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節慶
清明時節話節慶
——話說古詩詞和書標中的《中國傳統節日》
春風吹拂又一年,清明已至。
有趣的是,在七個中國傳統節日中,唯「清明」既是節慶日,又是二十四農事節氣之一;其它六個節慶日用農曆計法推算,唯「清明」固定在每年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中華民族歷來就有緬懷先輩、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清明時節恰逢農曆陽春三月,桃紅柳綠,各地百姓紛紛清明掃墓,祭奠先人。
書標《中國傳統節日》第四枚「思親念祖清明節」展示了一幅大戶人家「清明祭掃」圖,有唐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牡丹」,無疑為這幅祭祀圖作了最好的註腳。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宋代王安石的《元曰》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述了老百姓放鞭炮、貼春聯歡度春節的喜慶景象。書標第二枚「歡天喜地過大年」表現了闔家團聚、共度除夕的畫面,那快樂的氣氛、那股高興勁兒難以言表。無怪乎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出現春運期間外地遊子紛紛回家過年、車船爆滿、一票難求的現象,在老外眼裡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中國鮮明的傳統文化和濃郁民族特色的體現。
書標的第三枚「張燈結綵鬧元宵」,展現了達官貴人在「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元宵節觀燈和耍龍舞獅的熱鬧場面。而在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筆下,還有更動人的一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下半闕)。在詞的上半闕描述了京都元宵佳節滿城花燈、滿街遊人、歌舞鼓樂、通宵達旦的熱鬧情景後,而下半闕筆鋒一轉,講述了一閨中女子在元宵之夜尋找意中人,踏破鐵鞋無處覓的急切心情和猛然間看到了,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驚喜之情,跌宕起伏、別有韻味。
一提到的端午節,人們就會聯繫到在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的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出於對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熱愛,紀念活動逐漸演變成這一天包粽子和賽龍舟的風俗;農曆五月氣溫升高,疾病萌發,於是端午節民間又有驅五毒、辟邪除疾的習俗。這些傳統如一首民謠所唱,「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書標第五枚「龍舟競渡端午節」展示了古代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
有人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其實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反映出古代青年男女為追求婚姻幸福而努力和封建勢力的抗爭。書標第六枚「牛郎織女七夕節」展示了一幅喜鵲搭橋、牛郎挑著一雙兒女金哥和玉妹在天河與織女相會的動人畫面。宋朝秦觀的一首《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為七夕節那膾炙人口的佳句。
只要一看到圓圓的月餅,我們就會想到中秋那輪明月,閃過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更有蘇東坡那首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書標第七枚「月圓家園中秋節」是中秋祭月時,兒童祭拜的兔爺形象:白嫩的圓臉、長長的耳朵,頭戴金盔、身著戰袍,威風凜凜、富有童趣。
重陽佳節,秋高氣爽、金桂飄香。登高、賞菊、插茱萸是重陽節期間最流行的民俗。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借登高和插茱萸的風俗,抒發思念親人之情;而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卻是賞菊吟詩的另一番情趣。書標第八枚「登高望遠重陽節」是一幅登山圖,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令人心曠神怡。
清明時節雨紛紛,沐浴在這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不禁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和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所陶醉……
推薦閱讀:
※陳年喜:清明,爺爺的征戰
※清明五種祭祖轉運法
※清明節祭祀的同時,教你看看祖墳風水,和後輩的造化如何
※每日一詩022唐·杜牧《清明》
※清明節------有心就好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