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乾貨】育兒先育己,養娃先養心

先養心

先育己

本文作者是一位兒童心理學研究從業者,也是一位3歲孩子的媽媽。本文從自身的育兒經歷探討了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中的情緒問題。

養娃就是一個「話題迭代」的過程。每每回顧,還是要感嘆一聲:好快。

那些喝多少奶、吃什麼輔食、幾點睡覺等曾經讓新媽媽糾結無比的問題,也被各種各樣的教養方面的深思所替代。

現在更多考慮的,是諸如怎樣回答好「壞蛋是什麼」的問題,怎樣做好入園前的過渡,怎樣讓娃在被搶玩具、被打時不熊也不慫……毋庸置疑,再過幾年,這些問題又會被各種小學生的打怪升級大法所替代。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從孩子身上學會

管理自己的情緒

「育兒」這件事,說起來實在慚愧,總覺得,更多的是兒在育我,而非我在育他。

單單拿情緒管理這件事來說,看了許多書,學了不少理論,也寫過很多心得的長文,講媽媽們怎麼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講怎麼幫寶寶管理情緒。

但其實這方面最讓我折服的,還是孩子,可以說是他讓我有了用推倒重來的方式制住心魔、自我剖析、自我療愈的勇氣。

首先讓我驚嘆的是,他對情緒敏銳的感受力,以及幾乎出自天生的共情本能。

還記得他還只會說單音節詞的時候,一次我和家人爭執,當時正抱著孩子站在走廊上,看我哭了,兒子先是捧著我的臉,摸了摸我的嘴巴,然後輕輕地把額頭貼在了我的嘴上——在平時,這個動作表示「親親」!那一刻我又驚訝又窩心,還說不清完整句子的他,竟是在用這種方式安慰我!

再大一點,當感覺到家裡的氣氛緊張時,他就會用放大音量唱歌、蓋住我們聲音的方式來設法讓我們「停戰」,在他哇啦哇啦的搞怪歌聲中,想生氣也氣不起來。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放下成人的架子

與孩子坦誠溝通

他還讓我學到很重要的一點:所謂的親子互動,很多時候意味著,孩子正如明鏡一般,照見你當下的心境。當他「無理取鬧」時,若你能放下成人的架子和心防,傾聽他的心聲,坦誠與他溝通,孩子就能準確地理解你、回應你。

某個晚上,孩子有點鬧。吃完飯,爬上我膝蓋玩筷子,越不準玩越要玩,還差點把碗推到地上。那天我特別累,心情也不好,對孩子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脾氣——把筷子一摔,大聲吼:「誰允許你這樣的!」

孩子仍執拗地扭在我膝蓋上,爸爸把他抱下來,但他牛勁上來了,咬著嘴皮子掙脫爸爸,還往我膝蓋上爬。

我心裡一酸,抱起他說:「對不起孩子,媽媽知道你不高興,媽媽不該摔你筷子,嚇著你了吧?以後媽媽不摔了。」

他這才像被說中心事似的,委屈地嗚嗚嗚哭起來,還一邊喃喃道歉:「對不起媽媽,我不玩筷子了……對不起……」

我也輕拍著他的背安撫他。等他平靜下來,然後問:「我們一會兒喝奶洗澡睡覺好嗎?」孩子特別配合地說:「嗯,好的。」接著他繼續向我道歉、「表白」,整個晚上都很貼心。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接納孩子情緒

與他一起學會理性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容忍孩子的哭泣,是因為我們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的哭泣讓我們感到自己不是個好媽媽,因此驚慌、挫敗、煩躁、甚至羞恥,所以只想盡全力去壓制。

試著去接納他的情緒,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

  • 首先是嚎啕大哭,持續一二十分鐘,可以邊安撫邊幫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媽媽知道你因為……所以覺得很難過。」他可能會哭得更厲害,但接著便會慢慢平靜下來。

  • 過一會兒,想想又傷心起來,再哭一會兒,接著再平靜下來,如此反覆,最後他開始抽抽噎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可以開始溫和地勸導他,他也開始試著思考,用語言、用理智安撫自己,然後真正平靜下來。

  •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一天、幾天之內,他可能會反覆地提及這件事,這代表他也在反思、在自我療愈。

  • 漸漸地,你會發現,他每次哭鬧的持續時間會越來越短,也越來越容易平靜下來。

    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孩子學會了用理智掌控情緒。觀察、參與著孩子的成長過程,我越來越多地學著,在孩子面前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羞於承認,並遷怒於人,像孩子一樣多說「我覺得……」,而不是「你怎麼……」;適時向孩子示弱,甚至偶爾撒嬌。

    作為家長,我們最好儘可能清空自己,清空那些防禦、焦慮、虛偽、套路,像個孩子一樣去思考、去感受,孩子是我們心靈成長的第二次機會。

    要先變回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爸媽。

    特約作者

    木 幺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發展心理學和科學育兒愛好者

    資深媽媽

    推薦閱讀:

    家有不聽話倔強娃?別著急,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
    降溫了暖寶寶熱水袋齊齊得寵,what!低溫也會燙傷?
    我曾經無比後悔成為一個母親
    挑剔、敏感、刁鑽……孩子,我該拿你怎麼辦?
    美國醫生5秒哄娃止哭 奶爸王力宏怒贊

    TAG:育兒 | 乾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