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閣學社】羌族與白馬藏人文化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the Qiang and Baima Tibetan Ethnic Groups
【作者簡介】李紹明,著名民族學家,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民族學、西南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研究。
【摘要】羌族與白馬藏人源於古代同源的羌族和氐族, 是兩支地域相鄰且文化相近的族體。其文化的相近主要表現在生計、生活、宗教、習俗等方面, 但由於歷史原因, 兩種文化也存在一些差異, 羌族受漢化較深, 農耕業較先進;白馬藏人多受藏文化影響, 農業生產相對落後。
【關鍵詞】羌族;白馬藏人;同源;比較
羌族為中國56 個民族之一, 自稱「爾瑪」(Xma), 人口19 萬,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屬汶川、理、茂、松潘、黑水縣及錦陽市所屬北川縣一帶, 所講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無文字。白馬藏人現歸屬於中國56 個民族之一的藏族中, 自稱「貝」 (Pey), 人口2 萬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綿陽市所屬平武縣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屬九寨溝、松潘縣以及與此毗鄰的甘肅省文縣一帶, 所講白馬語亦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無文字。羌族與白馬藏人聚居區均屬岷山及邛崍山脈向川西平原的過渡地帶。羌與白馬藏人為兩支地域相鄰而文化相近的族體。白馬藏人文化與自稱「博」 (Bod) 的藏族文化有較大差別。
一、族源
羌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 原分布在大陸西北部。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即有羌族的記載。由於種種原因,羌人緣橫斷山脈南下, 分布到中國西南部。後來, 羌人的各支系逐漸發展、演變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各民族。四川西北這支羌人, 至遲在秦漢時已經到達這裡。從岷江上游的考古發掘與羌族的歷史傳說可以證明這點。
白馬藏人, 據多數研究者的看法, 以為他們是古代氐族的後裔。氐族也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 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 與羌族關係密切, 往往氐羌並稱互用。目前學術界多數人認為古代的氐人是從羌人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民族。今日白馬藏人聚居的四川西北與甘肅南部一帶, 在歷史上一直是氐羌聚居區。大約也是秦漢時期, 白馬藏人的先民氐人也就住居在這一帶。
