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三經 解說
凈土三經
解說
凈土是一個莊嚴清凈的世界,是一個無苦無穢的妙土。西方凈土,是凈土三經及中國凈土宗所著力宣揚的一個極樂世界,它是一塊毫無苦疾雜染、唯有法性之樂的清凈樂土。西方凈土是怎樣的一個極樂世界?何以是一個極樂世界?又如何才能追尋到這樣一個極樂世界?凈土三經所含的內容足以回答這些問題。
綜括凈土三經,它展示出這樣一幅極樂世界的概貌:在眾生居住的塵俗世界以西的十萬億佛剎,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極樂國土的教主叫阿彌陀。該佛本是國王,出家後名叫法藏,對佛發願,願修成佛後,現出一個極樂凈土。這極樂凈土,實際上是展示給人們的一種宗教修行境界。在這極樂凈土,除阿彌陀佛為教主外,還有兩大菩薩,他們分別是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左脇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脇侍為大勢至菩薩。觀世音是專主救苦救難、濟度眾生的大慈大悲菩薩,大勢至則智慧高照、威力無邊。他們三者合稱「阿彌陀三尊」或「西方聖」。西方三聖,以大慈大悲的心愿,以平等誠實的心態,召喚一切尋求精神解脫、出離現世苦難的眾生,並教示他們往生極樂凈土的最佳途徑。
《無量壽經》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經中講到,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聽佛說法之後,發願修行,便拋棄了王位,出家當了沙門,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發了二十四個願(其他譯本或四十八願或三十六願),這二十四個願可分為三類:㈠攝法身願,㈡攝凈土願,㈢攝眾生願。
所謂攝法身願,是指在這些願中,法藏比丘發誓如果自己能成佛,一定要莊嚴佛身,例如要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等等。所謂攝凈土願,是指在這些願中,法藏比丘發誓如果自己能成佛,一定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美妙樂土,例如在這片樂土中,所有的宮殿樓觀、池水花樹都用無量雜寶及百千種香合成: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美妙奇特等等。所謂攝眾生願,是指法藏比丘發誓:如果我能成佛,那麼所有的人,只要他表示:上述二十四願,只要有一願不實現,就永不成佛。
法藏比丘後來果真成了佛,也就是阿彌陀佛,他發的願自然也都一一實現。他自己成了壽命無量、光明無邊、願力無窮的佛,建立起了一個無有眾苦、充滿諸樂的美妙凈土。無論什麼人,凡是聽聞、持念他的名號而起信仰、發誓往生到他凈土來的,他便能夠把他們全部接引到這極樂世界來繼續完成佛道。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和為什麼人只要念誦阿彌陀佛的名字就可以往生到西方凈土的原因。
這部經典申明顯蘊含了「功德迴向」思想。法藏比丘積累了無量功德,成了佛,於是便可以把他積累的功德迴向給那些信奉他、念誦他的名字的人,使他們都得到解脫,免受眾苦。這正體現了「他力救拔」、「自度度人」的大乘精神。在現代生活中,這種精神更能啟發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互助,也能啟發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心,並以個人修養的完善,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另外,這部經典中所含的「佛性平等」思想,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精神的發揚。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面對一切眾生,無論聖凡賢愚,凡是聽聞、持念他的名號,而起信發願並努力修行的,他都平等無欺地接引他們往生極樂凈土。此中所展示的大乘佛理,首先是主張人在進取、超升的過程中一切機會均等,人在往生凈土之前,雖有鈍利智愚之別,但一旦經過各自努力,都有可能成為平等佛子。這樣的思想,會進一步啟發人們平等競爭、積極進取,努力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奮進。
作為一種宗教理想,這種平等思想實際上是對現實不平等、「愛有差等」的反抗,這樣思想正是張揚了人們對平等、和平的渴求。《觀無量壽佛經》一開始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印度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有一個太子,名叫阿闍世。他聽從了他人的教唆,把自己的父王抓起來,幽禁在七重室中,想餓死他,自己奪取王位。阿闍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為了拯救頻婆娑羅王,澡浴清凈後,用酥蜜調和麵粉,抹在身上,借探視之機,偷偷地送給國王。過了一些日子,阿闍世見父親還沒有餓死,很奇怪。一追查,才知道是母親每天偷偷地送食物去給父親吃。阿闍世大怒,拔出寶劍要去殺母親。這時手下大臣勸阻道:「自古以來,殺掉自己的父親而奪取王位這樣的事屢見不鮮,不足為怪,但從來沒有聽說過有殺母親的。如果您要殺害自己的母親,那我們就不再跟隨您了。」阿闍世聽後,打消了殺母的念頭,但他下令把母親也關起來,不讓她再去送飯。
韋提希夫人被幽禁在深宮中,淚如雨下。她向釋迦牟尼佛祈禱,乞求得到救助。這時,釋迦牟尼佛正在王舍城靈驚山,他聽到了韋提希夫人的祈禱,便大顯神通,一下來到韋提希夫人身邊。韋提希夫人見到釋迦,拜倒在地,痛哭不已,說:「也不知是前世造了什麼惡業,我生了這麼一個兒子,我再也不想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了,希望能生到清凈樂土去。」
於是佛就為她顯現西方極樂世界並宣說三福、十六觀的往生凈土的修行方法。
這三福是:
㈠世福(孝親、敬師、戒殺、修十善業)。
㈡戒福(受持三歸、眾戒並護威儀) 。
㈢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大乘經並勸他修行)。
這種福業,也稱凈業正因,是往生凈土的基本條件。
這十六觀是:
㈠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㈡水想觀,或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㈢地想觀,又叫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
㈣寶樹觀,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化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
㈤寶池觀,又稱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
㈥總觀,又稱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
㈦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的華座。
