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青春期挫折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的第一傾訴對象將不再是父母,更多指向好友和同學,這會讓很多父母苦惱,無奈,不斷的重複一句話:「我的孩子怎麼了?」
自孩子2歲左右,其行為即開始有背離父母和家庭的傾向,到青春期,這種趨勢達到高潮,這是青春期孩子社會化過程的一個必經之路,這是成長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行為比較極端,讓父母難以接受,最終演變成所謂的青春期叛逆。雖然說,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變化,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達到「叛逆」這種程度,往往是那種家庭環境冷漠,或者關注過度的孩子才會表現出過多的反抗和應激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會讓家長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像「叛逆」、「不尊重長輩」、「貪玩」、「厭學」、「道德淪喪」、「網癮、早戀」等等。根據羅森塔爾效應,每一個孩子都會按照家長所認知的那樣去發展,最後情況就變得非常難以挽回。在此就這幾個標籤的問題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1、叛逆。所謂叛逆就是孩子不按家長所指導的行動標準行事,不按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標準行事,不按道德標準行事。前面有所描述,就是孩子在青春期,會有背離父母意願的傾向,通過否定父母來證明自己的成長。父母的價值觀指導越多,是非對錯的評價越多,孩子可能出現的「叛逆」行為越多,孩子的行為只是為了挫敗父母。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絕大多數叛逆行為是父母所致。
2、不尊重長輩。除非孩子從小養成了客氣的對待長輩而無論他們內心是否真正願意這樣作的習慣,否則大多數孩子都會在青春期階段藐視權威,這也不是說孩子們就不知道道德規範,可能更多的源自「反叛」的內在動力。青春期的孩子,同時也是在構建內心規則的階段,在他們內心深處也是渴望真正公平的道德觀,而家長恐怕很難從以身作則,身教言傳上體現這種道德觀。比如我們總是在讓孩子遵從道德規範,講禮讓而很多道理都是自相矛盾的,典型的案例就是孔融四歲讓梨這個故事。我們告訴孩子,我們應該讓別人吃大的梨,如果別人吃了大的梨,那麼吃梨的人顯然就違背了這個美德,這就是我們所給予孩子矛盾的道德觀。可以想像,在生活中還有相當多的這種例子。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尊老愛幼,當長輩沒有上桌吃飯的時候,我們希望孩子等一下,讓長輩先動手。那麼有一天孩子晚回來吃飯,長輩是否應該等待孩子回來再開飯呢?到底誰尊誰卑呢?
3、貪玩。家長都會抱怨孩子不主動學習,對於玩卻孜孜不倦。我這裡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孩子連玩的動力都沒有了,那還有什麼動力活下去?雖然大家都明白,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這是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問題,孩子他會想,我憑什麼要努力學習?我為什麼要努力學習?難道你們不知道努力學習不如玩更有意思嗎?所以我們教導孩子努力學習是一個悖論,我們一方面告訴孩子要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一方面卻要求孩子去做他們當前所認知的並不是最有利的事情,這種道理如何說的通?看看我們的家長,沒事就打牌,要不就看電視,百無聊賴,你想孩子從哪裡去體驗努力學習的好處呢?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嘛,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他們的體驗和我們告知的結論是不相符合的,他們到底是遵從生命的法則還是抽象的法則?
4、厭學。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厭學是因為迷上電腦,貪玩,不懂事所致。其實,每一個孩子自嬰兒階段開始,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這種學習的精神自小就被我們慢慢的抹殺。比如幼兒的孩子喜歡探索,我們卻告知這個比較危險,那麼不能去碰,要不就是水太涼,太陽底下很熱。養育者是孩子的上帝,是他精神世界的權威,他不聽我們的聽誰的?當然也有孩子會反抗,會去抗爭,必然會被貼上「叛逆」的標籤,這就是2~3歲階段孩子所表現出的第一次「叛逆」階段。再看看後來,孩子上學了,很欣喜若狂的憧憬學校生活,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可是,我們是如何對待孩子的?作業做完了可以預習嘛,作業做得快可以再多寫兩篇字,鋼琴彈錯了必須及時糾正,你想想孩子是生活在一個什麼狀態?是不是被軟禁,是不是跟坐牢一樣用無出頭之日?學習興趣就如此抹殺了,考試後再加上一句:「你看人家能考100分,你還需努力」之類的話,孩子就徹底沒有意思了,還學啥呢,怎麼學都是死路一條,永無止境。家長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別說青春期孩子如此多的心理成長問題有待解決。
5、道德淪喪。青春期的孩子不按規則出牌,這有家長的原因,也有成長的原因。你想想,一個孩子,開始感覺到自己的意志力的作用,感覺到力量,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否定一些東西,可以堅持一些東西,否定和堅持是他們所在乎的,而這些東西是否合適,是否符合規則則是次要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一些行為的合理性。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放任這種行為,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青春期孩子是最容易接受一些思想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給他們合適的人生體驗,給他們積極正向的引導,用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去教誨,讓他們在生活中認知,這恰好是最佳機會。可惜,大多數家長只想要結果,而無法設計、規劃和執行這一系列的過程,孩子就此開始分化。
6、網癮、早戀。孩子沒有網癮,孩子的網癮是成人的「網癮」,咋一聽有些費解,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迷戀網路和遊戲。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在體驗中認知。當生活枯燥無味,只有所謂「教育」和價值觀指導的存在,而沒有快樂生活的體驗,孩子必然需要一個替代物,如果這個替代物無法從家庭中獲取,必然就有其它事務可以代替,比如聚會、早戀、群架等等。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動力的,動力來自快樂的體驗。如果沒有這些體驗的存在,孩子就不會成長,就沒有動力繼續生活下去,更談不上學習這些事情了。所以,要想孩子沒有網癮,按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去成長,你必須提供這種快樂體驗。我有一些建議,經過實踐,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家人要有共同的遊戲,像玩大富翁、玩撲克牌、家庭卡拉OK、外出共進晚餐,或者全家旅遊。
我相信很多家長會說,現在讓孩子做什麼都不願意,讓他們跟我們去什麼地方都不願意去,的確如此,但是,我想總有一項是孩子會答應去做的事情,只是我們的目的性太強,太過於操之過急,讓我們自己受到挫敗而放棄。這裡面,最容易實現的是,共進晚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達成很多想法,安排很多活動。還有一個重點是,父母要懂得把孩子當家裡的一員看待,把孩子當成人看待,讓他的行為和思想在家裡受到接納和尊重。如何做到,父母則需要小心體會,細心研究,多多開動聰明智慧了。
本文選自卓卷教育,如需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治療青春痘如果首選美容院治療,是對自己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女生長得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爸媽是怎麼發現你在談戀愛的?
※家長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