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不息的千年窯火

(圖注1:景德鎮風景)

(圖注2:景德鎮清園)一座城以皇帝的年號命名,一座城的產物成為一個國家的代稱。這座城為何有如此的魅力?因為「china」。在景德鎮,我詢問制瓷藝人,為何景德鎮遍地都是陶瓷。「因為景德鎮的人只會做陶瓷。」答案似是而非。但是,要多麼濃烈的激情,才能使一座城,千百年來只專註一件事。這一切都要從「城以瓷興」說起。

(圖注3:景德鎮老建築)說它是座城,原本只是一個鎮。景德鎮因為「五方雜處」,「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有「十八省碼頭」之稱。東晉時,它叫新平鎮,唐武德四年改鎮為縣,仍叫新平。因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鎮。「China」,即源於景德鎮舊名「昌南」。北宋真宗時(公元1004--1007年),官員到鎮督造瓷器,陶工在瓷器底部寫上「景德年制」。真宗年號「景德」與這個鎮,從此再未分開。既生瓷,便生業。景德鎮與安慶、池州接壤,景德鎮的日用瓷對周邊地區的民間生活影響甚大。我的家鄉離景德鎮不遠,總會看到寫有「景德鎮」字樣的飯菜碗具。小時候,一旦我不小心摔碎了飯菜碗,奶奶會拾起來看看,能不能補。有時,她會惋惜地說,「哎呀,摔碎了景德鎮的碗。」奶奶很清楚,景德鎮的碗,珍貴!

(圖注4:景德鎮瓷窯)

(圖注5:景德鎮瓷器泥胚)景德鎮將自己的風土人情統統都打上了陶瓷的烙印。千百年來,景德鎮以瓷立鎮,城圍瓷磚,這安身立命的專註,讓一座城與一項藝術在傳奇中發酵,瓷音水榭、明代葫蘆窯、宋代龍窯、玉善堂、風火仙師廟、清代鎮窯……2014年6月22日,「寰行中國」在景德鎮踏訪了千年的瓷器工藝,領略了一爐窯火里的堅韌、細緻和耐心。在古窯民俗博覽園,小器手工作坊,景德鎮瓷器的工藝流程——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畫坯一一展現。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的各種古法手藝、繪製方法,也讓我醉心於此。如何古法手工制瓷在小器手工作坊,景德鎮瓷器的工藝流程,被直觀地展示。從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畫坯,到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各種古法手藝、繪製方法,盡收眼底。

(圖注6:拉坯:將泥房內準備好的泥料,放在輪車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泥拉成坯體。是瓷器成型的第一道工序。師傅嫻熟的技藝,讓拉坯現場,猶如一種舞美藝術。)

(圖注7:印坯:將半乾的坯體,放在模具上,通過印製拍打,使坯體規格化、統一化,是重要的定型工序。)

(圖注8:利坯:坯體放在輪車上,根據外形及尺寸的要求,用刀精修表面,使瓷表光潔,厚薄均勻,形體連貫,是極為重要的一道工序。)

(圖注9:挖足:將拉坯時留下的泥切削一部分,挖成底足。)

(圖注10:施釉:在成型的坯體表面施以釉漿,使其均勻地附著於坯體表面,主要有蘸釉、盪釉、澆釉、刷釉、灑釉、輪釉等多種方法。)

(圖注11:畫坯: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圖注12:「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製作,古法古藝。)景德鎮窯火里的陶瓷並非一開始就精美奪目。東漢時,陶瓷始現,「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邇俗粗用」;魏晉時,以其溫潤耐用,取漢代銅器和漆器而代之。景德鎮瓷器以晉代陶工趙慨為祖師爺,始於漢,興於宋,盛於清,千年以來,集歷代名窯技藝精華,獨樹一幟。「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景德鎮瓷器在清乾隆時期就以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繽紛的釉色,華縟多姿的紋飾,聞名於世。說起來,景德鎮瓷器興起受益於宋朝的輕武重文,時風細膩,藝求典雅。宋季的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等五大名窯是精美藝術與精確工藝的結合。受此影響,景德鎮獨創的青白瓷,清淡高潔,俊秀挺拔,享譽「饒玉」。色質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現,遠銷海外,讓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列。在景德鎮的精美瓷器上,畫師的畫筆精緻,線條細如毫芒,文飾工筆精細,設色明凈艷麗。不盡的崇山峻岭,無際的皓月長空,遮天的古樹瀑流,閑適的亭台樓閣,枯坐的漁人釣客,矍鑠的長者仙翁……都可在景德鎮的歷代工藝美術大師手中栩栩入畫。在景德鎮,我向工藝大師們請教了青花瓷、顏色釉瓷、玲瓏瓷、粉彩瓷等四大傳統名瓷的工藝特徵。公眾最為熟知的青花瓷,被人描繪為「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青花瓷以素凈取勝,「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里透分明」,將人們的目光從繽紛的色彩中解脫出來,藍白相映,怡然成趣。而我則被玲瓏瓷所吸引,毫不猶豫地買下一套精美茶具。據記載,青花玲瓏瓷是在明宣德年間鏤空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清代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在景德鎮,鎮窯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古窯。鎮窯是燒制特色傳統瓷,尤其是顏色釉瓷最合適的窯爐。鎮窯以松柴為燃料,對於火候的控制,有極高的要求,當地人用「三年出一個狀元,十年出一個窯火師」來形容對窯火的把握之難。窯火難測,在景德鎮卻能歷千年不熄。因為景德鎮的手工制瓷技藝代代相傳,或父傳子,或師傳徒。79歲的王炎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坯的王炎生善拉葫蘆瓶。王炎生是家族第五代拉坯傳人,「我是子承父業,我父親向我外公學的拉坯。」從11歲起,王炎生就已經跟隨父親學拉坯,不過王炎生的孩子卻沒有延續祖上的手藝。王炎生說,景德鎮普遍存在師傅把徒弟教會了,徒弟最後反過來會拆師傅的台,所以許多師傅都很保守,不原意帶徒弟。曹開永和陳聖發的剮坯和利坯技藝則是傳自師傅。1939年生人的非遺傳承人曹開永回憶說,「1955年2月,我跟著師父高金錢學剮坯這門手藝。學了兩個多月,上坯、銼刀都會了,正式上車時,師父也是手把手地教。我想收幾個關門弟子,把我的這項手藝傳承下去,也算對得起國家給我的認可和補貼。非遺繼承人的稱號、證書和獎金可不能讓我的技藝代代相傳。」渴望收徒的陳聖發生於1930年,11歲拜師學習圓器利坯技藝,他說:「圓器利坯手藝其實很簡單,只要認真學一個月就可以『入門』,最多只要花一年時間,便可以十分熟練。」顯然,已屆高齡的制瓷藝人放不下手中的技藝,景德鎮的手工制瓷技藝面臨薪火相傳。在古窯遺址里,作為遊客的我們只看到,景德鎮的窯火里——上色、淬鍊、成型……燒制出一件件精美瓷器,卻忽視了這窯火里的一切,由時間來上色、淬鍊,卻需要手藝來成型。景德鎮的城市深處,件件瓷器在窯火里出落的白如玉、粉如頰,而藝人的雙手卻垂垂老矣。
推薦閱讀:

一座活著的千年窯口 景德鎮的世代傳承——百年窯爐崔公窯—傳承人崔可輝
「景德鎮歷代官窯珍品大全」完美復原倍受追捧
景德鎮陶瓷文化深度之旅|有瓷有師有文化,有茶有飯有精神
聖空法師要在景德鎮祝聖寺講課啦!

TAG:手工 | 技藝 | 景德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