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快步國際化 精品戰略是長遠之計

  本報記者 冷萬欣報道

  近日,法國南部的小城戛納再次成為電影界關注的焦點。只是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戛納電影節期間,中國元素的融入越來越受到各國電影人的青睞,影片《山河故人》和《刺客聶隱娘》雙雙入圍主競賽單元。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節期間,一系列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研討活動以「中國峰會」的形式出現。本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席皮埃爾·萊斯屈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盛讚中國電影。

  他公開表示,中國電影正走在創作日益豐富和多元化的道路上,看好戛納電影節與中國的合作。

  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全球範圍來說,電影產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多年來由於政策的限制和保護,國產電影雖然屢屢在海外獲獎,可在電影產業的層面上,全球化的程度還遠遠不夠。

  包括很早之前的《卧虎藏龍》和去年在柏林電影節摘得桂冠的《白日焰火》,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可是承載這些中國電影的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化之路還有多遠?

  電影產業的覺醒

  「目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總體形勢是非常好的,很多數據都顯示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很多電影票房的收入出乎人們的預料,人們的電影消費意識正在被喚醒。」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貿與會展學院副院長王海文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編撰的《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的數據也反映出中國電影產業正在覺醒。

  其中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為618部,全年上映中外新片329部,總票房為296.39億元,其中國產新片259部,佔總票房的54.51%。2014年,我國銀幕數量達到近23592萬塊,相比2013年的1.82萬塊增長了29.67%。全年城市影院票房觀影人次達到8.3億,同比增長34.52%。全年全國放映總場次為3875.58萬場,同比增長37.81%。核心觀眾群在2014年約佔整個觀影用戶的22%(2875萬人),並貢獻了46%的票房。

  數據還顯示,2014年,我國銀幕數量達到近23592萬塊,繼續保持銀幕總數全球第二的優勢。新增銀幕以縣級城市為主,新增銀幕5397塊,同比增長29.66%,平均每天新增銀幕14.79塊。各地加快了縣級城市數字影院的建設步伐,三四線城市、中西部地區成為影院建設的主要區域。

  記者了解到,中國目前僅次於美國擁有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佔全球票房的比重為13%。2005年到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平均每年為30%以上,2014年票房實現近300億元,比2013年增長36%;截至今年4月,每天新增27.8塊電影放映銀幕。

  但是即便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中國的電影產業依然有巨大的潛力亟待開發。以法國為例,法國平均每人每年觀看3部電影,而中國的這一數字僅為0.6。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擴大,高票房國產影片的數量越來越多,國產影片的單片票房紀錄不斷被刷新。

  易觀智庫和1905電影網日前合作推出的《中國電影觀眾觀影行為調研報告2014-2015》顯示,中國觀眾的觀影頻率中,每年觀看5至15部電影的觀影人群佔比最高,即觀眾月均看一部電影趨向常態化,這也與產業化改革初期人均觀影次數趨近於零的情況截然不同。

  「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電影,這在1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更多觀眾形成看電影的習慣,對於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來說都是好的信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電影從業人員告訴記者。

  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電影產業不斷壯大,這也反映出中國電影產業,電影人,從未停止向國家化邁進的腳步。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電影產業的國際化水平仍處在起步階段。

  電影產業的覺醒,已經為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化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產業規模的擴大也讓國際化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實。

  「對於國產電影而言,國內的票房過好也有不利的一面,國內的票房滿足了投資商的預期回報,將會削弱電影國際化的動力,畢竟國際化就意味著面臨風險。」王海文告訴記者。

  國際化「從未止步」

  在電影產業國際合作方面,中國從未止步。

  此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項目曝光一事,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電影《長城》由樂視影業、中影集團攜手好萊塢「六大」之一的環球影業,以及傳奇影業共同投資製作,這一電影從一開始就計劃面向全球市場,票房目標就是針對全球市場,1.5億美元的總投資額遠超過目前國內已經上馬的所有電影項目。

  樂視影業CEO張昭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公開表示,好萊塢不僅是美國電影的中心,也是世界電影的中心,中國電影產業要想真正走進全球化時代,只能對標好萊塢,要勇於與好萊塢電影企業合作,也要敢於與他們競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美國商務部部長普利茲克時曾指出,如果有中國企業害怕和美國企業合作、不敢競爭,這種企業是懦夫!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已經不只一次做出類似的表態,不管是從政府端釋放的信號,還是企業自身的需求來看,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然成為大勢。

