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福的人才能看的書(二)
如果能有耐心看完這本書,你是世界上最有福的人。看這本書,請首先放下您的成見,甚至是迷信,看完再去從一個點實踐,比如不如意的事兒,怎麼化解?比如身體有病,用書里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失戀,怎麼走出困境等等,會有收穫,會有成功,最有福的人就是你。
接第一回《般若鏡緣集》
◎修凈土法門,只有一個願望,求生凈土,我非去不可,有這樣堅定心,我們依照佛的教誨身心世界通通放下,一塵不染,只有一個願望——求生凈土,那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威神,現在就加持到你身上去了,你就得到了。假如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名聞利養還放不下,果報念頭還放不下,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加不上了。你要想現前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依教修行就得到了,一發心就得到了,實在不可思議。(凈空法師)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蓮池大師)
◎真正念佛發願求生的人,現前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種利益,功德的殊勝,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比的,直接得佛加持,不但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你,非常明顯。我們採取這個法門,的確效果很顯著,如果諸位要是專心念佛,如理如法,依照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你認真地去修學,要多久才能感覺到有效用?給諸位說,三個月,不長,三個月你就感受到自己功夫得力了,所謂「得力」,就是你感到煩惱輕了,妄想少了,你會發現自己智慧增長。這是怎麼發現的?從前看人、看事都迷迷糊糊的,都不甚清楚;現在看人、看事很清楚、明白,這就是你的智慧增長了。你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都不要思考,一接觸就明了,這是智慧增長了。所以你要真正會念佛,念得很如法,三個月到半年,一定得這個效果。如果你要是念個半年,或者是十年、八年,愈念頭腦愈迷惑,愈念愈愚痴,愈念煩惱愈多,實在講,不怪經典,不怪佛菩薩,只怪你自己錯用了心。(凈空法師)
◎我們修凈土怎麼觀呢?離心意識,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觀。如果你真的是修學大乘的、真的是修學彌陀法門的,就在自己生活當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清凈心,修平等心。用什麼方法修呢?用這一句名號。當我們的心不清凈的時候,什麼不清凈呢?貪嗔痴起來了,迷惑顛倒起來了,妄想起來了,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這個阿彌陀佛就把妄想打掉了,把貪嗔痴這個念頭也打掉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清潔劑,把我們心裡的污染馬上就化解了,這叫做用功,而不是每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貪嗔痴照起,那個沒有用處,那個十萬聲佛號叫白念了,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個沒有用處的。佛號最管用的時候,就是能把妄想、能把煩惱給化解掉。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覺,就是佛號立刻就提起來,就能把煩惱化解,這叫做用功,用長久了,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是個什麼樣子呢?妄想少了,煩惱輕了,心地清凈了,看事看人比從前明白了,比以前聰明了,有了智慧了,這就是好現象,這就是功夫得力了。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凈,煩惱一年比一年減少,你自己會感覺得很快樂、很幸福,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假如我們學佛學了很久,這個得不到,煩惱還是多,妄想還是多,那麼換句話說,你的修行出了毛病,那就是不如法,你一定是方法錯誤、理論錯誤,所以你雖然很用功地修學,你沒有成績,得不到效果。這就是要認真去檢討、去反省、去改正,一定要收到很好的效果。譬如說,從前我看人不平等,看事也常常不平,這是煩惱,這錯誤啊,現在呢,現在看了都很滿意了,都平等了,不像從前那麼計較了,這就是有進步。也許有人問,從前我很精明,現在我是不是糊塗了?我現在連是非、青紅皂白都不分了,都糊塗了嗎?那就真糊塗了。功夫得力不是這個樣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心地平等,一切善惡是非,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心是平靜的,這才叫功夫。這個裡頭要辨別清楚,不能把糊塗當作智慧,那就錯了,不能把糊塗當作功夫得力,這個要不得。(凈空法師)
◎老實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天經地義。成佛,這才是把我們提升到究竟圓滿的境界。真正提高,最重要的條件——老實,老實就是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經上教我們深信切願,一心,《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成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是講功夫,叫你一向專念,那是講方法,這個裡面並沒有矛盾。所以經論合起來看,它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清楚,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成就。(凈空法師)
◎佛法的修學最重要是解門,解了之後,行功夫才得力。我們知道有很多人很努力認真修行,為什麼一生功夫都不得力,到老死的時候,糊裡糊塗地死去?我們看得太多,聽得更多,應當要有警覺。也有一些一生從來沒有聽過經,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會,他學會一句阿彌陀佛,他念到最後也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告訴你,那種人有真智慧,他信心清凈,《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有人問,到底是念「阿(音窩)彌陀佛」,還是「阿(音阿(ā))彌陀佛」?「阿(音阿(ā))彌陀佛」是梵音。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幅員廣大,方言很多,念「阿(音窩)彌陀佛」的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們不必執著音,要著重清凈心。音念得再對,不一定能往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心凈則土凈」。《阿彌陀經》講往生的條件是「深信、切願、持名」,持名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所以,念「阿(ā)」可以往生,念「阿(音窩)」也可以往生。倓虛老法師是營口人,他念「阿(音窩)彌(音逆)陀佛」,他坐著往生,這就是說明心真誠,心真有佛。(凈空法師)
◎第一要於一切時中(注意,要於一切時中,不是不如意事時如此,歡樂之時又如彼),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之樂,力求往生。次要發願遵照佛祖所傳凈土法門,勇猛精修,凈除習染,使身心輕泰,現生極樂。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諸佛。次發廣大心普度眾生,眾生界不空,誓不成佛。次要隨有所做,若善若惡,善者迴向求生,惡則懺悔求生,更無二志。又云:念佛之心,欲得一心不亂(但不可作意求,求則反遠矣)是謂凈願;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為常願;成無上覺,廣度眾生,是謂大願。……如是發心,方名真信切願。(母音老人)
◎深妙禪偈:有大福德始念佛,發菩提心修十善,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四儀莊嚴三凈業,堅守重戒勿少犯,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閑知見。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全憑信行願。(
◎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
◎老實念: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先快後慢。既無音節,又不連貫。心不應口,聲不攝念。輕忽養識,古德所嘆。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沉著安閑。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真勤真專,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問:我打坐念佛三十分鐘,同一個姿勢累了,請問可否換姿勢? 答:可以的。念佛人打坐與參禪不同,念佛的打坐稱為靜坐,就是坐下來念佛。但念佛最好還是經行,就是以很慢的速度散步,這樣念佛比坐著念佛好。如果覺得累了,就坐下來念,不感覺得累,還是經行比較適當。(凈空法師)
◎問:請問繞佛有什麼好處? 答:繞佛的好處非常多,繞佛是養生之道中最殊勝的方法。要曉得生命是精神與物質和合的,肉體是物質,靈性是精神。我們的心要靜,愈清凈愈健康;身要動,身是機器,不動就生鏽、就生病了。繞佛是身動心不動,繞佛與拜佛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有些人修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佛的時候心清凈真誠,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雜念,身不斷在運動,這是修禮敬。繞佛是經行,就是緩慢的散步,可以收到修學當中不昏沉、不掉舉的效果。有些人念佛念了一會兒就打瞌睡,散步就不會了,有些人心裏面七上八下止不住,但是在緩慢散步念佛,心就定了,這是用功的方法,又是養生之道。(凈空法師)
◎問:請問繞佛和拜佛有什麼分別? 答:繞佛是一種緩慢的運動,非常適合於年歲大的人、體力弱的人,拜佛是一種激烈的運動,適合於年輕人、身體強壯的人,而繞佛、拜佛效果是一樣的。拜佛是禮懺,禮拜懺悔,第一個目標就是降服自己的貢高我慢,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去禮佛之足,在此學習一切恭敬。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要把所有一切眾生當作佛一樣的恭敬,折服自己的傲慢心。(凈空法師)(說明:經行繞佛必右繞即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時不應出聲念佛以免傷氣;以緩慢的速度拜佛同時心中默念佛號同樣很好)
◎問:對治昏沉、妄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答:經行、拜佛。通常念佛堂的當中是拜佛區域,四周圍是繞佛區域,兩旁是止靜區域。容易昏沉,就用繞佛、拜佛的方法來對治。妄念多的時候,用止靜,止靜與禪定一樣。因此,方法沒有一定,自己要懂得調節,什麼方法有效,就用什麼方法。(凈空法師)
◎在念佛堂里,一定是結彌陀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個大指拇指連接起來,這是彌陀印。手印就是手語,是表法的。(凈空法師)
◎在家人不隨眾,各人念佛。坐立繞跪,皆無不可。但不可執定一法,若執定,則人易勞而心或難得相應。當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功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則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繞,次坐,次跪。繞跪皆覺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繞念,或立念。昏沉去,當復坐念。宜按鍾,不宜掐珠,以掐珠難養心故。(印光大師)
◎念佛記數,只取其心歸於一,不許又記百記千。汝所立之法雖好,恐久則心力不堪,或致受病。(印光大師)
◎一心念佛,即是正念真如之大者。不預外事,縱有不容推脫者,當平心和氣,審慎度量,即是察言觀色之大者。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則當體清涼矣。(印光大師)
◎印祖晚年被禮請到蘇州靈岩山,祖師讚歎:「此道場是天造地設,渾然天成的好道場」,起到現今,也得走路上去,並無工具直達。祖師重興靈岩山的道場,極力提倡念佛法門,定下道場的規矩:一、住持無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凈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五、不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度徒弟。 五條有一條違者,立即出院。這是祖師在民國二十二年在靈岩山訂下的規矩,用大理石刻下來,還請縣政府蓋章,鑲在靈岩山大殿外的牆壁上。
◎從前善導大師,教我們念佛三個要訣:「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如是專修,萬修萬人去,沒有會遺漏的。相反的,若是雜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參禪、又學教、又持咒、又拜懺、又做法會,心不能專註,大師說這種修法,一萬人中難得有二、三人往生。(凈空法師)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中,提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經訓,可見專修的重要。至於「專」,前面說過,就是身口意全部攝在阿彌陀佛的境界上。而發菩提心呢?蕅益大師在要解中告訴我們說:「發願求生西方凈土的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無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凈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實的「即身成佛」。可以說,西方凈土所成的是圓教「無上正等正覺」,可見蕅益大師的話恰到好處,一絲毫都沒有疑惑。(凈空法師)
◎從前的人、社會比我們現在單純太多了,還得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現在我們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你看,染污超過十倍,我們時間也要拖長十倍,從前五年,現在要五十年了,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五十年?算了,不要學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廣學多聞呢?見到阿彌陀佛再說,在我們娑婆世界我不學了。所以我只修前二願,我要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作後二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樣安全保險啊,這不會錯誤。後頭二願現在學,一定把你念佛的功夫障礙掉,要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往生凈土。上上根人執持一句「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要看,要不要懂?不要懂。我心定下來,相信就行了,這一句佛號就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上上根人!比這次一等的,再念念《無量壽經》,念念《阿彌陀經》,凈土三經、五經,這是次一等的人。再次一等的人就再多念一點,凈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凈宗經典,念個幾十部,這是第三等人。如果覺得這個還不夠,還要念念《金剛經》、《地藏經》,那往生沒指望了,太雜太多了。佛法講精純不雜,我這頭腦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不生第二個念頭,這種人決定往生。分別、執著、妄想里絕對得不到真實法門,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凈空法師)
◎我們以念佛為主,講經為輔助,這個道場解行並重。講經的目的是堅定信心、願心,你若有真信切願,就不必聽經了,真正的功夫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過去祖師道場沒有講經,只有念佛,現在因為大家對於佛教認識不清楚,對於凈宗不能了解,信願不是真實的,不夠踏實,因此每天兩個小時講經,是為了讓大家認識佛法、認識大乘、認識凈土,認識得愈深、愈真切,信心、願心就愈強烈。所以,講經是接引,念佛是真干。(凈空法師)
◎今天許多念佛的人,名為專修凈土,可是為了求延壽,便誦《藥師經》,為了消罪業,便拜《梁皇懺》,為了救厄難,便念消災咒,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把向來所念的佛號置之不顧,以為念佛無濟於事。為何不想一想:《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壽命無量」,我們念佛得生凈土,無量壽命,何況人間百年壽命呢!又《觀無量壽經》中說「至心稱念阿彌陀佛,於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目前的罪垢和厄難有何不能消除嗎?又《無量壽經》中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無央即無邊),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常以智慧光明照觸其身,何況普通的聰明智慧呢?一句佛號,是阿伽陀葯,能治一切疾病,但如果三心二意,不肯信服,那麼縱有神聖善巧的本領,對你也無能為力。(蓮池大師)
◎一門深入的智慧比廣學多聞的人,高明很多!文殊菩薩到最後還是要念佛求生凈土,還是要向大勢至菩薩看齊。所以,夾雜是嚴重的障礙,我們今天修持很難成就,就是心裡夾雜。不但夾雜許多佛法,還夾雜著世間五欲六塵,成就當然難。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念佛人聽說《金剛經》不錯,也想念念,《普門品》也不錯,《藥師經》也不錯,以為不念《藥師經》,生病沒人治,每一尊佛菩薩都想拜,每一部經都想念,這就是夾雜。功夫不純,很難得清凈心,修一樣,就容易,夾雜決定要不得,這就是「法忍」。(凈空法師)
◎回家念佛,不雜余修。不能憑自己的興趣,隨自己的高興,有時念念佛,有時誦誦經,有時拜拜懺,有時又持持咒。這樣沒有用,自己搞亂自己,自己找自己的麻煩,這樣是不會見效果的,一定要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智諭法師)
◎凈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恆,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凈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妙明真心。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 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凈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老實念佛乃凈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凈業行人應恆常提撕,拳拳服膺。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杜絕一切利慾的引誘,身心專精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之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地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凈土的勝券。念佛貴在專精,凈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善導大師宏闡凈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凈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凈土,萬不漏一,而雜修凈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始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摒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游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唯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專常精,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凈業行人應恆常自省,提撕警覺,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原則。(大安法師)
◎我們要把觀念修正過來。什麼觀念?現在一般觀念,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種觀念是在製造對立,製造矛盾,破壞安定和平,你怎麼能化解?把它轉過來,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這個話意思很深,為什麼說別人錯了也是對的?佛菩薩給我們示現,他示現的是惡的行,示現一個惡人,示現惡的行為,他是對的。為什麼?他教我,提醒我,讓我看了之後,我有沒有這個惡念惡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是對的,他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怎麼說?我要是分別執著批評,我就錯了。為什麼?自性裡面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根本就沒有分別執著,我還是起心動念,我還分別執著,不是錯了嗎?對了也是錯的,這是菩薩的境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菩薩事業,不是凡夫事業,凡夫做不到。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永遠跟人家是對立的,所以對了也是錯的。(凈空法師)
◎修行不說對不對,即使自己對,人家偏說你不對,你也要忍受。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否則心不安,煩惱即來。(廣欽老和尚)
◎想到就念,不要執著我要怎樣,不要說我要念多少聲,我在念佛,我在做……而只應時時、事事把佛掛在嘴邊,心心不離佛境界,把心安住在佛號上。行住坐卧、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笑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是生死一輩子唯一要考慮的大事。(廣欽老和尚)
◎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夠沒出毛病,念佛而過,就要很滿足,明天再來時,明天再說,不要去掛礙,故說不必想以後的事。(廣欽老和尚)
◎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之過程。後者最好少說,前二者之時間最好不超過念佛,還是以念佛為主。不用多看經,看多了,迷迷糊糊。凡遇到什麼事皆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念而無念)到西方。修行要眼裝看不見,耳裝聽不到,老實念佛。不用多看書,只要多念佛,智慧一開,經藏自然在你心中。(廣欽老和尚)
◎念佛要髮長遠心,不可間斷,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總是潺潺不斷流注大海。念佛就像這樣,不管念多念少,都要持之有恆,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里,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念佛還要有願力,才能一心專註,攝心持名。(廣欽老和尚)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賅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功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起貪嗔痴念,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蕅益大師)(說明:參看「初入此門……」一段及其說明)
◎念佛怎麼能夠使一絲雜念沒有呢?要求沒有雜念必須在你念佛時要至誠懇切,不可飄飄忽忽悠悠蕩蕩,隨聲唱和,不入你自己的耳,不通過你自己的心,這樣,不得受用。講到此地,要告誡大家,念佛越久有一種危險,初念佛的沒有這種毛病,為什麼念佛久了反而有危險呢?這是因為成了老念佛的了。這老念佛的是怎麼樣的呢?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嘴裡咕咕噥噥地總是念阿彌陀佛,可是心中無佛,佛中無心,完全把念佛當成一種形式。大家請想,你心中無佛,佛中無心,怎麼能算念佛呢?初學念佛的就沒有這個毛病,他們都有一股精進心、虔誠心,佛號一起,念佛心就隨著而起。念久了,就容易流向這種「老念佛」的毛病了,所以大家不要變成了老念佛的。還有人和我說:「我辦公,我上課,我做事,念佛真沒有時間。」 你不要煩惱,念佛正須要忙中抽閑,抓緊時間去念。你不要看有些人天天無事悠悠蕩蕩,天天念佛,天天掐念珠,可是他心裡不見得有佛。如果你時間寶貴,工作忙碌,抽一點時間偷閑念佛,那倒是至誠懇切真念佛了。真切念佛可以得到真實受用,而他清閑無事,有口無心地念佛,反而不得受用。抓緊時間念,並不等於緊張念佛,念佛時倒非常需要自然真切地念。(智諭法師)
◎我們念佛一定要認清這個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號便成。幾十年來,我看過許多人念佛,有一次在一個地方主持一項活動,有位念佛的老太太念佛已達四十年之久,這種毅力真了不起。她在我面前走過,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恰好旁邊有個年輕的女同學,不大注意禮節,坐在那裡兩腳分開,不成規矩,很難看。這位老太太每次轉到她跟前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聲變了調,意思是提醒這位小姐將腳擺正一點,但是又表示自己沒有中斷念佛,而且也不是在罵人。你看看,這種念佛能得一心不亂嗎?!遇到別人咳嗽,心裡討厭,口中就念阿彌陀佛,看到別人不合己意,也不喜歡地念阿彌陀佛,這算念個什麼佛呢?你乾脆罵人好了。所以我常說,我們中國人的念佛很有意思。有時候在街上看到一個人不小心跌倒了,旁人「哎呀、阿彌陀佛」那一聲,意思是說摔得漂亮,你說這不是用阿彌陀佛在咒人嗎?這樣子的念佛有沒有用?有用,但不是我們念佛為求一心不亂,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應效法的。(南
◎對治散亂的方法,以念佛最有效。自念自聽,念得清,聽得明,用出全身力氣,將一句佛號看得穩、把得牢,像捧油缽走路一樣,絲毫不敢鬆懈,不休不息,又如將軍臨陣,高舉一聲佛號,要與八萬四千煩惱作殊死決戰。一句如此,一心不亂,句句如此,一心不亂,一句凈念,句句凈念,要把(智諭法師)
句句凈念打成一片,這樣念佛,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決定往生無疑。如果大家名義上來打佛七,而妄想不歇,散心不除,縱然彌陀有憐憫心,也救不了你。我看見大家念佛時,有人不知不覺笑出來,那都是在亂打妄想。亂打妄想不老實念佛,決難往生,這不是佛不度你,只怪你自己不想去。應該想到地獄就在左右,牛頭馬面的鐵叉,就在我們身邊,恐怖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生嬉笑呢?
