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高適,三個男人一台戲
在盛唐詩的江湖中,最耀眼的當屬李白和杜甫,堪稱詩歌界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師。
但如果要說哪個詩派最能代表盛唐氣象,那得屬於大氣磅礴、雄渾萬丈的邊塞詩派。而代表詩人就是高適。
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些詩人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存在,卻不知他們也曾有過不少跨越時間的感情、不為人知的友誼。
尤其是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可以說是三個男人,好戲連台。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共同的理想,成就了三人的相逢
盛唐可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巔峰時期。
是王維筆下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是王翰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盛唐就是這樣生命力的張揚,是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是徹底的自信,是將審美置於生死之上的浪漫。
這一時期的文人雅士,具有更為強烈的進取精神,而其人生願望也更加雅正,都對社會、對人生充滿了期待。少年時期的李白杜甫高適也不例外。
他們年少時都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強烈的人生抱負。
李白的身上永遠充滿著少年感,留給人們一個仗劍的俠客形象。事實上他為人也是浪漫,富有情懷的。偶像是戰國時期大俠魯仲連。雖說崇拜俠客,但是這些都只是手段,他想靠這些積攢名聲,進入朝廷,有朝一日可以成為管仲一樣的宰相,成為帝王之師,輔佐帝王,濟蒼生,安社稷,這可是一個活脫脫的儒家理想。
李白
如果說李白的氣質永遠是少年的話,那杜甫在人們心目中,則是一個整日憂心忡忡、苦大仇深的中老年人形象了。
其實杜甫可是比李白、高適都要年輕的,杜甫比李白小11歲,比高適小8歲。與李白不同,李白出生在中亞,其祖上據說是被流放到那裡的,而杜甫不一樣,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官二代,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熱衷科舉功名。他的理想,和李白差不多,都是立志要做宰相一類的重臣,時時有匡扶社稷之心。
杜甫
而高適又和李白杜甫不一樣了,他的身上多了不少軍人氣質。爺爺高侃是唐朝名將,曾生擒突厥可汗、屢破高句麗。受家族影響,他要追求仕途,同時也志在兼濟天下。
高適
正因為三人的理想相同,才華又是如此的出眾,都有強烈的求官之心,唐玄宗天寶三年,三人一塊兒遊覽粱宋(今開封、商丘),成就了千古佳話。
共游粱宋,三人友誼的起點
天寶三年,剛被唐玄宗趕出長安的李白,心情鬱悶,就到處遊覽散心。此時他遇見了杜甫。
彼此,李白早已名滿天下,杜甫只是一個新人。杜甫看見李白,眼光閃閃發亮,那是一個粉絲看偶像的心情。而李白看見杜甫,也是印象不錯。雖說李白在政治上眼光不行,但是詩歌上,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杜甫的才能已經讓他驚嘆,因此二人很快成為好友,約定一塊兒遊覽祖國山河。
杜甫是河南人,粱地(開封)和宋地(商丘)也算他的地盤,說出發就出發,兩人一起騎馬打獵,切磋詩文,縱馬狂歌。
當時的高適還是一介布衣,因為家道中落,就在宋地定居下來,這一住就是好幾年。李白是誰,在當時可是屬於超級巨星一類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豈能不惹人注意?高適空懷壯志,在宋地晃悠,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熟悉的,由他來當嚮導,再適合不過了。
於是,一個微型旅遊打獵團就成形了。走在前面的是高適,接著是李白,再次是李白的迷弟杜甫。當時這裡有個濕地,動物很多,沒走多久就彎弓射箭,躍馬揚鞭,好不熱鬧。
三人打獵完畢,燒起一堆火,煮上小酒開懷暢飲。酒肉下肚,三人就聊開了,一面開懷暢飲,一面敘談友情,一面抒愁解悶,一起憑弔古迹,追憶梁孝王獎勵文士的往事,追想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壯舉。
他們文思泉湧,吟誦詩篇,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知音難覓的感慨。他們又相互切磋詩文,既自負其才,又相互欣賞。一路上見他們喜形於色,聽他們朗朗笑聲,通宵忘歸。
安史之亂:斬不斷命運的羈絆
安史之亂,腰斬了盛唐的繁華,之前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之後就是「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時代的浪潮同樣裹挾著微小的個人,李白、杜甫、高適也不例外。
面對北方頻繁的戰亂,李白選擇避難南方,後來聽到永王李璘起兵,準備蕩平天下,平定叛亂。李白很是興奮,他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實現人生理想了。而永王李璘也需要藉助大名士的背書,李白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雙方一拍即合。
李白寫出了《永王東巡歌》來歌頌永王的業績。其實李白不知道的是,這位王爺已經被安上了叛亂者的頭銜,而李白也由於跟著永王,坐實了叛黨的罪名。在古代,反叛當朝皇帝可是大罪。從這裡看出,咱們的詩仙,看人著實有點不準,尤其在政治上。
李白醉酒圖
而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又是怎樣的處境呢?他一路追隨著落魄的唐肅宗,可能他的名聲太小了,唐肅宗雖然被他的精神感動,但只授予杜甫一個小小的左拾遺。後來又因為上書,給一個觸怒皇帝的官員求情。本來官職就不高的杜甫又被貶。
杜甫想著:哎!這叫什麼事兒啊,乾脆我啊,辭官得了。一路上的顛沛流離和人情冷暖,聽著那夜雨斷腸聲,小杜終於變成了大伙兒熟悉中的老杜。
最為人熟知的杜甫形象
高適在這三人中,命運是最好的,他在戰亂中,跟了名將哥舒翰,五十多歲開始飛黃騰達,他以詩人為戎帥領軍一方,做到了相當於今天軍區司令的級別,後來他又領兵平定永王叛亂,被封為渤海縣侯,實現了很多詩人的理想——建功封侯。
盛唐詩人最顯達者:高適
有人問了,既然你說的那麼熱鬧,那這三人究竟發生了什麼啊?你怎麼還沒說到這三個人的聯繫呢?
