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大正藏2260部)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
刻成唯識論疏序釋題辭
成唯識論者。乃菩提薩埵甚境界。非是二乘異生之所測。李唐三藏曾聚十釋。為糅論。大乘基師親受密誨。為之疏。以揚指外月。雖然筆力古樸。義趣幽邃。學者尚不有卒曉。故淄州朴揚之徒。相繼撰述燈秘。探索論疏微隱。噫燈必靈辨至不釋疏序。古德亦悲矣。爰本邦善珠僧正。妙通三性之玄理。朗曉八門之軌式。大都所著章藻迨於一十餘部。今序釋其一也。惜舊本字蹤不全。句讀難通。余在南京學黌之日。采眾本隨義訂正。間亦至魯魚難辨乃存舊文。一以不私。既施訓於傍。壽梓及之大方。後之君子亦得好本再正焉是為法之一大幸也。
元祿九年冬十月釋通印瑞玄志於洛東禪林之寓舍_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
秋篠釋善珠集
竊以六位精微。資象翼而筌理二篇玄妙。藉蒙列以探機。今此序中分為七段。第一竊以六位湛幽章而海浚者。明如來所證之理甚深難量。第二匪屬具體歸真上遷者。明世親菩薩造論三十頌釋佛經唯心之義。第三義繁文約競響而已者。明護法等十菩薩造論釋本頌義。第四在昔周皇其詳可略者。明先代三藏等譯也。第五惟我親教云爾而已者。解玄奘三藏所翻為是也。第六斯本匯聚依士釋也者。總明成唯識論名也。第七基學□融愷詳幽致爾者。敘基師自謙述作也。始中有二。先舉外書儒道二教微妙不測。後況乎下明內典佛教幽深難解。始中又二。先舉儒書。周易六爻為六位。後舉道教。老子五千文為二篇也。竊以者。斯發端之辭也。言六位者。釋名曰位立也。說文又曰。位列也。爻所陳列故稱為位。位既有六故曰六位。則六爻也。爻□交切。效習也。案。爻易卦之畫也。布宣於爻放效萬象也。且約人事說者。一位為士。二位為太夫。三位為三公。四位為諸候。五位為天子。六位為宗廟。但三爻始造叫於萬象未盡故。四而重之。乃有六爻也。三爻者即三才。謂天地人。此天地人名有體用也。體三者則三才也。天用者陰陽也。地用者剛柔也。人用者仁義也。且此周易三聖所造。何者易曰。(干下幹上)(此上下三畫合六爻位也。是伏犧所畫。時未出文畫也。)謂天地未分時混合。純然猶如雞子。陽氣上清為天。陰氣下凝為地。人物感陰陽而生其中。書來經雲。啻至文王時方作卦字。卦者掛也。周易者如虛空含萬象。以八卦而該羅萬物。故曰卦也。周公作爻字。謂六爻別廣釋故。文王者總六爻而說故。孔子作十翼。即伏犧文王周公孔子合為四聖。然名三聖者。周公者文王之子故。不別舉耳。言精微者。易道玄深難測。名為清微。言象翼者。有人云。周公造象者不然。孔子所造十翼內有上下二象。則此象也。然象則別翼則通。除翼已外更無別象也。翼者即十翼也。翼羽翼也。孔子□明易象為之羽翼也。有博士雲。象者非十翼內象也。象者指根本。文王之書也。翼指技末。孔子之傳也。言筌理者。取魚為筌。取兔為蹄。由其筌蹄以求魚兔。魚兔既獲。筌蹄喻能詮之教。魚兔喻所詮之理。(此出莊子)言二篇玄妙者。此出道教也。言二篇者。謂老子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餘言也。篇者書也。編也。所以二篇者取象天地。先道而後德。經雲。道之尊。德之貴。天為上。地為下。天以四時生。地以五行成也。言老子者。亦老亦子故云老子。則說二家。一道家。二德家。但有二卷故難知也。此三玄之一也。言道德者。道是本。德則末也。道者術也。謂經術政之道也。德者得也。謂美所歸無有不得。故曰有德也。體即忠信貞實也。夫論道德者。孕氣含精。至虛至一。應群為而常寂。生萬物而無心。不為也而無不為。不化也而無不化。若幽谷之應聲也。不阻宮商之殊。如明鏡之照物也。豈隔奸(惡)15之異也。言玄妙者。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云玄妙也。蒙列者。蒙則是莊周。莊周姓庄名周。宋國蒙縣人也。列者列子。得風仙乘風而行。號為風仙。列子八卷。莊子三十二卷。二篇玄妙憑蒙列以通幽故。言探機者。機居依切。微也。即幾微之道。無形無聲不可尋。且憑蒙列影響尋得也。探□含切。深取也。故曰六位精微至探機也。 況乎非有非空。息詮辨於言蹄之外。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下第二出其釋教。釋教中先出理深難見。次至覺下出證理之人。所謂佛及彌勒也。言況乎非有人及不生不滅者。般若經曰。真般若者非有非無。無起無滅不可說示。肇公解雲。言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謂是非有。言非無者言其非是無。非謂是非無。然則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是以須菩提終日說般若而無所說等今直應雲所證真理離有無邊故云非有非空。