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一
第一編先秦文學
第一章 上古歌謠和神話傳說
1.我國神話的特徵
答:一。不論是以戰勝自然力為主的神話,還是以戰勝人間罪惡為主的神話,都緊緊地圍繞著人的生存這個主題;
二。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滿著激揚的鬥志、神異的能力和英雄氣概;
三。不論是哪一類神話,都熔鑄著濃烈的情感,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四。神話是一種集體創作,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變化和成型。
2.神話對後世文學發展的影響。
答:一。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示了方向。神話所開創的為人生的主題,事實上成了我國文學發展的主流。神話富於情感、富於形象、富於想像的特徵,也影響著後世文學的發展。
二。豐富多彩的神話作品,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源泉。從我國最早的文學作品總集《詩經》,一直到近現代的文學創作,從詩歌散文,到戲曲小說,無不得到古代神話的滋養。
第二章 《詩經》
1.《詩經》的流傳
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時奏唱之外,還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為外交場合言談應對的辭令,一是作為教育的課本。秦火後,只因為它是樂歌,有幸在學者的記誦中得以保全。漢傳授《詩經》有魯、齊、韓、毛四家。漢代經學興,為五經之一。東漢末,鄭玄為毛詩作箋,隨鄭學大昌,毛詩獨行,餘三家詩亡。今日所見《詩經》即毛詩。
2.《詩經》中社會政治詩的內容:
答:1.下層人民抨擊政治的詩。
2.官吏對政治表達不滿的詩。
3.抒發生活郁懣和人生憂傷的詩。
4.稱頌執政者的詩。
3。《詩經》中情愛詩的內容:
答:1.歌詠美麗的愛情。
2.抒寫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關社會問題。
4.《詩經》中重要的史詩有哪幾篇?在藝術上有什麼特色?
答:《詩經》中重要的史詩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詩敘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跡和傳說。其特色表現為:
1. 有選擇地描繪具體的事件,從而歌頌先祖的功勛,抒發了周民對先王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2. 周人史詩還有先祖神化的記述。
3. 總結歷史教訓,提出治國思想。
5.結合具體作品說明賦、比、興的含義。
答:1.賦是《詩經》中運用最多的表現手法。它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敘事的,如:大部分《頌》詩,《大雅》中的史詩,《小雅》中的宴飲詩,以及《國風》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敘事中熔鑄著情感,「敘物以言情」。
B.直接刻畫描寫的,如《芣苢》、《十畝之間》,只是平實客觀的描寫場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見出。又如:《溱洧》以春日為背景,繼而特寫一對戀人相約遊玩的對話,最後又轉向青年男女踏春遊戲熱鬧場面的描寫。從場外旁觀的視角,客觀記錄所見,而溫馨喜悅之情自然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會政治詩、情愛詩中的大多數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A.修辭意義上的手法,是《詩經》中用比最常見的一種情形,如《衛風。碩人》中連用六個比喻描摹衛庄公夫人庄姜的美麗。
B.另一種情形是整首詩用比,如《魏風。碩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藝術形象。
3.興,就是起興或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位置。
A.興與詩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氛圍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繫的作用。如《關雎》的起興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鳥的和鳴,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這一類興,都和比難以截然區分。
B.興與詩歌情思不相關的,則往往只是起到起韻的作用。如《唐風。山有樞》,起句「山有樞,隰有榆」同下面的內容沒有任何意義關聯,其作用只在起韻。
賦、比、興在理論上雖然可以區分為三種不同的表現手法,但在實際運用中往往交互出現,經常重疊。
第三章 先秦散文
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散文繁榮的原因。
答:一。經濟方面,生產工具的進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權式微,諸侯爭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學興起。
四。一些讀書人遊說、著述、聚徒講學,諸侯也願意聽取士人的意見。
五。百家爭鳴的文化環境,促成了諸子散文的繁榮。
2.《左傳》的文學特色。
答:《左傳》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一。 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
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四。善於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3.《戰國策》的文學特色。
答:一。 鋪張辯麗,誇飾恣肆的風格。
二。 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
三。 摹繪人物,形貌畢肖。刻畫最為傳神的是策士形象。
四。 引譬設喻,善用寓言。
4.《孟子》文章的主要特點。
答:一。 雄辯色彩
A. 把握對方心理,引導對方投入到自己設置的機彀中來。
B. 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機彀,便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
二。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
5.簡說《莊子》的文學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莊子》寓言特色。
答:《莊子》寓言特色。《莊子》全書基本由一個接一個的寓言組成,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個個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一。 奇幻譎詭的想像。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
三。細膩逼真的描寫。
四。諧趣和譏刺橫生。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辭
1.楚辭的文體特點。
答:1.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
2. 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這就使抒情達意更為透闢淋漓,擴大了表現的容量。
3.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湧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極其頻繁地寫入楚辭,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誌。
第二節屈原及其創作
1.《九章》的風格。
答:《九章》這組詩歌並非寫於一時一地,就其主題而言,大體與《離騷》相同,但在藝術表現上則大不相同:
《離騷》把激越跳動的情感和奇幻的想像誇飾融合在一起,濃墨重彩、波瀾壯闊;而《九章》則是直書胸臆,讓奔放的激情直接傾瀉,文筆較為樸素。如《哀郢》中直抒孤苦憂憤的思念郢都之情,寫得平實素樸。即使是寫景的詩句,也不似《離騷》的奇幻壯麗及《九歌》的飄逸幽渺,如《哀郢》中寫長江兩岸的風物,文筆平實凝重。
《九章》這種平實素樸的藝術特色,體現了屈原創作的另一種風格。
2.《招魂》的藝術特色。
答:《招魂》可能是屈原替楚懷王「招魂」的作品,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主要特色有二:
