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慈誠羅珠堪布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一、為何要區分生存的方式和意義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雖然是最簡單、最基礎的道理,但要做起來卻不是很容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最需要和最缺少的,並不是密宗、大圓滿,就是這些基礎的修法和認識,因為最基礎的也是最關鍵的。雖然密宗大圓滿是很高級的法,但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來看,現在還不是修的時候,如果在我們目前的情況下脩大圓滿或是其他的密宗,效果不一定很好。 這並不是說大圓滿和密宗有什麼不好,大圓滿和密宗當然是很好的甚深之法,但修者的根基必須與法相配,我們需要的是效果,並不是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名聲。 如果根基不配而提前脩大圓滿、修密宗,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整個佛法,尤其是藏傳佛教特別講究次第。 修行人的層次也是參差不齊,有些人修了很長時間,修行也比較好;有些人又剛剛開始,連佛教的一些基本道理都不太了解,但總的來說,基礎的問題仍然是最關鍵、最需要的。 現在我也是在基礎的方面努力,並沒有去脩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等。 我相信,只要基礎打好了,其他的都好說;基礎不好,修什麼法都不會有效果,所以,在基礎上面我們一定要下功夫。基礎是什麼呢? 你們都知道,基礎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雖然每個人都會說,但是做到了沒有? 以前我們講過「佛教的定義」,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怎樣衡量自己修的是不是佛法呢? 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在很多論典中對佛教下了這樣的定義,很簡單,就一句話——修任何一個法,能夠斷除煩惱的叫做佛法;不能斷除煩惱,或者對斷除煩惱沒有什麼幫助和效果的,就不是佛法。很多人學佛的時間比較長,既修完了五加行,又念了很多咒,每年也聽了很多開示,現在我們回頭自我檢查一下,我們在修行結果——斷除自身煩惱方面有沒有明顯的效果和進步,如果沒有的話,雖然不能說以前的修法都是白修,當然有善根,至少在我們心田裡播下了很好的種子,但談不上是真正地斷除煩惱。 如果是這樣,就需要調整,看看問題在哪裡,究竟是我們的修行方法不對,自己與所修的法不適應,還是自己不夠努力。 我想,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基礎沒有打好,或者沒有鞏固好,有一點基礎的人,需要鞏固基礎;沒有基礎的人,就要打好基礎,所以,我們應當從出離心開始修。為什麼要講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呢? 我覺得掌握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很多人,包括不少學佛的人都把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混為一談,除了生存的方法以外,沒有生存的意義,就像愚昧無知的畜牲一樣。對一個動物來說,如果因前世的因緣能夠活到10年、 20年,它也順利地活到了10年、 20年的話,這就是它的勝利,對它來說,這就是生存的意義。很多人也是這樣,生存的意義當作生存的方法,生存的方法當作生存的意義,不學佛的人是這樣,居士當中的部分人也是這樣。 這兩年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些人的所謂學佛,只是為了追求人天福報,既不特別地強調下一世怎麼樣,更不尋求解脫,主要是在現世生活中能夠過得好一些——健康、長壽、發財,就是為了達到這一點目的去燒香、拜佛、念經等等,從外表上看是在學佛,但實際上是把佛法當成了一種生存的方法。 不信佛的人,將努力工作作為生存的方法;信佛的人,將去廟裡燒香拜佛作為生存的方法。 這種所謂的學佛,根本沒有涉及到生存的意義。 我們應當分清什麼是生存的方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這是基礎的基礎,是學佛的第一個入 ??口。二、生存的方法生存的方法,是指衣食房車等生活的條件。 修行人的生活模式應該是什麼樣,佛的要求是什麼樣的呢?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放棄一切到山洞裡面去修行呢? 能夠這樣作當然是很好的,但很多在家人做不到,因為做不到,所以佛也沒有這樣要求。 簡單地說,佛對所有佛教徒只是要求四個字,就是少欲知足。 對於出家人和在家人來說,少欲知足四個字的含義不盡相同,作為在家人,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呢?我見到的有些人中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擁有三、四套別墅,但這些人卻並沒有住這些房子,而是很多時候都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還有很多人有三、四輛車,但是只用一輛車,其他的又閒置於車庫……這樣的生活,就不是少欲知足。 另外,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說,過度地開發能源,過度地砍伐森林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生存方法,也不符合佛的要求。該怎麼理解佛的要求呢? 雖然人的生活離不開金錢,如果根本沒有錢,現代人更沒辦法生存,佛也沒有說這些生活的基本條件不能有,但佛要求我們,在一般的情況下,個人的生活應當盡 ??量地簡單一點、樸素一點,只要能夠生存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生活得太優裕。 