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早教在最佳的環境中萌芽---------付小平(專註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

在一個人的發展歷程中,究竟是天性(遺傳)重要還是教養(環境)重要?

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先天的生物特徵和外界環境共同影響一個人的發展。他將環境定義為「一套嵌套結構,一層套一層,像一組俄羅斯套娃」,發展中的個體處於中心,被幾層環境系統所包圍,從直接環境(如家庭)到更遠的環境,這些環境系統之間以及環境系統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最終影響一個人的畢生發展。

最佳環境の家庭環境

家庭是最重要的早教場所

在生命之初的前幾年,家庭這個微環境系統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是最好的早教環境,生活是最好的早教場景,父母是最好的早教老師。

家庭是社會性發展的起點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所有的社會中,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繁衍後代,並通過養育使其社會化。雖然家庭只是一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其中一個子環境系統,但是家庭在兒童社會化發展方面的影響更早、更持久。其他社會環境同樣會影響寶寶的社會性發展,但就其力度和廣度來看,是永遠無法與家庭相提並論的。

家庭是情感支持的紐帶

家庭作為社會中最基本的單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情感支持。它通過血緣關係、依戀關係、手足之情,可以將所有家庭成員緊密聯繫起來,並成為每一個成員內心情感支持的連結紐帶。無論我們長到多大、走到多遠,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支持始終是我們的精神力量之源。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他就需要從撫養者那裡不斷獲取身心成長所必需的情感支持。

教育碎碎念:家庭環境在教育效果上有著特殊性。「如果將教育定義為傳授,喚起或獲得知識態度、價值觀、技能、敏感性和一切經驗的深思熟慮的有系統的持久的努力的話,家庭教育的功能性將被有效的擴大。」因此,家庭以縮影的形式包含著幾乎所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功能的範圍。

最佳環境の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早期教育的核心

教養風格

父母的教養風格會影響寶寶應對周圍世界的能力。心理學家鮑姆林德認為家長既不應該過度懲罰寶寶,也不應該淡漠處之,應該為寶寶訂立一些規則,並有感情地對待他們。她根據父母對寶寶的關愛和控制程度,把教養風格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放縱型。

權威型父母重視寶寶的個性,既對寶寶充滿關愛和溫情,又會給寶寶一些限制和約束。權威型父母鼓勵寶寶獨立,支持寶寶的積極行為,親子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比較多。在權威型教養家庭長大的寶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夠自我獨立,成就感也比較強。他們和同伴關係融洽,能夠與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應對壓力。

TIPS:權威型父母的特徵

·善於傾聽寶寶,給予大量的關愛和照顧

·在合適的邊界內鼓勵獨立,適當提供指導

·鼓勵寶寶討論,允許寶寶表達自己的觀點

·公平對待,並保持適當和一致的紀律要求

·多跟寶寶交流,了解寶寶的生活中發生的事

·為寶寶做出行動榜樣;

·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夫妻關係

和諧的夫妻關係,會給寶寶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為寶寶的身心成長提供積極、健康的情感和心理支持。

在這世上,從不吵架的夫妻可謂鳳毛麟角。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幾乎都經歷過父母吵架、甚至是打架的場景。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成人,因此父母爭吵給寶寶帶來的心理衝擊,往往是大人難以想像的。當寶寶親眼目睹父母吵架的情景,他們都會以為家裡發生了很大的事情,驚慌得不知所措。如果爭吵的話題又跟寶寶相關,他們可能會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爸爸、媽媽吵架後會不會不要我了?

當寶寶聽到父母充滿敵對情緒的爭吵聲時,他們會感到恐怖與不安。除了心理變化,生理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如脈搏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張、出虛汗等。這些心理和生理反應,跟我們觀看恐怖電影時出現的相應變化非常類似。因而,從寶寶的視角來看,父母的一次爭吵,堪比上演一部現實版的「恐怖電影」,讓人膽戰心驚。

情緒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對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避免負面情緒。在夫妻關係中,如果我們出現了負面情緒,需要及時控制,盡量不要當著寶寶的面吵架,更不要在寶寶面前動手。

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寶寶與主要養育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持續的情感聯結。從進化角度來看,良好的依戀關係有助於嬰幼兒適應環境,確保他們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求得以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測驗,對嬰兒的依戀關係進行觀察。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反應,依戀關係分為四類: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對抗)型、紊亂型。寶寶和養育者之間的依戀關係越接近安全型,他們越容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關係。安全型依戀的兒童不僅形成了對其養育者的信任,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想要的東西,會獲得足夠的自信去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

