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沙月光:印度神話——聖雄甘地
後沙月光:印度神話——聖雄甘地 2016-05-16 11:02閱讀: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出生在印度波爾班達爾一個中等家庭,讀書,結婚,生子,後被選中赴英國接受教育,回國後成為一名不合格的職業律師。1893年去了英國另一個殖民地南非,呆了21年回國。這期間練就了絕世神功「非暴力,不合作」一般稱之為不合作主義或甘地主義,再回印度,帶領印度人民走向獨立。當然,事實並非如百度的這麼簡單。凡是西方尊崇備至,廣示天下的楷模,都有著符合西方統治者利益的根本因素。曼德拉,甘地,當然還有緬甸那位老婦人。英國人在1942年之前雖然挺煩甘地,但覺得他還算是「自已人」,因為只要有他的存在,印度人幾乎組織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運動。幾萬人出來站在街頭任你打,任你踢,有時還真的會讓你覺得下不了手。丘吉爾首相在1942年之後曾惡毒的說過:我希望他(甘地)被捆在新德里的城門下,然後新總督騎上大象踩過他的身體。為什麼丘吉爾這麼恨他?喬治.奧威爾(1984,動物莊園的作者),曾寫到過:「對甘地有著一種審美方面的厭惡感。」「……甘地的基本目標是反動和反人類的」奧威爾的評價很刻薄,雖然他最終還是把話圓回來,說甘地與同時代的政治家相比,身後有種乾淨的氣味。本文只說甘地,喬治.奧威爾其實也是一個被西方宣傳扭曲的作家(我朋友出版過一本關於奧威爾生平的書,我覺得算公道)什麼是話語權?就是我說黑就黑,說白即白。比如曼德拉,美國一直稱他是非洲最大恐怖組織(民族之矛)的頭目,後來180度大改口,如果曼德拉不妥協呢?他會被描述成一個魔鬼,然後人們也跟著罵他是魔鬼。近代世界風雲人物的歷史評價,基本由美國說的為標準。這其實是違背獨立思考原則的。回到甘地身上吧。抗戰期間,蔣介石夫婦從開羅回來,順道訪印。把甘地拉進了朋友圈,並發送了微信實時位置,約好見面。當時中英是盟軍關係,印度對中國抗戰非常重要,那麼甘地的影響力必須要利用起來。老蔣怕甘地把非暴力進行到底。丘吉爾為啥討厭甘地?就是因為甘地在面對日軍入侵時,還喊著非暴力,並準備以幾百萬人的生命去由日軍屠殺,以期用鮮血喚起日本人的良知和道德。對英國統治者來說,當他們統治時,非暴力是受歡迎的,再退一步說,英國軍隊也不可能去殺這麼多的印度人。但日本人呢?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甘地鼓吹這種思想讓很多人嚇一跳,老蔣要趕緊跑去給他打氣。甘地讓印度人到日軍屠刀上送死並非異想天開,他還說猶太人應當集體自殺,讓全世界覺察到希特勒的暴行。戰後,他辯解道:反正猶太人要被納粹殺掉,不如死得更有意義一些。老蔣夫人看望他時,他非要翻譯走開,讓宋美齡來當翻譯,理由是她聲音好聽,握完手,還要摸宋美齡的手臂。估計老蔣心裡有一萬頭娘希匹狂奔而過甘地的確非同常人,日常行為也一樣非凡,徹底素食,連調味品也不行,煙酒不沾,35歲起停止性生活,不信,你們可以用裸女來考驗我。關於禁慾,他是學列夫.托爾斯泰,但問題是人家托爾斯泰在晚年才聲稱停止性生活,甘地35歲就收工了。其實我也收工了,不信,你找個美女來考驗我。他是個政治人物,個人品行並不是評價他的標準。如果這樣,希特勒也是個道德標兵,情婦多多的肯尼迪豈不是千古罪人?一,南非生涯。甘地去南非是1893年,關於這段時期,百度是標準口徑,基本真實,但是有選擇的真實。24歲的甘地剛到南非,第一次坐火車時,坐的是頭等車廂,他是律師,身份符合,但被趕到了末等車廂受罪,因為他不是白人。歧視黑人他沒意見,但你不能這樣對待有身份的印度人。甘地打贏了這場官司,同時拉人成立了《印度僑民代表黨》,但只限印度在南非白領,不準勞工加入,還要交會費。這時,他的名氣慢慢大了起來。1906年8月,南非通過《黑人法案》,禁止印度新移民,並要求印度人必須攜帶身份證出門,否則違法。三哥們炸鍋了,反對,反對,反對,鬧了一陣後,南非當局說可以取消法案,但警察要一個個找印度人打指模,按手印確認。這種如同對待罪犯一樣的做法更激起了印度人的怒火。甘地馬上找當局表示,他可以擺平印度人,回頭跟三哥們說,大家主動去警局按手印吧,這樣多好呀,顯示我們主動,不存在被逼的情況。有的三哥直接拿刀把甘地砍了,你到底是哪頭的?被刺的傷口還沒好,甘地一個人屁顛屁顛跑去警局按手印,搶頭香。後來又有幾個三哥跟去按,結果,南非當局翻臉不認人,《黑人法案》不取消,愛咋滴咋滴。