◎老實念佛,既不逞才能,又不求名利,最為難得。以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一條大路。又老實者,不於一句阿彌陀佛外,添一毫妄想也。(妙空大師)
◎一切言說相、名字相、境界相都不著,不著是智能,所以是智念。念佛不是智念,而是凈念,是「換一個清凈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我們過去的念頭是污染的、不清凈的,用這句佛號把一切雜念、染念換過來,變成凈念,所以,念佛法門稱為「凈」。念佛的秘訣就是一心稱念,怎樣得「一心」?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凈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凈念相繼」,「凈」就是不疑、不雜,「相繼」就是不間斷。「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治」是對治,把從前雜亂的念頭改過來,改成純一之念。所以念佛比修止觀、修禪來的親切、殊勝。(凈空法師)
◎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費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復昏沉,則不妨高聲。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雜念是病,念佛是葯,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功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功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蓮池大師)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印光大師)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一片。若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燃,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要將這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情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成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聲佛,提將起來,即令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凈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憨山大師)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凈念相繼者也。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中峰大師)
◎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叫我們老老實實一天到晚抓住這一句佛號:「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如果眾生講什麼,好聽不好聽,你就一句阿彌陀佛,不管講什麼,你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善護口業,一句阿彌陀佛比什麼都好啊。要想講話,馬上提起佛號,一句阿彌陀佛把話頭打掉。(凈空法師)
◎當妄心雜亂時,能起念念佛,一一出口入耳,自然隨念寂靜,此息妄要訣,願即切實行持。而信為入門,願為前導,亦缺一不可。(
◎「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心煩意躁一定要戒除,戒除的辦法就是用持念佛號。(智諭法師)
◎當腿痛時,你至誠懇切,一心專註念佛,不感覺腿痛了,專想念佛,不想痛的地方,這叫身受心不受。一旦臨命終時也能做到這一步,保證往生。(智諭法師)
◎若在病苦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專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沒有病,病就會好。世間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而專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凈自然健康快樂。(凈空法師)
◎身體有病,吃什麼葯也沒有用,念佛沒事就好了,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是靈丹妙藥。不要太惜身,生病時不要去理它,這是一種考驗,理了它就被考倒。遇到病痛時,更應體會出人生無常,難免生老病死苦,更應加倍努力修行。(廣欽老和尚)
◎你如果「對病痛生苦受想」,那就不得了了,病魔就起勁地折磨你。如果心不住在病痛上,「你痛你就痛好了,沒關係,無所謂。」 反而不覺得痛了。但你一起歡喜心:「咦,手不痛了。」這麼一想,馬上手又痛起來了。所以,痛苦的感覺終歸還是大腦接受不接受的問題。只要我們心空無住,有病也會好的,縱然痛也不覺得痛苦。凈土宗是這樣講的:「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顛倒,意不散亂」。身無病苦,就是不為病所苦,不一定一點病也不生。能在生病時不想著病,只管念佛,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感覺不到痛苦,那就是身無病苦,身受心不受。假如你平時很用功,有很深的功力,那就沒有什麼病不病、痛不痛了。「心能轉物即如來」,若真能做到心空無住,病也能轉,就像慈明禪師,用手一搬,因中風而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功夫稍淺點,也能不為病所苦。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令心空凈,假如我們心不空凈,臨終為病所逼,痛苦難過,心就不安了。我見過很多修凈土的人,臨命終時,囑他說:「現在要努力念佛,這是關鍵時刻,你就要生西方了。關鍵時刻到了,趕快念佛吧。」 你猜他怎麼說?他說:「哎喲!還念什麼佛啊!我都快痛死了,難過得要命,念不出來了。」 他就是不念,因為他的心散亂了。我們現在用功念佛,是預備臨命終時的一剎那時用的,能夠在臨命終時心不散亂,還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絕對有把握了。大家好好用功吧!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母音老人)
◎(古人說:「葯是治假病,真病無葯醫」,這一句話也許您聽過。那麼有真病怎麼辦呢?)弘一大師一生專門弘揚律宗,以戒為師,但是他修行完全是以念佛為主。有一次他病得很厲害,大家都勸他要請醫生看病,吃藥。他就寫了兩首偈語來教育大家,他自己也正是按這兩首偈語做的。偈語很好,希望大家都要按照這個做,疾病來了,到時候就手忙腳亂,念阿彌陀佛不行了,去做「陽普佛」、拜懺等等,這是對念佛法門不了解,信心不夠、認識不夠造成的。弘一大師兩首偈語就是回答當時勸他治病的人。偈曰:「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痴狂。」 阿彌陀佛是至高無上的醫王,舍此不求,就是捨棄不求阿彌陀佛,便叫痴狂。痴是愚痴,愚痴不是沒知識文化,而是沒有真智慧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狂是顛狂,顛是顛倒,看到一切事情都顛倒的。第二首偈是:「一句彌陀,阿伽陀葯,舍此不服,是謂大錯。」 一句阿彌陀佛是萬病總持,這個葯你都不吃,就是大錯特錯了,是自己誤自己。這兩首偈語很好,既是我們學佛人建立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一生成就,可以幫助我們堅定信心,也是我們遇到疾病來了,應該按照這個對待疾病,處理問題。佛法就是拿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的,你平常念佛,一旦事情來了,你按世間的辦法來處理,找大醫院找名醫,完全錯誤。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要堅信弘一大師的開示,並以此互相鼓勵提醒,病來了念佛求生凈土的信願決不能動搖,不能一心寄托在藥物上,那樣就會手忙腳亂,貽誤大事。弘一大師說,小病服藥,大病不服藥,意思是說,能治的病,可以用藥物施治,如果是不治之症,可不必用藥,這個開示值得我們去體會。人人都要遇到疾病,人人都要過生死關,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凈空法師)
◎一個人臨命終時,最要緊的是忍受病苦,身心安和,始終不失正念,這樣必得往生。假使大家探看病人時,最要緊的是使病人身心安和不失正念,要盡量安慰他、開解他,根據經文,說西方的快樂要他聽,不可悲傷哭泣,更不可妄談世事親情,使病人生貪戀傷懷的感慨。如果他無力出聲念佛,也不可逼他出聲,只要告訴他心中默念,要記住西方的方向,記住西方有阿彌陀佛就是了。弘一大師說,也不可勉強病人作吉祥卧,隨他右脅也好,左脅也好,總之,不要惱亂他了,能使他安詳地求生西方,那樣,你真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身安心安和,正念現前,實是我們往生西方的要訣。有病不影響往生,而且是幾乎每個人都必然經過的,不管多麼痛苦,只要正念現前,往生是無疑的。要注意,身緊張心不要緊張,身循規蹈矩,心始終要輕鬆順適。你的身體很累,心不要叫它累,你的身體很苦,心不要叫它苦。甚而言之,有病痛時,身體很痛,心也不要痛,一切環境不適應的時候,必須身受心不受。臨終之人,身上病痛很重,不要懼怕,不要大哭大鬧,自亂其心,否則,就要墮落了。你要叫它身受心不受,心要是不受自然安寧,因為安寧了,就不失正念,不失正念,就可解脫了。(智諭法師)
(說明:關於病、葯和念佛求往生,以上七段應與「求生西方者……」四段和「臨終開示」互相參看)
◎「格物」是斷煩惱,「致知」是求智慧,要從斷煩惱、求智慧做起。我們的煩惱習氣不除,一切都沒有指望了。「貪、嗔、痴、慢」四大煩惱,一定要斷除,不能隨順。隨順煩惱,不但道業不能成就,世間事也不能成就。希望大家要認真思惟,細心提倡,懺悔改過自新,自度度他,才能成就真實功德。(凈空法師)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最重要是親近善人,遠離邪惡,這是自己修養進德之要。什麼是邪惡?電視、報紙、雜誌里的內容都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我們要遠離它。我已經有四十多年沒看電視了,不看報紙,不看雜誌,這是真實落實「遠邪惡」。(凈空法師)
◎我們凡夫業障深厚,從哪裡看出來呢?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曉得要比古時候的人重多少倍,再加上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外緣不好,外緣裡面最不好的就是電視。你們哪一個不看電視?你天天看電視,你就被電視污染你的清凈心,你看報紙、雜誌,糟了啊,每一天受這些東西的熏習,你學佛怎麼能學得成功?所以大家要認識,這妖魔鬼怪在哪裡,電視、廣播、雜誌、報紙就是妖魔鬼怪,你對於這個東西喜歡得不得了,天天親近它,你怎麼能脫離這魔掌呢?所以諸位要想學佛,要想脫離六道超越生死輪迴,真正有決心的話,這些東西要遠離,家裡面最好不要有電視,最好不要訂報紙。我已很多年不看電視了,也不看報紙,人家問我,每天天下太平,沒事啊,你說多自在,你們的事情亂七八糟,我沒有事。你看我們同住在一個地球、一個社會,我天天沒事,天下太平,你們天天多事,都亂鬨哄的,這境界就完全不相同了。閑靜從哪裡來?第一盡量減少應酬,減少外緣,其次決定不看電視報紙,生活要隨緣,要懂得鬧中求靜。(凈空法師)
◎真正修行人隱居在城市,除了工作、生活方便之外,自己在家裡修行就能成就。家裡怎麼樣?家裡頭決定不能有電視,決定不能有報紙、雜誌,這個東西統統拒絕。家裡頭供一個佛堂,除了工作之外,回來之後就進佛堂進修。最好連電話都沒有,你才真清凈。要有緊急事情要聯繫怎麼辦?電話可以裝,平常怎麼樣?把電話線拿下來,就不通了。我有事情找人,我就把它插上,我用完之後就拔掉。沒有電話,沒有信件往來,每天不看報紙,沒有電視,心定了,這叫增上緣。所以,無論是什麼環境,真正肯修行,沒有說是沒辦法,沒有的,都有很好的方法。在城市裡面居住跟住深山道場沒有兩樣,一樣成就。(凈空法師)
◎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弘一法師)
◎念佛好像念得挺好,成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與阿彌陀佛不相應,這樣,念佛也不能往生。學佛,心要像佛,念要像佛,行也要像佛,這才叫學佛。不是只是口頭上念佛了,其它一樣都不像,那沒有用處。(凈空法師)
◎念佛人來生得人身的很少,生天的更少,往生的非常稀有,就◎「吃虧是福,佔便宜是禍。」,這句話我們聽得耳熟,為什麼做不到?怕吃虧。我尊敬別人,別人不尊敬我,我愛護別人,別人討厭我,我幫助別人,別人不幫助我,所以就不肯做,別人怎麼對我,我也怎樣對人,還是犯這個老毛病。因此,學儒的不守禮了,學佛的不持戒了,認為守禮、持戒處處吃虧、上當,好處便宜都讓別人佔去,所以雖然喜歡聽聖人之道,卻不敢奉行,結果就是
◎往生真正的條件,就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諸位還要明了一個事實,十大願王里的「隨喜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不要以為他什麼事都沒有做,也許他修的是上輩往生。自己雖無力做功德,但是有心、有願,看到別人做這功德,合掌歡喜,恭敬讚歎,等於自己在修功德。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彌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那麼別人所修的功德,怎麼不能把它轉變成自己的功德?問題是你會不會修。佛法修行全在用心,三輩往生實際上都是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輩,善用心的就變成上輩。不善用心的,看到別人殊勝,他嫉妒、破壞,是把自己的功德破壞殆盡,不可能往生,這要記住。別人功德有沒有損壞?絲毫沒有損壞。一個人的福德,你有辦法障礙它,破壞它,功德沒有辦法破壞,只有造成自己的罪業。(凈空法師)
◎念佛不靈了,遇到魔障,佛號念不下去,不知道怎麼辦。什麼原因?還是對於阿彌陀佛沒有死心塌地地去信、去願、去行。如果真的心愿德行跟阿彌陀佛相同,一切諸佛護念你,一切冤親債主、妖魔鬼怪都尊敬你,都佩服你,都擁護你,怎麼會來害你?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想,你就會想通。這是叫我們提高警覺。平常、現在的時候,我們精神體力都還不錯,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古人講得好,常常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懂得寬恕別人,知道責備自己,改過自新,修善積德。有福不能享,一享福就迷惑。有福報給別人享,世間苦難的人很多,苦難的事很多,應當盡心儘力去幫助別人,歡喜修布施供養。只希求一樁事情,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念佛往生,只求這一樣,這一樣最真實,除這一樣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只有這一樣是真實法,千萬不能錯過!(凈空法師)
◎所以有意無意跟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動物,結了多少冤讎!唯一的方法,就是這一生當中真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親近彌陀。往昔今生所有一切冤親債主,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後,我再回頭度你們成佛,真正來還願、來報恩!從今而後,不再有惡念,不再有惡行,也不再有惡的言語,身語意三業純善、純凈。世間人追求真、善、美、慧,盡善盡美,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落實、真正實現了。(凈空法師)
◎如何消除無量劫的業障?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念,業障就消了。怎樣創造未來無量光明的前途?盡心儘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這裡面就是布施供養。布施、供養是一樁事情,供養是最極真誠心、恭敬心來修布施,布施就變成供養了,這裡面三種布施都具足,所以果報是圓滿的。(凈空法師)
◎布施就是放下,不但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更重要的是放下知見,放下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修行什麼?就是修清凈心,要在極不清凈處修清凈心,這是真修行,在百般不能忍耐的地方,修忍辱,這是真修行。不能忍了,離開,討厭這個地方,這不是修行。所有看不慣的人、事,都能看得慣了,這就是你修行成就了,你的心達到清凈平等了。有這種功夫念佛,決定得生凈土。只要信願堅定,心地清凈平等,臨終一念十念,都決定得生。品位高下,不在念佛多少,而在功夫淺深。心愈清凈愈平等,功夫愈高,往生品位就高。佛號念得愈多愈好,念佛的時候就不胡思亂想,所以念佛就是修戒、定、慧。(凈空法師)
◎大家不要認為脫離世間法才是佛法,其實有貪嗔痴的是世間法,沒有貪嗔痴的為佛法,利益眾生的為佛法,自私自利的為世間法。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佛法中行貪嗔痴,那就是在佛法中行世間法,他在佛法中自私自利,那就是在佛法中行世間法。雖在世間法,而沒有貪嗔痴,那叫在世間法中行佛法。對一切人、一切物,不起貪嗔痴,就是在世間法中行佛法。應該知道,不僅在念佛堂是行佛法,就是回去上班、上課、做工、處理家務、待人接物,能沒有貪嗔痴心,也就是行佛法。總之,凡有所做,要於眾生有利益,那就是在世間法行佛法。希望大家要發大悲心,大悲心一起,就是菩提心,這樣可以幫助你成就念佛事業。(智諭法師)
◎生活要學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你的生活就自在。(凈空法師)
◎學知足,知足就常樂,知足就不求,妄想就少,雜念就少,心就漸漸會定下來。在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當中鍛煉,鍛煉是樣樣知足,沒有一樣不知足,樣樣隨緣,你就樣樣都自在!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凈空法師)
◎古德說得好,「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怎樣是造新殃?攀緣就造新殃,隨緣就不造新殃。計較人我,計較是非,天天起煩惱,那就是造新殃。(智諭法師)
◎大家修凈土法門,就要在自己的行為上多多下功夫。適合我的意也好,不適合我的意也好,是的也好,非的也好,稱譽也好,誹謗我也好,萬般隨緣,一切都好,所謂「萬般隨緣過,一切隨緣了」,這樣,你念佛就逐漸可以有成就。「只見活人論是非,不見死人道好醜(說好壞)。」 大家幾十年的光陰很快就過去了,為什麼不替自己多作打算,多想一想?佛說,世人都為不急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氣在,名利爭執不休,可不知一旦無常期到,請問能帶走多少?事實上,命終以後任人擺布,什麼也不能自作主張。所以大家記住,這七天也好,平時在家念佛也好,不要為「我執」所左右,要記住「萬般隨緣過,一切隨緣了。」(智諭法師)
◎當念佛多少有點進步,就會有一種感覺,我執輕了,有一點點隨緣的作用了。有人強迫你做一件事時,你會隨緣說:「好,就這麼辦吧。」 就會有這樣風度了。你如果沒經過念佛,就會執著「我認為這樣辦,一定這麼辦……」。經云:「執著是生死輪迴之根。」(智諭法師)
◎修行應見和同解,把自己的意見全部捨棄,自己的意見就是六道輪迴,應修六和敬。我不隨順自己的妄念,這是修行成敗關鍵的所在,我們自己會不會用功也在此地。世間人最難放下的就是自己的意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分別執著,最不容易放下了。放下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六塵簡單,放下自己主觀的成見非常非常不容易。但是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思想見解是錯誤的,如果不放下,對你明心見性決定產生障礙。你為什麼見不了性,明不了心?就是你不肯放下自己的成見,我是怎麼想法的,我怎麼看法的,我以為怎樣的,這個麻煩大了,你有這一套,那你永遠做凡夫,永遠在三乘,一佛乘的邊都沾不上,你的觀念裡面當然有十方,當然有三世。(凈空法師)
◎隨緣不動心,對我們修學念佛有很大用處。那麼,隨緣不動心,不動心隨緣,怎麼能夠辦到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至誠懇切老實持念佛名。心安神寧是入道的第一步方法,如若心不安神不寧,不可能入道。要想心安神寧,一定得處處隨緣,所謂隨緣不動心,不動心隨緣。要是你能辦到這一步,雖在生死之中娑婆世界,可是你已在西方九品蓮華之中了,這樣才叫棲神凈土。(智諭法師)
◎順境、善緣你能放得下,沒有貪戀,別人要要,你也沒有起心動念,雙手就供養別人,逆境、惡緣現前了,一點嗔恚心都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都沒有,心平氣和,趕快避開,敬而遠之,禮敬絕對沒有減少一分,讚歎也沒有減少一分。普賢菩薩十願,禮敬是沒有條件的,讚歎裡面,只讚揚別人的善,決定不說別人的過。這個人對待我,過去有一天他對我很好,我就讚歎他這一天的善,永遠地讚歎,以後他有一百天對我不好,這個不好決定不能放在心上,心上都沒有,口裡頭怎麼會有?禮敬讚歎,必定法喜充滿。「廣修供養」就是服務一切眾生。菩薩示現世間就是做這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生活就有價值。(凈空法師)
◎能夠隨緣就是很大的智慧。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隨緣,鋒芒畢露的人沒有福報,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凈空法師)
◎一般人只見別人過錯,不見自己的過錯,這不是學佛人應有的行徑,這個心不除去,將來以心現境,境界現前時,就不會是好境界。你不可看別人都不如你意,你要有此心就會現這個境界,這是很可怕的,要警戒自己。心裡要現阿彌陀佛,所現的境就是阿彌陀佛。三界如空花,可怕的不是地獄餓鬼畜生,可怕的是自己的心,外面的三惡道是自己的心變現的。因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是自己的心,不從心上修,西方極樂世界哪裡有,那是自己的真心啊!念佛是否有進步,看看自己,是否把一切看得輕,看得淡,若是非心還很重,往生希望很少。常觀察自己的過錯,自己做的事對不對,他人的不對處,要起憐憫心、寬恕心,並以它為鏡子,照自己犯沒犯,這才是修道之心。你要是見神見鬼,求感應功能什麼的,那就錯了,那是貪心愚痴心造成的境界。真正境界,清清凈凈沒有一切人我是非。(智諭法師)
◎一切法得成於忍。人能夠忍,頭腦就清凈,辨別也清楚。災難雖多,大家要是能忍,社會立刻就能安定,呈現和平。彼此不能忍讓,會帶來很多災難、危機。愈是動亂,愈要清凈,愈要能忍。功夫要從內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稱作內明。我們修行未能抓住重點,所以雖廣閱經論,仍不得力。然而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須從真誠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誠呢?不妄語、不說是非就是真誠。故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斷,結果就如一個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修凈土即是修清凈平等覺,也就是三學:清凈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也就是三皈依的自性三寶,清凈是僧寶,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違背這個原則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難有成就。(凈空法師)
◎佛法的修學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佛法完全修自己,時時刻刻迴光返照自己如不如法,不要論別人。我們無量劫修行不能成功,就是沒有回來照自己,專門看別人:這個人修行不如法,那個人修行不如法,結果呢,不如法的是自己。一切都從自己身上做起,不要求別人,要求別人,你是決定錯誤。
◎一心向道,你的前途一切,佛菩薩替你安排,決定不要你操心,何必去妄想呢?佛菩薩安排的無論順境和逆境,一切都是好的,消業障的,成就戒定慧的,要真正用功努力,妄想再也打不得了。別人往生還是下地獄,與我們毫不相干,我們不要打聽這些事情,也不要把這些記在心裡。一打聽記在心裡,都變成往生的障礙,心不清凈。有人問我們,我們只合掌念阿彌陀佛,你記我不記,我不看也不聽,一心念阿彌陀佛,我求生極樂世界,你們搞六道輪迴,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只有一種人,魔對他無可奈何,就是一心念佛,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理會。只要你還有一點意見,魔就有辦法了,會挑撥這點意見,使你不能往生。境界現前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六塵境界通通都變成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了,那叫一心不亂。一個人的目標完全放在往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上,這樣是非人我就自然放下了,自然就隨緣了,好人很好,壞人也很好,好事壞事都好。為什麼?與我不相干,你們大家都好,我的心是平等的,清凈的,過幾天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心態見解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原因是心不清凈,心凈則土凈。帶業往生,帶種子習氣,不帶現行(懂佛法以後所造的業),現前不可以煩惱,現前的心要清凈。一念清凈,一念往生,念念清凈,念念往生。從哪裡覺起?從佛在經上所說的話,對於佛的教訓,要生清凈心,清凈的信心,要把它當作唯一的真實,這是真正覺悟的人。(凈空法師)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想到別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煩惱。每個人都有善、惡,有醜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更何況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醜陋的,我們也要捨棄,只看他光明的一面,這樣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沒有恭敬心的人,道業絕對不能成就。我們專心修學自己的本門,對於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讚歎,絕對沒有誹謗,這樣才是大和合僧團。(凈空法師)
◎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竭盡誠敬,往往人就開悟了。在現前,許多人,都是沒有誠敬心,所得的只是皮毛而已。自己很想深入,為何得不到利益?毛病在沒有誠敬心。也許要說:我對老師,對佛法很恭敬呀!那你,對人呢,對惡人、對討厭的人,就不恭敬了,你那個恭敬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裡是沒有分別的,有分別就不是真心。我對這個人恭敬,對那個人不恭敬,這個心是假的,是二心。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凈心。(凈空法師)
◎不要只想外面的佛,而是要知道你的自性清凈心就是佛。你的心要是清凈了,就是你見法身佛啦,你的心要是平等了就是見報身佛,你的心要是發起慈慧,就是見千百億身佛。那麼,怎麼能往這個地方用功呢?要把一聲佛號切切實實念好。怎麼算是把一聲佛號切切實實念好呢?就是至心念,至心聽,不作二想,念到你的心不起分別,沒有能念的我,也沒有所念的佛,那就是法身佛;念到你的心,不分別人我是非,一律平等,那就是報身佛;念到你的心,對一切眾生起憐憫心、同情心、慈悲心,那就是化身佛。你念佛若是只想見外面空中有佛來了,好像大殿里的佛一樣,八尺多高,那總是不得受用的事。(智諭法師)
◎一念不生為正知正見,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如念妄想則為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凈空法師)
◎念佛時,除了心口相應之外,還一定要繫心於正念。唯有念圓滿究竟、過無不盡、德無不圓的佛世尊,才是正念。念佛人能無間斷地繫心於正念,臨命終時,正念現前,決定往生。(智諭法師)
◎往生極樂是活著的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後去的,死後就作不了主。過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能放下,一切不操心,事情來了就辦,辦完就了,過去不想,未來也不想,修凈土用此種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處。(凈空法師)
◎用信願持名的方法「灑心易行」,用斷惡修善的方法來「改往修來」。希望這一生念佛往生,就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眼前事可以做,並不妨礙,問題是不能放在心上,事來了就做,事完了心就清凈。有人說不把事放在心上,怎能做好呢,世間大多數人認為這個觀念對,殊不知一天到晚把事放在心上,怎麼想還沒把事做好。佛的方法妙了,什麼都不想,事情來了辦得有條有理,一點沒辦錯,佛講經事先沒準備。不想是智能,一想落到第六意識去了,怎麼都不周全,不想就周全了,事情來了用智能觀照,哪裡會錯得了呢。(凈空法師)
◎不休息是在修行中從不懈怠懶惰。中國人常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例如每天以四小時用功,尚有二十小時間斷。佛陀在世時,出家人睡眠在中夜分,晚上十點就寢,兩點鐘就要起床,他們只在中夜睡四個小時,有二十小時修行。若想有成就,不能不把握時間發奮用功。心中清凈一塵不染,沒有執著、得失、貢高我慢,作到「作而無作,三輪體空」,如此才能無疲倦。(凈空法師)
◎睡眠是障礙、是昏沉,必須要克服。我們生在末法時期,精神體力不好是業障深重,要求三寶加持。我們有真信、切願,認真努力,佛菩薩就會加持,有信心就能做到。世尊當年在世,僧團的出家人每天睡四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天睡眠超過四個小時,就已經很慚愧了。而精神體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們的毛病在於妄想、煩惱、雜念太多了,要把這些統統放下,內把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放下,外緣也要放下,外緣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凈空法師)
◎汝是凡夫,不是聖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貪睡,不貪食,取其養息充饑即已。若如汝所說,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靈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極,已稍傷神,故不睡。若傷神久,則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時精進過度,後便退墮。(印光大師)
(說明:在家人平日睡眠時間應視個人體質、日常工作和生活消耗以及修行層次而定,不宜勉強過度減少。但精進修行應克服貪睡習氣,宜適當早起念佛)
◎精進與調適,平時用得上,臨命終時也用得上。平時遇到困難,須用精進或者用調適來突破,突破了,就會有另一番境界。尤其在臨命終那一剎那,若是不懂調適精進、精進調適,很難保持正念。所謂正念就是佛念,念阿彌陀佛。要知臨命終時八苦交煎,若不起精進力,就不能提起一聲佛號,但如不知調適,則不能捍勞忍苦,支持長久。古時大德,有很多是臨命終時也很痛苦的,但他們懂得調適,知捍勞忍苦,於是順利通過了。(智諭法師)
◎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況有生以來塵劫無量,所造重罪豈可思量,所以念佛切宜住心一境,毋多雜念,只句句直前,心心歸寂,則業障自謝。
◎尊者密勒日巴說:「多學廣聞無利益,汝應一意專心修,修持精粹心要法。」 為什麼要修持精粹心要法呢?因為這個臨死管用,臨死不會後悔。你修的法與念的咒很靈,一旦臨死用不上,豈不是會後悔嗎?「汝應一意專心修,簡行少事做莊嚴。」 行為愈簡單愈好,事情越少越好,否則事情一複雜,根本沒有時間修,縱然有一點時間想修持,在精疲力竭之餘,念上幾聲佛也難以得力。換句話說,必須善於運用、支配自己的時間,要簡行、少事、一門深入,好好認真修持,才能在佛法中獲得真實利益。(
◎她來告訴我,一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是她的孫子還不少,放不下,又挂念這個,又挂念那個,還有在外國的,常常問一問:「現在情形怎麼樣?」 心裡牽掛這些。我今天告訴她:「這叫業障,那些都是魔,魔障,不會叫你往生。」 她問我:「怎麼辦?」 我說:「放下,不要管他。你一心一意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兒孫放不下,你到了西方世界,你就是菩薩了,菩薩的兒孫會有菩薩照顧,會有護法神保佑,比你照顧周到得多。你要不能往生,落在六道輪迴,你的兒孫誰也照顧不了,你自己也無可奈何。我給你講的都是真話,你想錯了,做錯了。哪有佛菩薩的眷屬沒有人照顧的?沒有這個道理。」 今天她聽明白了,很歡喜地走了。造極重的罪業,還有護法神在照顧他。佛家講:「一子成佛,九祖生天」,這都是實話,不是騙人的。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照顧你的家親眷屬,唯一的好辦法,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凈土,見阿彌陀佛,什麼都解決了。你要不能生到凈土,那你的問題決不是你想像、你操心所能解決得了的,所以學佛要有智慧。(凈空法師)
◎真心就是清凈心,就是平等心。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處順境,在這裡修,將貪愛心斷除。逆境里,一切不如意,在這裡修,將嗔恚心斷除。因此,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我們修行最好的境界,怎麼可以離開?離開就沒得修了,就什麼都談不上了。要在境界上修,所謂歷事煉心,在境界里鍛煉。初學的人要用觀照功夫,「觀照」就是提高警覺,常常想著佛的教訓。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方法非常妙,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遇到時,才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將境界恢復平靜,時時處處,念念之中要保持心地清凈,心裡不可有一樣東西。真正做到心裡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只許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牽掛,什麼也不放在心裡,就得大自在。生活一切隨緣,就會快快樂樂,那是真的快樂,這就是觀照功夫。觀照久了就得定,也就是說,不要用這功夫,心都能保持清凈。心在一切境界里,不會為環境所轉,不會為外境所動,就得定了。「照住」,就是得定,到底要多長的時間,因人而異。我們的根性不同,修行的環境不相同,功夫不一樣,有的人三年、五年就得定,有的人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得定,不一定的。「照見」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在大乘法裡面是真正成就了,得定不算是成就,照見是成就,照見就是開悟,即「明心見性」,照見的見就是「見性」,就是「證得本性」。這三個階段在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但是名詞不一樣。凈宗講「功夫成片」,就是觀照;再提升一層稱為「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再提升是「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階段上講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字不同而已。但是凈宗的方法比一般大乘法巧妙太多,它的方法簡單、容易,所以稱為「易行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修學,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六個字也可以,四個字也可以,都可以;大聲念也可以,小聲念也可以;快念也可以,慢念也可以。怎麼念才如法?不必問人,念得自己很歡喜、很快樂就如法。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念到不被外面環境所轉,就功夫成片了。心裡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念都是佛號。在境界上,確實沒有念佛,心裡也沒有念頭,耳朵里聽的有佛號,聲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害怕,這是正常現象,表示你的功夫得力,你也不要歡喜,不要傲慢,繼續念下去。雖然有這個境界,如果你三天不念,就沒有了,不會永遠保持的。可是你常常念,這個境界會常常現前,這是很平常的事,一點都不希奇。念到妄念都不生,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就得定,就是一心不亂。念到見本性、破無明,是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照見」,即大乘佛法講的「止觀」。圓滿境界,各宗用的名詞不同,其實它的境界、方法、層次完全是一樣的。這也印證了佛菩薩常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事實。我們對自己修行的法門,以及別人修行的法門,不會讚歎自己,毀謗別人,自自然然會謙虛自己,而尊重別人,這就對了。(凈空法師)
◎念佛是修持,幫助我們放下。只念佛,不念其它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念了,只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決定正確。凡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我們沒有感覺到佛的加持,甚至什麼是加持也不懂,其實佛菩薩念念都在保佑、照顧我們,一時一刻也沒有空過。我們之所以不能覺察,是自己的心太粗,念頭太雜,貪嗔痴業障習氣太重。等這些業障習氣減輕一點時,就感覺到諸佛如來確實在保佑我們、照顧我們,從無間斷。一旦得佛力加持,無論是在解還是在行上,進步會更快。(凈空法師)
