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梨花風起正清明

? 陳愛萍在草長鶯飛的早春,清明節帶著清秀而動人的面容款款而至。天清地明,綠波蕩漾,在孕育綠色與希望的繁華季節里,我們緬懷先賢,遠足踏青,沐浴陽光,親近自然。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冷節,禁煙節,它的日期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冷食,故而得名。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寒食節與清明合二為一了。百善孝為先。「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祭祀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訴求表達方式。在古代社會,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祭祀掃墓。每個人都會經歷失去摯愛親人的痛苦,也都會在清明的時候,勾起憂傷的回憶,加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清明的天總是很神奇,總是帶著一種莫名的哀愁的味道。望著霧氣蒙蒙的天空,誰的心能不生出一絲酸楚,緬懷和思念就這樣靜靜地跨越時間的鴻溝。站在逝去親人的墓前憑弔,追憶先祖的恩德,告慰先祖子嗣傳承和門庭榮辱之事,讓人再次體會到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感受到人生中那美麗的春天。祭亡意在佑生,掃墓不僅僅是掃去逝者墓碑上的塵埃,更重要的是掃去生者心裡的塵埃,讓生命回歸到生命本身,重歸內心世界的寧靜和清明,達到「性海醇澄平少浪,心田洒掃靜無塵」的境界。然而,清明習俗不僅僅是祭祖,它的內涵非常豐富,「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鬥雞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鳶。」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十多種民俗活動。在悠悠春色中,念情轉為豁達,凄冷綻放希望。東風送暖萬木爭春,清明為我們架設一個親近自然健康向上的娛樂平台。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無不是和自然親密接觸。早在宋朝大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當時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栩栩如生的人物商賈、店鋪、車水馬龍構成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一派興旺和諧之景。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清明最早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氣溫漸漸升高,正是農耕的大好季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桃紅柳綠,杏花沾雨,「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清明插柳,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清明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更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載體。無論是悲歡離合,哀思綿綿,還是風和清明,楊柳依依,它帶給我們的,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推薦閱讀:

丁酉(2017)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舉行
清明憶父
這個小綠糰子,你們那裡叫什麼?
為啥總有人自稱皇室後人?清明之時說說古時亂認祖宗的那些趣事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