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5)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

上篇 人 物 篇

二. 題 佛 教 歷 史 人 物

(三) 中 國 佛 教 時 期

出家學佛棄王位

傳道譯經拓法流(題安世高)

注:安世高:公元二世紀人,本為安息國太子,自幼信佛。即位之前,讓位於其叔而出家修道。公元147年到達洛陽,在中國譯經弘法約30年。因其王族出身,時人尊稱「安侯」。他是漢譯佛經的先驅者。

舍利威神弘正法

沙門智辯蓋東吳(題康僧會)

注1:康僧會(?-280年),祖籍康居國,世居天竺。10餘歲出家。博覽經籍,智辯超群。於247年到建業,以神通迎請五色舍利,使孫權嘆服,並為之建建初寺。此為江南佛教興隆之始。

注2:舍利:通常指佛之遺骨,後亦泛指有修行者之遺骨。一般所說舍利系骨片,形狀、大小、顏色等不一,質地堅硬;我國則多以豆粒狀者稱為舍利。據稱由勤修戒定慧之功德所形成,藏密認為乃「智慧明點」所化成。

中土比丘受戒為開始

漢人西域取經是領先(題朱士行)

注:朱士行:三國時(約三世紀)人。籍貫穎川(今河南禹縣),享壽80歲。260年出家,為內地西行取經求法第一人。在中國佛教史上,他也是漢族僧人開講佛經、漢族僧人依照戒法成為正式比丘的第一人。

歷游西域,隨處譯經,時譽敦煌菩薩

博覽典籍,發心弘道,史稱一代高僧(題竺法護)

注:竺法護(生卒年不詳),祖籍月氏國,世居敦煌。8歲出家,從師改姓為竺。266年至313年,先後遊歷敦煌、長安、洛陽等地,傳道譯經,人稱「敦煌菩薩」。

興隆佛教,光映佛門,戒德精嚴垂典範

親近國王,位尊國寶,神通廣大折剛強(題佛圖澄)

注1:佛圖澄(232-348年),西域龜茲人。精通佛學,頗有神通,且持戒精嚴,深得後趙石勒、 石虎的敬奉,尊稱「大和尚」,並視為「國之大寶」。二石性情殘暴剛強,佛圖澄以神通、戒德使其敬畏,並常勸其施行德化。佛圖澄臨終前曾對弟子說:「佛經雲:『若要建立正法,則應親近國王。』此中大有深意也!我以道術,令二石稽首,使胡人皈依,讓百姓蒙益,從而使佛法得一時之盛。但是,要使佛法真正深入人心,傳之久遠,還須靠玄學義理。」他對佛教在中國的興隆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2:戒德:由持戒而來的功德。

注3:剛強:佛教指剛強難化之人。

慧心觀念西方,蓮宗從此興華夏

遠道流傳東土,佛法隨緣潤眾生(題嵌慧遠)

注1:慧遠(334-416年),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少習儒學,尤善老莊。21歲從道安出家。精研般若學,道安贊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381年入廬山,住東林寺傳法,形成江南佛學中心。並與劉遺民等共建蓮社,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凈土,被尊為凈土宗初祖。在學術上,慧遠儒釋道三教兼通,而以佛教為宗。

注2:觀念:於內心觀想佛理及佛之相好。與現今通常所說之「觀念」一詞含義不同。

住逍遙園,譯經說法眾咸集

發誠實誓,舉焰焚身舌不焦(題鳩摩羅什)

注:鳩摩羅什(344-413年) ,略稱羅什,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其餘三人為真諦、玄奘、義凈,或說真諦、玄奘、不空)之一。父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7歲隨母親出家。401年至長安,後秦國主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將羅什安置於西明閣及逍遙園,從事大規模譯經工作,弟子甚眾。臨終前曾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火化後果真薪滅形碎,唯舌不焦。

說闡提成佛

感頑石點頭(題道生)

注1:道生(355-434年),亦稱竺道生。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幼年出家,15歲便登座講經。418年,因說一闡提成佛,受僧界攻擊,被逐出建康(今南京)。後大本《大般涅槃經》傳來,證實其說。相傳道生被逐後,曾在蘇州虎丘山獨自講一闡提人皆有佛性,感群石點頭,遂留下「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

注2:闡提:又叫一闡提,意為斷善根、信不具足。指斷絕了善根,不能得到解脫、不能成佛的眾生。但天台宗、華嚴宗反對這種說法。《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載佛言:「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精通禪法

廣譯佛經(題佛馱跋陀羅)

註:佛馱跋陀羅:(359-429)。又作佛陀跋陀羅等。意譯作覺賢。北印度那呵利城人,族姓釋迦,系釋迦牟尼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17歲出家。於後秦弘始十年(408)入長安,弘傳禪術之學,後又至廬山慧遠處居數年,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義熙十一年(415 )至建康(今南京),止住道場寺,從事翻譯,與法顯合譯摩訶僧祇律、大般泥洹經,又獨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等,凡13部,125卷。世稱天竺禪師,為廬山十八高賢之一。佛馱跋陀的翻譯雖有多方面,但專精禪法。

闡論講經,常依般若明宗旨

談玄說妙,不以空無舍大悲(題僧肇)

注1:僧肇(384-414年),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原崇尚老莊,後因讀《維摩詰經》而發心出家學佛。師事鳩摩羅什,輔助譯經,常事講習。由於僧肇平時講經說法,大弘諸法性空之中道觀, 又被吉藏推為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稱之為「玄學之始」。

注2:僧肇雲:「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舍於大悲也」。

弘揚佛法顯神跡

化度時人稱聖僧(題保志)

注:保志(418-514年),亦作寶志、志公。金城(今蘭州)人。少即出家。據《高僧傳》載,其言行神異,「時或賦詩,言如讖記,至後皆驗。京土士庶無不歸服。」被梁武帝等視為神僧、聖僧,以為觀世音菩薩化身。

整理佛經,學精律部

莊嚴聖像,功滿棲霞(題僧祐)

