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氏族訓家規

【張氏族訓家規】

張氏祖訓

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站矗骰橐鮁浴H⑾奔夼y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宗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凶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禦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占欺滯獺

繼承祖德 清河張氏,廣居丁旺,黃帝賜姓,源遠流和。緬懷先輩,精忠善良,聖賢眾多。功高德望。勸我族人,繼承發揚,效郡報國,雍澤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讓,族和鄰睦,遵綱守常。禮信仁義,嫉仇豪強,慎婚傳嗣,家教有方。讀書習文,勤為農桑,禁戒非為,習武自強。

忠效國家 國家與民,關係互相。民忠國盛,國富民康。國澤黎民,民增國光。天經地義,效國理當。勸我族人,以此為尚。奉事國家,蹈火赴湯。為國穩安,戎馬扛槍,為國振興,農工學商。清政廉潔,不圖恩償。和衷共濟,不怨下上。執行政令,遵紀守綱。踴躍赴公,早完稅糧。

勤為職業 現代職業,百千萬行,擇業從事,各有理想。腦力體力,士農工商。貴在勤勉,富在自強。勸我族人,切莫閑浪。必從謽I,或專或廣。荻耿果實,老奉幼養,欲成大業,地於少壯。從頭做起,不惰不曠。勤操苦幹,必有報償,精專計鄭鎵S財旺。永不息止,家富業旺。

孝敬父母 身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養更非常。竭盡全力,操碎心腸。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勸我族人,必為報償。父母在世,孝順敬讓。不可淩辱,不可欺誆。遇有要事,應與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養。問寒問曖,關心痛癢。父母歸仙,節禮安葬。

雍和兄弟 兄弟之情,非同尋常。只因緣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脈一綱。榮辱聯結,禍福關相。勸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視情義,互尊互諒。雍愛和睦,兄恭弟讓。莫記恩怨,免為參搡。福祿共用,苦難同當。遇事多商,親朋禮往。妻室各教,父母共養。團結一致,共拒豪強。

友睦族鄰 人之祖先,原本同綱。繁衍生計,遷徒各方。近者是鄰,遠者為鄉。百姓如是,況且族黨。勸我族人,友睦鄉黨。以和為貴,仁厚謙讓。緩急通義,慶吊禮往。藝業相扶,困難相幫。鄰裏之間,互為守望。哀矜孤寡,顧照幼長。不弄是非,多忍多讓。莫欺貧弱,勿恃豪強。

慎結婚姻 男婚女嫁,大事一樁。立家之言,門楣之光。夫妻恩愛,歡樂無疆。美滿婚姻,地久天長。勸我族人,慎結儷伉。擇女選郞,切莫輕肓。德才為先,不偏長相。慕愛淑賢,求取忠良。勤儉能幹,品行端莊。性溫體健,善有兒郞。情深意篤,莫重財妝。依照法律,鸞鳳成雙。

訓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養。啟其愚頑,提高智商。德才體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棟樑。勸我族人,教子莫忘。從幼抓起,不可疏曠。打罵凍餓,繼然不當,溺愛放任,非屬良方。家教要嚴,更需師長。鍛煉意志,教導思想,習禮知義,循規遵章。膽識才略,詩書文章。

崇尚節儉 持家之道,勤儉二方。勤則生財,儉為備荒。懶惰之人,好景不長。勸我族人,節儉為尚。居不貪高,房堅宅亮。食不求珍,腹飽口糧。衣不華貴,齊整大方。器質而潔,不圖排場。紅白好事,不宜鋪張。現時富足,當思久長。量入為出,有儲有藏。

禁戒非為 為人處世,需求名芳。忌人說短,怕指脊樑。品端行正,受人敬仰。胡作非為,定遭禍殃。勸我族人,正大明光。非理之事,不為不想。不義之財,莫貪莫枉。酗酒吸煙,宜戒不倡。偷搶訛詐,賭博嫖娼。聚眾歐鬥,誣告誹謗。此事作為,觸犯律章。禁之止之,免訟公堂。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俯仰何益。

百忍家風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

「百忍」是張氏家族的徽號。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只寫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起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探訪,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

