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秦帝業白起之勢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九)

長平之戰·偏離的趙國

長平之戰前的趙國是怎樣的情形呢?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為趙國建立了超強的軍事力量。這股軍事力量從戰績上來講,無論是對秦國還是對其它諸國來講,都是勝多負少。按理說,在紛亂的戰果,誰能打誰就有話語權。趙國本來迎來一次難得的發展和壯大的機遇,從而走上爭霸的路線。其實趙武靈王也是這麼想的。他甚至曾經於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扮成使者拜見秦昭襄王,通過路上所見所聞策劃一條利於騎兵疾行的線路,使趙國鐵騎能夠迅速發動對秦國的襲擊。但是天意弄人,線路找好了,可趙武靈王自家內院出了大問題,結果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身死沙丘。趙武靈王的改革,實際上也僅僅是軍事和時裝界的改革,並未擴展到政治經濟當中。除了軍事,趙國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建樹。

繼承趙武靈王王位的趙惠文王。雖然趙惠文王在歷史上不如他的父親趙武靈王那麼神武,也不如廉頗藺相如那麼勇敢機智,但是在他的治理之下,趙國一方面保持了加強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也籠絡了不少當時頂尖的人才,這裡有平原君,有廉頗藺相如,還有趙奢、樂毅、田單等人。這些人都是當世才俊,能夠圍繞在趙王身邊謀事,足見趙惠文王是一位英明之主。

在趙惠文王的領導下,趙國曾經加入盟軍一起攻打秦國,致使秦王取消帝號,此後又配合著秦國五國伐齊,使齊國這個超級大國一下衰落為三流國家。此後,趙國連續對齊、對魏、對韓等國家進行了多次戰爭,基本上都以趙國的勝利告終。隨著齊國、楚國的的沒落,在趙惠文王領導的下趙國蒸蒸日上,國力和軍力得到長足發展,成為了僅次於秦國的大國。

但是此時的趙國並沒有向秦國一樣走上爭霸的道路,似乎趙國人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他們更加喜歡宅在自己的家裡面。其實不然,趙國的位置,決定了他無法向秦國那樣,敢於向前邁上那麼幾步。三晉的位置實際上很尷尬,基本上處於一個四戰之地。就趙國來看,其東側是齊國,齊國此時雖然一蹶不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容小覷;南側是魏國、韓國和楚國,這幾個國家長期被秦國欺負,迫切需要從別的國家找點便宜彌補自己的損失;北側是燕國,燕國在燕昭王的治理之下國富民強,迅速崛起,對趙國威脅很大。而趙國的西面是秦國,來自秦國的壓力更大,這使趙國寢食難安。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不敢輕舉妄動。

就算趙國處於如此嚴峻的境地,趙國還是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他分別向齊國,魏國用兵,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拿下了不少的城池。對秦國,在閼與之戰當中大破秦軍,這也是在戰國後期山東諸國難得的與秦國作戰取得勝利的戰事。

可是,正在趙國穩定發展的時候,趙惠文王死了,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承了王位。但這個趙孝成王似乎比他的父親和爺爺有著不小的差距。也許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也正是他的父親。我們都知道,在趙惠文王的治理之下,趙國綜合實力躍居戰國第二的位置,一時臣賢主明,一派團結繁榮的景象。可是,隨著趙惠文王的死去,這種大好局面沒有被繼承下來。

首先是貴族重臣似乎對這個新的君主並不感冒。這也很容易理解。像廉頗、藺相如、樂乘和趙奢等名將都十分受老王器重,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而這個新王上台,無論是從閱歷、水平以及能力方面都難以一下子達到趙惠文王的水準,在老臣心中,自然會進行一番比較,而比較之後,結論也很明顯。這種比較結果也很容易反映到態度上面,當老臣們看到這個新的老大做出的決定總是錯的或者水平總是很低的時候,他們會輕視這個王。

此外,這些老臣的得勢全都是靠著趙惠文王的恩賜所得,所以他們和趙惠文王之間有著一種忠貞的感情,就算大王做錯了什麼,在他們眼裡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這個小王並不曾給予過他們什麼恩澤,只是因為他出身好才做老大。老臣自然不會信服。就這一點,實際上有很多皇帝做的不錯。他們在臨終之前會將一些有能力的大臣貶謫到偏遠的地方,再由新的皇帝將這群人重新啟用,這樣新皇帝有恩於臣子,臣子自然會肝腦塗地。但是趙惠文王沒有高明到這種地步,而且趙國那些老臣死死把住朝綱,趙孝成王也無力通過提拔新人來充實自己的實力。這種情況也在趙國貴族中存在。