◎念佛是念清凈、平等、覺悟的心,念佛的作用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佛教導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控制煩惱?用一句佛號,這個方法妙絕了。我這個念頭才起來,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只要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叫真做功夫,這叫真修行。你能真干,二六時中不間斷,三年就有不思議的效果,不要很長時間,三年就能夠控制,能夠控制,你就能夠自在往生,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行!隨時都可以去,世間縱然有壽命,我壽命可以不要。這個法子好,真是簡單,這太妙了。所以念佛怎麼個念法,不是口裡唱著阿彌陀佛,那管什麼用?那是古人譏笑,所謂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句佛號必須把念頭控制住,要知道我們的善念是三善道的果報,惡念是三惡道的果報,我們善道、惡道都不要,這一句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與阿彌陀佛心心相應,正道裡頭的正道。不難!真用功的人,三、四個月就能見到效果,勇猛精進三個月就能收到效果,你就能跟佛、跟阿彌陀佛訊息就溝通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訊息、資訊我們就能收到。今天哪一個念佛人肯真干?我不能說他不懂這個道理,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有,我們在講席里也常講,不肯干,不是不能幹,是不肯干!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讀經,修行人每天念一卷經是攝心,我們心很散亂,收心,一部經念下來,這個心清凈了,然後再念佛。念佛一定要用清凈心念,亂心念的沒有效果。為什麼念佛之前念一卷經?大多數的人都念《彌陀經》,念經的作用在攝心、收妄想,然後這一句佛號才能夠得力。所以這才說凈宗法門殊勝,凈宗法門為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道理在此地,就是它攝受眾生的範圍廣,它幫助你速度快,能夠穩穩噹噹叫你在一生當中證無上道,好處在這裡。業障深重的凡夫也能學,這尤其是難得。宗門裡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阿彌陀佛是梵語音譯過來,它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所以這個名號依中文意思來翻,無量覺。禪宗提倡的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頭才起,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無量覺,用這個方法來伏煩惱。煩惱真的伏住了,往生就自在,往生極樂世界自己真有把握!這個世間我們看法一定會改變,看這個世間芸芸眾生可憐,可憐憫者!多跟他結緣,為什麼?佛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多跟他結緣,將來成佛廣度眾生。特別是業障深重,造作重罪的眾生,他特別可憐,我們要先度他,諸佛如來也是如此,度天人可以緩一步,惡道眾生急著要度。人間,佛菩薩也特別重視,為什麼?這站在分水嶺的地方,不幫助他,立刻就墮下去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人道是善惡兩道的分水嶺,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特別重視這個地方。效法古時候的大德,一生受持一部經,一個法門。凈宗法門,我們今天選擇「執持名號」,就是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話聽的人多了,大家也都能說得出,耳熟了。為什麼不可思議?能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的人就不多。於是雖然相信凈土法門,修學凈土法門,對這個法門還是懷疑,疑是菩提道上重大的障礙。佛說經用意在哪裡?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果然有堅定的信心,決不被外境動搖,經就可以不要聽了。為什麼?我沒有疑的病,這個葯就可以不要用、不要吃了。你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懷疑,那你就必須要服這個葯,它的目的在此地。果然不懷疑,那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不夾雜、不間斷,就決定成就,而且是快速圓滿的成就。(凈空法師)
◎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從相上講,非一,它是兩樁事,一是功夫,一是功效,從理上講,它是一樣的,不異。所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功夫與效果是一,不是二。不但身外之物不再牽掛憂慮,即使這個身體也不想,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就是執持名號。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凈,不在佛號多少。現在鼓勵大家佛號念得愈多愈好,因為你不念就打妄想,念的時候還打妄想,不念就妄想更多。真正講功夫,是要心清凈,萬緣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我們真正能體會,自然就能放下,放下,心就清凈了。我們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要想看破,得從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這裡面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看破放下的淺深,達到相當的境界,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凈宗講的「一心不亂」,淺的一心不亂,稱之為「事一心」,深的一心不亂,稱之為「理一心」。一般大乘法門,如果不到理一心這個境界,不能算成就,因為會退轉,所以成佛不容易。《華嚴經》上講的有道理,凡夫修成佛需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真的是無量劫,因為進得少,退得多,進進退退,到不生法相時,就不退了,這就是凈宗所說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生法相是達到三不退,算是成就了。一般人在一生中,實在達不到此種境界,這是真的。自己冷靜想一想,就知道自己的根性,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哪一樣放下了?果然徹底放下,才夠資格修學般若,如果還有一樁事、還有一點放不下,就沒有資格學般若,即使修般若,一生也不能成就,這很難。凈宗的方法與此法一比,容易太多了,只要達到一念不生的邊緣,就能往生。「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的高段功夫,我們講一念不生的邊緣,可以有一兩分鐘放下,都沒有了,再過幾分鐘,又起來了,這就是「邊緣」。能有這麼一點點邊緣,這個功夫在臨命終那一剎那,只要幾秒鐘,不必一分鐘,即能往生。在臨命終那一剎那,真的放下,什麼牽挂念頭都沒有了,決定往生。如果臨命終時想著「我還有兒子、還有孫子沒見到」,就不能往生了。所以,人往生的時候,最好將家親眷屬隔開,不要讓他聽到、見到而動感情。實在說,平常要放下,到那個時候雖然隔開了,「怎麼我的孫子還沒來?」 還是不行,不能解決問題。(凈空法師)
◎佛在其它經論裡面所說的,離生死法是什麼?方法雖然多,理是一個,決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知道。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有幾個人能夠斷見思煩惱?古大德講得好,如果離開凈土法門,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一個人能夠得度的,這個話講得絕不過分,原因在哪裡?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我們幸運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需要斷見思煩惱,但是要伏見思煩惱。「伏」是什麼?把見思煩惱控制住,這比斷那要容易太多了,我們一般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干,你真正肯干,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如果說「斷煩惱」,那我們就未必可靠,說「伏煩惱」,我們還有指望,我們把它控制住,像佛陀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是一個控制煩惱的方法。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去想他的不善處,不要去想它,更不可以將別人那些不善處放在心上,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常常想一切人事物的善處,養成自己一個純善之心,我們的煩惱自然就控制住。控制煩惱,往生就有把握,我們念佛功夫就得力,「功夫成片」我們一定可以做到。至於你要念多少時間才能成片,完全看你伏煩惱的功夫,你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你的煩惱控制住,你短時期就能夠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能夠帶業往生。(凈空法師)
◎我收到一個同學給我寫了一個條子,哪個人轉給我的我也不曉得,他就是念佛念得非常煩惱,常常聽到我說念佛法喜充滿,他這個法喜就是起不來,天天生煩惱,問我怎麼辦?還是老老實實念下去。為什麼有煩惱呢?你的妄想雜念太多了,你的功夫不得力,念佛要放下,念佛堂法師,領導念佛堂的法師叫堂主,堂主時時刻刻提醒大眾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這是警策的話。一面念佛,一面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有妄想,你功夫怎麼能得力?再重要的事情,進了念佛堂都放下,不去想它,等我念好佛之後出來再想、再辦事,你出來就有智慧了,沒有進念佛堂辦這個事情怎麼想也困難,念了佛之後出去再想,一想就通了,事情就辦好了,但是你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你是佛也沒有念好,事情也沒有想好,你兩邊都錯了。所以念佛同修要記住,念佛的時候天大的事情都放下,都不要理會,佛號一堂功課念好之後,離開念佛堂,該辦什麼事,再去辦事去,這個樣子,你佛也念好了,事也辦好了,你兩面都得到!決定不能夠合在一起,辦事的時候又要念佛,事情也會辦糟糕、辦錯了,念佛的時候想事,佛號也念得不得力。所以還是不如法,如法決定得法喜充滿。如果再有疑惑,聽經。聽經是斷疑生信,轉疑為悟,所以經不能不聽。我們這個道場殊勝,就是每天有講經,有念佛,講經雖然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對我們現在的根性,確實不夠,我們要想功夫得力,每一天至少要四個小時聽經。可是一般人每天要找四個小時聽經幾乎不可能,每個人有家庭,有工作,哪裡有這麼多時間?盡量找空閑的時間,要多聽經,理不能不明白,事不能不清楚,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才會放下。你現在學不通,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道理不通,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他放不下。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很容易放下,你能放下,你的心是清凈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凈平等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還會生煩惱,你完全沒有放下。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走著也好,站著也好(住是站著),坐著也好,躺下來也好,你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就是以一念斷除一切妄念,這叫功夫成片。有許多同學問我,什麼是功夫成片?這就是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念頭,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雜念,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全都把它壓下去,沒有斷,所以叫帶業往生。你的煩惱習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並沒有斷,只是你念佛功夫得力,統統把它伏住,所以這個斷叫伏斷,不是滅斷。由此可知,你念佛念到今天,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你不是真信。由此你就應該想到,為什麼我要把印光大師念佛的方法,他裡面講的不講經,我把不講經這一條改掉,一定要講經。印光大師那個時候不講經可以,念佛人善根深厚,念佛人老實,能信、能願、能行,我們今天要不把這個道理講透徹,你不信、不願,那就沒有法子了。講經的目的在哪裡?成就你堅定的信願,目的在此地。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修,修了幾十年,消息都沒有,這什麼原因?你所修的不如法。婆羅門女一天,如法;瑩珂法師三天,如法。什麼叫如法?放得下!回家的心懇切、真實,不是假的。我們的信願不真實,我們的念佛不老實,念佛沒有放下世緣,不老實,道理在此地。瑩珂知道他要不往生,肯定墮地獄,為了怕墮地獄,急著求往生,這是他往生極樂世界的緣,逼著他非去不可。他要不去,墮地獄有的受了!各人的緣不一樣,瑩珂法師如果不是破戒犯規,造作一切不善,大概他的勇猛精進發不起來,可能這一生就錯過了,他是罪過逼迫著他。這是前面講的五逆十惡,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從瑩珂法師得到了證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為什麼能做得到?因為他一心嚮往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我的老家,阿彌陀佛是我的父母,諸上善人是我的兄弟,我家樣樣都美好,沒有一點缺陷,想家!急著回家,這個地方我統統不要了,這是出來旅行,這個地方不是好地方,此地一切人事物,確確實實沒有一樣東西值得牽掛,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放在心上,他真放下,這根利!所以這個世間你們說好的,他決定沒有貪戀,你說不好的,他決定沒有嗔恚,他確確實實以清凈、平等、慈悲心,來看待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一切萬法,心裏面真正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事一心不亂!所以你只要契入境界,這是經論、祖師大德們說得很好,你要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了,你還用得著學嗎?無論什麼法門,有人向你請教,你對答如流,用不著思考!這個奇怪,這個不可思議。實際上一點都不奇怪,什麼原因?世出世間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既是自性變現的,你只要見到性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你對於一切諸法之所以不了解、不知道,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你迷失了自性。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接觸的時候我們辦事務,事情辦完之後,心裏面就是一句佛號,絕對沒有一個雜念在裡面,這是功夫成片。所以事情來了,佛號放下,去辦事,事也辦好了,佛也念好了。初學的人功夫不純熟,如果說辦事也念佛,念佛也辦事,說實在話,事也辦不好,佛也沒念好。那是要念佛念到上乘功夫的人才行,在一切辦事當中,他也能夠凈念相繼,那是已經到相當高段的功夫,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所以初學的人要記住,這也就是在生活當中去鍛煉。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個,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不會起別的念頭,這個時候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一天到晚還有是非人我、貪嗔痴慢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這個不行,這個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雖然念佛念了幾十年,還是不行,這就是古德講的不老實。由此可知,老實就成片,不老實是沒成片。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也就從這裡看,今年比去年的妄念少了,我們念佛的功夫有進步,這個月比上一個月妄念少了,要從這裡去看。如果年年、月月都還一樣,這個問題嚴重,這個佛號念了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來生變成福報,變成這個東西,不能往生。我們為什麼會有妄念?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要是問如果功夫未達成片,但具深信切願而告命終者能否往生?這個蕅益大師說可以。深信切願,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能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相信他功夫已經成片了,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他信得很深,願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地方他當然就不顧了,他還會把它放在心上嗎?如果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說我深信切願,那是你自以為深信切願,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統統放下,不再搞這個,曉得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害了。確確實實這些事情一切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緣耽誤掉,這是真正可惜。(凈空法師)
◎問:何謂「輕安」?是否為「功夫成片」的前階段?繼續念下去,是否就是「功夫成片」?答:「輕安」就是你很自在、很舒暢,感覺得很快樂。這個快樂是法喜,不是從外來的刺激,而是從內心生出來的歡喜、快樂。念佛人往往有這個境界,但是保持的時間不長。這個境界何時會現前?我們念佛念得很專註,沒有妄想、分別,心裏面的這些憂慮、牽掛,暫時都放下了,這時我們的心行與佛相應,輕安就現前。可是一起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失去了。這個境界要是能常常保持,就稱作「功夫成片」,這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是念佛功夫得力,把煩惱暫時伏住。輕安的境界現前,這是很好的享受,從前
◎念佛的功夫分三等,功夫真正得力,妄想雜念不起現行,稱作「功夫成片」,你念佛就成功了,決定往生,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你的佛號確確實實能伏住妄想、雜念,妄想雜念不起現行,你用佛號代替了,真正能往生,真正往生就是永脫輪迴,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常聽說,往生的人預知時至,不生病,說走就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再問一問,到底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成片也有九品,大概在中上品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所以,我們看到世間真正老實念佛的人,念三年五年,他就走了。說到三年五年就走了,很多同學聽了就害怕:不得了,三、五年就要死了,這不能念,這怎麼可以念!這就說明,口裡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裡還怕死,貪生怕死,捨不得現前的惡濁處境,還是不願意去。你想想,這種念頭怎能相應?不會相應的。真正念佛人,一定放得下,一切沒有障礙,這才行。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如果要「一心不亂」,的確不一定人人能做得到,「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做到,這是下等功夫,三輩九品里,中上品就可以做到。中輩功夫,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熟了。(凈空法師)
◎也許同學要問,怎麼曉得念到事一心不亂?告訴諸位同學,念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六種神通自然發現,不是你要求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都現前了。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斷證的功夫跟阿羅漢、辟支佛相等,但是智慧、福德、善根超過他們太多了,是阿羅漢、辟支佛望塵莫及的,只是在斷煩惱上跟他相等。所以,念到事一心不亂,六種神通自然都現前,絕對不是求的,自自然然就現前了(六種神通是本能,見思煩惱障礙了本能,煩惱斷了,本能自然現前)。你坐在那個地方,自自然然牆壁沒有障礙,牆外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障礙;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你都知道。這樣功夫的人,他自然一心念佛,心地清凈,愈修愈老實,他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有神通,只有自己知道,絕對不會告訴別人,因為告訴別人,他的麻煩就來了,他要是有神通,別人有什麼事情都會去找他,他就不勝其煩,所以他絕對不會對人說的。這是中等功夫。(凈空法師)(說明:對於事一心不亂的境界有所了解即可,切不可有妄求一心和求感應、神通之心。不管有沒有感應、見不見境界、見好境界還是壞境界,只要不求、不分別、不理會,始終保持老實念佛一心繫念,凈土法門就是最穩當的;參看「心果得一……」)
◎念佛念到上等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而且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講所證的果位跟他們等類,但是智慧、神通道力還是超過他們太多了。念佛功德之大,絕對不是普通圓初住、別初地的菩薩能跟他相比的。為什麼不能比?就是因為他得到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他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別人縱然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到圓初住位,但沒有能跟阿彌陀佛融成一片,彌陀的智能神通道力,跟他有障礙,所以,僅僅可以說斷證相等,智慧、神通道力不相等。這才發現念佛法門的殊勝,不是其它法門能相比的,禪也比不上。這是上乘功夫,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但是西方四土是圓融在一起的,是一生一切生。(凈空法師)◎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這一句佛號,至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什麼叫功夫成片呢?也就是我們常講功夫得力了,所謂「得力」是煩惱不起來,煩惱並沒有斷,雖沒有斷,他佛號力量強,能夠把煩惱壓下去,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叫「功夫成片」。如果引用經文上的話來說,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凈念相繼」,那個凈就是功夫,心清凈,凈是功夫,如果沒有那個凈字,單單講念,不見得有功夫,念到心清凈,所謂心清凈,煩惱不起現行,這個時候心地剛剛開始清凈,所以叫成片。那麼功夫再要深,就是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塵沙無明沒斷,伏住,塵沙無明伏住,見思斷了,這個叫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沒有斷乾淨,伏住。無明煩惱有四十一品,文殊、普賢已經斷了四十品,四十一品無明,已經斷了四十品,還剩下一品,這是文殊、普賢,那一品斷掉了,就成佛了。這一品不好斷,他還要信、願、持名,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才斷,我們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啊!(凈空法師)
◎什麼叫功夫成片,就是清凈心,心裏面已經沒有夾雜了,沒有妄念了,專註在一句佛號上,專註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上,決定往生。凈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識心,專持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確確實實是真實的,用妄心意識心去持名號,持是真實的,這妄心就是真心,這是所有法門裡沒有的第一方便。集妄心,就是真心,這就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一切時、一切處都歸到這一句名號,念到功夫成片,跟宗門教下的觀照完全一樣,事一心是照住,理一心是照見,暗合道妙明心見性。暗合道妙就是見性,用念佛方法得定見性的人很多。用這個方法縱然不能得定,不能見性,也能往生,這就是祖師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是消煩惱、除妄想最好的法門,可是大家不會用,念佛的人,口念佛號,心裡不斷妄想,這不能成就,必須口念,心也要念,心口相應,功夫才能得力,得力了就把妄想煩惱伏住了,伏住就得定了,智能開了,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了。縱然我們一生達不到這個境界,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煩惱能伏住就可以往生,叫帶業往生,這是這個法門殊勝的所在。(凈空法師)
◎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安詳往生,決非專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凈土法門之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彌陀願力加持,行人如能信願持名符佛本願,則彌陀於行人臨終之際,必來接引。如玄奘法師所譯之《阿彌陀經》雲「慈悲加祐,令心不亂」,蓋因彌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故此行人臨終之時,才能不亂,正念往生也。平日信願持名,主要靠自力,臨終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無邊,故不必有所疑懼。如真欲往生,正好現在努力,提高正信,切願求生。蕅益大師(蓮宗九祖)曰: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蓋謂如有信願,即得往生,反之,則不能往生。(
◎「一心繫念」,就是一般講的「一心牽掛」。一心牽掛,掛什麼?阿彌陀佛,把挂念錢財、挂念兒孫的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繫念其它事情,其它的萬緣放下。我們只要做到一心繫念,臨終佛來接引,一定是先見到佛光,佛光一照就把功夫提升了。你本來是一心繫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因此,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是講「一心繫念」,而羅什大師翻的是「一心不亂」,兩者翻得都很好。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在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受佛光加持,功夫境界立刻提升。我們念佛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原本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平常一定要用功,用功一定要掌握原則,會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給我們做出歷事煉心的榜樣,經歷萬事萬象,而不著相、不動心。(凈空法師)
◎一心不亂我們知道很難得到,為什麼說要一心不亂沒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一心不亂。我們功夫沒到,沒到不要緊,佛力加持,所以一心不亂的說法沒錯。諸位要曉得,我們念佛到往生的時候功夫加一倍,佛來接引你的時候,第一個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我們是功夫成片,一接觸佛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把我們提到事一心。事一心功夫淺的,實在講,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同居土是事一心功夫淺的,方便土是事一心功夫深的。(凈空法師)
◎滅罪,首先要曉得什麼叫作「罪」?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就是罪。念佛修行真的有效果了,這些東西少了,妄想少了,煩惱輕了,這就是你罪滅掉的現象。做到一向專念之後,心確實達到相當清凈的程度,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縱然不能到「一心不亂」,至少也到「功夫成片」,有這種功夫就決定得生。所以念三十萬遍這個沒說錯,而是自己不會用功,今天念一千遍,記了下來,我今天念一千了,明天我又念了,兩千了,你看看這個心摻雜這麼多妄想在裡面,摻雜這麼多慾望在裡面。尤其是求感應的心、求神通的心那麼切,他還算不錯,沒遇到妖魔鬼怪,凡是求神通、求感應的,都很容易被魔所擾亂,被妖魔鬼怪來欺騙。滅罪往生,真的有這個功效,有這個功德。(凈空法師)
◎見佛,佛非常慈祥,而魔沒有慈悲心,所以見魔有恐懼。那念佛人臨命終時,魔會不會變成阿彌陀佛來接引?不會。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希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尊,魔雖然要障礙,他不會變本尊,他會變別的佛。因此,如果你臨終時,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來接引,這準是錯誤的。魔可以變其他的佛來接引,不可以變本尊。這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也不難懂,變本尊,他就犯罪了,那是冒充,護法神不答應,所以他不敢。變其他的佛來接引,並不是冒充,那是你自願跟他走,他不算犯法,道理在此地。所以,念佛人一定要有信心,要放心,臨終時見到任何佛菩薩,都不可以跟他去,只有見到阿彌陀佛才能跟他走,這是臨終助念最重要的開示。病人說:「我看到什麼佛來了、什麼菩薩來了。」 你一聽不是西方三聖,就要提醒他:「不要理會,一定要等阿彌陀佛來,不是阿彌陀佛,決定不能跟他走。」 這個開示最重要,其它的都是廢話,都是擾亂臨終人的。臨終時就用一句佛號幫助他,他要是見到境界現前,不是經上所說的,要提醒他不要理會,他所見的相很快就會消失了。(凈空法師)
◎你一生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為本尊,臨終往生時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如果不是西方三聖,而是釋迦、藥師、地藏等佛菩薩來接引你,你千萬不能跟去,那些都是妖魔鬼怪和你的冤家債主變現來引你去入惡道的,但是冤債妖鬼不敢變現成你所修的本尊。你遇到是其他佛菩薩來接引你時,不要動心,還是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阿彌陀佛來或西方三聖全來,才能跟去。(凈空法師)
◎散心是口裡有佛,念佛,心裏面或有或無這叫散亂。有的時候想佛,有的時候打妄想,想別的東西去了,這叫散心。散亂心是什麼?口裡有佛,心裡頭完全打妄想,那是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是把念佛的竅門給我們說出來了。信、願、行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一句佛號具足這三個條件,這樣念佛能往生。(凈空法師)
◎「若當生」在這裡不作將來講,因凈宗是圓賅八教的大宗,不是小乘,應該作「當下」,即現前講。就是說念佛法門既可以今生修成往生,也可以當下不動腳步而生到西方,因心即土,土即心,只要你心清凈一物不沾,煩惱消盡當下便是西方,不用死後往生。所以凈宗大德說要確保能生西方,要現在能生西才行。(母音老人)
◎關於用功的誤導: 一、念佛不消一心不亂。佛說念佛須專心致志,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現在的導師說念佛不要一心不亂,只要散心念佛,即能生西,這真是害人。散心念佛果真能生西,那佛為什麼教人念佛須一心不亂呢?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教人念佛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呢?這「都攝六根」就是教人攝心在佛不可動一毫妄念呀。「凈念相繼」更難,這就是禪宗的悟後保任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現在就不多談了。憨山大師說得更清楚:「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徒然。」 又說,念佛須如推重車上山,不可稍懈。根據佛、菩薩、祖師們的教導,可見現在導師的教導乃是誤導,不可聽信。 二、不消念佛,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也能生西。這比前說更為害人。凈土宗的高妙就在信、願、行三字。如真深信、切願生西,為什麼不行?且知凈宗是寓高深之理於平易踐履之中,於真實行處而暗合道妙,如光是口說而不行,能成功嗎?切實的行才表示你有深信切願,不行,所謂願從何表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一步不行,如何能到達目的地!?教人者其行——不消念佛,正是毀滅凈土宗也,安可信哉?三、往生西方很難,還是發願往生邊地疑城為好。這種見解更害人。往生西方是佛發願接引眾生旨的,你只要真心嚮往,願去彼土,正是與佛的大願吻合,如磁吸鐵,毫無難處。況且極樂世界雖是佛因地修行的果報土,但也不離自性,我等眾生的自性與佛無殊,既是自性土我等眾生也有份,只要心地清凈,往生即是回自己的家,又有什麼難處!?那些往生邊地疑城的人,上面已述,皆因信不真、願不切所致,不是佛不准他們往生,派他們坐胎獄裡的。我們明白了這點,對往生西方就毫無疑懼而欣然往生了。綜上所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無難處,只要我們真信切願,忠實履行,無有不能往生的。尤其是下品下生,只要我們真切地認識到這娑婆世界是苦難的世界,一切色相皆是幻影,無有真實,不可得,不可求,從而一切放下,毫無沾染牽掛心中,常教空蕩蕩的,臨終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於要求上品上生,那就要進一步認識,縱是西方寶土也非真實,只不過是渡人的舟筏,一時的妙用,究竟也不可得。《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西方既有種種妙相,可見也是虛妄的了,但相雖虛妄而妙用不無,也不是斷滅空,故往生有九品之別,那就看行人修功的深淺、悟道之高下而定了。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一如,既不著空,也不著有,妙有如如,即果地佛矣。(母音老人)
◎誤解:(一)修來世:西方凈土難生,念佛只有修修來世享福,不受貧窮苦難。這個誤解在一般念佛人中普遍流傳,害得修凈土人大失信心,只想來世做人享福而喪失了往生西方成道了生死的慧命,真是冤枉者也。上面說過生西方上品上生是不易,但下品下生沒什麼困難,只要你真心相信,切願往生,一心嚮往往生西方的好處,放下娑婆世界的一切事物、人情,真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留落下來的。所以我今天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勸大家清醒,不要聽人瞎說而耽誤了自己的前程。(二)怕念多:初心人念佛妄念不可能立刻停息,總是念起念落,紛飛不息。但念佛者往往誤會自己根基不好,不堪修道,或者以為念佛反而妄念多不如不念,因而不修斷送了自己的慧命,真太可惜。不知念佛時知道自己妄念在動正是好事,因為在不念佛忙亂時,心念亂動一點看不見,現在因為念佛,心比較靜了才能看見妄念在動,這猶如從縫隙間照進的陽光中能看見屋內的灰塵一樣,又如混水沉澱下來上面的水清時才能看見下面的沙泥一樣。所以這是始覺慧光,得空的前兆,是大好的事,不須害怕念多,只要耐心地念下去,妄念就漸漸地由多而少而沒有了。(母音老人)
◎修法當中的兩條歧路:念佛修道有兩條歧路不可不知,一是昏沉入睡,二是落入無記。(一)初心念佛總是妄念紛飛,名為掉舉,漸漸功深定下來了又易昏沉入睡。昏沉入睡往往易和入定混淆使人搞不清楚,因為初入定者免不了有些若昏若睡的現象,不知者以為這是入睡了趕快警醒,因而破壞了定境,甚為可惜。現在把定和睡辨別一下,免犯錯誤。初入定者雖有些若昏若睡,但身體不倒,手印不散,佛號不斷,此時應靜靜地保持不動;睡則身體倒,手印散,佛號斷,此時應警覺,睜開雙目,高聲念佛,驅散睡魔,再慢慢攝心入定。(二)落入無記。一心念佛,毫無所求的人不易落入無記。有些人念佛,壓念不起,求迅速入定,往往易落無記。記謂無記,即沉空滯寂,毫無知覺,這與三昧大有區別。得念佛三昧,雖妄念消融,身心世界化空,但不是毫無知覺,而是了了靈知不昧,不可混為一談,我們修念佛三昧應該知其所別。(母音老人)
◎世法與佛法不二:用功人還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世法也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法,而常常厭離工作,期入深山修空或整日坐在座上不動。殊不知這樣坐下去,只是枯木禪,不得活用,將來頂多證得羅漢果,弄得不好還易落入無記,成為死水,不能成佛,也不能往生西方。因此我們用功念佛,須知一切世法均是佛法,儘管儘力去做不要執著,就是佛法。淘米燒飯、洗衣漿裳就是念佛,工作寫文、設計構思無非念佛,這樣做事念佛兩不誤,既不會引起別人的誤解,說佛法是消極離世的,也不會墮入沉空滯寂的死水而落入土、木、金、石的誤區死果。(母音老人)
◎追求三昧與不消三昧:念佛人常常有要三昧與不要三昧之爭,要者極力追求,因而為致入魔,不要者往往易流入散心念佛,因妄念紛飛而不得生西。因此我們念佛只用一種平常心專一精切念去,不管它是否得三昧,起先雖有些妄念起伏,但久久功深,不求三昧,三昧自然現前。相反,不用功而追求三昧,非但不得三昧還要墜入歧途。(母音老人)
◎關於十念法:凈土宗確是異方便,面面俱到地照顧,從此也顯見佛和祖師們的用心良苦。對於學佛忙碌的人,無暇念佛修道,特開出十念法,僅在每晨面對佛像焚香、禮拜後念十口氣佛,即算修完早課,於是大家都按此法修習,念十口氣就算完畢。殊不知此十念法是教忙碌的人無暇用功打坐專念而致,用短時間,以氣來攝心,使妄念不生而清凈本心的妙法,當心清凈下來後,即在行、住、坐、卧中念茲在茲地保持此清凈心,而不是十念後,即可任意亂想或胡作非為的。所以在面對佛十念後,還須在四威儀中綿綿不斷地念佛,千萬不要以為十念即算完事。(母音老人)
◎只要稍事念佛即可生西:因為菩薩的慈悲和修法的簡便,往往使人誤會生西方只要馬馬虎虎念幾聲佛即可以了,不知生西是怎麼生法,也不知佛來接引是怎麼接法。永明延壽禪師在宗鏡錄里告訴我們:佛來接引,實無來去,所謂接引,猶如天上的月亮,月亮不動,而千江萬水月影一時齊現,你向東走,他向西走,看起來月亮也跟著你向東向西,其實月亮也無向東向西,佛來接應也是這樣,只要你心清凈,即在你心中現起佛相,心不凈,猶如一盆污水不能現月影一樣,就不見佛來接,不能生西了。於此可知,能否生西,全靠心地清凈,絕不是佛跑到我們跟前來,拉我們生到西方去。所以生西的不是我們這個臭皮囊,而是我們的清凈心。因此要能生西必須用佛號把我們的污穢心——貪、嗔、痴洗刷清凈了才行,而不是馬馬虎虎念幾聲佛即可以的。(母音老人)
