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宵賞「燈」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詩人辛棄疾寫: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值此元宵佳節,小編就帶您一同欣賞那些曾經「大放異彩」的中國古代燈具~

最早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

陶豆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豆作為燈的前身,更像是一隻高足支起來的闊口陶土盞,盞中心平坦無物;

燈則是在盞中心做了個插放燈芯的小小尖錐凸起,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

商青銅渦紋中柱盂燈

註:這件青銅盂通高12厘米,圓口口徑29.5厘米,盂中柱頂徑8.2厘米。

盂中的柱作為即為放搭軟燈炷。

在商代青銅器只能是一件禮器,其紋飾或也應該與「明燭」有關,渦旋紋即冏紋。

戰國青銅鳥盤燈

註:此青銅鳥盤通高47.5厘米,口徑57厘米。

盤中立一圓柱,柱頂立一展翅的飛鳥,鳥頭昂起,鳥背、鳥尾與雙翼水平,形成一個檯面,盤外壁有四枚鋪首銜環,下為高足,圓形底座鑄出鏤空的花紋,圓柱上所立飛鳥,當為象徵神話了的太陽的陽鳥。

在戰國、秦時期,燈的繁榮本身是一個暗示,無論是高貴的青銅、瓷、玉材質,抑或繁複費時的做工,均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得起。

下面這件玉燈是現在所能見到先秦燈具的精華之作,而留存至今玉制豆形燈,也僅此一件,堪稱絕品。

戰國玉勾連雲紋燈

註:通高12.8厘米,燈盤徑10.2厘米。

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

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

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

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

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

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

戰國中山十五連枝燈

註:燈通高達84.5厘米。

主燈柱似茂盛的大樹的樹榦,從下至上共分出十五枝,各枝頭各頂一盞燈盤。

燈柱分大小八節,榫口各不相同,安裝起來方便而穩固。

上端有一螭龍盤繞,有五猴在燈枝上嬉戲,另有二鳥似在鳴叫呼應,樹下有二裸身人,一手托食物,一手向上拋食戲猴,燈座由三虎承托,虎口銜環,燈座上鏤雕夔龍紋。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

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

戰國坐人銅燈

註:1974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通高48.9厘米 燈盤徑23.7厘米。

此燈由坐人、燈柄和燈盤三部分組成。

坐人偏髻、束冠、身著長袍,腰系寬頻,以帶鉤扣合,兩臂平伸,手握丫形燈柄,柄上托一環形燈盤,盤內立燈釺三個。

戰國楚人騎駱駝銅燈

註:這件燈具或為先秦時代僅見駱駝造型之文物,可謂珍貴至極。

此燈分為長檠燈盤與燈座兩部分,燈身與燈座可以拆開,為分別鑄造。

其燈座造型的為一騎駱駝的奴僕貌人物,長檠燈盤插入此人手執的圓管銅圈中,淺腹燈盤中心有一高1.6厘米的尖形燭釺。

銅人昂首直腰騎坐於駝上,頭大臉圓,面視正前方,兩手屈肘前伸托住管形銅圈,雙腿屈膝彎足貼於駝身兩側。

燈座之人與駝分別鑄制,然後用鉛錫合金焊接成一體,整個燈呈素麵黑褐色,高19.2厘米、燈盤徑8.8厘米。駱駝頭前伸,弓背垂尾,四足立於長方形銅上,駱駝頸下及前腿上有斜線紋,是為駱駝絨毛的表現。

戰國銀首人形銅燈

註:擎燈者立於方座之上.銀質人首,髮髻工整細緻,發頂蓋幘,著深衣。

他兩臂張開,右手握一蟠螭,其左手也握一螭尾,螭翹首承托一燈盤,其下另有螭,卧於最下最下兼為底座的最大燈盤中,左側兩盤上下並非垂直重疊,而是各自外移,略有交錯。

每個燈盤中也都有三個燈釺,如此一來,整座燈三盞燈盤高低錯落。

在一定燈空間內,光照亮度因而均勻,三燈九釺,點燃後共有九個火柱,其火光絢麗當能使滿室生輝。

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

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戰國秦鼎形銅燈

註:燈口徑11.3厘米,收合時高16.7厘米,呈鼎形。

下有三足,鼎兩側附耳,耳上側有鍵槽,兩側穿孔,中貫鐵柱。

打開時,先旋蓋,使頂蓋上的兩個鴨頭離開雙鍵,然後將雙鍵頂端合攏後,蓋孔扦入鍵頂。

一個「人」字形支架將圓形鼎蓋支起即成為燈盤,成為高30.2厘米的燃油銅燈。

不用時放下雙鍵,旋動蓋間雙鴨頭部即緊銜扣上,將鼎蓋封閉。

由於設計精巧,加之做工精湛,一旦閉合後,封口合縫嚴密,鼎身所儲燈油不會外溢,以至於兩千年多年之後,出土時鼎內尚存泥狀燈油,實為罕見。

西漢羊形銅燈

註:西漢羊形銅燈,燈通高18.6厘米,長23厘米。

此燈作卧羊形,羊昂首、雙角向前捲曲、身軀渾圓、短尾巴,通體無紋樣裝飾。

羊的背部和身軀分鑄,用燈時,提拉羊臀上的小鈕,翻開羊背平放於羊頭之上成為燈盤,燈盤略呈橢圓形,後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能用以儲存燈油。

