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魯迅
編者按:魯迅先生就像火柴一樣,明明浴火就只會加速燃燒自己的生命,但仍然堅定不移的走著這條反封建反壓迫的文學之道。我們除了敬仰難道還要「去魯迅化」嗎?我們可曾懂得它又是為了什麼而燃?文中盡輸作者對魯迅的讚揚,合其道而大力歌頌!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魯迅,一個說來都不會陌生的名字。稍稍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魯迅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偉岸,甚至還有些矮小。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他,卻有著超乎常人的執念和倔強。在他的心中,永遠都有一團火,他想要喚醒民族覺醒的意念是那麼的強烈,所以,手中的筆就成了他前行的武器,他渴望用它來改變這個黑暗的社會,並用他那瘦弱的雙肩撐起了民族的靈魂。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確出現了很多能人,但是,真正擔得起先生這一稱呼的人,卻是寥寥,但魯迅絕對當之無愧。也只有他,負擔起先生二字所帶來的沉甸甸的重量。可也正是因為這樣,魯迅是清醒而又孤獨的。因為他有著比常人更加敏感的神經,因為他有一雙洞悉人間險惡的利眼,還因為他有著一顆懲惡揚善的心靈,所以常常感到高處不勝寒。但他同時也是卑微而無力的,畢竟這個社會已經病入膏肓,民眾也在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變得麻木,僅憑一己之力想要扭轉這個腐敗落後的社會,又豈在一朝一夕? 可是,魯迅先生還是這麼去做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他,仍舊堅持著自己所堅定的事情。在眾多的作家中,魯迅是突出的一個,也是特殊的一個。與其他舉世矚目的文豪相比,人們不禁提出質疑:僅僅是以寫雜文見長的魯迅,何以在世界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放出奪目的異彩來?他沒有大量的著作,文體風格也並不如其它作家那樣多元,筆調和情節有時還稍顯單一,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掩蓋他在文壇上那不可撼動的地位。可以說,魯迅先生是一個勇士,更是一個偉大而又執著的戰士。毫無疑問,他生活在一個變味的社會,在這個變味的社會裡,人們大多都染上了麻木不醒的惡疾,充斥著不思進取毫不作為的劣根性。然而,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魯迅,卻異常地清醒和敏銳。即使現實如此黑暗,他仍舊不肯屈服,反對著,抗爭著,以思想做劍,以筆為槍,劃破黑暗的長空,使之袒露出黎明前的光芒。 所以,對於魯迅先生,再多的溢美之詞都不為過。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似乎變得薄情了起來,輕輕的就抹去了魯迅作品的價值,更有甚者,還竟然大肆宣揚著要「去魯迅化」,這不得不說是可悲的。有些去魯迅化的理由更是可笑,姑且不提魯迅作品的確有些晦澀難懂,但是,讀魯迅的作品,跟製造憤青又有什麼必然聯繫呢?沒有人懷疑魯迅是有知識的,那麼魯迅的文章與無知的「憤青」怎麼會掛起鉤呢?或者說,讀了魯迅的文章會讓人變得無知因而憤怒?這樣蹩腳的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可是讓人無奈的是,持有這樣觀點的人還不在少數。 是,魯迅的心中是有一團火的,對於當時病態的社會,他也是憤怒的,可他卻不是衝動而莽撞的。他是理性的,以一種客觀而又冷靜的態度觀察著這個社會,他不喊大口號宣揚革命,更不鼓勵人們盲目以身取義。他始終在與這個社會作鬥爭,可以說魯迅的一生,就消耗在不停地鬥爭中,他用犀利的文筆和劊子手斗,和幫凶斗,和偽君子斗,和御用文人斗,可這,卻不能證明他的文章會煽動人心走向極端。當代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的「憤青」呢?那是偏頗的宣傳鼓動的結果,那是腐敗橫生的現實土壤的培植……魯迅是「憤青」的否定者、批判者,總之,這種隨便非議魯迅先生的行為,一來符合「憤青」的無知,二來符合「憤青」的非理性,在彷彿溫和的外表下,倒實在是「憤青」的言行。 的確,在許多人的眼中,魯迅就是晦澀難懂的代名詞,他的作品都不長,卻深意頗多,需要人一讀再讀才能解出其中味。可是,儘管這樣,卻也不能把這當成不讀魯迅的緣由。畢竟,在那樣的一個社會環境之下,又怎能讓他輕鬆的起來?幼時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早早地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的童年並沒有持續太久,就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後來又到日本留學,親眼目睹了日本對中國人的歧視和無禮。魯迅本來是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殘酷的現實粉碎了。原來,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毀害更致命,所以,他只好選擇了棄醫從文,想要通過文學來改變國民的劣根性。 其實,讀魯迅的作品,也正是在與魯迅本人對話。對於自己所批判的事情,他可以毫不留情的攻之而後快。他痛斥國民的劣根性,他鞭笞國民的不作為,他吶喊著來呼喚民族的覺醒。他敢愛敢恨,一輩子都活的率真。他抨擊著,抨擊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擊把孔乙己推上絕路的封建禮教;他同情著,那個被生活所迫而活力不再的閏土,那個終身受封建禮制所束縛的祥林嫂。魯迅的雜文雖然短小、精悍,卻常常能切中要害,每次都能讓那些試圖拚命掩飾的面具無情地滑落。可以說魯迅是不講任何情面的,只要是能鞭撻不公正不合理,他就一定不會放過。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也同樣不留情面。這一點,正是他偉大人格的最好體現,也更讓人佩服他的這份勇氣和無畏。他是疾惡如仇的,所以讓那些反動的御用文人心驚肉跳,更把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毫不掩飾的袒露在眾人面前。然而,他卻沒有停下,而是仍舊懷著希望,想要尋找到那盞指引人們的明燈。 我想,只是魯迅先生在為人民寫作的時候,一定沒有設想將來的人們會怎樣鋪天蓋地的評價他。他不知道,也不關心。寂寞會有的,畢竟古來聖賢皆寂寞,孤獨也是會有的,畢竟高處不勝寒。但他一定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而是坦坦蕩蕩,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寂寞也好,孤單也罷。我只想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縱然不能被所有的人都認同理解,但總有一些人肯定感恩懷戀他的存在。他為什麼要這樣背負起民族的靈魂,孤獨的前行,我只能說, 就像火柴一樣,明明浴火就只會加速燃燒自己的生命, 可它又是為了什麼而燃?
推薦閱讀: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的作品有哪些
※魯迅的功與"過"——馮驥才
※魯迅名言
※《百年孤獨》為什麼讓加西亞·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
TAG: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