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

友情提示:這和《紅酒圈:品酒,為未來的某一天投資》是同一組專題

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個如洋蔥頭結構的圈圈裡。

商業社會已經把市場細分到了你能掙2000塊錢,就能消費與月薪1500塊的人不一樣的系列產品。你想進入不同的圈子,就需要申請不同的通行證。有時候,它們是錢,有時候是學歷。而你穿的衣服、用的包、開的車、你說的話、你就餐的方式,都說明了你是誰,來自於哪個社會。

無處不在的圈子

圈子,是中國從古到今一個特別重要的社會現象,中國人特別願意做圈子。圈子文化也在中國的主流文化里佔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能是深受孔子「君子群而不黨」一語的影響,在採訪中,我們發現混了不少圈子,甚至已身為某個圈子「領頭羊」角色的人物,願意聊聊自己的興趣愛好,卻絕不贊同「圈子」的說法,原因簡單得讓人聽起來都感覺不那麼真實,因為覺得「圈子」聽起來容易和幫派聯繫在一起。

但聯想起中國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勢的圈子,由「門生制度」建立起的文化人圈子,你就明瞭為什麼圈子明明存在著,而中國人對此卻忌諱莫深了。

在古代,中國的讀書人參加考試前有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拿著自己寫的文章,到達官貴人、文化名流那裡,投書問路、請求舉薦。一旦獲得某人的舉薦,這個讀書人從此就被視為是某人的門生,兩人自此便結成特殊的裙帶關係,並且終身不變。古代的讀書人,往往以這種門生制度為基礎,劃分出許多不同的社交圈子,這些圈子按大小,一環套一環,最後一直套到皇帝那裡——凡是參加過殿試的考生,都可以得意洋洋地宣稱自己是「天子門生」。

歲月流逝,進入二十一世紀,北京大學高級工商管理(EMBA)總裁研修班被冠以「最有錢勢的圈子」,雖屢遭爭議,但依舊招生招的風生水起,不少富豪打破腦袋往裡進。

想成為北大EMBA總裁研修班的學生,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其一,「我們的招生對象主要是面向各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董事及各部門總監等高層管理者,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此外,「報名者除了要具備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和5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所管理的企業資產至少要在5000萬以上。」 一位北大EMBA總裁研修班負責人稱。

北大的總裁研修班只為富人服務?也難怪每次開班總是能引來驚呼聲一片。但依筆者來看,這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仔細想一想,對於管理資產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家特別是私營企業家來說,北大EMBA總裁研修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富人俱樂部」,自有它的理由。首先,這是一個物以類聚的過程。水平大致相當的一群人在一起,最能衝撞出思想的火花、創業的靈感。北大設置一個5000萬元的門檻,就是起一個篩選的作用,而培訓班實際提供的是一個交往的平台。正如一位參加研修班的老總說的:EMBA同學也是生產力。在他們看來,學習在其次,交往、聯誼才是真。雖然每月只有2次課,一年上課時間僅為24天,但3萬元學費對他們來說並不算太貴。

此外,一些比較高級的俱樂部在北京和上海由來已久,例如北京的長安俱樂部、京都俱樂部,則不僅僅是錢就能敲開門的了。

出於一種對會員私密性的考慮,不是這裡的會員或者沒有會員引見,就進不去。十幾萬元的註冊費以及一年近兩萬元的年費對於很多富豪來說,都是小數字。

重要的是,他們很可能有很多重要的合同都是在這裡簽成,帶來的財富遠遠超過了會費。在他們眼裡,這恐怕也是一種「花小錢,賺大錢」的方式。這種俱樂部所營造出來的特定的隱秘的圈子,則要穩定得多,回報也要快得多。也難怪,聯想掌門人柳傳志只在俱樂部宴請重要客人。

圈子與圈子文化

與西方突出個體、張揚個性的生活習慣不同,中國人的圈子文化以尋覓依附、個體整合為特點,人只有置身於某種圈子,才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中國人習慣按各種標準劃分出許許多多的圈子,並且按照需要或者說是習慣,生活在一個個的圈子之中。圈子現象無處不在:新兵到了部隊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老鄉;新生到大學報到的第一件事,也是找同鄉學長;鄰裡間玩得好的,總是那麼幾個人;飯店裡常聚在一起的,也都是固定的朋友……

在同學會、老鄉會這些溫情的外表下,掩藏著尋找機會的觸角。而網路的發展更是把圈子文化進行了無限擴張。在網路上,同樣是以愛好及興趣為基礎,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圈子。

與日本人堅決奉行的「私人領域互不侵犯」原則截然不同,對韓國人來說,自己加入的共同體越多,就越有利於保護自己,因此不少人往往會加入很多共同體。在韓國社會,加入的共同體越多、越廣泛,這個人就越有力量,共同體的成員之間像是換工一般互幫互助,形成「連鎖」。

「前輩。」「哦,你是S高中的啊,一定會大力推薦你的。」這是以學緣形成的共同體。

「××崔氏啊?原來是一家人。」「那就是大哥了,一定會恭敬對待您的!」則是以血緣為基礎形成的共同體。

「你也是××市人啊?真是很高興。」「真是非常高興認識。請多多關照。」正是以地緣形成的共同體。

這些紮根於工作單位以至於整個社會,形成幫派主義、緣分主義,甚至地域之間的地域感情也很深厚。這一點,倒是與中國的圈子有幾分相似。

一個人可能同時存在幾個圈子之中。一般說來,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同時,圈子也是一種社會資源。人們通常會通過自己的圈子裡夠得上的資源,再去尋找夠不上的資源。然而,圈子的維持也需要你的付出,包括信息、金錢、時間、精力等。

圈子文化透視價值觀

與《三國演義》中流傳千古的「桃園三結義」不同,如今,人們早已不磕頭拜把子了,但不靠上個小圈子心裡就不塌實。小圈子無形中成了家庭和家族結構的替代品,如果說過去的中國人,家庭具有價值觀的意義,那麼,現在的小圈子,也有半個價值觀的分量。

其實圈子根本不是一個組織。共同的利益、地位、興趣、人際交往可以構成圈子,而目的不外乎兩個:尋找利益、尋找快樂。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著相同背景和品位的人比較容易相處,看來「圈子」古已有之。職業、品味、特長、個性、收入甚至年齡、性別,任何一種特徵都可以組成為不同的圈子。人們不斷地組成圈子,也不斷地選擇圈子,營造適合自己的圈子。

因此,中國的企業家和新貴階層總是有著自己的圈子,如果圈外的人學著融入這個圈子,那麼首先要看看這些朋友們是怎麼生活,然後向他們靠攏。換句話來說,打高爾夫不一定是為了運動,喝咖啡不一定為了體會那種苦味。


推薦閱讀:

感冒別硬撐,這種病很容易通過病毒入侵!
該不該每天整理床鋪,將它清理的乾乾淨淨?為什麼?
你有沒有回想過,年少時的夢想是什麼?
關於如何減緩衰老,我們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踏實,是一個年輕人最矜貴的品質

TAG:生活 | 生活方式 | 方式 | 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