注:僧祐(445-518年),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蘇濉寧)人。14歲出家,畢生勤習律部,並致力於整理佛教典籍。於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寺里建立經藏。在佛教造像藝術上頗有建樹,主持建造了光宅寺無量壽丈九金像、棲霞山大佛、剡縣大石佛等。

供佛捨身,願行切矣

度人造寺,功德大哉(題蕭衍)

注1:蕭衍(464-549年) ,字叔達,南朝梁之開國皇帝,謚武帝,史稱梁武帝。南蘭陵人。篤信佛教,詔令佛教為國教。在位期間大建寺廟,使佛教一時盛極。曾四次捨身佛寺,由大臣贖回。

注2:梁武帝曾問道於達摩:「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達摩曰:「無功德。」梁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此聯卻反達摩之意而用。因從無為法看來,是無功德;但從有為法看來,亦可謂大功德。

譯經百卷

判教二時(題菩提流支)

註:菩提流支:(約5-6世紀間)北魏僧人。佛經翻譯家。一譯菩提留支,意譯道希。北印度人。北魏永平元年(508)攜大量梵本,經蔥嶺來洛陽。住永寧寺從事梵經翻譯。後遷鄴城(今河北臨漳),繼續翻譯。前後20餘年所譯經論共30部101卷(一說凡39部127卷)。在判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智顗的《法華玄義》說他主張二時教,即佛成道後12年內所說法都是半字教,12年後所說才是滿字教。

天竺高僧,一葦渡江弘法

禪宗初祖,九年面壁安心(題菩提達摩)

注:菩提達摩(?-536年),南天竺人。為印度禪宗第28祖,中國禪宗初祖。於南朝齊梁之交從南天竺航海來廣州,弘大乘佛法。接著北上至金陵(今南京),因與梁武帝不契,便一葦渡江繼續北上至洛陽嵩山少林寺。據說他曾在此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

弘興地論

光大律宗(題慧光)

註:慧光(468-537)北魏僧。為地論宗南道派初祖。亦為律宗大家,世稱光統律師。定州長蘆(河北)人,俗姓楊。年十三從佛陀扇多出家,常為人講經,時人稱之聖沙彌。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譯出十地經論,師通兩譯,自閱梵本,悟其綱領,對校異同,合為一本,又撰疏闡述十地經論之奧旨,地論宗遂因之興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師之整飾弘揚,乃得光大。

一心求出苦輪海

全力闡揚凈土門(題曇鸞)

注1:曇鸞(476-542年),雁門(今山西代縣)人。10餘歲時出家。研學龍樹之說。後染疾,遂求醫問葯,並萌發求仙之想,乃從道士陶弘景學道。陶授以《仙經》,曇鸞攜之途經洛陽時遇天竺法師菩提流支而得《觀無量壽經》,乃焚《仙經》,並從此專修凈土。被尊為凈土宗的先驅。東魏靜帝敬稱他為「神鸞」。

注2:苦輪海:即苦海。有情生死流轉之三界六道,無法超拔,故稱之為苦輪海。

注3:凈土門:全稱往生凈土門。為往生凈土、脫離生死之法門。信仰阿彌陀佛本願,稱誦其名號,藉以往生極樂凈土,這種實踐法為凈土門。

傳宗紹祖

斷臂安心(題慧可)

注1:慧可(487-593年)洛陽人。少為儒生,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後出家,法名神光,40歲時禮菩提達摩為師,得付衣缽,為禪宗二祖。相傳其為向達摩求法安心,曾「自斷左臂」以表其志。一說「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

注2:安心:即由於修道之體驗或對於教法之理解,而將心安住於一處,達到安定不動的境界。慧可曾請求達摩為之安心,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心。」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曰:「覓得豈是汝心?與汝安心竟。」

雙樹結庵,勤修善業

舉家奉佛,深植慧根(題傅翕)

注:傅翕(497-569年),字玄風,號善慧,世稱傅大士。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16歲娶妻,生二子,舉家信佛,平時以種植蔬果為生。24歲遇西域沙門開悟,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頗現神異,世以為彌勒化身。

譯經稱泰斗

攝論是宗師(題真諦)

注1:真諦:(499-569),音譯作波羅末他、波羅末陀。西北印度優禪尼人,婆羅門種。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攜經典抵中國南海。輾轉遊歷,譯經不輟。共譯經論紀傳64部278卷,今僅存30部,大多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與鳩摩羅什、玄奘、義凈同稱四大翻譯家。其翻譯之方法與學識,為我國佛教傳譯史上之泰斗。其譯作以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影響最大,此二論乃南朝攝論學派之主要理論根據,真諦亦因之被尊為攝論宗之祖。

注2:攝論,即攝大乘論,謂收攝一切大乘聖教法門要義,集而辨之。

得法華三昧

究實相十如(題慧思)

註:慧思:(515-577)南北朝時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為天台宗二祖。自幼歸佛樂法,心愛法華經,曾持經入冢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旋夢普賢菩薩摩頂而去,由此,頂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齣家,後悟得法華三昧。他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關於諸法實相,他根據《法華經·方便品》,特舉唯佛與佛乃能窮盡的境界,即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項,為攝一切法實相,且具有圓滿意義的主要內容,並據此建立其「十如」實相之說。

立一念三千,尊稱智者

判五時八教,開創天台(題智顗)

注1:智顗(538-597年),穎川(今河南許昌)人。18歲出家,23歲從慧思學禪法,修法華三昧。575年入天台山建草庵,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為天台宗實際開創者,被尊為四祖。

注2:一念三千:天台宗重要義理,指的是當前一念識心,即含有三千種法的內容,以顯宇宙的全體。

注3:五時八教:智顗提出的天台宗判教方式。五時指佛在五個不同時期說法: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八教指的是依佛說法的不同方式或不同內容而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化儀四教與「藏、通、別、圓」化法四教。

闡揚三論立宗旨

疏解諸經光教門(題吉藏)