一。 結構精密完美。例如寫「巫陽下招」,這樣結構精嚴,依據方位和事物層層鋪敘渲染的表現方式,對後來的漢賦的影響甚巨。
二。長於鋪排描摹。例如它寫四方的可怖,羅列眾多可怕的事物,還描繪出它們可怕的形象。想像誇張,新奇怪異,描摹事物,窮形盡相。
3.《九辯》的藝術特色及其與《離騷》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答:《九辯》其實就是由多個樂章組成的樂曲,是宋玉自悲平生之作。它的藝術特色:
一。長於鋪排描摹,並在描繪中創造較為圓融的意境。如開頭那段廣為傳涌的文字,渲染秋氣之肅殺蕭瑟,橫鋪縱敘,把詩人的際遇悲傷之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濃重。
二。刻畫描寫細緻入微。寫落木之枝萎葉衰,從葉片到枝幹,由形態到色彩,都刻畫得細微真切。
三。造語用詞圓熟精美。韻散相間,長短不拘,參差錯落,抑揚變化。
《九辯》與《離騷》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一。從思想內容來說,《九辯》的思想境界不及《離騷》,儘管它也有自標高潔的詠嘆、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種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對不平際遇,他採取退守保身的態度,甚至有感恩阿諛之嫌。
二。從藝術表現看,《九辯》不失為楚辭中一篇精品。《九辯》中的句法固然是對屈原的繼承,但運用似較屈原更為圓熟。而雙聲疊韻字和重疊詞的大量使用,更增強了詩歌的文字美和韻律美。
第二編 秦漢文學
第一章 秦漢散文
1.秦漢散文的發展脈胳和演變軌跡。
答:秦僅李斯,受戰國縱橫家影響。漢散文創作的主流,文體:政論文,文風:切中時事,樸厚無華。
西漢初期賈誼等的情感濃重、文氣縱橫——西漢中後期劉向等的引經據典——東漢前期王充等的崇實誠、斥虛妄,通達深刻——東漢後期王符、仲長統等的抨擊時弊,憤世嫉俗。行文造語在東漢後期向駢儷方向發展。
2、《新序》、《說苑》的文學價值。
劉向散文的代表作,採集群書中的逸聞瑣事編撰而成,寓含勸戒訓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類於後來的志人小說,最具文學價值。如「嗟來之食」,以簡短的筆墨,描寫人物言行,傳達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繼承《左傳》的寫人筆法,但已成為獨立的故事。這類故事,對後來的文言小說(尤其是志人小說)有不小影響。
3.王充散文的特點。
答: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衡》85篇,全書以「疾虛妄」為宗旨,對漢世以來的陰陽災異及今文經學學風、俗儒品格等給予有力的批駁,也包含對東漢神學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實尚用,倡導通俗,反對「華而不實」、「實而不華」。主張獨創,不反對文辭的各具特色。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自紀篇》)這是王充為文的追求,他為了把其「疾虛妄」的思想說明說透,必須「喻深以淺」,「喻難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時也寫得繁冗累贅。
4.仲長統散文的特點。文風較質樸,而富於論辯色彩,往往言辭激烈。
答:仲長統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僅存十分之一。《昌言》和東漢末年許多著作一樣,思想比較龐雜,也比較活躍,而總的傾向是崇實尚用,充滿變革思想。
仲長統堅決反對宦官、外戚干政,反對社會不公。《昌言》的文風較為質樸,而富於論辯色彩,往往言辭激烈。
因為仲長統也受老莊思想影響,有的文章也寫得瀟洒美麗。
第二章 司馬遷與漢代史傳散文
1.司馬遷的生平和創作心態。
答:一。司馬遷,字子長。司馬氏曾長期擔任史官。至西漢,他的父親司馬談重為太史。司馬談學術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傾向道家,其撰著史書的夙願,對司馬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史官世家的出身,對司馬遷的一生影響甚巨。一方面,家族濃厚的文化氣氛,使他從小就得到了優良的文化熏染。另一方面,「司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榮譽,令司馬遷甚感自豪。司馬遷曾有目的地漫遊各地,足跡幾乎遍及全國。這為《史記》的寫作做了資料上的準備。
三。司馬遷的家庭榮譽感所激發出的著史的強烈願望,因為「聖人」情結,而升華為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他生存的命脈所在。
四。司馬遷繼其父為太史令。初任時,司馬遷便閱讀、整理國家圖書館的史料,開始了寫作《史記》的前期工作。
五。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其辯護,武帝大怒,囚禁司馬遷並施以腐刑。這件事給司馬遷的打擊巨大。他憤怨已極,痛苦不堪,也激發了他「發憤著書」的決心。
六。綜上所述,從司馬遷的出身、經歷、思想心態來看,他寫作《史記》有內外不同的動因。基於家庭榮譽感所激發出來的強烈的著史願望。和他胸懷大志的「聖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記》的內因,是最根本的動力:「李陵之禍」所激發的「發憤」情緒,是他著述《史記》的外因,這個遭遇使他對歷史本質的認識更為深刻。
2.《史記》的基礎知識。
答:關於《史記》的史料來源:
1.古史和檔案。
2.口碑史料。
3.司馬遷遍覽經史,親自調查,網羅一切可以獲取的史料,考核編排。
《史記》的體例:
司馬遷創造了紀傳體的通史,開創了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寫通史的範例。五種體例相互配合,構成有機的整體。
本紀,記述歷代帝王的興衰沿革,是全書的綱領;十表,依年月摘記大事;八書,載錄文化、經濟、制度;世家,記載王侯各國狀況;列傳,記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團。本紀、世家、列傳是《史記》的核心部分,他們以本紀為中心,世家、列傳依次分布在外圍,而十表、八書則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形成對核心的補充。
司馬遷開創的著史體例,一直影響著我國二千年的歷史著述。歷代史著,體例或有些微變化,但總未超出司馬遷的五種體例。
3.《史記》人物塑造中人物之間的對比襯托的特點。
答:司馬遷善於使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有不同篇章人物的對比,也有一篇之內人物之間的對比;有並列對比,也有正反對比。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中,年輕氣盛、好勇鬥狠的項羽,與世故老成的劉邦形成鮮明的對比。
還描寫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對主要人物的比襯。如《項羽本紀》中老謀深算而堅忍的范增之與簡單直率又鹵莽的項羽。
4. 《史記》人物塑造中在特定的環境和場面中凸顯人物特點。
答:描寫緊張激烈的環境和場面,把人物置入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去塑造,如《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中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智詐狡猾等等。
5. 《史記》人物塑造中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
答:人物語言描寫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神情風貌。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可以想見項羽的強悍鹵直:「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詐。
6.《漢書》簡況。
答:《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翔實記錄了西漢一代229年的歷史。其體例基本繼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傳」。全書一百篇,分為本紀十二、表八、志十、傳七十。
7.以李陵和蘇武的傳記為例,說說《漢書》刻畫人物筆法細膩的特點。
答:《漢書》不少人物傳記,能夠摹聲繪形,傳達人物的神貌和性格。《漢書》中《李廣蘇建傳》中對李陵、蘇武的刻畫就十分精細。
8.《吳越春秋》內容及寫作特點。
答:《吳越春秋》的前五卷,記敘吳國歷史。主要內容是記敘伍子胥去楚奔吳和破楚報仇的史實。後五卷,記敘越國歷史。主要寫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以滅吳雪恥的故事。
寫作特點:
