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 素問 靈蘭秘典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想失也。故主明則不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靈蘭」「秘典」的含義

「靈蘭」就是靈台蘭室。靈台是儒家對心的比喻。蘭室就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所以如台蘭室實際上就是本性真實不虛的意思。

那「秘典」又是什麼呢?在《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傳」就是不找到合適的人選就不要把《黃帝內經》教給他,否則你就是漫泄天寶,就是隨便地把中國很精粹的東西拿出來送人了。因為學醫跟學別的不一樣,如果學醫的人心術不正,他學了醫以後有可能去害人,所以秘典是不能輕易給人看的。

所以黃帝聽完了《靈蘭秘典論》以後說了一句話:「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並不是簡簡單單洗澡吃素就叫齋戒,而是要讓自己清心寡欲,除去自己的慾望,不要有任何的私心雜念。就是說《靈蘭秘典論》是真正最偉大的真理,要學這篇文章,就一定要在讀它的時候,除去任何雜念,這樣才能領悟它的真正含義。否則的話,就一定要藏起來,人慾橫流的人是看這篇文章的。

「象」思維

首先看原文第一句,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何如」就是「像什麼」。

你要想進入中醫,就一定要懂這個「象」字,不懂得「象」,你就不懂中醫是如何將世間萬物關聯起來的;你要是老想著實物,你就永遠懂不了中醫。中醫總是在說這個東西「像」什麼,而不會具體地描述它到底長什麼樣,有幾斤幾兩,這就涉及到中醫的一種特殊的「象」思維。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你要真說出它是什麼,就成了西方的語言方式。一個西方哲學家就曾經問過一個中國的哲人,「你奶否用一句話解釋『道』到底是什麼」?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維邏輯,總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世界。這個中國哲人覺得很為難。最後這個中國哲人就把這個西方人拉到陽台,說你現在看到什麼?西方人說我看到馬路、人群、還有風……然後中國哲人就說那就是「道」,就是當下所存在的這一切,以及你對這一切的感悟力就是「道」。中國人從來不說事物「是」什麼,而說它「象」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把這個原則記住才能幫助我們理解中醫。

十二藏之相使。「相使」就是相互作用。十二藏就是五藏加六腑,再加一個膻中。貴賤何如?就是問:十二藏之間的相互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

五藏

首先講五藏。什麼叫五藏?五藏有什麼作用?打個比方,五藏就是「貴賤」的「貴」相當於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功能就是統籌規劃。大家仔細想想,其實中央政府產東直接創造價值,它會通過收老百姓的租稅,然後再服務於整個國家,你看著它好象什麼都沒幹,可是呢,沒有統籌規劃,國家就沒有辦法運行,所以說五藏「象」這個東西。

心——統攝臟腑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首先,「心」字是肝心脾肺腎這五個字裡面比較特殊的,它沒有「月」字旁。「月」字旁在古代也是「肉」字旁,「腎」底下也有「肉」字旁,都跟肉有關,只有「心」不涉及這個概念,所以心很特殊的,它的「象」就像火一樣,只見其用,不見其象,沒有形狀可以抓得住的。

其次,「病」字上面的偏旁就是病床的意思,然後底下是丙,南方丙丁火,火對應的是中醫的「心」。所以「病」就比疾重,疾只是受了外傷而已,是小病,病則是「疾加也」,就是疾加重為病。心病難醫啊。

所以對於疾病來說,心病也是這樣,心一旦得病,就已經是極重的了。

在功能上,心是主疏布的,心不凝聚,所以沒聽說過誰得心癌的。而癌就是淤滯太過導致的疾病。所以我們中國們常用的一個詞「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永遠跳躍不停,意念像馬一樣永遠奔跑,這實際上就是說得「心」:人體都休息了,也還有一個東西不能休息,就是心。永遠在跳動。所以中醫就用一個「君主之官」來烘托出心的重要性。

君主,中國古代又叫天子,翻譯過來就是天的兒子。那麼心是君主,是天子,在地上的有形質的東西裡面處於最高位,而「天」是誰?「天」就是我們老提的那個「元氣」是無形的。所以天子雖然統攝五藏(相當於百姓),但是還有元氣管它。

人間的天子誰管呢,氣數管他。那麼人體的這個元氣藏在哪兒呢,藏在腎。說白了就是心有人管,腎管。所以心臟病的根源在腎,如果腎氣虧了的話,心臟的病就會突顯出來。所以治心臟病,中醫一定要看到它的源頭,從腎治起。

