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府簡介
06-07
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府簡介【小腸】一、解剖:一個相當長的管狀器官,回還迭積,其上口與胃之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之闌相接。小腸與心有經脈相互絡屬,故與心相為表裡。二、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即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化物:徹底消化、化生精微。即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於進一步徹底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與糟粕。《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別清濁。泌:分泌;別:分別。清:水谷之精微;濁:食物之糟粕。泌別清濁:即指經過小腸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將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輸送到大腸。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稱「小腸主液」。小腸主化物而分別清濁,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華歸於五臟,使糟粕從六腑排泄;並使糟粕中的水分歸於膀胱,渣滓歸於大腸。因此小腸如有病變,可以影響大便和小便的排泄。三表9小腸病辨證論治簡表證候類型辨證論治主證脈舌治則方劑小腸虛寒面色淡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痛綿綿或時有隱痛,喜暖喜按,腸鳴腹瀉,小便頻數或清長沉細或遲舌淡,苔薄白溫補行氣祛寒良附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散小腸實熱心中煩熱,口渴喜涼飲,口舌生瘡,尿道灼痛,尿頻、尿痛、尿熱、尿黃,或尿血,數苔黃舌尖紅清利濕熱導赤散【大腸】一、解剖:一個管道器官,位於腹中,其上口通過闌門與小腸相接,其下口即肛門。大腸與肺有經脈相互絡屬,而互為表裡。二、生理功能:主傳化糟粕。大腸傳化糟粕的同時,還要吸收一部分水液,故稱「大腸主津」。大腸主傳瀉糟粕,是水谷廢物排泄的通路。從胃的受納、腐蝕及脾的運化,經過小腸的分別清濁,後由大腸排泄,構成一個水谷運化、吸收、排泄的過程。所以大便下利或秘結都是大腸的傳導失常。三、表11大腸病辨證論治簡表證侯類型辨證論治主證脈舌治則方劑大腸濕熱腹痛泄瀉,下痢赤白膿血,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尿赤短或伴發熱弦滑數黃膩清熱利濕白頭翁湯黃芩湯大腸液虧大便乾燥難於排出,舌唇乾燥,咽干口臭,頭暈細舌紅少津潤腸通便麻子仁丸合增液湯【膀胱】一、解剖:位於小腹中央,與腎有經脈相互絡屬,故相為表裡。二、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膀胱藏津液,司小便。津液包括水分而言。水分是津液之餘,經過膀胱的蒸化,才能使其排泄出來。如氣化失常,就會產生癃閉或遺溺。三、表17膀胱病辨證論治簡表證侯類型辨證論治主證脈舌治則方劑膀胱濕熱尿急,尿頻,尿痛,尿短赤少或淋瀝不盡,或尿血,或尿中夾砂石,或腰痛,少腹拘急脹痛,發熱濡數舌紅苔黃膩清熱利濕八正散【三焦】概念有二:一指六腑之一,即臟腑之間和臟腑內部的間隙互相溝通所形成的通道。元氣和津液運行於這一通道中。二是單純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為上焦,膈至臍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三焦辨證對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的認識,除肝的分屬不統一外,其餘均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兩臟;中焦上腹部,從解剖部位來說,應包括脾、胃、肝、膽;下焦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三焦總的功能【三種說法】:①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之說。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②運行水谷《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③運行水液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這在《內經》中有多處論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除了運行元氣、水谷與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還有各自的功能特點。①上焦如霧根據三焦部位劃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臟。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於全身。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將水谷精氣布散於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輸布水谷精微(氣血)。 ②中焦如漚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膽等內臟。胃主腐熟,脾主運化,肝膽主疏泄,並分泌、排泄膽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轉輸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 ③下焦如瀆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及大小腸。