◎關於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念佛修道原來是消除業障而成道,說不上什麼帶業,《觀無量壽經》云:下品人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見念佛是消業成道的最好法門,我們只要誠心敬意地念佛,所有業障皆能消除,不用擔心業障深重而西方難生。但是現在為什麼又有人大談帶業往生呢?因為我們多生歷劫積累的貪、嗔、痴、慢、疑種種罪業,不是一下子能消光的。蕅益大師說:我們修道念佛所消之罪業只如爪上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因此之故,我們念佛未消的罪業還很深厚,不是這一生能消光的,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就不免帶著這未消完的罪業而往生了。凈宗有這殊勝往生因緣,又引起學人的誤會,以為可以帶業往生就不妨於修法時為貪心所驅使造點惡業;又有人以為能帶業往生,念佛不須全心全意地專心念佛,只馬馬虎虎念幾句佛即可以了,所以又創出散心念佛、帶業往生的念佛謬論;更有人因此進一步發揮出生西既然這麼容易,只要我們願意去西方,不念佛也可以往生,把凈土宗搞得支離破碎,害得後進者無所適從而不能生西,這真太可惜了。要知道生西雖是他力修行,靠佛接引,但只有他力毫無自力(念佛力)是不行的。古德說:念佛生西如蠅附驥尾,不自用力抓緊馬尾是生不上的,何能不專心致志地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怎麼能夠不專心念佛或不念佛而生西呢?這些謬論,實在不可輕信,帶業往生只能帶未消完的餘業,千萬不可邊念佛修行,邊造業害人,那是絕對生不了西方的。(母音老人)
◎凈土一宗,法門深廣,普被三根,圓賅八教。蓋心即土,土即心,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故經云:欲凈其土,先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土即是心,而心又是宇宙間最大的能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故也無有一宗能超乎凈土之外了,所以凈土能高能下,可深可淺。如就凈土的本義說來,修行人的心清凈了,則一切土、一切處無不清凈、無不自在,十方世界無不同時化為凈土,心如不凈,即在莊嚴佛土,亦復顛倒煩惱,古德云:心凈阿鼻即為凈土,心穢凈土即為阿鼻。西方乃表日升於東落於西,結果圓成之意,故普賢大士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凈土,以圓成佛果也。真修凈土者,時時觀照心念,不令攀緣住著,才有念起,即提起佛念,化去妄念,不使相續,久久專註,努力用功,時節因緣到來,忽然能觀與所觀、能念與所念,頓時脫落,彌陀真性,灼然現前,親見法身,即當下現生凈土,這在禪宗謂之明心見性,在凈宗謂之「花開見佛悟無生」,語雖異而義則一,故禪凈不分家也。(母音老人)
◎關於念佛修行定中所現的境界問題:我們初念佛時,免不了雜念紛飛,漸漸心凈了,會現出種種不同的境界,有的人見佛現前或見光耀眼,或見西方勝境,大家皆以為這些瑞相是念佛得力所致,互相讚歎,執著不放。殊不知這一切境相,皆是幻相,而非真實。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境相,不管是聖是凡,是凈是穢,皆是偽相,絕非真實,不可執著,無知執為真實,即有著魔之虞。我們學佛須知定中所現境界皆是幻現,千萬不可執實,以免深陷誤區而不能成道。但念佛人於臨終時,只一心念佛,毫無追求,自然感得勝境現前,於彈指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母音老人)
◎念佛的作用,就是借佛的聖號除去我們心中的污濁、煩惱,借佛的光明朗照我們,消除我們的業障,那麼我們發願生西方,就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個生法呢?即是要把愛根斬斷,若能如此,肯定成功。你要是還愛戀著這個世界,儘管你強調「我有他力、我有他力、我有他力」,但你最終是生不了西方凈土的,因為你愛根沒有斬斷,牽掛著這娑婆世界,如何走得了呢?其實他力就是自力,自力就是他力,自他不二,將自他分成兩個,那就錯了。我們修行,一定要雙修,就是把自力和他力結合起來,光靠他力,自力上不去,沒有用處,因為你妄念不除,執著這個娑婆世界,他力拉不動你,佛菩薩要是能拉,老早就把我們拉光了。佛菩薩接引生西,怎麼接引法?發光照你。你不睜眼睛,他照你,你看不見他的光,有何用處?是故永明延壽禪師說:我們的心比如是一盆水,佛菩薩比如天上的月亮,阿彌陀佛放光照我們,假如我們的心如水清凈了,就能現出月亮的影子來,這就是感應道交,他力自力結合在一塊了;假若我們的心水是一盆污水,就映不出月亮來,不是佛不照你,佛沒有這種不平等的心,佛是普遍朗照的,而你的心卻污穢得很,是故瞎子不見光明,污水不現月影,這完全是我們的誤會,並不是佛不照我們。所以要真修,有他力也有自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一切放下,懇懇切切地念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自心喚醒,他心就是自心,自心就是他心,打成一片,心佛道交,臨命終時彼佛現前。這「臨命終時」,不光是指臨死的時候,還指生死命根斷除之時。什麼叫生死命根斷除之時呢?就是我們的妄情、妄念、妄心這個時候死下來了、斷除了,這就是臨命終時,因為我們的生死命根就是妄情、妄念、妄心。我們本來哪裡有生死啊?都是這妄情、妄念、妄心執著色相、造業受報,從而六道輪迴、虛妄生死。我們一心念佛,功夫成熟,時節因緣一到,「啪」地一下子,把妄情、妄念、妄心斬斷,這生死命根就終了。「臨命終時,彼佛現前」,「彼佛」就是那個佛,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佛,自性佛就是阿彌陀佛;「現前」,即本性現前也,這叫「花開見佛悟無生」,心花開放,見自性佛,這就是開悟了;「悟無生」,開悟了見到了不生不滅的本來自性!這就是凈土宗啊,是真正的凈土宗!我們千萬不要把生死大事,推到阿彌陀佛一個人身上,不要說這是他力,你阿彌陀佛假如不救我去,是你的過錯,非我之咎,這是不對的,你自己的妄情、妄念、妄心沒有斬斷,彼佛如何現前,如何能悟無生?這全是你自己的過咎,怎麼可以埋怨阿彌陀佛呢?(母音老人)
◎我常常聽人講:唉喲,今天我真是氣死了,某人怎麼、怎麼不好。我倒問問你是不是學佛的人啊?還氣什麼東西啊?你學佛了,就不應該有氣。一切皆空,無人無我,無自無他,還氣什麼?若還有氣,你就是沒學佛,就是沒有時時覺察,沒有歷境煉心。越是違逆的環境,越是氣惱的人事,越是能鍛煉你,看你還氣不氣?你還生氣,就是沒鍛煉,沒鍛煉怎麼能成佛啊?逆境其實也是好的境界,是鍛煉你的,看你是不是醒悟。不要說什麼逆境壞,壞不壞就看你醒悟不醒悟,就看你是不是會利用這個境界鍛煉自己。我們學佛人,不管是習禪、習凈抑或是習密,都要時時刻刻歷境煉心,不能如是,決無成就。(母音老人)
◎對於成佛有什麼把握?他們沒有深入理解佛教的深奧道理,當然就不知道了。至於有沒有把握,其實是有辦法測驗的,就是兩頭取證:一個是順境得意頭,一切都順當符合自己心意的時候;另一個是逆境煩惱頭,任何事情都不遂心,處處倒霉、失敗的時候。順境時,心能不動,不喜而忘形,還是佛念當前,逆境煩惱時,也不憂忿難當,仍是佛念當前,這兩樣能做到,念佛人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就有十足把握。假如處順境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佛號一點也提不起,只知道開心、快活,處逆境煩惱時,又是痛苦不堪,提不起佛號,那麼生西就沒有把握了。可能有人會問:「恐怕不對吧!我們死後中陰身出來,佛要接引我們的,不是就有把握了嗎?」 唉!要知道佛是不說謊話、假話、不打妄語的,佛是一定要來接引我們的,但是由於我們顛倒煩惱執著的緣故,就像喝醉了老酒,昏昏迷迷的,佛來接引我們,我們卻看不見,那我們怎麼去呢?所以蓮池大師說:「念佛者多,生西者少」。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的大德,他是不會說謊話嚇人的。為什麼「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呢?就是念佛心不痛切故。嘴上念佛,腦筋、思想卻在不斷地亂轉,想這想那,我們看見很多老太太、老太公一面念佛,一面還在說張家長、李家短,這樣念佛能起什麼作用?沒有一心念佛,思想還很亂。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我們若能一心不亂,就看見佛現在我們面前了,我們心亂糟糟的,佛即使來了也看不見啊!永明壽禪師說得很清楚:「念佛人的心,好比一盆水,佛就等於天上的月亮。水清凈了,月亮就現在裡面了;我們心亂,即如這盆水渾濁,月亮就現不出來,我們也看不見佛。佛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的,只不過在我們心中現出形象叫如來。凈土宗的行人,凈業成熟,快要往生時,佛就在他心中現起形象,我們念阿彌陀佛,佛就在西方現形應我們,故名感應道交。說到佛現相接引眾生也有等級,因為功夫不同,所見相就不同,所以往生西方分九品,下品人只能見到化身佛,中品人看見報身佛,上品人才能見到法身佛,也就是常寂光佛。(母音老人)
◎奉勸
◎在美國華府,
◎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人,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我們要問,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有沒有達到功夫成片的標準?肯定沒有達到。那他怎麼能往生?佛力加持的,因為臨終一念十念用的是真誠心、清凈心,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得生,這一念,佛光一加持就等於成片,凡聖同居土往生。這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現象,而實際上?實際上這個人過去生中一定多生多劫修凈土,臨終時候一個妄念錯過了,所以不得成就。這一生機緣又碰上了,臨終的時候三個條件具足,第一個頭腦清楚,沒有迷惑顛倒;第二個遇到善友,就是提醒你,助念;第三個條件,自己聽到善友的勸導,一點懷疑都沒有,萬緣放下跟著大家一起念佛,成功了!所以每個往生的人都不是偶然的,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要清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認真地爭取,這才是真正聰明人。要知道這個世間,就像經上講的,世間所有一切法,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連身體都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你要放在心上,錯了,錯得太離譜了!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凈空法師)
◎有同修問:「怎樣念佛才能功夫得力?」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問得非常之好。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這話說得好。可是「三輩往生」 世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專靠十八願行不行?現在社會上有人提倡本願念佛,不錯,是很好,本願就是指第十八願。其實,本願應該要概括四十八願,那個本願就沒有問題,如果本願只說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要講得透徹,要講得清楚,「至心信樂」這裡面就包括了發菩提心,如果是僅就這一願來講。菩提心是一個真正覺悟的心,我們今天沒有發菩提心,換句話說,不是至心信樂,而自以為是至心信樂,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如果我們自己知道這一句我們沒做到,還會反省,還會檢討,還會改過自新,努力認真地來做到,這還行!如果自以為是至心信樂,而並不是真正至心信樂,他連反省改過的機緣都斷掉了,他怎麼能成就?由此,至心的「至」這一個字,黃念
◎我們必須要記住,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善、行善、念頭善,就是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這是善的標準,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能夠落實。不但要能落實,而且要「堅固不退」。可見得菩提心、菩薩行,不是做個幾天就可以放下,至少我們要發心盡形壽,換句話說,活一天我們就要認真地做一天,這個樣子才能相應,然後十念、一念決定得生凈土。要記住,如果我們的心不善、念頭不善、行不善,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大德講得非常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心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這樣念佛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緣而已,做為往生的遠因,這一生不能成就。說到跟阿彌陀佛結緣,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這樣的緣不知道結了多少次,所以我們跟佛的緣很深,生生世世都發願念佛,都沒能往生,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我們對於經義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夠透徹,心雖然發了,發得不夠,發得不圓滿,發得不符合往生的條件,所以每一次都是這樣耽誤。這一生當中,這是借著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我們得人身,又遇到了,務必要搞清楚、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自然歡喜,依教奉行,把多生多劫壞的習氣、壞的毛病改過來,壞習氣、壞毛病就是心行不善。「菩提心」是善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是善行,「堅固不退」是善意、善的念頭,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才是後面經文所說的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這四個字我們懂了,明了了,我們真發了,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向專念」才決定得生凈土,這是我們不能不了解的,不能夠不明白的。「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我們從經文、從古大德註疏裡面,明了修學凈宗的人,這些真修的人,他們是發大心,他們是修大行,菩提心跟菩薩行合起來就是普賢行願,堅固不退,決定不改變。菩提道中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很多。我們在修學,過去生中就不說了,就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遭遇有順境、有逆境,我們遇到的人事有善人、有惡人,這四樁事都會造成退墮的因緣。順境、善人,你起貪念,貪念的心生起來,就退轉,就墮落,逆境、惡人,也容易墮落,起嗔恚心,所以修行很不容易有成就,就是處處都有退墮的因緣。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堅定的毅力決心,就要把心安住在道業上。什麼是道業?經中字字句句的教誨就是道業,我們要把心安住在這裡,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決定不可以違背經中的教誨,要「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所以「堅固不退」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很明了。末後「一心念我」,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念佛要怎麼念?一心。黃念祖引用祖師大德的教誨,唯一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會被外境改變,這個叫「一心念我」。一心難,一心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從真心、勝解(對於經教深刻的理解,殊勝的理解),從力行(認真努力地去干),一心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所以說,一心就是真實的信心。賢首大師在《華嚴經》批註說得簡單,說得扼要:「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這個境界高,這個說法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不懷疑,不夾雜」,這叫一心,「晝夜不斷」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是真的叫一心。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也是這一句,他說的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八個字跟此地願文裡面「一心念我」完全相同。「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凈念」,這裡頭有懷疑,你這個念就不清凈,有夾雜,也不清凈,所以,決定沒有疑惑,決定沒有夾雜,這才叫凈念。「相繼」就是不間斷,日夜不間斷。諸位總要明了,不是叫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那普通人還能受得了嗎?念是心,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這叫念念不間斷,不是口裡頭稱念不間斷,口裡面稱念,間斷不間斷沒有關係,心裡頭重要,口裡頭縱然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心裏面還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想別的,已經斷掉了,所以那個不管用,心裡頭沒有斷,口裡不念,真管用。所以這個「念」字,諸位要仔細看清楚,「今心」,就是你現前的心,心是阿彌陀佛,我們得會念。(凈空法師)
◎正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或者祖師在彌陀經裡面教給我們的,一心稱念,相續不斷,這是正修。助修,是斷惡修善。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前的惡業,一定要知道,不知道,怎麼懺悔呢?沒法子懺悔啊!一定要曉得自己所造作的惡業。怎麼知道呢?一定要讀經,一定要持戒。印光大師將感應篇、陰騭文、了凡四訓傳授給我們,教我們把這些書當做戒律,每一天看一遍,對照對照自己身、口、意三業,於是,自己的惡業就被檢查出來了,被發現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要把它改掉,要認真去改,徹底去改,絲毫都不能留。原因在什麼地方呢?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啊!帶業往生,古今大德都告訴我們,是帶舊業不是帶現前造的業,換句話說,是帶著罪業的「種子」,不能帶現行,現在造作的,這個不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千萬不能把經典和祖師的意思錯會了:「帶業往生,可以造業沒關係,天天造業將來還能往生」,這個觀念就錯了,把佛祖的意思解錯了。佛祖的意思,這一個法門跟其它法門不一樣,其它法門必須要罪業消除,也就是這個業障要真正斷掉,才能證果。小乘初果就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要斷不掉,你就證不了初果,然後再將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才能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要不是斷得乾乾淨淨,你就不能成阿羅漢,你也就不能出三界,這個是佛法修行證果最低的限度。凈宗法門不需要斷惑,煩惱不需要斷,這就講帶業往生,不斷怎麼辦?帶著去,這就方便了。所以,凈宗講的是伏煩惱,雖沒有斷,你要能夠伏得住,這伏不住不行啊!伏不住不能成功,所以說要有能力把煩惱伏住,這個才行。煩惱伏不住,伏不住就常常會起現行,煩惱會常常跑出來,這個不行。因此,這個正助雙修就非常重要,這個正修就是正念,正念著重在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麼,我們都知道我們念佛很勤奮,為什麼功夫成片也沒得到?毛病出在哪裡呢?出在這個煩惱時時刻刻起現行,擾亂了正念。換句話說,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念佛功夫得力,還是要借重持戒,也就是要借重斷惡修善,用這個來幫助我們念佛,才能達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才是往生的最初的條件,也就是最起碼的條件,你要念到功夫成片,這才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凈空法師)
◎所以念佛是斷煩惱的功夫,念佛要這樣的念法,才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這種念法,念到有相當功夫,煩惱不起現行,雖有煩惱,你念佛功夫念得很好,佛號完全把煩惱降伏住,這就是「功夫成片」,凈宗講帶業往生就是這種程度,決定往生。沒有往生之前,我們身心很自在,因為一天到晚沒煩惱,沒有煩惱就快快樂樂,很自在。功夫再深一點,把煩惱念斷,煩惱障整個破掉,沒有我執,就得念佛三昧,就叫做「事一心不亂」。如果功夫再深,連所知障也破掉,那就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成佛(分證佛),因為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得這一句佛號妙不可言。(凈空法師)
◎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是以清凈心的純度來區分。功夫愈高,清凈心愈純,心凈則土凈,才能往生。心裡有貪、嗔、痴,念佛如何能往生?即使帶業,古德講得很清楚,只可帶舊業,不可帶新業,一面念佛,一面造業,這樣不能往生。念佛怎麼會造業?如果用貪心念佛,想到凈土都是七寶、黃金,用這種心態一面念佛,一面起貪心決不能往生。所以,要以清凈心念佛,貪嗔痴都放下才相應。念佛的功夫在清凈心。(凈空法師)
◎經上也常說的「心凈則土凈」!你用信、願、行這個方法念到心清凈,什麼叫心清凈呢?妄想、分別、執著、煩惱不起作用,這個心就清凈了。這說起來也不簡單!這就是說明了,這個念佛往生人為什麼會那麼少?要念到清凈。但是這個法門,跟其它法門做一個比較,容易太多,其它的法門要斷煩惱,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只要你這個信、願、行能把煩惱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就行了,所以這個法門叫伏煩惱,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叫石頭壓草,根在裡頭,沒有斷根哪!那麼其它的法門,必須要連根拔除,它才能夠起作用,才能夠超越三界,才能夠脫離輪迴,這個法門只要把煩惱暫時控制住,它不起現行,這不起作用,那就行了。所以我們念佛,最低限度要念到這樣的功夫。(凈空法師)
◎如果人家讚歎你幾句就很歡喜,罵你幾句就煩惱幾天,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得定,外面風一吹,他就動了,受不了外境的誘惑,外面境界一誘惑,他心就動了,他定就沒有了,這樣的人念佛,一心不亂得不到,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連最起碼的功夫(就是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換句話說,往生就成了問題。往生最低限度要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相似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接近定了,也就是說煩惱雖然沒有斷,(真正得定,煩惱斷掉了,不會起現行),但是他這一句佛號有功夫,有力量能把煩惱伏住,他有伏煩惱的力量。我們古人有個比喻說「石頭壓草」,草根雖然沒有除,石頭壓了它,它不能往外生長,石頭壓草就是功夫成片的意思,草根除掉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它永遠不生,但是你有石頭能壓得住,這行!決定能往生,這叫帶業往生,生同居土。但是這個功夫從哪來的?從忍辱,忍辱有力量,但是還沒有得定。由此可知,忍辱非常非常重要,比喻作大地,這個大地能忍,你灑了香水,它也受了,你拉了大便,它也受了,它不會說:「香水我喜歡,大便我排斥,我不接受。」 沒有,它什麼都接受。所以就希望我們修忍辱,心要像大地一樣,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夠受得了,一律平等,若無其事,要這樣修忍辱才能夠得定,才能夠開慧。(凈空法師)
◎有很多念佛的人迷信,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以為阿彌陀佛會保佑他,沒想到阿彌陀佛沒理他!怎麼曉得沒功夫?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脾氣還挺大的,你得罪他,他生氣好幾天,你讚歎他幾句,他歡喜好幾天,這怎麼行!這就是煩惱一點都沒斷,煩惱還是常常起現行,佛號壓不住煩惱,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說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我就來接引你,查遍凈土經論沒這個說法。人家的條件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哪怕一生就念了一聲佛號,這一聲佛號就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去不了。《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往生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破煩惱障就一心不亂,破所知障就心不顛倒,凈土法門與教義完全相應,不能夠通達教義,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不好。所以無量法門都是要破二障,凈土法門念阿彌陀佛不例外,也是要破二障。(凈空法師)
◎念佛非常重要,其功德無量無邊,無比殊勝,不但這一生的業障能消除,無量劫的業障也都能消除,而消除就在一念之間,「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是與佛心相應;念念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就是與佛願相應;念念幫助一切眾生,就與佛行相應。妄念是從業障變現出來的,妄念就是業障,所以,我們念念都是佛,妄念就沒有了,業障也就消除了,不念佛時,有妄念就是業障起現行,所以要常念佛,不可間斷,業障才能消除。「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一定得力,這是念佛的秘訣。(凈空法師)
◎在這一個社會、這一個時代,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亂世,真的是天下大亂的時代,生活非常的艱苦。世界有許多落後的地區,我們就不必說了,像美國這種先進的國家,我們仔細觀察這邊大眾的生活,還是苦,真的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果我們還以一部分時間用在「解」上,實在講是相當可惜!應當把精力用在行門上老實念佛,這一生當中取得決定的成就。就像古時候祖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自己下定決心,一門深入不求解了,時間精力都用在行門上死心塌地念佛,這是求得決定成就的唯一方法。用什麼態度去修行?要「和」、要「正」。「和」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中道」,不緩不急,用這種心態。「正」是決定與佛的教誨相應。解悟之徒不了生死!(凈空法師)◎「無住」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心裡不染著六塵,乾乾淨淨;「而生其心」就是生念佛之心,生專念阿彌陀佛之心,就能成功。……自己決定不要勉強,不要刻意壓伏煩惱,這樣不好,將雜念、妄想轉過來就好。若想斷它,麻煩就來了,一轉,什麼事都沒有。無論什麼念頭起來,轉念阿彌陀佛就好,不要去斷那個妄念,根本不理妄念,第二句就換成阿彌陀佛,這樣穩穩噹噹,不會出事。……念佛,老實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挂念著,我念那麼久還沒得一心,幾時得一心,都是打妄想。念佛最忌諱夾雜,還夾雜什麼時候得一心,功夫就破壞了。老實念,根本就不要問,自自然然得一心。如果有得一心的念頭梗在那裡,則念一生的佛都得不到一心。障礙在此,不可不知。(凈空法師)
◎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本有當然可以恢復,本無當然可以斷掉,我們一定要相信,這叫做自信,信自己。佛法裡面講信心,信解行證,第一個就要相信自己,然後相信諸佛菩薩能夠為我們做增上緣,能夠幫我們的忙,幫助我們自信,幫助我們自悟,幫助我們自修自證。一切要依靠自己,不依靠自己,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凈空法師)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印光大師)
◎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復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凈之同居土。(印光大師)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寶靜法師解:凡能念佛,不拘定散,無不滅罪),但不定往生(寶靜法師解:明散心念佛不易往生。說明:即可能往生也可能不往生,須由信願真切與否和臨終之念決定)。以悠悠散善(寶靜法師解:似有若無,漂泛不專心念佛也),難敵無始積罪故(寶靜法師解:散心念佛,為有漏善,其力微薄,難敵無始以來所積重罪,故臨終被累,不能往生)。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寶靜法師解:明罪性無體,唯一心念佛能破。說明:即深信切願並念至一心不亂必定往生)。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 答:平時也。 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 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蕅益大師)
◎「(凈土法門)雖誠簡易,亦非草草。……夫一心不亂,縱未斷惑,可不伏惑邪(通『耶』)?倘娑婆事業,在在牽繫,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遇逆緣時,結恨懷冤,而欲命終彌陀接引,此決不可得之數。」(蕅益大師)
◎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印光大師)
◎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答:一心不亂,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達不到這個程度,只要心口熟練,動念就有彌陀,也有把握往生。又問:佛說往生西方,要具備「信願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夠往生? 答:信願行的行字是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念誦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結善緣。正行和助行如同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明知有錯誤,卻不願意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緣,在信願行的行字就有所欠缺。信願行是凈土三資糧,如果不具備,怎麼能得到圓滿的結果。況且保持不良嗜好,臨終就會有障礙。(
◎竊念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蓋此三不思議,謂之機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知此修行,則用力愈易見效,道業更速成就。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相成之力,理應同時並顧,不可偏廢。否則執一廢一,行人縱有修持,只能熏習成種,而為後世遠因,現生難獲實用。所謂執一廢一者。或偏信自力,不信他力。或偏信他力,不信自力。或自他俱信,修行功夫全不努力。凡有乏缺,皆不名三不思議,共相合成之力也。何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所謂眾生心力不可思議者,乃自力也。佛力法力不可思議者,乃他力也。又能修之人,乃自力也。所修之法,乃他力也。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而為自力。所念之佛,而為他力也。此乃所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愈易感應道交,蒙佛接引,橫超三界,往生樂邦。非同參禪,單靠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豎出三界也。所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者,必要行人自己有一分真實努力修持,方能得到他力一分真實受用。若自己修持,全不真實努力,則他力亦無由施處。譬如貧兒,飄流乞食,居無定所,長者雖有施心,莫能使其受用。凈修行人,亦復如是。游游泛泛之行,難感佛力加被,法力融合,現在消除業障,臨終仗佛往生。若論阿彌陀佛菩提海中之微妙利益,本來萬德莊嚴,利濟無窮。眾生求之,歷劫無盡。但因我等根有大小,行有勤怠,功有定散,故各各所得利益,亦有淺深、多寡、遲速之不同耳。譬若四大海水,任其大地眾生,悉皆飲之,終莫能盡。上至阿修羅王,下至微末昆蟲,各各但能隨腹而飽,終莫能盡其底。阿彌陀佛菩提果海,亦復如是。九界眾生,悉皆飲之,終莫能盡。唯佛與佛,方能一口吸盡,了無遺余。何以故?諸佛如來,皆已圓破無明,圓證實相果海故。菩薩雖證未圓。二乘雖證屬偏。凡夫雖具因迷,從來不覺不知。縱能了悟覺知,奈何惑業未除。內照似脫,對境仍迷。如同坯器,逢水則散。假使一朝失足,依舊墮落有份。若在三途,百劫千生,不聞佛名。因是無論若智若愚,總宜信願念佛。上根現生了悟,深入彌陀菩提果海。中下雖未了悟,但具真信切願,念念心存至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能使漸漸契入如來菩提果海,亦蒙如來菩提果海,及諸願力,悉皆攝受,統歸蓮邦。(瞭然法師)
◎良以我等眾生,無量劫來,常在阿彌陀佛菩提心中,直至於今,本未出離。但因我等一向迷卻,不覺不知,不解念佛求生極樂。是故雖在如來菩提心中,經千萬劫,終不受益。我等現今,果能深信自己,本是彌陀菩提心內之眾生。從此修行,漸漸覺得有了依靠,比較先前省力。如龍住海,性水包含。念念有靠,步步踏實。要行即行,欲止則止。所謂自力他力,頓覺親切。如水會水,天然相合。全體一如,纖毫不隔。凡所修行,總不出阿彌陀佛菩提心外。若念佛時,自覺句句佛號,皆從如來菩提心中流出。復覺句句佛號,還歸如來菩提心中。契合圓融,周遍法界。得此含養,常蒙佛力加被,法力融合。如湯消雪,似爐化金。能使我等無邊業障,漸漸消除,無量福慧,冥冥增長。此正所謂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佛住持而自住持。直待娑婆報謝,西方緣熟,頓覺如來菩提心中,忽然勝境昭彰,現在目前。縱有山林屋宅,彼時了無障礙。開眼亦見,合眼亦見。仗佛神力,彈指即到。蓋此不可思議之殊勝善利,豈非機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三不思議之力,共相成就之所得者乎。所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者,即此意也。何謂不可偏廢。所謂自力他力,合則容易見效,偏則凈業難成。縱使能成,利益甚小。或曰不信,偏則凈業難成者,而有何據焉,下陳述之。拙乃數十年來,所有歷境逢緣,迄今憶著,了了分明,如在目前。常見有等行人,聽說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一切法門全仗自力,唯凈土法門全仗佛力。因是對於自力毫不注意,設或偶爾對他提著,看他誤會,恐落參禪,變成自力,違負佛恩,不得往生。因是對他分別說明,當知念佛自力,而與參禪自力,頗不相同。何以故?參禪專以自心為宗,一切唯心。念佛專以佛心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為宗,一切唯佛,則念佛行人,常以佛心而為歸宿,凡念佛時,覺得自己本是彌陀心內之眾生。既是彌陀心內之眾生,理應念念安住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遷流。若覺遷流,攝之令還。因是所謂自力他力,而同時並顧也。又參禪得定,必須開慧,念佛單求得定足矣。所謂單求得定者,即得一心不亂也。因此一心,乃如來菩提真心。得入如來菩提真心,然後方能念念住佛正定,較之平常念佛,有了依靠。句句佛號,覺得有力。非但不隨一切塵勞業識所轉,而反能使一切塵勞業識,漸漸銷融。銷融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亂自除。散亂既除,正定現前。又參禪必須要參,念佛只須單念。又參禪單看自力,念佛自力佛力,同時並顧。若不同時並顧,口雖念佛,心則遷流,因與佛力,不能相合,故使受用,亦不得力。現在受用既不得力,到了臨終受用而反得力乎?所謂凈土法門,全仗佛力,當然如是。但汝過執,偏廢自力,佛力難仗。俗雲,羊皮雖暖,不暖無氣之人。此乃亦然,佛法縱靈,不靈偏廢自力之人。若無自力,將何用功修行。若無他力,從何定心立足。如魚在水,方能安身立命,去住自由。自力他力,不隔纖毫,設或離之,兩失其用。因是所謂自力他力,而不可偏廢也。如是對他分別說明,彼乃欣然信受,不生一點疑惑耳。復見有等行人,誤會更甚。因見彌陀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便擬凈土法門,容易之極,有了信願,隨便念佛,臨終仗佛接引,決定往生,下品總穩。及見十六觀經雲,十惡五逆,臨終十念,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因是對於自己身口意,隨緣放蕩,少加檢束,少加覺照。屢常造業,作已無悔。或曰,某也念佛隨便,沒有兩年,但信願真切,臨終瑞相頗好,皆得往生。因是對於自己凈業功行,全不注意。雖則念佛,多虛少實。不問功夫得力不得力,腳跟立穩未立穩。隨其泛泛遊游,不覺漸漸衰老。及乎大限到來,惡疾臨身,醫藥罔效,救濟無術。呼爺叫娘,呻吟床席,病久延長,不知休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若有愧之人,到此自生悔恨,方知昔日健時,念佛功行,自不努力。是以到了今日,受用全不得力,業障現前,心難作主,顛倒糊塗,了無依靠。佛雖慈悲,莫能度我。直至到了糊塗之極,雖有旁人助念,自己不覺不知,渺渺茫茫,漸漸而去。惜乎當生了生脫死之行,只成後世遠因。若無愧之人,遇著自己痛苦難受,反生毀謗。謂佛法騙人,我不信矣。設有勸其念佛,臨終感佛來迎。則曰,我不見佛在哪裡。因此毀謗三寶之罪,死後定墮惡道,嗚呼惜哉!只因當初一念誤會,終不知返,竟使當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直至成佛、永受妙樂之無上善因,而反招成百劫千生,三途受苦之惡果者矣。今乃按其原因,豈非皆由當初一念誤會,終不知返。不解自他並顧,能所相成,執一廢一,自欠修持,而反怪佛法騙人之所失者乎。拙因出家以來,經歷有年,目睹耳聞,終身不忘。屢思念及,心驚毛豎,垂淚沾襟,慚惶何及。因此始知信願二字,只可以為先導,不可當作實行。所謂信願如眼見,念佛如足行。是以古人判信願而為慧行,持名而為行行。所謂慧行者,如己所知所見也。所謂行行者,必須足行方能到彼也。讀此更加明確,而大有據矣。若自不努力修持,漸漸腳跟立穩,待佛來迎。單靠少許信願,臨終仗佛接引,帶業往生,終非穩當。雖則不免其人,非屬人人可得,千萬之中,難獲幾何。除宿種蓮因,已得深厚栽培者,方可不在此限也。歷觀古人,臨終瑞相昭著,令人可見可聞。坐脫立亡,任隨其意。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者,莫不皆由三不思議力中,共相成就之所得來也。因是所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不可偏廢者,而蓋此深妙意旨也。願諸凈侶,留神思惟,依法熏修,共入果海。法門幸甚,同倫幸甚!(瞭然法師)