腎氣不是元氣,元氣是父母給你的先天的精華,是使你能生長成為人的基礎,五藏也都是元氣生成的。腎是五藏里的老大,元氣是五藏的父母;所以父母就住在大兒子家,元氣就藏在腎中,叫先天之本。元氣是人先天帶來的這個東西,按說是補不了的,但要是儲藏好了,會通過後天的慢慢積攢,有那麼一點點利息,這點利息靠的是每天好好睡覺,好好吃飯。

在卦象里,心屬火,是離卦;腎屬水,是坎卦。如果是火在上,水在下,這個在卦象進而叫未濟卦。未濟是六十四爻結束的卦象。暗示做什麼事都做不成。為什麼呢?離為火上行,坎為水下行,從卦象上看陰和陽是分離的。那麼真正的心腎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應該是水在上,火在下,這就是既濟卦。「既濟」就是腎水上濟,離火下降,陰陽交融融合,從醫學上解釋就是說我們的心火應該下降,腎水應該上行,二者應該是相交合的。

如果心火和腎水不能交合,就會出現許多病症,像經常腿發沉,白天在外面覺得精神特好,回到家就累或睡不著覺,或者睡不踏實老做夢等。為什麼啊,虛火全在上面飄著呢!虛火為什麼在上面飄著,就因為腎水不能把它收斂下來。所以治心臟病不是治心,而是治腎,治元氣,元氣的固攝力量強了,才能把飄在外面的虛火拉回來。

這只是告訴你治心臟病的原理,但不要以為固腎就是補腎,補腎大錯特錯。因為人體需要達到的是陰陽、水火交匯融合的狀態,只有經脈通暢的狀況下才能達到,所以用藥只需要讓經脈通暢就可以,而不是補腎。只要經脈通暢了,腎水就可以上行,就可以和心相交,就能把虛火斂下來。所以經脈不通狀態下的「補」就是在體內製造垃圾,是增加腎的負擔:本來腎中的真火就很微小了,還得去消耗垃圾,最終只能越來越虧,所以這個時候肯定就成了戴陽症(陽氣全斂不住都飄走了)。

第三,心藏神。中醫講「心主血脈」,「心藏神」。心主血脈是說心對臟腑經絡的統攝能力,心氣健旺才可以帶動血脈的運行。也是氣為血之帥的意思。神又是什麼意思?中醫講「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氣血,就是陰和陽相互作用,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體現的功能就是神,就是人體的生命活力。氣血交通的能力越強,神就越大。氣血交通的能力靠什麼來產生?還是要靠經脈通暢。

人要得病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得的是經脈堵塞的病。剛開始得的時候,你可以通過針刺疏導經脈,等病已經很深了,堵得很厲害了,針刺就不管用了,必須要靠葯來通。只有氣血調和、經脈通暢,神才足,才有生命活動的動力。

心的功能還有一個體現,就是「在志為喜」。相對於正常情況下,喜是一種好的情緒,有助於人體氣機的宣發;而如果歡喜太過,就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在這時候就會成為邪氣。中醫講「喜則氣緩」,「緩」通「渙」,過度的喜會讓氣一下子散掉,比如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牛皋,聽說金兀朮死了以後,大笑而亡。就是過喜會使氣一下子散掉。這是「心在志為喜」的意思。

肺——權衡治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靈蘭秘典論》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是宰相,傅是師傅「相傅」實際上有一點帝王的老師的意思央中國就專門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不僅僅是一個宰相,還有帝王師。比如商湯的大廚師伊尹,還有管子、姜子牙、諸葛亮等等,他們都有宰相的職能,同時又是帝王的老師。

從醫學解剖上看,肺在心的上面。如果只是宰相,應該只是在它兩邊輔佐它對吧。所以心這位君主也要有個師傅,就是肺。也就是說肺的這個職能有點像領導人的高參,同時又有溝通君主和百官的作用,屬於文官之首,這才是相傅之官的作用,所以中醫說「肺朝百脈」主管全身脈的運行。

第二點是關於氣的問題。肺主一身之氣,現在很多人認為咳嗽、呼吸困難都是肺氣的問題。其實「司呼吸」只是肺的某一項功能而已,而不能代指肺的所有功能。如果這個人肺氣特別虛,你就算給他上呼吸機,他也喘不過氣來。所以呼吸不是單純呼吸氧氣的問題。