《難經·三十一難》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是說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從大腸排出大便,一是從膀胱排出小便。治療法則==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關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律進行分析和概括,確立治療原則並藉以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為清代吳鞠通所創立。側重於對濕熱病證的辨證。①上焦病症。溫病由口鼻而入,鼻通於肺,故溫病開始即出現肺衛受邪的癥狀。溫邪犯肺以後,有兩種傳變趨向:一為順傳,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出現脾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從肺衛傳入心包,出現邪陷心包的證候(見熱入心包證)。上焦病證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渠。所以說它是「決凜之官」,即是水道外出的道路。假如三焦不通,即有腫脹、小便不利的病變。分別言之,上焦從胃上口至舌下,有主納的功能,受氣和水谷,並溫分肉、肥腠理以衛外;中焦從胃上口至胃下口,有主化的作用,能腐熟水谷、吸收精華、生化血液、滋養全身;下焦從胃下口至二陰,有主出的作用,泌別清濁,以傳導排泄大小便。(二)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劃分及其生理功能特點如果不把三焦看作一個內臟,而把它看成人體軀幹的三部分,則1、上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以及頭面部,也有人將上肢歸於上焦。其主要功能特點:主氣的升發和宣散。《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溫病條辨》「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2、中焦:膈至臍之間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其功能特點:具有消化、吸收並輸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靈樞·營衛生會》「中焦如漚」。《溫病條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內經》的脈法和《脈經》中均以肝應左關,而屬於中焦。至後世溫病學說以三焦作辨證綱領後,將外感熱病後期出現的一系列肝的病證,列入下焦,後世仍從之,故應當說是肝的功能作用於下焦,不是肝位於下焦。3、下焦: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腎、膀胱、小腸和大腸。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脈浮數或兩寸獨大,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桑菊飲等。②中焦病症。溫病順傳到中焦,則見脾胃之證。胃喜潤惡燥,邪入中焦而從燥化,則出現陽明經(胃、大腸)的燥熱證候;脾喜燥而惡濕,邪入中焦而從濕化,則見太陰(脾)的濕熱證候。中焦病證的臨床表現為陽明燥熱,則面紅目赤、發熱、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黃或焦黑、脈沉實;太陰濕熱,則面色淡黃、頭脹身重、胸悶不飢、身熱不揚、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黃膩、脈細而濡數。中焦病證的治法,陽明燥熱,則通腑泄熱。方用三承氣湯;太陰濕熱,則清熱化濕,方用三仁湯。③下焦病症。溫邪深入下焦,多為肝腎陰傷之證。臨床表現為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治宜滋陰潛陽,方用加減復脈湯、三甲復脈湯等。三焦病症標誌著溫病病變發展過程中3個不同階段。其傳變過程,雖然自上而下,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三焦作為六腑之一的主要功能 。1、通行元氣 ,流通氣血。元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其根於腎,通過三焦運行於全身。水谷的精微一定要經過三焦的轉輸,而後送達臟腑、百骸,使得氣血津液周流不息,各走其道,以溫分肉、肥腠理。2、運行水液,溝通水道。《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流通水液,並將多餘的水分下輸膀胱,猶如行水的溝其功能特點:排泄糟粕和尿液。《靈樞·營衛生會》「下焦如瀆」。《溫病條辨》「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第三、奇恆之府【其實也是六腑之外之腑】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六者。腎主骨、髓,心主血脈,肝膽互為表裡,已均在前面概述。(一)腦腦為髓海,居於顛頂,為天靈蓋所包涵。[內經]云:「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目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輸耳鳴、脛痠、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卧。」所以腦的正常與否,直接表現在一個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腦的機能減弱,表現為懈怠無力,眩暈、耳鳴等症。(二)女子胞女子胞亦稱胞宮或子宮,位於少腹部大腸之前,膀胱之後。女子在發育以後,由沖、任脈的通盛而發生月經,在孕育之時,女子胞又有保護和給養胎兒的作用,在病理上,婦女經產、帶下諸疾,常由於沖、任失調,而沖、任脈又起於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膀胱經】膀胱經不通的癥狀
※膀胱炎如何正確對待
※九、申時 (下午3點――5點) 膀胱經最旺
※朱一平教授第二話,膀胱腫瘤檢查治療兩不誤!
※綜合療法打通膀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