Tadema,1836-1912,)是英國皇家學院派畫家中的世俗裝飾大師,他把拉斐爾前派掀起的古典主義風潮推向前進,首先以飽含情韻的筆觸描繪著夢幻般的古典世俗題材,並使得這種題材創作發展成為維多利亞時代藝術的中心。他生於荷蘭,1873年,阿爾瑪-泰德瑪獲得了英國國籍。

199、克婁巴特拉用死囚嘗毒 卡巴內爾 法國 1887年 畫布油畫 87.60×148厘米 這幅畫取材於普盧塔克(公元前120-前50年,希臘學者、傳記作家)的《安東尼的一生》。講的是亞克興角戰役之後,被屋大維打敗的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感到末日臨近,決定自殺。為此,她下令讓幾個奴隸體嘗不同的毒藥,為自己選擇痛苦最小的一種。卡巴內爾的畫筆準確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克婁巴特拉的人格魅力沒有一絲一毫的流失,她仔細觀察著每個奴隸死亡時的表情,身邊還伴有一隻豹子和一個搖扇的侍女。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年9月28日-1889年1月23日),法國學院派畫家。出生於法國埃羅省省會,地中海沿岸城市蒙彼利埃。他的繪畫以學院藝術風格著稱,取材以歷史,古典,及宗教題材為主。卡巴內爾的藝術可作為法國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期沙龍學院派藝術的代表。卡巴內爾的歷史畫和宗教畫追求表面的藝術效果,他的裝飾壁畫和外表華麗的盛裝肖像畫在上流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

200、少女克洛伊 Chloe 朱爾斯·勒菲弗爾 1875年 布面油畫這幅畫是法國畫家勒菲弗爾於1875年創作的作品,畫中年僅19歲的少女克洛伊問世後,她的清純形象徵服了挑剔的法國藝術評論界,為畫家贏得了很高的聲譽。1880年墨爾本世博會,畫家勒菲弗爾挑選了這幅得意之作參展,這幅畫在墨爾本世博會結束後被當地人購買。後來,一位精明的老闆購買了這幅畫,懸掛在自己經營的酒吧內。直到今天,《克洛伊》仍然為設在旅店「青年與傑克遜」里的這家酒吧帶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201、飯前祈禱 夏爾丹 法國 1740年 49.5x41cm 布油彩 巴黎盧浮宮飯前作祈禱是歐洲的家庭習俗,這幅畫所描繪的人物和環境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狄德羅在觀賞夏爾丹的畫時說過:「讀別人的畫我們需要一雙訓練過的眼睛,看夏爾丹的畫,我們只需保持自然給我的眼睛,好好地使用它就夠了」。這幅畫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如此。在色彩上以溫和褐色作基調,使用了白色、深藍色和棕紅色之間的柔和對比,把這個平凡的第三等級家庭渲染得和睦而溫馨,產生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在畫中真誠地傳達了啟蒙運動的理想。據說1740年,夏爾丹以這幅畫謁見路易十五時,國王目不轉睛地長久地賞讀著,大概國王從未見過這般平凡而美的生活吧。

夏爾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法國畫家。1699年11月2日生於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於同地。洛可可藝術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早年入學院派畫家P.-J.卡澤的畫室,後為N.-N.科伊佩爾的助手。1728年靜物畫《鰩魚》展出,一舉成名 ,被接納為皇家學院院士。他的畫能賦予靜物以生命,給人以動感。晚期以家庭風俗畫為主,表現第三等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畫風平易、樸實,具有平和親切之感,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美學理想。

202、維蘇威火山爆發 路易斯·埃克托爾·勒魯 法國 1881年 190cm×303cm 布油彩 第戎美術館藏畫家以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刻畫了1879年8月23日維蘇威火山爆發瞬間人們的驚恐與絕望。遠處是黑暗中爆發的火山,滾滾的塵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著白衣逃難的女性。這幅作品運用古典的手法,刻畫了女人們的表情與神態,體現出古典式的理性與嚴謹。