別著急,下面咱們一一說明。
首先說高適和李白。這兩人在晚年可是鬧翻了的。當李白跟著永王跟的熱鬧的時候,皇帝下詔大臣領兵平亂,這領兵收拾叛黨的就是好朋友高適。永王兵敗,死於亂軍之中。而李白成為了階下囚。說好的一起放飛,一起實現理想呢?而現實,一個身處廟堂,一個身陷囹圄。
讓好友決裂的就是李白被抓後給高適寫信求救,高適置之不理。李白就怒了:好你個高適啊,現在你飛黃騰達了,就把我看成累贅了,那成,咱們絕交,我李白死就死,爺不靠你!
此後雙方相互拉黑,李白詩中再無高適的名字,高適詩中再無李白的名字。
但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高適,李白犯的可不是一般的罪,而且高適在朝中也是有政敵的。如果高適明面上向皇帝求情,救李白,那就會讓政敵抓著不放,這樣更不利於李白,還不如不救,省得有人把李白揪出來當反面典型,殺雞儆猴,那時候李白才是死的透透的。
不過李白是不管這些的,總之,此事一過,李白和高適友誼的小船就算翻了。
而高適對杜甫的友情,可謂情深意切。面對生日日益困窘的杜甫,高適始終保持了朋友的關懷與幫助。
杜甫在成都時,面臨斷炊的絕境,此時他想到了好朋友高適。高適沒有無視杜甫,而是時不時地接濟他。對此,杜甫也是甚為感激,在詩中寫到:「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由於高適和嚴武等友人的相助,杜甫在成都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時光。
後來,高適到了另一個地方擔任刺史,想念遠在成都的杜甫,寫下了感人肺腑的《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 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 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 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 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卧東山三十春, 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 愧爾東西南北人!
此時,高適年近六十,杜甫也將近五十。從青年時的壯遊,到暮年的扶持,他們共同見證了盛唐的繁華,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雖然境遇不同、地位各異,但對於家國天下和個人命運的愁思確是如出一轍。
之後的三人,再也沒了交集。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因涉及永王李璘案,李白被流放,雖中途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安徽宣城。高適第二個去世,公元765年,高適卒,追贈禮部尚書。杜甫在聽聞李白、高適去世後,都吟詩紀念,之後他離開成都,漂泊湖南,病死在湘江舟上。
三人年少時的經天緯地之志,後來時代的捉弄,性格造就不同的命運,令人嘆息,由此看來,實現了少年時兼濟天下之夢的,或許只有高適了吧。
看了上面的文字,或許有人覺得高適就是個「心機婊」吧,還真不是,有一首詩可以作證,就是今天鶴鳴要給大家分享的《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寫作的對象,可不是什麼顯貴,而是一位琴師。據說這裡的董大,就跟李白詩歌里的《贈汪倫》一樣,都是憑藉名詩人的大作,流傳千古的,詩裡面的後兩句,也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樣,成為贈別詩中的千古名句。
那這首詩究竟是詩人高適在怎樣的情景下寫出來的呢?有人說《別董大》一首詩,與其他清婉的贈別詩都不一樣,究竟怎樣個不一樣呢?它所表現出的美是怎樣一種美呢?這些都在今天的詩詞課中。
孩子的四季詩詞美育課,每周五晚上8點,準時開課!
如何報名~
系列課程在千聊中進行,因為是給咱們粉絲的福利,所以課程設置成了4.99元。但是,可以到「板牙看世界」中領取優惠碼,就可以免費參加啦!
報名流程如下:
推薦閱讀:
※口嗨的人生到底是一種什麼體驗?
※卑微的崇高--杜甫草堂遊記
※到了杜甫草堂
※杜甫詩意圖(明王時敏畫)
※詠懷古迹和秋興八首哪組詩的整體質量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