(1)在記錄歷史中加入虛構和傳說,編寫曲折生動、扣人心弦的故事;
(2)刻畫人物手法的細膩傳神;
(3)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謀遠慮的范蠡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對後世創作歷史演義人物傳奇類敘事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章 漢代辭賦。
1.賈誼騷體賦的創作特點。
答:賈誼騷體賦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旱雲賦》。
一。抒情述志、情感濃郁,與楚辭有明顯的承繼關係。如《吊屈原賦》。
二。直述胸臆,議論多於形象。如《旱雲賦》。
2.枚乘開創大賦體式的《七發》及其特點。
答:一。鋪敘描摹,誇飾渲染的文風。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實感。整篇作品不見抒情的語句,沒有作者喜怒哀樂的表現。
三。遣詞造語趨向繁難和華麗。
四。以主客問答的形式結構全篇。
這些特點,標誌著大賦這種全新的文體正式登上了漢代文壇。
3.比較賈誼、枚乘賦作的特點,把握漢初辭賦創作的發展趨向。
答:漢初辭賦從創作傾向看,呈現為從濃情質實到失情華麗的發展。賈誼和枚乘的作品,分別代表了這一發展過程的先後兩端。其他作家則大抵呈現為過渡狀態。
一。枚乘賦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實感。整篇作品不見抒情的語句,沒有作者喜怒哀樂的表現。與賈誼情感濃郁的賦作相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二。遣詞造語方面,枚乘賦作繁難華麗,賈誼賦作質樸無華。
4.張衡在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東漢賦體文學的創作,呈現為由大賦向抒情小賦的發展變化。張衡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是承前啟後的作家。
一。張衡的《二京賦》模仿班固《兩都賦》,但有所發展,除描繪田獵、宮室等,它還把商賈、遊俠以及街市等市井萬象寫入賦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圖。規模、容量和篇幅都超過了前人。可以說是漢代大賦的絕響。
二。其《歸田賦》是東漢抒情小賦的開山之作。賦作抒發入世的感慨和厭倦,表達作者出世的願望。
三。《歸田賦》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語句清麗流暢,絕無誇飾堆砌;抒寫自己的懷抱和情志,個性鮮明。這些特點,都標誌著漢賦創作傾向的重大轉變。
第四章 漢代詩歌
1.樂府的名稱、分類和漢代的樂府詩歌
識記:
①「樂府」源流。
樂府本是上古掌管音樂的行政機關。
魏晉後,人們把樂府演唱的詩歌也即稱之為樂府,於是,「樂府」又成為詩體的名稱。
②漢代樂府機關職能。
採集民間歌詩、組織文人製作、負責演唱。
理解:
①樂府詩歌分類。
較早分類的是東漢蔡邕,分為四類;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按音樂的不同分為十二類。
②漢樂府民歌的保存。
沈約《宋書。樂志》始有所收集,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有所增補,但已散佚大半。其中題名或標明「古辭」的,一般都是漢代樂府。包括貴族創作、文人創作和民歌三部分。民歌多保存在《相和歌辭》中。
2.五言詩的起源
識記:
①班固《詠史》。②應亨《贈四王冠詩》。是最早的有作者可考且信實的五言詩。
簡單運用;五言詩的起源與形成。
《詩經》少數詩章已出現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詩句。春秋末到戰國期間,民歌中也偶見五言的形式。西漢時期的一些歌謠和樂府詩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到東漢,樂府詩歌里就出現了成熟的五言詩,如《陌上桑》、《十五從軍征》。
有作者可考且信實的五言詩,最早是東漢前期應亨的《贈四王冠詩》,班固的《詠史》,但質木無文。班固之後,文人五言詩漸漸增多,如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三首,標誌著文人五言詩漸趨成熟。
3.《古詩十九首》及其主題
識記:《古詩十九首》釋名及作者。
最早見於文選,編者把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彙集起來,冠以此名。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應產生於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
綜合運用:
①《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背景及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是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這十九首詩歌,基本是遊子思婦之辭。離情別緒、人生的失意和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內容。
一。離情別緒,表現為思鄉和懷人。
1.遊子的思鄉情懷,如《明月何皎皎》開創寫月圓的情境表達思鄉情感。
2.思鄉的根柢,是思念家鄉的親人。如《涉江采芙蓉》寫遊子想念家鄉的妻子,要採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表現思婦的閨思和愁怨,展示她們婉曲複雜的心態。《迢迢牽牛星》寫白晝到深夜,思婦無心織布,遙望星河想著牛郎織女,只是悲嘆、流淚不已。可以想見她思念遊子的深切。
三。游士對生存狀態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某些觀念。
1.有功業遲滯的焦灼和失意,如《回車駕言邁》。
2.有世態炎涼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飄忽如寄。如《青青陵上柏》。
4.遊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們面對現實,審時度勢,重新認識人生的價值:他們想要擺脫虛名的困縛,也不相信永生之事,開始執著於現實的人生。
5.《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並不是玩物喪志。他們背井離鄉,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經歷了挫折和失落後,他們有了新的認識。在種種人生的價值取向中,他們更看重生存的價值。
總之,《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一章 建安風骨
1.建安風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時代,漢末的動亂現實一方面給建功立業提供了可能,激發起士人們積極進取的強烈願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給士人帶來歲月不居人生無常的深沉嘆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氣,以悲涼為美的風尚。儒學地位發生動搖,士人從經學桎梏中解脫,發現了自我,在文學方面轉向非功利的抒情,詩歌創作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並形成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2.曹植詩歌的思想內容。
曹植的詩歌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一。前期多抒發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如《白馬篇》全詩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的愛國勇士形象,頌揚了他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也寄託了詩人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是前期代表作。前期也常瀰漫著戰亂環境所賦予的悲涼慷慨情思和人生無常的嘆息。
二。後期的作品多是表現自己壯志難酬,倍受壓抑的鬱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贈白馬王彪》,全詩充滿了悲苦之辭、憤慨之音。
3.五言《悲憤詩》內容及藝術特點