203、阿廖努什卡 瓦斯涅佐夫 俄國 1881年 73cm×121cm 布面油畫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瓦斯涅佐夫33歲時在第九屆巡迴畫展上展出了這幅畫。這是以俄羅斯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富有詩意的繪畫作品。畫中描繪了一個農村貧苦少女的形象 。題材取自於俄羅斯民間故事,描繪了一個女孩的悲慘命運。一個鄉間姑娘,孤苦令丁,無依無靠,在幽靜的林中河畔,絕望地遐想。畫面極富幻想性,形象感人,惹人愛憐。傳說阿廖努什卡是一個質樸善良又美麗的姑娘,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兒。她從小就飽嘗了人 世間的不公和悲哀,後來由於女巫的捉弄,使她失去了弟弟,又離開了自己的戀人。畫家將孤獨的少女置於密林深處的池塘邊,抱膝陷入沉思,上帝啊!你為何這麼不公平,善良的人為什麼落到如此境地?少女的不幸與周圍自然景色構成充滿悲憫的詩意。畫中蜷曲的 少女姿態和沖向天際的林木互相映襯,顯得格外真實感人。

瓦斯涅佐夫(1848—1926年),在俄國繪畫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一位巡迴展覽畫派畫家。他選擇的創作題材與一般畫家不同,喜歡描繪俄國民間傳說和史詩中的英雄人物。構圖新穎、色彩綺麗,形象富有 幻想性。瓦斯涅佐夫是維亞特卡縣的一個鄉村神甫的兒子,曾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過畫,在22歲到31 歲期間先後去法國和義大利學習考察。他早期創作風俗畫。於1878年移居莫斯科後接近阿勃 拉姆采沃畫派(阿勃拉姆采沃是離莫斯科70公里的一個莊園,歸實業家馬蒙托夫所有,建有 一個藝術中心,內中有畫家群體,形成畫派)。瓦斯涅佐夫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從事風俗畫創作,還作舞台布景裝飾畫、風景畫和插圖 ,收藏家巴維爾·米哈依洛維奇·特列恰科夫畫廊樓房正面設計就出自他的手。他的創作充滿對俄羅斯祖國的熱愛和 英雄主義詩情,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204、洗 澡 1892年 瑪麗·卡薩特 美國 100.4cm×66cm 布 油彩 芝加哥藝術學院藏 畫家將孩子與母親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長,讓其在畫面上伸展開來。並運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劃分為上下兩部分,花紋牆紙的赭色與地面地毯圖案的紅棕色,通過母親的條紋服裝銜接起來,使色調在表現情緒中融為一體。畫家運用這種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畫母女之愛,特別是著力於刻畫女孩的可愛、母親親昵的動作,從而加深對母愛主題的烘托。

瑪麗·史帝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紀未至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位傑出美國女畫家。甚至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美國畫家之一,1844年5月22日,瑪麗·卡薩特出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工業區,她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父親既是個富有的資本家,也曾是當地的市長。但瑪麗·卡薩特這位上流社會的小姐的志向,卻是成為一名藝術家。她的這種想法當然地遭到了家庭的反對,但她終於克服了各種阻力,於1861年進入了費城的賓西法尼亞美術學院,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205、普希金像 吉普林斯基 俄國 1827年 畫布油畫 63cm×54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藏這幅普希金的肖像畫,是吉普林斯基自義大利留學歸來後所作。畫中的普希金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鑲嵌在睿智的面孔上,深沉地注視著這個世界,緊閉的雙唇隱含著將要發出的詩句,交叉在胸前的有力的雙手,獨特的面容在蓬亂的短髮、鬍鬚及深重的大衣襯托下顯得格外鮮明突出。它表現了這位人類的天才自由獨立的精神。詩人單純的背景處隱現著一尊手持五弦琴的雕像,更增加了肖像的藝術氛圍。吉普林斯基的繪畫與普希金的詩有著共同之處。追求自由的靈魂把這兩位藝術家結合在一起。