「百忍」是家風,無疑是張權千戶留給後人的警示,要子孫在「忍耐」中謀求生存和發展。

張公藝先祖所撰的《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張藝公:百忍堂的來歷

據《舊唐書》記載:壽張縣(今濮陽市台前縣橋北張村)張家莊村張公藝(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遠在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公元550年),親書「雍睦海宗」金匾,並派東安王前去拜訪。據壽張縣誌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聖渝邵陽公梁子恭攜匾亦親慰撫,其匾題詞曰"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12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佔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壬,唐王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於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庄。今因石橋被埋於村南,張氏居住於橋北,故稱橋北張村。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聽後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

張公藝去世後,後人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紀念。在台前縣孫口鄉橋北張村有一座張公藝百忍堂祠。1400多年前,張公藝以忍耐、修身、齊家之本,率領一個九世同居、近千人的大家族,歷經幾個民不聊生、戰亂頻繁的朝代,卻人丁興旺、團結和睦。為此,這個家族受到了很多帝王的旌表、幸宅、贈縑。1951年和1957年,毛主席曾兩次向來京開會的當地領導詢問這個家族的情況,可想當時這個家族的影響之大。

族訓家規

一個家族則有盛世續譜之為,無論修志還是續譜,都是為了紀錄歷史,傳承文明,啟迪後人。族譜記載了一個家族的遷徙、繁衍和興衰史的全過程。並通過立族訓、族規來規範家族成員的言行舉止、處世之道。

一般來講,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和家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族譜所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如在教育人方面,對待國家要「忠」;對待老人講「孝」;對待朋友講「義」。做人講自立、自強、勤學、謙遜、勤勞節儉等。1、祖妣父母務須孝順毋得忤逆,騙納膳殺,不供茶水,盜賣膳田。2、伯叔兄長務須尊敬,毋得啟口辱罵毆打。3、為人務須各安本份,毋得損人利己,為非作歹,醺酒逞強。4、子務須教訓,毋使刻薄輕狂、粗言穢語、狎悔尊長、侵擾鄉鄰。5、婦女務須謹守閨門、梳頭裹腳、坐居房內,見客起身避躲為上,切莫對坐不動,如有小庇毋得高聲叫罵。6、少男小婦分內外,毋得共席飲酒,胡言亂語。7、婚姻喜慶務須協力幫助,搬擔走做、毋以寒雨炎熱、事纏告懶。8、死喪為人子務須致哀盡禮,庭內依制掛孝,凡族內齊集弔喪,協力扶柩上山,切毋圖酒肉安寢自逸。9、安葬務須隨死隨葬,擇吉地安葬。10、祭祀祖公(妣)屆頭三牲酒禮潔具錢財一一備齊同心誠拜。11、會飲排席尊卑有分,吃酒毋容亂言,悉聽族訓。12、墳山樹風木及水口柴薪,務須禁畜遮護,切毋盜賣砍伐,敗壞風水。13、買祭田原俸先祖租谷,不可外支侵失祭田,亦不得當賣。14、子弟攻書務須尊敬師長、誠心克成,子弟毋得姑息以誤子弟前程。15、異姓不可亂宗,同姓不可為婚。

族規族訓(由族譜整理)

族 規

忠貞報國家,尊敬孝父母,友愛待兄弟,信義交朋友。

恭敬嗣師長,和睦待鄉鄰,同姓不開親,異姓不亂宗。

節儉持家務,德義結婚姻。忍讓不爭強,守身以自潔。

族 訓

勤奮好學,自立自強。勤勞繼世,德行育人,清正自律,忠孝傳家。

族 風

善良為本,親善為根,友善為樂,慈善為榮。

家規祖訓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擼趧諏⑸懟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開銷如常,吃著相似。