一。深刻真實地反映了漢末苦難動亂的年代,藝術再現了詩人慘痛的人生經歷。全詩長540字。第一段寫董卓之亂,詩人及難民被擄後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寫在匈奴時想念父母,被贖歸時又不忍割捨孩子的肝腸寸斷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憤詩》在藝術上獲得了極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詩人在親身經歷基礎上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其感情描寫、心理活動刻畫,真實、細膩、複雜、微妙,在詩歌史上實屬罕見。其次,能夠注意細節的描繪,氣氛的渲染,對烘托主題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詩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有史詩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之音
1.時代思潮對正始詩歌創作的影響。
一。正始詩人,崇尚老莊,大暢玄風,建立玄學理論,開始了一個思想史上的新時代。正始士人在玄思妙想中領悟人生,把老莊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帶入到詩中來。有的在詩中創作了一個莊子逍遙遊式的理想境界,有的把這個理想境界人間化,把人對自然的態度引向審美的層次,成為後世山水詩的思想濫觴。
二。玄風對正始詩人的另一影響,就是文學創作的哲理化傾向。正始詩人在更深的層次上對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學的觀照,從詩歌的抒情向詩歌的哲理髮展,在詩歌中注重表現哲理。
2.阮籍《詠懷詩》的藝術成就。
阮籍詩歌的成就主要在於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它們非一時一地之作,既有統一的文學特徵,每首又各具特點。
一。意蘊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同時由於玄學思潮的影響,也就寫得更深邃。
二。用典頗多,多用比興、象徵烘托意象渲染氣氛,顯得意蘊深沉。這不僅是恐因文遭禍,更是因為玄風的影響,阮籍深諳得意忘象之旨,學庄而用之。
三。清逸玄遠之美。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一個清虛空靈的莊子式的理想世界。
《詠懷》詩融哲理、情思與意象為一爐,意蘊深沉,清逸玄遠,不但成為正始時代詩歌的高峰,而且創造了抒情組詩的新形式,開後代左思《詠史》組詩、陶淵明《飲酒》組詩的先河。
3.嵇康詩的特色。
一。在他的詩中創造了一個詩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嵇康第一個把莊子詩化了,使他的詩具有一種清遠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詩歌中還有一種峻切之語。對險惡的世道人心發出一種憤激的批判,鋒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詩中另闢蹊徑。他的四言詩,繼曹操之後為四言頂峰,情調高遠,語言流暢,表現了作者很強的語言功力。
第三章 兩晉詩壇
1.太康詩風形成的原因。
太康年間,時局穩定,經濟發展,詩人們生活安穩舒適,詩歌內容多為平庸寫實。司馬氏政權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無特操」的局面。士人群體的普遍心態是求實逐利、求名自適。他們非常世俗平庸,發之於詩,轉而向結藻清英、流韻綺靡的形式技巧方面發展,形成了「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縟旨星稠,繁文綺合」的太康詩風。
2.太康詩歌藝術形式特點。
一。追求文字華美與辭藻華麗。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三。描寫更加細膩。往往古人一句寫總體,而太康詩人則進行具體細微之描繪。
3.左思《詠史》的藝術成就。
一。有一種建功立業,功成身退的闊大胸懷。如《詠史》一、三,沒有刻意的雕飾與艷麗的辭藻,全部思想感情噴薄而出。
二。充滿著一種悲憤不平之氣。對門閥制度的批判極其強烈,對貧士失志極為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氣迸發於詩中。如《詠史》其二用比興手法表達了這種感情。
三。繼承了建安詩歌的風骨,被譽為「文典以怨」,「左思風力」(《詩品》),就是指他詩歌引用歷史典故以抒時憤,剛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創為《詠史》時的質木無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個人懷抱,使詠史詩有了新的飛躍。
4.遊仙詩。
其淵源可上溯到先秦。在《離騷》中當屈原對現實不滿時就幻想神遊天界。以「遊仙」為詩名,則始於曹植《遊仙詩》。遊仙詩內容有兩種不同傾向,一種純寫求仙長生之意,另一種則是憤世嫉俗之言。
5.郭璞《遊仙詩》內容及藝術。
一。郭璞的遊仙詩有兩類內容。一類是將對現實的失望不滿用隱逸或遊仙的方式表達出來。另一類內容,則是在承繼傳統上求仙長生之主題,以高蹈輕舉、服食採藥為主旨。
二。郭璞的遊仙詩感情真實,坎壈詠懷。另外,郭璞詩情采斐然,描寫形象生動,色澤豐富。
6.東晉玄言詩及其特點
玄言詩的特點在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淡乎寡味,純以韻語敷述玄理,背離了藝術表現的形象、情感等原則。
第四章 傑出詩人陶淵明
1.陶淵明的生平及思想
①陶淵明生平。
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家境貧寒,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性情任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曾數次出任小官,後辭官歸田,退隱不仕。是晉宋時代著名的大詩人,辭賦散文家,所著詩文一併流傳於世,有集八卷。
②陶淵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稍長且天性閑靜,熱愛自然。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心。但思想上主要一面是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面對人生的苦患,以老莊的無為的玄學人生觀去對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佛家般若思想也影響了他。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煩惱,在精神上真正達到與自然泯一的境界,由此而創造出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2.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
一。陶淵明寫的田園風物,都是他生活於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與他們完全融合為一,能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如《歸園田居》其一。
二。真實地描寫了自己的躬耕生活,開創了新的題材。寧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為高潔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在作者的筆下,勞動是藝術化了的很有詩意的行為。如《歸園田居》其三。
三。記敘了他與農夫野老、素心摯友的往還,如《移居》二首。
3.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境界。
一。創造了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這是一種新的意境美的類型。最能代表作者沖淡之美的詩,是《飲酒》其五。
二。形成陶淵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詩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於詩人語言的平易質樸。
三。語言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純凈之美。他詩句的魅力在於內在的感情力量。陶詩語言是不露斧鑿卻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
第五章 南北朝詩歌
1.鮑照及其樂府詩
識記:鮑照生平。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濃烈感情的詩人。他的社會經歷和地位,使他的詩較少宮廷色彩,而更多慷慨悲涼。
簡單運用:鮑照詩歌的內容。
一。對高門世族壓抑人才的不滿與抨擊。
二。邊塞征戍題材之作,描寫邊塞的艱苦及將士衛國的決心。
三。描寫婦女題材的詩。
總之,鮑照詩歌內容豐富,能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綜合運用:鮑照詩歌的藝術成就。
鮑照詩歌的藝術成就,在南朝詩人中可謂最高。