注1:吉藏(549-623年),祖籍安息,移居南海(今廣州)。7歲出家,至19歲,以善講經論聞名。至會稽嘉祥寺講法,稱「嘉祥大師」。他承三論師說,發揮「三論」義理,開創三論宗。

注2:教門:佛陀為適應教化對象而說之教法,稱為教;教中之根本旨趣,則稱為宗。前者為教門,如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等屬之;後者為宗門,主要指教外別傳之禪宗。

開創華嚴,史稱初祖

護持正道,眾仰帝心(題法順)

注:法順(557-640年),雍州萬年(今西安)人。18歲出家。具神通,因能以禪功治病而聞名,唐太宗稱之為「帝心」。平時弘法,「多抑浮詞,顯現正理,神樹鬼廟,見即焚除,巫覡所事,躬為摒擋」。於佛經講得最多的是《華嚴經》,被奉為華嚴宗的初祖。

每日持佛名七萬遍

一生講觀經二百回(題道綽)

註:道綽:(562-645)唐代凈土宗僧。為我國凈土宗第二祖。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一說并州晉陽人,俗姓衛。又稱西河禪師。上承曇鸞之思想,為唐代初期凈土教開拓者。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尤精大涅槃經。後轉入凈土信仰,時為大業五年(609),年四十八。直至八十三歲為止,每日念佛七萬遍。一生講說觀無量壽經二百回以上。

見人不起道人懶

觀法皆如禪法融(題嵌法融)

注1:法融(594-657年):潤州延陵(江蘇鎮江)人。19歲出家。後拜道信為師。唐初牛頭宗的創始人。法融建立的牛頭宗,其禪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虛空為道本,森羅為法用」。

注2:據說道信禪師遙望牛頭山有「道氣」,便親自前去尋訪。他向寺中和尚打聽:「此間有道人否?」和尚答:「出家人哪個不是道人?」道信說:「阿哪個是道人?」另一和尚便答:「此去山中十里來,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道信繼續進山,便見法融。

注3:《維摩詰經·菩薩品》云:「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法融《絕觀論》亦云:「(一切法)皆如也,一切眾生亦如也。」

宗持戒律

教判化行(題道宣)

注:道宣(596-667年),潤州丹徒(今屬江蘇)人,一說浙江吳興人。南山律宗創始人,畢生闡揚《四分律》。另外,他把佛教判為化教(為教化眾生而立的經論二藏)、行教(又稱制教,即為戒飭出家內眾之行為而制的律藏),也頗有影響。

駐杖東山,弘揚佛法

傳衣能者,光大禪門(題弘忍)

注:弘忍(602-675年),湖北黃梅人,一說潯陽(今江西九江)人。7歲隨道信出家,651年得道信衣缽,為禪宗五祖。弘忍在黃梅雙峰山東南之馮茂山另建東山寺,故世人稱其法門為「東山法門」。661年,密付衣法于慧能。

遠道取經,歸國譯經,慈恩初祖垂青史

西天求學,登堂講學,三藏法師揚美名(題玄奘)

注1:玄奘(602-664年),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出發至印度,入那爛陀寺,從戒賢學大乘佛法, 並成為當時十大「三藏法師」之一。後來,在全印度無遮大會上論典標宗,無有異議,更是名聲大振, 被尊為「大乘天」、「解脫天」。645年返長安,住弘福寺、後遷大慈恩寺,廣譯佛經。他是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之一,也是法相唯識宗(又稱慈恩宗)的創始人。

注2:三藏法師:對通曉經、律、論三藏的僧人的敬稱。

至相大師,深入一門成體系

雲華尊者,精研法界振宗風(題智儼)

注:智儼(602-668年):天水(今屬甘肅)人。從小隨法順學佛,14歲出家。專攻華嚴經。晚年在至相寺、雲華寺講《華嚴經》,宗風大振,人稱「至相大師」、「雲華尊者」,被尊為華嚴宗二祖。

嘆末法群生,身心懈怠難觀鏡

仰禪門上座,行解精勤不惹塵(題神秀)

注:神秀(606-706年),忭州尉氏(今屬河南)人。20歲出家。50歲時投弘忍門下,不久任上座。在弘忍傳衣法時,曾作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因不及慧能所作之偈而未得衣法。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宗門大盛。神秀倡「住心凈觀,常坐不卧」,屬漸修法門,其法系稱為禪宗北宗。卒後謚「大通禪師」。

弘凈土法門,樹上投身生凈土

稱光明和尚,口中念佛出光明(題善導)

注:善導(613-681年),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自幼出家,研習《法華經》、《維摩經》、《觀無量壽經》等。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念佛, 據說他念佛時曾有光明自口中出,因稱「光明和尚」。681年,據說善導攀上寺內一棵柳樹,向西祝云:願佛接我往生凈土。然後縱身下投,撲地而寂。他是凈土宗實際開創者,被尊為二祖。

法弘唯識稱疏主

錫駐慈恩仰大師(題窺基)

注:窺基(632-682年),長安人。法相宗(又稱唯識宗)的創始人之一。17歲出家,師事玄奘。後參與譯經。於唯識諸論註疏甚多,稱「百部疏主」。玄奘寂後,窺基長住慈恩寺弘法,被尊稱「慈恩大師」。

嚴持律范

廣譯佛經(題義凈)

註:義凈:(635-713)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一說齊州(山東歷城)人,俗姓張。幼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於咸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至印度,後又至蘇門答臘遊學。歷游三十餘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至洛陽。其後參與華嚴經之新譯,與戒律、唯識、密教等經籍之漢譯工作。自聖歷二年(699)迄景雲二年(711),歷時十二年,譯出56部,共230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平時亦注重律儀。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

閉門研佛傳佳話

造論弘經發大心(題李通玄)