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是俄國19世紀上半期最傑出的肖像畫家,他出身於農奴,畢業於彼得堡美術學院。由於1812年的衛國戰爭爆發,使他未能如期赴義大利留學。從他早期的肖像畫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筆觸和熟練的油畫技法。他所畫的肖像都力圖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並揭示出人物個性及社會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調。他注重光和色彩的處理,畫面明暗對比強烈,對象處於興奮和昂揚的精神狀態中。吉普林斯基所作的肖像構圖不重複,人物頭部的動態、眼神的方向、姿式和情緒都因人而異。甚至穿戴服飾、色彩質地花紋變化都很講究。他創造的人物形象總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著這個世界。1816年畫家34歲時去義大利留學,他在羅馬一度傾心於古典主義,追求柔和的輪廓線和富有表現力的外形。因此,他後期的繪畫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光輝,但仍不失為俄羅斯偉大的肖像畫家。

206、狂暴的海濤 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國 1868年 54.2x65cm 布面油畫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藏 艾伊瓦佐夫斯基善於描繪海上夜景,特別是畫風暴海浪,如這幅《狂暴的海濤》,還有《九級浪》等,令觀者驚心動魄。他的海景畫是通過表現大自然的力量,藉以傳達俄國人民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普希金和俄國作曲家格林卡稱他是海洋的熱情歌手,令英國風景畫家透納讚不絕口。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年)出生在今亞美尼亞境內的一個商人家庭。16歲考入聖彼得堡美術學院,進伏羅比葉夫的工作室,18歲時就已畫出成功的海景畫,他以《風平浪靜》一畫獲獎而使他有機會雲遊四方,飽覽歐洲各地的海岸風光。23歲的畫家赴義大利學習考察,畫了一些富有浪漫主義情調的海景畫,很快贏得了聲譽。歐洲各國的美術學院競相聘他。在那不勒斯時受到俄國大作家果戈里和大畫家伊凡諾夫的鼓勵。爾後又訪問歐洲各國。27歲時回到彼得堡,科學院授於他院士稱號,海軍部聘他為海軍畫家。榮譽和財富接踵而至,但他並不迷醉於此,一年後毅然離開彼得堡回到故鄉建立了自己的畫室,專門描繪大海景色。

207、白嘴鴉飛來了 薩符拉索夫 俄國 1871年 62x48.5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薩符拉索夫41歲時創作了這幅代表他思想和水平的作品,它是俄國風景畫的里程碑。車爾尼雪夫斯基把它與柴可夫斯基的鋼琴組曲相媲美,斯塔索夫說它具有俄國現實主義的劃時代意義。在寒冷的俄國,白嘴鴉歸巢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儘管大地還在沉睡,積雪還沒融盡,可是萬物已經蘇醒。白嘴鴉最先感到春天已降臨這深沉的大地。這幅畫使人呼吸到初春新鮮的空氣,如臨其境。畫家在自己的畫中注入了對祖國、對俄羅斯大自然深深的眷念之情。當這幅畫在第一次巡迴展覽會上展出時,那種和平寧靜和荒涼原野即將蘇醒的氣息感動了許多人,得到大眾很高的評價。

薩符拉索夫(1830—1897年)莫斯科畫家薩符拉索夫被認為是俄羅斯風景畫派的真正奠基者,是巡迴展覽畫派和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商人家庭,1844年至1850年在莫斯科唯一的也是最著名的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學習風景畫,畢業後一生從事風景畫,走遍俄國大地,最喜歡描繪富有俄羅斯民族特色的窮鄉僻壤。在他的所有風景畫上,可以感受到俄國底層人民的生活氣息,畫家探索和描繪大自然的美,但他不滿足於草木的生命和山水的秀麗。他能透過自然,洞察更深層的內涵。他從荒無人煙的俄國大地上,提取到最具精神氣質的自然「感情」,因此人們譽他為富有民族感情的風景畫家。這位偉大的大自然歌手在極端貧困與孤獨中離開了人世。薩符拉索夫精通色彩,擅繪外光風景,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將深刻的民主內涵與強烈的抒情色彩融會一體,創傷技法別開重生面,新穎獨特。《白嘴鴉飛來了》是他的佳作,這幅作品在俄國敘事風景畫史上獨樹一幟。