一。他的樂府詩有抒情濃烈、氣勢流暢之美。他把慣用比興、善敘他人他事的樂府詩,發展為一種直接抒寫自己感情、敘說自己遭遇的詩體,把濃烈的抒情與構辭的美麗融為一體,來表現自己的澎湃情懷。如《代白紵曲》二首。
二。語言亦自有特色。注重鎚鍊字句,辭采瑰麗,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擬行路難》其三。並且注意吸收民間口語;善於運用奇特大膽的想像和比喻。
三。鮑照對七言詩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擬行路難》是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鮑照大膽變革,改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而且創造性地自由換韻。鮑照的大膽革新與積極創作,使七言詩體大大發展,直接影響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創作。
2.謝朓詩歌的藝術成就。
謝朓詩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凈瀟散,意象清新明麗,語言明白流暢,聲韻流麗和諧。
一。從情思方面言,小謝因為感情單純,所以因物色感發而或喜或悲時,較為明朗外露,較少百感交集、曲折叢深。如《觀朝雨》。
二。意象創造清新明麗,大多落盡華飾,有一種天然韻味。山水描寫方面的意象帶著更多心象的性質。如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三。語言流暢明白,去除任何晦澀的文字和贅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語。
四。不但創造了一種明麗清新的詩歌格調,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詩的玄思哲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3.南朝民歌內容及藝術特點。
南朝民歌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表現男女之情。藝術特點表現為:
一。首先是格調鮮麗明快,不但再現了南方的自然風光之美,也表現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懷。如《子夜四時歌》。
二。其次是語言上清新流麗和多用雙關比喻,來自於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聰慧。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為五言四句,語短情長,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鑒,對唐代絕句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4.《西洲曲》藝術特點。
南朝樂府民歌藝術水平最高者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長的。詩中寫一女子懷人,情思纏綿,寫景秀麗。語言清新明麗,採用「鉤句」聯接上下,一意貫通而又搖曳多姿。換韻造成迴環婉轉的效果。從內容到形式都堪稱上乘。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賦
1.建安賦作特點。
一。有一個自覺主動進行辭賦創作的作者群,他們積極創作,並且進行理論探討。主要集中在三曹、七子等鄴下文人集團中。
二。建安作家由於思想較為自由,其賦作的題材更為廣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陰晴《秋思賦》、飛禽走獸《神龜賦》、瓜果樹木《瓜賦》等,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三。建安賦作的抒情性進一步加強。
四。在藝術上也有新的發展,成為漢賦向南北朝駢賦變化的開端。後期辭藻流利妍美,對仗工巧整齊,且注意到韻律和諧。
2.兩晉賦形式特徵。
主要表現在用事、辭藻和音律三個方面。
用事又叫用典,即採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簡練且更有說服力量。如左思《白髮賦》十六個字連用四典。
辭藻方面,兩晉賦家刻意求新,如陸機《文賦》。晉賦注意辭藻的流靡妍美和文字的瑰麗新巧。
音律方面,晉賦家除已注意到音聲迭代五色相宣的韻律美的宏觀追求,同時注意到一些具體作品的音律的探討,開南北朝賦聲律謹嚴之先河。
3.南朝駢賦形式及內容特點。
南朝是駢賦成熟定型的時期。其表現形式是對偶精工、事典博贍、聲韻和諧、藻飾華麗。
對偶精工指賦中幾乎全為對句,對偶方式多樣;事典博贍指用典綿密;聲韻和諧指押韻、平仄相對。藻飾華麗指詞語尖新、綺麗華美。
南朝駢賦內容比較狹窄,或為應命奉詔之作,或描寫宮閫深閨物事,以體物抒情小賦為主流。取材纖細柔弱,形象綺麗艷冶,格調細巧尖新。但也有少數情深氣暢又精工奇雋之作,如江淹《別賦》。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散文
1.南朝駢文的成熟發展過程。
一。劉宋時期可視為南朝駢文正式形成的時期。此時駢文四特徵都已具備。對偶,儷采百字之偶;用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辭藻,鋪錦列銹錯彩鏤金;聲律,別宮商識清濁。此期駢文優秀作者為顏延之、鮑照和范曄。
二。齊梁以後,是南朝駢文的成熟期。駢文進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綿密、聲律嚴整、辭藻麗靡的階段。名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吳均《與宋元思書》、文學理論名著《文心雕龍》。
三。駢文至徐陵、庾信,達到高峰。此時屬對更工,四、六隔句對也大幅增加。用事不僅綿密,且更妥帖自然。聲律上不僅平仄相對,而且上下聯相粘,多能做到全篇平仄諧調。辭藻上更是「麗藻星鋪,雕文錦縟」,美不勝收。虞信入北後的《哀江南賦》在藝術形式上達到南朝駢文的巔峰,而且其故國鄉關之思、身世之悲與興亡之感都動人心魄。
2.北朝散文
理解:楊衍之《洛陽伽藍記》。
一、《洛陽伽藍記》五卷,其內容有北魏都城洛陽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傳說、異聞,以及人物傳記。
二、《洛陽伽藍記》屬歷史筆記,也是寫景狀物的散文。
三、《洛陽伽藍記》主要是對佛寺的描寫,還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及其事迹。還記載了不少志怪、佛教故事,而且保存了一些社會經濟和文化史料。
四、《洛旭伽藍記》語言多整齊的句法,時有四六駢句,散句兼用,風格典麗清拔。代表著北朝文人風格特色,對後世散文、傳記、小說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
簡單運用:《水經注》散文特點。
《水經注》不僅是地理著作,也是學術著作。也是描繪山水風光的散文著作。《水經注》的山水散文兼有敘事文和山水文的綜合特點,記敘真實、語言準確。此外,他還將評議、考證等夾於描寫敘述中,使《水經注》具有徵實考證的嚴謹風格。將學和識運用于山水描寫中,是酈道元在散文上開拓的新領域。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
1.志怪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
一。鞭撻兇惡殘暴勢力,揭露官吏欺壓百姓的罪行,表現百姓的反抗鬥爭;
二。反映戰亂動蕩年代的災難事件,人們的不幸遭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反映封建桎梏對自由婚姻的摧殘,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四。讚揚不怕妖怪鬼魅勇敢鬥爭的精神;
五。解釋自然現象,表現戰勝自然災害的願望。
六。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總體上看,多數是短小故事,藝術表現上還比較幼稚,但有一些篇章已經在技巧上較為成熟。如《搜神記》,不僅有完整的結構,離奇的故事,浪漫的想像,注意人物刻畫性格特點,題材處理突出主題,情節曲折,細節描寫以及對話生動,而且文筆已趨於華麗,小說的藝術特點已趨向完善。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
1.《典論。論文》的主要內容。
曹丕《典論。論文》是我國探討文學問題最早的較具系統的文學批評論著。文中論及有關文學價值、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文體、文學批評的態度等問題。表明他重視文學的態度和將文學獨立出來的主張。
一。《典論。論文》對自古而來的「文人相輕」之習表示反對。
二。論文章與事業的關係:曹丕認為文章的社會地位與事業同樣重要。
三。論文氣即才性:把「氣」引入文論中。他以為作家的氣質、個性可以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各有所長。
四。論文體的區分:提出文本同末異之說。根據文的體裁和性質的特點,將文體四科相互區別。
