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型關大捷」的歷史真相

「平型關大捷」的歷史真相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五師在平型關大敗日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大捷也隨之名聲大振。現在就讓我們來還原當時的歷史真相。

1937年9月11日,日軍最精銳的第五師團進至河北蔚縣,其一部西向山西廣靈、靈丘進犯。廣靈、靈丘一線的湯恩伯部十七軍及七十三師與敵軍鏖戰8個日夜後,撤至平型關一線。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長城一線布防禦敵,以楊愛源為右路總司令,接替湯恩伯指揮;傅作義為左路司令,七十一師集結繁峙,七十二師集結代縣,作為預備隊。新編第二師至繁峙沙河待命,第十五軍至凌雲口一帶策應。平型關一線布防完成。

這時紅軍剛改編為第八路軍,歸入第二戰區序列,也在向山西前線開進。林彪、聶榮臻所部一一五師於9月14日抵達平型關南大營鎮待命。八路軍不進行正面陣地防禦,主要在敵軍側後進行游擊戰,擊破敵後方交通線和兵站據點。

9月22日,日軍二十一旅團在戰車配合下向平型關陣地進攻,被我七十三師擊退。23日,日軍再次向平型關、團城口進攻,我軍與敵展開血戰。

23日,閻錫山令傅作義部投入戰鬥,與楊愛源聯合指揮作戰,金憲章新編第二師、郭宗汾七十一師、傅作義三十五軍,向前線開進,令八路軍一一五師自陣地右翼向北攻擊平型關敵軍側背。此時,一一五師已經進至平型關東的冉庄、東長城村一線。由於我軍力量增強,25日,我軍將進佔團城口的日軍二十一旅團主力包圍。

八路軍一一五師一個團及騎兵營向靈丘方向前進牽制敵人。24日夜,一一五師三個團冒雨在平型關東北山區設伏,以兩個團截擊和分割行進中的敵人,以一個團斷敵退路,以一個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敵人增援部隊,以一個團為預備隊。

25日晨,敵二十一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向前線西進。7時許,全部進入我八路軍一一五師伏擊地域,經過約6個小時的浴血奮戰,至13時許戰鬥結束,一一五師取得首戰大捷,這就是著名的「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戰鬥結束後,八路軍一一五師參戰部隊將日軍包圍在東跑池一帶的盆地。但是國民黨軍隊卻沒有按照計划出擊,使該地的日軍未能被殲,平型關戰鬥的戰果未能得到擴大。

八路軍平型關伏擊成功的同時,傅作義、楊愛源等部,加緊收縮圍攻團城口敵軍二十一旅團主力。

雙方在平型關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相持不下,死傷累累。由於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我軍茹越口、鐵角嶺陣地失守,平型關正面陣地腹背受敵。9月30日夜,前線各部隊奉命撤離,平型關戰役結束。

平型關戰役是忻口會戰的前期階段,平型關戰役也是「七七事變」之後,中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者最頑強的抗擊,幾乎將有「鋼軍」之稱的日軍二十一旅團全殲。雖然因敵增援解圍,平型關戰役最後沒有取得勝利,但是卻給氣焰囂張的日軍以極大的打擊,讓他們看到速戰滅亡中國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後,八路軍與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配合作戰。

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一一五師雖然沒有進入正面戰場,但是首戰就取得了勝利,切斷了敵人的交通線,有力支持了正面戰場。

從戰役角度看,平型關戰鬥是配合平型關主戰場的側後伏擊戰,是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殲滅的是日軍二十一旅團的一個輜重部隊1000餘人,並不是整個的二十一旅團,更不是坂垣師團。

平型關戰鬥的意義,主要是政治上的。八路軍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友軍樹立了榜樣,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日戰爭的希望。這次戰鬥,也使八路軍認識到了日本軍隊的特點,取得了對日作戰的經驗與教訓。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與多派系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協同作戰,這次合作的成功,為以後的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摘自《172個被誤讀的歷史真相》

廣西人民出版社

推薦閱讀:

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國號是怎麼來的?
京劇貓中白糖是什麼身世?
行走在故宮的千戶翟大人
海陸起點,中華之端,這裡立有大清國一號界碑
【懸案系列】埃及豔后究竟死於自殺還是被屋大維所殺?

TAG:歷史 | 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