三槐世第,及至於今,英才輩出,卓爾不群。孝悌為先,忠信為本,惟耕惟讀,恩澤子孫。不奢不侈,顆粒成廩,婚喪從儉,持家以勤。嫁女擇媳,勿尚重聘,積德行善,不惟俗倫。自強自立,處事以忍,廣結賢良,不謀非分。當差有事,尊上寬仁,努力進取,友朋謹慎。勿以誘善,禍及自身,勿以親惡,招惹公忿。酗酒無度,傷其身心,聚眾賭搏,財帛散盡。貪婪飄蕩,荒廢青春,胡作非為,辱沒先人。戀衙投宦,必愛人民,忌才害賢,毒族害群。聳人告訟,不如獸禽,利令智亂,災難必臨。祖靈在天,察爾甚真,陰誅陽譴,追究必深。祖靈陰佑,和順永存,後裔繁昌,福壽盈門。一榮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業,糾察昭昏。一謙受益,一滿招損,神靈有鑒,莫辱斯文。陰受其殃,陽惡是因,安貧樂道,其心也欣。焚毀朝夕,何堪明晨,紈絝墮落,愧對鄉鄰。不肖為賢,浪子如金,振興美族,直上青雲。秉公懲戒,繁榮後昆,恭願後裔,永傳家珍。百世不竭,積厚且純,、張德揚惠,守規遵訓。

忠孝詩

曾子立言詔後世,戰陳無勇非孝也。戰死猶留千古名,大夫赤心為宗社。而況判死乃得生,父母貴體非輕舍。忠孝從來只一原,此道於今識者寡。茲湖老師遺墨在,光焰萬太追風雅。發揮天經與地義,為憐世人多聾啞。跋語流傳壯矣哉,忠由孝出非外假。厥今邊庭尚繹騷,其勢飆炊陵諸夏。孤忠步步踏實地,紙上陳言付土苴。報國即是報新恩,忠孝斷斷非二得。兩閫對峙貴通情,胸懷如水常善下。不見天高並地闊,要令物物歸化治。雍容課笑凈邊塵,直把兵氛都汛灑。名垂竹帛增親榮,入觀至尊金斝。到此純孝通神明,冥冥之中錫純蝦。病夫山中何所能,功成請將椽筆寫。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孝順子弟必明賢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孝廉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孝親親責莫回言惜乎人間不識孝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孝婦面上帶孝顏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在前孝在鄉黨人欽敬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孝化風俗人品端生前孝子聲價貴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孝經孝文把孝勸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能孝就是好兒男為人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窮莫怨天孝子面帶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親死知孝後悔難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貴實行不在言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五穀豐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兄弟和睦即為孝忍讓二字把孝全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父母雙全正宜孝孝思鰥寡親影單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生前為孝方為孝死後盡孝徒枉然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羔羊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百行萬善孝為首當知孝字是根源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宣孝詩