◎最後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往生。所以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一生都沒有遇到過佛法,在臨終時候遇到善友勸他放下,勸他念佛求生,他聽了馬上就接受,馬上就放下,都能往生。(凈空法師)
◎你到醫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就曉得,有幾個人臨終時頭腦清楚。我們能保證自己,將來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顛倒,不省人事。在這個時候,助念都靠不住,所以不能存僥倖的心理。還有一種,就是意外的災難突然發生,驚慌失措,這樣走的人,決定不能往生。幾個人在大難來的時候,他的心是定的?果能不慌張而若無其事,則此人能往生。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定力?實在不容易。這些功夫都是在平時鍛煉、修養,到時候才管用。不要把這個事情看得太簡單,看簡單會把這一生耽誤,空過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所以發心非常重要。(凈空法師)
◎我們宣導的重點要在一向專念。一心不亂是功夫,我們勉勵大家往這個目標趨近,但是入門決定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非常重要。(凈空法師)
◎「彌陀本願攝受」是盡虛空遍法界,他的「威神加持」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今天我們不能被他攝受,不能被他加持,障礙在自己,不在他,就是我們沒有做到「發心念佛」。真正做到,障礙就沒有了。你就曉得這四個字多麼重要。(凈空法師)
◎我們現在念佛沒有嘗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彌陀佛想到別的東西去了。這個不要緊,這是功夫不得力,繼續努力地去念,要繼續努力,要認真,凡是障礙的東西,統統要捨棄。換句話說,要專心,要一心,要清凈心,要真誠心,要恭敬心,這樣去念,你念個半年,在一般講需要半年,就能嘗到味道,法味嘗到之後,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堅強,所以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預知時至,是可以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說老實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專念。最怕的就是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說的,念佛最忌的是夾雜。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壞在夾雜上,簡單講就是不專心,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還要看別的經,,這叫夾雜,所以你功夫不得力,這是一定要曉得。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雖然說一切法門,我們要曉得,他所說一切法門是誘導大眾,換句話說,都不是正說,是方便說,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說是什麼,正說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凈土,這才是正說。所以說《華嚴》拐彎抹角,費那麼多事情,到最後還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經過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訴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謂「難信之法」,就難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曉得佛菩薩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種種方法誘導,讓我們入這個境界。所以真的入這個境界了,明白了,對於佛菩薩的恩德才生起感謝的心。不是這樣委曲宛轉,怎樣能夠認識?怎樣能夠死心塌地去學此法門?唯有此法門,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門,這一生在佛門種點善根而已,來生還照樣搞輪迴。(凈空法師)
◎起心不曉得念佛,是「迷」,就開始迷了。你要問,我幾時迷的?把阿彌陀佛忘掉就迷了,你幾時忘掉就幾時迷了,你幾時想起阿彌陀佛,幾時就覺悟。凈宗修學實在是簡單容易。什麼叫迷?什麼叫悟?你一念有阿彌陀佛就悟了,一念沒有阿彌陀佛就迷了。所以,希望你常常覺悟,不要常常迷,一天到晚念念要有阿彌陀佛。這法門快速,確實可以念到把妄想念掉,業障消除。什麼是消業障?妄想就是業障。業障怎麼消掉?妄念少了,佛號多了,不念,佛號也現前,就是業障消除了。心中常常有佛號,就是善根福德現前。(凈空法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凈業,凈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趣,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何謂重心?我輩修習凈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凈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凈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凈業,凈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凈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凈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凈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凈業者之標榜矣!(徹悟大師)
◎近代天台宗大德諦閑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偏偏不容易念。極樂世界,哪個不願生?可是少有人往生。這主要由於念佛的人不懂訣竅。念佛的訣竅就是個「死」字。有個「死」字在心頭,對外界環境自然冷淡,情愛也會減輕,名譽、金錢、權力在「死」面前都幫不上忙,知見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離依靠什麼?孤魂受業力支配哪有自由?這時候不見彌陀,可能遇見惡鬼;不生凈土,可能投生驢胎馬腹。作這樣想,念佛就有緊迫感,就能至誠懇切,就容易相應。(昌臻法師)
◎勸世偈: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善導大師)
◎奉勸諸位,切莫再去搞這些人我的是非之見,只須依照古德的一首名偈修去便好:「修行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一個人修道,先把自己肯定下來,此心不再動搖,有如鐵鑄一般。自己用功,自己念佛,自己境界,自己成就,都是自己造的業,好與不好,自己明白。只要一條大道,一直走去,管它那些是非論辯作什麼!請看:龍樹菩薩所作《大智度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三惡道,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凈土。」 (南
◎在這一生修學的期間,勢必要斷絕外緣,這一點很重要。凡是在念佛堂念佛,將來不能往生,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他外緣沒斷,這個心一面念佛,一面還繫念著外緣,這是障礙。臨命終時,再一念攀緣到外面境界,那就又是旋出旋入,這非常可惜。要避免這一重的障礙,必須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平常要下這個功夫,統統放下,不要再放在心上。心裏面只有一句佛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關鍵就在此地。(凈空法師)
◎老實念,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念佛。除了用腦的工作要思考,我們把念佛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馬上念佛。工作若是用體力,不用思考的工作,可以一面念佛,一面工作,不相妨礙。行、住、坐、卧,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真正把煩惱念掉,把無明念掉,這就是寶。(凈空法師)
◎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心裡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要。吃飽了,穿暖了,什麼都不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能這樣念三年五載,禪定得到了,念佛三昧成就了。所以,人家站著走、坐著走,就是這個道理。(凈空法師)
◎念佛人,臨終三疑,不生凈土。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難往生。二者疑我雖念彌陀,或有心愿未了,及貪嗔痴愛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接引。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人,切要諦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經雲,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慈照法師)
◎由是念佛常行精進……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時人命何止在呼吸間!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但覺佛尚未念好為憾。愈後,與一緇友朝江浙諸山,至蘇(蘇州)謁師(印光大師),稟告病危時心理。師聞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師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決定往西方,我決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
◎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凈土。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走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優曇大師)
老實念佛 莫換題目
般若篇——凈土篇
◎現代人福報太大了,反而有障礙,成見太深,聽得太多,看得太多、太雜、太亂。本來只有一個煩惱障,現在搞這麼多成見,增長所知障,還能開悟,還會有成就嗎?不可能,學得愈多,所知障愈重。所知障天天增加,知道的事愈多,煩惱也愈多。我們每天增長的是煩惱障、所知障。現代人因緣具足,可惜的是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成就反而不如古人。古人沒有這麼方便,接觸不到,非常單純、老實。有人一生就跟一位老師,《高僧傳》、《語錄》、《居士傳》里有記載。一位老師領一條路,所以他的成就快速、容易,三、五年開悟,根性鈍一點的,十年、二十年開悟。我們現在學佛,愈學愈糟,就錯在「成見」太深。必須將成見「一掃而空」,讓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我們什麼時候達到「本來無一物」,就是法器。佛門講「法器」,是指有資格接受如來大法的人。若心裡有一物存在,不但老師無法教你,佛也無法教你。(凈空法師)
◎怎麼會有六道輪迴的這個說法?實際上六道輪迴是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情。六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他的空間維次不相同。現在科學家知道,確確實實這個不同維次空間存在,而且在理論上講是無限的,空間維次是無限的。確實被證明存在的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六道是怎麼來的,就是空間維次是怎麼來的?空間維次怎麼來的現在科學家也沒有說出來。他是講空間維次,在佛法不講空間,佛家講「法界」,法界就是他們講的不同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佛說從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是從這個地方產生的。(凈空法師)
◎現代科學家已經明了沒有物質存在,所謂物質只是波動的現象而已。佛法講物質現象是從哪裡來?由不覺心動而來。這是心波的現象,比電波、光波更微細,比電波傳達的速度更快。電波與光波,一秒鐘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而心的波動,一念即是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不可思議。現代科學家尚未發現心波,但已經知道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相,即是此波動的相續相,它確實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凈空法師)
◎科學之研究始終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他們是由意識心中變現出來。意識心的功能很大,能緣虛空法界而緣不到真心,換言之,虛空法界的根源他們沒有辦法緣到。科學的理論用動,而佛法用靜。佛法不需要外界幫忙,只憑內心的定功即能看到事實真相,這種境界乃是「入佛知見」。(凈空法師)
◎實相,哲學家稱之為本體。佛在大乘經中解釋說,從體上講「無相」。宇宙萬法如何生的?世界如何來的?動植物如何有的?都是由一個根源生出來的,這個根源即是本體。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均探討本體問題而未得到結論,有所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唯識諸說,佛在三千年前已在大乘經中說出來了。佛說萬有的本體是心,天地萬物皆由它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一個,所變的無量無邊,這就是大乘經講的真如本性。這個真心無形象,無色彩,非過現未,非香味觸法,但它是有,不是無,佛法常用一個「空」字形容它。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講現象,空講本體,空是能變,色是所變。諸位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一定有一個能現夢境的東西,比作心性,夢中現的境界是色相,是由能現的體變現出來的。色相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所以心叫真心,性叫本性。相是假的會變的,能現相的體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有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凈空法師)
◎佛法講物質,它是講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就是說明物質有四種特性,所以它才能夠變現萬法,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地大」,它是一個物質,雖然很小,它還是有體積,地是有體積的物體,所以地是代表它是一個物體。「火大」代表它有溫度、能量。「水大」代表它有濕度。我們現在講帶陽電、帶陰電,佛經講火大、水大。「風大」,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最基本的物質有四種特性。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物象沒有不變的、沒有不動的,一切物象都是在那裡變化、變動。為什麼?因為它組成的基本粒子是個動相。從這上面來看,一切法是空相,萬法皆空,這是講分析空。科學家今天所觀察出來是一種分析空,分析到最後都是一個基本粒子。佛法更深入去觀察,基本粒子是從哪裡來的?從法性裡面無中而有。無中能有,有又能歸於無,所以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精神能夠變物質,物質又可以化為精神。決不是今天所講的質能互變的質與能,那是物質之能,不是真如本性之能、精神之能。精神之能可以能夠變成質能,質能可以變為物質,這一層,科學家還沒有發現。所以從一切法的本體去觀察,它是一個空相。如果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空相,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多,你的煩惱沒有了,你的分別、執著沒有了,心能夠在境界里呈現出清凈平等。佛的心是清凈的、平等的,他從哪裡得來的?他知道法的總相。怎麼會得清凈?一切法里,他不執著、不分別,他曉得一切法原來是一樣,沒有兩樣。一切境界沒有好醜,同是基本粒子造成的,造成的原料是一樣,所以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平等,平等心從這裡起的,心平等,當然就清凈。這是第一種智慧,這一種智慧,阿羅漢就得到了。佛法所追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切智現前叫做「正覺」,真正覺悟,正確的覺悟,對於宇宙人生不迷,正確的認識,稱之為正覺。(凈空法師)
◎一切法形象上,千差萬別,如果仔細觀察,並無差別。在差別裡面看出無差別就是「如」,「如」就是一樣的意思。看出一切相有差別,那是錯覺,看出一切法無差別,則是真相。現代科學家,看到一切相是分子結構,分子是原子結構,原子是電子結構,看到最後,完全一樣,一切法平等。大家把鑽石看得很寶貴,一塊石頭不值錢,就沒有人瞧得起,科學家看它們是平等的,只不過是原子結構排列不同而已,其實是一樣的,看到的是真實,真相是平等相,凡夫看到的差別相、虛妄相,都被虛妄相所欺騙。科學家所看的不是純真,是接近真、相似真,看得不夠深,但比我們高明太多。再要深入,原來相就是真如本性,這要法身大士才能看出。千差萬別的相,是自性變現的,就像前面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差萬別的金器,體都是金,從體上看,平等一如。眾生與佛平等,一切萬法平等,都是自性變現的,就從相上見到性,這叫諸法如義。一切法的體性、相狀、變化過程,這些法「無實無虛」。「無實」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十法界依正莊嚴絕不是真實存在,都是無常,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看到的,那是短暫的相續相。年歲長一點的人、閱歷深一點的人、頭腦冷靜的人,世間一切法,你仔細觀察,就跟佛說的一樣的。我們少年時期的玩伴,短的一兩年,長的十幾年,沒有了,無常啊!長大以後,踏入社會,我們的同事、朋友、長官,相處短的一兩年,長的十幾年,也沒有了,就像流水一樣,它不住啊!一切法的真相,就是這樣,所以相在面前,可受用,不可執著。現代人說:留念。不可以留念,沒得留念的,怎麼留念?再過幾年,自己也沒有了,即使留在歷史裡,將來地球都要毀滅,世界都要毀滅,留到哪裡去啊!一場空啊!處心積慮要在歷史上留名,歷史也無常,你留什麼?白費心機,還是妄想、執著。所以要知道事實真相——「無實」。「無虛」是沒有虛假的,無虛是性。佛教我們要見性,見性就無虛,不見性則無實。六道、十法界無實,一真法界無虛。一真法界在哪裡?《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報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相無常,一真法界的相真常。佛教我們要取的是取一真法界,要舍的不但舍六道,十法界都要舍掉,實在說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我們在這一生中能辦到嗎?幸虧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能幫助一切凡夫都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為一切諸佛所讚歎,勸我們念佛,求生凈土。我們雖然讀經、探討經義,如法修行,可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事理的真相,卻一無所知、一無所見。佛菩薩在事相上,跟我們一樣,他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我們也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為什麼佛菩薩能見到事實真相,而我們見不到?能見到的人,常生智慧,見不到的人,則常生煩惱。見不到的原因,就是心有所住,不知道一切萬象的真相是無實無虛,這是修行不能證果的關鍵。一切法都是無實無虛,因為無實,不能執著;因為無虛,要認真去做,不可以不做。「無實」是體,「無虛」是從事上講,從相上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話非常有味道,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吃飯都是佛法,起心動念,一言一笑都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這個味道就很濃很濃!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為法是無實無虛,一切諸法平等一如。要切實體會,體會淺的,所謂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這是解悟;體會深的,證悟,什麼叫證悟,是把這一樁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證悟,也就是「雖廣修六度,而一法不執」,這就是契入境界。「廣修六度」是無虛,我們真做,就是快快樂樂地過日子,積極快樂地生活,一點都不消極,積極地、快樂地在生活,這是廣修六度。雖廣修六度,知道萬法一如,當體即空,決定沒有執著,也就是說,決定沒有憂慮牽掛,你有憂慮、你有牽掛,就是執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對人、對事、對物,心都清凈,都無牽掛,都無憂慮,這是無實。如此,與世尊所講的「無實無虛」的教義相應。(凈空法師)
◎「通達一心」這是佛法的精華,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盡虛空遍法界不離「一心」,但了一心,因果執著。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必須細心體會,才知道清凈心中本無菩提可證,亦無凈土可生,於無生、無證之中,方便莊嚴,如夢如幻,一剎那頃,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謂「通達一心」。因為離此一心,別無因果,但能通達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達一心,則能入佛知見,入佛境界。佛法所求的是真實智慧,唯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般若」就是真實智慧,般若經的結論就是《心經》末後所云「無智亦無得」。佛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明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性」是空寂的,雖然空寂,它能現「相」,能起作用,但是所現的「相」,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生生世世的全部活動,儘是幻有,不是真有。這種現象不僅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現在發現一切萬物都是由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夸克所組成,這種分法就像佛經里講的微塵、色聚極微、極微之微,分到最後就是所謂的「鄰虛塵」,不能再分了。此種基本粒子存在的時間極短暫,不只一剎那九百生滅,這使我們了解佛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說明所有一切現象皆為幻有而不是真的,也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相,是空相,即《心經》里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門速度,拍攝快速飛行的飛機,所看到的飛機是靜止不動的,若連續拍攝,會覺得飛機逐漸移動,而看出它是相續相,不是真實的,從此可以領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了「萬法皆空」,「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完全符合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萬法皆空」,心想不空,這就是「因果不空」。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在般若經上為什麼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萬法的體、相、作用皆空,所以教你「應無所住」。「相」決定不會消滅,但是它剎那剎那地變化,這個變化的主宰就是業因,現的相就是果報,業因果報剎那不停地變化,因此這些現象相續而生,所以佛教我們「而生其心」。通達這個道理,則無論在十法界的任何法界,他的心是清凈的,心是定的,決定沒有是非人我,決定沒有貪嗔痴慢,這樣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超凡入聖,如是而已!(凈空法師)
◎若以光速計,則光行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一公里有一千公尺,則光行一公尺的速度是三億分之一秒。一秒鐘的三億分之一,以此速度走一公尺,一公尺還是相當長的距離,一公尺有一百公分,光行一公分,即三百億分之一秒。諸位切記,光速三百億分之一秒行一公分,一公分還是很大的距離,可以看得很清楚。依此類推一公釐,十分之一公釐,百分之一公釐的光速,就能領會佛經上講的「不覺心動」。這樣速度的心動,我們如何能覺察!佛說「不生不滅」,我們承認確實是「不生不滅」;「生滅同時」,它也確實「有生有滅」,只是生滅的速度太快,一出生立刻就消滅了,前念滅時,後念即生。從這裡才體會得「不覺心動」的速度之快。所有一切萬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是「心的波動現象」變現的。我們從這個例子略能體會佛在經上講的「無始」,沒有開始,「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才明了佛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就是「妄念的轉變」,因為妄念不空,所以波動變現十法界,變現無量不同的現象,不同的現象就是不同的妄念。不同的念頭變成不同的現象,相同的念頭就變成相同的現象,念頭是「因」,變出現象是「果」。因果不空,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即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循環的相續現象」。有沒有實在的存在?沒有!確實是一點實在也沒有,如夢幻泡影,萬法根本不存在,它是生滅同時。明白了何以現這些法相,一切法相根本就不存在,若存在就是真的,不存在就是假的,於是真相大白,這樣才能徹底放下。若還有一個放下的念頭,還是假的。身是波動的現象,能把「身」放下,「我」也放下,不再以為身是我,才得入門。身見破了,沒有我見,當然就沒有我所,世出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所有的,沒有「我所有的」,沒有「我執」。這些是「名相」,其實修行人不著名相,名相也是假的。(凈空法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不但無我,也無法,法也是因緣生,也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相續的現象」。無我,才能真正把我放下,從根本處徹底放下。「我」已捨棄,哪來的「我所」?五欲六塵是我所,也放下了。沒有我,還有誰貪戀五欲六塵?當然徹底放下。世間所有一切典籍確實沒有這種說法,唯有佛法說得詳細明白,因為這個現象是佛與大菩薩親眼所見的。世間人沒有這麼深的定功,心沒有那麼細,所以見不到真相。好比我們看電影銀幕,確實是一張張影片在那裡放,粗心的人沒看出來,好像都是真的事在那裡活動。如果眼光敏銳、細心的人來看,便知一張張的幻燈片在替換。性就在相上,性相是一,不是二。只要心裡不著一切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著相,金就見不到了,只見器了,因為只見到相,而忘了它的本質。其實相就是性,至於見不到性,那是因為沒有見到真相。真相是一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確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凈空法師)
◎佛在大乘經里常說「萬法唯心」,《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觀經》上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些話意義無限深廣,貴在能真正體會,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則受用無窮。佛菩薩是用離念的真心,一切不著相,法爾任運的顯現境界,所以對於現象的所以然,真實的相狀,了解得十分透徹。科學家們還是用意識心,雖然他也有相當的定力,仔細觀察,但不免還是落在意識的範疇里,換句話說,沒有離開心意識,也就是我們在經典里常講的輪迴心,所以縱然觀察得非常微細,他沒有辦法了解其所以然,依舊不能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指掌握六道輪迴,掌握十法界,這是說明科學跟佛法的確有非常接近之處,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了解事實真相的目的,就是能控制環境,主宰環境,我們在大宇宙、小宇宙中都能作主宰,佛法之目的確實如此。學佛徹底明白真相,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不執不著,所以他現前的生活就幸福、自在、美滿,無論想法、看法、做法、說法,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事實真相是相有、體無,所以,在相上他有種種的享受,但是不執著,不執著就與「體」相應,就與「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應。因此,他享受幸福、快樂是正面的,而沒有負面的。世間人在形象上能得一點享受,但是付出的代價非常重,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不了解一切法體空,在這裡生分別、妄想、執著。佛法跟世法差別就在迷、悟之間,一念覺悟,徹底明了就是「佛法」,所謂「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萬法皆如,一切皆是」,就是這個意思。(凈空法師)
◎我們凡夫執著時間是個定法,其實時間不是定法,時間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我們俗話常講,人要是逢到歡喜、喜事的時候,覺得這個時間好短!如果遇到苦難的時候,度日如年。可見得這個時間哪是真的?不是真的!《華嚴經》上說「念劫圓融」,可以把一念展開為無量劫,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凈空法師)
◎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芸芸眾生都是它現的。為什麼有十法界?為什麼有不同維次空間?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心錯用了,心要是正用,只有一真法界,心錯用了。怎麼錯用?心裡頭夾雜著無明煩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產生變化,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但是你要知道,無量無邊的法界還是一法界。無論是正用,無論是錯用,總而言之,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是真相,這是世出世間的真相。幾個人明白?明白的人心安理得,得大自在,佛法里常講,「解脫」。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你天天被煩惱所轉,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轉,你是苦不堪言。(凈空法師)
◎佛常用夢幻作比,夢中有現象,夢中也總有自己,除自己外,有山河大地,樓台殿閣,諸多人物。夢中境界從何而來?夢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其它景象也都是這個妄心變現出來的,因此可以領悟到整個的夢原來就是自己,全夢即心,可以肯定,我們現在正在作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山河大地皆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除了真心本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佛與大菩薩對此事實認識清楚,證得法身,所以他對眾生是一律平等對待,因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不談什麼條件。佛菩薩對於眾生是自己對自己,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凈空法師)
◎相分是由見分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這是事實。這個「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是假的,而「空」是真的,所謂真空。我們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眼前這些法,從理上講是空的,從事上講是有,擺在我們面前,有啊,有是假有,是假的不是真的。這「真」、「假」怎麼個說法呢?永遠不變是真的,如果它會變,那就不是真的,所以「空」是永遠不變,所以叫真空。「有」呢,一切現象都在變化,我們人很顯著的變化就是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可以覺察出來的,其實細微的變化,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剎那剎那都不停啊,所以它是在變化的。至於植物,經上講有生、住、異、滅,礦物,甚至於星球有成、住、壞、空,這都是我們能理解,能覺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統統是在變化,既然都是在變,那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有」,佛稱它為「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啊。但是諸位要知道,佛家所講的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把空、有分開來,那就大錯特錯了。「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就在「真空」裡面,「真空」是體,「妙有」是相。這個道理明白了,幫助你舍離一切執著。執著從哪裡生的呢?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可以得到,這才執著。搞清楚了,才曉得原來什麼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樣都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那還有什麼好執著的?自然就肯放下了。真正放下了,那個真的、永遠不滅的,你才會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講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為什麼叫它「真空」呢?因為它沒有跡相,眼看不見;沒有音聲,耳也聽不見,甚至於我們連思惟想像都達不到,我們的六根,對它完全失去了效用。它確確實實存在,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所以什麼叫「成佛」,你見到性了就叫「成佛」。盡虛空、遍法界,自己做得了主宰了,自己做了主人了,這叫得「大自在」。(凈空法師)◎宇宙本體為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法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宰。(凈空法師)
◎「正因佛性」即一切眾生之本性,一切有情無情,包括一切動植物礦物皆有,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體,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華嚴經》云: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因為一切法性體同,故為同一法性。(凈空法師)
◎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諸法皆由此變現而生。(凈空法師)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顯,故不分別不執著,隨拈一法皆是本性所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凈空法師)
◎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因為佛見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我們何時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見一切眾生皆善,自己才是純善。(凈空法師)
◎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沒有煩惱,這就叫佛。(凈空法師)
◎何謂真心?離心意識謂之真心。何謂離心意識?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凈空法師)