208、在遙遠的北方 希施金 俄國 布油彩這幅畫是希施金為萊蒙托夫詩集中《在荒野的北國》一詩所作的插圖。在遙遠的北國,冰雪覆蓋著大地,夜幕籠罩下,顯得更加幽深遼闊。雪岩上,銀裝素裹著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松樹,彷彿一位冷艷的美女,傲然挺立。皓月的銀輝灑落在她身上,分外地顯得冰清玉潔,晶瑩剔透。整個畫面充滿了濃郁的詩意。希施金以冷峻的色調,描繪了遙遠北方山崖上的雪松,它巍然挺立,雄傲蒼穹,高大威嚴,迎著銀色月光。雪松是畫家著力描繪的形象,並賦予它以一種精神。事實上,希施金的風景畫一直蘊含著詩一般的意境,《在遙遠的北方》便是以月光的光影特點,構圖的簡潔、整齊、宏偉,來突出其詩的意境。這是俄羅斯風景畫史上的不朽名作。

伊凡·伊凡諾維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 1832—1898)是19世紀俄國巡迴展覽畫派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畫家,也是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奠基人之一。希施金的風景畫多以巨大的、充滿生命力的樹林為描繪對象,在他筆下的所體現出的森林之美,可謂是美不勝收,所以他有「森林之王」的稱呼。希施金的大多數名作描寫的都是松樹和橡樹,這和他的性格有關,他喜愛雄壯、豪放、粗獷的俄羅斯森林。

209、到處是生活 雅羅申柯 俄國 1888年 74x104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這幅畫構圖非常獨特,在牢籠的小窗口擁擠著幾個特寫的人物形象:老人、士兵和工人,還有一位帶著孩子的婦女。孩子用僅有的一點食品逗引飛來啄食的鴿子,囚籠頂上還站著一隻小鳥,這外部世界多麼自由明亮,鳥兒可以自由飛翔,而他們卻被囚禁在這有鐵欄的空間里。自由與禁錮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將激起人們深深的思考。

雅羅申柯 (1846-1898年)是俄國19世紀下半期巡迴展覽畫派畫家,曾被選為協會的理事。雅羅申柯出生於波爾塔瓦的一個軍人家庭,1870年畢業於米哈依洛夫炮兵學校,在彼得堡子彈工廠工作,退役後辭掉軍銜,決意從事繪畫。他曾師從於克拉姆斯柯依,後在美術學院夜校讀了五年。1876年30歲時創作水平已臻成熟,被吸收參加巡迴展覽畫派。晚年對表現烏拉爾的工人生活產生熱情,畫了大量表現工人的畫。列寧曾給予很高的評價,稱他是:「現實生活出色的心理學家。」雅羅申柯的繪畫多以工人、革命者為題材,他是位民主主義畫家。

210、騎著灰狼的伊凡王子 瓦斯涅佐夫 俄國 1889年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擅長描繪民間故事的瓦斯涅佐夫在這件富有幻想的作品中,抒發了自己鮮明的思想感情,表現出對不幸者的同情,對邪惡的仇視,對光明和正義的歌頌。王子帶著美麗的公主奔向光明,永遠脫離黑暗。畫面以深重密林作背景突出明亮的人物,畫中人駕馭著灰狼由右向左賓士,極富運動感。

維克多·瓦斯涅佐夫(1848年5月15日-1926年7月23日)是一位專攻神化和歷史題材的俄羅斯藝術家。早期作品多表現小市民生活。遷居莫斯科後開始以傳說 、民間故事為題材創作油畫。他選擇的創作題材與一般畫家不同,喜歡描繪俄國民間傳說和史詩中的英雄人物。構圖新穎、色彩綺麗,形象富有 幻想性。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藝復興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

