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大好河山到底在哪兒 | 李零

『編者按:《今天》2014年秋季號「視野:李零特別專輯」已經面世。分「我的天地君親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舒之橫四海」、「卷之不盈懷」五個部分,編入李零文字合共十六篇。「今天文學」將陸續與大家分享特輯文章,敬請關注。』

▎說中國山水(上)

——以太行八陘為例

最近,由《華夏地理》雜誌安排,我考察了太行八陘(註:本文原載《華夏地理》2010年1月號,40–64頁)。吳昊先生邀我來中央美院,和大家聊聊中國山水,我想以太行八陘為例,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切入,講講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愉快。

一、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這兩句話是李白的話,出自《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我們的考察是選在春天,這兩句話很合適。今年的春天特別冷,但風景很美,雪天有雪天的美,晴天有晴天的美,大地賜我以靈感,讓我覺得美不勝收。

張家口大境門上有四個字:大好河山。我曾問自己,中國的大好河山到底在哪兒?毛澤東說「綠水青山枉自多」(七律《送瘟神》),還真的多嗎?說實話,過去我嫉妒過美國的大好河山,也嫉妒過日本的小好河山,覺得自家山水不怎麼美。這種看法太膚淺。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經常飛美國,每次都飛越朝鮮、日本和阿拉斯加。

秦始皇海外尋仙,西有昆侖山,東有蓬萊島。他東張西望,更迷東方。那個夢一樣的地方據說是日本列島,古人叫瀛洲。日本的富士山,很美。秋瑾有詩:「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大洋彼岸,比日本更遠,有個皮吉特灣(Puget Sound),比日本更像海外仙境。那裏真是山連著山,海連著海。岸上,有無數西湖般的湖,星羅棋佈。湖和海也是連在一起。美國的西雅圖和加拿大的溫哥華,彼此相鄰,就在這一帶。

西雅圖有個雷尼爾山(Mount Rainier),也是一座雪山,4392米,比富士山更高,比富士山更美。你在西雅圖,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看見她的尊榮,視覺效果很奇特,那山竟像懸在半空中。

雷尼爾是英國探險家溫哥華的朋友。這是英國人起的名字。人家印地安人不這麼叫,他們是叫塔科馬(Tacoma)。西雅圖的飛機場就在塔科馬。塔科馬的意思是吃人女怪。我見過一張老照片,拍的是印第安老酋長。他背後就是這座山。此人叫什麼?就叫西雅圖。

美國的山確實很美。這是夢一樣的美,虛無縹緲的美,沒有人,也沒有歷史(有也主要是印第安人的歷史)。

秦始皇的夢,漢武帝也做過,但誰都沒有找到海上的仙山,很失望。漢以後,大家全都掉頭西向,轉向陸地上的山。尋仙訪藥,逃避塵世,隱士、道士、和尚,最愛往山裏跑。

白居易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長恨歌》)。海上的山,太虛無縹緲。

李白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迷上的山是可以看見的山。

他看見的山是中國的山。

畫分南北宗,都是畫咱們中國的山。山分南北,人也分南北。中國,胡騎南下,一波又一波,風花雪月,高雅和腐化,統統被擠到南方。

▲ 匡廬圖,荊浩 繪

中國的文人,中國的畫家,宋以後,多在江浙。但荊浩出生於濟源,太行山就在他家門口。他的《匡廬圖》,大家都說,不是廬山,而是太行山。

江蘇無高山,最高的山是雲台山,在連雲港的東邊,清以前一直是海島。浙江倒有不少山,比如李白盛讚,簡直神乎其神的天姥山,就在浙江新昌。這些山和北方的山大不一樣。

南方的山很美,好像美女,臉蛋和身段都不錯,比北方柔美。我是北方人,過去我老覺得,北方的山有啥好看,滿臉大褶子,好像羅中立畫的《父親》,而且乾巴巴、光禿禿,好像裸奔的莽漢。

