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空罐拔罐療法

真空罐治療術是在古拔罐方式上的創新。結合罐手法是指拔罐療法與其他治療方法配合使用,或取長補短、或強強聯合以達到共同增加療效的一種複合治療方法。常用的結合罐法有刮痧拔罐法、針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藥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和其他療法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

此法即是刮痧與拔罐合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一般可先刮痧後拔罐,亦可先拔罐後刮痧,前者較為常用。使用時先在選定的部位(穴位)皮膚上塗抹少量「刮痧拔罐潤膚油(或乳)」,用水牛角刮痧板進行刮痧,若與走罐手法配合,刮拭皮膚時間應略短,皮膚出現紅色即可在其刮痧部位走罐;若與留罐手法配合,刮拭時間可稍長,待皮膚出現紅、紫或紫黑色時,再行留罐,留罐部位可是穴位、阿是穴,亦可是病灶點(刮痧後皮膚上紅紫或紫黑明顯處,用手觸摸,皮膚下常有明顯硬節或條索狀物,壓迫多有酸、痛等反應)。筆者長期經驗,在病灶點處拔罐對疏通經絡氣血,調整臟腑功能有明顯作用。此法廣泛運用於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哮喘、膝關節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壓、痤瘡等病症,均有顯著的功效。

☆針刺拔罐法

此法是針刺與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具有針刺與拔罐雙重效果,其治療範圍廣泛。常見有以下幾種: 1.留針拔罐法

即先在選定穴位進行針刺,待行針完畢後,將針留在原處(穴位),再以針刺為中心行留罐即可(針尾、針柄等露出皮膚表面部份均在罐體中),留罐時間5~10分鐘。注意針柄、針尾不可觸及罐體內壁。胸部前後禁用此法。

2.針後拔罐法

即先在選定穴位進行針刺,待行針完畢起針後,再以針孔為中心進行拔罐(留罐),5~10分鐘起罐。若見皮膚針孔出現小血珠,可用消毒干棉球擦凈並在針孔處稍做按壓即可。

3.刺絡拔罐法

又名刺血拔罐法,是指在刺絡(刺血)後再進行拔罐的一種手法。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平口小刀淺刺,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不同的刺激量,分為輕刺、中刺、重刺三種。輕刺以皮膚紅暈為度,中度以微出血為度,重刺以點狀出血為度,然後在刺絡(刺血)處拔罐,留罐時間10~15分鐘,出血量5~10ml為度,起罐後,用消毒棉球擦乾滲血,3~6天治療一次,5次為一療程。適用於病程短、癥狀較重、表現亢奮,具有紅、熱、痛、癢、遊走不定等實證型患者,如腰腿痛、風濕痛、肌肉勞損、神經性皮炎、丹毒、皮膚瘙癢、感染性熱病、高血壓(實證型)等病症的治療。對虛寒體質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

4.挑痧拔罐法

是指拔罐與挑痧配合的一種手法。先在選定的部位(經絡穴位)拔罐,最好用走罐手法,若用留罐時間應稍長、吸力應稍大,待皮膚上出現紫紅或紫黑斑塊後起罐,在皮膚出現紫紅或紫黑較明顯處(一般此處皮下有硬節,可大可小)用消毒針進行挑刺,每個部位挑刺2~3下,以皮膚滲血、滲液為度,用消毒棉球拭乾,亦可塗75%酒精或碘酒。此法可用於中暑、郁痧、悶痧、感染性熱病、風濕痹痛、痛經、神經痛等病症。

5.皮膚針拔罐法

是指皮膚針與拔罐配合的一種手法。皮膚針有小錘式的七星針,梅花針及圓筒式的皮膚針,治療時先在選定的部位(以背部督脈與兩側膀胱經為主要施術部位)進行叩擊(每分鐘叩擊100左右)或滾動,一種是輕手法,以皮膚紅暈但不出血為度,主要用於老幼體弱、虛症及久病患者,另一種是重手法以皮膚輕微出血為度,適用於多種病症,以年青體壯、新病實證者為佳。皮膚針後再行拔罐,起罐後,若皮膚上有血跡,可用消毒棉球拭乾。