其次,大臣的種種跡象表明,他們並不信服這個新的趙王,這也在趙孝成王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你們看不上我,我還看不上你們呢。趙孝成王元年,秦國趁趙國國喪,出兵拿下趙國的三座城。面對大兵壓境,年輕的趙孝成王和太后手足無措。其實,趙國常年遭受秦國的欺凌,秦國的入侵按說是一種常態,趙國應該深諳此道,也應該有成熟的對應策略。但是此時趙國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趙王與太后並沒有急著調兵遣將,布置軍務來應對這一不利的局面,而是馬上向齊國尋求支援。這一點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

當時雖然趙惠文王不在的,但是他那豪華的班底卻沒有什麼變化。廉頗、藺相如、趙奢、平原君、樂乘和田單都還在朝,按說這樣的班底足以抵抗秦國的進攻,因為秦國只是想趁著孤兒寡母沉浸在喪父喪父的時候,狠撈一筆,根本沒有想過要真的和趙國來一次決戰。只要趙國派出良將,展示出分土必爭的決心,秦國應該也會知難而退。但是趙王和太后並沒有選擇這一條高明的謀略。也許,並不是他們沒有想到,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想這麼去做。原因就是趙王和太后根本就不信任這群舊臣。然而,趙王的這一選擇,又反過來重重的傷害了這些老臣的忠心。所以,此時趙國的國君與大臣在做著不相愛但相殺的局面。

第三,除了趙王與臣下的矛盾,其實這些臣子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這一層還要從馬服君趙奢談起。趙奢本是管理田租的一個小官吏,後經平原君舉薦,逐漸在趙國朝堂獲得一席之地。在其管理趙國賦稅工作期間,全國賦稅公平合理,民眾富足,國庫充實。其在軍事領域,也有這卓越的戰績。尤其在閼與之戰中,其表現更為搶眼。戰前趙王就是否該出兵救閼之事先是徵詢廉頗,樂乘兩名將軍的看法,二人都主張不可救,獨趙奢提出「兩鼠斗洞中,勇者勝」的概念。可見,當時也只有趙奢並未喪失統兵者的勇氣。而廉頗、樂乘之流已經日漸遲暮,後期廉頗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也可作為佐證。但從趙王徵詢意見的順序上來講,當時廉頗、樂乘的地位是高於趙奢的。

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名氣大盛,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並列,甚至其功名已甚於二人。從趙奢的履歷看來,其可稱得上「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這樣一個人,對當時趙國以藺相如,廉頗為首的舊的勢力集團發起了衝擊。此外,從種種跡象表明,這箇舊的勢力集團又有著平原君的影子。雖然趙奢是經平原君舉薦才得以登上廟堂,但是趙奢也是一個一心效忠國家的主,將國家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他執掌賦稅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績,從中定會罪得了很多既得利益的權貴。就算平原君真的曾經賞識過趙奢這個人才,但是舉薦給趙王的目的也是想繼續擴容自己的政治勢力。但是這次卻生生的抽了自己一個耳光。沒想到這個趙奢不僅沒有倒向自己的懷抱,反而弄得自己的小弟們叫苦不迭。

可以說趙奢一派的崛起,分食了那些老臣的乳酪,新勢力與老勢力進行著角逐。而所謂的老勢力似乎也不是鐵板一塊,廉頗、藺相如應該算是生死之交,當屬一派。而樂乘是樂毅的兒子,是從燕國逃到趙國的,屬於外來戶。但是他們在趙國卻能得到重用,使廉頗很是不爽。其實廉 頗這個人私德不好,是很有問題的。在將相和中,他是一個魯莽、心胸狹窄之人,而實際上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後來,他不滿意下一任趙王用樂乘替代他統領軍隊的決定,竟出兵打敗樂乘,自己知道闖了大禍後,逃到魏國避難,而樂乘亦不知所蹤。一個魯莽的行動,使趙國損失了兩員大將。所以廉頗無論是對趙奢還是對外來戶樂乘,看不上眼。既然看不上眼,估計也是處處為難這些能臣。

年輕的趙孝成王,統領著這樣一個表面看似強大而實際上內鬥激烈的國家

推薦閱讀:

正統鐵板神數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默寫題6分——衝刺滿分每日一練【第二部分】

TAG:白起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