◎佛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從這一句我們看到,佛說的心量。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後面講胎、卵、濕、化,就不必提了,這個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講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一個大千世界,那個心量多大!這是我們學佛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心量小不能成佛。佛和眾生的差別,就是他心量大;我們成不了佛,就是心量小。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能成佛;我們今天這個心量,點點滴滴都要計較,要分別,要執著,怎麼行?所以一開端世尊就教我們將心量放大,要為一切眾生之類。眾生的類別,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不僅講有情眾生,他沒有說一切有情眾生,沒有加上「有情」,則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其中。講有情是指動物,無情有植物、礦物,可見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我們生活的範圍。我們在這個範圍中怎樣過生活,學佛無非就是學這個,這是很現實的,絕不消極。學佛就是學在這個大環境中,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過生活,過得幸福、快樂、美滿。這是佛法,大乘佛法,就這樣發心。(凈空法師)
◎心量小,大法也變成小法;心量大,小法也變成大法。心量大,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凈空法師)
◎利益眾生是真正利益自己,自己得大自在啊!所以心量要大,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凈空法師)
◎知道眾生同體,我們對眾生有一份特別親切之感,一切眾生不是外人,是自己心性所變之物,同體,因為同體,慈悲心就生出來。清凈平等是從當體即空生的,大慈悲心是從同體上生的,「則不知不覺,我執自然化去」,能常常這樣觀照,我執、法執不必刻意去斷,自自然然就化掉了,所以這是大而化之。(凈空法師)
◎僧曰:「我今告汝,汝當諦聽。汝今朝之身乃過去善惡妄念二因合成,非汝法身也。汝之法身,即如來之體,本來空寂。今朝此身皆過去作善作惡所種之因結聚之果所現之身,故此身名為業果報身,一切善惡諸業皆以此身而受報。善惡業之輕重不同,報應於六道輪迴之種類亦不同,故有富貴貧賤之不同。作善者,受輕業;作惡者,受重業。輕業距佛果近,重業距佛果遠。作善事之上品人報應結果升天堂成仙人,天堂一切乃善果享受。作惡事之下品人,報應結果入地獄成餓鬼,地獄一切乃惡果享受。作善之人種善因故結善果,作惡之人種惡因故結惡果。此二因皆起於善惡二種妄念。菩薩觀今朝之身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長住如來體性,不隨善惡二因所轉,故不結二果,脫離輪迴。菩薩慈悲眾生,無災、無難、無有業障,發普度眾生之心,成就方能普度,故結成就之果。菩薩不斷慈悲普度心,為度眾生故。」(僧題和尚)
◎我們修學大乘,目標在如何能會相歸性。「性」是一,「相」是森羅萬象,很多。怎樣能將「多」歸成「一」?一就是性,心性。「會相歸性」,就是在相上見性,只要不著相,相原來就是性。所以,只要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哪一法不是真性,哪一法不是實相?由此可知,我們在相上見不到性,就是因為著相,執著法相、分別法相,錯在此。因此從性上講,沒有生,沒有不生,生與不生說不上,所有一切相對待的都說不上,這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凡是說得出的,都是相對的,離開相對,怎麼說法?不但不能說,也不能想,一想,想的對面有個無想,就是相對的法,想與無想都沒有,才能見到性,才能見到實相。事上雖然認真努力不疲不倦地做,而心裡若無其事,根本就沒有想這回事。我們學佛,就學這一點,可是我們學不來,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總是起心動念,不可能心裡若無其事,還認真努力將事都做好,我們很難想像得到。這種境界要慢慢學習,就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從這些地方學習。天天要穿衣服,天天要吃飯,學不著相,學若無其事,這才是真正的本事,這是清凈。若四相具足,我、人、眾生、壽者,則心不清凈。自己若無其事,這是清凈。「但驀直如法行去」,一直這樣做,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有妄想執著,就對了。「是人心中初不自以為信成就,初不自以為心清凈」。這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態,真清凈。(凈空法師)
◎「義在言外」。佛每用一個名詞,皆是啟發我們的悟性。分別執著的具體顯現,就是「成見」,心裡有成見,已經有個標準,有個框框在,不合適的,他不接受,這就沒有法子。不但聽經、看經如此,在生活上、工作上,一切活動里,都要懂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心緣相」就決定沒有成見,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地接受,這才能觸動悟門,讓人真的開解領悟。一有成見就不行,特別是大乘佛法,最忌諱的就是這一點。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就得受用。可以從這一面體會那一面,就是不著相,透徹了。(凈空法師)
◎佛是教我們斷煩惱、開智能,而念念都有「我」,這是煩惱、生死以及一切病痛的根源。如果能將我看淡,日子就過得很幸福,就會很快樂。必須對佛法真正深入的人才能懂得,才同意佛這種說法,肯定佛講的道理確實沒錯。(凈空法師)
◎我們都把身體當作「我」,我從哪裡來的?父母所生的。父母真能生嗎?父母如果真的能生,喜歡生多少就可以生多少,那才是能生。為什麼有的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小孩?反之,有些人不要小孩,偏偏生一大堆?仔細想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父母並不能生,父母只是緣,另外有因,「因」遇到「緣」就結「果」。(凈空法師)
◎相隨心轉,修清凈心轉業力,我們身體的病痛是業報,業消了,病也就沒有了。病、老、死都是業報,業轉過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我們相信佛的話。拿治病的錢多做一點好事,多做一點功德,非常之好。人心清凈了,相就清凈,身就清凈,不會有病痛。有病是業障,要懺悔業障,業消時,什麼病都沒有,相貌變莊嚴,身體體質也改變了。修慈悲心,相貌就好看、就慈悲;修清凈心,相貌就清凈,身體也清凈。這真正懂得養生之道,將來不生病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空法師)
◎不要想自己,想自己沒有好處,人常想自己,就將自己想老、想病、想死了。念念想光大佛法,念念想利益眾生,念念想別人,沒有自己了,誰老、誰病、誰死?都沒有!因為有我,才有生老病死;沒有我,生老病死誰去承擔?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空了,生老病死就沒有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這是徹底解決的辦法。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這是偏見,是執著,不是智慧。(凈空法師)
◎要想到人有生當然就有死,不必怕死。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去,來的時候沒有帶一樣東西來,死的時候一樣都帶不去,你真正了解這個道理,真正參透了,你現在這個心就清凈了。(凈空法師)
◎一切法,包括身體,都是變化的,都是無常的,夢幻泡影。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了。
◎佛所有一切法是破執著。「一切法當體即空」,連自己的身相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觀念的好處很多,最起碼能不生病。「當體即空」,病在哪裡?沒有病。另一個好處是年輕,縱然功夫不夠,也不容易衰老。憂、悲、老、病、死皆因有「我」這個錯誤觀念,認為外面東西都是實在的,才惹的麻煩。若真能放下,憂、悲、老、病、死皆沒了,真有好處。不僅生活在此,生活在盡虛空遍法界皆得自在,無不自在!(凈空法師)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人要是真正了解真相,活得多麼自在、多麼快樂。沒有得失心,今天賺了很多錢,也不會歡喜,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賠了錢,被人騙了一大筆,笑一笑,也是假的,沒事。這怎麼不開心,怎麼不快樂!所以人就不會老。若天天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憂能使人老。沒有憂慮,人就不會老。若想得太多,憂慮太多,不但使人老,還會帶來許多疾病。心地清凈,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多快樂。得失與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勉強叫你做,事實如此。若說有關係,是自己錯解了,不是事實。確實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與事實真相就相應,相應就自在,就無障礙,「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凈空法師)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老、病、死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都是因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因為「我」才有這些東西,才有這一大堆的問題。「我」都沒有了,這些東西全都落空了,全都沒有了。轉變在一念之間,問題在你會不會轉,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不知道這些事實,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會轉了,就大自在了。(凈空法師)
◎般若就是離一切相,你懂得離一切相,那你就有智慧了。為什麼?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心永遠清凈,心不會被外境所污染,這是智慧。世間有不少人修一切善,他不知道離相,修的善很多,心不清凈,心裏面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心不清凈沒有般若,縱然是有觀照而沒有般若。般若是佛母,一切法從般若生,我們不能離開。我們學佛,尤其是學金剛般若,目的何在?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這就是金剛般若,我們真的得到受用,真的得到好處。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離相修善,穿衣吃飯都不例外。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規規矩矩、如理如法,這就是善法,這就是智慧。你肯做、肯堅持,那就是高度的智慧,無論有人看見或者沒有人看見,絕不改變樣子,這叫做觀照,觀照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因觀照功夫得力,這才能夠證入實相,這是修行裡面的總綱領、總原則。(凈空法師)
◎佛法要在生活當中行,不是在口頭上念的,口頭上念不能成就,要做出來。果然做出來,你身心清涼自在,天天智慧增長,法喜充滿,得無量的受用。不是叫你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幾萬聲佛,念累死了,還是打妄想,還是生煩惱,那樣學佛沒用處的,不能成就的。要學會觀照,用佛說的話對照、指導自己的言行。(凈空法師)
◎常常保持著清凈心,清凈心是真心,也就是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一念就是實相,第二念就變了。諸佛菩薩能夠永恆保持第一念,我們凡夫保持不住,第二念裡面就有分別、執著、妄想,那就不是實相。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就是實相,就是真懺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量劫所造就的罪業也是夢幻泡影,覺了就沒有了,不覺,在三途六道里決定有果報,沒有辦法避免,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換句話說,你只要有念,有我、有人,只要有四相,善惡果報你就得要受;四相沒有了,這個我就沒有了,苦報,我沒有了,誰受?沒得受的。只要有我,你就夠受的,你有得受的,所以,「我相、我見」不能不舍,不能不離,不離,三界六道就有得受的,受不完!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得要受。(凈空法師)
◎我們要把觀念改正過來,使自己起心動念,念念皆與佛法相應,也就是與自性的性德相應。這一點特別要了解,否則能得到的受用,就打很大的折扣。若不了解,所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東西;如果明白了,聽到釋迦佛講的,是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迷惑顛倒,性德沒有能夠顯露出來,借著釋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們的性德都引發出來了,其受用不一樣。(凈空法師)
◎道怎麼修法?「須先斷惑」,決定不迷惑。什麼是不迷惑?決定不為外境誘惑,常記住佛在《金剛經》的教誡,如果境界現前,心裡動念,順心的起貪心,不合己意的就討厭,這就動心了,心才動,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平,就不動了。斷惑的好方法就是怎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經文很有效,最好寫在時刻看得見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一忘立刻就迷了,迷得很快,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迷惑,要斷惑。(凈空法師)
◎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起了貪心,境界現前了,就想到經上兩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貪心就沒有了,立刻對治,就管用。看到不順眼的人、不順眼的事,嗔恚心生起來,馬上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難分難解的事,繁雜得不得了,馬上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立刻就平了。這就是觀照,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用得上,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中,用這個方法保持你的清凈心,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你在境界里不迷、不邪、不染,這個人生真有意義,真有價值,沒有白過,沒有空過,你的生活會非常充實,怎麼不快樂,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凈空法師)
◎「總之,性真實,相虛妄」。「性」是能變能生,「相」是緣生之法,是波動現象。一切境界中,真實性在哪裡?就在一切境界中,離了相就證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若要「證真實性」,須在相上證;你要證平等性,須在極不平等的境界里證;你要證清凈心,須在一切污染境界里證清凈心。可見清凈處在污染處證,平等處就在極不平等處,是一不是二。在這裡證得一,就清凈,就平等;離開這個境界,到哪裡修,到哪裡證?所以,我們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日常生活中就是最好的道場,生活方式沒有改變,日常工作沒有改變,在這裡就得清凈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覺之心,就成菩薩、成佛,每一個行業都是佛菩薩。「於一切境界,不著相而歸於自性,乃為真實」,般若會上講的主題、總綱領、總原則就是不能著相,決定不分別、不執著。「觀照純熟,當體即空」,這是觀照功夫得力。初學自然不得力,境界或有或無,有的時候提起,再過一會兒又忘掉,初學的人總是不免功夫或斷或續,但不要怕,起步都一樣,我們是這樣,別人也一樣,現代人如此,古人也一樣,即使是諸佛如來在因地,當初也與我們一樣,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要常常提起,因此早晚課就很重要,早晚養成習慣,縱然有時忘記,到時候就會想起來。早晚課養成提起觀想的習慣,若功夫得力,則煩惱妄想、錯誤的想法、看法少了,我們的想法、看法更合經上講的,逐漸趨向一致,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真正能體會萬法皆空,心就清凈,這是觀照達到效果。「照住」就是得定,因為有高度智能,看到一切法,相有體無,在相上可以受用,因為體無,決定不執著,體是空的,執著它幹什麼!有受用而沒有副作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一切法是因為有念才有,不但身體、健康與人的念頭有密切的關係,完全成正比,若擴大,我們的依報環境居住環境,大則地球,更大的太空,許多的現象,包括天文現象,與我們的念頭也有密切的關係。你不要以為,地球那麼大,太空更大,與我根本不相干,那就錯了。我們起心動念引起太虛空都會產生變化,只是我們的念頭不太強,變化比較弱而覺察不到,決定有影響。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其影響的範圍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沒有影響那麼大的範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這裡動一個念頭,為什麼他會曉得?因為我們的念頭像電波一樣,已經傳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頭的生滅,就是波動,不生不滅,波就不動,不動是本體,動是現象,相與體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與波一樣,不動時稱之為水,動時稱之為波浪,若問波與水是一還是二,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要是說二,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要是說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動的。所以,佛講真話,是不一不二,決不是模稜兩可的話,而是真相。大家從這些事相觀察、體會。(凈空法師)
◎「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須是必須,「所謂消歸自性」,這樣才得受用。心性是什麼呢?「真心」,心性就是真心本性,要觀這個,你才會受用。為什麼呢?這是根源,好像我們看一棵樹,要看樹根,再大的樹都是從根長出來的。你將問題的根找到了,整個問題都解決了,你若枝枝葉葉上去觀照,麻煩可大了,時間就太長,費的功夫太多,很難收到效果,所以無論是禪宗,是教下,修行都是教你從心性上觀照。從心性上觀照也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可是目的是一樣的,譬如我們念佛求清凈心,清凈心就是心性,用這句阿彌陀佛將清凈心念出來,就見性了,所以念佛就是觀照。目標要正確,《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拿來觀照自己的心性。剛才講這個方法,依舊可以用心意識常常思惟,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觀照這一句,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眼見色,耳聞聲,一動心,動了貪愛的心,立刻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來觀照,不貪愛了,動了嗔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不嗔恚了。時時刻刻將心拉平,這是功夫,保持你的清凈平等,不要被外面境界所動,因為曉得一切相是虛妄的,就不必計較,不用分別,心自然就平靜下來。像這些句子,隨便拈一句來觀照,你就用這個功夫,這是功夫,是用功,這才是修行,思想行為錯了,將它修正過來,是「修行」。我們成天打妄想,這是過失,用這個方法將妄想去掉,使心恢復到平靜,這樣修行就是「消歸自性」,也就是說真消歸自性,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也就是說得到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心起作用,就得受用了。(凈空法師)
◎「觀一切法,如夢如幻是也。常作此觀,執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總觀、要觀,萬不可須臾離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中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每天都應該多念幾遍這首偈,知道一切法真的是夢、幻、泡、影、露、電。人生的真相是「夢幻泡影」,時常這樣想,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淡薄了。(凈空法師)
◎佛所說的法,字字句句都是圓融、圓滿的。講事,其中含有很深的理,理若不透徹,經怎能令人相信;說理,理中有事,理中若沒有事,理就落空了,就變成談玄說妙,無濟於事。理中有事,事中有理,才能看出味道。說性,性里有修,性修不二,理事一如。明白道理事實,再回頭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就真正得到自在圓滿。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離相,妄想分別執著皆捨棄,剩下一片清凈心,清凈自性就現前,在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之間,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自性都現前。我們的自性為什麼不現前?在生活上,任何環境,點點滴滴都執著,用的是分別、妄想、執著。合自己的意思,生歡喜心,歡喜也是煩惱,因為動心了,不如意的,生嗔恚心,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這就是障,將清凈自性障住了。障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從自己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生出的。「在纏法身」,我們雖有法身,但不能現前,因為煩惱習氣障礙自性,所以清凈自性不能現前。(凈空法師)
◎我們欠的命債、錢債,生生世世不知與多少人結冤讎。存好心做好事,哪能一帆風順?釋迦牟尼佛也無法做得一帆風順。這就是說明,無量劫來自己的冤親債主不曉得有多少。如何消業障?凡是人家來找麻煩的,都合掌「阿彌陀佛」,因為這一筆就勾銷了。如果心裡不服氣,還有怨恨心,不但沒消掉,又加上一點利息,這事很麻煩。所以,學佛要有智慧,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時時消業障,不再造業障就好。有一位同修說他很煩惱,他念《無量壽經》,念了不少遍,可是日子不好過,人家還罵他、侮辱他。他為什麼那麼難過?著了名字相,每一句罵他的話,都聽進去了,都放在心上,好難過。如果真正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罵他的,罵幾個鐘點,罵累了,我一句也沒聽進去,不就什麼事都沒有?功夫不得力,經、佛都是白念了,真正功夫得力,沒有這種現象。著相,就苦惱!心裡一切執著、憂慮、牽掛,都放下,都沒有,心緣相就離了,這事必須離相自證,別人幫不上忙。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也無法幫忙,一定要自己離、自己證,佛只能教我們方法,將理論講清楚,要自己去做,佛能加持、保佑、幫忙我們的,就是這些。自己的生活,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工作應酬、迎賓接客,念念都與無實無虛相應,不住相,認真做,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所過的日子完全是金剛般若智慧,這就是全性起修。諸佛如來不是不保佑我們,問題是自己肯不肯接受佛力的加持。果然信心不逆,三心齊發,一切諸佛如來都保佑,自己就接受到了,如果做不到,怎麼求佛菩薩加持保佑,也是枉然。(凈空法師)
◎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緣分不具足,什麼事都不能成就。(凈空法師)
◎「相」是假的,緣聚相就生,緣散相就滅。緣聚則現相,緣散了,相就消失。一切相沒有生滅,只是因緣聚散而已,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常說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乃是緣聚緣散而已,沒有真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菩薩在一切事相裡面,能夠自在地受用,他沒有執著,所以他只有快樂,沒有煩惱。連自己身體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呢?這是真實的。外面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緣聚現相,這要懂得緣聚現相,緣散相滅。人有沒有生死?人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很快樂,因為人都貪生怕死,所以世尊說這個道理。緣聚緣散,聚散無常,如果「見諸相非相」,你見性了,見性就叫見如來。把金比喻做性,器比喻做相,著相的人不見性。假定叫你拿一百兩黃金來,你說:沒有,我有項鏈、手鐲,就是沒有黃金。這就是著相了嘛!著了相就忘了性。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相千變萬化,它的性不變。怎麼成佛呢?離一切相就成佛了,就是此地講的不住、無住。(凈空法師)
◎緣該了的,譬如你遇到討債的,要還他。我們現前借人家的錢,當然到時要還他。有些債是前世的、過去生的,我們不知道,錢無緣無故被人拿走,或者被人騙去,或者在某種環境之下被人家搶取了,我們拿不回來,都有緣故。即使小偷將你的財物偷去,也是緣。為何他不偷隔壁的而偷你的?你要曉得,隔壁那個人前世不欠他債,所以不會去偷他的,而來偷我的。不學佛不知道,學了佛才曉得,這筆帳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報案,帳到這裡就結了,這樣好。要真正懂得,不懂不行!總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沒有欠他,他偷去了,他來生欠我的,我也一筆勾銷,我不要了,來生我到極樂世界作佛。這是說明「緣應了者,得機便了」,「不與糾纏」。一糾纏就沒完沒了,麻煩才大!生生世世糾纏,這是愚痴,不是智能。智能的人一刀兩斷,再不搞這個麻煩事。(凈空法師)
◎人與人相聚都是緣,這一生當中偶而見一次面,也是緣分,何況能夠到一個家庭變成一家人,緣分就更深了。緣是多生多世結的,不是偶然的。緣很複雜,佛告訴我們,世間眾生,父子夫婦四種緣,當然緣很複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沒有這四類的緣,就不會結成一家人。這四種緣是什麼呢?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有善緣、歡喜緣,這當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賢孫是報恩來的。第二種是報怨來的,過去的冤家債主來了,我們常講的敗家子,小孩將來長大了,搞得家破人亡,報怨來的。這都是事實,我們曉得。第三種是討債的,討債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的少,討幾年就討完了。討債鬼的小孩,一般都生得非常可愛,為什麼呢?人家才肯還啊,還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學,那花了不少錢供養他。第四種是還債的,還債是兒女欠父母,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對父母生活會供養得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叫你不挨餓、不挨凍就可以了,恭敬你一點點就行了,沒有孝敬心,對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把你照顧到,那叫做「還債的」。有這四種緣,這才變成一家人。緣若是疏些,就是家庭的親戚朋友。世間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不要把它當真啊,當真你就苦了,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業,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善緣當然好,惡緣來了,總歸是要報的,所謂是「欠命還命,欠錢還錢」,這是不能不酬償的,既然來了。但是後天的教育能夠補償,教育是真正能叫他明白此一道理,縱然過去世有怨,怨能夠化解。實在講,沒有不能化解的冤讎,所以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化解,把惡緣化成善緣。化世間恩怨之緣變成法緣,這是最殊勝的了。(凈空法師)
◎「緣」很重要,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能夠認識緣,一切法就不會有障礙,這是佛法常講的「觀機」。能夠真正把「緣」字參透,世出世間法自然得到大自在。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隨緣消業,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則冤冤相報,只有愈來愈慘烈。存心要仁厚,別人對我不好,自己還是保持清凈、快樂,如果怨恨在心,將來一定有苦報。慈悲要有理性,覺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凈心是隨緣不攀緣,凡事順其自然。心地清凈,不管環境再複雜,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凈,想看也會看錯。所以清凈心能生智慧,這是自性的本能,我們現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亂,如果心清凈,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復。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權智」,自己保持清凈心,一塵不染,這是「實智」。我們不要以佛法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處處看不順眼,這是大錯特錯,所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離開世間法,就沒有佛法可言。這些我們應該認真去學習。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讎,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才是身心清凈沒有染著。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凈空法師)
◎佛所講法教我們利益眾生,當然與自己的利益要相違背,我們在心理上要克服,現在人講犧牲奉獻,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眾的利益,這是佛教導沒有覺悟的眾生。已經覺悟的人不需要再教導,他自己所思所作所為自然相應,與佛菩薩所說的相應。中國諺語常講(這都是智慧的言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是化余怨的方法,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做起,處事待人接物姿態要低,惹起麻煩的時候,都是貢高我慢,所謂是不能忍讓。你只要能忍、能讓,什麼都化解了,再大的怨恨都化解,化解之後再見面,朋友了。對人,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不定在哪一世有緣又碰到一起,碰到一起,機緣也是不容易。我們曉得,人死了之後,輪迴有六道,到底到哪一道去,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人道的壽命不長,其它任何一道,壽命都比人道長,要是走了不同的道,你想想看,什麼時候又搞到一道聚會?非常難得。過去世的極大的冤家,我們這一生碰到也要珍惜,好不容易遇到,何必要兩個作對,彼此兩方面都痛苦?為什麼不和解?我們互助合作,我們雙方都快樂!所以你總要想通,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最怕的是鑽牛角尖想不開,那就苦了,自己苦,也叫別人辛苦,這又何必!(凈空法師)
◎佛教我們要舍爭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身心清凈,這樣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對你也無可奈何。為什麼?雖然過去生中有這些業因,這一生中沒有緣,他也不會來報復。過去的冤家債主借理由啊,他才有報復的機會。這個理由就是緣,要把緣控制住,沒有惡緣雖有惡因,也不受報。也就是說不給冤家債主抓到把柄。(凈空法師)
◎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切障礙都來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都是因緣果報。緣裡面有善緣、惡緣,所以當我們遇到惡緣現前時,曉得惡的果報是過去有惡緣,別人對我不高興,有忤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這筆帳消了。假如我們嗔恚心再發起來呢?那好了,這筆帳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麻煩還在後頭。為什麼不讓它消掉?欠財的還錢,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只有真正覺悟的人,這心很清凈,很平淡,善緣來了,也沒歡喜心,惡緣來了,也沒有嗔恨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和光明。心清凈,對這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嗔恚,不能有嫉妒。(凈空法師)
◎緣起性空,一切法是因緣所變現出來的,緣無自性。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無我,他就不執著了嘛,自自然然就能離相離念,那這個功德就大了,因為離相離念就能見性。(凈空法師)
◎真正用功,功夫得力,就是將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去除,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都保持清凈心、平等心,這是真正會用功。對外面事情,一切隨緣,學佛菩薩一樣,裡面一定要修清凈心,修平等心,清凈平等就是真心。知道萬法皆如,了不可得,這是我們要放下的原因。我們明白事實真相,就是覺悟,就是看破。不將它放在心上,就放下了,我們隨緣度日,生活就很幸福自在,沒有憂慮牽掛。生活在世間,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命中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縱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因為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我自己造的,當然自己要受,不是別人造給我受的,而是自己造的自己受,順境就順受,逆境也順受,就自在了。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了,所以心永遠是清凈的,安就是清凈平等的意思。這種功夫用深了,就會達到「不生法相」。觀行,這是真正用功。諸位千萬不要發生誤會,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那是形式上的用功,不見得是真功夫。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修清凈心,將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去除,這是真用功,是真實功夫。功夫用到相當的程度,一般人講功夫到家,功夫純熟,妄念就不生,起心動念,妄想執著不生了,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無為法是真的,有為法是假的,假里顯示真的,離開假的也沒有真的,有真才有假,在真假里做到不二,佛法修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永遠向不二目標走,就對了,大乘經論教我們,不但是聽經學教,日常生活都不離此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原理要用在生活上,我們的心才清凈,真是一塵不染。(凈空法師)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了相,人家來問:「法師,這個東西是什麼?」 你一句話不說,像木頭人一樣,那不行。「這是張紙片」,不就又分別執著了?對,在分別里顯示不分別。如何顯示?你稱它為紙片,我隨順你的說法,自己心裡乾乾淨淨,確實沒有執著,不會說這是一張紙片,這是什麼顏色,確實沒有,我這裡是無為,與你們溝通時是有為。有為是執著,隨執著而執著,隨你的分別而分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相處皆大歡喜。眾生迷,佛菩薩悟,迷悟可以處得很融洽,這就是在有為里顯示出無為,決定沒有計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生活中做,在生活中改變我們的觀念,沒有改變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只改變觀念。什麼觀念?往昔錯誤的觀念,分別、計較、執著、貪嗔痴慢、是非人我,煩惱得不得了,現在念頭改變,萬法皆空,若無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整個佛法就在生活之中,任何一樁事都顯示出究竟圓滿的佛法。所有一切境界,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從心想生。你的身體健康不健康,問自己如何想法,時常想著身上有病,這人怎會健康?佛法的道理,從心想生!天天想病的人,當然會生病,愈想愈多。如何可令自己不生病?想佛,想菩薩。哪尊佛菩薩生病?想上半年一年,一身的毛病都沒有,體質改變了,不要看醫生,也不要吃藥,將自己的觀念改過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根本上的改變體質。最究竟圓滿的,身也不想,這最高明。沒有身了,知道這個身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還有什麼毛病?凡是緣起的,都沒有自性,這種性是指體,都沒有自體,體決定是空寂的。(凈空法師)
◎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把輪迴心轉過來變成菩提心,叫真修行。平常我們造的輪迴業,轉過頭來變成菩薩業。換句話說,我們在沒學佛之前,過的是六道輪迴生活,學佛之後,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那就對了。諸佛菩薩在境界裡面有沒有歡喜?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裡面有沒有懊惱?沒有,決定沒有。可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諸佛菩薩示現的相,他也有歡喜、也有煩惱,那是什麼?那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是真的,正如永嘉所講「分別亦非意」,他是表演,舞台上表演,演給舞台下面人看的,不是自己真的喜歡、真的煩惱,不是的。種種表演幫助眾生覺悟,心裏面確確實實一塵不染,確確實實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念念示現這個身在世間為誰?為一切眾生,決不是為我,決不是為我這個身,這是菩薩的思想、菩薩的行為,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我們要學佛,斷盡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習氣,你得從這裡去干。盡心儘力布施,褔報是究竟圓滿的。(凈空法師)