關於「氣」,中醫裡面涉及到兩個詞,一個是營氣,一個是衛氣。《黃帝內經》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我為什麼把這句話寫在這裡,實際上我在強調這個要點:肺主的是全身的營衛之氣。那麼氣是什麼,由什麼產生的?營衛之氣又是什麼呢?我們人體的氣,千萬別老想著是呼吸。人「受氣於谷」是說「氣」來源於我們日常吃的東西,由飯來生「氣」。《內經》說「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有人說脈就是血管,但是不管怎麼說,經脈有一個聯繫作用,就是經脈直接聯繫藏腑,所有的經脈都直接落在藏腑上。營衛之氣是水谷所轉化成的精微物質,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營氣,主要起濡養作用;膘悍滑疾的是衛氣,周行全身,溫煦護衛機體。所以營衛之氣都是藉助「脈」通行五藏、供養藏腑。我們中國人講究孝道,這個孝道是怎麼來的,實際上是從五藏的本性來的。就是說你吃了東西以後,胃就要生出氣來,不是自己把它獨吞了,而是把這個氣再傳到藏腑去供養藏腑。胃將氣傳給肺,然後由肺權衡治理,看每個藏腑需要多少氣,重新分配。脈外是什麼意思?就是全身都有谷氣的精華的疏布,實際上就是奇經八脈和丹田。

第三是治節出焉。現在很多書都按字面意思解釋,認為治就是治理,節就是調節,我個人不敢苟同。什麼叫「治節出焉」?「治」和「亂」是相對的,代表正常,「節」,《黃帝內經》里有一個解釋: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遊行、出入,就是樞紐、關口。「節」實際上是往來的通道、樞紐。所以「治節」就是使「節」的功能正常。

「節」還和節氣有關。膝關節就是人體最大的一個節,膝蓋是胃經所過,膝蓋的病與胃經相關。現在西方人認為,小孩子生出來就會走路,所以在月子里就要扶著孩子鍛煉鍛煉,一定要記住這是錯的。中國古代認為小孩子的膝蓋一定要一年以後才能走路,早走對孩子有損傷。膝蓋是由二十四塊骨頭組成,二十四塊骨頭跟什麼有關,二十四節氣啊。所以早走傷的是肺氣,因為正常節氣的轉化與肺氣相關。二十四個骨頭就是一年的十二節的十二氣組成的,所以小孩子一歲左右學走路才不傷氣。

第四肺藏魄。中醫涉及到魂、魄這些內容,不是封建迷信,都是有物質基礎的。人死有兩條路,同時死,同時散,叫「魂飛魄散」。所以中國的死是「死亡」兩個字,不是西醫「die」一個詞就代表得了的。一個死一個亡,死是指肉體的死,亡是指靈魂的走失。

魂魄,魂是肝的神、魄是肺的神。據說西方有一個研究,就是在人臨死前,把快要死的人放在體重器上,當他咽氣的那一瞬間,就會發現這個人少了那麼幾兩,總有那麼一點重量步知道哪去兒了!其實,就是人的魂魄離體了。魂屬於肝木,所以魂是上升的,從上面或者是從嘴散掉,就是「魂飛」『魄是肺的神,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魄氣下沉,從肛門走,就是魄散。所以凡是要救上吊的人,千萬不能一下子就把它拉下來,中國民間的做法是,必須先捂住他的嘴,然後把他的腿彎上去用腳後跟抵住他的肛門,實際上就是要固住魂魄,讓氣別走,然後再慢慢把他的身體放下來。否則,即使將人救過來了,醒來後也會有點痴傻。因為用西方心理學來解釋,魂代表理智,魄相當於本能。所以這是肺藏魄的問題。

再比如高血壓,高血壓的病人現在很多,是一種常見的病了。高血壓也是西醫難控制的一種病。中醫認為高血壓是肺的功能失衡了。就是相傅之官、君主的老師有點力不從心,不能夠權衡治理了,這是打比方,那麼實際上道理在哪兒呢?大家記住,人體有三個藏器沒有一個可以缺精血,一個是腎,一個是心,一個是腦。如果這三個部分虛損的話,就必須通過增加血壓的方式,來快速地將虛損的地方補足了。比如腦的精血出現虛損了,腎氣就要努力,把這個氣泵到心臟那兒,然後再繼續往上泵,讓精血補充到腦去,這時顯出來的象就是高血壓。實際上高血壓在中醫看來,就是屬於人體的自保功能,是因為你那兒虧了,你就要用這種增加血壓的方式來保護它。所以治高血壓不能單純地降壓,只能通過疏通經脈,鼓舞腎氣,使氣血能上行到腦濡養腦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肝——蘊含生機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夜裡1點到3點肝經當令,這個時辰是丑時。丑是一個手,三個手指頭,以及一道,是指這個時候雖然有生髮之機,但是不能生髮,絕對要收斂,所以它前面加一個道。

就是說,雖然將軍智勇雙謀,但是出手的時候就得三思:看看你的後備軍怎麼樣。肝的後備軍是腎,水生木,你的腎水。你的後援都沒上來呢,你就打仗去了,那不是找死嗎?將軍是負責全體軍士的,首先生命第一,你不能說我帶你們就是去送死的,所以叫謀慮出焉。古人講「深謀遠慮」謀一定要深,想的東西一定要深,慮,想的東西一定要遠,所以「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是指要蘊藏生機,而不是把生機一下子散掉,要讓自己的後方足了才可以發動生機。也就是說,從夜裡11點開始,我們的陽氣開始從膽經生髮,生髮到肝經的時候,應該有所收斂,收斂才能成熟壯大。下一步肺經才能開始統攝、分配,沒有這個積聚,怎麼分配,給誰分配?