這才有了甘地帶領夥伴燒毀身份證事件爆發。甘地在南非所謂的抗爭無非就是為自已尋求更好的處境,再往大了說,為了印度中產階級,根本沒打算改變白人至上的政治架構,也不可能為黑人發聲。甘地其實早在1899年南非布爾人BOERS起義反抗殖民者時,就拉起一千多名印度人成為英軍編外部隊,充當救護連角色。1906年2月,祖魯人起義,英軍這次大開殺戒,甘地再次組建救護隊為英軍賣命。可以感受,如此盡心儘力,渴望主子對他能另眼相看時,得到的卻是《黑人法案》,他那種無比失落的心緒。對於一位歷史人物的敘事,一旦進行選擇性寫法,呈現的只能是極端片面。現在一說,全是甘地在南非英勇抗爭。所謂非暴力主義他就是這樣形成的。二,英美對甘地神話的影響從小受英國教育,甘地接受了兩種思想:1,自我奴化,逆來順受2,大英帝國的存在有利於世界繁榮。魯迅先生說要痛打落水狗,他的思想遠比甘地深刻。1906年後,南非白人工人也起來反抗資本家,但甘地馬上宣布停止他的反抗運動,向當局表示合作,不會落井下石。也許他是魯迅筆下的老實人,但本質上能看出甘地的圓滑精明之處,雖然與白人合作,可他很清楚應當與哪些白人合作。所以他回印度後,並不是真的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而是延續。印度最終獨立,客觀上是英國經歷兩次大戰後,國力一泄千里,一度臨近崩潰邊緣,這是歷史趨勢所致,更何況印度馬上走向了分裂。圍在甘地身邊的大多是美國記者,他們以造神般的報道將甘地捧成了聖人,同時踩了英國人一腳,美國報刊不斷揭露英國殖民者的殘酷。二戰後的英美矛盾在印度也得到了充分體現。美國需要一個龐大的印度市場,英國不退出,美國商品如何進入?不進入印度市場,經濟利益在哪裡?最熱衷於儘早結束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是甘地,而是美國人。美國人捧他上聖壇讓英國佬羞愧而退,很划算。三,甘地在印度的作用經濟方面,甘地反對工業化,認為工業革命進程傷害了原有田原牧歌般的生活,提出回到小農經濟模式,主張自耕自足,自織自養,排斥,燒毀一切外來商品,這些思想,連他最忠實的信徒尼赫魯也無法接受,尼赫魯上台後,是致力於打造一個工業化的印度。甘地這種思想在印度至今還大有市場,的確,回歸田園牧歌生活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前提是這個世界是個人人相愛,安靜祥和的樂園,但這可能嗎?如果美國人真的信奉甘地主義,要這麼多航母編隊幹嘛?我們也喜歡周未去趟農家樂,但我想沒有人真的會一輩子去追求農家樂,別說自已織布裁衣,連用柴禾燒飯都是奢望。政治方面甘地一生共有18次絕食,我不活啦,但沒有一次成功。網路告訴我們,甘地絕食是沖著英國統治者去的,但實際上,甘地有近三分之一的絕食行為是沖著民眾去的。他既是群眾力量的發動者,同時又是剎車片。非暴力及不合作運動,說白了就是躺你家門口堵你道,一旦遇上狠心人,分分鐘得死人,而且白死。在一次非暴力集會中,英警對著正在齋戒,禱告的民眾開了槍,一小時打死1200多人,甘地踩著血跡,含著眼淚去現場為民眾打氣,號召大家繼續。然而,激憤的民眾在接下來的衝突中打死了警察,甘地則馬上指責他們違背了非暴力原則,要求取消抗議,立刻撤出。有很多人不願意撤退,於是,甘地絕食了。這件事發生在1919年4月6日,實際上是一次全國總罷工。下一個月,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註定兩個國家的獨立自由之路完全不同。關於宗教因為比較敏感,就不說了。但印巴分治除了有英國人的陰謀外,甘地也逃其責。可憐他一生追求非暴力,最終卻死於刺客的槍下,還有後來的英.甘地,拉吉夫.甘地。到今天為止,這個家族仍然影響著印度的一草一木。最後,引用一句奧威爾的話:對於聖人的判斷,應當永遠使用有罪推論,不過,對於聖人的驗測方式不能一成不變。甘地是個好人,但也僅此而已,無論他還是曼德拉,還是昂山素姬,或是哈維爾,加起來也比不了那位湖南人。
分享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基督教在印度的地位是什麼樣的?
※印度真的這麼不堪嗎?
※中英字幕電影(2) - 《英雄威爾 Veer》北印度語 烏爾都語 英語對白 中英字幕 印度電影 動作 冒險 歷史 愛
※為什麼內部矛盾很嚴重的印度,不僅沒有分裂還保持了經濟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