註:李通玄(635-730):世稱李長者。河北滄州人。青年時鑽研易理,四十餘歲時專研佛典,潛心《華嚴經》。曾三年足不出戶,日食十棗柏葉餅一枚,人稱棗柏大士。

精通密教,廣譯佛經,不愧開元大士

天竺出家,長安傳法,誠為中土福田(題善無畏、金剛智、不空)

注1:善無畏(637-735年) ,中天竺人,為釋迦牟尼季父甘露王之後裔。13歲繼承王位,後讓位於兄而出家,於那爛陀寺學密教,據稱證初地菩薩。716年,到長安傳法譯經。與金剛智、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開創中國真言宗。

注2:金剛智(669-741年),本為中天竺國王第三子,10歲於那爛陀寺出家。31歲往南天竺學密教。719年入唐,至洛陽、長安傳法譯經。

注3:不空(705-774年),不空金剛的略稱。原籍北天竺,一說師子國。15歲出家,隨金剛智來中國,金剛智卒後,又率37名弟子至師子國、天竺廣求密法。746年返唐,在長安傳法譯經。

舉止顛狂,言行笨拙,名剎食堂混跡,想當初,還是路邊拾得

才情怪異,面貌離奇,寒山幽窟隱身,到最後,竟由石縫歸遷(題嵌寒山、拾得)

注1:寒山:唐代著名詩僧,因隱於天台始豐縣西寒岩幽窟中,世稱寒山,或寒山子。時來國清寺,面貌枯瘁,言行瘋狂,好吟詩偈,唯與拾得友善。據說因豐干禪師謂寒山、拾得分別為文殊、普賢化身,太守閭丘胤入寺拜見,二人乃縮身入岩石穴縫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無蹤跡」。

注2:拾得:本為棄兒,天台國清寺豐干禪師於路邊拾得,因名之。在寺內食堂做雜役,平時行事怪異,好吟詩偈。與寒山並世留名,其生活年代約八世紀下半葉。

身居深谷高山,苦修密法

面對惡緣逆境,精進初心(題毗盧遮那)

註:毗盧遮那:公元八世紀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吐蕃時期尼木地方根加巴果家族。是藏傳佛教「前弘期」初期的一位密宗大師,也是藏傳佛教史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覺士」之一。他長期在窮鄉僻壤,採取隱居的方式修鍊密法。在弘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

無樹非台何惹塵,慧根悟道

明心見性秘承法,能者得之(題嵌慧能)

注:慧能(638-713年),亦作惠能。原籍范陽(今北京)人,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禪宗六祖,禪宗南宗的創始人。661年,赴黃梅參五祖弘忍,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弘忍密付衣法。五祖傳法給慧能後,人問衣缽何在,五祖曰:「能者得之。」676年,慧能在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落髮,次年於曹溪建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傳法,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弟子法海錄其說為《六祖法寶壇經》傳世。

著金獅子章,尊華嚴三祖

說妙蓮花界,稱賢首大師(題法藏)

注1:法藏(643-712年) ,祖籍西域康居國。16歲時「煉一指於岐州法門寺舍利塔前,作法供養,誓悟佛乘」。670年出家。由於他學問精深,開講《華嚴經》名聲大振。674年,武則天賜他《華嚴經》里賢首菩薩稱號,因此被世人稱為「賢首大師」(華嚴宗因此又稱賢首宗)。法藏構建了以「法界緣起」為核心的華嚴宗理論體系,被尊為華嚴宗三祖,也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其代表作是《華嚴金師子章》。

注2:妙蓮花界:指蓮花藏世界,略稱華藏世界,指蓮花所象徵的世界。據《華嚴經》,以毗盧遮那佛的願行所莊嚴的凈土,即在這個現實世界的最底層,有風輪,其上為香水海,海中有大蓮花,此蓮花中包藏著無量數的世界,稱蓮花藏世界。

博通三藏

新譯華嚴(題實叉難陀)

註:實叉難陀:(652-710)意譯學喜。為唐代譯經三藏。于闐(今新疆和田)人。證聖元年(695), 持梵本華嚴經至洛陽,並與菩提流志、義凈等人合作譯成漢文,即新譯華嚴經八十卷。此外另譯有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經等,凡19部,107卷。景雲元年十月示寂,世壽五十九。荼毗後,其舌不壞。門人悲智等,送其靈骨及舌返于闐,起塔供養。後人並於荼毗處建立七重塔,稱華嚴三藏塔。

推子午線,制黃道儀,內外兼明諳曆象

疏大日經,譯秘密藏,金胎雙秉受真言(題一行)

注1:一行(673-727年),俗姓張遂,巨鹿(今屬河北)人。21歲出家,精通曆法天文,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也是我國密宗的創始人之一。曾與人共制黃道游儀,用以測定150餘顆恆星的位置。並根據他人的測量,推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在佛教方面,曾從善無畏和金剛智分別受胎藏界和金剛界密法,並從事譯疏密宗經典的工作。

注2: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奧秘,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門;復以如來善護念深法,苟非其器,則秘而不說,故稱秘密。故秘密藏乃諸經為顯其甚深秘義之通名。於密教,則總以釋迦化身所說之教法為顯教,獨以大日法身之所說為秘密藏。

注4:金胎:指密宗金剛界與胎藏界兩種法門。前者指大日如來覺悟的智慧如金剛石般堅固,能摧毀一切煩惱。後者指大日如來的理性能包容、含藏萬物。

師隨六祖承心印

錫駐青原拓法流(題行思)

註:行思(?-740):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出家受戒之後,赴韶州參見慧能,得禪宗心印,為慧能門下上首弟子。後往吉州青原山靜居寺傳禪,開青原一系,世稱青原行思。弟子有希遷等。

慧能門下得心印

南嶽山中傳法門(題懷讓)

註:懷讓(677-744):金州安康(今屬陝西)人。二十歲出家。後到韶州參拜慧能,得啟發印證,為慧能門下嗣法大弟子之一。後住南嶽般若寺傳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弟子有馬祖道一等。

遍游天竺

弘闡凈宗(題慧日)