羌族與氐族在歷史上都分成了許多支系。其中有的支系曾進入中原建立了統治一方的王朝。如魏晉南北朝時, 略陽氐帥苻健於公元351 年據長安, 稱天王, 國號秦, 史稱前秦。繼之, 南安羌帥姚萇於公元386 年於長安代前秦立國, 國號大秦, 史稱後秦。這兩個漢化較深的羌、氐政權均統治不久就退出歷史舞台。此外, 這段時期氐羌在邊區建立的政權還有羌族的宕昌、鄧至(均在今甘南及川西北);氐族的後涼(治今甘肅武威) 和仇池(治今甘肅成縣西) 等。隋唐之際羌族中的党項部崛起於河曲地帶, 唐初設若干羈縻州以事管理, 唐中葉其中一部北遷於今陝西北部。迄至宋代, 党項羌中的拓拔部首領元昊在今寧夏一帶, 於1038 年建大夏國, 即史稱的西夏王朝, 幾乎與宋王朝相始終。羌、氐兩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締造和發展作出過貢獻。但是, 今日的羌族與白馬藏人的聚居地都不是歷史上羌、氐王朝立國的中心地帶, 其社會發展相對滯後, 而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也相對較弱。
唐初吐蕃崛起於雅魯藏布江中游, 其勢力東漸,到達唐之西境。唐西境眾多諸羌部落為其約束, 後多數融入吐蕃。今日羌族聚居區在唐時大體屬唐之茂、疊、維諸州, 當松州之西南, 一直在唐朝控制之下,故其文化頗受漢文化影響。今日白馬藏人聚居區, 在唐時大體屬扶、文、龍諸州, 當松州之東北, 時為吐蕃所擾, 且多數地方一度受制於吐蕃, 故其文化頗受吐蕃影響。此即兩族群差異的歷史緣由之一。
二、生計
遠古羌族為高原的游牧民族, 故《說文》釋「羌」為「西戎牧羊人, 從人, 從羊」。至遲在秦漢時, 西北羌族中一部自高原南遷至岷江河谷, 受地理環境限制, 這部分羌人逐漸演化為農耕民族。他們以耕種為主, 但其畜牧業仍很發達, 畜養有氂牛、馬、羊、鹿等, 可謂以農為主, 農牧並重。《後漢書·冉馬龍夷列傳》記載了當時這些羌人的生計, 該傳雲:「冉馬龍夷者武帝所開, 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 各有部落。」 又雲其生計「眾皆依山居上,累石為室, 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又土地剛鹵, 不生谷、粟、麻、菽, 唯以麥為資。而宜畜牧, 有氂牛無角, 一名童牛, 肉重千斤, 毛可為目毛。出名馬, 有靈羊可療毒。又有食葯鹿, 鹿麋有胎者, 其腸中糞亦療毒疾。又有五角羊、麝香、輕毛曷毛雞、牲牲。特多雜葯。地有鹹土, 烹以為鹽, 麋羊牛馬, 食之皆肥。」 迄至目前, 岷江上游羌族的生計仍基本如此。
白馬藏人源於氐族。氐族從羌族中分化出來主要由於從高原遷居丘陵地帶而事農耕。《集韻》更明言:「氐, 音低, 羌也。」 此即言氐族為居住低地丘陵的羌。據三國時魏人魚豢《魏略·西戎傳》記載, 當時氐人的生計亦以農耕為主, 善田種、織布, 併兼事畜牧。畜養有豬、牛、馬、驢、騾等, 該傳雲:「其俗, 語不與中國同, 及羌雜衚衕。其衣服尚青絳, 俗能織布, 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
其婦人嫁時著衽露。其緣飾之制有似羌, 衽露似中國袍。多知中國語, 由於中國錯居故也。其自還種落間, 則自氐語。其嫁娶有似於羌。」 二者相較, 當時氐人的農業比岷江上游的羌人發達。從現今的羌族看, 農作物以玉米為主, 也種青稞、小麥、蕎麥及豆類和蔬菜。種火麻及煙葉。經濟林木有花椒、核桃、漆樹和梨、蘋果等果樹。畜牧業以養羊為著名。民主改革前, 其社會已進入地主經濟, 但土地的集中程度遠不如內地。現今的白馬藏人亦以農業生產為主。農作物有小麥、青稞、燕麥、蕎麥、洋芋及豆類, 還種火麻及煙葉。經濟林木較少,副業主要有養蜂、採藥等。畜牧業以飼養豬、羊、牛為主。民主改革前其社會也屬地主經濟形態, 但柴山、草地、荒地、神山均屬村寨或部落公有, 耕作上保留著共耕習俗。可見其社會中還保留著較多的原始公社經濟殘餘, 且整個耕作技術亦較羌族為差。究其原因, 主要是羌族聚居地大多在交通要道附近, 而白馬藏人聚居區則多在邊遠山區, 受內地影響較少所致。
三、生 活
從物質生活來看, 現今羌族與白馬藏人既有相同又有相異之處。