這不是說一定要吃不好吃的,一定要穿很舊的衣服,一定要住很破的房子,佛也說了,如果因前世的福報,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需要太多的辛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過上很優裕的生活的話,也不一定要過很樸素的生活。 少花一些精力來追求物質財富,過簡單的生活,也就是說不能太奢侈,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來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佛告訴我們的生存方法。但我們往往會為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生活,而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痛苦。 譬如說,現代文明病的三大根源——肉、牛奶、雞蛋,都是根本沒有必要的食品,但我們卻為了這三大食品而殺了多少生命,給眾生帶來了多麼大的痛苦! 我們以前都不知道,都在依照一種不正確的模式生活,以致於給很多眾生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這只是一個比喻,其他方面我們也可以依此類推。佛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特別講究不要墮兩邊,不要走極端。 如果生活太窮,就走極端了,只有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的人,才能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修行,絕大多數的人不行;但是,如果生活太腐敗,吃多了、睡多了、電視電腦看多了,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病。 很多醫學博士也講過,因為美國人吃肉吃多了,所以百分之五十的美國人得了心髒病,因而,佛給我們制定的生活模式,就是盡量地簡單一點。另一個關鍵性的原則,是不能以殺盜淫妄等十不善作為生存方法。 在不違背這個原則的前提下,如果生活過得好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只有極少數福報很大的人,才能一生當中既不太費力,生活也能過得很好,一般而言,生活過得越好,付出就會越大,所以,佛要求我們盡量地選擇比較簡單的生存方法。大家想想,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將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分開過? 我想應該沒有。 那個時候我們一般會認為,吃喝玩樂就是生存的意義,但佛告訴我們,吃吃喝喝只是生存的方式,而不是生存的意義。譬如說,一輛汽車的生存意義是不是燃燒燃料呢? 當然不是,它生存的意義,就是交通運輸,燃燒燃料只是它的生存條件,因為有了燃料它才有活力,才可以做事情。 人也是這樣,衣食住行等等,是生存的方法,至於生存的意義,學佛的人與不學佛的人在認識上會有很大的差別。現在我們懂得了佛講的道理,也在跟著佛陀學習,佛告訴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盡量地去做,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達到佛對我們的要求,如果百分之百達到了,我們就成佛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百分之三十、五十,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做的時候從哪裡開始呢? 就是從區分生存的意義和生存的方式開始。吃好吃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住豪華的房子不是生存的意義,以後我們只能把金錢等世俗的東西當成維持生命的條件。不學佛的多數人就沒有這樣的概念,包括世間的哲學,也根本分不清生存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真正能夠懂得什麼是生存意義的人只有佛陀。曾經有一個有錢的人告訴我,他做一樁生意可以掙幾百萬,但這對他來說只是在銀行存摺上面多了幾個字而已。 這是什麼意思呢? 他有吃有穿,一個人能用的就只有這麼多了,再多幾百萬、幾千萬也用不著。 我覺得他說得很不錯,事實就是這樣。 當然,如果他把這些錢財拿來做慈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做這些事情,只是積累很多金錢,這是不是生存的意義呢? 不是。三、生存的意義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生存的意義,雖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最終的意義,就是要為解脫做一些準備。 現在大城市的人都買了各種各樣的保險——生病了,有醫療保險;年老了,有養老保險,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這些保險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死了有沒有保險呢? 沒有保險! 真正大難臨頭的時候,很多人就沒有任何保險了。 當然,如果確定後世不存在,人死了就一切結束了,那麼,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為死亡以後考慮,但從人類有史以來到今天,任何一個哲學家,任何一個科學家,都不能真正推翻輪迴學說,證明後世不存在,相反,輪迴存在的如鐵一般的證據卻越來越多,這不是什麼猜測,而是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我們沒有辦法迴避現實——後世一定存在,既然如此,那我們該怎麼辦,需不需要為後世考慮呢? 當然更需要了。