註:慧日:(680-748)唐代凈土宗僧。山東東萊人,俗姓辛。自幼決志西遊,後遍游印度七十餘國,凡歷十八年。曾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山,山有觀音像,師以頂禮聖像,斷食畢命祈請,終至第七日之夜感觀音現紫金色相,為其摩頂開示。於開元七年(719)始歸長安,玄宗敕賜「慈愍三藏」之號。師勤修念佛法門,弘揚凈土教義。著有往生凈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贊等。師之凈土思想有其獨特之處,故有將其凈土學說同凈土大師慧遠和善導兩流(廬山流、善導流)並列,稱為慈愍流。

高舉南宗正脈

弘揚禪法頓門(題神會)

注1:神會(686-760年),湖北襄陽人。初學儒道,後出家學佛。曾先後從神秀和慧能學禪,為慧能的入門弟子。724年,在滑台大雲寺設無遮大會,與北宗禪師辯論,認為北宗「師承是旁,法門是漸」,而南宗「師承是正,法門是頓」,由此逐漸確立了南宗的主導地位。

注2:頓門:宣說頓悟的法門;或指頓悟禪,即南宗禪。

東渡扶桑,功昭史冊

弘傳戒法,德溢招提(題鑒真)

注:鑒真(688-763年),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14歲出家。後於揚州大明寺講律。742年起,應日僧之請五次東渡皆未成功,致雙目失明。753年,第六次東渡成功,至日本奈良東大寺傳戒,後又造唐招提寺為弘戒基地。日本人稱其為「過海大師」,被奉為日本律宗的創始人。

開拓法流乘願來,慈悲遠播

弘傳密教隱蹤去,功德長存(題蓮華生)

注:蓮華生: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王子,曾繼承王位,後舍位出家。廣為遊學,遍學顯密。750年,應藏王赤松德贊之請,入西藏建桑耶寺,弘傳密法,翻譯密典。開闢了西藏前弘期密教,被寧瑪派尊為初祖,也為其他諸派所崇仰。於804年返回印度,在達羅毗荼一帶廣弘密法。晚年不知所終。其生活年代約為八-九世紀。

大振禪林,門開風氣

廣施法雨,譽滿江湖(題希遷、道一)

注1:希遷(700-792年),端州高要(今屬廣東)人。曾拜青原山行思為師,後至南嶽從懷讓習禪。在南嶽一大石頭上結茅而居, 被稱為「石頭希遷」。

注2:道一(709-788年),漢江什邡(今屬四川)人。俗姓馬,法號道一,被稱為馬祖道一。道一在南嶽從懷讓學成後, 離開南嶽去江西弘法,宗門大盛。

注3:江湖:原指江西與湖南;或指長江與洞庭湖;或指三江與五湖。最早出自《莊子》中「不如相忘於江湖」一語。在禪林中,稱雲遊四海之僧眾(雲水僧)為江湖。蓋於唐代時,江西有馬祖道一,湖南有石頭希遷,此二師同時大樹法幢,德聲享譽四方。當時天下僧眾多以參游二師門下為要,故稱參學之僧眾為江湖僧、江湖眾,略稱江湖。現通常以江湖泛指四方各地;浪跡四方謀生活者,則稱走江湖。

注4:道一與希遷被稱為「並世二大士」。兩人在當時宏闡禪法,弟子甚眾,禪宗五家均出自二師門下。希遷的禪法,演為雲門、法眼、曹洞諸宗。道一的禪法,則演為溈仰、臨濟諸宗。

肉身示苦行,發心空地獄

菩薩顯奇蹟,立誓度迷津(題地藏,兼題嵌肉身菩薩)

注1:地藏:(706-804年),俗名金喬覺,又稱金地藏。生於新羅國王族。出家後至中國九華山隱居苦修,相傳為地藏菩薩化身。數十年後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其成道處。

注2:肉身菩薩:指生身菩薩,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者。肉身菩薩入寂後可得全身舍利。

嚴持律范

弘闡天台(題湛然)

註:湛然:(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荊溪(江蘇宜興)人,俗姓戚。十七歲從金華方岩受天台止觀。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研習天台宗教義,盡得其學。三十八歲於宜興凈樂寺出家,又至越州從曇一學律,廣究律部,持律森嚴。為天台宗中興之祖,世稱荊溪尊者、妙樂大師。

並舉農禪源百丈

折衷戒律創清規(題懷海,兼題嵌《百丈清規》)

注1:懷海(720-814年),福州長樂(今屬福建)人。從小出家,後於馬祖處參禪開悟。馬祖入寂後,住大雄山(俗稱百丈山)傳禪,人稱「百丈懷海」。當時,馬祖已創建叢林,但沒有定下相應的規式。懷海遂不循律制,創製禪院規式,稱《百丈清規》。《宋高僧傳》曰:「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在百丈山期間,懷海率眾大宏農禪並重的宗風,影響深遠。懷海嘗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注2:百丈清規:原為百丈懷海所制定之清規,又稱「百丈古清規」。禪宗形成初期,禪林尚無制度、儀式,故百丈懷海折衷糅合大小戒律,創製禪門儀規。其原型於宋代失軼,後重新敕修。

注3:並舉農禪:即農禪並重;指既注重參禪修行,又注重生產勞動。

禪懷無滯礙

醉素貴天真(題嵌懷素)

注:懷素(725-785年),長沙人。幼年出家。精於書法,尤工草書,自謂深得「草書三昧」。懷素稟性疏狂而嗜酒,酒酣時揮灑淋漓,被稱為「醉素」。李白曾作《草書歌行》盛讚之,其中有「古來萬事貴天真」之句。

融通禪教尊疏主

重整華嚴仰國師(題澄觀)

注1:澄觀(738-839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1歲出家,20歲後遍訪名山,習南山律、三論、天台諸宗義。因疏解《華嚴經》聞名,有「華嚴疏主」之稱。810年,唐憲宗敕號「清涼國師」。寂後被尊為華嚴宗四祖。