第二個問題是肝主筋。

筋這個字從竹從肉從力。竹子是一節一節的,而且中間是空的,所以柔韌性很強,所以筋就有這個特性,筋就像竹子那樣枝幹聯結,它有張弛性,連綴百骸。如果身體「經筋暴起」或「經筋疲軟」都是肝病所致,是肝藏所藏的生髮之機不好了,只要能讓生機起來,病就解決了。

第三是肝藏魂,剛才我們已經講了,魂魄這個問題就不用多說了。

第四是肝主疏泄,在志為怒。肝的主要特性是主疏泄,疏泄就是看你經脈是否通暢,能不能將精微物質吸收進來。「在志為怒」怒表示制約、約束,有理智,隱而不發,但是過度的怒成了邪氣,注表現為壓抑和憋悶。

假如一個人怒氣衝天,實際上是肝的功能失調。謀慮、理智都沒了,全靠情緒去做事,這就會造成很多很嚴重的後果。所以在這裡要強調的關鍵是:要想發揮聰明才智最重要的就是肝的功能正常。你要想孩子聰明,就要養他的肝的生機,整天老逼著孩子學習不要壓抑住了肝的生機,要讓孩子的天性都發揮出來,該學就學、該玩就玩、該睡就睡,只有睡養生機,別逼著孩子把那點生機給毀了。

肝病治療的要訣是肝無補法,也沒有疏解法,肝只有破法,必須把郁怒破掉。所以有肝病的人,情志上會有很大的問題,你不把他的心結打開,給他吃再多的葯也沒有用。而若要補肝,只能補腎。因為水生木,木為肝,水是腎,你把腎水補足了,水自然能夠生出木來,肝氣自然就能旺。

脾——輸布四方

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諫」的本意是下面的人給上面的人提意見,所以中國古代有一個詞叫「諷諫」,就是指你給老闆提意見。怎麼提?中國古代早就告訴你方法了,就是諷諫。諷是暗示,說打比喻也可以。就像《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鄒忌發現,國王自以為全國人民都認為他英明,然後就有點得意忘形。鄒忌就說,你看,我家裡有大老婆和小老婆,我大老婆誇我漂亮,是因為她愛我;我小老婆誇我漂亮,是因為他怕我、畏懼我;我們家的客人誇我漂亮是因為他有求於我。齊王一聽就明白了。所有的人誇他都是抱著個人的目的去的。這就叫諷諫,就是諫議之官應該得使的責任。

脾在中醫里又叫做後天之本,他的位置很獨特。脾的功能相當於檢查長,只對心和肺負責。心肺有問題,脾一般最早知道,所以叫知周出焉。「知周」就是上下左右全知道,誰都瞞不過我。因為脾居中央,但是處理問題又處理得非常微妙,所以叫「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但脾只是通過運化水谷來發現問題,如果水谷的運化能力不全,他連自己的功能都不能保證,就不能「知周」了,所以它不像肺那麼重要,只是「諫議之官」而已;但如果它沒有做好前期工作,不能發現問題,那肺的管理方面也會出現失誤。

脾的功能一般通過你的吃飯和消化能力表現出來,所以《黃帝內經 素問痿論篇》說脾主一身之肌肉。如果你有肌肉方面的毛病,一般都是脾的問題。要是脾的功能很好,臉就很豐滿,口唇也比較紅潤,吃東西也香;如果面黃肌瘦,口唇不紅潤、顏色特別淡,就有脾的運化能力出問題了。還有一類病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多,比如說有的人以前挺精神,後來上眼皮就搭拉下來了,有人認為是自己老了,其實不是,是「脾主肌肉」的功能差了,屬肌無力了,因為中醫講上眼皮就屬脾。還有人早晚眼皮總是腫的,那是脾陽不振,濕邪化不掉。

脾在志為思,思傷脾。總而言之一句話,少想事,多開心。有人說:人之所以稱之為人,不就是因為人是思索的動物嗎?人能夠思索,你說這也是缺點嗎?不是這個意思,思傷脾是說如果思慮過度,或是鑽牛角尖出不來,這樣就會傷了脾氣,傷了你的運化功能。

