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末法時期,我們如何能不再落網
回家人
「爾時佛告地藏
菩薩:一切
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這一段,佛陀非常簡單地講了末法時期的
眾生狀態,是用魚和網來形容的。當我讀到這一段時,內心起了一個小的波瀾。在這一段,我們需要拿出時間來探討一下,題目就是:在末法時期,我們如何能不再落網? 有很多人
修行都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到最後還是又回到六道當中去了,或者一直就在六道中打轉,這是非常遺憾的。 首先,要明白現在是個什麼時期,現在這個時候為什麼叫做末法時期[1]?從時間上看,
佛法四時:一、佛在世時。二、正法時:佛涅槃時至後一千年,也就是從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後600年的一千年間。在正法時期,人是有教有行,行就是修的意思,還有證。也就是有修有證。在佛陀住世和正法時期這段時間,只要好好
修行都可以證果。三、像法時期:謂於佛滅後一千年,至後兩千年間。也就是公元600年到1600年之間。在這個時期
佛教的教義、法義逐漸地改變,修已經不是真正的修了,證果者已經沒有了(除了乘願再來者)。四、末法時期:公元1600年至後一萬年,為末法時期。末法時期,
佛法轉於微末,大家只有教義,只有表象的東西,沒有修,更沒有必要談證果了。 當然也有很多
法師從形態上也講了:佛陀住世的時候,你沒有聞到
佛法,或不去
修行,也是像法時期,或者末法時期;如果是在末法時期,能常遇三寶,潛心
修行,這個人也如同在正法時期一樣。 當然也有很多
法師從形態上也講了:佛陀住世的時候,你沒有聞到
佛法,或不去
修行,也是像法時期,或者末法時期;如果是在末法時期,能常遇三寶,潛心
修行,這個人也如同在正法時期一樣。 在這裡,我從心性上再講一下什麼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和像法時期關鍵的區別是在於「行」上,也就是「修」上。如果是明心見性者,並且修深
般若波羅蜜者,那他至少是在像法時期,至少是有修的。如果是有修有證的話,這就是正法。如果是沒有明心見性,只學了一個表象的東西,哪怕持戒持得很好,做懺悔做得很好,但不往心性上找的話,也是在末法時期。這個地方,深
般若波羅蜜是分辨末法時期和像法時期的一個分界線。 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呢?首先要明白,你生在一個什麼時期。有些人說:「我修
般若波羅蜜而且證果證得非常好,那我是不是應該不用談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我就自己能夠成就佛國土,做佛了?」如果是這樣,你就不用現在到這裡聽我講了,為什麼?你就會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降生了,根本沒必要降生到2005年。這一點不要去打妄想。要想
修行,首先,不要輕信,尤其不要聽信某些「大德」的——這些大德是帶引號的。他讓你把修的凈土法門給扔掉,然後他有什麼高招,可以叫你證到什麼果位,還一心想有什麼便宜可賺。這些說法有騙人的跡象。在
修行上,一點便宜都沒有,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行。其實,無論你跟哪一個人修,沒有十年或二十年的功底,根本不要談
修行。 第一部分:不要捨棄這個求生凈土的願力。 要想在這個時期不再落網,首先不要輕而易舉地「舍」(就是扔掉的意思)往生凈土這個願力,而我們這個世界
眾生多與西方極樂世界有緣,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東西,這也叫一門深入。這裡強調的不單純是不要輕而易舉地舍,而是根本不能舍。像文殊師利這些等覺[2]、妙覺[3]的大
菩薩,都發願往生凈土。我們這個時代,首先要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末法時期如果扔掉往生凈土(這個凈土不單純包括西方極樂世界,兜率宮彌勒內院、東方琉璃藥師佛的世界也非常不錯)的願力,就非常容易落網。為什麼?因為我們生活在末法時期。不要去談什麼心性的,也不要去談什麼形態的,只要記住一點,如果你真的不是處在末法時期,就根本不會生到2005年,你沒必要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聽這個經書,你早就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降生了。因此,這個時期,無論你證到何種程度,不要捨棄這個求生凈土的願力。 第二部分:識本心是怎麼回事? 識本心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不識本心,修法無益」這本是《壇經》上的一句話。母音老人寫的《略論明心見性》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非常不錯,你們可以抽時間看看。識本心和不識本心,不是自己說的,是你證,別人給點撥的。這一點很關鍵。只要有人告訴你他已識本心了,已經明心見性了,那他離落網就很近了,為什麼?他已經著相了。 第三部分:末法時期,發願以後幹什麼? 末法時期,經常見到有好多