民教孝居第一章五倫美德應宣揚

訓蒙眾庶力遵照家泰民安國永昌

雙親育子似春曦散發慈光沐樹枝

葉茂根深滋長大厥恩大哉莫能比

王侯將相本無種端賴親培始大成

宜悉恩深須厚報行功立德耀親名

親恩獨自細思看如海水深斗量難

雲報終身期萬一 任何行孝豈能完

親恩獨自細思看 如海水深斗量難

雲報終身期萬一任何行孝豈能完

父母至尊勝玉珍連城價值比親身

莫雲珠寶堪為貴唯一孝親貴是真

父母育兒過苦勞恩深如海似山高

須知飲水思源意報答九牛之一毛

百善應推孝為先孝心可感格蒼天

人能行孝吉祥報財子壽臻福澤全

榮華富貴總由天行孝恰如耕孝田

力作終能收好果誕生孝子福無邊

親如活佛慈人物克盡慈悲垂照拂

人子虔誠敬奉親勝於入廟拜神佛

語曰守身即孝親正心端行慕完人

有如白璧無瑕處父母心歡樂至真

孝親誠懇不憂貧菽水承歡可事親

貧者尚能知孝義富家反是巴曷為人

事親之道重誠虔博得歡心宜作先

萬事順從尊敬奉倘然父母樂如仙

鳥鴉反哺孝昭彰跪乳羊兒人頌揚

假令事親忘孝敬愧為萬物一靈長

父母視兒如寶重千祈萬禱早成龍

宜當勉勵成鴻器以顯吾親光耀宗

家生孝子可安居可享清閑樂有餘

不孝爹娘求孝子恰如緣木欲求魚

父母翁姑同可比助夫行孝是賢姬

郎君倘有逆親意宜勸回心作孝兒

父母仁慈子孝虔翁姑善事媳稱賢

融和相處天偷樂美滿家庭如月圓

養生名異實相同鞠育勝於生產功

曉得不分勤孝養天頒世代永興隆

男兒立志出雄飛盼你有成衣錦歸

莊敬自強謀發展達成親望答春暉

人應及時盡孝思晨昏定省繼毋虧

一朝不幸親仙逝風樹嘆興悔巳遲

親歿無須徒泣哭宜知為善如培木

善能滋木向欣榮可蔭亡親天享福

海水可枯石可爛雙親恩義不容斷

理當永遠刻銘心圖報劬勞行一貫

孝敬雙親眾所崇盡忠報國孝之終

世人遵此為家國 忠孝方能全大功

張氏家訓

一 文成擲筆仰天嘆,吟詠張姓家訓篇。氣如麝香馨今日,韻似松梅憶當年。天長地久血脈連,宗族情意永不斷。天生我等皆有用,忠孝誠信理應全。

二 姬水熊國世稱雄,國君少典揮祖公。皇帝依職賜姓張,封地中原曰弓正。仰望長空北斗明,天弓之象啟心動。揮公強弓力千鈞,創造亘古第一弓。

三 天上最美是星月,張氏最大是善良。人生愛心是至寶,愛心本是大能量。慈善至德心謙和,愛心奉獻無乾渴。精神充裕幸福久,愛國利民好生活。

四 國無王法國則亂,家無家規人則散。長幼有序男女別,處世無仇治家安。師長授業曉理通,學子苦讀貴在恆。為人交友在誠信,處事心公則事成。

五 父母慈祥子孝忠,兄弟姐妹貴在恭。丈夫溫和妻柔順,人旺家和萬事興。一粥一飯思不易,惜物不棄死半縷。持家度日須計劃,宴友開銷要仔細。

六 婚姻分定本是緣,千年修來共枕眠。百世修來同船渡,夫唱婦隨光陰甜。夫妻好比同林鳥,同甘共苦築愛巢。相扶到老不容易,共同勤儉把家操。

七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養育之恩永記心,養子成人多辛苦。父母公婆一樣敬,天賜孝子聚寶盆。

八 澆花應該澆還根,愛幼愛在育兒心。教兒育女切忌嬌,嬌生慣養難成人。教育子女正且穩,育成棟樑福澤民。人類花朵最絢麗,和美生活前程錦。

九 人生難得一知己,百年緣成親兄弟。人生難得同姊妹,黃土成金需心齊。為人當效孔讓梨,打虎兄弟共協力。桃圓結義劉關張,世代相傳好名氣。

十 益友福身宜相近,損友招禍莫相親。酒肉朋友非知己,張氏宗親重誠信。雪中送炭是真君,錦上添花亂紛紛。四海之內皆同道,選擇良友成器人。

十一 張氏聖賢如星辰,精英輩出皆良臣。運籌帷幄忠謀國,良相護國扶乾坤。張衡智測大地穩,仲景懸壺濟世人。累世簪纓侯相府,忠義智勇輔國君。

十二 祖輩聖賢皆楷模,譽滿青史翰林墨。曠世英才偉功創,張姓今世棟樑多。詩詞書畫留美名,盛世名儒貫長虹。張氏先祖彪史冊,現代新秀登高峰。

十三 世間大愛常遠播,中華美德育你我。張氏致力世和諧,廣獻愛心為家國。祖先英名震環宇,今世族人齊奮起。家訓字字寄深情,揮公子孫應切記。

張姓祭祖歌

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始祖揮公,英武非常,軒轅嫡後,帝胄世昌。其父玄囂,封邑青陽,清河之濱,滋潤成長。手足情深,顓頊臂膀,生而穎悟,巧技尤強。體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觀天象。頓生靈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書記詳。用於狩獵,獵物盈倉,衣食無憂,黎庶讚揚。用於禦敵,威力無雙,大勝凱旋,拓土開疆。諸侯咸服,顓頊帝王,華夏共主,萬民敬仰。揮公功德,萬古流芳,顓頊嘉之,封為弓長。以職為姓,乃賜姓張,張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綿延,繁榮盛昌,遍及全球,遠播五洋。英賢輩出,崢嶸自強,為將為帥,入閣拜相。科技藝文,工農學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飛臨濮陽,不遠萬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銘記心上,不忘故土,為國增光。揮公後裔,再創輝煌,祖神有靈,來格來嘗。