腎——造化形容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強」現在讀強(qiang)在古代叫「作強(jiang)之官,伎巧出焉」,王冰(唐朝醫家)解釋為「造化形容」。

首先看作強之官,強,從弓,就是弓箭,要拉弓射箭首先要有力氣。前面曾講過,我們的力量從腎來,腎氣足是人體力量的來源。所以「強」實際上就引申為特別有力,是腎氣足的表現。那麼伎巧出焉是什麼意思,又為什麼叫造化形容?伎巧,就是父精母血運化胎兒,這個「伎巧」是你沒法想像的,是由父精母血來決定的,是天地造化而來的。

第一,腎主藏精。精是指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質和能源,「主」就是主管。腎不僅是儲藏總能源——元氣的倉庫,還主管元氣的運用。元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根本,是極其有限的,不能隨意消耗。舉個例子,元氣就是你先天帶來的一缺罐煤氣,有的人先天帶的煤氣就量少不足,可是因為他不足,所以他就省著用,他就能晃晃悠悠活到九十;有的人一看那罐煤氣特別特別足,他就天天在那兒大火煮水,有可能很快就用光了,那他的生命也就到頭了。所以說腎藏精的作用很重要,只有腎中所藏的精氣足,而且不亂消耗,人才能正常生活。

那什麼是精足和氣足的表現?中醫認為,在沒有任何慾念的情況下,陰莖能夠勃起,是腎氣足的體現,比如說人睡醒覺早晨起來會有這個現象。而這個現象在小孩子的身上體現得最清楚。老子說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小孩的元氣是最足的,他們「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你去觀察,尤其小嬰兒、小男孩三歲之前經常會有勃起的現象,這是小孩子精氣足的一個大體征。氣足的表現就是小孩子終日嚎啕而聲音永遠那麼嘹亮,他不會啞,但是大人哭一個試試,真的動了氣,傷了心以後,嗓子是啞的。因為嗓子是咽喉要道,我們形容比較險峻的地方都叫咽喉要道,八條經脈上來全都要經過這個咽喉,陽氣一傷,就會在這裡表現出來。

但為什麼有慾念的勃起就不好呢?因為中國古代認為慾念是損傷真氣的非自然狀態,你的勃起是靠慾念來的,這就是你的非自然狀態,就比較損耗身體。用《黃帝內經》的原話來說就是「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是精所在的地方,而腎氣最關鍵的特性是封藏,是不能老動的。所以中國古代城池北門應該是閉的、不開的,這就是腎,就是取其閉藏之意,動了腎氣就等於泄了元氣。

現在小孩子所謂的多動症都是心神外散、腎精不固的表現,這跟平常用藥、吃東西都有關,因為現在小孩子把冷飲、寒涼性質的葯吃得太多了。我就講一個簡單的道理,人體的內部是恆溫的,你一下子吃很多冰水進去,人體的自保功能就要調腎精上來把這個寒涼破掉,以繼續維持原來的體溫。元氣是應該固住的,而不能總是調,老是動用元氣,人就會越來越虛,這就是現在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

第二,伎巧出焉,第一個意思就是腎精如果足,而且氣化功能強的話,精就可以上升於腦,實際上這也是練功或道教裡面所說的「補精還腦」。腎精足大腦小腦就會作用很強,所以「技巧出焉」,才思敏捷,心靈手巧。你要是覺得最近大腦有點遲鈍,那就很好解釋,第一是腎精不足,第二是陽氣不足,膀胱經氣不能上輸於腦。膀胱經入巔頂、走後腦,所以下午3點到5點膀胱經當令的時候人的頭腦最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腦子不清晰,或者容易疲勞,實際上是陽氣虛的表現。所以第一種解釋是腎精足可以上輸於腦,使人聰明、靈活。第二種解釋是腎是力量之源。大家應該還記得那個「膂」字,膂力過人。膀胱經、腎經都和膂有關,實際上腎的力量強不強,全看腰子上麵包的油多不多,那就是你力量的源泉。你如果特別瘦,後腰那兒都塌進去了,膂也沒了,外面保護的那層東西不存在了,腎也自然有損傷。

第三,腎藏志。志是什麼?最淺顯的解釋主是志向。大家可能會發現小孩子志向特別高遠,總想當科學家什麼的,所謂「家」,就是某一行當里的掌門人和權威。這是一般成年人不太敢想的事;而當問到老人,你說你有什麼志向啊?他會說;「沒志向了,活著就行」。這是為什麼啊?老人腎精不足了,腎精不足就沒志向。