飲 食 羌族的主食為玉米和洋芋, 輔以小麥、青稞和蕎麥。蔬菜較少, 常年以青菜、白菜和圓根葉泡製酸菜佐餐。成年人一般不食奶製品, 平時少肉食, 年節期間才宰殺家畜, 內臟作為上饌, 豬肉小部分食用, 大部分則被割為小塊, 連皮帶毛吊在室內熏干, 稱為「豬膘」, 以存放越久遠, 顏色越黃, 愈為珍貴。喜吸草煙, 有自釀的糧食低度酒, 飲時啟壇注水, 插竹管吸吮, 稱為「咂酒」。白馬藏人的主食為洋芋、青稞、蕎麥和燕麥。不吃奶製品。愛喝清茶、吸草煙、飲咂酒。肉食與羌族相同。喜用蜂糖注入酒中或配合主食用。尊狗, 禁食狗肉。
居 住 羌族與白馬藏人雖是居住相鄰的民族,但他們的民居卻有較大的差別。一般而言羌族民居是「邛籠」 式片石砌成的碉房, 而白馬藏人的民居是「板屋木牆」 式的樓房。從文獻記載來看, 這種建築形式, 至遲在漢代即是如此。所謂「邛籠」是自漢代以來羌民對自己民居的稱謂。住房以片石為建材, 以黃泥為粘合劑, 信手砌成, 技藝精湛。一般分為三層, 底層養牲畜;中層住人, 除卧室外, 還有一大間起居室, 中有鍋莊(火塘) 和神龕, 是全家作飯、進餐和聚會的地方;上層貯藏糧食、雜物。房頂為平台, 系曬糧、脫粒及休息之所。房頂上供白石, 代表一切神靈所在。一般三五十戶聚居成一寨, 故稱山寨。山寨有防禦措施, 寨周與寨內均有石砌碉樓,高達丈至十餘丈, 外表有方形(四角)、棱形(六角、八角) 之別, 十分壯觀。白馬藏人的「板屋土牆」 式房屋, 亦多為三層, 其結構與功用與羌族住房大體相同, 只有建築材料不同。這種住房以原木成架, 干打壘土築為牆, 並以刀劈的松木板為原料建成斜坡分水形的房頂。白馬藏人亦以宗族為單位聚寨而居, 但山寨中無碉樓設施。
服 飾 羌族穿自製白色麻布或藍色棉布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褂。男女頭包青色或白色頭帕, 青年婦女則頭包繡花頭帕。腳穿勾尖布鞋, 鞋幫上綉有各色雲彩圖案, 稱「云云鞋」 。男女均在腿上裹綁腿, 束腰帶。婦女喜戴大耳環、圈子、簪子、銀牌等飾物。白馬藏人男裝為自製本色麻布並配以彩色邊幅的長衫, 腰間系長方形銅牌的皮帶。女裝腰部以下的背面為百褶裙, 女裝的胸、腰、袖均以彩色布條縫成橫條作裝飾。女胸帶魚骨牌, 腰系彩色寬頻並配以銅錢。無論男女老少, 均頭戴自製盤形圓頂荷葉邊的白色羊毛氈帽, 帽上插一根至幾根白色雞尾羽。此氈帽是白馬藏人形象的標誌, 族人十分珍視。
行 旅 羌族主要居住於岷江上游, 白馬藏人主要居住於涪江上游。兩地均屬高山深谷, 行旅諸多不便, 以往主要靠人背馬馱, 馬幫是這一帶的主要運輸形式。河流兩岸人馬所經地方多有棧道, 有木棧和石棧之分, 皆沿岸鑿孔, 插木或架石板以為通道。索橋, 古稱「笮」, 又名繩橋, 是在溜索原理上進一步發展與應用, 用粗竹索數根並列上鋪木板而成, 是羌、氐民族從古至今的渡河工具, 現今在岷江上游羌區和涪江上游白馬藏區仍可見到這種竹索橋及其進一步發展的鐵索橋。平武垂虹橋, 建於涪江與達布河匯合處, 原為一竹索橋, 明永樂年間(1403—1407 年)改建為鐵索橋, 是四川最古老的鐵索橋, 較歐洲最早的鐵鏈弔橋(建於1741 年) 還早300 多年。
四、宗 教
羌族與白馬藏人的宗教信仰均停留在萬物有靈的多神信仰階段, 基本未脫離原始宗教的範疇。自然崇拜是羌族信仰的主要內容。羌族平頂房屋頂部供有一塊白石代表眾神, 亦有供五塊白石, 象徵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其中以天神地位最高,但並不具主宰一切的地位。除此五種神靈外, 凡自然界一切有生命及無生命的物質均被視為神靈之所在。各村寨也有不同的神靈信仰, 這屬於地方神崇拜。羌族信仰另一主要內容為祖先崇拜。這類崇拜有人類祖先神、男姓主宰神、女姓主宰神與本家族祖先神、民族英雄神等。羌族的圖騰僅保留著遺迹, 如羊、猴、馬、牛的崇拜等等至今保留在不同的支系中。與神相對應的是鬼和靈魂的信念。