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何最信任布衣宰相馬周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在中國史上可以說是鮮有比肩的。他君臨天下23年,任用宰相29人,其用人藝術可見一斑。
那麼,在眾多的宰相中,誰是太宗最信賴、最重用的一位呢?多數人可能認為是名臣魏徵,因為太宗那句緬懷魏徵「四鑒說」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魏徵德隆望尊,自然最被信任。當然,認為是長孫無忌的人也不在少數,因為長孫無忌是正宗的皇親國戚,孩子的舅太爺,「玄武門兵變」的功臣,他對皇帝的忠心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出乎絕大部分人預料的是,唐太宗最信任的人,既不是名臣魏徵,也不是國戚長孫無忌,而是布衣宰相——馬周。
馬周(601~648)字賓王,博州茌平(今山東省)人。少孤貧,勤讀博學,精《詩》、《書》,善《春秋》。後到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
唐太宗初識馬周,是在貞觀三年(629年)。是年,關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詔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員都要上書,暢言為政得失。常何乃一介武夫,吧豆大字識不了幾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馬周急主人之所急,就替他寫了一份條陳,論述了20多件事。唐太宗看後很滿意,知馬周所為,即日召見,「與語甚悅,令值門下省」。 此後馬周步步升遷,協助唐太宗處理國家公務,掌管軍國政令,成為皇帝的得力助手,深得太宗信任。太宗曾言「我與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又曾寫下「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贈給馬周,如此高的評價,在名臣雲集的唐朝初年也屬少見。唐太宗遠征高麗時,把馬周留在朝中輔佐太子處理政務;馬周晚年生病後,唐太宗「上親為調葯,使太子臨問」;馬周死後,李世民為其舉行高規格的國葬,特別讓馬周陪葬於自己的昭陵。
在馬周48歲的生命中,有20年始終在唐太宗身邊,沒有任過地方官,沒有受過處分。可謂平步青雲,一帆風順。提拔之快、官位之顯赫、宦途之平坦,在唐初官場中是不多見的。
唐太宗緣何如此青睞平民宰相馬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之一 時勢造英雄
經歷了隋朝末年的戰亂之後,唐朝初年,士大夫不樂仕進,造成唐政府官員嚴重不足。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全國官員僅643名。唐政權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這就為馬周步入政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馬周的出現,可以說是適逢其時。
之二 慧眼識俊才
關於馬周的才能,《新唐書》作者歐陽修評論說:馬周自認為和商朝的傅說、周朝的姜太公差不多,「然周才不逮傅說,呂望」。歐陽修認為,馬周的才能比不上傅說、呂望。毛澤東很不同意歐陽修的說法,認為:「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能迥乎遠矣。」
《舊唐書》、《新唐書》記載:馬周很有才能,「機辯明銳,動中事會,裁處周密」,在貞觀之治中,有許多建樹,「時譽歸之」。馬周同時期的大臣岑文本說:「吾見馬君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所述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書中對馬周的事迹記載都很簡略,但僅就《舊唐書》保留下來的馬周的兩篇奏擢看,馬周的才能確非一般。特別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的那篇奏擢,針對當時政治上的種種弊端和隱患,提出改進的措施和解決辦法。所奏切中時弊,說理透徹,態度誠懇;具有清醒的洞察力和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大無畏精神更是難能可貴。這篇奏章被毛澤東評價為《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這種評價是極高的。
馬周的品德主要表現在忠義方面。對皇帝提拔重用的恩情銘記在心,對君主忠心耿耿,對所擔負的職務盡心竭力。《舊唐書》說: 「周臨終,索所陳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在這一點上,馬周比魏徵高明得多,魏徵曾經「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複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唐太宗知道後很不高興。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是很有主見的,戰爭時期注重人的才能,掌權以後更注重人的品德。馬周在德才兩方面都具備,所以深受重視。唐太宗曾評論說:「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這個評論應該說是很正確的。
之三 忠言未必逆於耳
甘冒生死,犯顏直諫,精神固然可嘉;迂迴曲折,委婉進諫,藝術更為可喜。因為進諫的目的,不是逞強爭勝,而是治病救世;如何進諫,只是手段,實現目的,才是根本。縱觀古今,傑出的忠貞諫臣,不唯強諫,亦多智謀。
馬周是個聰明人,進諫時自然講究藝術,不像魏徵那樣直來直去。比如貞觀六年的一次上疏,他反對李世民去九成宮避暑,但他不直接說你就知道跑去圖涼快,政事交給皇太子,份內工作不好好乾,太不像話了,而是以「孝」的名義來勸阻李世民,「竊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里而遠,非能旦發暮至也。萬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見陛下,何以逮之?今茲本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熱處,而陛下走涼處,溫清之道,臣所未安。」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請李世民立即頒布回朝之期,「以開眾惑」,他要求李世民盡孝,李世民總不能因為這個而處罰他吧,所以只能是一點脾氣沒有,「深納之」。
如此冠冕堂皇的諫辭,既給太宗留足了面子,又達到了勸諫的目的,又向太宗展現了自己的為國為民為君之心,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以唐太宗之聰明,對馬周此番心意,只有暗自感激之情,哪來絲毫嫌惡之意! 之四 心紅根正無黨朋
中國自古就有「功高震主」的訓誡,皇帝為了確保自己的「龍脈」能夠代代相傳,「江山」能夠永不變色,總會找個「理由」將有威勢者貶逐、罷黜甚至誅殺、滅族。但馬周則不在這一行列。
馬周乃一介草民出身,一步跨進龍門,個人和家族沒有任何根基和背景。他既非豪門望族,亦非官宦之家,可以說,無論如何與「官二代」「富二代」「黑惡二代」是扯不上邊兒的,無錢、無權、無勢,屬於典型的「三無」「人品」。這點,從各類史書對他記載都很簡略可以略知一二。這樣的人,縱使功勞再大,能力再強,也終究是「底氣」不足,懸浮在上面的,不可能通過什麼「潛規則」運作,來興風作浪的。
一代明君唐太宗,自然不會忽略馬周這樣一位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傑出人才。李世民晚年諸事不順,兒子和弟弟謀反,像高陽這樣的女兒又不聽話,出征遼東又失利了,身體又不好,心中苦悶可想而知,一定十分希望有一個既值得信賴而又足夠智慧的人來幫助他謀劃家事國政,而馬周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唐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一介布衣馬周,之所以能夠平步青雲,成就人生的輝煌,在於得其時亦得其主也。
(月照松林原創)
推薦閱讀:
※俄羅斯街頭驚現罕見「熊頭狗」 已不再信任人類
※你要如何才能被信任
※為什麼現代人更傾向向陌生人吐露心聲而不是自己熟悉的人?
※生性猜忌的劉邦為何僅對張良如此信任?
※雅安地震後中國紅十字會動員組織救援,而大批網友卻讓中國紅十字會滾蛋,你怎麼看待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