亦無起盡故云不生不滅。 至覺□照其宗。將聖獨甄其宰。此次出證理之人也。至覺者大覺如來也。將聖者彌勒尊也。有人云。將聖者佛大聖也。至覺將聖俱佛。何勞重言。故前解好。將大也。甄去皆切。明也。宰哉改切。本也。將聖出論語又宰害割也。出莊子。 無言之言風驚韜邃彩而月玄。非有之有。波騰湛幽章而海浚。此出佛所說言教也。驚覺也。和風驚動卉木即令生牙出花。佛教亦爾。驚覺有情令生道牙開七覺之花也。韜吐勞切。藏也。邃私醉切。深遠也。彩光彩也。如高天玄月帶光彩而應於萬水之中皆影現也。佛教亦爾。適應萬機現於眾生心鏡也。言非有之有等者。此出教玄標理深。言海浚者。浚思閏切。深也。所說之理湛然甚深也。湛直斬切。滿也。安也。水不流也。幽微也。有本作涵。下陷切。沒也。幽字可也。章美也明也。又辨也。 匪屬具體鄰智演賾鉤深。則空性了義幾乎息矣。下第二明世親菩薩作三十頌釋佛經唯心之理教也。匪萬尾切。非也。屬屬著也。世親菩薩也。言具體鄰智者。普嘆世親菩薩具能體解唯識之理釋經所說唯心之教。故云具體。位居十向終。心鄰於見道無漏智。故言鄰智。深賾鉤深者周易文。易曰。探賾(仕麥切幽深也)索(求也)隱。鉤(倭言加氣出之)深致遠。言物在生扃幽隱之處則能索鑰令其出。魚在深泉之下則將鉤鉤之令出也。菩薩造論釋經亦同於此也。言幾乎息矣者。幾近也。言菩薩不作論釋佛深義。其佛經義近將休息滅沒也。故云匪屬具體鄰智等。 唯識三十頌者十支之一支。天親菩薩之所制也。上嘆造論之人。此下標所造之論。言世親菩薩蒙無著誘。深悔先非。研精潭思。制大乘論凡百餘部。後移憍賓彌國。情恢奧旨用暢深極。采撮幽機提控精邃。遂著唯識三十頌破斥余乘。摧伏外道以申大乘之妙趣。略頌雖畢廣釋未就。以升兜率陀天。生於彌勒內眾中。蓮華中生。蓮華才開。慈氏贊雲善來廣慧。生經六日下報無著。即時復有火辨親勝二大論師。正釋本頌以采論意。如西域記。言十支者。支支分也。是瑜伽之支分也。唯識燈曰。謂百法。五蘊顯揚。攝大乘。雜集。中邊。二十唯識。莊嚴。分別瑜伽。又除攝大乘加正理門論則為十也。 白虹飛祲素毫銷景。線華奧旨舛鳳訛風。貝葉靈篇乖魚謬日(日字一本作魯)言白虹飛祲者。祲(子鴆切)佛滅度時。西方有白虹十二道互於上天。祲陰陽氣相侵漸以成災也。又妖氣也。禮中有觀祲篇。大史登高台觀於上天。天上有妖異祲氣。知有不祥之事也。周書異記曰。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壞人會傷折樹木。山川天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達夜不明。穆王問大史庖多曰。是何征也。庖多對曰。西方有聖人滅度表相也。當此之時入涅槃。至漢明帝時全一千二十年也。言素毫銷景者。謂白毫消滅不復有放光之期也。素白也。銷隱也。景光也。言線華奧旨者。如線貫華等。即訓經五義中是一義也。言舛鳳至謬日者。謂佛滅度後經教傳者多有錯失乖謬也。如人寫宛風字則錯作鳳字。以相似故言舛(倭言阿夜末都)鳳訛風也。貝葉靈篇乖魚謬日者。言貝葉者。有人曰。夫梵本板似貝其葉似樹皮者非也。今按新華業經慧苑師音義上捲雲。貝牒貝。北蓋切。牒徒頰切貝多樹葉。意取梵本經也。牒謂簡牒。即經書之愛稱也按。雲貝者。貝多則梵語也。貝多羅此則樹名。既是梵語。何雲似貝。且如魯字。元是一字也。□有人不解開為兩字。謂魚與日也。俗語曰。書三寫帝成虎魚作魯。佛經亦爾。去聖既遠。傳者多乖。清濁難分也。寫蘇於切。 顧惟法法寶斯文行墜。誕茲融識秀跡傳燈此文兼嘆世親及父母也。惟(於毛比美波)行墜(於知奈牟土須流爾)誕(有美氏)秀(比伊天多利)跡(阿土乎)行正訓將也。大王古帖中。言行老只是將老。今意亦爾。顧此佛經文將墜零落也。誕懶誕者。謂明世親菩薩九百年間出興於世造論經也。融識者。謂菩薩自能虛融其心識傳燈於世。即傳法二十四人中世親當第二十人也。 晦孤明於俱舍示同塵而說有。解慧縛於攝論表縱而談空。此菩薩健馱羅國人也。本於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三藏非此不解真空道理。且依方便同塵說有。故西明壁記曰。此菩薩初學小乘洽滯名相執法有性。造小乘論凡五百部。菩薩有兄名曰無著。深愍親弟將回小道。乃現卧病用啟迷心。聞兄深患便來問病。為何所作。答曰。由汝小志專學小乘。致令入大道。爾無其分。是故吾憂。世親曰。吾隱大乘顯不乘深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除斷。即執銛刀將自斷舌。無著又曰。爾以此舌顯小隱大。亦以此舌通大明小。斯吾病癒無勞。遂不斬舌便則從之。更造大乘五百部論。由是大乘日廣布。時人號為千部論師。因慮愍傳十地經與攝論。方得悟解依實說空。故言也。縱聖者。人天所許聖人是也。傳法聖者二十四人中是一人也。 鑒洽智周窮神盡睿。研精此頌用標玄極。釋文未就歸真上遷。鑒察也。洽沾也。謂此菩薩鑒察普洽智周萬物。誕生世間利生既訖。攝俗浮生歸真涅槃。舍閻浮報遷上都史。故西域記曰。