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淺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淺讀 2016-08-15 19:45閱讀: 2016.8.1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淺讀 作為最短的佛教經文之一,通行本《心經》僅有二百六十字,它出自於《大般若經》法會,由觀自在菩薩講說,因得到世尊印可,故稱為「經」。該版本由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行文流暢自然,精要簡潔。 在《心經》的翻譯流傳史上,主要有七個不同的漢語版本,分別是: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簡本),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本),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4、《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詔譯;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全本),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7、《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全本),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這七個版本當中,鳩摩羅什大師和玄奘大師的譯本屬於簡本,沒有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及相關緣起,也沒有末尾「信受奉行」之類的流通文字。其它五個版本則屬於全本,內容更加完整。 但這並不意味著鳩摩羅什大師和玄奘大師故意做了省略,很可能他們所依據的梵本就是這樣的。這樣的好處在於,觀自在菩薩所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行法得以凸顯,可謂直截了當,一氣和盤托出,令人能夠頓然領悟。 就翻譯內容及文字來說,玄奘大師顯然充分繼承了鳩摩羅什大師的譯作,除極少部分內容不同之外,只是進行了潤色;後面幾個版本則基本沿用玄奘大師的譯作,只是增加了首尾的相關內容。其中,個人認為,罽賓國三藏般若、利言等法師的翻譯版本比較完善,能夠為通行本《心經》提供有益的補充,幫助大家更準確地理解經文。 《心經》文字不多,這七個版本也都有其殊勝之處,因此,建議大家一併讀念學習,七本互參,踏實領悟般若波羅蜜多行法,時常在經文的引導下,在聖觀自在菩薩的引領下,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觀照,遠離顛倒妄想,除一切苦,直達究竟涅槃。 讀經不僅僅是讀經,在讀念當中修行,就是在跟隨佛菩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行。如此修行,每個人都能做到,但能否覺悟並成就般若波羅蜜多行,則取決於其根基與行持的持久力。 還是那句話——水滴石穿。點點滴滴 載入中... 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載入全文 的讀經聞、思、修之積累,就是末法時代漢傳佛教最適合的修行方法之一。不怕沒老師教,不怕遇不到善知識,只怕自己不肯為自己謀取修行環境,不肯持之以恆。 下面,依據網路資料,將七個《心經》版本全文列出,供大家參考學習,如有錯漏,容發現後更正。其中,本人僅對於罽賓國三藏般若、利言等法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進行簡要解讀,供初學者領會經文的基本文意。至於大家如何對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進行觀照與觀行,則請一遍遍地讀念體會,經文當中,觀自在菩薩已經和盤托出。您讀念觀察一遍,就會有一遍的收穫與醒覺。 假如有人覺得不懂,那不證明您笨,而說明您讀念實踐太少。修行就像是吃飯,一口兩口是吃不飽的,哪天不吃哪天就會飢餓乏力。天天吃飯天天堅持修學,那才叫做修行人。祝願大家都做修行人,而不要只做看熱鬧的匆匆過客。他們就像佛經里常說的「說食數寶」一樣,永遠體會不到法喜充滿的滋味,更無法獲得真正的充實與自在。 觀自在菩薩是誰?它不僅是觀世音菩薩之別名,過去曾有無盡無數的菩薩叫這個名字,未來也是一樣。但願您如實讀念修學《般若心經》,常觀自心自在,常行般若波羅蜜多之智慧觀照。那麼,您就是未來的觀自在菩薩,必將與菩薩同悲仰、同成就。 《心經》七個不同的漢語版本如下,本人自行分段並加現代標點,或有不當,僅供參考: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簡本)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本) 唐三藏法師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 譯 這是本經題目及譯者,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是梵文音譯,意譯為智慧到彼岸,或解脫智慧。「般若」的讀音為「波惹」,這是古音,翻譯當中留下來的語音,其含義大約是「智慧」。「心」乃法界之根本,在佛教當中含義很廣,此處可以理解為「心行」,即般若智慧之心行。「經」是佛語之通稱,有多重含義,古人總結為:契、法、貫、攝、常,至少五種含義。具體如下: 「契」:經文上契合於諸佛妙理,下契合於眾生根機,也稱契理契機; 「法」:經文演說一切法,也提供一切修行方法,並指明修行成佛之路徑,古時「經」與「徑」可以相通; 「貫」:經文用語言文字把法義前後貫穿起來,具有完善的體系; 「攝」:經文含攝包容一切法,沒有缺漏; 「常」:經文古今一致,不可改變也不必改變,乃至於三世諸佛出世,所說經文也完全一致。 問:到底是「般若波羅蜜多」還是「般若波羅密多」? 答:一樣,音譯用字不同而已。有時也把「多」字去掉,簡稱為「般若波羅蜜」或「般若波羅密」。乃是菩薩六度之根本,世尊稱之為「第一波羅蜜」,即最殊勝的波羅蜜行法。 譯者是罽賓國三藏法師般若、利言等,翻譯的具體時間不詳。罽賓是古代中亞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古希臘人稱喀布爾河為Kophen,罽賓恰恰是其音譯。中國自漢代至唐代所說的罽賓,一般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爾河中下游之間的河谷平原,有時或許包括克什米爾西部。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罽賓被興起於中亞的貴霜帝國征服,發展為當時的佛教中心之一。漸漸地,便有許多當地僧眾來中國傳布佛教,中國僧眾也多前往罽賓參拜和取經。 如是我聞。 依據世尊叮囑,佛經以「如是我聞」開頭,以區別於當時印度的外道經典,同時證明經文真實可信,乃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說的。許多阿難尊者不在場時說的經典,世尊會為阿難尊者重說一遍,阿難尊者獨具博聞強記之功德,都能夠記住,使經典得以流傳後世。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 當時,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當中,帶領常隨比丘僧團修行,也有眾多在家菩薩跟隨。那時,世尊進入了一種三昧正定,名叫廣大甚深三昧。 經中說菩薩有百千三昧,佛陀之三昧則更是無量無邊。每種三昧都有其不同的功德妙用,此廣大甚深三昧,參考其它翻譯版本,具有廣大照見之功用。換句話說,以下觀自在菩薩的一切甚深行法,世尊都能夠清晰照見。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 這時,大眾當中的一位大菩薩,名叫觀自在菩薩,時常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早已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得證無我及諸法如幻,因而超離了一切苦難。