五。論文學批評者的態度:對貴遠賤近、尊古卑今觀點進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申說。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新時代標誌。
2.《文賦》關於創作構思的論述。
陸機《文賦》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統性文學理論作品。此文用賦的形式較為細緻地分析闡述了文學創作過程。《文賦》中論文學創作的構思:
一。他認為文學創作是一個形象思維過程,並描述了文學創作的構思過程。這是《文賦》對我國文學思想發展的主要貢獻。
二。構思中意與物的關係:他概括地提出創作過程的心態特點是內視和神思,這是他在文學理論上的重要建樹之一。
三。構思中的靈感:認為創作者靈感的潛意識表現為突發性和不受主觀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動性。
陸機論述了靈感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靈感的心理特徵,以及靈感的根源,特別注意並論述了文學創作的整個過程。這也是他對我國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主要貢獻。
3.《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系統完整且結構嚴密的文學理論專著,在我國古代文學思想發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全書著重探討者有:總論,即全書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文體論,系統而周密地詳論文體的分類;創作論,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與質的關係,以及寫作技巧等;批評論,評論前代文風及作家成就,並探討批評方法。
一。總論:《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辯騷》五篇是「文之樞紐」,也是全書的根本論點和論文的關鍵。《宗經》在全書的理論觀點中最為重要。
二。文體論:文體論二十篇,分為文、筆兩部分。他為辨析文體分類:以文筆分類;以性質分體;不可分者別闢一類。
三。創作論:創作論二十篇是全書的精華。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對文學與現實的關係;繼承與創新;內容和形式;藝術構思;創作過程;文學風格及寫作技巧。
四。批評論:他提出建立正確的文學批評方法,論述了批評家的修養,批評家的態度,批評標準,為文學建立了批評方法論。
4.《詩品》的文學批評成就。
鍾嶸的《詩品》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詩論專著。其詩評主要目的是探討作家與作品的流別,分其優劣,論述文學的進化現象,也論各家源出與得失,而且建立起歷史法的批評。
一。在文學理論上,鍾嶸闡述了文學家環境與文學的關係。
二。鍾嶸將詩歌抒情意義的地位提到極高的程度。心物交感論,從社會生活領域去展開的論說是鍾嶸提出和建立的。
三。鍾嶸還提出自然美說。提倡自然聲律,保持詩歌的自然美。將寫實的表現方法提到了重自然的審美趣味的高度。
四。鍾嶸又提出風力華采說即審美的具體標準。他要求詩歌當具備寫實抒情,自然美,風骨,華美的特點。
五。從以上可見,鍾嶸對五言詩進行專項研究,並別其來源,開了專體詩研究的先河。他建立起自己的詩歌批評理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第一章 隋代文學與初唐詩歌
1「初唐四傑」詩歌的創作特點。
答:一、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面向市井,寫個人生活情懷,也寫滄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胸懷開闊,氣勢壯大。宮廷詩人應制詠物時以頌美為主的寫詩傾向,由他們轉向了獨抒懷抱的慷慨多氣。
二、四傑往往用七言歌行來鋪寫抒情,夾以議論,篇幅可長可短,句式參差錯落,工麗整練中顯出流宕和氣勢。
三、當時漸趨於成熟的五言律,對偶整齊、聲律諧調,表現感情具有穩定性,而四傑的五言律也透漏出非常自負的雄傑之氣和慷慨情懷。
四、四傑詩風並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他們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縟之病。
第二章 盛唐詩歌
1.高適邊塞詩的風格特點。
答:高適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年詩,頗多不遇之悲慨,都寫得蒼涼悲壯,跳動著一顆不甘寂寞、急於用世的雄心。他曾有多次邊地和軍中生活的真實體驗,寫出了一批優秀的邊塞詩。如極負盛名的《艷歌行》,不僅內容豐富,極具現實性,而且感情激昂,慷慨悲壯,雖多用律句駢語,但不以文采華麗見長,而以縱橫頓宕、氣質沉雄和骨力渾厚取勝。他的那些書寫個人生活體驗的詩作,常將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雜糅在一起,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仍是慷慨昂揚的,如《塞下曲》等,均不失慷慨悲涼、粗獷豪放。即使是他不擅長的絕句,如《別董大》等,也有氣質沉雄、境界壯闊的特點。高適詩以質實的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詩見長,氣質沉雄,慷慨悲壯,粗獷豪放是其突出的風格特色。
2.高適、岑參邊塞詩在表現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什麼不同;高適、岑參並稱的原因。
答:表現內容上的不同:
一。高適反映現實問題要超過岑參。他的詩歌在反映現實的深度方面超過同時許多詩人,其詩歌創作頗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渾厚,有一種感慨悲壯的美。
二。描寫邊塞風光,民域風情上,岑參超過高適。詩人熱情地歌頌印象中的軍旅生活、邊塞風物、民域風情,描寫神奇瑰麗,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藝術上的不同:
一。高適將自己的個人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
二。岑參的詩歌中帶有感性的色彩,講究感覺印象,浪漫的想像,飄逸的描寫,寓情於景。
三。高適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駢語,但以縱橫頓宕,氣質深雄和渾厚的骨力取勝。岑參七言歌行縱橫頓宕、舒捲自如體勢十分靈活。
原因:高、岑二人同是以邊塞詩著稱的盛唐詩人,一樣有入幕經歷而且詩風相近,在杜甫的詩中首先將高、岑並稱,後來嚴羽也將高、岑並稱。
第三章 李白
1.李白的思想性格特點。
追求功名、漫遊山水和求仙學道,伴隨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負、生活情趣和性格氣質,在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側面的表現。
一。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遺世獨立的思想,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李白把這三者結合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導思想。
二。任俠與求仙是其一生活動的兩個重要方面。他的俠膽、仙趣、狂飲極大地刺激著其個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獨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達觀的性格。
三。在李白的性格里,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這正是他的自由性格的生髮點。從自然與神仙中,他想得到一種使心境得以寧靜和使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
2.李白樂府歌行的特點。
一。以第一人稱的抒懷和議論表達主觀感受。
二。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形成了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種奔騰迴旋的動感。
三。李白的樂府詩創作已完成了從漢魏古體到唐體歌行的根本性改變。
四。李白歌行的創作成就比樂府高。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3.李白絕句的個性特色。
答:李白的近體詩以絕句的成就最高。
李白的五絕多自然明快的優美情韻,這主要體現在那些隨口而發、頗多神來之筆的小詩中,如《獨坐敬亭山》和擬樂府民歌《靜夜思》等,體制短小,適於寫一地景色,一時情調。李白能以簡單的景物,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隨口說出而情趣叢生,簡練含蓄,自然天成。