☆ 按摩拔罐法

是指按摩與拔罐配合的一種手法。可分為先按摩後拔罐和先拔罐後按摩。先按摩後拔罐法是指先根據病情在選定的部位(經絡穴位)上進行各種手法的按摩,按摩完畢後再進行拔罐,根據不同情況選用閃罐、走罐或留罐手法,以增強按摩的療效。先拔罐後按摩法,是指通過拔罐(主要用走罐和留罐手法)後皮膚出現紫、黑斑和皮下結節後,在紫黑斑或結節處進行按摩手法,主要為解結消灶、促進痧斑吸收,以增加拔罐療效。此法在臨床多種病症中被廣泛運用。

☆ 塗藥拔罐法

即在施術部位塗抹某種藥物與拔罐相配合的一種手法。常用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在施術部位塗抹某種藥劑後再拔罐,一是拔罐後在拔罐部位塗抹藥劑,前者在臨床上更為常用。常用藥劑有「刮痧拔罐潤膚油或潤膚增效乳」,它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炎止痛、保護皮膚等功效。另外如正骨水、跌打損傷藥酒、生薑水、大蒜法等均可使用。注意因風油精、驅風油等刺激性較強,臨床上(尤其是孕婦)一般禁用。此手法廣泛用於疼痛性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跌打損傷、內臟疼痛等病症。

☆ 艾灸拔罐法

是指艾灸與拔罐配合的一種手法。一般是先在選定部位進行灸法然後再拔罐,以艾灸的藥物和溫熱作用來加強疏經通絡、溫經散寒、祛除寒濕、行氣活血等功效,與拔罐同用增強療效。常用配合手法有以下幾種:

1.艾炷灸拔罐法

分直接灸與間接灸拔罐兩種。直接灸即將艾絨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圓錐形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面施灸。間接灸是旋灸時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某些物質(如隔一薑片叫隔姜灸、隔一片蒜叫隔蒜灸、隔一附子餅叫附子餅灸等)。上述灸法都以患者感覺皮膚髮燙時,換艾炷和間墊物再灸,以皮膚潮紅但不燙傷為度,灸後再行拔罐。此法適應證較廣,外感表證、咳嗽痰喘、脾腎虛證、風寒濕痹、婦人氣虛血崩等證均有療效。隔姜灸拔罐法多用於腹痛、受寒腹瀉等症。隔蒜灸拔罐法多用於癰疽、瘰癧、肺炎、支氣管炎、腸炎等症。附子餅灸拔罐法可用於陽萎、早泄等症。

2.艾卷灸拔罐法

分單純艾卷灸與葯條灸拔罐兩種。用棉紙把艾絨裹起來做成圓筒形稱為艾卷,艾卷內只有單純艾絨稱單純艾卷或艾條,艾卷內除艾絨外加入葯末而製成的艾條叫葯條。將艾條(包括單純艾條與葯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持艾條另端可用手或某他工具如艾條支架等,燃端距皮膚0.5~1寸左右進行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處灸5~10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灸畢後再行拔罐。此法具有溫經散寒作用,適用於風寒濕痛等。

☆其他拔罐法

包括穴位紅外線照射拔罐法,即用紅外線治療器,是利用紅外線的熱輻直接作用在經絡穴位上或病變部位的壓痛點,使之產生溫熱效應,再行拔罐,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慢性腎炎、凍傷、坐骨神經痛、神經性皮炎等病症。穴位激光照射拔罐法,即用激光配合拔罐的一種方法。最普遍使用的是He-Ne(氦氖)激光,其優點是:無痛、無菌、簡便、省時,具有消炎、鎮靜、抗過敏和調整神經系統機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一般選用小功率He-Ne激光,照射時間視病情而定。常用激光照射後再進行拔罐。亦可拔罐後在紫黑斑明顯處照射。此法對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腹瀉、神經官能症、痛經、遺尿症等病症均有較好療效。以及紫外線拔罐法即在拔罐前後或拔罐(留罐)時配合紫外線照射的治療方法。頻普拔罐法即用頻普儀在拔罐前後或拔罐過程中配合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其他還有穴位藥物離子導入拔罐法、經絡導平拔罐法、穴位導電拔罐法、穴位磁療拔罐法、穴位超聲拔罐法、穴位臭氧拔罐法等。


推薦閱讀:

靜空,真空例題
女星 真空上陣嫵媚撩人
為什麼真空態可以什麼粒子都沒有,也可以什麼粒子都有?
真空的環境下瓷器受到撞擊會破碎嗎?
宇宙中可以開槍嗎?

TAG:真空 | 拔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