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護法神是護法的,你的法退了,他就走了,冤親債主就會找上門來

凈空法師:護法神是護法的,你的法退了,他就走了,冤親債主就會找上門來

28閱讀|0評論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272集 2012年4月4日講於香港

      大聖大賢都教我們:知足常樂,不要好高騖遠。好高騖遠去不成,為什麼?你有妄想夾雜。你只依真誠心就好,何必要計較品味呢?經上講的這麼清楚,「只要往生,皆做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本來是不平啊,阿彌陀佛把它擺平了。阿彌陀佛用什麼擺平?用四十八願五戒修行的功德擺平了,這都是我們最好的典範。所以,不必去問品位,操這種心就是障礙,你心不清凈啊。心凈則佛土凈,所以,心不清凈,不行!清凈,什麼都放下了,極樂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見阿彌陀佛,就夠了,就心滿意足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你看修五品位,五品位修的什麼?隨喜。你要不放下成見、放下對立,你怎麼跟人隨喜?隨喜就不能跟人吵架了。還要執著我的對、你的錯,這就隨喜不了了。所以,「普賢十願」里隨喜功德了,隨喜是成就功德,為什麼?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了、成見放下了,不再執著了,你善,我也可以隨喜;惡,也可以隨喜,真了不起啊!雖然隨喜,心裡不落痕迹,這就功德;如果口裡沒這個,心裡還有,這不叫隨喜。心裡頭痕迹都沒有,知道什麼?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惡法也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號上,行善,阿彌陀佛;造惡,也阿彌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報。造作不善,能勸就勸;不能勸的,別勸他。勸他造業更重,這謗佛了;不勸他,造的業輕。所以,菩薩有慈悲心,不忍心讓造罪的人再加重罪業,所以他不說。能勸、能聽的,這個一定要勸;不能夠接受的,絕對不說。這樁事情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教學的時候老師把這個表演出來了。我那個時候年輕,不懂,心裡有懷疑,好像對人不平等。對這個學生有打有罵,有教訓;對那個學生滿面春風,他做的不對,老師也不說,也不給你發脾氣。我是悶了一陣子,大概有一個多月,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間,問我這樁事情,我說是的,是有懷疑。老師就說,學生當中真有願意學的,打他、罵他,他感謝老師;還有的愛面子,說幾句不好聽,臉就紅了、變了,別教了!為什麼?這樣真的教他的時候,就變成仇人了。哦,我才恍然大悟,絕對不能給人結冤讎!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讚歎幾句;不好的,一句不說,不結冤讎。跟老師學到這麼一門啊!

      見到不善也能隨緣,因為這個不善對我們傷害不是太大,對我們社會傷害也不是太大的,小不善,就不必提了。如果遇到大的不善,我們講的時候他不好聽,找什麼人?找他最歡喜的人、最親密的朋友,找他去試試看;但是,也不能過三,兩次,不能過三次。兩次不聽,就不能再說了;說了人家心裡有怨恨,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不要給人結怨。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慈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

      「本不聽學,能解經論。」

      他沒有聽過的,沒有學過的經論,他一聽能聽得懂、能理解。

      「欲釋一義,辯不可盡。」

      給你解一句佛法,或說一句義,辯才無礙。

      「或說一兩句法,或說一兩則禪,初對一人,傳誦漸廣,則外招名利,內動宿障。」

      「或說一兩則禪」,禪宗的公案。起初一個兩個,慢慢的大家都佩服你了、都很讚歎;以後,人就越來越多了,「傳誦見廣」,這就是什麼?名出去了,現在講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來給你學習的,供養就多了,這個時候最怕的「內動宿障」。你阿賴耶里煩惱習氣種子,如果受外面種子影響,它起來了。

      「宿障縱少,名利彌至。」

      宿障雖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彌至」。「彌」是多,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利養越來越多。