羌民認為除少數英雄的靈魂可轉化為神以外, 其餘的均轉為鬼, 並可再轉化為生物。一般的鬼並不為害, 只有凶死或夭亡者, 其魂便轉為惡鬼, 能作祟人, 必須請巫師超度。白馬藏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中, 崇拜的自然神主要有山神、地神、樹神、水神等等。其中山神最受崇敬, 山神有總山神與各寨山神之別。總山神指今白馬鄉的「葉西納蒙」 山, 漢稱「白馬老爺」。山下原有一山神廟, 白馬藏人每年有3 次小祭, 3 年有1 次大祭, 相傳能主宰所有白馬藏人的吉凶禍福。白馬藏人的祖先崇拜無具體實物象徵, 只有每家在火塘上方有個神櫃, 柜上置一方形木斗, 平時燃香以示敬祖。白馬藏人亦有靈魂與鬼的概念。每年春節時, 要舉行一種「跳曹蓋」的儀式, 人們帶面具而舞, 用以驅鬼, 祈求平安。
羌族的巫師稱為「許」 或「釋比」, 白馬藏人的巫師稱「白布」, 都是不脫離農業生產的宗教祭師。凡人們重大活動, 諸如祭山、還願、驅鬼、治病以及對死者的安葬、超度, 結婚的測期、祝福和新生嬰兒的命名等都離不開巫師。巫師也是民間知識和醫術的傳承者, 因之受到群眾的尊敬。巫師有固有法器, 作法時有一定儀式和巫術。
羌族和白馬藏人的原始宗教都受到毗鄰民族宗教的影響。一般而言, 羌族的原始宗教受漢區漢傳佛教和道教乃至民間端公的影響較深, 故在宗教神靈中有玉皇、觀音、姜太公等等, 而羌族巫師世代口傳的經文, 在一些地方也改用漢語、漢譯文。羌區各地以往亦有一些小型佛、道教寺廟。與此相反, 白馬藏人的原始宗教則受藏族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的影響較深。不僅在白馬藏區原來修建了一些小型的喇嘛廟, 由少數喇嘛主持。而藏文經書亦為白馬藏人巫師「白布」所採用。「白布」 只能對藏文經書照念, 而不解其意。從前白馬藏人既信「白布」, 也信喇嘛。他們以為「白布」的功能較全面, 而喇嘛主要的功能是念藏經並超度死者的靈魂。
五、習 俗
羌族與白馬藏人的習俗雖各具特色, 但相同之處仍不少。
婚 姻 羌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往婚姻由父母包辦, 且實行早婚, 一般女大於男三四歲。從訂婚到結婚, 程序繁瑣, 男方必須開支許多錢財, 因之一般不允許解除婚約的。婚姻制度中保留一些母系制殘餘。如姑舅表優先婚;夫兄弟婚;寡婦可再嫁或招贅, 不受岐視;入贅較普遍, 入贅後必須隨女家姓氏。羌族的家庭一般是核心小家庭, 父親是家長, 由父系繼承;母親主持家務, 但兒女婚事必須徵詢母親及母舅的意見。羌族不排斥與鄰近民族間的婚姻, 因之羌漢、羌藏間的婚姻不少。白馬藏人亦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往婚姻由父母包辦, 盛行早婚, 離婚不多,招贅者較少。行姑舅表優先婚, 婚前女性有較多自由, 婚後則必須講求貞操。以往白馬藏人禁止與外族通婚, 即令現在, 他們與鄰近漢、藏、回等民族通婚的事例仍屬不多。
喪 葬 羌族的喪葬形式有火葬、土葬和岩葬三種。羌族的傳統葬俗以火葬為主。各寨有按姓氏設立的火葬場。人死三日後火葬, 骨灰埋於地下或置於岩穴中。近百年來土葬逐漸演變為羌族的主要葬俗, 而火葬僅用於凶死、傳染病死和非正常死亡者。土葬習俗與漢族基本相同。至於不到1 歲的嬰孩死亡後, 即裝入木箱或竹籠里, 或置山洞內, 或水葬放入河中沖走。白馬藏人的習俗亦有火葬、土葬、水葬三種。火葬一般施於當年農曆冬月至次年二月間的死者, 由其親人捆成屈肢狀, 然後背至固定的火葬場焚毀。其餘時間的死者則土葬, 仍為屈肢狀, 以土石掩埋。至於水葬, 僅用於未滿周歲死去的嬰兒。