座右銘:倫理書 熟記行 代代傳

健康第一;生活快樂;不懈努力;創造幸福。人生根本;倫理道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愛滿天下;和諧發展;民主第一;民主至上;民主萬能;為善最樂;讀書便佳;三省四問,修德進業,學以致用,不懈創業;教育自己,教育別人;物質生活,達到需要;精神享受,追求提高;得一善言,必附於身;學習進步;升華理性;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擇善而從,循循善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看書求理,而重寸陰;讀書質疑,學聖學賢;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順其自然,遵循規律;律己要嚴,待人要寬;心量廣大,智慧豐饒;諸惡莫作,眾善豐行;順勢而為,相時而動;審時度勢,事半功倍;給人希望,不給絕望;為人正直,與道相應;必須心安,切忌憂慮;有容德大,有忍事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貴自立,必先自強;勿與人爭,勿強求人。心如虛空,包容一切;心存寬恕,行善得樂;以虛養心,以德養身;知足常樂,終身不辱;貧而好施,功倍於富;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文化為公;天下為公;立身肅敬,嚴於自求;待人和藹,處心公正;勇於上進,不斷創新;選擇良友,求益於身;改正過失,求身完滿;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禍到休愁,也要會救;福來休喜,也要會受。居安慮危,處治思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正直之心,留名天下。遠見卓識,鐵面無私。心胸坦蕩,平淡養氣。以人為鏡,防微杜漸。和平處事,正直居心。勤修恆業,審定章程。持身貴嚴,處事貴謙。儉以濟貧,勤能補拙。嚴可平躁,敬以化邪。交正直友,學德高人。解鄰紛爭,解說因果。不行欺詐,不享安閑。無學為貧,無德為孤。深思熟慮,委曲求全。知錯即改,不甘墮落。自知之明,不卑不亢。隻字必惜,貴之根也。米粒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富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省費醫貧,彈琴醫躁。獨卧醫淫,隨緣醫愁。讀書醫俗,修德創業。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動以創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酒能敗身,必須戒之;色能置害,必須遠之;憤能積惡,必須忍之;口能召禍,必須慎之;勤學勿殆,和敬待人;學貴有恆,知在求理;剖析自我,感悟人生;感悟幸福,自然之師;改過不吝,從善如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審視自己,戰勝自己;熱愛生活,友情有度;笑對人生,活出精彩;熱愛科學,開創人生;拯救自己,遠離惡行;超越自我,升華理性;戰勝困難,勇於追求;雕刻人生,善待人生;講究風度,博取成功;儉以養德,專心學習;勇於質疑,思而後行;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兼容並蓄,融會貫通;靜以修身,愛能生愛;珍惜年華,立志自強。

