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美國「窮人」有多窮?(圖)
上面是美國富裕生活的廣告下面是排隊領救濟糧的美國窮人
美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富裕國家之一,但這裡也不乏沿街乞討者和無家可歸者,還有一些住破舊房屋的窮人。美國通常把窮人稱為「低收入者」,而各州對「低收入」的定義有所不同。這種景觀,是美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用美國2005年劃定的貧困標準(單身年收入低於9570美元;兩口之家低於12830美元;三口之家低於16090美元;四口之家低於19350美元;五口之家低於22610美元)來衡量,它的窮人仍不算少,達3500萬人;其中300萬人無家可歸。
這個救濟中心叫作「三城志願者緊急社會服務」(Tri-City Volunteers Emergency Social Service),旁邊是一個舊貨店 (Thrift Store)。
這裡沒有蜂擁而至的現象,但也是絡繹不絕。
首先應當說明的一點是,各國對「貧窮」有著不同的概念,因此制定的貧困標準各不相同。美國目前的貧困標準是上世紀60年代制定的。當時,一個普通的4口之家平均每年需要花費1033美元購買食品,占家庭收入的大約三份之一,於是就把1033美元的3倍,也就是3100美元,作為當年一個4口之家的貧困線。美國的貧困線根據物價的變化在不斷調整,目前一個4口之家的貧困線是20614美元。
每年福利開支超5000億
美國有著大量扶助貧困人口的福利項目,確保窮人也能上得起學,看得起病,住得上房。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每年的福利開支都超過5000億美元,用於各種各樣的貧困人口資助項目。
這裡僅舉幾個例子。首先介紹一下食品券。設立於1939年的食品券項目的目的是防止窮人由於沒錢購買食品而挨餓,此後又不斷進行更新擴展,目前的運轉機制是政府給零售店預付貨款,窮人憑卡購買食品。現在,食品券項目覆蓋1000多萬個家庭,2599萬人口,其中大約一半是兒童。
接下來,再介紹一下住房補貼項目和兒童補貼項目。針對低收入家庭的房租補貼項目是1961年正式設立的,聯邦政府的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從申請補助的貧困家庭中選出一部分,代表他們和房東簽約,並為他們支付大約70%的房租。
1965年,聯邦政府設立了幫助貧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000多萬學齡前兒童接受資助。兒童補貼項目有21萬名員工,而志願人員則有120多萬。
除了剛才介紹的幾個項目之外,美國聯邦政府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項目。比如,針對貧困家庭兒童的學校免費午餐項目、專門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幫助的聯邦培爾助學金項目、公共住房項目、醫療救助項目、貧困家庭臨時資助項目等。
正是由於設立了這些項目,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美國人才不至面臨重大的生存危機,也正是由於政府的積極介入,才托住了美國社會安全的底線。
目前美國的貧困人口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而美國政府、美國民間團體和輿論界都對這些問題予以充分的關注,爭取把幫助窮人的工作做得更好。
一位老太太來領食物了,她把小車推進去後開始填表。每次來都需要簡單地填一下(就一行), 說明是誰,家裡有幾口人,以便工作人員決定給多少東西。工作人員還要看一下她領救濟的卡。
如果第一次來領取食物的人需要註冊,註冊時必須帶:
1. 身份證和一張證明居住的賬單(例如電費收據)。
2. 社會保險卡(每個美國正式居民都有的卡)或出生證明。
3. 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日。第3條沒有要什麼證明, 寫出來就行了。這些條件也是後來加上去的,以前什麼人都可以領,只要自己認為自己需要就可以,加強管理了。
牆上貼著有關規定。比如,這上面是說,這些食物不能送人、買賣或交換。有些人還是會到這裡來貪小便宜,領些東西自己都吃不了,還拿去送人。
每家每月只能從本人居住地的救濟中心領取食物一次。每個人每次領取的東西可能不一樣,這完全由裡面的工作人員決定取捨。這些食物一般是從當地的商店轉過來的。美國的食品管制很嚴,過期一天也不能賣。這些商店在快過期時就送到這裡,然後在過期前就送到了窮人手裡了。記得以前在國內上課時聽老師說,資本主義國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減價賣給窮人,在這裡看到的還是不一樣的。
每個家庭也可以定量在舊貨店領些衣服、玩具之類的東西。