◎布施涵蓋了菩薩一切的行門。起心動念要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不能說這個討厭,那個看不順眼,不可以!你的心量太小了,修得再好,你的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心量太小。我在以前講經的時候也用比喻說,我們心量要擴大,大到怎麼樣?大到把六道擠破,就超越了,把十法界也擠破了,十法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破了,出了十法界,就不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你看看人家這裡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真法界去了。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這就講的是遍虛空遍法界,這身心一性,無礙遍周,這是佛境界。事實真相是什麼?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切人都不是外人。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這還隔了一層,父母不是自己。佛這個比喻,讓你去體會,什麼時候你真正體會到是一體,比父母還要親切,那恭喜你,你成佛了。為什麼?你證得法身了。什麼是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的身,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什麼?是我這個身體的細胞,是組成我這個身體裡面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離開一個,我這個身體就有病,就不健康了、就不健全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連一草一木、一微塵都是自己。《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植物、礦物,一草一木就跟我們身上的汗毛細胞沒有兩樣。你什麼時候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什麼時候能契入這個境界,肯定那就是我、就是自己,你想,你會死嗎?你不會死,你沒有生也沒有死,不生不滅,這是真的,這是真我。凡夫迷在哪裡?真我里他抓了一小撮,他認為這是我,把真的我忘掉了、丟掉了,錯在這裡。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還要跟人劃界限,還排斥這個、排斥那個,造無量無邊罪業,這個罪業是冤枉造的。有沒有改變事實?沒有改變事實,事實還是事實,法身還是法身,法身絕對不受絲毫破壞,只是你自己迷惑顛倒,你不認識你的法身,你不認識你自己。你在六道里遭受這麼多的苦難,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 這種人真可憐,不了解事實真相,不認識自己。(凈空法師)
◎「反聞聞自性」,怎麼反聞?「反照」就是反視,我們的眼睛怎麼能回頭看自己?難在「反」字。反的意思是不看相,要看性,是從相上反歸自性,就成功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菩薩為什麼覺而不迷,就是懂得反照,懂得反聞。反聞與反照是一個意思,這個反是從相上見性,反過來見自性,性是了不可得。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這些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導我們「無住」,因為這個相相續不斷,所以佛教導我們「生心」。生心、無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證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若能明白這個道理,見色聞聲觀察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這就是反聞,就是反照,自己的心立即平等,決不會執著,因為了不可得。不但外面境界相了不可得,能見能想的心也了不可得,內外都了不可得,就證入實相。「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就現前。這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我們凡夫很可憐,見到相,隨著相轉,聽到聲,隨著聲轉,這個好聽,那個不好聽,煩惱都起來。諸佛菩薩是聽而無聽,視而無視,因為反聞聞自性,都歸到自性,自性了不可得,萬法平等,當體即空,這樣的心多麼乾淨,得大自在!(凈空法師)
◎一心就變一真法界,二心、三心就變十法界,所以「境隨心轉」。修行是心重要,境不重要,要知道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就是念頭。把惡的念頭轉變為善的念頭,惡境界就變成善境界,轉三惡道變成三善道。把染的念頭轉變成凈的念頭,就是把六凡法界轉變成四聖法界,六凡是染,四聖是凈。從心上轉,心轉,外面境界就轉。(凈空法師)
◎欲見真如本性,必須離名絕相,破除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起念即著相。我見是無始來的病根,不易破除,不過為人處世應知萬事皆空,與我無涉,人情世態隨緣應付,事來即應,不為所動,應完便了,心不著相,條理井然,毫無廢事,時時均在修行,處處皆是佛法。(凈空法師)
◎佛教我們一定要「離相、離念」,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無論修學哪一種法門,都離不開「離相、離念」的原則。這樁事,世尊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確是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生活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最佳方針。貴在我們自己能善巧運用,就是真正的修行。愈是運用得恰當,運用得純熟,不知不覺就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轉識成智」,就是「轉迷成悟」,就是轉凡夫的生活為諸佛菩薩的生活。(凈空法師)
◎清凈心就是道場,慈悲心就是道場!(凈空法師)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勝寂滅法」,忍清凈寂滅,把心安住在清凈寂滅就成功了。學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來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處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凈空法師)
◎嗔是一切逆境上發生的憎恚心,為惡業的根本,也是一切惡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對治嗔恚的,什麼境界現前均不能起嗔恚心。(凈空法師)
◎不思議即是菩提心中之直心。直心正念真如,離念而無念頭,所說言語皆是由本性中生出來的,不是在心中動念頭思忖出來的,所以叫不思議。修行不是修別的,斷煩惱去障礙而已。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凈空法師)
◎根本智就是清凈心、平等心,我們講的這五個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根本智,所以要加緊地培養,比什麼都重要。(凈空法師)
◎身是四大五蘊,無我,若執有我,死了也作守屍鬼。身心世界要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佛制定樹下一宿,不使住第二晚,恐怕行者貪戀這塊地方風景好,牽掛不斷。現代人講享受,自己住的起居間均是套房,裝修得豪華舒適,貪愛不舍,在生前以為很得意,死後可能變一個老鼠蟑螂貓狗之屬,守在這個房間,留戀不肯離去。學佛的人愛護佛經也不要貪著,假若持有一本古代手抄本佛經,價值連城,甚為稀有難得,把持翻閱,不忍釋手,死了之後可能變為一個蠹魚藏在書中。我們要利用五蘊色身為一切眾生服務,對任何事物不要貪戀,把一切環境當旅館,活一天,作一天,假戲要真做,一切不執著。故經雲住於無量善巧迴向,永出一切諸有迴向,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迴向,菩薩即如此修。五欲六塵能鍛煉你的心,那就是菩薩,如被它牽著走,那就是魔。(凈空法師)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切時一切處,對順的境界不起歡喜心,對逆的境界不起憎恨心、逃避心。此身為酬業而來,受果報如飲甘露,曉得自己在受報,報受完了,災就消了。既知三世因果,就應當甘心情願地忍受,一切果報早早現前,一下子報完多麼痛快!外人來毀謗是求之不得之事,正好消我們的業障。假如不肯接受,豈不是還願意保持業障嗎?學佛考驗自己的功夫,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如遇一切境界覺得清涼自在,就是證明重業已經消了一大半。(凈空法師)
◎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得大自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法法皆如,法法平等,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無量無邊不同維次的空間全部突破,這才能入得了法界。(凈空法師)
◎六祖惠能大師,在槽房做苦工,舂米劈柴,六度十願都具足都落實了。你們洗碗抹桌子,六度十願具足,你怎麼不歡喜呢。不會修行的人,不理解,覺得好苦呀,人家在那兒聽經用功才是修行,那就錯了。會修行的轉境界、轉心、轉心理、轉思惟,一轉就是菩薩道啊。(凈空法師)
◎佛法、世法是一不是二。以佛菩薩的心腸入世,世間法就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都變成了世間法。由此可知,所謂世法、佛法並不在事相上,而是在個人心上,所謂「心凈則國土凈」。(凈空法師)
◎主婦菩薩在家庭里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里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得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地做,不疲不厭地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凈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即從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地成就。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到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份,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凈空法師)(說明:波羅蜜意即到彼岸、圓滿,即應以三輪體空之心修六度)
◎什麼叫菩薩行?懂得修福的人都是菩薩,懂得布施供養的人,就是菩薩。我們的生活是布施供養,我們的工作也是布施供養,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我這個行業,我這一個工作,是為大眾服務的,你只要有這麼個心態,就是布施供養。我這個行業是為了我賺錢,是為我家庭,為我兒孫著想,你把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同樣做一樁事情,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自私就是凡夫就造業,一念為眾生、為社會,那就是菩薩、那就是佛。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凈空法師)
◎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樣的清凈平等,怎麼還會看到世間過。(凈空法師)◎世尊當年教學,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薩、羅漢,雖然沒有制度、沒有組織,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這些我們讀歷史都能夠看到。現代人有制度、有組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質上毫無成就,這就是覺悟的人沒事,迷惑的人多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用功。能夠天天進步的是賢人,我們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也已經很可觀。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進步呢?心地清凈,沒有什麼事,牽掛、憂慮比從前少,這就是進步。所以修行,要能夠真正地看破、放下。(凈空法師)
◎眾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為他用的是「妄心」,每個人的妄心都不一樣,有生有滅,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諸佛用「真心」,真心每個人都一樣,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樣,因為真心不生不滅,看一切法自然也沒有生滅。(凈空法師)
◎佛法之難,難在離相。眾生無始劫來,習氣很重,處處分別執著,不能離相。佛說法四十九年,眾生不能契入真如,實因處處著相。不執著名相才能解真實意,故眾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凈空法師)
◎老師教我們初學的方法,到什麼時候你真的有悟處了,你才能發揮,沒有悟處不能發揮,一發揮就出毛病。(凈空法師)
◎「自性之中本無此物」。「此物」是指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是從迷失自性,從妄想分別執著發生的,所生的現象皆是幻象,道理就是「業因果報」所變現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其範圍無量無邊,說之不盡。為什麼說之不盡,是因每個眾生心性的變化無量無盡,一切諸法是從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而變現的,一切眾生妄想、執著無量無盡,所變現的境界就無量無盡,佛也無法說盡,但佛全都知道,要說出來,需要無盡的長時,道理在此。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時時刻刻、念念之中,都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皆是虛妄,這是覺悟了。如果將眼前一切事都當作真實的,就迷惑了。覺、迷在這裡分辨。若起一念私心即迷了,沒有私心是覺悟。也就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迷了,離四相、離四見,即覺悟了。所以,時時刻刻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凈空法師)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八個字為我們說出來,一切眾生有思想、有見解、有意見,全是錯誤的,真心本性裡面沒有知見。沒有知見的知見才是佛知佛見,才是正知正見。沒有知見的知見怎麼講法呢?你睜開眼睛不是一切都看見了嗎?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知;外面所有一切音聲你不是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你也不瞎也不聾。六根接觸外面的六種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得其受用,這叫知見,這個是佛知佛見。什麼叫邪知邪見?你在這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叫邪知邪見。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不容許起心動念,不容許分別執著,我們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舍掉了,當下就是佛知佛見。如果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叫「知見立知」,你在知見裡面建立一個知見,就錯了。無量無邊的意見,不同的知見是這樣產生的,這樣建立的,這種知見都是錯誤的,都不是正知正見。(凈空法師)
◎於凈不貪樂,於穢不憎惡;應斷無量煩惱,應凈無量業習,應滅無量邪見;應除無量雜染心,應發無量清凈心,應拔無量苦毒箭,應涸無量愛慾海,應破無量無明暗,應摧無量我慢山,應斷無量生死縛,應度無量諸有流,應竭無量受生海。(《華嚴經》偈)
◎「諸法緣生,緣生無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皆不可得,都是假的,一定要覺悟此事實真相,萬萬不能執著。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相,「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就是證明「心」,我們的「念頭」,以及外面所有的「現象」,真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看到一切法真的是夢幻泡影,真的覺悟了,覺悟一切法確實不可得,於是我們放下一切法,絕無留戀,一切隨緣。隨緣,日子就好過,多麼自在快樂。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自己的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可是身心外面的現象雖然「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而這種假相相續是有的,它是業果相續循環不斷的現象而已,這就是諸法實相。假相從哪兒來的?佛告訴我們「因果不空」,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整個宇宙人生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凈空法師)
◎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的身心以及生活環境,皆是業因果報相續的假相。過得好是修的因好,過得不好是修的因不好。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其變速之快是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以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變化,所以一般人沒有辦法察覺。(凈空法師)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業是善惡業,你做的好事壞事,總稱業。善業得好報,人天善道;惡業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道。誰也幫不上忙,不是閻王,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薩作主,是自己的善惡業在支配你。(凈空法師)
◎現在的社會,普遍地,外國,中國也學了,從上幼稚園、小學,家長就教他們要競爭,這是錯誤的。你要知道,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戰爭最後兩敗俱傷,毀滅。毀滅不是完了,如果毀滅之後就完了,那倒是無所謂,毀滅之後就不得了!這個話怎麼說?毀滅之後,這個怨恨結下去,生生世世冤冤相報,不得了!這不是解決問題。所以,那個思想從根本上產生錯誤。(凈空法師)
◎好好的一個身體,天天去補就補出病來了,什麼病都是補出來的。你為什麼要補?貪戀這個身體嘛,你不是在息滅貪嗔痴,你是在增長貪嗔痴,希望這個身體強壯,希望這個身體能多活幾年。多活幾年幹什麼?多受幾年罪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不想早去,還想在此多受幾天罪,你看你多愚痴。最健康的東西就是天然的食品,蔬菜、白開水是好東西,比什麼都好,花那麼多冤枉錢吃那個補品,都變成了病毒,對你的身體沒有一點好處。為什麼不拿那些錢去布施佛法,成就真實的功德?你把這些吃藥的錢,吃補品的錢拿去布施,你就不生病了。道理一定要明白,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病從哪裡來的?病從貪嗔痴來的,貪嗔痴叫「三毒煩惱」,貪嗔痴是最嚴重的病毒,你內有這些病毒,外有環境的污染,你怎麼不生病?內裡面把貪嗔痴拔掉,你修清凈、平等、慈悲,清凈平等就把病毒拔掉了,慈悲可以解毒,任何的毒碰到慈悲心,都化解了。老實念佛,使你的清凈、平等、慈悲天天增長,如果你還有壽命,你的病一定會好,如果是壽命已盡,那你決定是自在往生,你才有把握。(凈空法師)
◎我常常在講席裡頭提醒大家,也是把自私自利放在最前面,自私自利的行為,從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總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控制這個念頭是迷惑,總想佔有,佔有就造業了,起惑造業,後面就受惡報,不善的果報!所以修行,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怎麼落實?就是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要把它打掉,你能把這兩個念頭打掉,你智慧就開了,你業障就消了很多。這兩個念頭是很糟糕的念頭,很少人能夠放下,因此,他勤苦修行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他不知道。所以要放下。一般人為什麼不敢放下?怕放下自己沒有了。這個念頭是個錯誤念頭,這是完全沒有智慧。佛跟我們講的,愈是放下得到的愈多,舍——得!你能舍你就有得,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活所需自自然然就來了,福報現前了。雖然福報現前,要記住,不能享受。為什麼?一享受人就迷了,迷了當然又造罪業。這是許許多多人前世今生修了一點善業,福報現前的時候,我看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迷了,真是可憐!佛在經典上常講可憐憫者,他不知道運用他的福報,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他不知道。手上有這麼一點權、有這麼一點力,他就利用他的權力去造罪業,這都是作所不應作,真的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凈空法師)
◎貪、嗔、痴三毒總歸就是一個貪。布施專治慳貪,貪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布施是便宜自己,把根本煩惱徹底地拔除。學布施,開始時自己有多餘的才願意給人,如有兩個東西,好的留自己用,壞的給人;進一步先把好的給人,壞的留自己用;再進一步,如人家需要,我也需要,我先幫助他,我自己慢慢再說。一般人都顧慮到我的財物若施出去,我自己沒有怎麼辦,尤其是生活艱難,錢得來不容易。雖然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布施出去,來的更多,我們實在不敢相信。人的一生,富貴貧賤,皆有定數。前生作財布施,今生髮財。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用真誠心、恭敬心、清凈心修三種布施,自然得好果報。佛菩薩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後倒駕慈航來到世間,沒有別的事,就是布施。(凈空法師)
◎「布施因緣,其事如是。」,「無奈世人,信者施不儘力,不信者全不能行。」 這兩句話說盡了眾生相。社會大眾相信佛說的人做了,沒有儘力,沒有盡心儘力去做,所以得福不如經上所講的果報,為什麼?你沒儘力。我們看到有很多人,修福的人,看到他有業障,他業障轉不過來,於是就讓別人懷疑:他常常做慈善,善業,常常做好事,他自己的業障沒轉過來,佛菩薩沒保佑他。反而引起社會大眾,對佛法修學喪失了信心。他修福為什麼轉不過來?沒有儘力。他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那怎麼能轉得過來?我們看到現在世間許許多多富貴人家,晚年的時候得老人痴呆症,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大概拖了十幾年才走。為什麼他轉不過來?福報太大,財富太多,做這一點小小的好事對他來講九牛之一毛,何況做得沒有真誠恭敬心,所以業力轉不過來。如果是如佛在經上所說的,你要盡心儘力地布施供養,什麼樣的業障都消掉。(凈空法師)
◎在這當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所以與一切眾生相處,要念念利益眾生。凡夫修學之所以不能契入,就是念念利益自己,沒有想到別人。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沒有為自己,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上從諸佛如來,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就是自己。譬如,我們的身體是無數細胞所組成的,好的細胞、健康的細胞比作佛菩薩,壞的細胞、有毛病的細胞比作三惡道,都在自己一身,並沒有離開自體。所以,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而捨棄眾生,那是大錯特錯。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佛為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佛家講三身,這是法身。報身是智慧,徹底覺悟明白,這是報身。然後,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就好比幫助自己的身體,哪裡有病痛就趕緊治療。能認知虛空法界是一體,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觀念就完全不同了。(凈空法師)
◎富貴人吝嗇、慳貪,不願意幫助別人。世間人不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愚痴蒙昧,自私自利。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是一個。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我愛護自己就會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學佛一定要把心量拓開,關心一切眾生,心量愈大,福就愈大。世出世間,佛的福報最大,因為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凈空法師)
◎布施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布施」二字包括圓滿的菩薩行。(凈空法師)
◎布施是教人放下,你肯不肯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皆放下,世出世間法,一切都放下。若真的都放下,就成佛了,不需要學佛了。佛與凡夫不一樣,凡夫放不下,佛都放下,所以一定要從這裡下功夫。一開始要練習,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說得容易,做得難,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與鍛煉。(凈空法師)
◎中國諺語裡面所謂的量大福大。為什麼種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夠得這麼大的福報?這是往往我們初學佛,聽到經上講這些話,總不免懷疑。這個懷疑都是以世間人情來衡量,殊不知這樁事情,不是人情能夠想像得到的。這裡面的理論是因為稱性,只要稱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塵,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勝就在此地,佛法的難處也在此地,難在凡夫總不能把心量拓開,總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報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極少的布施,福報都不可思議,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若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若是假設,假設我們決定不是為了求自己的人天福報,布施的目的何在?「盡迴向法界眾生」,只希望一切眾生得福,一切眾生得利益,決定沒有想到自己,這個人布施的福報就大了。所以「則不問施之多少,畢竟成佛」,用畢竟成佛這四個字來形容他福報之大,因為世出世間的福報,沒有比成佛更大的,說到成佛,福報就達到究竟圓滿。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懂,然後我們就不會懷疑了。(凈空法師)
◎為什麼能得到無諍三昧?事相斷了,所以能忍世間人所不能忍的。世間人何以無法忍?因為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你就沒法子。佛菩薩、阿羅漢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罵他,他絕對不會答覆你,因為他無我,你罵誰?你罵了半天,他都沒有接受。我們被人家一罵,馬上就生氣,因為他這一罵,我馬上就接受過來,一接受過來,就有反應。阿羅漢無我相,罵的都落空,沒人受。細想這個道理,從今之後,如果再有人罵你,如立刻就生氣,想想,怎麼我就接受了?要明了,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讚歎、恭維,也不接受。心在境界里保持清凈,如如不動,才是高段的功夫。(凈空法師)
◎菩薩六度,忍辱是關鍵。你看金剛經上,六度,它特別重視布施跟忍辱,布施能修福,忍辱能保全。如果一個人肯布施,不肯忍辱,佛經上常常有一個比喻說:「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呢?嗔恚之火,心裡一不高興了,就是一把火,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了。(凈空法師)
◎「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 持戒、精進、禪定,這三度,如果離開布施、忍辱,便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放下,沒有耐心,這是修行的大障礙,不但於佛法修持上是最大障礙,即使在世間法里,學業、事業,不能舍、不能忍,其成就也必然有限。布施與忍辱是菩薩行門的關鍵,也就是最重要的課題。(凈空法師)
◎修行須一天比一天清凈,如同無量壽經經題說的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要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必須看破、放下、隨緣才有可能。看破是學問,放下乃功夫,能徹底地放下,就成佛。菩薩的階位,就是從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隨緣,那就得大自在。(凈空法師)
◎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還有起伏還有亂心,所以無定。(凈空法師)
◎迷是不知道萬法同體,所以起了分別,起了執著,於是乎才有鬥爭。事相上好像是有所得,性體上決定無所得,性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來不去。
◎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清凈心就是真如本性。舍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清凈心就現前,就見到自己的本性了。(凈空法師)
◎心量一大,《金剛經》上講的「四相」,自然就破了,我相、我見就破了,所以它用的方法妙,叫「大而化之」。本來那個心量很小,把心量放大,這一放大,我執、法執都沒有了,都破掉了,這是大乘法的善巧,這是大乘法高明之處,盡量把你的心量放大,把你的心量拓開。所有一切的煩惱、痛苦、生死輪迴,都是小心量造成的,所以一定要發大心,發大心是修行的大根大本。不發大心,那個修行都談不上,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要曉得,這是第一個條件。(凈空法師)
◎著相就不平等,不平等就生煩惱,就起執著。懂得諸法平等一如,平等心現前了,眾生跟佛平等,有情跟無情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心。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心想變成的。你想佛,佛境界就現前;想菩薩,菩薩境界就現前。這凡夫天天想什麼呢?想貪嗔痴,凡夫是這個心,想名聞利養,想這個東西,這就搞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哪裡來的?你自己想出來的,這是原理。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我們念佛的信心才真正堅定了。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就變什麼境界。(凈空法師)
◎果然契入經論上的境界,經典的義理是無有窮盡的,你能夠得到一分兩分,你這一生就享受無窮,你就快樂無比。你今天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說明一分一厘都沒有入進去。所以首先自己要肯定,然後我們好好學習,你才能有契入的機緣。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治病你怎麼個治法?你治病首先曉得我有什麼病,那就好治了。自己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這最可憐的,這沒法子治。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毛病,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使自己契入境界。許許多多人問我,我都告訴他,我講十六個字,這是我們不能夠入佛門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十六個字。從什麼地方下手?我講了兩句話,第一個,「放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這個要放棄,你有這個念頭,你這一生當中沒指望;第二個,要「放棄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這個很重要,決定不能有。(凈空法師)
◎所謂心凈則土凈,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清凈心,成就自己的無希求心,這才決定得生凈土。
◎「無希望」具體說來,哪些事情我們不希望呢?第一是「名」,不是為名,也不是為「聞」,「聞」就是今天所講的知名度,我們不為這個。這個諸位要記住的,絕不可以搞名聞。「利」是利益,「養」是供養,不為這些。不為這些,還有人為什麼?為果報啊!我這樣,將來我會成佛、成菩薩啦!「成佛」、「成菩薩」這念頭也丟掉,什麼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想:我要證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這叫打妄想,那是標準的凡夫,他所期望的,他決定不能得到。為什麼呢?諸佛菩薩心地清凈,一念不生,怎麼還有妄念呢!成佛、成菩薩是我們凡夫說他的,他自己並沒有說他成佛、成菩薩,經上說他成佛、成菩薩,是隨順眾生說的,是眾生覺得是這樣的,所以佛是隨順凡夫說的,自己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呢?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啊!所以佛在此地這些教誨,叫真實教誨,我們不應該有這種念頭。正念是無念啊!又怕你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就變成無想定,又壞了,那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那學佛就學成外道了,所以告訴我們無念是無邪念,這稱之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薩之念,與佛法相應。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他身心清凈,智慧就增長了。堅持力從哪裡生的?從智慧生的。他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夠貫徹始終。心清凈、口清凈、意清凈,他的行為清凈,念念覺而不迷。怎樣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怎樣修能夠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凈空法師)
◎善人是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向他學習;惡人也是菩薩,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從反面警覺我們自己。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皆是善知識,那個敬是圓滿的。乃至於妖魔鬼怪,我們對他的恭敬心也不能有一分缺減,他是眾生,有佛性,早晚成佛,何況世間作惡之人呢?我們修圓滿的性德,一切恭敬!這樣心才清凈。(凈空法師)
◎過清凈的生活。所謂知足常樂,世人不懂得,最簡單的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你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常生歡喜心,每天生活所需一點點就夠了,怎麼不快樂。到這個境界,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跟佛菩薩一樣,捨己為人,廣利眾生,這就是道。(凈空法師)
◎「少欲知足」。「欲」是慾望,無論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統統要減少,愈少愈好。
◎人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這是迷,於是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而事實的真相是「損人決不利己」,要想利己,一定要利人,「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這是真理!現在幾人懂這個道理?幾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還有一點大家疏忽的,是人心的污染絕不亞於自然生態污染。人心的污染是什麼?貪嗔痴,佛稱它「三毒」。儒家的教學與佛法的教學,總是教人「看破、放下」,將三毒煩惱降低,使它的成長緩慢。智慧高的人,不但防止貪嗔痴三毒的成長,且把三毒消滅,轉三毒為三慧,把三毒煩惱轉變成高度的智慧,這才真正達到佛法教學的目標。(凈空法師)