注2:禪教:又稱教禪。禪(禪宗)與教(教宗)之並稱,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禪宗和以學解為主之教宗。

運水搬柴,存神通妙用

居家沉寶,息俗念凡心(題龐蘊)

注:龐蘊(?-808年),字道玄,湖南衡陽縣人。與家人俱有修證。曾將家中所有財寶以一船沉於洞庭湖,而全家以編漉籬為生。被視為維摩詰居士化身。曾於希遷及馬祖處參禪,並作一偈對自己平時的修行加以闡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遍參尊宿真行者

廣濟群生大達人(題無業)

注:無業(762-823年),商州上洛人。12歲出家。後參馬祖領心宗。於西河開元精舍說法20年,唐憲宗兩度詔請,辭疾不行。穆宗即位,命僧錄靈准迎請,乃說法,趺坐而逝。敕謚「大達國師」。

真際大師,玄言妙語傳天下

趙州古佛,禪韻宗風溢柏林(題從諗)

注:從諗

776-897年),曹州郝鄉人。童年出家。參南泉普願禪師,付以心印。後住趙州(今趙縣)柏林寺弘法80餘年,人稱「趙州古佛」,卒後謚「真際大師」。 其玄言禪語流傳甚多。

教禪融會宗風異

定慧圓通密意深(題嵌宗密)

注1:宗密(780-841年),果州西充(今屬四川)人。年輕時習儒,28歲出家。終生研修《圓覺經》。事華嚴宗四祖澄觀,提倡禪教一致。卒後謚「定慧禪師」,被尊為華嚴宗五祖。

注2:宗風:又作禪風,指一宗之各別風貌。禪宗特稱宗師家之風儀為宗風。

傳息心法要

開行棒門風(題希運)

注1:希運(?-850年),福州閩縣人。自幼出家於洪州黃檗山,後又長期在此弘法,人稱黃檗希運。參百丈懷海得付心印。希運常採用棒喝之法啟悟學子,稱黃檗門風。後來被門人臨濟義玄繼承,並發展成臨濟宗。

注2: 息心:意為止息心慮。希運《傳心法要》雲:「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注3:行棒:即棒打,與喝斥一起合稱為「棒喝」。是禪師接引學子的方法。

持七俱胝咒

得一指頭禪(題嵌俱胝)

注1:俱胝

1)印度數量詞,有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解釋。(2)唐代(約九世紀)僧人,生卒年、俗姓、鄉籍等均不詳。因常誦俱胝觀音咒,世人稱之為俱胝和尚。俱胝曾于天龍和尚處參禪,天龍以一指示之,俱胝當下大悟,此後遂以豎一指頭作為化導學人之機法,稱一指頭禪。

注2:俱胝觀音:亦稱准提觀音、准胝觀音、七俱胝佛母(略稱七俱胝)。乃護持佛法,並為短命眾生延壽護命之菩薩。禪宗以准提為觀音部之一尊,深加尊崇。

閑雲野鶴翩翩去

萬水千山得得來(題貫休)

注1:貫休(832-912年),婺州蘭溪人。7歲出家。後以詩畫聞名於世。有詩集《禪月集》及墨跡十六幀羅漢圖等留世。

注2:貫休曾行腳至杭州,作詩呈吳越王錢鏐,詩中有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錢鏐欣賞之餘,要他將十四州改為四十州,以合自己囊括四海的野心。貫休斷然拒絕:「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閑雲野鶴,何天不可飛耶?」隨之離開杭州,至荊州。後又至益州。在益州時,貫休呈詩於蜀主王建,中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故貫休又稱「得得來和尚」。王建對貫休大為賞識,賜號「禪月大師」,禮遇非常。

空布袋不容一物

大肚皮能忍萬難(題契此)

注:契此

?-916年),號長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禪僧。據《宋高僧傳》載:常以杖荷一布袋入市,隨處化緣,人稱布袋和尚。能卧雪不化,示人吉凶必驗。臨終有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又,《景德傳燈錄》卷27載:契此長得矮胖,肚奇大。江浙間多圖畫其像,以為彌勒菩薩化身。今中國寺院天王殿所供彌勒菩薩像,即為布袋和尚相。

稱釋門龍象

號法眼禪師(題文益)

註:文益(885-958):餘杭(今屬浙江)人。七歲出家。曾從希覺學律,希覺贊為釋門龍象。曾至各處參學。後住金陵清涼院傳禪,人稱清涼文益。卒後謚「大法眼禪師」。其所開禪宗法系,因稱法眼宗。

博取諸家明法眼

兼融禪凈舉心宗(題延壽)

注1:延壽(904-975年),錢塘(今杭州)人。早年做餘杭庫吏時,因挪用庫錢放生而被判死刑,後被無罪釋放,聽其出家,時年30歲。因住永明寺(即凈慈寺),而被稱為永明延壽。主要弘揚法眼宗,大倡禪凈雙修。編《宗鏡錄》百卷,「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融通禪教以明法眼心宗,為中國佛教中期的一部總結性巨著。

注2:禪凈兼修:又作禪凈雙修。同時修習禪與凈土的實踐,使自力與他力綜合起來,這是宋代以來漢傳佛教發展之趨勢。

注3:心宗:指禪宗,因禪宗強調心性觀念,主張「直指人心」。在此指法眼宗(禪宗五家七宗之一)。

中興藏密稱尊者

開拓法流傳道燈(題阿底峽)

注:阿底峽(982-1054年),古印度扎護羅國人,父親為國王,阿底峽為第二子。他從小厭倦宮廷生活,好學佛法,29歲正式出家,法名燃燈吉祥智。後任印度超戒寺首座。60歲時,歷經艱難來到西藏。時值西藏朗達瑪滅佛後,西藏佛教處於低谷,阿底峽大力弘傳密法,重振西藏佛教。其代表作是《菩提道燈論》。其學說經弟子仲敦巴傳弘,發展成噶當派。

遍禮上師求密法

新開白教顯神功(題瑪爾巴)