無著世親師子覺二三賢哲第相謂雲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舍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生。其後師子覺先舍壽命。三年不報。世親尋亦舍壽。時經六月且無報命。時諸異學譏誚以為世親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命往都史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才開。慈氏贊曰。善來廣慧。旋繞才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何處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誰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惓。受者無厭等。故曰歸真上遷也。就徐袖切。爾雅就成也。 義繁文約。泉源重秘。下第三明護法等菩薩造論釋本頌義也。義繁等此之二句發起下文。所以造釋者。義繁文約泉源重秘故也。有人言可屬上世親本頌者非也。文不便故據前取之。 爰有護法等十大菩薩澄情囀激河辨而□微言。游神八藏振金聲而流妙釋(藏一本作識)。十大菩薩者。謂護法。德慧。乃至勝子。智月等十菩薩。廣如述記。澄情七囀者。澄者與澄義同也。湛也清也。激盛也。動也。七囀者謂體業具為因屬依等。如第二述記。言河辨者。語林曰。王大尉問孫興公。郭象何如人。對曰。吐章陳文如懸河瀉水而不竭。言八藏者。謂或定慧三藏更加雜藏。以之為四。大小合八也。又八蘊即是八藏。謂界。世。根。業。隨眠。賢聖。智。定也。此八蘊義如毗婆娑論廣說其相。 凈彼真識成斯雅論。名成唯識論。或名凈唯識論。此略釋所造釋論之名也。問。次下文具說成唯識論名。何煩預釋。答。將標釋論義理勝妙。故先預略釋耳。 義苞權實陵鷲巘而飛高。理洞希夷掩龍宮而騰彩(巘一本作岳又作嶺)義苞權實者。外小宗義名之為權。大乘正義名之為實。理洞希珍者。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王弼曰。無狀無象。無聲無響。無所不通。無所不往。洞通貢切。深邃貌。掩衣儼切。今並作掩字。覆也。匿也。巘魚偃切。爾雅重16隒。郭璞曰。山形如累兩甑貌也。又山形狀似之。因以名雲。 總諸經之綱領索隱涵宗。括眾論之菁華掇奇提異。言索隱涵宗者。索盡也。涵胡蠶切。大也。泛也。洽也(倭雲宇加邊多利)。菁春盛華。又華也。掇豬劣切。拾也。取也。異(倭雲米豆良之)括結也。諸經之綱領者。正約六經名為綱領。兼通諸經。言六經者。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世功德。阿毗達磨。楞伽。厚嚴也。言眾論之菁華者。亦通兼正。正依十一部論名為菁華。所謂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雜集論等。如此皆是為此論證。明唯識等因果行位了相大乘。 魯二國交戰。齊將相共謀為令魯賊退。時有材人姓曹名圭。謂相公曰。食肉是公之能謀。軍旅之事非公所知。時將相即令曹圭從軍。齊與魯戰。魯果退。時軍中將卒不知魯退失。問圭。圭曰。侍登車望之。則知見魯陣亂轍而行邪旗曳地而去起者為實退而已。今藉此事以喻菩薩作論立量破外道退散則同於此也。 故以儀天地而齊載。孕日月而融明。儀語奇切。爾雅曰。知儀匹也。匹者比也。融明也。故以(合雲麻公止爾)孕懷也。 豈只與潢河爭流。雷霆競響而已。潢後荒切。說文積水池也。又音胡廣切。雷力回切。震為雷也。霆達丁切。疾雷為霆也。 在昔周星閟色至道□而未揚。漢日通暈像教宣而遐被。下第四明先代三藏等譯為非也。周星閟色者。左氏傳雲。周魯二庄者。周莊王十年當庄公七年也。夏四月五日辛卯夜時。此時佛生西國也。然則周莊王與魯庄公為同時也。據此文則佛生之日其夜也。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17(落也)而已。偕俱也。又周書異記曰。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悉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天地咸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大微。遍於西方畫作青紅色。周照王問大史蘇由曰。是何祥也。蘇由對曰。有大聖人生西方。故見此瑞。昭王於天下何如。對曰。即時無化。一千年外聲教及此土。當之時佛初生也。18鄙異切。閉也。□塞也。盛也。漢日通暉者。謂漢明帝時佛法到洛也。漢法內傳曰。明帝永平十年。夜夢丈六金人。光明奇特色相無比。明帝悟不自安。