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關鍵詞

敏感性:父母能準確察覺嬰兒的信號,恰當而且及時地對嬰兒的需要做出反應。

相互性:父母和寶寶相互之間形成積極和諧的關係。

同步性:父母給寶寶同等的社會交往,讓他們結交更多的玩伴。

積極的態度:父母對寶寶表達積極的情感,接納、喜愛寶寶。

同胞關係

越來越多的家庭計劃生育二胎。二胎家庭的寶寶和獨生子女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一項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需要學會處理同胞關係。父母的教養方式恰當與否,將影響到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進一步影響寶寶的身心成長和社會性發展。

當小寶出生後,大寶一般容易產生嫉妒心理,既擔心父母的愛會減少,也擔心小寶的表現會超越自己。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兩個寶寶之間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競爭和衝突。

幫助寶寶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的好方法

·把自己當作旁觀者和調解者

當寶寶發生衝突時,父母儘可能不參與寶寶之間的爭吵或打鬧。如果衝突比較激烈,應中立地接納每一個寶寶的情緒,公平地進行調解。

·不要隨便比較兩個寶寶

要讓每一個寶寶都感受到關愛,讓他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誰比誰表現更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鼓勵寶寶的積極表現

當寶寶之間學會了互相照顧和關愛,並對同胞表現出一些非常友善的言行時,父母需要鼓勵和肯定他們的積極表現,甚至進行適當的獎勵。

·創造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機會

不論兩個寶寶的年齡相差多少,父母都要為他們儘可能多地創造一起玩耍、積極互動和友好交流的機會,增進手足之情,比如經常陪寶寶們外出旅行、一起運動、一起玩遊戲、讓大寶力所能及地照顧小寶等。

最佳環境の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是早期教育的基礎

遊戲

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遊戲就是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幼兒階段的寶寶,主要任務就是玩耍和遊戲。其實,玩耍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遊戲環境對寶寶的刺激作用很重要,幼兒的學習也離不開具體形象的實物或者圖片。因此,藉助於自然環境與室內環境進行適宜的遊戲或活動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瑞士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兒童的遊戲要經歷三個階段:

練習性遊戲

在寶寶出生後的兩年內出現,這類遊戲的主要特點是對各種動作的重複再現。比如:一次次地把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一遍遍地推著小車來回走,樂此不疲。

象徵性遊戲

即模仿遊戲,出現在幼兒園時期或者說學前階段,所獲得的最主要的認知發展能力就是學會使用不同的象徵。兒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小醫生」、「小警察」等,裝扮成想像中的角色。

規則性遊戲

寶寶六七歲開始出現規則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逐步學會選擇玩伴、變化玩的方式、選擇玩的時間、改變玩的空間和環境、約定協商玩的方法等。

探索

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類似這樣的場景:剛換的漂亮燈具,被寶寶的皮球砸壞;剛買的骨瓷餐具,被寶寶不小心摔碎;剛裝修的牆壁,被寶寶當作白板進行塗鴉;捲筒紙一溜煙成了寶寶身上的「飄帶」,飄得滿地都是;茶几上擺的東西,被寶寶當成玩具進行糟蹋,比如煙灰缸、報紙、剪刀、水杯……

其實好動和好奇是寶寶的天性,幼兒階段更是如此。因為好奇,寶寶就喜歡嘗試、喜歡運動,甚至是喜歡搞破壞。大人認為不能碰的東西,寶寶偏偏要去摸;大人認為不能幹的事情,寶寶偏偏要去做;大人認為很無聊的東西,寶寶偏偏覺得很有趣。而每一次嘗試,可能就是一次探索;每一次探索,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長。因此,我們要儘可能給寶寶探索世界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逐漸成長。

6招為寶寶創設更多的探索機會

1.為寶寶創設一個獨立的探索空間,比如專門的兒童房、客廳或卧室的一個角落等;

2.購買一定數量的、適合不同階段和性別寶寶的玩具,尤其是那些可以組裝或拆卸的玩具,比如樂高積木、玩具槍等;

3.多準備一些可供寶寶做手工的材料,比如塑料剪刀、貼貼紙、兒童摺紙、廢舊物品等;

4.鼓勵寶寶多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多接觸新鮮的事物,激發寶寶多方面的興趣;

5.允許寶寶犯錯誤或搞破壞,儘可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6.經常陪寶寶一起玩耍和遊戲,引導寶寶自主進行探索和成長。

閱讀

親子閱讀不僅是讀一本好的繪本給寶寶聽,更是親子互動的重要時刻。毫不誇張地說,親子閱讀就是一個重要的親子溝通工具,能夠讓寶寶和父母的關係更親密。

雖然親子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進父母和寶寶之間的親密互動,但對於大一點的寶寶,我們還可以通過親子閱讀來激發寶寶對閱讀的興趣、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這就需要我們在家裡面,儘可能為寶寶創造閱讀的氛圍、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寶寶從小喜歡上閱讀。