㈧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是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華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各放金光。
㈨遍觀一切色身想,又叫真身觀、佛觀、佛身觀。指觀想無量壽佛的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
㈩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又稱觀音觀、觀世音觀。觀想彌陀的脇侍觀世音菩薩。
⑾觀大勢至色身相,又稱勢至觀、大勢至觀。觀想另一脇侍大勢至菩薩。
⑿普觀想,又稱自往生觀、普往生觀。觀自生於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⒀雜觀想,又稱雜觀。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大身、小身等。
⒁上輩觀,也稱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又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上輩觀就是觀上輩眾生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
⒂中輩觀,即中輩生觀。觀中輩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乃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
⒃下輩觀,也稱下輩生想。即觀下輩眾生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利益之相。
《阿彌陀經》是說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給比丘們講了這麼一件事。說是在西方很遠很遠的地方,另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那個世界中有一尊佛,也正在說法。這尊佛的名字叫「阿彌陀」。
釋迦牟尼佛解釋說,為什麼那個世界名叫極樂呢?那是因為生活在那個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永享幸福,沒有任何一點痛苦。然後釋迦牟尼佛詳細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他說:在那片國土上,有七寶池,池中充滿八功德水,池底全都是金沙布地,池的四周是用金、銀、琉璃等砌成的階梯。池中長滿了各色蓮花,每朵蓮花都大如車輪。到處都是亭台樓閣,它們都裝飾著金、銀、琉璃、玻璃、碑磲、珍珠、瑪瑙等七寶。在那極樂世界中,空中經常奏響著美妙的天樂,地上永遠布滿了燦爛的黃金。每天到了一定的時刻,天上還會紛紛揚揚地飄下無數曼陀羅花。許多美麗的奇禽異島生活在這裡,它們婉轉美妙地鳴唱著。人們聽了它們的歌唱,便不由地讚頌佛、法、僧三寶。這兒還長著無數寶樹,每當微風吹動,寶樹便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千百種樂器同時奏響了動聽的音符。釋迦牟尼佛解釋說,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尊佛叫做一阿彌陀」呢?因為這尊佛能發出無限量的光明,照亮十方世界,又因為這尊佛及生活在他的佛國中的人的壽命都無量無邊。所以,「阿彌陀」的意思就是「無量光」或「無量壽」。
而後,釋迦牟尼佛強調說:如果有什麼人,他聽說了有關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虔誠地專心持念阿彌陀佛這一名字,那麼,等他臨終時,阿彌陀佛會帶領賢聖們出現在他面前,並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讓他永遠生活在幸福之中。如果有什麼人發願,死後願往生到阿彌陀佛國中,那麼他一定能成就正果。
《阿彌陀經》等所代表的凈土信仰向人們開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解脫道路:只要發願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只要一心念誦阿彌陀佛的名字,就能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這種看法,比起「自力拯救」的途徑,無疑是一個令人羨慕、神往的簡易功夫。阿彌陀信仰產生後,在塵世間困頓忙碌的想尋得精神安寧的人們,即刻對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阿彌陀信仰在中土也愈演愈盛。
凈土三經所描繪的極樂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宗教修行的境界。這種境界對於一個宗教徒說其意義自是勿庸置疑的。當然,凈土信仰的意義下僅限於此,它對於世俗社會和現實生活也是有重要的意義。
在現代生活中,因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的惡化與人際關係的冷漠,都使人的精神生活籠罩著迷障和陰影。現代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情勢下,人們的內心生活存有著莫名的不安和驛動,他們在追尋精神的安祥寧靜,也尋求精神內守、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的良方。西方凈上信仰所展示的極樂世界給現代人以有益的啟示。彌陀凈土實質上是佛教為追求解脫的人們成就的一個理想國,也是佛教創始人所倡導的一種最高修行境界。這樣的國土佛境雖然離現實生活很遠很遠,拿現實來衡量可謂不可思議,但這樣的凈國卻離人的心智很近很近,人們的精神力量可以使自身的神識一下子飛升到極樂境界。這樣的境界就是一個人在現實世界的漩渦中苦苦爭鬥、苦苦追求並無所著落時,通過精神內守、操存涵養而得來的一種家園的感覺,這樣的家園說什麼也是溫馨、歡樂、美好、莊嚴的。
凈土三經從宗教的角度描繪了人類精神家園的處處風光,並指示通向處處風光的條條道路。當凈土宗人及一切信眾在現世的苦難、不平與不安中,想求得精神的慰籍,追問精神家園的消息、追尋來自精神家園溫柔的關懷時,凈土三經中的大義,就會像聲聲親切的鄉音,陣陣悠揚的牧笛,把人引向寧靜的故鄉,引向精神的童年。引向人類生存的應然。
《觀無量壽經》所基於的宗教情感是真誠的,十六觀所代表的宗教修行經驗也是獨到的。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獨特的形式設計精神家園的景觀、表達精神超升的意願、透露宗教情懷下對人生的愛撫等等,都使眾生對凈上的信力更為加強。
當我們帶著走向未來的情懷完善自己的人格、營造精神的樂園時,凈土信仰中往生彼岸的努力可以啟發我們加強修養,豐富心靈。
當我們在修養、生活過程中努力實現奮鬥目標、實現人生價值時,我們可以憑藉自力和他力的合力,憑藉著人類和平進步的大願,更好地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行進。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繁瑣的紛爭、支離的分析、冗長的空談、拘謹的思忖所困擾時,凈土三經也許能啟發我們找到超脫和拋棄一切不合理名相的易行大道。誠如是,將不枉凈土三經一片佛心。
推薦閱讀:
※無相頌【凈慧長老解說】
※八字神煞解說
※解說仙道【二】
※紫微斗數男女12宮解說(下)---轉
※「子平命學三大內容道、法、術解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