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往解脫方面去想,通過輪迴過患、死亡無常等修法來培養出離心,走上解脫道,就是生存的意義,因為真正能夠走上解脫道,就徹底地解決了我們的生老病死。 如果是大乘佛法的話,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且也可以逐漸解決所有眾生的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要高瞻遠矚,不能只看到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蠅頭小利,這樣我們會徹底失敗,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充滿悲傷、充滿嗔恨地離開了人世,因為他們生前沒有區分生存的意義和方式,所以導致了這些問題。 如果我們現在仍然做不到的話,將來也會像他們一樣,這種失敗不像世俗間爭權奪利的失敗,那些失敗是小失敗,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在我們一生結束的時候還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話,那就是最大的失敗。 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來彌補呢? 很難說。 所以,現在我們一定要在行動上分清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佛教裡面講過一個邏輯,無論是什麼東西,如果在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那麼短的時間當中一點也不動的話,則在萬分之二、萬分之三、萬分之四甚至萬分之萬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動了。 同樣,如果三年當中沒有任何進步的話,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也不會有進步。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健康、順利、發財,而是為了解脫。 只有斷除煩惱以後,才會獲得解脫。 雖然在三年、五年當中徹底斷除煩惱不太現實,但減少煩惱沒有? 即使沒有明顯地減少,但往減少的方向走了沒有? 這也是一個問題。 我們就從點點滴滴去做,沒有必要談佛的境界是什麼,菩薩的境界是什麼,《現觀莊嚴論》講什麼,中觀講什麼,月稱菩薩說什麼,龍樹菩薩說什麼,這些太多了,一生都說不完,尋根問底地去追究這些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沒有用。我也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學《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講菩提心,講得非常複雜,每一個字上面都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我都設法去掌握。 比如說,菩提心有什麼樣的分類,分開以後有多少,歸納以後有多少,世俗菩提心是什麼樣,勝義菩提心是什麼樣等等,天天研究這些,對一個觀點有支持的、有反對的,反對的人用什麼樣的邏輯,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教證去駁倒他,駁他的時候這個人又怎麼樣反駁等等,在菩提心上面花了很長的時間。 幾十年過去了,我還沒有菩提心,這是多麼令人汗顏的事啊! 但有些人不是這樣,他不管菩提心的若干觀點,只是去修菩提心,結果人家修成了,我們卻沒有修成。作為居士就更不能像我這樣,本身居士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短短的時間內,又去聽這個法、聽那個法,最後一個都不修的話,就像一個人吃東西,吃完了之後卻不能消化,結果全部吐出來一樣沒有任何意思。我這幾年沒有講太多的邏輯,除了針對目前居士容易有懷疑的地方,或必須要說清楚的少數問題給了一些解釋以外,其餘都是真正的修法,但你們修了沒有? 當然,如果你們反過來問我,你修了沒有? 那我很慚愧,我也沒有修。 從現在起,我們都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大家要一起修,所有人都要修,我要修,你們也要修,這是最關鍵的。我們在理論上早就知道什麼是生存的方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跟沒有學佛的人一樣,還是把金錢當作生命的意義。 從此以後,我們應該將二者區分開,把金錢看得淡一點,沒有以前那麼執著。 實際上,「金錢」這兩個字,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內容,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可以用「金錢」兩個字來代表。我見過很多生意做得比較大的企業家,據他們說,他們的事業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扶貧,為了弘揚佛法等等,如果真的是這樣,也不需要放棄金錢,只是內心不能那麼執著。我經常聽到很多居士給我說,希望佛菩薩能給我加持,讓我的生意做得更好,讓我能掙更多的錢去供養三寶,雖然這個發心不錯,但實際上我們不需要用錢來供養三寶。 真正的佛菩薩不希望我們有更多的錢,他們更希望我們有出離心、菩提心。 對佛菩薩來說,我們有錢無錢無所謂,他們希望我們的是,只要生存沒有太大的困難,就一心一意去修行,竭盡全力地把握住自己的生死,這是我們目前的工作。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通過引用教證也闡述過一個觀點,如果菩薩自己一個人到靜處去修行,耽於減少煩惱的幸福、禪定的滋味,而不度化眾生,這是菩薩的墮落,所以,如果有了菩提心,事情還是要照樣去做,但做事情的目的就不一樣了。有一個比喻可以說明這一點:你們每個人肯定都知道飛蛾,但你們知不知道飛蛾為什麼投火? 擋都擋不了,冒著被燒死的危險,一定要投到火裡面去,它是不是要故意自殺呢? 不是,它就是很喜歡火,所以一定要投到火裡面。這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因為其他的蝴蝶對火就不那麼敏感。 