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要修什麼心?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出離六道,了脫生死,成佛得道。那麼,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六道的心理成因。六道分別為「三惡道」和「三善道」。由此可以分析出「善惡」二字是六道的基本特徵。繼而分析「善惡」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宇宙本性是如如不動、無作無為的,因此,宇宙本性中沒有善惡之分別。善惡是由人的分別心造出來的。
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修一個「善」字,但修行人恰恰又被這個「善」字所障礙,難出六道的原因也正在於此。從陰陽根本律的角度來分析,善與惡是一對陰陽,是互為存在的,是一不是二。只要你心裡還執著一個善,另一面又必然造下一堆惡。因此,你的心只要還在善惡之中,你就符合六道的特徵,這就是你多生多劫修不出六道的根本原因。其實,古人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並非「善惡」之善,此「善」是指宇宙本性,「人之初」是指剛有人類之時,人的心很單純,離道(性)很近。而後人卻把「人之初」誤解為剛初生的嬰兒,把「性本善」誤解為善惡之善。這些都是人們分別心的造作。
因此,善惡都是人的分別心造出來的,宇宙本性里沒有善惡、是非、對錯、好壞。
由此可見,萬事萬物的本性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好壞是由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分別出來的。而且是越急於需求的越認為好。因此,由於人們多生多劫養成了分別心的習氣,對一切事物都要根據自己的利益進行分別和撿擇。這種念念都要分別、取捨的習氣,在人們的第六意識中已經形成了定式思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所知障,如同烙印一樣,並牢牢地輸入在第八識的程序庫里。既然已形成了習氣,才會使這種違背宇宙本性的分別心習以為常,難以察覺。因此,分別心是人們最難改變的習氣。
正是因為念念分別的習氣,才使你難離六道的束縛。為什麼?修行人應該都知道,宇宙中的生命由聖入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由凡入聖應該是逆煉歸元:萬物歸三,三歸二,二還一,一還道。根據此理形成的程序,我們分析一下形成六道的分別心在哪個層次上。顯然,只要還有分別,你的層次就還在二、三、萬物的層次中。六道里還分別有善惡、是非、對錯、好壞,正是在二、三、萬物的層次里。你只要還有分別善惡之心,怎能不在六道里輪迴呢?分別心離「一」尚遠,離道還有十萬八千里,又怎能成佛得道呢?
因此,你要想出離六道,首先要斷掉分別心。不要遇事總愛分別個好壞、是非、對錯,隨緣做事而不要執著修善。許多修行人,生生世世都在修善,但又被「執著」二字束縛在六道之中,還一直錯誤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當你隨緣做事而又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你的心自然從枝梢末節的萬事萬物上逆返歸元,從萬物、三、二歸還到一。此時菩薩的慈悲心,佛道的清靜、平等心才能油然而生。
但是,佛為什麼又教導眾生「諸惡莫做,諸善奉行」呢?佛並沒有說錯,這話是針對六道眾生所言。因為六道之內的眾生都有貪、瞋、痴三惡道的習氣,要改掉這些習氣,就要「諸惡莫做,諸善奉行」。這樣才能斷掉三惡道之因。諸善奉行是在修三善道之因,而只有達到了三善道的標準,才有資格向更高的台階邁進。因此「諸惡莫做,諸善奉行」是六道眾生修行中必須經過的台階。對於那些已經出離六道的羅漢、辟支佛、菩薩來說,此處的「善」字又非彼「善」的涵義。這時的「善」是指符合宇宙本性的為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而此處我講的不要分別善惡,是指雖隨緣修善,但又不動念,不執著。如果執著修善,則同時又在造惡,不正是在造六道之因嗎。然而要想出離六道,必須斷掉善惡,是非、好壞的分別之心。修行人萬不可偏解、誤解,以免給自己修行造成障礙。
在本文中,要使你真正明白三個問題。一是修行主要是修自己的心。二是修什麼心?要斷分別心,修清靜平等心。三是要明白修善是修行某一階段的法船,而不是目的,不可執著在法船上。只有心裡無善無惡之時,才是真正放下了善惡之分別,才能斷掉善惡之業,回歸於道。
為了使同修們對分別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因此,這裡還有必要為同修們作以更深層的說明。分別有三種,概述如下:
第一種是為了生存的正常分別,比如:我們每天要根據天氣選擇穿什麼衣服;走在十字路口要辨別紅燈停,綠燈行;外出要能辨別東西南北;買東西要知道買什麼;進廁所要知道男女廁所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生存的必要分別,這雖然也是分別,但這類分別是不起煩惱的。
第二種分別則是分別心,這種分別是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對自己有利的就分別為「好」,對自己不利的就分別為「壞」;對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見解為參照標準,都要分別個好壞、是非、對錯、善惡,對於不合自己利益和見解的事物和人,就會起反感,由此而產生種種煩惱。這種分別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產生了對立性和對抗性,以致達到勢不兩立的地步,違背了本來是一沒有對立概念的宇宙真相,因此,是背離宇宙本性的。這正是我們修行人應該改正的分別心的習氣。
第三種分別稱為「分別智」。分別智是在「根本智」的前提下才能產生,根本智是指開悟以後悟透了本性,悟透了宇宙真相,這種本性流露出來的智慧稱謂根本智。分別智是指無論辨別任何事物,都是從本性和整體及宇宙規律的角度來辨別、認識和處理問題,而不是從個人利益及自我見解的角度來認識和判斷事物。比如,要想修行少走彎路,就必須判斷各種法是內求法還是外求法;是從心上修還是執著表相;選擇師父時要判斷是明師還是邪師,也要看他是否開悟?是否符合本性?是教你從心上修?還是教你執著神通和外求法?做事的時候,是否執著?是否求結果?是否偏在善惡兩邊?是否符合本性的清靜無為,如如不動的特徵。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用智慧來分別的,因此稱為「分別智」。
以上這三種分別,雖都是分別,但角度不同,其結果也完全不同,我們平時要斷掉的是第二種「分別心」。我們要修出的是分別智。不可盲目地一概肯定或否定。
推薦閱讀:
※藏傳修心法門秘訣《佛子行》【1243期】
※【大學之道】人生最大的困難原來在此
※【那些曾走入我生命的文字】5
※詩詞專輯 | 浪子小青:莫道人生如意少,修心揮墨譜成詩
※《修心八頌》要義(四)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