其旦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事舍人傳毅奉答曰。臣聞西方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必是雲。即是遣使十八人尋訪佛法。至於天竺國遇見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至於洛陽也。明帝大悅甚。尊重之即於洛陽城西立精舍。即今白馬寺是也。本白馬負經來。因以為名也。摩騰既至□譯眾經也。言漢日者。漢明帝夢所見金人。其頂之上有似日相。則佛頂上相好光明也。指彼相名曰漢日被及也。 譯經律義繼武聯蹤。多覿蔥右之英罕聞天竺之秀。譯經律義者此有二說。一雲。律述也。釋經義也。一雲。經者素怛纜藏。律者毗奈耶藏。論者阿毗達摩藏。譯三藏也。繼武者。武腳跡也。書曰。文王臨武。武即前天寺跡也。聯力然切。連。蹤(阿由美)覿徒答達寂二切。見也。蔥者。蔥領。右者從彼山以西也。通曰胡地。謂從蔥嶺以西。從五天竺以東。彼此中間名胡地也。意者見胡地勝人等而聞天竺勝者少也。 音韻壤隔混宮宇於華戎。文字天懸昧形勢於胡晉。壤隔者。壤如掌切。大塊。言壤。言西方異域音韻為隔如地為隔也。混合也(訓比多多氣)宮宇者。五聲之中第一宮。第五羽也。漢書律曆志曰。宮中也。居中內陽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其五行者。則角為木東春。商為金西秋。征為火南夏羽為水北冬。宮為土中央。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今決者取二聲也。何故不取餘聲者。且舉聲中初後也。又宮宇者同屋舍藏也。其羽訓宇者。羽義屬冬。冬節藏物如宇覆物也。所以五聲屈曲差別者。從十19出糸。名為一忽(比止餘利乃糸)八十一忽為宮聲置中央也。宮聲分為三分。更加餘一分為商聲。即七十二忽。七十二忽分為三分。除一分餘二分為征聲。即四十忽。分為三分而更加一分為羽聲。即六十四忽。言增糸減糸而聲成大中小。即聲之音韻屈曲顯也。華戎者。華京也。則指印度也。戎如終切。夷也。則指胡地也。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指四荒也)天懸者如天為懸也。言形聲者。說文序曰。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解雲。指事者上下字等。謂事好故彼上字點上置也。事惡故彼下字點下置等也。象形者。日月字等。謂月闕故字體長作也。日圓故字體短作也。形聲者。江河字等。謂江字者形置左而右也。水邊置左即是形。工邊置右則聲也。河等字准之可知。言胡晉者。晉即大唐。胡即西國也。 雖則仿□糟粕未能曲盡幽玄。大義或乖微辭微辭致爽。鴻疑碩滯霧擁雲凝。幽絢屢彰。其詳可略。仿□糟粕者。糟(酒糟可牛吃也)粕(穀皮不牛吃也)博士傳雲。昔王居高樓高聲讀書。於時樓邊有作車人。自事已止。望高樓邊聞王讀聲。便問王言為何事。王便答曰。讀先聖書。作車人言。今王所讀唯有糟粕。其真實深事唯在先聖心中。讀而無益。何為虛事。王即大怒將處其罪。作車人曰。我迄八十作車。子習而子唯得糟粕不得深術。其深術者唯在我心。今王所讀與此無異。唯得糟粕不得真實。王忍其語。便生一解還敬彼人等今藉此事故云糟粕。可勘誠文言前譯經論但得外皮不得美味也。爽差也。碩滯者碩大也。言鴻疑者不能令水消解散也。言幽絢屢彰者。絢許懸切。文貌也聚五色彩為絢也。譯言綴文亦爾。前後三藏等所譯經論等種種文義如絢文彩。然其詳審且可略矣。又言幽絢者。高僧傳等記書之名。言前後三藏所譯經論種種文義文彩之相於幽絢中數彰示。故言詳可略。 惟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含章拔萃燭搏景於靈台。蓄德居宗涌談漪於智詔。下第段顯奘三藏所翻為是也。言含章拔萃者。周易雲。含章告章。謂尊卑書繪之上彰明也。萃音醉。聚也。章美也。明也來也。言燭搏景於靈台者。文字集略曰。搏音扶。海外大桑。防虞切。山海經曰。有谷曰源谷(注云即湯谷也)湯谷上有枎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注云言交會相代)皆載於烏(注云日中有三足烏)言靈台者。莊子曰。萬惡不可內於靈台。注云。心為神靈之台也。涌變漪於智沼者。論語曰。智者樂水也。漪於宜切。重波也。 鶩三輪之寶躅□晉金砂。澄八解之真波遼清玉井。晉進也。金砂者。李善曰。跋提河一名金河也。騖亡具切。獸奔也。又亂馳也。三輪者謂三轉法輪也。又雲。戒定慧。又三業輪也。清玉井者。蜀中有玉井。西方聖人以箭射地遂成其井。言水白如玉故為玉井。又雲。佛在太子時與提婆達多弓射天處地即為玉井。三藏至此間求佛法故達力條切。遠也。 忘軀殉法。委動祈通。殉辭峻切。求也從也。其身人物曰殉。言三藏在此土發願而往西方。求法祈禱通達也。 冥契天真微假資習。言天真者天然之異名也。