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和送別詩為多。他那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氣質,他那天真純樸的童心,與自然山水冥合,觸發新奇靈感,無論寫景言情,無不蘊含飄逸瀟洒的風神,形成清新俊逸的爽朗情韻。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無不興到神會,一揮而就,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
絕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間呈現,其開朗的性格、率真的感情、洒脫的氣質,全部反映於其中,充分顯示出個性特色。
第四章 杜甫
1.杜詩沉鬱頓挫的特點。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主要表示自己學力深厚,寫作技巧嫻熟。後來,當他經歷了干戈離亂、艱難困苦,創作日趨成熟後,「沉鬱頓挫」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的含義。可真正作為杜詩藝術風格的定評。
一。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徵:杜甫詩歌,特別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種時代加在無辜者身上的悲劇,籠罩著悲涼的氣氛。如《登樓》,詩風沉鬱。這種沉鬱風格是時代心理在杜詩中的反映。
二。潛氣內轉和波瀾老成:中年以後,由於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氣勃勃的詩人變得沉鬱了。但他是一個極有骨氣的人,鬱積心頭的悲慨涌至口邊時,往往又一口氣強咽下去,心中的情感迴環往複,流露在筆端的是潛氣內轉的起伏頓挫,給人以波瀾老成之感。傑出的代表作《秋興八首》,一次一次的憶長安、感盛衰和傷淪落,沉鬱迴環,悲慨深沉,極頓挫之致。
第五章 大曆詩壇
1.劉長卿的詩有什麼風格特色:
①生不逢時的冷漠寂寞情調,在他的詩里反覆出現,以至於詩歌意象的構成也帶有某種類型化的傾向。
②喜吟秋風、夕陽,將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蕭瑟的詩歌意象中,尤顯濃重深長。
③抒發懷才不遇之感,寫遷謫之怨和離別之情,描繪山水景物。
④五言詩寫得好,自許「五言長城」。多數詩寫得省凈流暢,整散協調而節奏流暢,風格清冷淡遠。
2.大曆十才子的藝術特色。
一。都擅長五言律詩,風格大致相同,沒有分明的強烈的個性表現,體裁、謀篇、遣詞都偏重於工整精練,題材內容並無新意。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緒支配,選擇的詩歌詞語往往帶有凄清、寒冷、蕭瑟乃至暗淡的色彩,整體上具有凄涼衰颯的風格。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雖為生活中常見事物,但描寫細緻,刻畫逼真。如錢起《湘靈鼓瑟》逼真地描繪出帶有清幽韻味的小境界。
四。詩的境界流於淺近狹小。往往一、兩句就勾勒出「詩中有畫」的優美詩境,但往往構不成通篇渾融一氣的意境。
3.顧況詩和李益詩的風格特點。
在過渡時期的大曆詩壇,顧況和李益是有突出特點及貢獻的詩人,他們對中晚唐詩的影響很大。
一。顧況繼杜甫、元結之後,倡導「風雅」,強調詩歌應反映人民疾苦。主要體裁是古詩和樂府。詩風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蘚山歌》;又有奇思異想,充滿狂放之氣的一面,如《悲歌》其二。他的詩預示了貞元元和間元白、韓孟兩大詩派的共同特點,其通俗坦易的一面影響了元白詩派,其縱橫不羈的奇異一面為韓孟詩派所承而變本加厲。
二。李益的詩較突出地表現了大曆詩風格上的兩重性,既有盛唐的餘韻,也有中唐的先聲。他的邊塞詩內容比較豐富,詩中不乏豪情壯志,如《塞下曲》,氣概豪邁,明顯帶有盛唐餘韻。但亦有不滿戰亂的哀怨傷感情緒,反映在其邊塞詩中,形成一種低沉悲愴的情調。李益詩各體皆工,尤以七絕為第一。如《從軍北征》。在寫景抒情時,注重於瞬間感受中捕捉詩意,可已不象盛唐詩人那樣著重總體感受的把握,而是偏於較精細深婉的心態描寫。
第六章 中唐詩歌
1.白居易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的不同特點。
諷喻詩的特點:反映國事民生,可發揮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興傳統。
閑適詩的特點:多寫個人閑居獨處時的生活感悟,詩風淺近平淡。
感傷詩的特點: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動於內而形諸詠嘆者。
2.元鎮和白居易詩的共同創作傾向。
一。文學主張相同,都主張詩歌要反映社會、政治、民生,推動了諷喻詩的創作。如白居易的《輕肥》《賣炭翁》;元稹《上陽白髮人》,都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二。部分詩歌的題材、內容相近。如諷喻詩、艷情詩。
三。藝術上都寫實尚俗。
3.韓愈在詩歌上的創新。
一。追求「非詩之詩」。韓愈才氣縱橫,勇於創新。為避免詩歌因平易流於油滑一途,在藝術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險勁的境界。如其《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構思、想像、意象都很特別。
二。以丑為美,即將生活中的醜陋事物寫入詩中,如《答柳柳州食蝦蟆》。
4.孟郊是中唐苦吟詩人的代表。
孟郊作詩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頓失意的廣闊社會背景下,孟郊為成為苦吟詩人的代表。
一。詩中頗多患難感、憂鬱感,以及人生悲劇與絕望心理交織成的幻滅感。如《嘆命》。
二。孟郊慣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擬和苦吟出來的精警字句,誇張地突出描寫對象。如《寒地百姓吟》。他的詩多表現其凄涼苦寒的貧困生活,詩境幽僻,風格峭硬,籠罩著一股透骨寒氣。
三。孟郊作詩重主觀感受,能妙造幽微,變熟為生,化險為夷。突破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光大自屈原以來發憤以抒情的精神,實踐了不平則鳴的創作理論。
5.劉禹錫和柳宗元被貶後在詩歌創作上的不同特色。
一。題材不同
1.劉禹錫在貶謫期間創作了諷喻詩和感遇詩。諷喻詩採用《詩經》比興體制,詞旨隱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詩受阮籍詠懷詩影響,寄慨遙深而正氣凜然。
他受巴山楚水的民謠俚曲影響,創作出民歌體的竹枝詞和楊枝詞。
2.柳宗元存詩主要作於貶謫期間,主要抒寫被貶謫的抑鬱悲傷和思鄉之情,憂憤深廣。作者再次遭貶後寫了一些山水田園詩,試圖以清凈幽寂的自然境界凈化心靈。
二。藝術特色不同
1.劉禹錫的詩歌總的特色是比較明快,民歌體詩新鮮活潑、格調明快,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近體則寫得含蓄精練,風格剛健爽朗,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2.柳宗元的詩歌風格清冷峭拔,他的山水詩受陶淵明山水田園詩平淡風格影響,但多了一層冷漠空寂,而且寫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隱與晚唐詩歌
1.李商隱無題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①李商隱的無題詩對後代有很大影響。晚唐韓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詩人,直到清黃景仁、龔自珍等,都在詩的風格上受到他的影響。唐宋婉約派詞人、元明清許多愛情戲曲作家都不斷向他學習。
②李商隱表現感傷情調的詩歌,追求一種細美幽約的美,詩而詞化的特徵較顯著,在詩與詞之間搭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樑。
2.賈島和姚合詩的苦吟與孟郊詩的苦吟其異同。
答:孟郊是中唐苦吟詩人的代表,賈島、姚合是晚唐苦吟詩人的代表。他們都是社會的不幸者,仕途不達,窮愁落魄,詩中多寫個人的窘況,充滿著患難感和憂鬱感。在作詩態度上,他們都十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但詩中多凄清寒景,都追求奇險,刻意雕琢字句,詩風都趨於凄清奇僻,故蘇軾有「郊寒島瘦」之說,這是他們作為苦吟詩人的相同之處。
但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個人經歷及藝術情趣有別,故他們的「苦吟」也有明顯的區別。從詩歌內容來說,其詩中多有仕途失意的悲憤,多患難感,多人生悲劇與絕望心理交織成的幻滅感。並且孟郊的詩中還有一股俠氣,表現他被愁苦壓抑的狂放性格,以宣洩心中的積鬱不平。在藝術表現上他更重主觀感受,能突破「溫柔敦厚」的詩歌傳統,光大「發奮抒情」的傳統精神,實踐「不平則鳴」的創作理論。