優秀的家規家訓不朽傳世之寶 家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古自今,有許多優秀的家規家訓流傳於世,至今仍產生著巨大的教育意義。家規家訓是先哲們借用族譜、口語、樹碑等多種形式,把家族的教育理念傳給後人,是子孫後輩修身、處事、為人、齊家的準則,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內容。 傳統家規家訓中,融合了一個文明古國數千年來教子治家、育子成才的成功經驗。優秀的家規家訓,不只是古人家教內容和方式的記載,更是一種文化的沉澱,是傳統倫理親情、道德觀念、生活習慣的真實反映。家規家訓對於端正家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秀的家規家訓,孕育著良好的家風。 傳統的家規家訓中,「德」為高,古人非常重視「德」,他們奉行「以德為本」的理念。不論是高宦還是尋常百姓家,都注重於以「德」養性,並是民間常說的「德性」。「德性」好的並可得到他人的推崇,「德性」不好的並得到他人的吐罵,辱沒了整個家族,被族人所不恥。 家庭是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的和睦是社會文明的表現,社會文明建設,不能忽視了家風的建設。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許多優良品質,都是從家庭中獲得,明事理、分是非、辨善惡,不是學校教育的結果,而是長期受家庭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影響,逐漸養成,良好的家庭氛圍,導致良好家風的形成。  清明祭祖,重溫一下家規家訓,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每一個家庭,不論是富貴、還是貧窮,能夠存立於世,都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先輩們打拚創下的家業多有不易,清明祭祖時,讓晚輩回顧一下先輩的業績,重溫一下家規家訓,應用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必然會讓後代留下深刻印象,產生久遠的記憶,促進品質的形成。 清明這個節日,還包含著子孫後代對先人的懷念。能夠上墳掃墓的晚輩,心裡自然有一種對先人的敬重。面對先人,他們基本上能夠做到言聽是從。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抓住這個機會,在這種特殊的場合,進行一場特殊的思想交流,並能夠準確地把先人的思想灌輸到後人的腦子裡,在他們的內心紮根長存,讓他們接受先人思想的熏陶,繼承先人的血脈,緬懷先人業績,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把先人未盡的事業進行到底,促進良好家風的形成。 一個家庭不可能脫離社會,只有家和才能萬事興,家庭和睦了,生活就有了到幸福感,一個良好的家風,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貢獻。家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可缺失。道德修養、個人品德的養成,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樹立,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家風與民風、政風、黨風緊密相連,家風好了,就會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社會也就更加富強文明,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發揚和繼承下去,這是我們每代人的責任。清明祭祖時,不妨重溫一下家訓,來一次心靈的洗禮。(兩匹馬)張姓堂號有哪些? 