211、吉爾斯曼娜像 謝洛夫 俄國 1907年 140x140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畫家主要以黑、白、灰三種色調,描繪了吉爾斯曼娜的肖像。陽光斜射在她的面部與身上,微微右傾的身材高大健美,面目秀美冷俊,黑色的上衣襯托出她的面部、手臂與白色披巾,灰色的室內環境與人物的黑色服飾和諧統一,主次分明。畫家以寫實的手法、近乎浪漫的風格,表現了一位美麗女性的十足風韻。

瓦倫丁·亞歷山德羅維奇·謝洛夫 V·A·Serov,(1865—1911年)出生於19世紀後期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批評家謝洛夫之家,自幼愛好繪畫,9歲時就師 從於大畫家列賓,年青時又在皇家美術學院受到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為他成長奠定了基礎 。 謝洛夫的創作題材多樣,肖像畫、歷史畫、風俗畫、風景、插圖和舞台美術無所不能,但他最出色的是肖像畫。謝洛夫的繪畫創作活動始於巡迴展覽畫派極盛時期的80年代,列賓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巧給予他決定性的影響。 謝洛夫創作的後期,恰逢1905年之後畫壇各種現代美術流派崛起,藝術界的創作現實也影響著謝洛夫,他曾嘗試過某些新的表現手法,在藝術形式上作過大膽的探索。但是他對藝術的 真誠和執著,以及對祖國和大自然的熱愛,最終形成了他的現實主義繪畫特徵,對後來蘇聯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12、費來福磨坊 康斯太勃爾 英國 1817年 101.7x127cm 布油彩 倫敦泰特美術館康斯太勃爾最喜歡畫家鄉的景色,這裡有他熟悉的風車和水車及自己居住的房舍,有他經常去的田間小路和沿著彎曲小河的村道。這是一幅鄉土氣息極濃厚的鄉村風景畫:透明晶亮的藍天白雲,灑在林木村道上的陽光和轉身觀望夥伴勞作的騎馬小村童……觀者如置身其中,享受到田園的樂趣。

約翰·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1776年6月11日出生於英國薩福克郡東勃高爾特一個優美的小山村,這個地方也是大畫家庚斯博羅的故鄉。康斯太勃爾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48歲那年,他以3幅作品轟動了法國畫壇,名聲大噪。一生的創作對象始終是家鄉的茅舍、樹叢,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他的作品沒有太多思想上的深刻含意,但卻具有強烈的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性,他在作品中強調三度空間的深奧和物體的真實性,晚年的作品具有表現主義色彩。

213、麥田 溫特 英國 1815年 113x163.8cm 布油彩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美術館 溫特在這幅油畫《麥田》中,運用細緻縝密的油畫語言描繪了英國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麥田,田間忙碌的農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車上垛麥子,還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氣息。

彼得·德·溫特(1784-1849年)出生在斯塔福的一位荷蘭籍醫生家庭。他雖然師從於瓦利,但他更崇拜革廷的藝術,他主要是畫英格蘭的風景,擅長於利用橫長的構圖描繪林肯附近平坦的鄉村景色。溫特在這幅油畫《麥田》中,運用細緻縝密的油畫語言描繪了英國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麥田,田間忙碌的農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車上垛麥子,還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氣息。214、黃金時代 本傑明 美國 布面油畫 1776年 654x765cm 私人收藏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這幅被譽為黃金時代(he Golden Age)的畫,描繪了母子情深的動人情景。作者本傑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 1738-1820年),美國畫家,但其大多數作品在倫敦完成。他是第一位贏得國際聲譽的美國本土藝術家。

本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英裔美國人,生於1738年10月10日,卒於1820年3月11日。本傑明·韋斯特是美國的一位不得不提的藝術領域的領袖人物。本傑明·韋斯特擅長創作一些具有歷史題材的畫作,大都通過歷史時期的事件的描繪,達到想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本傑明·韋斯特活躍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的那段時間內,一生創作出了很多的作品。有著很廣泛的影響力。本傑明·韋斯特是皇家藝術學院的第二任院長,在那裡負責學院的很多事情。從1792年開始任職,直到1820年他的去世。本傑明·韋斯特給藝術領域留下了很大的一筆精神財富。