而生活於晚唐的賈島和姚合,則基本上放棄了理想追求,消極避世、遁世的色彩更濃。雖有少數詩表現其激烈奮發的一面,但他們的詩多為寄贈惆悵製作,極少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詩的格局氣度也更顯狹窄,在這方面明顯不如孟郊。而在藝術追求上,他們更有意追求幽僻清奇的風格,在一聯、一句、甚至一字的推敲上爭奇鬥巧,更適合那些生活困頓、才氣不大的中、小詩人的口味,代表著晚唐一種普遍的詩風,在特定的時期,其社會影響表較大,追隨者也比較多。
3.司空圖詩論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強調詩歌意境美。
司空圖以詩論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說,強調詩歌要有「韻外之致」,即「神韻」。認為詩歌創作應具有「象外之象」,第一個「象」指詩中具體鮮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畫面,第二象指這種形象畫面所蘊含的無窮韻味,是無象之象,不可置於眉睫之前。「韻外之致」是詩歌意境美的重要審美特徵。
第八章 唐代散文
1.韓柳古文運動有哪些主要觀點。
答:韓柳古文運動的主要觀點有: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唯陳言之務去。
一。唐代古文運動之所以至韓、柳始成,主要是因為韓、柳在批判繼承古文運動先驅之文論的基礎上對儒道進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許多反傳統觀念的新解,以文章內容的變革帶動形式的變革,使「文以載道」說產生了實踐意義,並在理論上趨於完善。
二。韓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觀念,在總結前人關於文章作為表現儒家思想體系的「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道」與「文」的關係。
1.從「明道」的要求出發,韓愈特彆強調作家思想修養的重要性。
2.在具體的實踐中,韓愈提出了「不平則鳴」的口號。
三。提出「唯陳言之務去」和「詞必己出」的主張。
四。提出「文從字順」要求文字的表達要流利。
五。「氣盛則言」把文氣與文章的語言表現聯繫起來,認為文章氣勢就是從語言的短長和聲的高下而來。
柳宗元對於文體、文學語言的改革,他的意見也大體與韓愈相似。
2.韓愈古文成就的表現。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於韓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單行、上繼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韓愈的古文在各類文體的創新上有突出貢獻。
1.碑誌。不少作品巧於摹寫,注意剪裁,把精闢的議論,真摯的感情運用於其中,加之善於刻畫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為「一人一樣」的生動傳記文。如《柳子厚墓志銘》形象鮮明,感慨深長,很有感染力。
2.贈序。融抒情、記事和議論為一體的雜文文體。如《送孟東野序》。
3.雜文中的「雜說」,短小精悍而內容豐富,行文尤為不拘一格。如《雜說四》。
二。創作了一種簡潔精闢,清晰流暢,富於美感的新型散文。可以用各種體裁,在各種題目下,根據現實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如《進學解》《祭十二郎文》
三。語言接近口語,通俗明白,能把口語、古語、僻語、奇語推敲改造成新的詞語。如一些成語:「不平則鳴」、「落井下石」、「坐井觀天」等。
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創作風格。韓愈巨大的獨創性的標誌就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它浩氣磅礴,奇偉多變。
3.柳宗元對文學散文的貢獻。
柳宗元文學散文的總體藝術風格是沉鬱凝斂、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憤激、冷峻的色彩和濃郁的詩意,以及明顯的諷諭性、象徵性。
貢獻:
①在傳記散文方面為普通百姓立傳,從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質、善良天性和聰明才智,為傳記文學的畫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輝。
②在山水散文方面創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人與山水密不可分,風格冷峭,蘊涵理趣,開創了描寫自然美的遊記散文創作的新局面。
第九章 唐傳奇與變文、俗講
1.唐傳奇的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各個階段有哪些代表作品。
①唐傳奇的初興期。
從初唐的武德年間至大曆末,為唐傳奇的初興期,即由六朝志怪小說演變為唐人傳奇小說的過渡期。這一時期單篇的傳奇文已出現。張鷟的《遊仙窟》是唐代傳奇初興期藝術成就較高的作品。帶有駢體小說的鮮明特徵。唐初傳奇小說一開始就顯示出風格的多樣化。
②唐傳奇的繁榮期。
從元和年間開始到大和初是唐傳奇的繁榮期,集中湧現了唐代最優秀的傳奇小說,產生許多傳奇大家,題材更加廣泛,尤以愛情題材的作品最為突出。無論主題和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湛和風格的多樣化,都大大超過以往。元稹《鶯鶯傳》是作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的愛情小說。蔣防《霍小玉》是一部愛情悲劇,也是中唐傳奇的壓卷之作。沈既濟的《枕中記》也是唐傳奇中的名篇。
③唐傳奇的衰落期。
從晚唐到五代,是唐傳奇的衰落期。出現了較多的傳奇集,裡面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內容單薄。傳奇作家普遍顯得才力不濟。晚唐遊俠小說崛起,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是晚唐遊俠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2.變文。
「變文」是唐代民間創作的一種新文體,其體裁是有說有唱的,後來為佛教俗講所借用。「變文」之「變」,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意,但當「變文」成了一個專稱後,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經故事的了。
3.俗講。
俗講,可稱為講經文,取材全為佛經,思想內容不外宣傳佛教教義。它是解釋佛教經典的,將艱深而不為「俗人」所懂得的經文,加以通俗的演釋後,變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曉。
第十章 唐五代詞
1.敦煌曲子詞與早期文人詞的區別。
敦煌曲子詞語言俚俗質樸,保持著詞初起時的「原始」狀態,即體制的「不穩定性」。
早期文人詞尚在嘗試階段,文人多以寫詩的手法作詞,大多仍帶有絕句風格,較少在藝術上適應詞調的特點。詩詞界限不分明,多體制短小之作。
2.溫庭范和韋莊詞在藝術表現手法、藝術特點上的異同。
相同:
一。都以詞名世,並稱「溫韋」。
二。兩人詞的內容都是以男女情愛離別相思為主要內容。如溫庭筠的《菩薩蠻》、韋莊的《思帝鄉》。
三。都開闢了一種新的詞風。
相異:
一。主導風格不同。
溫庭筠:開創詞為艷科的傳統,注重藻飾,以濃艷見長。
韋莊:對民間抒情詞給以藝術的加工和提高,多興會酣暢之作,以疏淡為美。
二。詞風不同。
溫庭筠:僅供歌兒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詞」。適於花間酒下歌詠的香軟詞境,具有悅目樂耳、應歌娛人的價值。是花間派鼻祖。
韋莊:抒情寫懷的「士大夫之詞」。直接抒寫情懷意緒,開啟了文人詞自抒情懷的傳統。成為南唐詞的先導。
三。藝術表現手法不同。
溫庭筠:用虛實相襯的藝術手法,把難言的心緒轉換成可感的優美物象。常以靜態的描繪代替抒情,善於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注重文辭聲律的華美精工。
韋莊:以疏淡為美,寫詞抒情為主,直述胸臆,風格趨向清麗。他是一個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詞的作家,對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敘述。
推薦閱讀: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裝句(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古文原譯 卷七
※你感觸最深的文言文是什麼?
※「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什麼意思?
※獨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