清河堂、太原堂、吳郡堂、河東堂、始興堂、馮(pínɡ)翊堂、沛國堂(沛郡堂)、南陽堂、安定堂、京兆堂、敦煌堂、中山堂、魏郡堂、武威堂、范陽堂、犍為堂、汲郡堂、河內堂、高平堂、上谷堂、平原堂、蜀郡堂、襄陽堂、梁國堂(梁郡堂)、洛陽堂、安慶堂、金陵堂、曲江堂、昭川堂、青湖堂、青陽堂、留侯堂、百忍堂、大忍堂、怡忍堂、義忍堂、循忍堂、書忍堂、繼忍堂、紹忍堂、紹鑒堂、寶鑒堂、書鑒堂、金鑒堂、鑒湖堂、篤行堂、篤親堂、親親堂、親宗堂、親睦堂、雍睦堂、昭睦堂、敦睦堂、敦和堂、敦仁堂、敦義堂、敦厚堂、敦九堂、敦善堂、敦倫堂、明倫堂、彝倫堂、敘倫堂、敘慎堂、敏慎堂、克慎堂、新慎堂、愛敬堂、仁敬堂、資敬堂、觀敬堂、敬誼堂、敬惜堂、敬愛堂、敬宗堂、敬睦堂、敬達祠、敬翠堂、敬身堂、敬思堂、永思堂、孝思堂、慎思堂、慎微堂、慎德堂、普德堂、譜德堂、承德堂、峻德堂、文德堂、順德堂、清德堂、明德堂、紹德堂、弘德堂、尚德堂、和德堂、裕德堂、餘德堂、仁德堂、通德堂、宣德堂、世德堂、念德堂、盛德堂、樹德堂、種德堂、植德堂、興德堂、恆德堂、貽德堂、馨德堂、懷德堂、輔德堂、崇德堂、崇禮堂、崇祀堂、詒(貽)謀堂、詒(貽)穀堂、燕詒(貽)堂、燕翼堂、西銘堂、守銘堂、世銘堂、二銘堂、兩銘堂、一本堂、雙桂堂、三桂堂、三阜堂、三篋堂、三鳳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益堂、四其堂、四益堂、五知堂、六順堂、六箴堂、九思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百世堂、萬石(dàn)堂、萬青堂、選青堂、貽忠堂、貞忠堂、忠恕堂、忠文堂、忠孝堂、椎孝堂、思孝堂、思成堂、思存堂、思敬堂、思益堂、思則堂、思本堂、敦(惇)本堂、大本堂、篤本堂、知本堂、施本堂、報本堂、植本堂、植根堂、建本堂、務本堂、同本堂、立本堂、樹本堂、端本堂、崇本堂、培本堂、培元堂、瑞元堂、本立堂、集成堂、德成堂、德徵堂、德厚堂、德遠堂、崇遠堂、追遠堂、懷遠堂、明遠堂、凝遠堂、思遠堂、源遠堂、世遠堂、世恩堂、世泰堂、世美堂、濟美堂、惇敘堂、履厚堂、積厚堂、積慶堂、積慶祠、同慶堂、崇慶堂、瑞慶堂、衍慶堂、餘慶堂、慶餘堂、慶餘祠、留餘堂、承宗堂、怡宗堂、儒宗堂、宗岳(嶽)堂、源流堂、長源堂、序源堂、祿宜堂、得宜堂、孝友堂、孝文堂、孝思堂、奉先堂、光裕堂、垂裕堂、裕裔堂、南軒堂、晝錦堂、萃敬堂、萃煥堂、萃雅堂、萃英堂、冠英堂、聽彝堂、敘彝堂、誠心堂、存心堂、存耕堂、存善堂、存仁齋、存恕堂、存著堂、著存堂、著易堂、表易堂、居易堂、皇序堂、蓮池堂、福人堂、福文堂、煥文堂、說敦堂、博古堂、復古堂、古香堂、成龍堂、紫文堂、如見堂、毓秀堂、雞峰堂、麟徵堂、玉海堂、榮錦祠、榮瑞堂、瑞元堂、培元堂、於斯堂、鳴珂堂、道生堂、道義堂、義芬堂、中和堂、人和堂、太和堂、中和堂、協和堂、惠和堂、清和堂、和氣堂、錫五堂、東聚堂、永聚堂、永慶堂、永錫堂、永思堂、永恩堂、承恩堂、持紀堂、聿修堂、草聖堂、棣萼堂、樂育堂、善堂、眾善堂、述善堂、寶善堂、師儉堂、書質堂、睦族堂、安雅堂、文華堂、文獻堂、文星堂、文星祠、聚星堂、橫渠堂、紹渠堂、壽康堂、嘉順堂、嘉言堂、嘉會堂、都會堂、珍異堂、袖珠堂、珠寶堂、守經堂、尊經堂、尊禮堂、梓禮堂、尚義堂、懷義堂、明義堂、名教堂、清間堂、青錢堂、青河堂、授書堂、鄉賢堂、希賢堂、愛賢堂、愛日堂、芝泉堂、味芹堂、開業堂、纘承堂、鐵耕堂、張鼎堂、志安堂、志業堂、志合堂、志文堂、高望堂、凌雲堂、亦政堂、亦梅堂、益蘭祠、正始堂、策枚堂、柱國堂、祀先堂、張在公祠、曾三思堂、五眼井張祠等堂號。部分堂號出典在哪?相傳張姓出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揮之後(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根據),因此張姓人以「青陽」為家族堂號。 張姓有一支出周宣王時大臣張仲之後。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詩經》說「張仲孝友」,因此「孝友堂」成為張氏家族的通用堂號。但大多數張姓人其實並非出張仲之後,以「孝友堂」作為張氏家族通用堂號並不合適。 漢張良(前250?-前186)封留侯,子孫以「留侯」為家族堂號。 漢武帝巡幸河東,得三篋失傳之書,詢問諸臣,無人能知,惟張安世(?-前62)識之。漢武帝奇其材,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其後人以「三篋」為家族堂號。 唐貞觀中侍中張文瓘(605-677),有四子,父子五人皆官至三品,受封二千石,時人謂之「萬石張家」,其後人因以「萬石堂」為家族堂號。 