三藏天真宿解。今往西方求法得法微假資習亦更心明也。微隱也。 匪擒靈而顯慢。固蘊福而延祥。擒恥離切。希也舒也。匪擒靈而顯異者。三藏所解所愛非是顯異。或眾事但在其法也。蘊積也。延陳也。延祥者延陳吉祥也。 備踐神蹤窮探秘府。先賢未覿咸貫情樞。曩哲所遺□包心極。神蹤者。佛化眾生游履處等也。三藏亦游踐此處。如西域記廣說也。秘府者即聖教也。探秘(可奈倍流)覿達寂切。見也。樞齒榆切。門戶扉樞也。曩奴朗切。昔也。 誓志弘撫言旋舊邦。言弘撫者。上求佛道名之為弘。下化眾生名之為撫。言旋者。箋曰。言云也。廣雅曰。言從也。旋還也(加倍禮利)邦國也。德簡帝心道延天藻。德簡帝心者。論語曰。帝臣不蔽。簡則在帝心。苞氏曰。桀居帝臣之位也。有罪過不可隱蔽也。簡在帝心。道延天藻者。三藏道德天子玉筆之所陳贊也。如聖教序曰。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誰能方其朗潤。 遂此寶偈南□牒東流。暢翳理於玄津。盪疑氛於縟思。寶偈南□者。□子旦切。出也見也。言此寶偈從中天竺南出見也。言金牒者。如健馱羅國瑜伽等恐水火所損金牒者。如健馱羅國瑜伽等恐水火所損於金牒之上刻勒成文藏於寶室。言東流者。金佛法東流也。暢通也。言疑氛者。氛者祥也。吉凶之先見也。有本作氣。去既切。謂吐吸出入也。可為氛字。言縟思。縟如屬切。辨飾也。謂三藏心中所解大小經論文章義理等如縟也。 穎標三藏殫駕一人。擢秀五天陵掩千古。 穎示三藏殫駕一人者。傳有二說。一雲。穎役餅切。禾穗禾末也。殫終也盡也。駕乘也。一人者天子也。謂終所乘一人也。謂文武聖皇帝(太宗名世民)貞觀二十三年。則於大內卧痾苦疾。避京熱就山涼宮消息養病。漸漸衰損。臨終之日。仰卧三藏法師膝上奄然遷化。故曰殫駕一人。一曰。穎居領切。明也。標顯也。一人者自三藏身也。於明顯三藏盡唯乘駕三藏一人。擢達卓切。出也抽也。 誰與夫家依驤譽空擅美於聲明童壽流芳徒見稱於中觀。云爾而已矣。家依者謂真諦三藏也。驤思良切。揚也。駕了。超也。童壽者即羅什法師也。見稱者所稱讚也。見所也。非聞見法。而已合訓耳也。不必對句故曰所稱也。 斯本匯聚十釋群分。今總詳譯糅為一部。 下第六略釋三藏所翻成成識論名也。匯胡貴切。類也。糅女救切。雜飯也。群(多牟呂。又牟羅加流)十菩薩釋糅為一部。乃三藏之功也。 商攉華梵征詮輕重。陶甄諸義之差有□一師之制。言商攉者。商則人行求財是也。攉去學切。水上橫木所以度也。言華梵者。華大唐也。梵印度也。征明也。詮顯也。言輕重者有無義也。又輕重者輕重也。依聲輕重詮義有別也。有於九切。專也。有□一師之制。又輕重者。則有無義者謂三藏法師翻譯之時商量審定梵與漢語。亦明顯十大菩薩釋本頌互有有無也。葉合也。協也。 成唯識者舉宏綱旌一部之都目。復言論者提藻鏡簡二藏之殊殊。旌子盛切。表也。藻鏡者鏡背文辨也。如藻文故曰藻鏡。二藏經律二藏也。阿毗磨種種文義如鏡背藻。慧學照明如鏡而照。故舉藻鏡鏡唯慧藏也。 成乃能成之稱成立為功。唯識所成之名以簡了為義。唯有識大覺之旨隆。本頌成中道之義著。成乃能成之稱以成立為功者。偏約釋論釋成字。本論亦成唯識故。今則非彼本論成字。言唯識所成之名以簡了為義者。唯就本論釋唯識字也。著炳著也。明也。 唯識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則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 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此文則釋上唯有識大覺之旨隆也。以三十頌顯唯顯中境行及果。存識性遣心外境。由此經中唯心義彌更明隆也。言心所心王以識為主者。心所以識為主其義可爾。云何心王以識為主。解雲。傳有二說。一曰。心意識中心合為主。第八心故。今且對境論以識為主也。一曰。心唯自體通因果位。識則因用唯因強勝。今約強勝心明主義。故名唯識。不名唯心。若爾唯識不通果位。如唯識章。 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此文則釋上本頌成中道義著也。由釋論師釋成本頌遮外境有遺內識空。空有之執既除中道之義彌明也。 三十本論名為唯識。藉此成彼名成唯識。唯識之成以彰論旨。三摩娑釋依士立名。蘇漫多聲屬主為目。此能所相對依六釋八囀說論名也。六釋如總料簡章。八囀如。 論則賓主雲烈旗□載揚。幽關洞開妙義斯賾。雲烈者。雲爰也。於此也。烈猛也。火猛也暴也。韻集曰。列羅列。烈剛士。(倭訓多計久之氏)載揚者。兩陣交戰則旗□急揚也。載者則也。幽關洞開妙義斯賾者。如軍陣交虎破關門打開時城內事物皆顯見也。即因問答破邪顯正諸法實相深妙之義皆顯現也。 以教成教資教成理即成是論持業釋也。以理成理因理成教是成之論依釋也。以教成教者。謂以三十頌略教案立佛說三界唯心教故。資教成理者。謂三十頌教成所說唯識道理故。以理成理者。謂境行果成立教所說唯識道理故。因理成教者。謂以境行果案立本教。