這種想法,同樣很膚淺。

有一天,有個西方漢學家跟我說,北京去承德,一路的風景真美,美得都讓他喘不過氣來。這讓我吃了一驚。因為我對自己身邊的山已經麻木不仁。

我對北方的山刮目相看,是因為歷史,是因為考古,是因為穿越時空,有了一點大地理的感覺。跑路多了,我才明白,這些山水,太有歷史滄桑感。大山深處,有講不完的故事。

於是我說,美不僅在於漂亮。

什麼叫漂亮?你不是馬,並不知道馬的漂亮,雖然馬就在你的身邊。

現在我才明白,中國的山,中國的水,其實很美。北方的山,北方的河,也自有其雄渾壯麗。請注意,我在「麗」字的前面加了「雄」字,加了「壯」字。雄壯也是一種美。

二、如何看山,以太行為例

前不久,我在《華夏地理》寫過一篇文章,講岳鎮海瀆。普天之下,千山萬水,皇上左不挑,右不選,為什麼單單看中了這十座山、四條水,這裡面大有文章。中國的名山,山不在高,也不在美,關鍵是它的地理位置,關鍵是它的歷史位置,關鍵是它和人的關係。帝王有帝王的眼光,百姓有百姓的眼光,和尚、道士也有他們的眼光。

如何看山?我想講一點地理知識,算是閱讀太行山的導讀吧:

(1)看山,有個總原則,以山定水,以水定路,以路定城。我們要注意山、水和人的關係。兩山之間往往有水,水繞山行,往往有路,路的兩端,往往有村。陸游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城是最大的村。城與城隔山相望,中間有什麼聯繫?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2)中國山水,岳鎮是大座標。嵩山是洛陽所依,天下之中;吳山、華山在西,是秦的一頭一尾;泰山、沂山在東,是齊、魯的標誌,這五座山是橫軸。縱軸,霍山在正北,恆山在其東,都是晉國的山;會稽山在東南,東臨大海,代表吳、越;醫巫閭山在東北,孤懸塞外,代表最北;衡山在湖南(洞庭以南),代表最南。

(3)太行在山西和河北之間,屬於上述縱軸的北段。北嶽恆山就在這條山脈上。我們可以把山西看作一個由兩條直邊和兩條斜邊組成的平行四邊形,好像一顆晶體結構分明也切割整齊的寶石,鑲嵌在中國大地。它東有太行,西有呂梁,南有中條、王屋,北有管涔、恆山,黃河繞其西側和南面,真是表裏河山。四面的邊界是天造地設,不用人畫。

(4)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西北,地陷東南,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天文》)。這個傳說很形象。中國大地,西北高,東南低,有三個台階。太行山是在西北高地的邊緣上,下了這個台階,就是一馬平川。京石高速和京石鐵路就是貼著太行山走,這是沿著古道走。這條古道,現在仍是經濟大動脈。

(5)太行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條2000米高的山脈。古人把太行山比作天下的脊樑。蘇東坡說,「上黨從來天下脊」(《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學官》)。它的南端連著王屋山和中條山,北端連著燕山山脈,好像一個大S。《禹貢》講冀州,它的東界就是這個大S。這個大S地帶是個地震帶,山體以石灰岩為主。

(6)方向很重要。古人講陰陽方位,有所謂「右背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來源是《孫子》佚篇。中國的方向,是以東南為陽,西北為陰,強調居高臨下,屁股坐在西、北,臉朝向東、南。東西,東為上;南北,南為上。這種方向感和上面說的大S有關。

(7)古人說,南北向的山是生山,東西向的山是死山;東西向的水是生水,南北向的水是死水(銀雀山漢簡《地葆》)。中國的水,百川朝宗於海,多半是從西往東流(或自西北向東南流),山,很多也是東西向。山西的山多為南北向,西邊的黃河、中間的汾河是從北往南流,但東邊的水,滹沱河和漳河,卻是穿山而過,自西往東流。

(8)中國北方有三條線:35°線是王都線,從寶雞,到岐山,到咸陽,到西安,到洛陽,到偃師,到鄭州,到開封,一線排開,全是古都;38°線是華夏禦北的第二道防線,石家莊、太原、榆林和銀川在其上下;41°線是長城線,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是華夏禦北的第一道防線,京包線上的北京、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在其上下。

