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讓你了解中國歷代各王朝發行的錢幣,真是長知識了!
中國是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先後經歷了: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五次大演變。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使用的錢幣(大眾通用的,曇花一現的不做介紹)。
先秦時期:
天然海貝在中國是最早的貨幣。貝以「朋」為單位,十貝一朋,一直沿用到戰國。人工仿貝貨幣在商周時期,金屬鑄貝貨幣在商周時期或稍晚些時候。
先秦貝殼貨幣
秦漢貨幣
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二十兩),銅錢為下幣,單位兩(二十四銖),以半兩錢(十二銖)通行全國。
秦漢「半兩錢」
漢承襲秦制,仍用金銅本位制,黃金改為以斤為單位,金一斤約值銅錢一萬枚。從漢高祖到武帝,幣制改了九次,實行上鑄行的只有半兩、三銖、五銖幾種錢。五銖錢流通了七百餘年。
漢「五銖錢」
王莽攝政掌權十五年,進行了四次貨幣改制,前後共鑄造了六泉、十布、二十八品、三十六物,導致幣法混亂,經濟枯竭,民眾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王莽「大泉五十」
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
曹魏初期以谷帛為幣,後僅用了七個月,五銖錢即廢止,繼而又恢複流通五銖錢
孫吳實行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幾個品種。
蜀漢鑄錢幣亦先後鑄了一些類似孫吳的虛值大錢,庶民多不樂用,後不得已改鑄實值錢以平民憤。
兩晉貨幣
「八王之亂」,使西晉百業凋敝,未鑄新錢,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漢、魏五銖錢和各種古錢。東晉不鑄新錢,主要沿用孫吳地區舊錢。
南北朝貨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
隋、唐、五代貨幣
隋文帝楊堅鑄開皇五銖錢。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惡錢泛濫,私鑄成風,至剪鐵為幣,糊紙為幣,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義軍蜂起,隋朝隨即滅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銖錢至此告終。
隋朝「開皇五銖錢」
唐代的貨幣以銖兩重量命名的貨幣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寶、元寶、重寶的「寶」字錢通行於市;白銀貨幣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大面額的飛錢(類似匯票)出現,具有紙幣的某些特徵。
唐朝「開元通寶」
五代十國:就此略過不再介紹(不是小編懶,真的是太亂了,不清楚的可以去查一下歷史)
宋、遼、夏、金貨幣
兩宋貨幣以銅錢為主,白銀、紙交子、會子和關子逐漸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年號錢、對子錢極為普遍,記監、記爐、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後世稱頌宋徽宗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聖人。不得不說宋徽宗趙佶是個人才除了治國啥都會!
宋朝「交子」
遼最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自產銅自鑄幣,仍以漢文為錢文。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是西夏文,也叫「屋馱錢」;一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
金朝在鑄幣方面主要受南宋的影響,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開始用錢鈔,後來用銀鈔。
元、明、清貨幣
元代除以紙幣為主要流通貨幣外,同時也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和少量的大錢,有漢文和蒙古文(即八思巴文)兩種,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明朝「大明寶鈔」
滿清統治的大清王朝,十個皇帝都鑄有年號錢。清代的紙幣有「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二種,合稱鈔票。清末由於外國貨幣的大量流入,使我國古老的貨幣文化受到了西方貨幣的嚴重影響,出現了機制銀元和機制銅元,此間國家建立了銀行,發行了兌換券,繼而全國各行業部、地方省亦發行了各自的貨幣。
清朝「光緒元寶」
在此期間外國列強乘勢而入,相繼在我國發行貨幣,從中掠奪我國財產,破壞我國的經濟。清
清「康熙通寶」
推薦閱讀:
※長知識 | 中國「四大名玉」都是指什麼?
※手掌紋信息知識講座(2)
※2011年證券從業考試基礎知識基礎講義(23)
※【善知識開示】助念開示注意事項及開示頻率(助念必看)
※找老公老婆必知的面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