為寶寶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布置一個屬於寶寶的閱讀角

·購買至少一個木質小書架,為寶寶的書安一個家

·為寶寶配備一個小書桌

·家裡有各種各樣的閱讀材料,如繪本、圖書、雜誌、報紙等

·提供紙和筆,讓寶寶隨時可以塗鴉、臨摹等

·定期陪寶寶一起閱讀,把閱讀作為一項有意義的活動

運動

腦科學已有研究表明,大腦很多部位的發育都跟身體很多部位的運動相關,這裡所說的運動涵義很廣,既包括手腳等肢體運動,也包括嘴和面部等肌肉運動。其實,運動不但有利於生理的發育,還有利於智力的發育。

中國家長特別重視小寶寶的穿衣問題,最怕寶寶挨凍。特別是冬天,總喜歡把寶寶裹得嚴嚴實實,不讓寶寶到戶外活動。豈不知,這樣做反倒容易引起小孩生病。在很多同齡寶寶的家長眼中,我女兒是一直在外「野」大的。因此,她和其他寶寶相比,抵抗力更強,耐力更久,對於各種活動能較快掌握。幼兒園老師對她的評價也是動手能力強、體育活動能力強、自理能力強、不嬌氣。當然,讓寶寶參加體育運動和鍛煉,並不一定非得到運動場館,更多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滑滑梯、輪滑、跳繩、跑步、騎自行車、爬山等等。

旅行

很多人認為,如果寶寶太小,帶寶寶一起旅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寶寶還記不住這麼多的美景,搞不懂那些古迹承載的歷史,更無法領略大自然的神奇。但是,我一直認為,當寶寶已經學會走路時,父母就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外出旅行。旅行的意義並不在於讓寶寶去記住多少名勝古迹,也不是為了去學習多少歷史知識,只是單純地讓寶寶去放鬆地貼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

一次旅行,是一次絕好的成長機會。美的教育、責任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自理能力的提升、獨立意識的培養、適應能力的提升、意志力的磨鍊等等,全都可以融入其中,潛移默化。更重要的是,與簡單的說教和強制的灌輸相比,寶寶是在愉悅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其效果將會更持久。

女兒剛滿1歲時,我們就嘗試著帶她外出旅遊。出發前,全家人都很擔心,誰也無法預料寶寶將會在旅途中出現什麼狀況。但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寶寶一路上非常配合,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在我們觀光的時候,雖然她依偎在大人的懷裡或者躺在童車上,卻跟我們一樣興奮,不時東張西望,喜笑顏開。從那以後,我們每年都會利用節假日或雙休日,安排幾次周邊城市自駕游。每次旅行,女兒都異常興奮,同時也表現出極好的適應力。

交往

現在的家庭結構,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少子化,獨生子女家庭居多;二是小型化,三口之家居多。同時,鄰居大多老死不相往來,親朋好友之間的走動也比較少。因此,寶寶們的交友範圍大大減少。很多家長也為此煩惱不已。其實,只要我們善於鼓勵寶寶去發現和嘗試,身邊的朋友同樣可以很多。對於嬰幼兒階段的寶寶,他們的朋友圈主要來自3個渠道:

鄰居家裡

就近的朋友,每天見面的機會很多,並且彼此大都知根知底,一旦成為朋友,就最容易變成好朋友。我們居住的小區很大,跟女兒同齡的夥伴很多,從小到大差不多結交了幾十個玩伴。每天出去,總能碰上幾個熟悉的夥伴,互相嬉戲打鬧。

親朋好友家裡

親戚和朋友不一定住得很近,互相之間的關係卻比較親近。一年到頭見面的次數不多,但無論大人還是寶寶,一旦相見就會倍感親切。只要興趣比較相近,寶寶之間很快就會成為朋友。

早教班上

現在的部分寶寶,從幾個月開始可能就會參加一個或幾個早教班,比如運動、音樂、畫畫、跳舞等。因為這些早教班的學習主要是以遊戲、活動的形式開展,所以互相交流、合作的機會就比較多。在早教班上,如果寶寶性格外向,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本文發表於《親子》雜誌2014年8月,執行編輯/陳詩懿,撰文/付小平)


推薦閱讀:

清華又出新課了,我們幫它擬一個課表吧
有什麼比下面的句子更美的句子,可以分享一下嗎?
怎麼看待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禁止學生平安夜出校門?
【燕平隨筆】女孩要富養嗎?
為何花30年都學不好英語,也許是你的順序錯了。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 | 家庭 | 環境 | 早教 | 專註 | 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