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展品介紹——劉易斯棋子
今天我們來介紹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的展品——劉易斯棋子。
劉易斯棋子發現於蘇格蘭劉易斯島,時間約在公元1150至公元1200年,是由海象牙精心雕刻而成。這些棋子的形象反映著中世紀時的權力結構。兵是沒有具體造型的,僅僅是一小塊直立牙板。它們代表了中世紀歐洲被粗暴強征充軍的農民。他們處於社會底層,在他人眼裡沒有個體的身份,因而象棋上的這些兵都沒有身份特徵。國王坐在寶座上,膝蓋上放著一把寶劍。而王后右手托腮,望向遠方。中世紀時,象棋中的王后一次只能斜著走一格,力量並不大,所以也是這樣」憂鬱的」形象。
展覽中的劉易斯棋子
網路上的展品照片
大英博物館展覽的劉易斯棋子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棋種。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古印度、中國、阿拉伯國家等。
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年在《亞洲研究》上發表《印度象棋》一文,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
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次大陸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ji)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4種棋子,象徵著印度古代的軍制。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4個兵種。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遊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至少在5000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所說的「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在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年),古印度出現了「恰圖蘭加」,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蘭加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末定型為現代國際象棋。
恰圖蘭加
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
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如今熟悉的西洋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從整體方面看,關於國際象棋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
在中東,因為伊斯蘭教對人像的避諱,所有棋子的形象都變得十分抽象;歐洲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棋子的形象被精雕細琢。在伊斯蘭社會中,統治者的妻子不能拋頭露面。而歐洲王后則充當了公眾人物的角色。體現在棋盤上,伊斯蘭棋盤上的國王身邊伴隨的是男性謀臣,而歐洲棋盤上國王身邊則是王后。
劉易斯島,英國外赫布里底群島北部的島嶼。人口約1.8萬。海岸曲折,河流短小。盛產鮭、鱒魚和野禽。
海象牙,一般長0.5~1米,呈扁化的三瓣形截面,大多呈微黃的奶油色,質地比象牙和河馬牙粗糙,內芯接近普通骨質。相對密度1.90~2.00,折射率1.55~1.57,硬度2.5~2.55。波斯人常用於製造劍柄,斯堪的納維亞人則常用於製造棋子和珠寶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