膻中——疏通氣機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就是心包。心包是西醫沒有的概念,那中醫的心包類似於什麼?打一個比方,心包有點類似天紫禁城,去過故宮吧,紫禁城就是國王住著的宮殿的那個外圍。包嘛!就是包住心的那個外圍,所以實際上紫禁城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保護著帝王不受外面的侵害。心就是一個國王,國王一般不出紫禁城,因為有心包在這兒護著,這就是心包的概念,他可以代心臟受邪,就是說皇帝總得有個替身在那兒替他受罪,心要得病也是心包先得病。所以你們會發現,心臟有邪氣侵襲的第一徵兆先是心包得病,就是心「澹澹大動」地跳,這就是心包的病,是心的外圍——心包在代心臟受邪。

心包的職能叫臣使之官,臣使有很多職責,例如公安、例如專員、密探,就是說什麼事他們得先知道,他們代君行令,而君主是發號施令的。

君主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喜怒不形於色」。中國古代有一個算卦法叫做「梅花易」,就是通過人的一舉一動來占卜。比如說你來問什麼事,我就看你一個動作就可以,或者直接占時間,你幾點進來的,我就知道你這個問題是什麼。這就叫「形於色」,其實暴露的不只是色的問題,而是你的眼神、你的很細小的動作,這些都會暴露你內心深處的東西。因為君主喜怒不形於色,所以心包代表心去宣發布散,所以喜樂出焉。

膻中有什麼特發呢?總結一句就是:「阻擋邪氣,宣發正氣」,它有兩個特性,要麼把邪氣擋在外面,要麼就宣發正氣,這是它的功能。

膻中在兩乳聯線的中間,氣機不暢的時候,會打嗝,如果生氣了,這個地方會疼,這說明你的心包在幫你抵禦邪氣。中醫講「氣會膻中」,就是說膻中是全身氣機匯聚的地方,如果生氣使氣結住,就可以按摩這兒來輸理氣機。膻中是「氣之會」「喜樂出焉」,所以你歡樂高興,周身都暢快,氣機就通暢,自然就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

五藏講到這就結束了,包括膻中一共是六藏,接下來,我們講講六腑。

六腑

中醫是按照陰陽屬性劃分藏臟腑的,藏是陰,腑是陽。腑之所以是陽,就是說六腑都有一個特性叫「瀉而不藏」就是始終要保持著一種通暢的狀態。

六腑的特性是瀉而不藏,永遠得動著,這就有點像地方官員。地方官員就是成天忙忙叨叨,這也得管,那也得管,哪兒出了問題他都得在第一線。他不像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一聲令下,地方官員就得責任到人。所以陽就主動,陰就主靜,陰總是坐鎮中央,發號施令。但是底下的這些地方官員得能幹,底下的官員要不好,不就把五藏給累著了嗎?因為陰陽是互為表裡的,五藏六腑都有表裡,大腸不好肺就不好,就是說大腸這個官員干不好活兒,肺氣就好不了。

陰陽表裡又意味著什麼?其實它們又有點像夫妻關係,丈夫病了老婆就得在內忙,老婆病了丈夫就得往外忙,反正總得有一個人忙碌,事情總得有一個人去解決。病也是這樣,比如說心病了,小腸就得多幹活。這也是把脈的要點,哪個藏器做功多,哪個藏器的脈氣就強,所以,中醫一把脈,就可以知道你的哪個藏器生病了。

好,現在我們開始講六腑。

膽——生髮真陽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後面這句話特別關鍵。

什麼叫中正之官?打個比方,有點類似於法制系統、法官,但只是打比方,你千萬別說膽就是法官,它只是有點類似於法制系統,但這法制系統還得是好的法制系統,比如包公,包公就算中正之官,所謂包公就是「太子犯罪我也得殺」。

所謂「中正」是什麼?比如說左是陰右是陽,膽就在中間,他就是交通陰陽的樞紐,讓兩邊都不出問題。膽是少陽之氣,膽又是春木,是人體一天的陽氣生髮的起點、動力,所以,少陽子時,夜裡11點到凌晨1點,是陽氣最少但又最寶貴的時候,養生的秘訣就是一定要養少陽,所以你子時不睡覺,那就傷了生機,叫「陽方生而頓滅之,一度傷於百度」,藏腑的功能也相應地會受到損害。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下面這句話: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就是指藏腑功能都取決於膽的生髮之機。所以子時又稱老鼠,就是說生機雖小,但是力量大,實際上就是生命一定要有生機,沒有生機,萬物就都生穆斯林不起來,而你夜裡11點睡覺就是養你的生機。養生機的好處就是決斷出焉。就是說,如果「中正之官」是掌握著鑰匙的人,那麼「決斷出焉」就是你知道什麼時候開這把鎖,這就是你的決斷力,這就是膽。