也許從現代生物學或醫學角度來說,有一些物質方面的解釋——在飛蛾這種昆蟲身上,有一些對火非常敏感的物質。 現在的所有事情都是用科學來解釋的,但最關鍵的原因卻不是這個。所有事情都有因緣,因緣有遠的因緣和近的因緣,也叫做遠因和近因。 遠因是很早以前造成的一種因,近因就是當下的因,現在我們從物質方面所作的所有解釋都是近因,它的遠因是什麼呢? 是飛蛾的上一世非常執著自己的相貌,或是非常喜歡漂亮的人,特別地執著色蘊,無論是男的女的,無論是對誰,這樣下一世就會投生為飛蛾,飛蛾投火身亡的原因就是貪心。我們都是凡夫,死了以後一定要投生,非投生不可,連佛都擋不了,如果佛能夠阻擋,今天我們肯定不會在輪迴裡,佛已經把我們全部度完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作為凡夫,誰都不能選擇一定要投到哪裡——一定要做人,一定要做天人等等。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反反覆復、不由自主地投生呢? 這肯定不是我們的本願,如果出於自願的話,那絕對沒有一個眾生願意投生為畜牲,更沒有願意投生到餓鬼、地獄道的,但地獄裡面卻充滿了無以計數的眾生。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對輪迴有貪心,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對不太了解佛法的人來說,怎麼樣走解脫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解脫在哪裡? 解脫的路線怎麼走? 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通過地球儀、地圖來查找路線,但解脫的路怎麼走,就似乎顯得很麻煩。 但是,依靠佛的教誨就不是很難。 就像一條街上的所有人都在往前走,其中一個人一下子掉頭往回走一樣,在輪迴的道路上,所有的眾生都是往前走,往前走走到哪裡呢? 走到地獄、旁生、餓鬼道等處,但修行人卻往回走了,往回走,走到哪裡呢? 就是要回歸自然。現在不是很多人說要回歸自然嗎? 但世人所回歸的「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回歸自然,就是走解脫道,放棄對輪迴的貪欲心。 目前我們需要的,就是出離心。 從今天起,我們不能把金錢當成生存的意義,也不能把傳統觀念當中的兒女家庭、天倫之樂等等當作生命的意義。對一個凡夫來說 ??,生命輪迴非常痛苦。 也許有些人不一定承認,他們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痛苦,擁有一些暫時的幸福生活,就自以為是地說,我的生活已經是人世間最頂峰的生活了,什麼極樂世界、解脫,我根本不需要! 但他們看錯了,他們目前的幸福生活並不是永恆的,這是他們對輪迴的認識不夠造成的。 具體的道理我不講,在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尤其是輪迴過患裡面講得很清楚,通過觀修我們就能知道,如果這樣一直往下走,前途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們必須回頭!從現在起,為了獲得解脫,我們必須放棄那些世俗的金錢、名利。 當然不是全部放棄,釋迦牟尼佛在顯現上也天天托缽化緣,天天要吃飯,當然,佛吃不吃飯肯定是無所謂的,但在眾生的眼裡,佛也會如此示現,凡夫就更做不到徹底放棄世俗生活,但除了生活以外,我們還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走解脫道。 在此基礎上,哪怕念一句咒,就已經開始回頭了,走一步是解脫道,走兩步也是解脫道,走得越多,離解脫越近。 依照我們以前的方式生活——不回頭一直往前走,就會離解脫越來越遠。這樣說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也不是很容易,出離心比菩提心容易一些,所以我們先易後難,能做到的先做,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也就是這樣,不能把最難的東西先推給你,否則所有的人都會灰心失望,能做到的先做,做完以後再做其他的。 譬如說,出離心生起了,就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了,就修空性;顯宗中觀的空性了解以後,就提升到密宗大圓滿的層次,這是最踏實的路。雖然我講的這些內容,是針對剛剛學佛的人而言的,但我想很多人還是需要的。 讓你們講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菩提心,你們多數人都會講,考試能及格,但是在實際行動上及不及格? 我想我不及格,你們及不及格? 如果不及格的話,那我們還是需要實實在在地修。前幾年我講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去年又講了很多空性的修法,今年又回到最基礎的地方,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從頭開始學。 你們是不是有點不理解,但我認為這是需要的,你們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需要調整一下? 在實際行動上,你們是不是把最基本的修法修好了? 空性、大圓滿離我們還很遠,所以你們不要要求修最高的法。我不給你們佈置其他的作業,你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文字上的作業,再不能多了,但是我也給你們安排一個作業:你們要認真地思考一下,這兩年修行的進步是什麼。 過一段時間我要考試,考試的內容,就是問你們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出離心,在出離心、菩提心上面有沒有什麼進步、收穫,內心深處有沒有獲得什麼佛法的利益,這是修行人最基本的成就。
推薦閱讀:
※命格定位你的最佳發財方式
※(1)【取椰肉】論椰子的打開方式
※安葬的方式
※淺談陶淵明田園詩意象中「象中之象」和「象外之象「的切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