窮人吃和穿:餓不死凍不著美國人口普查報告顯示,超過10%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對於窮人來說,首先要解決的自然是溫飽問題。符合低收入標準的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持綠卡者),可以向政府申請食品券(Food Stamps)。人口不同的家庭每月可獲得的食品券最高金額如下:1人家庭155美元,2人家庭284美元,3人家庭408美元,4人家庭518美元,5 人家庭615美元,6人家庭738美元,7人家庭816美元,8人家庭932美元。8人以上家庭每增加一個成員,可多領117美元。這種食品券就像一張不可透支的銀行卡,政府每月把錢打入卡里,持卡者只能在商店購買麵包、水果、蔬菜、肉類、魚類、奶類等食品,而不能用於煙酒等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費。
據密蘇里中心食物銀行提供的資料,去年他們共向窮人發放2000多萬磅的各類食品,價值3000多萬美元,每月受惠者多達8萬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向慈善機構捐贈錢或食品的企業和個人,可獲得部分免稅的優惠。這也是政府鼓勵企業和個人資助窮人的政策之一。
怎樣才能申請到那張免費領取食物的紅色卡片呢?填一張空白的「家庭狀況表」,上面列有姓名、地址、電話、社會安全號、種族、家庭人數、工作狀態(全職、兼職、失業、退休)、月收入、是否有政府食品券等項目。低收入者只要來這裡如實填寫這份表格,就可以當場得到領取食品的卡片。申請人不需要出具收入證明,完全靠個人自覺。
在食品供應點外面,有的放著舊衣服的筐子,窮人們在裡面翻揀衣服。蘭迪說,人們把舊衣服捐獻到這裡,集中到一起,誰需要都可以隨便拿。
這車裡有牛奶、麵包、蛋糕、草莓,還有一個紙包里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一位中國朋友,移民到美國之初,日子過得相當艱難。她自己一時沒找著工作,先生生病失業在家,一家3口頓時成了無收入家庭。「政府和社區很關心我們,寄來了很多信件,教我們如何申請各種各樣的補助,生怕我們餓死!」後來他們每月領到了上千美元的救濟金和300美元左右的食品券,渡過了難關。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申請食品券的美國人平均每餐有1.05美元的補助。1美元在麥當勞只能買到一個最便宜的漢堡包,如果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僅靠食品券是肯定吃不飽的。不過,美國的非政府組織(NGO)比較發達,他們也會為窮人提供幫助。
哥倫比亞市有一個專門為窮人提供免費食品的民間組織——「食物銀行(Food Bank)」,設有145個以教會為依託的點,便於窮人就近領取食品。記者特地到市內的一個點觀察,許多窮人開著汽車來,憑著一張寫著戶主姓名、社會安全號、家庭人口數等信息的紅色卡片,進來挑選食品。貨架上擺放著麵包、麥片、炸薯片、葵花籽、餅乾、甜點等乾貨,冷藏櫃里還有水果、蔬菜、玉米等,看上去像個小超市。除麵包外的其他食品都按家庭人口限量供應,每個家庭每月只能領取一次。麵包則可以無限量領取。有了隨時可取的麵包,至少可以保證餓不死人了。
這些免費食品是哪兒來的呢?大部分是食品店或生產廠家捐獻的,也有個人送來的。那些即將過期的蔬菜、水果,在超市不好賣了,老闆就會主動打電話給食物銀行,讓他們開車來拉走。工作人員說:「這些食品在這裡一般只能存放一兩天,如果沒有被拿完,過了有效期我們就會扔掉,或給農場喂牲口用。」
由於沒有嚴格的審查制度,難免有人冒領食品。據說,曾經有位來自某國的訪問學者也來食物銀行領取免費食品,後來信息反饋到邀請他的大學,這位貪小便宜的學者不得不提前回國。
「但是,對於真正的飢餓者,不管他在美國的身份是否合法,都可以來這裡領取食品。」工作人員說,即便是偷渡客,他們也不會向移民局報告,「因為我們的最低目標是保證這個地方沒有人餓死」。
避難所:無家可歸者的「家」
避難所:無家可歸者的「家」
「衣食」解決了,接下來是「住行」。據報道,46%的美國窮人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屋,75%的美國窮人家庭擁有一輛汽車。相當多的美國窮人沒有自己的房產,甚至有人無家可歸。
為此,美國政府花巨資為這部分人提供廉租房。低收入者均可提出申請,一旦獲准,不僅房租大大低於市價,而且只需繳納不超過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額部分可憑住房券向政府兌取現金。在紐約的黃金地段有座叫「孔子大樓」的公寓,就是當地政府為低收入的華人提供的廉租房。
有些窮人覺得租住在公寓樓不舒服,如果想自己買房子,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種購房優惠,比如可申請抵押信貸證書,10年內享受個人所得稅的抵免。根據4年前布希總統簽署的補助無房戶買房的法案,凡有能力支付月供款、但無力支付首付款的美國家庭,均可申請低收入家庭特別資助,政府將為他們交首付款和辦理房屋過戶手續的有關費用。廉租房的申請往往需要一個過程,「排隊」是免不了的,不可能「立等可住」。
那些因自然災害等原因突然失去家園,或因其他原因無力支付房租的人怎麼辦呢?這時非政府組織又開始起作用了。
當地一家由基督教組織「救世軍(Salvation Army)」籌辦的「避難所」。這是一座兩層的樓房,共有61個床位,無家可歸者可以申請到這裡來免費吃住。這裡有家庭間(兩張並排的上下床、獨立衛生間),有男人間(16張床位、共用衛生間)和女人間(12張床位、共用衛生間),食堂、電視圖書室、健身房、教室、電腦室、洗衣房、兒童遊樂場一應俱全。