脾胃——受納分類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我們先看看「胃」字的寫法:胃,上面是一個「田」下面是一個「肉」。實際上就是指田能夠生長五穀,胃能夠受納五穀,所以它是受納和分類。但它不是只收不出,它受納完了以後還要往外疏散,所以就叫倉廩之官。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圍受食物」,也就是把食物給圍在裡面。

《黃帝內經》說「胃者,五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藏六腑皆稟氣於胃」所有人體、藏腑需要的氣血津液都是從你吃的飲食物當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把胃叫做「五藏六腑之海」。

胃主血所生病,胃病跟血有關,血病也要治胃。什麼叫血?《黃帝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也就是說,手足陽明經脈(都屬於中焦)收受了飲食物,在元氣的溫煦作用下將它們變化成為水谷精微,然後疏布到全身。「赤」就是疏布出來的意思,能疏布出去的就是血。這是中國古代對血的定義,而不是我們現在血液的定義。像乳汁就是血變現出來的,就是精,乳汁的營養價值高就在這裡。

人身沒有一處沒有精血,因為「四季脾旺」在東、南、西、北四方都有脾胃的作用,胃是造精血的源頭,飯是精血的來源。水谷入於胃,變化然後疏布,所以要吃飯才能夠變成精。不要以為吃補藥能夠變成精,補藥要想變成精,也得經過消化吸收功能。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要吃飯的,只有好好吃飯才養身體。

小腸——容納變化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腸,「腸,暢通也」腸就要保持通暢。

受盛的字義為「承受和興盛」意思是:小腸接受由胃傳送下來的水谷並將其解析變化成精微物質,並大量吸收,使體內的精微物質顯得非常富足,故稱「興盛」。這些精微物質就是「精」精就是能夠興盛人體臟腑功能和真陽元氣的最基本的物質。小腸將脾胃腐熟的水谷接受容納,並充分腐熟和吸收。按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將食物中能夠消化的部分都化成人體能夠吸收的最基本、最簡單的元素——精,這就是化物出焉。

所以小腸就是接受由胃送下來的水谷精微,把精華全吸收了。當你吸收能力差了,就是小腸經出問題了。但是小腸吸收和精華跟小腸沒關係,它自然不能留著,東西就在它這兒過一過手,收完了就要上交給腎,由腎藏起來。如果你的吸收能力弱了,東西都收不了,只好形成垃圾堆著,時間長了女人就長蝴蝶斑。治療起來很簡單,就是恢復小腸和吸收能力。

小腸主液所生病。「津」和「液」,首先要把這詞性改一下,什麼叫「津」?津,天津,天津是什麼概念?天津就是往外出的一個港口,所以「津」是一個動詞,是把那個水往外「津」,就是只出不入,就像流出去的汗,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這就是津的作用。那麼「液」是什麼呢?「津」是不能倒流,而「液」有點像吸收,就是把精給吸收上來,就是剛才所講的小腸的吸收功能,如果你的吸收功能出問題了,就是小腸的病。

大腸——滲透分類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小腸的功能是相關的,大腸是主傳道的,就是說,水谷被小腸吸收後,傳送焉的物質主要是水和糟粕以及少量沒有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依舊是清濁混雜,只是濁多清少,這時就必須依賴大腸的道路進行傳輸。傳輸的過程就是要在大腸中進行最後過濾,以分別清濁,清者(營養和水)被最後徹底吸收和利用,濁者(糟粕)被暫時傳送到魄門(肛門)做短暫停留,而後被排出體外。

總之,大腸具有分別清濁的功能,並把清濁之物分別傳向各自相應的去處,就像調度員管理道路運輸一樣,所以稱為傳道之官。

大腸主津所生病。「津」的意思上面剛講過。《內經》上說,津就是「腠理髮泄,汗出溱溱」。「腠理髮泄」就是出汗。「汗出溱溱」就是呼呼地往外出汗。

那麼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便秘和溏泄。溏泄就是拉稀,這是我們現代人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大腸具有將人體內物質中的水過濾析出,並使大便成形的功能,具體來說:由於陽明邪火盛,大腸的「津」的功能就會過強,就會把大腸內本應留存的液體也排出腸壁以外,於是就造成了便秘;而陽明真火衰,大腸的「津」的功能就會很弱,大腸內本應該排出腸壁以外的液體就會留存在腸內,於是就形成了溏泄。

三焦——輸布真陽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中醫裡面一個很特殊的概念,到現在為止對這個概念的解釋都還沒有得到大家公認。