當燈置而不用時,可將燈盤內剩餘燈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羊背再順勢翻回原位。

漢代是大一統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里程碑般的高度。

在中國的燈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燈也是出現在西漢。

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寫過這樣的詞句: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

對於其中的「釭」,後人百思不得其解。

《康熙字典》甚至說釭不是燈,是詩人誤用。

其實釭燈是漢代人新創製的一種燈型,是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佳作,真正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環保意識。

釭燈是一種帶煙管的燈具,煙管有單管、雙管兩種,能將煙氣導入燈腹內,有的燈腹內還貯有水,燈煙溶在水中,可使室內減少煙炱而保持清潔。

漢代的釭燈有做成人物形或動物形的,其中有的製作得栩栩如生,達到了絕妙的境界。

這種燈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里達到「取光藏煙」的環保效果。

其中最著名的釭燈就是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

長信燈

註:整座燈分為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

內體中空,各部均可拆卸,宮女右臂高舉,袖口為燈頂。

整個右臂與燈罩上方的煙道相通,形成煙管。

「長信宮」燈為單管型,因燈火燃燒而出的煙,由煙管進入燈具中空內部,從而避免燈火燃煙薰黑室內。

燈通高48厘米,寬30厘米,重15.78公斤。

現存的漢代的青銅燈具為數不少,唯長信宮燈結構最為複雜,結構也最為精巧。

宮女的面目和表情刻畫細膩,人物整體線條與合理的比例,又使此燈成為一件優秀的人像雕塑。

故而「長信宮」燈一直自出土復原後,即被奉為漢代藝術品中的巔峰之作,是一件獨一無二稀世珍品。

西漢彩繪銅雁魚燈

註:雁魚燈全系銅鑄,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

雁額頂有冠,眼圓睜,頸修長,體寬肥,身兩側鑄出羽翼,短尾上翹,雙足並立,掌有蹼。

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防止了油煙對室內空氣的污染。

雁魚燈的四個部分又可自由拆裝,便於擦洗。

該燈構思設計精巧合理,達到了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到了晉代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蠟燭才逐漸普遍起來,並一直沿用到近現代,長達近二千年之久。

《楚辭》中引:

「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

蘇軾在《海棠》一詩中寫道: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李商隱《夜雨寄北》有云: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最為今人熟知的便是那一句:

「春蠶到老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

古人對於生活品質的極為注重,造就了燭台的多樣化造型工藝,或考究或簡單,或大或小,材質亦有銅、鐵、錫、木、瓷等多種。

東晉·青瓷羊形燭台

佛教自漢代傳入後,對中國的各種器物造型裝飾等方面都有極大影響。

南北朝之際,燈具開始出現各種上有明顯來自於佛教的裝飾。

其中彙集中西文化交流因素最顯著的燈,當為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這盞青瓷燈。

北齊婁睿墓出土青瓷燈

註:此燈通高45.5、盞徑17、底徑19.5、柄長工5.9厘米。

蓮瓣、忍冬和寶珠等花飾用手捏制而成,在製成器物雛形後,再逐個將花飾貼於器的各個部位,接著再刻劃紋飾,然後上釉燒制。

這座釉陶燈,造型端壯大方,花紋細膩絢麗。

關鍵是這些紋飾圖案常見於中亞伊朗和阿富汗器物上。

這件燈具也就成為迄今考古發掘中極為特殊的珍品。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巔峰之一,各項技術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其中,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

到了宋代,陶瓷技藝達到了古代的頂峰,白釉燈開始出現,這個時候的陶瓷燈具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再為統治階級所獨有。

唐·洛京窯風格蓮花足燭台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最突出的表現是燈具和燭台的質地和種類更加豐富多彩。

明宣德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紋八角燭台

縱有繁花著錦日,終須煙消火滅時。

時至今日,古燈的命運也漸入燈火闌珊,隨著電的普及,這些地方的老燈也都逐步告別了人們的生活。

而古燈,則在茫茫的時代之中漸行漸遠,像唐人詩里說的那樣--珠箔飄燈獨自歸。

不知有多少人的記憶里還存留著小時候的一燈如豆,昏昏黃黃的搖影。

文章圖片等信息來自網路,由博物館世界整理


推薦閱讀:

正月十五了,說說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元宵節, 我們要讀這首唐詩
今日元宵
吃了100多種口味的湯圓和元宵,真正好吃只給有這三種!

TAG:元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