註:瑪爾巴(1012-1097年):本名卻吉洛哲,生於前藏南部洛扎曲其普。曾三次到印度、四次到尼泊爾學密法,訪學了一百零八位大德上師。他一生為居士,教化弟子眾多,是噶舉派(俗稱「白教」)的始祖。

法脈綿長弘大教

道歌淵博闡真言(題米拉日巴)

注1:米拉日巴(1040-1123年),名聞喜,生於後藏貢塘(今吉隆以北)米拉家族。幼年喪父,家產被伯父霸佔,為報仇而學苯教咒術,誅殺伯父及其親眷35人。後悔罪學佛,師事瑪爾巴,因殺業而經受6年苦行始得大手印等密法。45歲後在山中專修9年,成就拙火,證得大手印成就。為藏密噶舉派二祖。常以詩歌傳道,有《米拉日巴道歌集》(又稱《十萬道歌集》)傳世。

注2:法脈:指同一法門系統的傳承次第。

注3:大教:如來之教法也。亦即佛教。

志弘律范

意篤凈邦(題元照)

註:元照:(1048-1116)宋代律僧。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唐。晚遷靈芝,居止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元照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篤凈業。主張戒律和凈土並重,常對門徒說:「生弘律范,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此法門。」

深心勤習真言宗教義

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題岡波巴)

注1:岡波巴(1079-1153年),本名索南仁欽,又叫達波拉結,意為達波地方(位於前藏)的醫生,因居岡波寺,又稱岡波巴。26歲出家,後從米拉日巴修金剛亥母法、拙火定、大手印等,為米拉日巴心傳弟子。他對大手印法門做了系統總結。

注2:大手印:謂佛所親許的佛法心要,指本元心地之心傳口授。手,表示佛之「如所有」與「盡所有」。印,表示佛之二無分別智,乃最上、最要、最密,猶如印符、印契。

舉止疏狂常在定

形容猥瑣不沾塵(題道濟)

注:道濟(1148-1209年):俗名李心遠,又名湖隱、方圓叟,俗稱濟公、濟顛,也稱濟公和尚、濟公羅漢。天台(今屬浙江)人。於靈隱寺出家,後移住凈慈寺。性情疏狂高潔,好飲酒,樂助人,善文詞。有《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記其神異事迹及題詠。

滅智灰身何處去

水連天碧屆時歸(題道濟)

注:道濟臨終有偈:「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莫看他神情瘋傻,臟笤帚夾,腳跛嘴歪,垢面蓬頭,其中滋味甚難解

都笑我模樣顛狂,破扇兒搖,帽污鞋爛,袒胸露背,個裡因緣不易知

(題「瘋僧」與「濟顛」)

注1:瘋僧: 南宋時(約十二世紀)僧人,又叫「風波和尚」。有「瘋僧掃秦(檜)」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常與濟顛一起被供奉於寺廟的羅漢堂中,一瘋一顛,相映成趣。

注2:濟顛: 南宋時(1148-1209年)僧人,法號道濟。因言行顛狂不羈,又稱作「濟顛」、「濟公」或「濟顛和尚」。其許多濟困扶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學富五明,創蒙古新字

智通三藏,稱大寶法王(題八思巴)

注1: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洛哲堅贊。生於後藏昂仁的魯孔。幼年即攻讀佛學,四歲隨伯父(薩迦派四祖)遊學,九歲在法會上說經,十七歲繼任薩迦派五祖,二十四歲被元世祖封為國師,三十五歲創製一種蒙古新字,稱八思巴字,後又被封為帝師、大寶法王。

注2:《西藏王臣記》載:八思巴「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

注3:五明:印度古代用五明來泛指一切學問, 這五明是

1)聲明,主要指文法學;(2)工巧明,指技術、工藝、曆數方面的學問;(3)醫方明,指醫藥學;(4)因明,指邏輯、論理學;(5)內明,指闡明自身宗教的旨趣的學問。

注4:三藏:即是修多羅藏(經藏)、毗奈耶藏(律藏)、阿毗達磨藏(論藏)。經藏是佛所說之經文;律藏是佛所制之戒律;論藏是佛弟子所造之論。

教義精通,廣論菩提道

戒規嚴謹,弘興秘密宗(題宗喀巴)

注:宗喀巴(1357-1419年),本名羅桑扎巴,因生於宗喀地方(今青海湟中),故稱宗喀巴。7歲出家。他經過長期學習顯密教典,綜合大小顯密諸乘教法,形成了獨特的佛學體系。針對當時戒行鬆弛的弊端,主張僧人應嚴守戒規,並為此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獲得了眾多的支持者,形成著名的格魯派。其代表作有《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等。

七筆勾生死

一心念出離(題袾宏)

注:袾宏(1535-1615),字佛慧,號蓮池,別稱雲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年飽學詩書。從27歲起,迭遭失兒、喪妻之痛,遂萌出家之意,然不得不秉母命再娶湯氏。不久父母相繼去世, 遂作《七筆勾》詞,落髮出家。後湯氏亦削髮為尼。大師在浙江雲棲寺弘法四十年,畢生倡凈土修持,被尊為凈土宗八祖。

惡世難容僧久住

道人自有法長留(題真可)

註:真可(1543-1603年):字達觀,晚號紫柏。江蘇吳江人。17歲出家。後遊方各地,參訪名師,主張兼容禪教性相,力揚儒、釋、道三教同源等思想。於1598年在五台山創刻方冊大藏經,後移至浙江徑山(今浙江餘杭)寂照庵繼續刊刻,因稱「徑山藏」。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因「妖書」案被誣告陷害,備受拷訊,憤死獄中。

五台山悟道明心,根塵俱徹

南華寺紹宗弘法,禪凈雙修(題德清)

注:德清(1546-1623年),字澄印,號憨山,安徽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19歲於江寧(今南京)報恩寺出家,佛儒並修。26歲起北游參學,在五台山北台憨山坐禪開悟,說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大虛空,萬象森羅徒起滅。」曾住曹溪南華寺振興禪宗,主張三教融通,禪凈兼弘。