(9)太行山,縱看是看三條線,就是剛才講的35°線、38°線和41°線,我們可以根據這三條線,把它分成三段:南三陘、中二陘、北三陘,從南往北分三段。橫看是看太行兩側的水、兩側的路、兩側的城彼此是什麼關係,沿途有什麼古跡,如城邑、墓葬、寺廟、關隘,等等。

(10)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是流動的,人也是流動的。看山,我們要自「其變者而觀之」,也要「自其不變而觀之」(用蘇東坡《前赤壁賦》之語)。皇帝不可能萬歲,只有山川才當得起萬歲(地質年代都是以萬年為計)。我們看山,主要是看它閱盡的人間春色,比如交通,比如戰爭,都是發生在它們的眼皮底下。

太行山是我的故鄉,我的父母生於斯、長於斯、葬於斯。我以太行山為例,有我特殊的感情。

三、太行南段:軹關陘、太行陘、白陘

太行八陘,其說出自晉郭緣生《述征記》。此書久佚,見《元和郡縣誌》卷十六引。

▲ 太行八陘圖

陘是山間通道,太行山被水流切割,有很多通道,其數不止於八,但八陘最有名。我們要注意,八陘是山西通河南、河北的通道,它們的命名,一般與山西無關,絕大多數都是以太行山外側(即東側或南側)的山口、關隘、城邑而命名。這種山口、關隘、城邑,幾乎都在河南、河北,即使在山西,也是在邊界上。

我們的考察分兩次,第一次是利用春節長假,走南三陘和中二陘。

我們先講南三陘。

(一)首先,我們是順第一道線,先走到大S的南端。

上面說,太行山的南端是連著王屋山和中條山。山之南是黃河,河之南是洛陽。洛陽依託的山是嵩山,水是伊、洛、瀍、澗。古人說的中國,就是這裡。這次,走軹關陘前,我們先去了這個大S的頭:兩個函谷關。秦函谷關在靈寶,是個峽谷,北面是中條山,南面是崤山,中間夾著黃河,峽谷在黃河的南岸。到那兒一看,你才知道,什麼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秦人有兩個門,寶雞是西門,河曲是東門,這個地方是秦出陝西的大門口。傳說老子出關,就是這個關。我們要知道,陝西是陝縣以西,陝東是陝縣以東,秦人的東西是這麼劃分。這裡是西土和中原的分界線。西出函谷關,西出潼關,那是另一番天地。漢代,函谷關東移,搬到新安,在洛陽西邊,離洛陽很近。項羽叩秦關,坑殺秦國的降卒20萬,就在新安。新安西北角有個鹽東村,在黃河邊上挖出過漢代的倉儲遺址,和華陰泉店村、鳳翔孫家南頭村發現的倉儲遺址非常像。這裡出土過關字瓦當,關字就是指漢代的函谷關。這是個漕運碼頭。倉是用來儲鹽,河對岸,山西那邊有鹽池,所以地名叫「鹽東村」(意思是鹽倉東村)。可惜,這個遺址已經淹沒在小浪底水庫裏。

(二)其次,是走南三陘。

1、軹關陘,是山西侯馬到河南濟源的通道,陘以關名。如果從濟源去侯馬,要穿王屋山。到了侯馬,就可以接上同蒲路(大同到風陵渡),北上太原,去大同。這次,我們去了封門口和軹城鎮。封門口是陘道的外口,離軹城鎮約54里。車到封門口,大霧瀰漫,讓我想起王維的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軹城鎮在濟源城的東南角外約4里處,軹城遺址就在軹城鎮的東邊,古城原來比較長,有1000多米,現在只剩一小截,很可憐。這是軹關陘的終點。你很難想像,它在古代有多重要。里耶秦簡講秦驛路,就提到過軹城。這是從西往東數,太行第一陘,說是太行第一陘,其實是穿王屋山。