修行不錯的人,發一大願。但很多時候就好像是一種交換。他說:「我發願去建一個彌陀村,要度多少多少人。」然後就待在家裡天天念,求諸
菩薩加持他,而不去勞作。這就是把
佛法搞成一種迷信,一種交換了。說實話,如果你發願:「我要成為億萬富翁,然後去建一個彌陀村,救度末法時期修凈土的人們」,但是你的心升不起來,你的心老是在鬼道上甚至在地獄裡,每天沒飯吃,或是有人找你麻煩,心裡特堵,每天心都升不起來,天天都著相,那不可能有福報的,諸位
菩薩也沒辦法加持你。只有將心升起來,升到至少億萬富翁的這個心態上,然後才可以有那些東西,才可以把它頂住了。
佛法講的並不是迷信,但有好多人把它當成迷信,當成交換了。這種願力最好以後不要發。發了以後,因為有相可著,必落網! 第二件事,發多大的願就要有多大的承擔。比如,你說「我要救度200個人,讓他們都去
念佛。」發了這個願後,這200個人在法界當中相應的福報就升起來了,但是如果你到不了「實無一
眾生得度者」的心量與境界,
有一個人福報升不起來所造的業都能上到你身上,他就可能有一天把你墜下去。因此,要知道,尤其在末法時期,有很多天魔,這個願力發出去以後,而你的心量升不起來的話,只有一種可能性——你自己就落網了。 在這個末法時期,發什麼願,就應該有一個什麼願的心態,然後如如不動地站在那個位置上。這個時候,慢慢地,你的環境就會跟著你的心態發生變化,這就是「心能轉境」的道理。並不是發完了這個願,就不去
修行了,或沾沾自喜。 願力是
修行的一個目標,就像一個燈塔一樣。有了一個目標,然後就要用
般若波羅蜜多將心升到這個位上,照著這個目標努力。因此,在末法時期,見過有很多的朋友修得也非常不錯,但發願發的不好,什麼樣濫糟糟的願全部發,他不知道自己十分著相,同時自己的心量也跟不上去,背業背不起來,消業也消不了,這樣的朋友有很多就落網了。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要發願,如何不落網。 這個不落網,首先在外相上來說,應該是有正氣的,是一個正氣的化身;在心性上是不著的,這是一個基本條件。我見過很多白領,他們工作得非常不錯,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總是談論一種技巧。然後我就很簡單地跟他們說:你們是引領著現代文化道德標尺往合法自私與物慾享受方面發展,而不是磨練,至少不是心性的磨練。 就好像在原始社會一樣,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都非常單純。那個時候的母系社會,男的都在外面,都是非常低下的,女的非常高尚,從這樣一個社會演變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今天2005年的中國,每一個不同的社會都有一種不同的倫理道德、規範。這些不受法律約束的道德規範卻依靠當代人們思維與文化底蘊推動而發生變化。 但這種規範,違反了它並不一定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因為法律並不完全依靠遵循道德和規範。比如你做這個事情,道德上可能講不過去,但在法律上,它沒有懲罰你。 現在的這些人,很努力地天天鍛煉。我說:「你們鍛煉什麼?你們只是鍛煉了人的一種精神和技巧,和善巧的一種極限。」 就是他們總是想讓自己少花錢,或者是不花錢,然後得到更大的利益,或者是怎麼樣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內,將自己鍛煉成炙手可熱的人物來提高自己的經濟、人脈、口碑的價值。當然開發出來的價值被別人、別的公司利用的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經濟,有很多的朋友達不到這種相對高尚的境界主要是因緣福報太差,可好(可還是不斷?)增加慾望,推動改變道德的標尺向物質利益和享受而發展,形成一種新的文化與道德範圍。其實這是一種人性的貪、占。這個標尺讓他去移動。比如說那個人貪了一點,他回家總結了一下,考慮怎樣再賺一點。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來自於他們的福報。 在現代這個末法時期,在這個人文環境下如何
修行呢?首先,在外表相上要成為一個正義的化身,對於不好的東西要說「不,我不能去做!」內心坦坦蕩蕩,不欺暗室。真正的
修行人,首先在外表相上,就是一個正義的化身。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先不要去談心性的東西。然後,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要符合道德,符合一種威儀。 我年輕的時候常鍛煉身體,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是不是長一塊漂亮的肌肉,感到自己特別有力量。但是我學佛以後,翻了釋迦牟尼佛所有的經書,(這個「翻」是相對地翻了一下,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翻到那麼多。)我沒有發現佛他老人家天天做仰卧起坐、俯卧撐,也沒有發現他要天天去跑步、打網球來鍛煉自己的身體。我感到好奇,就去分析這個問題。為什麼?非常簡單,佛陀的心態讓自己的三十二好相如如不動,沒有變化。相由心生嘛。如果你的心態是非常平和的,你不但沒有啤酒肚,沒有肥胖,還長得非常的圓滿。為什麼?這就是在平時「行,住,坐,卧」時候的一種威儀,這就是