節 日 羌族有固有傳統節日, 且多與農事活動有關。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過年, 慶祝豐收, 現稱「羌年」 或「小年」, 以示與漢族過年日期相區別。過年要相互祝賀和宴請, 一般要歡慶三五日。祭山會一般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舉行。屆時各寨都要舉行由巫師主持盛大的宰牲祭山活動, 以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農牧豐收。白馬藏人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與漢族春節同時), 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 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內容。此外, 還有一些與農事有關的節日。如農曆二月初一要殺牛敬神, 以示開春;三月十五日以家庭為單位祭祀祖先;五月十五日殺牛祭神,祈求農牧興旺;七月十五日殺雞敬神, 全寨歡慶豐收;十月十五日殺牛、羊敬神, 以示一年農事生產活動的告終。
歌 舞 羌族與白馬藏人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與舞蹈均享有聲譽。羌族與白馬藏人的民歌題材廣泛, 語言生動, 比喻貼切。按音樂可分為苦歌、頌歌、山歌、勞動歌、情歌、喜慶歌、祭祀歌、喪歌等均各具風格。羌族最普遍的舞蹈, 羌語稱「沙朗」, 漢語稱「鍋莊舞」, 其特點是男女圍成一圓圈, 手牽手且歌且舞。有喜慶「沙朗」與憂事「沙朗」之別, 用於不同的場合。白馬藏人最普遍的舞蹈也是「鍋莊舞」, 又稱「圓圈舞」,其形式與羌族的大同小異, 僅歌舞的格調不同。此外, 羌族著名舞蹈有祭祀舞「 跳盔甲」 與巫師舞「跳皮鼓」;白馬藏人著名的舞蹈有巫儺舞「跳曹蓋」等, 均與宗教有關, 以氣勢雄偉、粗獷有力而著稱。羌族和白馬藏人都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族體, 今日的羌族源於古代羌族的一支, 今日的白馬藏人源於古代氐族的一支。古代羌、氐原為一族, 其後逐漸演變為兩個民族, 但由於有同源的關係, 故其關係仍然十分密切,尤以彼此的文化十分相近而見著。我們從上述六個方面的比較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由於在歷史進程中, 現今岷江上游這部分羌族的先民一直在歷代封建王朝管轄之下, 故其文化深受漢文化影響, 並長期保留著「羌」的稱謂, 且在農業生產上較原先即從事農耕的白馬藏人為先進。而現今涪江上游這部分白馬藏人, 雖是氐族的一部, 但由於隋唐以來曾受吐蕃統治, 且受藏文化的影響較深, 其後便被稱之為「番」, 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統稱為藏族。這應是藏族「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中融而未全合的部分。
從羌族與白馬藏人的比較研究, 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分化與融合過程的實例。這一個研究將有助於中國民族學、民族史理論構架的建設。
編輯說明:文章來源於《思想戰線》2000年第5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
編 輯:李建明 吳 鵬 賈淑鳳
編輯助理: 張智林 李宗朋
推薦閱讀:
※無厘頭研究:穿花襪子的人能做大事
※風水擇日信息的研究和應用
※文昌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傳播和研究
※經絡研究+通督活血湯
※環境篇|【 命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