2、太行陘,主要指晉城南面,天井關到碗子城這一段,出了碗子城,就是沁陽。沁陽是沁水和丹水的交會處。天井關,古代也叫太行關,同樣是陘以關名。天井關還在山西的邊界內,這是唯一的例外。山西,太原以下,自古有兩條大道,一條西南行,即上面提到的同蒲路;一條東南行,經長治、高平到晉城,高平以下是沿著丹水走。太行陘和後一條大道相通,是太原到洛陽的必經之路。我們要知道,胡騎南下,從大同直撲洛陽,必經此道。北魏的石窟寺藝術南傳,從大同雲崗到洛陽龍門,也走此道。山西的古建和石窟,絕大多數都分佈在它的兩旁,特別是南段,長治地區和晉城地區。當年,秦趙大戰長平,父老相傳,丹水是血水染成,酈道元以為不經(《水經注·沁水》),但老百姓的記憶也沒什麼大錯,這裡的確是血流成河。你要知道,這可是同姓相殘(秦、趙都是嬴姓),死了40萬人呀。我們走這條道,可見三道並行,古道是順河道,蜿蜒曲折,最難走,扔在山底下;省道和古道還比較貼近,高一點;高速是修在高架橋上,高高在上,穿山而過,直奔目標,車行其中,如入魚腹,不見天日。快倒是真快,我們是以最快的速度離開古代,什麼也看不到。去,我們是走高速,回是走古道,來回的感受大不一樣。

3、白陘,主要指山西陵川雙底村(原作磢底村)到河南輝縣寶泉水庫這一段。路是沿著清水河走。我們從輝縣薄壁去寶泉水庫,穿太行山,走到陵川,然後從陵川去長治。白陘為什麼叫白陘,據說與白鹿山有關。酈道元說,清水發源於白鹿山東邊的黑山(《水經注·清水》)。白鹿山在今河南修武縣雲台山景區的百家岩一帶,就在寶泉水庫西邊不太遠。陘道的山口,古人叫孟門。這個孟門,不是吉縣孟門(龍門上口的孟門),而是太行孟門,古代很有名。它出名是出在險。山都是刀劈斧削,路很窄。古人說的羊腸阪就在雙底村,村子在兩山下。兩山中間有條道,九曲十八彎,有如羊腸(吃草的動物腸子都長,羊的腸子就又細又長),從山底盤到山頂,當地叫七十二拐,奇險。

這三條古道,出口都在黃河以北,太行以南,古人叫河內之地,也可以叫河內三陘。河內是商朝的腹地。周人滅商,先要滅盂。河南沁陽有邘城,就是這個盂。盂為什麼重要?就是因為它在太行陘的出口上,是戰略要地。

南三陘,太行陘最重要,現在的太洛高速大體還是沿它走,但與古道不同,不是經過沁陽,而是穿濟源,直通洛陽。(待續)

【注釋】

① 騎馬的民族向太陽,匈奴、突厥、遼、金、蒙古都是以東為上。順便說一句,巴黎的盧浮宮和華盛頓的mall也是以東為上。漢族也強調向陽,房子都是坐北朝南,但我們不要以為漢族只是以南為上。以南為上是對南北向而言。如果是東西向,則以東為上。

② 太行山的兩側,不是古都,就是交通要道,或戰略要衝,就這一點而言,中國的山,沒有一條比得了。

作者:李零,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學家。研究方向包括:簡帛文獻與學術源流、中國古代文明史、《孫子兵法》、《左傳》、中國方術研究、海外漢學研究等。被稱為從專業領域「開小差」的歷史學者。主要著作有:《喪家狗》《孫子古本研究》《中國方術正考》《兵以詐立》《簡帛古考與學術源流》《何枝可依》《花間一壺酒》《李零自選集》等。

題圖:山水,唐寅 繪

推薦閱讀:

老徐時評:帶動中國經濟輝煌的香港為何沒落熄火了?
中國為何出現第三次移民浪潮?
喜歓的中國民族舞
百年前,美國人寫本書《中國人的氣質》,如今國人還是那個吊樣。(黑白先生)
專訪走紅正義姐: 不認同中國人身份, 怎有資格在中國香港競選議員?

TAG:中國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