      「為眾圍繞,廢損自行。」

      親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啊!你自己修行的功夫沒有了、時間沒有了。

      「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

      「興」就是興起。障緣就不斷地出現,你的正行功夫不能進步,這是自古以來普遍的現象,多少修行人在這個境界裡頭被淘汰掉了。所以,名聞利養絕對不是好事。我們跟李老師,李老師禁止我們四十歲以前不能公開講經,為什麼?就是怕這個事情,防的很嚴呢!四十歲以前講經在家裡講,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自己的道場,不出去;四十歲之後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了。現在,五十歲都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啊!從前四十,人家根厚,根據扎的好。「四十而不惑」,這個標準是孔子的標準,四十歲沒有疑惑了。孔子:「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時孔子的境界,以它為標準。我們四十歲能不迷惑嗎?能不被這些名聞利養動心嗎?一動心,就壞了!大幅度地退轉了,將來還是搞六道輪迴。你看看諦閑老和尚那個參禪的徒弟,不就是毀掉了嗎?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這地位高了,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養的也多了;業障就現前了,名利心現前了,把不住了。這個動心一現前,護法神離開了。護法神是護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親債主找上門。這個冤親債主是他沒出家以前的太太找來了,把他拖下去了,去當土地公去了。鬼道裡頭最小的鬼王是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這樣的果報,倓虛老法師常常用這個例子提醒大家。

      「惟當自勉,於名利心,安然不動。」

      這個很重要啊!我能保住這一點,是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其它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場,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一生教學。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是講經教學,上課。修行呢,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問你;聽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生活行為不外乎三類:思想,你想錯了,念頭錯了,要修正過來;言語;身體造作的。身、語、意三業啊!修學的標準,就是佛所教的。經論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語跟身體造作的。那講經論不就是修行的標準嗎?講清楚、講明白你就知道怎麼做了。所以,老師使命只做到開示;悟入,學生自己的事情。

      「開」是啟發,「示」是做榜樣。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個樣子給你看,這個教育的方式好啊!好到極處!應當學習,應當把他發揚光大。學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動自發,不需要管教啊!每一個同學都自動自發地去修行,修正自己錯誤行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認真依照「經、律、論」,修正「身、口、意」三業。所以:

      「於名利心,安然不動。」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歲的時候,離開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輩的這些年輕人建一個道場。我知道他們也不是真正干;建個道場,你們自己有地方了,好好去修了。我在任何地方講的經,錄音帶、錄影帶都教給你們,你們自己去聽,自己好好去學,方法教給你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用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個成就的。所以我就告訴大家,再有個十年,看看再十年有沒有人成就;沒成就,這就沒法子了。

      為什麼沒成就?沒放下。五種見惑沒放下,五種思惑沒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貪、嗔、痴、慢、疑,這十個沒放下,一個都沒有放下,所以沒有成就啊!連五品位都沒有。五品位在這十個之下。這十個如果破個一、兩個就證小果。五品位在須陀洹之下。

      如果我們講四相、四果,五品位是初果相,「相」的這個初果還沒有到,是這個方向,但沒有到。到了,就證初果相。證到初果之後,目標就向著二果,修二果相;修成了,證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相,在大乘就是相,初信菩薩;向著初信菩薩的目標去邁進,這個方向正確。修成功就,就初信位菩薩。

      「復須忍耐,內外榮辱,策厲其心,故名安忍。」

      你說這多重要!

      內,讓自己不生煩惱。清凈平等心不受外頭境界干擾。無論是別人讚歎,榮,不起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煩惱,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來看待「策厲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順境、逆境,都幫助你長成,都幫助你成就;不是幫你成就,就是幫你墮落。境界就是那樣子的,所以境界是個中立的,沒有善惡,善惡都在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去對待,用得正,提升,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墮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輪迴,搞冤冤相報了。

      所以我們要記住:外面境界永遠沒有善惡。藕益大師說得好,他講「境緣無好醜,好醜存於心」。我們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緣,境是物質境界,緣是人事環境,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這不就是說境隨心轉嘛!現在量子學家提倡「以心控物」,就這個道理!要用我們的心改變外面的環境,你天天改,不要急著:怎還沒有轉過來?不要想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求外面這就對了。我們要從外面求呢,那就錯了;從內求就對了。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就這個道理。佛法是向內,不是向外;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錯了,完全錯了。記住前頭第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上說的。「十乘觀」裡面告訴我們,物是心造,全體是心,說得多乾淨。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誰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別的心。所以,如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別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今天學到此地。

    來源於 :http://xiaozu.renren.com/xiaozu/200127/336650301??ref=minifeed&sfet=131&fin=8&ff_id=322245832&statID=&level=

  • 推薦閱讀:

    十番顯見4(顯見不失)編號032b《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凈空法師開示: 【三十七道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七一卷——第一八0卷
    《太上感應篇》講解一(凈空法師主講)
    凈空法師:我與阿彌陀佛是一體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護法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