苦厄,就是苦和災難。 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當時,聲聞當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得到世尊的冥冥啟發,便恭敬地向觀自在大菩薩請法。詢問如果有人想要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行,到底該如何修行。 善男子、善女人,乃是古印度人之間的相互平等之尊稱。 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 舍利弗尊者如此請問之後,觀自在菩薩便回答享有「具足壽命」之美譽的舍利弗尊者,告訴他,一切修行人,在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之時,主要應當觀察五蘊性空。 如何觀察呢?以下就是菩薩的具體引導。 以下經文與玄奘大師翻譯的通行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基本一致,但由於上述內容闡述了起因,文義因而更加清晰: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尊者,應當這樣觀察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色性不異於空性,空性不異於色性;色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性。色蘊如此,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一樣。 究其要點,色相與空相固然差別明顯,但其本性並無差別,都是空性,都不可得。物質色法如此,心境心法也一樣,都沒有自性可得,都是畢竟性空。 此諸法畢竟性空,也叫做諸法空相。其中沒有任何實質存在,沒有任何概念差別,但它也不會斷滅,而是如如不異。所以菩薩繼續說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舍利弗啊,這個諸法自性皆空,它無相,它不曾產生,也不會滅絕;它不受垢染,也不屬於清凈;它在聖者不增加,在凡夫不減少。它如如,諸法自性空而如如。 什麼是「如如」?就是不變異,不可破壞,不會更改。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因此,在這個諸法性空當中,本無色、受、想、行、識五蘊。 問:既然「五蘊」本無,當前的色法、心法等等又是什麼呢? 答:凡夫把它認為實有,以為它們就是五蘊,殊不知,那只是自己的妄想錯認而已。它們本是空性,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已。具體請學習《首楞嚴經》。 至於您問它們是什麼?問得稀奇!您這個坑我不跳。 後文一目了然: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此,在這個諸法性空當中,本無「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在這個諸法性空當中,本無「十二因緣」和「十二因緣滅」,緣覺法非實有。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在這個諸法性空當中,本無苦、集、滅、道四諦,聲聞法非實有。縱成聖果,也無聖智可證,無涅槃及果位可得。 以上觀察諸法性空,但諸法雖然性空卻不會斷滅,本具有無盡功德。故下面,觀自在菩薩帶領大家觀察諸法性空之妙用: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為在這個諸法性空當中,既無聖智可證,也無涅槃及果位可得的緣故,菩薩們得以依止於般若波羅蜜多妙行,心無掛礙。心無掛礙的緣故,菩薩們沒有了任何恐怖,終將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直達究竟涅槃。 既然無聖智可證,也無涅槃及果位可得,同時也就無生死輪迴可超出。諸法性空本來如此,菩薩因如此觀察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再無任何牽掛與障礙,也沒了恐懼。 問:那菩薩們以前的恐懼是什麼呢? 答:《圓覺經》云:「猶如昨夢。」世尊早已回答您了。請老實讀經參悟,不要再問無聊的問題。您的所謂問題,佛經當中早有解答,你需要自己去發現。塵世當中的一切都是昨晚夢境,請不要和夢境過不去,把它們放一邊吧。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此諸法性空當中,三世諸佛依止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妙行的緣故,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此乃諸法性空之最究竟妙用,也是般若波羅蜜多行之究竟果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卻「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何以故?諸法性空故,菩提性空,涅槃性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知道,此般若波羅蜜多乃是大神力之總持門,是大光明之總持門,是無上總持門,是無與倫比的究竟平等之總持門。它能夠除滅一切苦難,其功德真實不虛。 如覺悟諸法性空,則其實無苦、無災難。為什麼?諸法性空故,能受之人、所受之苦皆不真實故。譬如昨夜夢裡被砍了頭,夢醒了您還害怕嗎? 有人說:後怕呀!咋不怕呢? 答:那是夢醒得還不徹底,所以還有後遺症。後遺症就是所謂的習氣,習慣性而已。但夢已醒來,習氣終將消散。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因此要宣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神咒。於是觀自在菩薩說咒曰: 糵諦,糵諦,波羅糵諦,波羅僧糵諦,菩提娑婆訶。」 關於咒語內容,可以不翻譯,以便保留其秘密妙用。幾個版本的咒語讀音相近,大家可以隨緣取捨。 「糵」字讀音為「nie」,第四聲。只因梵文咒語翻譯為漢語,許多發音只能近似,但哪個字都不夠準確。譯師們各有取捨,所以會有多個版本的不同。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 最後,觀自在菩薩叮囑舍利弗尊者,連大菩薩都應當如此觀察修行,這就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注意,不僅僅是持咒,而是依據全文觀察修行。 菩薩摩訶薩,意譯為大菩薩。 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當觀自在菩薩如此宣講之後,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而起,予以讚歎、印可和隨喜。因此,觀自在菩薩講說的如此行法,才可以稱之為「經」。與佛所說等無差別。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結尾,舍利弗尊者與觀自在菩薩都十分歡喜,法會大眾同樣法喜充滿,對於本經願意信受奉行。 大眾為何歡喜?只因聽聞觀自在菩薩如此開示,當即得到受用,身心輕鬆安樂。何以故?諸法性空故,身心尚且非實有,有何不樂?如此覺悟,自會身心泰然。 觀自在菩薩為何歡喜?眾生歡喜佛歡喜,菩薩亦復如是。又以諸法性空故,一切都輕快安然,亦名歡喜。 概要說來,《般若心經》主要詮釋諸法性空,即一切存在都無自性可得,都是如幻之存在。如幻之存在不等於不存在,也不等於存在,可方便稱之為妙存在。如何是妙?非此非彼,即此即彼;圓融一味,不落造作與分別。 漢字當中這個「妙」字,本指懵懂少女之微笑,不為什麼,也不是什麼,只是不可琢磨之美好。法界本來美好自在,眾生妄想故,陷入如夢苦海。 菩薩盡可分別一切法,但終究不會執取,故始終自在,此名妙分別,亦名妙觀察智。時常如此觀察照見諸法性空,即般若波羅蜜多之心行。