215、科內亞菲利普·弗里德里希·黑特希 德國 1794年 112cm×136cm 布面油畫 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繪畫,卻又充滿了溫馨的人情味,當然,也並不缺少古典理性的冷靜。故事似乎是一個貧苦的母親帶著兩個可愛的孩子,來到一位主婦家,善良美麗的主婦同情母女三人,便贈送給她們一串金項鏈。這是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古典主義的繪畫技巧,把人物描繪得身材修長豐滿,衣紋褶皺流暢而富於質感。但是,古典主義法則的理性,妨礙了激情的表達,因此,雖然人物面孔含蓄,卻給人以一種高貴、寧靜之感。

弗里思 (1819-1909年)威廉·鮑威爾·弗里思是英國19-20世紀初的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他於1819年1月9日生於約克郡的奧德弗爾德。1835年16歲時在薩斯繪畫學校學習,18歲時入皇家美術學院。弗里思的早年創作多以文學作品為題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亞的作品,狄更斯對他的藝術十分賞識,這對他的發展有很大幫助。26歲時創作的《鄉村牧羊人》使他飲譽畫壇,因此被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弗里思的藝術得以成功在於他描繪了英國的「盡情歡樂的百年時代」。他對這個時代的中產階級的愉悅生活進行過認真的觀察和記錄,諸如海邊假日、賽馬旅遊等,描繪了英國各階層的人物形象。弗里思後期作品帶有一定的批判現實主義成分,以動人的情節和誇張的感情描繪了維多利亞社會風情。弗里思不僅是傑出的風俗畫家,也是優秀的肖像畫家。1909年11月2日,90歲高齡的弗里思告別了人間。

216、牧羊女米勒 法國1863年 布面油畫 81x101cm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一個鄉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曠野中,默默在禱告上帝賜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在這幅畫中,為了展示農村婦女的日常勞動生活,畫家捕捉了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毧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她微躬的身影與專註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這幅畫無論就色彩,還是牧羊女形象都處理得比較細緻、統一、和諧。真實感加強了全畫的鄉土氣息。一八六四年米勒以這幅《牧羊女》參加法國巴黎沙龍美展,獲得極高的讚譽。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也是法國巴比松派的代表畫家。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觀念。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和《晚鐘》等名作。他說:「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麼也沒有看到過,我只想盡我的能力把它們表現出來 。」

217、正義與和平的寓意 賈昆托 義大利 1754年 216x325cm 布油彩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這是一幅寓意象徵畫,畫面上突出描繪兩位美麗動人腳踩雲朵的少女,一位是正義之神、一位是手拿橄欖枝的和平之神,在天使和神獸的護衛下剷除人間惡魔。畫中人物動態飄逸,用色鮮艷華麗、輕快,以粉綠、粉紅和中黃三色組合成對比調和色調,與人物粉嫩豐滿的肉體協調,是一幅義大利式的羅可可作品。

科拉多·賈昆托 (1703-1765年) 18世紀那不勒斯畫派的代表畫家。賈昆托曾師從索利梅納,他對義大利繪畫的傳統十分重視,同時對18世紀羅可可藝術表現了異常的敏感。他愛作古代神話和寓意畫,運用華麗裝飾,構造自己的畫面和描繪人物。