境即八識二諦三性等。行謂唯觀智及五度等。果則智斷菩提涅槃也。 基學漸融愷忝陪譯以操觚。業謝顏游謬廁資於函杖。此第七敘基法師自謙自述也。此則舉道中二勝人及俗中二勝人以謙自身也。忝天點切。帖簞切。辱也。陪蒲壞切。侍也。融者道融法師。即羅什弟子也。愷者愷法師。即真諦弟子也。操疾刀切。持也。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書。猶今之簡也。顏者顏回也。游者子游也。此二人並孔子弟子也。廁交也。資弟子也。函杖者。函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劃也。 囑諸雅吹誠事濫竿。顧異良工。叨暉蘊玉(濫一本作監)諸於也。誠事濫竿者。韓子曰。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詣為吹竿。王悅之。宣王死。閔王亦好竿欲一一吹之。南郭處士聽之逃廣雅曰。竿象笙。三十六簧20在中央也。事業也顧異良工者。則楚國能知玉之人名為良工為玉人。卞和是也。叨暉蘊玉者。蘊積也。叨他勞切。貪也。文賦曰。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言顧異良工叨暉蘊玉二句意者。此序文拙而義絕妙。文和韞玉石。義似所韞玉。知玉良工不舍礦石。知義哲人豈譏文哉。韞於昆切。裹也。 凡斯纂敘備受指麾。庶玄鑒來英鏡詳幽致云爾(一本無雲字)纂子緩切。續也組也。指麾舉手曰麾。又指也。爾語助。然也。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 支那日域相宗先德所撰成唯識論末章篇目
通印輯錄
成唯識論
同論疏十卷(現本分本末為二十卷) 大乘基撰 同論開發二卷 同 同論別鈔三卷(分為五卷) 同 同論應鈔五卷 同論光鈔八卷 同論料簡一卷 順璟 同論開發一卷 醴泉沙門玄應 同論疏十卷 西明寺圓測 同論論導 極太 同論疏四卷 惠觀 同論要集(亦云文義記)十卷(或為十三卷) 神21 同論論集十四卷 道證 同論貶量二十五卷 璟興 同論貶量鈔七卷 極太 同論古迹記五卷 太賢 同論決擇一卷 同 同論本母(一百行亦云廣釋唯識本母頌)三卷 同 同論未詳決(亦云別鈔)三卷 義寂 同論同異義一卷(二十四葉) 東都太平寺利涉 同論演秘(釋本論及基疏)七卷(分本末為十四卷) 智周 同論義溫五卷(或分本末成十卷) 道邑 北京鈔(亦云北鈔)三卷 東京鈔(亦云東鈔釋基疏)二卷 同論顯述難知鈔五卷 同論太鈔十八卷(調卷有異) 靈泰 同論義演(釋本論及基疏)十三卷(善珠本分成二十四卷) 如理 同論談微鈔五卷 同 同論義翼(釋論及基疏)七卷 (天竺寺蓮峰崇俊撰惟揚禪智寺法清釋) 同論羽足四卷 元興平備 同論疏記五卷 哲師 同論記十卷 清素 顯輪集 守千 同論記五卷 松室忠算 同論記 信睿 同論僉記三十卷 行賀 同論肝心記八卷 善珠 同論分量決一卷 同 注唯識論二十卷 崇俊 注論記(內題雲要鈔)四卷 顯唯識疏隱文鈔十卷 常騰 成唯識論決三卷 勝庄 同論同異補闕章二卷 東士德一 開題(釋基疏序)一卷 嘉遁訪集記 義精(釋基疏序)一卷 行賀 序釋(延曆十八年於岡寺講)一卷 護命 序釋(釋基疏序)一卷 善珠 義鏡鈔十二卷(或六卷) 清素 同論義景鈔二十卷(或十四卷) 澹凝 同論科五卷 從式集澹凝刪補 同論疏序鈔一卷 從式 同論詳鏡幽微新鈔十七卷 詮明 同論應新鈔(科文四卷大科一卷) 同 同論辨玄鈔二十卷 義幽 同論科七卷 同 同論纂要二十卷(或十卷) 圓測 同論綱要十三卷 道證 同論要集決明章四卷 神雄 同論要集略述十卷 同 同論疏二十卷 玄范 同論義津鈔六卷 藏明 同論集解三卷 慧素 同論義苑鈔三卷 悟真 同論廣述六卷 神雄 同論宗要一卷 元曉 同論要決二卷 遁倫 唯識比量遣偽興真章一卷 行賀 同論解節三卷 宗廓 同論唯量鈔 藏俊 同論同學鈔六十八卷(南都古本調卷不同又問答有具略良算興玄等徒草創貞慶大德編集置今題目) 同論知足鈔 英弘 同論玄塵鈔十卷 凝然 同論科 子真興 同論訓論聞書二十八卷 清凈院光胤 同論略同學鈔十卷 同論泉鈔三十一卷 發心院善圓 (於明朝雖有智旭等義章稍違基疏故不載此) 掌中樞要二卷(開為四卷) 基 樞要方誌二卷(或一卷) 智周 同記二卷 (憬興義濱) 同義暉一卷 行賀 同記二卷 憬興 同記二卷 憲 同記二卷(或分四卷) 常騰 同記二卷 信睿 同記二卷(分為三卷) 印師 同注樞要二同卷二卷 哲師卷 西大寺勝均 同解節記 護命 同記 達 同唯識樞要義一卷 行賀 同要節二卷 同記二卷 義斌 同鈔記四卷(或二卷) 圓證 同要決八卷 常騰 同私記一卷(二十二葉) 玄壹 了義燈七卷(分本末為十三卷) 淄州慧沼 同了義燈記(訖燈第六)一卷 智周 同增明記(盡燈第一)四卷 善珠 同鈔七卷 常騰 同解節記三卷 命 同鈔四卷 信睿 演秘釋五卷 如理
今據興福寺藏俊注進錄。同永超東域傳燈錄。東大寺圓超目錄。同平祚注進錄。義天海東現行錄列章目。_ 唯識論引證六經十一部論