唐代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善於治家,9世同堂。唐高宗封祭泰山,親臨他家,問其治家之道,他在紙上寫了100個「忍」字呈獻在高宗面前,受到高宗的稱讚,其後人以「百忍」 為家族堂號;其後又分出「書忍」、「大忍」、「繼忍」、「循忍」、「怡忍」、「義忍」、「紹忍」等堂號。張公藝家族九世同居,或以「九居」、「九裔」、「敦九」為家族堂號。 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張嘉貞(665-729)官至工部尚書,封河東侯;弟張嘉祐,官左金吾將軍。二人皆居高官,每每上朝,騎從眾多,鳴珂里巷(馬的玉飾行響,充滿里巷),時人稱其所居里巷為「鳴珂里」,其後人因以「鳴珂」為家族堂號。 唐睿宗、玄宗宰相張說(667-730),少時勤奮好學,樂於助人。傳說有一老者為感謝其所,贈其紺珠一顆,言將珠藏於袖中,便能心神開悟。張說遂將此珠秘藏於身,終身攜帶,後果應其言,文經武緯,成為一代名相。其後人以「袖珠」為家族堂號。 唐書法家張旭(675-?),人稱草聖,後人因以為為家族堂號。唐開元間,唐玄宗過生日,群臣多獻奇珍異寶,惟張九齡(678-740)呈獻《千秋金鑒錄》5卷,詳述古今興旺之道,受到唐玄宗的嘉獎與褒揚,其族人引以為榮,以「金鑒」為家族堂號;後又分出「書鑒」、「寶鑒」、「紹鑒」等堂號。張九齡祖籍韶州曲江(今屬廣東),故其後人或以「曲江」為家族堂號。 唐小說家張鷟(?-740),才學高超,應八科考試,皆列入甲等,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張鷟因有「青錢學士」之稱,其後人以「萬青」為家族堂號。 還有一支萬青堂張氏出唐人張旌之後。張旌著有《萬選青錢》一書,其後人以「萬青」或「選青」為家族堂號。北宋太宗、真宗宰相張齊賢(643-1014),宋太祖西巡洛陽時他指天畫地,以布衣身份獻富國強兵十策,其後人以「策枚」(意為「獻策」)為家族堂號。 北宋理學家張載(1020-1077),人稱橫渠先生,其後人以「橫渠」、「紹渠」為家族堂號。張載著有《東銘》《西銘》,後者被視作儒學經典,其後人或以「西銘」、 「二銘」、「兩銘」、 「守銘」、「世銘」為家族堂號。張載兩個曾孫隨宋高宗南遷,後定居泰興(今屬江蘇)。裔孫張羽、張翀、張羽惠,朝廷敕封「三鳳」,其後人因以為家族堂號。南宋理學家張栻(1133-1180),號南軒,其後人以「南軒」為家族堂號。 明代張姓出過三位榜眼,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榜眼、福建寧化張顯宗(1363-?),嘉靖二十六年(1547)榜眼、江西新喻(今新余)張春(1510-?),萬曆五年(1577)榜眼、首輔張居正次子、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張修嗣(1553-?)。古殿試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總稱「鼎甲」,故張姓一支以「張鼎」為家族堂號。 明萬曆中首輔張居正(1525-1582),卒贈上柱國,其後人以「柱國」為家族堂號。 晚清大臣張之洞(1837-1909),任四川學政時於成都創尊經書院,其後人以「尊經」為家族堂號。 福建泉州鑒湖堂張氏,先祖張延魯唐時居越州鑒湖,故自號鑒湖居士,其後人因以「鑒湖」為家族堂號。 浙江蘭溪縣三阜堂張氏,分為大阜、石阜、椒阜三支,因以「三阜」為家族堂號。 湖南華容青湖堂張氏,始祖張復,元末明初隱居邑東之青湖,其後人因以「青湖」為家族堂號。 湖南瀏陽、長沙一帶三田(瀏陽膏田、茅田,長沙洞田)張氏,始祖名張宗道,後人以「承宗」為家族堂號。 江蘇常州天王堂巷張氏,始遷祖名張懷義,其後人以「懷義」為家族堂號。 浙江嘉興梅溪張氏,始居梅溪之南楊家橋,庭前植桂二株,里人謂之「雙桂張」,其後人因以「雙桂」為家族堂號。台灣雲林斗六鎮張氏,始祖名張長源,因以「長源」為家族堂號。相傳文昌星官本名張亞子,張姓一支托稱出於其後,以「文星」為家族堂號。
推薦閱讀:

淮安:挖掘優秀家規家訓
《廖氏家訓、家規》
家風、家訓與家規
什麼是家長、家風、家規
《中國家規》序言

TAG:家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