218、斜卧的女人 席勒 奧地利 1917年 96×17cm 布面油畫 私人收藏 這是席勒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畫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頭,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見,並且遍體鱗傷、血跡斑斑,好像是剛剛製作成的人體標本一般。她們病態地扭曲在一堆褶皺的爛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驚悸擁抱,或者是死亡之前的最後掙扎。一堆堆彷彿波浪一樣的褶皺襯布,彷彿是墳墓上飛舞的祭紙,讓人眼花繚亂,充滿焦灼和窒息的煩躁,周邊刺目的黃色更是讓人眩暈和慌亂。畫上的人物形象充斥著病態、頹廢、扭曲、痛苦的種種掙扎。我們也不難想像到畫家是懷著怎樣痛苦、無奈、頹廢和靈魂的傷痛畫出這幅畫的。席勒經歷坎坷,他幾乎用盡了全部的精力,近乎瘋狂地進行創作,藝術家天性的敏感、痛苦和掙扎在他的畫作中自然體現得淋漓盡致。席勒在這幅畫上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才華是不容質疑的。比如這幅畫,從色彩上看,白色的襯布和黃色的背景構成了令人刺目、眩暈的對比,也與人體的蒼白和血色形成了對照,就如同把一個血淋漓的人放在一個有著潔白床布的床上,達到了極為強烈和震撼的表現效果。兩個人蜷縮的姿態,扭曲而又戰慄,把內心的痛苦和驚悸很好地通過肢體語言表現了出來,把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席勒(1890~1918),20世紀初期傑出的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維也納分離派的重要代表。出生於圖爾恩一個鐵路工人家庭, 從小酷愛美術, 1906年進入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後來成為維也納分離派的一員。他的畫風壓抑、沉悶,常以頹廢、神經質般的病態人物造型入畫。1918年在他28歲時死於流行感冒。代表作品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

219、主婦與女僕 霍赫 荷蘭 1660年 油畫 53×42厘米這幅《主婦和女僕》中庭院的整潔、安靜,主婦的和善,女僕的勤勉,以及主僕的和諧關係,正是荷蘭人理想的市民生活圖景。畫家在這幅作品中以單純、清潔、明凈的筆觸,加上灰色、褐色作為畫面主調,與人物服飾的黑、白、紅相映成趣,使作品表現出濃郁的市民風情與詩意的魅力。彼得·德·霍赫是"荷蘭小畫派"的代表性畫家,他表現市民風俗的繪畫以寧靜、祥和著稱。

霍赫(Hooch,Pieter de 1629~1684)荷蘭畫家。1629年12月20日生於鹿特丹,卒於阿姆斯特丹。早年生活坎坷,曾給一富人作過僕人。166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作品多表現風俗民情,尤善描繪室內景色。代表作《在室內》和《房前庭院》(藏倫敦國家畫廊),反映了荷蘭市民生活安定、寧靜、整潔、明朗的一面。後期作品多取材於市民中富裕階層,著重表現音樂會、客人來訪等,畫面華麗,技巧和內容卻顯得膚淺。

220、在音樂與繪畫之間猶豫不決的藝術家 考夫曼 瑞士 布面油畫 1755年 100x60cm 私人藏 畫中的白衣女子是畫家本人安傑莉卡,繪畫才女,11歲就給名人畫像,聲名鵲起。她喜歡音樂,也喜歡繪畫,既想成為音樂家,又想成為畫家。音樂與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音樂以聲音為物質媒介,表現人的主觀情感,主要作用於人的聽覺,是「聽」的藝術;繪畫則用形體、色彩、線條描寫客觀事物,主要作用於人的視覺,是「看」的藝術。一個是無形無相的聽覺藝術,一個是有形有相的視覺藝術,它們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紅衣女子代表音樂,藍衣女子代表繪畫,這幅畫就是表現了畫家在音樂與繪畫之間的猶豫不決。

安傑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瑞士新古典主義運動初期女畫家,以繪製羅伯特·亞當設計的住宅牆壁裝飾畫聞名。她的父親是當地有名望的肖像和基督教會畫家。受家庭影響,她自幼喜歡繪畫。11歲時因一幅科莫·畢曉普的肖像畫獲得第一筆酬金,被認為是早熟的天才。後來,她決定不再拘泥於「倩女貴婦」之風的肖像和靜物寫生,也要創作嚴肅的歷史體裁作品。她是一位極有創造性的善於運用色彩的人,其優美典雅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她逝世於1807年11月5日,終年66歲。

 
推薦閱讀:

《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
世界各國商界禮忌大匯總
世界犬種圖錄
在飛機上不會填寫Landing Card(入境卡)怎麼辦?

TAG:世界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