疏雲。又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十一部論。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集論等為證。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雲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即道場寺也從檀越呼之)翻梵本三萬六十頌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雲日照)於西京太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 三。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雲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經八十卷。義凈三藏。弘景律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四。於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欲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財頂之文。即賢首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補文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 五。唐罽賓國般若金剛三藏。(釋普賢行願品成四十卷) 二。解深密經五卷。(解節經一卷陳三藏真諦譯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也又相續解脫經一卷求那跋羅譯是後二品異譯也)唐三藏玄奘。貞觀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三。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未翻譯經本。 四。大乘阿毗達磨經。未翻譯經本。 五。入楞伽經。(此經凡有四譯今存者三本) 一。劉宋元嘉二十年。天竺求那跋陀羅於道場寺譯。成四卷。慧觀等筆受。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二。元魂延昌二年。天竺菩提流支譯成十卷。僧朗道湛筆受。曰入楞伽經。 三。唐于闐實叉難陀與復禮等久視元年五月五日於東都三陽宮譯。至長安四年正月五日訖。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經。 六。厚嚴經。未翻譯經本。 (六經終) 一。瑜伽師地論百卷。(彌勒菩薩說無著菩薩造) 唐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玄奘三藏奉詔譯。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畢。沙門靈會明浚等筆受。 二。顯揚聖教論。(本頌一卷釋論二十卷)。無著菩薩造。 唐貞觀十九年十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玄奘三藏譯。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畢。沙門智證等筆受。 三。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或十五卷本頌彌勒菩薩說無著菩薩造釋論世親菩薩造)。 唐貞觀四年夏。於勝元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唐言作明知識)與般若燈論同時譯出。至七年春訖。 四。集量論(四卷開元錄為闕本有二譯)陳那菩薩造。 一。梁大清二年真諦三藏譯。 二。唐景雲二年沙門義凈譯。 五。攝大乘論(有三譯)。無著菩薩造。 一。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三卷。 二。元魂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成二卷。 三。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二年閏十二月二十六日於北闕紫微殿四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無性菩薩造) 一。