般若智慧由此發揚,請諸位同修多多付諸實踐,自會成就觀自在之無上妙行。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 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為上首。皆得三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於其眾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秘法要。」 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 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三昧安詳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作是語已,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唯大凈者,願為說之,今正是時。」 於斯告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識性是空,空性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莎婆訶。」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及菩薩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 奉詔 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誐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 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云何修行?」 如是問已,爾時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離諸苦厄。」 「舍利子!色空,空性見(現)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性相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減不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證、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障礙。心無障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寂然。」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成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無上真言,是無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真言。即說真言: 唵,誐帝誐帝,播啰誐帝,播啰散誐帝,冒地娑縛賀。」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贊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 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具壽舍利子,觀世音自在菩薩及彼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蘇啰(阿修羅)、巘駝嚩(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 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 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 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無)離垢,無減、無增。」 「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 「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秘密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啰峨帝,波啰僧峨帝,菩提莎訶。」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七、《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 奉詔 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繞。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云何學?」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 「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凈,無增長、無損減。」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 「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掛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 「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 「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 怛他,唵,誐帝誐帝,播啰誐帝,播啰僧誐帝,冒提莎賀。」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並諸苾芻,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以上各個版本都有可取之處,可以相互參照理解。關於如何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如版本七當中,觀自在菩薩叮囑舍利弗尊者曰:「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在這裡,應當把「般若波羅蜜多明句」理解為《心經》全文,而非僅僅指那個咒語。靜心讀誦《心經》全文,慢慢體會,內心就會發起觀照。在經文的引導下,您終將會「觀察照見」五蘊自性皆空,超離生死苦海。 這就是觀自在菩薩為大家開示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法,並得到了世尊的印可與讚歎。如世尊言:「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學佛者理應當依教奉行,誰能奉行,則是菩薩,必將成就無上菩提。
淘了隻眼鏡架,自己改裝了玉石鼻托,配了鏡片,尺寸恰好。很輕的全手工鈦架,鏡架只有4克,玉石鼻托1.5克,一對樹脂鏡片8克,總重量13.5克,輕若無物。加之玉石鼻托的無刺激觸感,時常忘了自己還戴著眼鏡。
LINDBGRE,來自丹麥的一個眼鏡品牌,專賣店動輒數千元以上,淘來只用了原價的十分之一。
在直徑1毫米的鈦絲上面雕刻出如此精緻的LOGO,非小作坊之可為,應該是大廠正品。
諸法性空故,它盡可以如此優雅地呈現;諸法性空故,生死苦海亦不乏歡喜輕安。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3 N 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第五百三十一卷~第五百四十卷)
※般若境緣集-如何究竟成佛(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凈空法師]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