避難所負責人詹姆斯介紹說,這裡常常客滿。住在這裡的人,短的一兩天,長的達兩年之久。有人剛來的時候一無所有,避難所還為其提供衣服和洗漱用品。住在這裡的人必須遵守相關規定,不準吸毒、喝酒,晚上10點半熄燈,早上6點半起床,白天必須出去找工作或接受社區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找到工作之後,收入的10%用於交房租,65%由避難所代為保管,攢夠了2500美元,就可以離開避難所到社會上租房子獨立生活了。
避難所也為社會上的人提供免費午餐,任何人只要簽個名就行。午餐很簡單,一塊夾著乳酪的麵包,一勺拌醬的豆子,一勺蔬菜色拉,還有一杯牛奶。詹姆斯說,來這裡吃免費午餐的基本都是些老面孔。
在紐約和密蘇里州,都有人睡在路邊或廢棄的車廂里。既然有「避難所」,為何還會有人流落街頭呢?詹姆斯說,這些人多半是酒鬼或吸毒者,他們找不到工作,也不願意受約束,就喜歡流浪,誰也幫不了他們。
這個避難所每年耗資50萬美元左右。這麼多錢從哪兒募集而來?他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別撥款3.5萬美元和7000美元,大部分靠企業和個人捐款。曾經有個老人捐贈的遺產就超過100萬美元。
美國街頭的乞丐
窮人反而不擔心生病在美國,看病非常昂貴,住院一天的費用約等於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反而不用太擔心,因為他們可以向政府申請免費的醫療保險。即便沒有醫療保險,有病也儘管上醫院看,醫院會先看病後再寄賬單,即便交不起高額的醫療費,還可以和醫院討價還價或申請緩交。
真正拖欠醫療費的往往並不是窮人,而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因為窮人的醫療費由政府埋單了。
通過富人的繳稅,美國窮人有機會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所以他們一般沒有強烈的生存壓力,沒有強烈的反社會尤其是仇富情緒。當然,美國也經常發生一些反社會的暴力事件,但基本上是零星的、局部的。把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個適度的範圍,窮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才會有根本保障。
街景
市場經濟國家都會有貧富分化,窮人問題都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考察,美國的窮人問題倒也不難理解。何況,美國的窮人問題,不完全是美國社會自身的問題,美國是世界上非法移民最多的國家,八十年代美國有過一次大赦,270萬非法移民因為此番大赦全部取得了合法身份。但僅僅20年過去,美國的非法移民竟從零起步,猛增到了現在的1200萬,是大赦當年的四倍還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數量如此巨大的非法移民,幾乎全部是窮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註定了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不能不付出代價,非法移民的大量湧入,就是一個主要的代價。
20年來,美國政府想了很多辦法阻止非法移民,但基本上歸於無效。為什麼?主要就因為美國社會有對非法移民的強大需求。美國的建築公司、肉聯廠等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大量勞工來自非法移民。美國人工很貴,最新通過的最低工資達每小時7.25美元,而非法移民的工資要求較低,其間的落差,就成了不良企業的重要利潤來源。如何對待非法移民一直是美國社會爭論不休的問題。放任么?非法移民確實帶來困擾;打擊么?非法移民又確實給了美國甜頭。美國政府就在這樣的兩難中一直猶疑著,欲擒又縱,欲縱又擒。不良企業就在這樣的猶疑中不斷飽餐著非法勞工的人權紅利。
快樂的街頭生活
提到美國窮人,我們通常稱他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樣的表述其實是不準確的。美國人自己所說的窮人,主要以收入為標準,收入低就是窮人。而收入和實際的生活質量,二者未必是正相關,甚至多數情況下不是正相關,我們卻簡單地把收入水準和生活質量划了等號。
十多年前從大陸移民美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個人年收入都在十萬美元以上,開賓士車,住獨立別墅,屬於典型的中產階級。但他們仍然對美國很多牢騷。一個女學者就抱怨說,她每個月能拿到的實際工資,只有名義工資的四分之三,還有四分之一被政府的稅收拿走了。拿去幹什麼了呢?主要拿去救濟窮人了。他們認為美國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窮人的天堂;富人的好日子不用講;窮人雖然收入少,但收入一旦低於貧困線,社會保障就會應有盡有,他們就可以躺在國家身上過日子,生活質量也不會差到哪去。唯獨中產階級最難受,工作壓力大,經濟負擔也重。當然,說歸說,真要他們離開中產階級隊伍,他們還是不幹的。因為做富人幾乎不可能,美國很少暴富機會;做窮人他們顯然又不情願。
美國對窮人的照顧,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照顧,確實比較周到。