世親菩薩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十卷或十五卷。真諦法師歷陳梁二朝故諸文標染論。 二。世親菩薩釋。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成十卷。 三。世親菩薩釋。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二年二月八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成十卷。 四。無性菩薩釋。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於慈恩寺翻經院畢。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成十卷。 日東檗山所刻藏本梁論中誤雜入隋唐二論。覽者察焉。 六。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釋華嚴經中十五地品)世親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永平元年四月於大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辨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畢。 七。分別瑜伽論。未翻譯本。彌勒菩薩造。 八。觀所緣緣論一卷(與真諦所譯無相思塵論同本)陳那菩薩造。唐玄奘三藏顯慶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東都大內麗日殿譯。沙明大乘光筆受。 觀所緣論釋一卷。護法菩薩造。 唐義凈三藏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知積等筆受。 九。二十唯識論。(與元魏般若流支所譯破色心論又真諦所譯修道不共他論同本)世親菩薩造。 唐玄奘三藏龍朔元年六月一日於玉華寺慶福殿譯。沙明大乘基筆受。成一卷。 二十唯識順釋論五卷。護法菩薩造。 唐義凈三藏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十。辨中邊論頌一卷。彌勒菩薩造。 唐玄奘三藏龍朔元年五月一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三十日畢。大乘基筆受。 邊中邊論(有二譯)。世親菩薩造。 一。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論本二卷或三卷。曰中邊分別論。 二。唐玄奘三藏龍朔元年五月十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三十日畢。沙門大乘基筆受。成三卷。 十一。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無著菩薩造。唐玄奘三藏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月二十八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雲筆受。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本論無著菩薩造釋論覺師子造)。安惠菩薩糅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七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閏二月二十九日畢。沙門玄賾等筆受。成十六卷·又曰對法論。 (十一部論終) 瑜伽十支論
義燈雲。謂諸菩薩所造論意非但為弘佛經。亦為廣顯瑜伽中義。詮教不同略有十支。支謂支分。□是瑜伽所有支分。 一。略陳名數支論 百法明門論 二。粗釋體義支論(又名依名釋義論) 五蘊論 三。總包眾義支論 顯揚論 四。廣包大義支論(又雲總攝大乘義支論) 攝大乘論 五。分別名數支論(又雲廣陳大義支論) 雜集論 六。離僻處中支論 辨中邊論 七。摧破邪山支論 二十唯識論 八。高建法幢支論 三十唯識論 九。莊嚴體義支論 大乘莊嚴論 十。攝散歸觀支論 分別瑜伽論 或十支中除攝大乘。彼論別釋阿毗達磨經。非瑜伽論支分之義。應加正理門論。 (十支論終)_
推薦閱讀:
※南師開示學習唯識的重要性
※玅境長老:如何修唯識觀
※成唯識論同學鈔第九卷(大正藏2263部)
※唯識精要前言 唐仲容
※唯識與修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