統攝諸宗弘凈土

博通三藏立靈峰(題智旭)

注:智旭(1599-1655年),字素華,晚稱藕益,別號八不道人,世稱靈峰藕益大師。蘇州人。明代四大高僧(蓮池、真可、憨山、藕益)之一,被尊為凈土宗九祖。早年習儒闢佛, 17歲時因讀袾宏著作有所感悟,晚年居浙江孝豐(今安吉)靈峰寺弘法。智旭遍學諸宗,推重戒律,專精禪凈,融合天台,以凈土為指歸,人稱靈峰派。

畫境匠心,師諸天地

詩情禪意,發自性靈(題髡殘)

注:髡殘(1612-1692年),字介丘,號石溪等。湖南常德人。40歲因明亡而出家。他個性倔強,精通禪學,能詩善畫,尤擅長山水畫。當時,張怡曾評曰:「舉天下言詩,幾人發自性靈? 舉天下言畫,幾人師諸天地?舉天下言禪,更幾人拋卻故紙,摸著自家鼻孔也?」

專修凈土知歸也

廣讀佛經尚論之(題彭紹升)

註:彭紹升:(1740-1796)清代居士、學者。江蘇長洲(吳縣)人。字允初,法名際清,又稱彭際清。出身士族家庭,乾隆年中,舉進士,然辭官不就。嘗讀先儒之書,通宋明理學,後習道士修鍊之術,二十九歲時轉而信佛,自號知歸子。致力於弘傳凈土宗,勤修一行三昧。雖專修凈土法門,仍廣讀大小乘經論,撰有三十餘種佛經的讀後記。平生撰述宏富。

深信持名弘凈土

嚴於律己得真禪(題徹悟)

註:徹悟(1741-1810年):法名際醒,號夢東。豐潤(今屬河北)人。二十二歲出家。廣學教典。從北京廣通寺粹如參禪,得印可。後居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倡導念佛,主張「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於禪凈二宗皆深得其奧。

辦學開風氣

刻經播法音(題楊文會)

注:楊文會(1837-1911年),字仁山。安徽石台人。早年習儒,1862年,因偶讀《大乘起信論》,發心學佛。1866年,創辦金陵刻經處,刻印流通佛經。1907年,在金陵刻經處設祗園精舍講經。1910年,任佛學研究會會長。主張「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為近代復興佛教之泰斗。

行化唯勤興古剎

農禪並重振家風(題虛雲)

注1:虛雲(1840-1959年),又名演徹,字德清。湖南湘鄉人。19歲出家。行腳天涯,遍學禪教。曾入川藏,越雪山至緬甸、印度、錫蘭等地,朝禮佛跡。以定力和苦行著稱。一生致力於中興雲南祝聖寺、華亭寺,福州湧泉寺,廣東南華寺、雲門寺等六大叢林,大宏農禪並舉的家風。為中國現代禪宗宗匠之一。1953年,被推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注2:行化:遊行教化之略稱,即遍歷各地,教化眾生。

頭陀煉指

禪者嚼梅(題敬安)

注:敬安(1851-1912年),湖南湘潭人。著名詩僧。字寄禪,別號八指頭陀。18歲時感桃花凋落而萌離塵之念,遂出家。1877年,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供佛。1881年,出版其第一部詩集《嚼梅吟》,從此詩名漸揚。1912年任中華佛教總會第一任會長。

解在天台弘正法

行持凈土發真心(題諦閑)

注:諦閑(1858-1932年),浙江黃岩人。21歲出家。由天台山國清寺跡端授記付法,為天台宗第43世。後住持天台山萬年寺。在弘揚天台宗的同時,勤修凈土行,弟子眾多。

普施法雨印經籍

妙契時機光凈宗(題嵌印光)

注:印光(1861-1940年),陝西合陽人。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少時曾闢佛。15歲後信佛,21歲出家。1893年起,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近20載,深入經藏,偶作筆耕。後在上海印經講法,並成立弘化社,流通經籍,法澤遍灑。晚年居蘇州,大弘凈土。寂後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三祖。

悲欣交集

事理雙修(題弘一)

注1:弘一(1880-1942年),法名演音,別號晚晴老人,俗名李叔同。生於天津。出家前是享有盛名的藝術家,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曲諸方面造詣均深。1918年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弘一以戒行著稱,立志弘揚南山律宗,曾創設「南山律學院」,卒後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祖。「悲欣交集」是弘一臨終絕筆。

注2:事理雙修:又作事理雙行,指同時修習事行與理觀。一方面修坐禪、戒律等行業,一方面觀真如之理。

揚名藝苑稱才子

遁跡空門做律師(題弘一)

注:律師:佛教之律師,指善於解說律藏、精通戒律的僧尼。迥異於現今從事訴訟辯護等法律事務的專業人員之意。

倡導人生佛教

精研唯識指歸(題太虛)

注:太虛(1889-1947年) ,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桐鄉)人。16歲出家。民國初年,提出改革佛教的口號。1922年,創辦武昌佛學院等,為我國近代佛教教育事業興盛之棟樑。太虛積極提倡人生佛教,努力把佛教推向社會。1946年,被當局授以宗教領袖勝利勳章。在佛學上,太虛主要致力於研究法相唯識之宗。

智悲雙運願行切

顯密兼融修證深(題陳健民)

註:陳健民(1903-1986年):湖南攸縣人。少年工詩文。三十年代師事西康諾那、貢噶等密宗上師。1952年後於印度北境隱居修行二十餘年,融通顯密佛法。後赴美國弘法。

推薦閱讀:

再讀地藏法門心得
佛經深奧 自己讀佛經 如果對佛經理解錯了 怎麼辦?
行菩提心,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二集)  2001/6/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2
吃下佛陀的孔雀被封佛母,佛的父母為何沒成佛菩薩?

TAG:佛教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