美國的殘疾人和老人,大多騎電瓶助動車獨來獨往,活力十足。而不像國內的殘疾人和老人,自己昏昏然坐在助動車中,背後總有人推車照料。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人的獨立性強,能不求人盡量不求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幾乎所有細節上,對殘疾人和老人交通上的人性關懷已經十分完備,正常情況下隻身一人足以應付局面。所有路口、所有建築物的出口和入口,都有無障礙通道。公共汽車如果不裝置可與路面無縫鏈接的活動踏板,電梯如果不裝置盲人專用按鈕,一律不得出廠。諸如此類的人性化措施,為殘疾人和老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使他們最大限度地享有行動自由,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人狀態。
這裡的無障礙通道,不只具有交通意義,更具有社會學意義。換句話說,它也是欠缺行動能力的那部分特殊人群的生存通道。如果沒有這樣的通道,生活中的許多扇門無疑將對他們關閉,他們的生存機會、他們的幸福指數將大打折扣。
為不具備相應生存能力的弱者打造相應的生存通道,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融入主流社會,享受正常人的正常生活。美國對老弱病殘如此,對人口數量更為龐大的窮人更是如此。
街邊戲水的小孩子
46%的美國窮人家庭實際上擁有自己的房屋。其典型房屋一般有三間卧室,一個半衛生間,一個車庫,一個曬台。美國窮人家庭中,住房擁擠的只佔6%。
76%的美國窮人家庭有空調。
75%的美國窮人家庭擁有一輛汽車,30%的美國窮人家庭擁有兩輛汽車。
美國窮人的孩子和美國中產階級的孩子在攝取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方面幾乎沒有差別,他們一般都營養過剩,平均比二戰期間參加諾曼底登陸的美國軍人高一英寸,重十磅。
窮仍能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紅利,窮仍能得其所哉,所以美國的窮人一般沒有強烈的生存壓力,沒有強烈的反社會尤其是反精英情緒。當然也有一些反社會的暴力事件,但都屬於零星個案,不具有普遍意義。美國社會當然為此付出了代價,據統計,社會福利支出已佔到聯邦政府將近一半的非利息支出,相當於美國GDP的 9%。
美國為什麼能照顧窮人
社會政策必須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前提。美國對窮人的照顧能夠實現,無疑是因為美國社會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社會條件。
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可能是全世界最活躍、最發達的。美國總共三億人口,各類非營利組織就有160萬個,平均不足兩百人就有一個。其所支配的國民財富,更是天文數字——年度總費用佔美國GDP的9%,幾與聯邦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持平。
公益愛好者,在美國很普遍。政府為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提供的公共服務,主要針對一般需求,是基礎性的、平均化的公共服務。對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政府往往難以滿足。非政府組織的長處,則在於為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提供精確的個性化服務。C君參與的志願者組織,服務對象就主要是移民美國不久的窮孩子。他們的使命,就是教那些窮孩子學英語,並引導他們了解美國社會各方面的情況。
針對老人的志願者組織,在美國也是五花八門。譬如「輪子上的飯菜」,主要任務是騎著自行車給獨居老人送飯。還有一些志願者組織定期或不定期地探望老人,既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還可以滿足他們的交流需要。服務於盲人和其他殘疾人的、服務於囚犯子女的、服務於失業者的、服務於無家可歸者的特定的志願者組織,亦層出不窮。總的規律是,但凡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有什麼新的需求,很快就會自發產生一個相應的民間組織,為之提供定向服務。
志願者組織之如火如荼,顯然基於美國強大的自治傳統。早在19世紀,托克維爾就這樣寫道:「美國人不論年齡多大,不論處於什麼地位,不論志趣是什麼,無不時時在組織社團。」各個權利主體之間的自由結合,在美國人從來都是天經地義。只要不存在暴動的危險和其他有組織犯罪的危險,任何人建立任何名目的組織,都是不容干涉的。惟其如此,美國民間社會才能對窮人及其他弱勢群體新的需求一直保持敏感,總是能以組織的形式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推薦閱讀:
※中國富豪60%有移民傾向 美國成首選
※美國建國初期的經濟挑戰
※1.美國www摔角到底是真打還是假打?
※中興被台灣限售,華為被美國調查,相似遭遇華為為何底氣更足?
※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條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