  例如,中法兩國簽訂電影合拍協議之後,《狼圖騰》等作品的成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口碑和票房均成績不俗,與中國合拍電影自然成為今年各國電影人討論的焦點之一。

  負責《狼圖騰》發行工作的格扎維埃·卡斯塔諾曾指出,無論是將中國電影搬上法國熒幕,還是法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合拍都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可以達到令兩國觀眾都感興趣的效果。

  在推廣本土電影走出去方面,電影產業也未曾停歇。

  記者了解到,這一屆戛納電影節,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更為今年的國際電影市場帶來了50部不同類型的電影作品。

  「我們國家其實一直在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化發展,包括舉辦北京電影節等活動,讓別人了解我們,也便於我們走出去。」王海文告訴記者。

  中國電影無論是追求藝術、啟用國際化宣傳方式還是直接體現其文化產品屬性,其邁向國際影壇的腳步從未停歇過,雖然中國電影無論在藝術成就還是電影票房領域都在國際上有所收穫,但中國電影作為一個整體產業,「走出去」仍處在初級階段。

  「其實即便走出去也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海外合作開始日趨增多,已經有不少電影項目開始了海外合作的嘗試。」北京光彩影業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韓軼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海外合作增多,但這種合作產生的電影產品基本上都是面向國內市場,即使有走出海外的動作,取得的效益也不明顯。

  對於制約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化的因素,韓軼給出了他的看法。

  韓軼認為,制約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化的因素大體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供體角度,電影本身的題材是否吸引人,內容是否製作精良等因素。另一方面從需求角度,對方市場的需求,觀眾的偏好和檔期、渠道等因素。

  韓軼指出,「走出去」不是電影本身的「走出去」,電影包含很多硬體軟體設備等各個方面要素的合作,例如影視人才的國際化,資本的國際化合作,技術的合作,合作的途徑非常多。作為產業來說,國際化涉及到很多方面。

  他建議:「用一種全球價值鏈的視角,分析電影產業國際化當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重點突破,全方位推進。」

  國際化的前提是精品化

  在中國實力和影響力整體提升及中國政府對文化產業實行傾斜政策的作用下,中國電影市場體量大、增速猛、潛力大,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無法錯過的重要機遇。

  但是,中國電影產業國際化,必定會面臨挑戰,其實很多電影人都意識到,中國電影產業正處在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之中,「下一步怎麼走」將影響著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趨勢。

  對此,韓軼表示,中國電影難以走向世界或者說不被他國院線看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部分電影粗製濫造,拍完了事。很多電影劇情老套,缺乏原創性,機械化的照搬照抄一些經典,過分注重特效、布景以及演員陣容,而忽略了影片的核心故事。很多人認為中國電影國際化的前提首先要有精品化戰略。

  而王海文也對此看法表示認同。他認為,中國電影產業真正實現發展壯大、走向國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題材的選取。打造精品電影。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包含了文化思想的傳播功能,而不單單是一種商業價值。這個功能一旦缺失的話,即便暫時的票房收入會增加,但是長遠來看,對於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王海文補充道。

  他認為,作為電影創作者,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選題的題材,此前很多電影票房很好,但是缺少能夠影響電影產業發展走向的影片,或者稱之為里程碑的影片。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國產故事影片共618部,院線上映共329部,其中國產電影259部,國產影片票房佔總票房的54.51%。另有未上院線影片359部,約佔所有電影數目的58%。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的全面進入將改變電影產業未來走向。

  華策、小米、百度愛奇藝資本融合;阿里巴巴收購文化中國、優酷土豆;騰訊與華誼兄弟聯姻,這些聯合行動說明,互聯網之於電影產業,不再僅僅是營銷宣傳平台,而是電影產業鏈的發行、製作、創作、資本以及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造和重建。

  王海文告訴記者:「電影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改變了電影的生產方式和運作方式,互聯網的介入,讓電影的營銷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電影的題材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和空間,也將彙集更多人的智慧。」

  王海文坦言:「打造精品也需要有土壤為前提,這是需要很多人全情投入,使電影產業的基礎更加紮實,我認為這是未來中國電影產業應該發展的方向。」


推薦閱讀:

如何解鎖幸福婚姻(精品)
紅崖藝苑詩社精品【第86期】古韻詞風
【國畫山水】清代名家六十二幅山水畫精品
玩文字的女人是女人中的精品
鄭板橋精品小賞

TAG:電影 | 電影產業 | 戰略 | 國際 | 國際化 | 產業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