三焦在中醫里各種解法都有有,有人說心肺屬上焦,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實際上是將人體橫著劃分了三個部分。這大概值得商榷,因為類似的還可以將人由外向里分,有里圈、外圈、中圈,這應該也算三焦。所以,人體就得立體地看待,不能簡單地說上中下、左中右,得把它看成一個整體,全面考慮。事實上,人體裝裝藏五藏六腑的這個大腔子就叫三焦,更確切地說,五藏六腑都不是懸在那裡的,用來連綴五藏六腑的系掛,也就是那個如網膜的東西就是三焦。

關於三焦,《華佗中藏經》上就有一句話叫做:「三焦者,總領五藏」,總而言之,哪兒都跟它有關。前面講過「焦」字的意義,上面這個「隹」就是小鳥,下面這個四點是火,所以中醫講三焦就是少陽火,就起溫煦全身的作用。人體這個腔子不能有大火,但是一定要有小火,因為烤小鳥是不可以用大火的,大米烤小鳥就會焦,就不能要了。所以人的身體就要用這點小火來不斷地溫暖、溫煦,才能正常發揮功能。如果三焦火太小了,小到溫煦不到四肢了,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等癥狀,中醫把這叫做四肢厥逆症。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瀆之官」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有一項很重要的國家職能就是興修、疏通水利,「決瀆」就類似於這個功能。在人體來說,哪兒是水啊?中醫把人的經脈比做河流,氣血就順著脈流動,腎主水,所以三焦就是把人體這個大腔子疏理通暢了,讓氣血,尤其是精可以回來腎那裡去藏起來,所以三焦一定要通。

膀胱——氣化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是很重要的一腑。膀胱經從足後跟一直上到腦,是貫穿人體上下的一條大陽經,大家千萬不要把膀胱單純理解成西醫講的儲尿器,這完全是兩回事。

但是膀胱跟尿有什麼關係?《黃帝內經》說,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所謂「州都」就是水聚之處,膀胱為水府,是儲水的地方,但它的功能是氣化。膀胱氣化不足的話,小便的量就少;膀胱氣化如果出問題,被憋住了的話,雖然氣化的功能還有,但你就是撒不出尿來。所以很多人到老了以後就覺得小便很困難,老尿不出來,這都跟膀胱的氣化功能有關。但是,「津液藏焉」是指膀胱所屬的足太陽經脈的功能可以使「津、液」這兩種物質和功能存在於身體內,而不是存於膀胱這個器官內,「氣化則能出」是使它們發揮正常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指尿液的排泄。

所謂「氣化」,它的能量來源於人體的陽氣,如果陽氣不足,氣化能力就弱,就會導致糖尿病和三高症的問題。糖尿病、三高症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虛火過旺,導致「津」的功能過度;因為津的過度,所以使藏腑組織里的液體都收不住,都往個排,所以就會尿糖高、血糖高,而且這個病是小腸的吸收功能、膀胱的氣化功能都出問題了。但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腎,是因為腎的元氣虛了,陽氣的功能弱了,機體各方面的功能都不能正常發揮出來了,所以才會出現血液黏稠、血糖高、口渴、尿多、食多、便秘這些現象。從另一個角度講,由於人體需要用水來進行代謝,所以糖尿病人就特別喜歡喝水,這中醫里叫「消渴」,因為好東西全「津」出去了,營養物質都留不住了。這時候大量喝水叫做「飲水自救」,就是必須用喝水來自救,就是你津得多我喝得多才可以。同時又「消谷善飢」,虛火過旺人就特別能吃,就叫「消谷善飢」。但是因為吸收不了,所以糖尿病的人怎麼吃都胖不起來,人也就越來越虛。所以治療糖尿病、三高症的關鍵就是要恢復藏腑的功能。

膀胱還有一個功能是主筋所生病,大家一定要記住,人體的筋脈是靠「液」來滋潤的,這裡的「液」是指營養豐富、質地較稠厚、具有滋養作用的一種物質。液不足則筋就不能發揮它柔韌有力的特性,所以液不足的話,就會出現腰酸、背病、腿抽筋等癥狀,這些都是因為「液」的濡養功能出問題了,和小腸經、膀胱經功能都有很大的關係。

總結一下以上所講的。善於養生的人就要牢記以下的觀點:「凡此十二官者,不得想失也」。作用君主的心要「明」,那麼在它統攝下的藏腑功能就能正常發揮出來,就可以做到「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故主明」則藏腑功能都得不到正常發揮,經脈「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戒之戒之」。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甲午年五運六氣預測
第四章 感悟《黃帝內經》
《內經·臟氣法時論》時間簡表
《黃帝內經》的精華,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