修行。如此做到這些威儀的話,心根本落不下來,根本不可能落網。 勸大家不要亂髮願,是因為現在多數人的願是看到一些利處、方便,為自己貪心而發的,非如地藏
菩薩那樣直心有感而發。法界自然,無偏無差,因利生禍,因貪得災,不識本心,不修
般若,不如一願——往生極樂。 第五部分:不論做什麼事情,一定不要用心用重了。 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心重了,就要攪進三世因果之中,那就非落網不可。 心一重,就是落網。這是
修行主要的目標,也就不要太用心、著相地去做任何事情,要了知分明,非當下,也無當下的當下,這些都是因緣,出現的任何一種形態與結果都是來自於因果。五蘊本空,妙有和合,前不沾,後不連,如如不動,本來如此。但這一個是指心態上的,不是指外表上的。外表,你要符合現在這個社會的一個標準,這一點也很關鍵。 有人問我:「我看不見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就使勁看,這樣用心對嗎?」其實,你看不見,也應該將眼睛閉上一會兒再看,再閉一會兒,再看,不要讓自己的神從自己的眼睛泄得太多,否則,絕對是近視眼。 這些都是些技巧,是針對現在一些現象的善巧,相對而言,權說罷了,且隨機而談,因此不是全部防落網的東西。---------------------------[1] 【正像末】又作正像末三時、三時。即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變遷。據大乘同性經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等載,三時即:(一)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
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梵saddharma )。(二)雖有教法及
修行者,多不能證果,稱為像法(梵saddharma -pratiru^paka ,像,相似之意)。(三)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
修行證果,稱為末法(梵saddharma -vipralopa )。然法華玄論卷十載,正、像之分別有多種說法,即:(一)佛在世為正法,佛滅後為像法。(二)未有異部之時代為正法,異部紛紛出現之時代為像法。(三)得道者多之時代為正法,得道者少之時代為像法。(四)正法未破之時代為正法。正法已破之時代為像法。(五)未起惡法為正法,起諸惡法為像法。(六)二千年皆屬正法,萬年轉衰微為像法。(七)諸
菩薩見如來之法無有興滅,常見諸佛,則一萬二千乃至一切時皆是正法,二乘人見
佛法有興衰,故有正、像之分別。至於三時之時限,諸經論說法各異:(一)據賢劫經卷三、大乘三聚懺悔經等之說,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亦五百年。(二)據中觀論疏卷一末、釋凈土群疑論卷三等之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亦一千年。(三)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摩訶摩耶經卷下、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等之說,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四)據悲華經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等之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為五百年。關於末法之時限,諸經論所說大抵為末法一萬年。然俱舍論寶疏卷二十九依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八所舉,將正法千年之後尚有一萬年之說法,解釋作一萬年中之前五千年為像法時,而後五千年為末法時。[佛學大詞典][2]【等覺】 1.佛的別稱。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的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2.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名為等覺,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
菩薩。[佛學常見辭彙 - 陳義孝編][3]【妙覺】為大乘
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故亦為佛果之別稱。又稱妙覺地。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系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妙覺位。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妙,覺悟涅槃之理。[佛學大詞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