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婚嫁
訂婚 不論自由戀愛或媒妁介紹,均要訂婚。吉日由女方擇定,經介紹人向男方通話,男方認為合適時,就舉行訂婚儀式。男方請懂禮儀的人和執事人,抬上食籮,內放豬肘一方、糕點兩盤、香燭鞭炮、龍鳳花饃、合婚布、80斤棉花、衣料數件,聘禮萬元左右,到女方懇親祭祖。女方長輩和親戚贈送新女婿見面禮物或錢,隨後女方親戚到男方做客。男方準備十桌左右筵席款待女方親屬。早飯為八大碗、四大盤、三套飯(餛飩、耳朵、面)。午飯為十三個花盤、一領二。午飯後新媳婦在男方家認親,男方長輩和親戚也贈送禮品或錢,男方父母一般贈送手機、鉑金或黃金耳環和戒指。
迎親 結婚的吉日由男方擇定。經介紹人帶上禮品到女方家下帖通話,女方允許後,就開始操辦結婚喜事。結婚前一日下午,男家請人(一般為新女婿的朋友八九個人)到女方家搬嫁妝,晚上請總執事人、賬房先生安排執事人員職責,寫對聯,張貼執事單。結婚當日早上,新郎理髮,穿西裝打好領帶,敬神祭祖。早飯新郎吃同年齡相當的餃子若干個。早飯後準備迎親。花炮車、樂隊車在最前面。安排抬食籮數人,食籮內放豬頭三牲,喜酒兩壺用紅繩牽繫,香燭鞭炮、花糕一盤、筵席小饃120個,用紅布包好一塊發麵、蔥一雙(意謂新媳婦聰明)、紅棗(早生貴子)兩個、花生(男孩女孩都生)兩顆、豬肉少許。迎親車隊一般十輛左右,浩浩蕩蕩,鼓樂喧天,一路爆竹聲聲,串村過街前往女家迎親。進入女方家,新女婿先向女方祖先行禮,稍歇行祭祖禮,傳統是磕頭,2000年以來改為鞠躬參祖。然後女方準備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和迎親人等。飯畢,新娘穿好婚紗,新郎向新娘鞠一躬,迎新人走下床。新郎新娘向祖宗行一禮,起程。女方親朋好友坐上男方的迎親車緊隨其後。
婚禮 迎親隊伍回到男家門口,遵循「課書」指定的方向把車停穩,男方一女童或少婦端一杯紅糖茶,新娘喝一口,另一女童鞠躬請新娘下車,儐相念課書(內容為何屬相避之大吉等),鳴炮奏樂。新人進門,婆婆給新人套玉鎖或金項鏈,新郎給新娘頭上插花。拜完土地神,進入花堂舉行結婚典禮。婚禮聘請長輩或村長及單位領導主持。婚禮議程大都是證婚人宣讀結婚證,介紹兩位新人基本情況,再由長輩或有身份的人講幾句勉勵新人的話,內容是關於計劃生育、尊敬老人、勤儉持家、全家和睦等。最後男方以豐盛的宴席款待女方親戚和朋友。新娘婚後第二天攜帶禮品同新郎回娘家,娘家盛情款待,下午娘家的姨姨和姑姑等七八個人送新娘新郎回家,男方家為這些親戚準備一座酒席。新娘在婆家待到第10天再1個人回娘家,過10餘天,為婆家的父母、姨姨、姑姑等近親置買些小禮物(1990年代一般為手工做的布鞋,2000年後變為羊毛衫、襪子、鞋、襯衫等),再回到婆家把禮物分送給各親戚,至此整個婚禮結束。一般在結婚當天男家請攝像師攝下當天的全過程,刻成光碟做為永久紀念。
淘媳婦 又稱「逗媳婦」、「鬧洞房」,為傳統婚禮程序之一,其目的是為增添喜慶氣氛,亦為新郎新娘聯絡感情起促進作用。時間在新婚當日晚上,形式隨時代變化。1950年代前後,節目先從「拜喜神」開始。所謂「喜神」,由一位淘媳婦者充任,坐得很高,桌上放桌,再放椅,椅上再坐人。新郎以紅綢牽引新娘繞桌轉3圈,拜四方,是進「廟門」前的程序。主持人念唱詞:「拜呀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兒多著,女多著,夫妻二人常好著。」由新郎先跟著念,新娘繼之。新娘羞澀,嚶嚶而語,觀眾聽不清,主持人便以笤帚責打新郎,直到新媳婦高聲為止。一首歌念完,接著轉圈,再念一首:「一去二三里,沿村四五家,過了亭台六七座,采了八九十枝花。七里路程八里道,轉過彎兒娘娘廟。娘娘廟,門檻高,夫妻二人抬腿跳。」門檻其實是條板凳,正當新人跳門檻時,板凳卻被突然抬高,一對新人絆倒在地,壓在一起。如此反覆數次方可通過,算是進了「廟門」。進「廟門」後打卦,將折斷的香置於地下,新郎撿起一節,交給主持人。主持人隨口念些吉利句子,如:「五男二女,七子團圓」,「生男就要能寫會算的,不要進山挖碳的」,「生女會描會剪的,不要痴眉瞪眼的」,「喜歡東跑西走的,不要販菜賣藕的」等,每句都要新娘子學念了才算。接著是「採花」。先將新娘頭上所戴紅石榴花插在彩棚頂上,離地2米左右;由新郎將新娘抱起,新娘伸手摘花;新娘的手就要夠著花時,坐在高處的「喜神」突然以竹竿將棚布頂起,新娘落空。如此反覆數次,方可通過。接著新郎新娘回洞房,雙方坐在一條褥子上,小孩子向新娘索要糖果、雞蛋,鬧騰半晌。節目形式多樣,大體是對新婚夫婦進行性啟蒙。隨著自由婚姻的逐漸普及,1990年代以來,鬧洞房漸趨於文明,圖喜慶的成分居多。
推薦閱讀:
※婚嫁吉日
※溫州樂清的訂婚和結婚習俗是怎樣的?
※男朋友說了這些話,代表什麼意思?
※身高不是問題 學周迅選婚紗160cm秒變175cm
TAG:婚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