◎「不為眾魔之所得便」,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給這些妖魔鬼怪把柄。「所得便」就是把柄被人家抓住啊!那個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你能夠了解這個道理,你的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妖魔鬼怪對你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哪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呢?就是名、聞、利、養、果、報,你要有這個念頭,就被他抓住了,他就能控制你了。所以你好名、好利、好供養、好果報,就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就容易被人控制。如果你一無所好,他對你沒辦法了,對你就無可奈何了。只要你有這些妄想、有這些念頭、有這些慾望,你就被魔控制住了。細細地去想,這個裡頭的意思無限的深廣。「少於貪慾,無有嗔恚,亦不愚痴。」 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三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痴,可見得如果要貪著名、聞、利、養、果、報,三善根就沒有了,那你天天增長的是貪、嗔、痴啊!上面是指三善根現前啊!「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這是得諸佛護念,為什麼呢?與諸佛心心相應,所以感得諸佛的護念。「非人守護」,非人是指鬼神,鬼神也保佑你。「無量諸天,加其威德。」 這一句是指天龍八部護法神,護法神保佑你啊!「眷屬親友,無能沮壞。」 你一個人修得好,你一家人也都沾光,你的家人眷屬都得到你的利益、都享你的福報啊!「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 無始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怨很多,所以菩提道中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是魔障啊!這些冤家債主不會饒過你的,但是你已經不貪著名、聞、利、養、果、報了,這冤家債主對你也無可奈何,也沒有辦法阻撓你了。「得無所畏,多諸快樂。」 這是我們常講,法喜充滿!「為諸智人,之所稱嘆」,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你,對你讚歎。「善能說法,眾人敬仰。」 你說的話,雖然是諸佛菩薩或者祖師大德所說的,但是你的心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借著別人的經本,這個自性往外流露,這叫「善說法」,叫聽的人能夠感動,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所謂「照本宣科」,那一種說法不能令人得利益。佛給我們說出二十條,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絕不是有所希求的。可見得無希望心為眾生說法,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啊!(凈空法師)
◎佛在經上教我們遠離五欲六塵,我們要真干,遠離五欲六塵真的是享受,這不是假的。五欲六塵就是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所對的這些境界。怎麼個離法呢?在這個境界里決定不起貪嗔痴。財色名食睡,我們需不需要呢?需要,需要裡頭沒有貪心,能得少量也就滿足了,知足就常樂,你就會得大自在,你就會開真實的智慧。(凈空法師)
◎佛說,決定不可有愛見之心。愛是我喜歡,見是我的主意、見解、想法、做法。如果用這種心態修行,你就有障礙,障礙你自己的真實智慧功德。佛又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不是二。我們有愛見之心,就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會障礙心性的無量智慧、德相。若離開愛見,心才能清凈。(凈空法師)
◎你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為一切眾生,智慧從哪裡來?怎麼會現前?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裡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什麼原因?堅固的我執,分別執著。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受這個害、吃這個虧,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你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現前。那是自性的流露,這裡面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只要你一念私心舍掉,你就全部得到了。諸佛菩薩得到,他沒有私心,他沒有私慾,我們凡夫得不到,就是被私慾障礙住。佛經裡面常講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慾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現前,你說多可惜!(凈空法師)
◎修行一定要修清凈心、修平等覺,你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凈土,這是願,沒有求。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這裡面的差別要懂得,願是隨緣,求是攀緣,願跟求不一樣。隨順自然成就,沒有絲毫勉強,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趕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這個負擔多重。有願無求是一絲毫負擔都沒有,眾生有福,諸佛善神擁護,它自然就出現;眾生沒有福報,我們怎麼勉強也搞不成功。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個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求,那個求是攀緣。攀緣縱然成就,麻煩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強成就,後面的後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們從自古至今許許多多大德,他們示現度化眾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勉強。(凈空法師)
◎所以真正想轉過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你就轉過來了。我們這個身得自於父母,是業報身,一轉過來這就是示現的化身,決定沒有生死,決定沒有煩惱,決定沒有人我是非,這是你真轉過來了。真正轉過來,他的生活、工作跟平常一樣沒有改變,心理改變了。以前是為自己,或者為家庭,或者為了團體,現在是為盡虛空、遍法界,與諸佛菩薩的示現沒有區別,這就叫超凡入聖,這叫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學佛要能契入這個境界,才是圓滿成就。要講到用功的方法,實實在在講就是看破、放下,真看破、真放下就行。(凈空法師)
◎「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為什麼說它無知?它不起作用,沒有起作用。沒有起作用,為什麼又叫它做根本智?無知就是根本智,無知不是說沒有智慧,如果看到經上講「般若無知」,以為那是完全沒有智慧,那你就錯了,無知是真有智慧,智慧沒有起作用,是這個意思。他對於萬事萬法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可是他自己境界是如如不動,我們所謂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狀態之下叫無知。當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起什麼作用?教化眾生,答覆眾生的疑難,這時候展現出來的是「無所不知」,這叫全知,所以無所不知叫權智,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屬於智慧的應用,應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可見得就是無知的表現,《般若經》上這兩句話,我們要明了,決定不能夠誤會。所以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凈空法師)
◎我們儘管用真誠心待人,以德報德,以德報怨,這是菩薩道。忘恩負義,以怨報怨,這是惡道眾生,在六道裡頭還不是三善道,是三惡道。用妄心就墮惡道,六道都是惡道,用真心就超凡入聖。所以我們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們,他用的是妄心,甚至於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都歡歡喜喜接受,依舊以真誠心對他。為什麼?我要做佛,要高品位往生;他不要作佛,他要搞三惡道。這就是我平常講的死生事大,死了以後十法界擺在面前,我們選擇哪一道,這個重要。我選擇的是佛菩薩道,他們依舊還搞六道,他搞他的,我走我的。不能因為他冤枉我們、陷害我們,我們就報復,這個思想、行為,他搞三惡道,我也跟他後頭也墮三惡道,這叫愚人。(凈空法師)
◎心裏面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脫離了。脫離不是說離開這個環境,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逃避這個世間,那個錯誤了,而是世間即出世間。我們在吃飯,吃飯脫離了。世間人吃飯,對於飲食分別執著,那是染,那是迷,過的是迷邪染的生活,吃飯還是與迷邪染相應,這就是搞六道,這就是搞三惡道,這是業道苦。吃飯怎麼出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好吃,淡有淡的滋味,咸有鹹的滋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吃飯裡面脫離六道。穿衣裡面,就是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跟大家過的生活沒有兩樣,一個是過六道的生活,一個是出離的生活;一個是有分別執著,一個是沒有分別執著;一個心不清凈,一個心極清凈。能夠永遠保持清凈心,永遠不生分別執著,那就「永不再歷」,你不會走回頭路了,永遠出離惡道。六道都是惡道,從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從是非人我、貪嗔痴慢回頭,回頭就脫離六道。(凈空法師)
◎事實真相總歸結,《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的,「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就是你能得、所得都是空的,總歸結到後頭——不可得。如果把這個事、理都搞清楚了,你的心怎麼會不定?於不可得當中求得,那是妄想,不是事實!知道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那乾淨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道理在此地。佛是最透徹的,這個關,眾生最難突破。你真要透徹了,確確實實一念不生,這樣人就永遠在禪定當中,行、住、坐、卧都是定。什麼叫定?不起一念就是定,就是禪定。禪定並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一切時、一切處,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禪定。(凈空法師)
◎六根的能力,原本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為什麼呢?它是性門,虛空法界是性變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諸佛的剎土,眾生的法界,全是心現、識變,心識的能力,原本就是這麼大。現在這個能力為什麼失掉了呢?佛跟我們講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妄想、執著是障礙,在佛法叫二障,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你能把這兩種障礙突破了,把這兩種障礙消除了、放下了,你的能力就恢復了,有什麼奇怪!(凈空法師)
◎世間的事,他聽到了、看到了,他就想說,就要發表意見。實在講,什麼意見,發表的全是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哪有話好說。心地清凈,一塵不染,自然不被境界所轉,而境界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才叫智慧。還要發表意見,可見得他還是染著於這些境界。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難,他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自以為是。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菩薩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是覺悟的人。迷人自以為是,即使反省也認為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在別人。殊不知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幾時見不到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就沒有了。(凈空法師)
◎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說別人的過失,找別人的毛病。「於他人過失不生分別」,不要看,也不要說,果然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恭喜你了,你的業障消除了。(凈空法師)
◎我們平時看到惡人、惡事不要批評,因為自己慧眼未開,不能辨別善惡的真假。你看是惡的,也許是善的。(凈空法師)(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你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別是非、善惡,雖能辨別,決定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落到意識里去了。所以諸佛菩薩沒有怨恨人的,縱然是惡人惡事障道,佛菩薩也視之自然,不會起一念心,為什麼?佛菩薩希望惡人早一天覺悟。惡人也有佛性,佛菩薩對他也很尊敬。有意無意得罪惡人,會招來不如意的果報,修行人在菩提道上魔障就多。魔障在哪裡?就是你得罪的那些人與事,他反彈過來的阻力就是魔障。你得罪人少魔障就少,得罪人多魔障就多。(凈空法師)
◎持戒的人,決定不見世間過。自己起心動念,樣樣如法,樣樣合理,絕不起心動念,去看別人的過失,去批評別人,沒有這個意念,除非別人向你請教,你幫他糾正錯誤,這個可以,他要沒有向你請教,你的心是清凈的、是平等的。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這個社會、世界就清凈了。所以真正持戒人,他們的生活是在凈土裡頭。你天天要去看報紙、看新聞,要去接觸,到處去找,你的心怎麼能靜?你怎麼定得下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如何修學凈戒?這一點要緊。(凈空法師)
◎我們很可憐,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所以我們的前途每況愈下。見他人過,免不了要「訕謗」,貢高自滿,這造業;不見自己過,自己過失永遠改不掉,不但改不掉,天天在增長,這怎麼得了!會修行的人,看到別人的過就是自己的過,自己看不到自己過,看到別人過就是自己過,自己想想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我有這個過失趕快改正,沒有這個過失,勉勵自己不犯這個過失。所以我們在《華嚴》上看到,真正修行人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菩薩,都是自己的善知識,善財是這樣成就的。善財這個理念有沒有錯?是不是所謂「阿Q精神」?決定不是的。為什麼說不是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心是佛,佛所現的,「唯識所變」,識是菩薩,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真是佛菩薩,他給我們做種種示現,幫助我們斷種種煩惱,成就我們種種德行。可惜我們讀《華嚴》沒有學到,你要學到了,你就是善財,你要學到了,你也跟善財一樣,一生圓滿成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說我是人,他也是人,我看他沒什麼了不起,這個樣子你學佛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成就的人,肯定自己一個人是凡夫,除自己一個人之外,統統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決定不是妄語。無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乃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現象統統都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度化我的,我們能夠用這種心態來學,這是真正大乘學人。成就自己就是成就眾生,為什麼?自他不二,自他一體。所以佛在經上常講「欲度眾生,先度自己」,實在講度自己就是度眾生,自己真正做出來,做出個好樣子來。我們看到眾生覺,想到自己有沒有覺,看到眾生迷,想到自己有沒有迷,回頭回得快,所謂迴光返照,我們才能得真實受用。(凈空法師)
◎佛法裡面六和敬,「口和無諍」,要有爭論,這就不是佛法了。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沒有爭論?為什麼有爭論?煩惱習氣沒有放下,煩惱習氣放下了就「無諍」。高僧大德在接眾(接觸大眾)都有這樣的修養,他的心地真正是平和。我們佛法當中常講「隨緣而不攀緣」,境界有順境有逆境,人緣有善緣也有惡緣,順逆善惡怎麼樣擺平,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到家了,他確實擺平,那是什麼?你爭我不爭,你爭我讓。真正有修養的人,他心是定的,我們常講定生慧,不但生慧,定功深的人幾乎都能夠看到三世因果。你為什麼喜歡爭?你為什麼放不下?與你過去生中的習氣有關係。他心裡頭憤憤不平,你不能跟他辯論,這辯論我們世俗間常講愈描愈黑,只有忍讓,他將來的因果,老和尚看得清清楚楚。看他墮地獄,你不拉他一把嗎?拉不動,不能拉,愈拉他陷得愈深。所以真正善知識幫助你是慈悲,不幫助你還是慈悲,他有他的道理在。他所用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所謂是善巧方便,這我們佛家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他確實有善巧。換句話說,你就是墮地獄,他也希望你墮得輕一點,絕對不會害得你墮更嚴重的地獄,他不會的,這才叫真正的慈悲。「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消業消得最快了,不是消他的業,消自己的業。你看到這人作惡多端,不要去責怪他,不要把他的這些惡行放在自己心上,更不可以掛在口上,若無其事,消自己的罪業。厚待別人,特別是冤親債主,要厚待他,這是大慈大悲,累劫冤親冤冤相報這樣就化解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一片祥和,一片慈悲,哪裡會有爭論?那我們沒有辦法,遇到不平真的是會起爭論,這就是說修行沒功夫,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造成煩惱習氣時時刻刻起現行。最可貴的就是明理,改過自新,那才是真正學以致用,我們得到佛法真實利益了。(凈空法師)
◎無量無邊的菩薩行門,歸納起來六大類(六度),你就曉得任何一類,都包括其它各類。一類裡面,一個意、一字、一句也圓滿含攝一切法,這是事實真相。為什麼它能夠圓滿融攝?因為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是一體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能契入這個境界,你的心當然就定了。所以看到眾生造罪業、造過失,生憐憫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責備。責備的時候,自己也生煩惱,給別人也添煩惱,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要用憐憫、慈悲、善巧、方便,幫助人回頭是岸,改過自新。這個就是一法裡頭攝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凈空法師)
◎六祖慧能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過,自非即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我們要經常反觀自己是不是犯了這個過失,是不是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錯誤,如果是,那就是自己的修持有問題。大多數人修持佛法,越修我慢心越重,越看不上別人,覺得這個人不如自己精進,那個人不如法。眾生看佛都是眾生,佛看眾生都是佛。有句話,你看別人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所以,自己的修持到什麼程度,自己最清楚,通過這點去考察自己就知道了。所以,當看到別人錯誤、缺點的時候,一定要提高警覺,反觀自己的過失,這樣修行才會有進步。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和行為,不是整天盯著別人的過失、缺點、錯誤,如果是這樣,自己怎麼可能進步。凈空法師說:「檢查自己修行是不是得力,從煩惱是不是減少了,法喜是不是充滿了來看,如果越修行,煩惱越多,心情越壞,那就是不得力,要好好反省。修行得好,應該是歡喜的,這就是法喜充滿的表現。」(某居士)
◎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是決定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講宇宙人生,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現象。《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把宇宙的真相一語道破!所以心要空,空就靈了,靈就是智慧。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你心清凈。(凈空法師)
◎從性修而言,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每人都有,凡聖相同,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修德不同,佛菩薩有修行,事實真相他明白,佛菩薩對我們講,我們疑信參半,甚至於不能接受。照,清清楚楚,眼見色,耳聞聲。寂,如如不動,在境界上未起心動念,此謂「自受用身」。如如不動,絕無煩惱,樣樣清楚,充滿智慧,這是自受用,亦即自己真正的享受。(凈空法師)
◎「清凈平等覺」五個字,「清凈平等」是寂,「覺」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隨緣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凈空法師)
◎現前一念之心即是真心,並不是肉團心,亦非能思惟能想像的緣影妄心。從時間上講,心中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非緣影心。從橫的方面說,沒有邊際,沒有界限,不是緣影的妄心。妄心有三世,有是非人我界限,真心沒有這些。也等於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我們的真心。(凈空法師)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是佛把我們凡夫的病根一語道破。真心起作用是智慧,妄心起作用是煩惱,煩惱跟智慧是來自一個根源,來自心。心清凈了就生智慧,所以佛法修學是要從心地上用功夫。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只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黃檗希運禪師)
◎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永嘉大師)
◎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慧能大師)
◎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慧海禪師)
◎古德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允同魔說。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凈,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義,縱你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黃檗希運禪師)◎《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 其義如何? 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慧海禪師)
◎「若心取相」將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內,只要心有所取著,四相統統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既是凡夫,就是在迷位,在迷位,心不清凈。由此可知,要想心得清凈,必須統統都放下,一切俱舍,捨得乾乾淨淨。在此諸位要特別留意的,舍是心裏面捨得乾乾淨淨的,不是事上舍,事沒有障礙,障礙是心裏面的染著,不必要去壞這些法相,即相離相。即什麼?相在眼前;離什麼?心裡頭不執著。這就是空有同時,即相不著空,離相不著有,空有兩邊不著,這是真正學般若,真正修學。(凈空法師)
◎我們自己心正行正,魔也尊敬你。我們的心真,一切都真,沒有一樣不真。心邪,遇到佛菩薩也邪。總在一念真誠。(凈空法師)
◎「情見」,「情」是情執,「見」是見解。若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就完了。若問佛菩薩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看法,他沒有想法、看法。我們最大的麻煩,很難突破的就是「我想怎樣,我看怎樣」,這種起心動念、言語態度,四相具足,我執、法執具足。「如來真實義」是什麼都沒有。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沒有,一看經,意思都明白了。若有一點點意思在,別說是人講,羅漢講、菩薩講、佛講也沒用,都不會開悟,原因是自己有障礙,這就是深重的業障。「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這完全是事實真相。(凈空法師)
◎從感情裡面生出的愛,那是會有變化的,是假的;從智慧裡面生出的愛,那是永恆,那是真的。智慧是真心,感情是妄心,情會變,智不會變,所以佛不用「愛」 ,用「慈悲」 。慈悲跟愛在形象上完全相同、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一個是用真心,一個是用感情,所以用感情,愛會變成恨,用智慧,愛永遠不會變質,諸佛菩薩,你愛他,他也會愛你,你恨他,他還會愛你,甚至你陷害他、忌妒他、殺害他、毀滅他,他還是愛你,他那個慈悲,絕對沒有一絲毫的改變,那是真的。(凈空法師)
◎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生滅心。諸佛菩薩用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凡夫用念頭,佛菩薩不用念頭,用禪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定。不是不做事,事沒有妨礙。心地清凈,心有主宰,不會為外境所動,這個叫禪定。我們明了這些原理原則,就曉得如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凈空法師)
◎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也做錯了。怎麼說錯了?六根隨順外面境界,自己做不了主,是煩惱作主,這是我們過錯的根源,這個根太深太深了。無量劫來我們迷失了自性,煩惱當家,尤其是見思煩惱當家,於是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見思煩惱第一個錯誤,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佛常常跟我們講「無我」,執著身是我,錯了!從這個地方就一錯到底,回不了頭來了。身不是我,那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如同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大家要真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人有沒有生死啊?沒有,哪有生死?我所有的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脫掉就等於死,換一件就等於生,人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生死就跟換衣服一樣。那麼到底什麼東西是「我」呢?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里講神識。神識在六道里投胎,換一個身體真的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他們對生死沒有恐怖,心態非常正常,換一件衣服有什麼可怕的。如果你這一生修的是善業,這件衣服愈換愈好,也就是這身體愈換愈好。若造的是惡業,那這個身就愈換愈差了。(凈空法師)
◎什麼叫真實,「法絕情亡為真實」。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真實。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凈心,清凈心是真實慧之體,真實慧是清凈心的作用,也可以說真實慧是清凈心之體,清凈心是真實慧的受用,體用是一不是二。凈宗的修行著重清凈心,清凈心現前,真實慧就現前。心凈則佛土凈,我們不能不曉得。一切眾生都有心,佛講得很好,「心生則種種法生」。《華嚴》跟我們講:世出世間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叫識。心是體,識是作用,虛空法界是這麼來的。心識是能現能變,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虛妄的,夢幻泡影,不是真實。凡夫之人迷失了心性,把假的當作真的,所變的這些幻相以為是真的,在這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起是非人我、貪嗔痴慢,無端造作無量罪業,於是這個外面境界、這個幻相就產生變化了,變成了地獄、餓鬼、畜生,變這種相。相隨心轉,三惡道的相,是從心想變出來的,三善道的相,也是從心想變出來的,你心裏面想善就變善,心想惡就變惡,心想凈就變清凈法界,心裏面染污就變污染的境界,這才是事實真相。(凈空法師)
◎用感恩的心來調心,歡喜心調心,大慈悲心調心,人怎麼會生病?身體每個結晶都是美好的。不能有一點點惡念,有一點惡念,就曉得那個結晶是不好的,那就是病源。佛法裡面講病毒,人的病毒是什麼?貪嗔痴叫三毒,你裡頭有病毒,有嚴重病毒,外頭有誘惑,內外交感,你人怎麼會不生病!所以我們學佛,頭一個把貪嗔痴拔掉,讓自己永遠不生病,讓自己的身體一切都恢復正常,正常的最健康的,要懂得這個道理。原理、原則佛經裡頭講得太透徹、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學佛能得到真正的利益。生活、工作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很自在。攀緣,我要想怎樣怎樣,這攀緣。不去想這些,一切隨順,這邊很好,那邊也很好,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凈空法師)
◎自己能轉境界,轉境界的道理,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清凈、心善良,所現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善,所以境隨心轉。你要去算命看相、看風水,你就受制於別人,就是說被外面境界控制你,你自己做不了主,這個人很可憐!自己做主宰,我能夠轉變山河大地,我能轉境界,而不是境界轉我。所以,一切現象,叫一真法界,這是我剛才提出來的。有情跟無情差別在此地,無情不是沒有覺知,不是沒有靈性。無情無什麼?你要搞清楚,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一切萬事萬物都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搞成這麼壞?是你有情把它變壞的,你們想想看這個道理,是不是?如果我們也做到無情,妄想分別執著、七情五欲都擺脫了,那跟佛菩薩沒有兩樣。無情,把情變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就是不能把情轉變成智,而是怎麼樣?把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變成了情,變成貪嗔痴,變成七情五欲,六道凡夫壞就壞在這裡。(凈空法師)
◎布施有外財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我們能夠捨棄,幫助社會一切大眾。外財之外還有內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今天講捐贈器官,內財布施,這個都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可是這個施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對凡夫來講,舍外財比較容易,舍內財難。佛對什麼人說的?對菩薩講的,菩薩已經成就相當的定慧了。所謂慧,他已經看破了,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身體是假的,可以送給人,身體,整個身體可以送給人,身體裡頭零零碎碎的,也可以送給人,他有這個智慧,他有定力。也就是說,把這個器官割下來,他受得了,他如如不動。你們在《金剛經》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把這個身體用小刀一片一片割下來,菩薩,就是忍辱仙人,不動心,沒有一絲毫感覺到痛苦的心,沒有一絲毫感覺到怨恨的心,這個心,忍辱仙人的心。換一句話說,我們如果發心捐贈器官,說老實話,也許你的功夫比我高,你可以做得到,我想想,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勉強做,勉強做,壞事!那麼佛講,人斷了氣之後,通常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神識沒有離開,所以助念這種常識,現在在台灣,已經相當普遍了。助念裡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小時之內,這個臨終的亡人,決定不能碰他,你要碰他,他神識沒有離開,他感覺到非常痛苦,會生嗔恨心。不但他的身體不能碰他,他睡的那個床,我們這個衣服都不要碰床,他感覺這樣的敏銳。如果佛說的話,這個事情是真的,那我們就要警惕了,我們能不能承受得了?發心容易,說大話容易,事實擺在面前,你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想一想,實在受不了,那我就不要冒險,我就不要充面子好看,我沒有這個能力。因為這是關鍵的時刻,就是關係到你來生往哪裡去,這個時候,一念嗔恚心生起來了,一念後悔心生起來了,就要墮三惡道。墮三惡道,那個時間就太長太長了,那是無量苦。這個帳,自己要好好盤算盤算。(凈空法師)
◎我們久遠劫中,在六道里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縱然受三皈依,如果沒有人時時刻刻在提醒你,我們的惡習氣太重太重了,幸虧有住持三寶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對這三寶怎能不恭敬?這是三寶對我們真實的利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讓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是這麼個意思。孝親、尊師、重道,這是起步,一直到圓滿菩提,我們覺、正、凈才圓滿,所以修覺正凈是從孝親、尊師、重道開始,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就是修行,我們對這個內容實質要清楚,千萬不要誤會,以為修行是每天要念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那是樣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無量壽經》念十部、念十萬聲佛號、拜三千拜佛,還是打妄想,還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個樣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講「喊破喉嚨也枉然」。諸位要曉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實質上,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像個菩薩,像個佛,佛怎樣處事待人?佛菩薩怎樣生活?我們要學得和他一樣。教你讀經、教你拜佛,那是小學生課堂作業啊,大學生的行持不是這個樣子,諸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那是大學生,他們很少有這種形式,完全講求在生活當中所表現的覺悟的行為,正知正見的行為,清凈身語意的行為,這是真的菩薩,這是三皈依的方向,是三皈依的總持法門,用現代的話來說,總綱領啊。(凈空法師)
◎第一個是存好心,真誠——不自欺,不欺人。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然後才真正做到俯仰無愧,上對得起天地,下對得起一切眾生,這種心情多舒暢、多自在。由此可知,以虛情假意對人,縱然不像佛家講的懺悔,自己還是有良心,不知不覺當中,受到良心的遣責,你的心不安,睡覺都會做惡夢。這種苦從哪裡來的呢?從一個虛假對待一切眾生而產生的結果,所以所作所為真的叫得不償失。為什麼不用真誠待人呢?第二一定要修清凈心。現在大家知道地球自然生態已經被嚴重地污染,為什麼今天環保,防止污染,得不到效果呢?世間人所見的,實在講只是看到外表,其實比這個污染更嚴重的是人心,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還得了嗎?內外都有嚴重的污染,所以我們今天的教學,我們今天的宣導,要以清凈心擺在第一,這是環保,這是防止污染。從保護我們清凈心做起,一定要守法,一定要修定、要修慧,心清凈我們身就清凈,身心清凈外面環境就清凈,這才是我們講環保是從根做起,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每一個人都關心自己的健康、快樂、長壽,健康、快樂、長壽從哪裡得到?給諸位說,從清凈心得到。有許多同修,海內外都有,特別我在日本,他們都來問我,他說:「法師,你平常用什麼東西來保養?吃什麼樣的補品?你的身體這麼健康,精神這麼好?」 我告訴他,我說:「我有一個最好的補品!」 他說:「什麼東西?」 我說:「台灣自來水公司的自來水。」 我除了一般普通的飲食,我的飲食隨緣,不麻煩別人,人家給我什麼,我就吃什麼,吃得簡單,吃得很少,我不吃零食,不吃一切的補品。那些補品都有副作用,你看有錢人家、富貴人家天天補,補出一身的毛病出來。要知道什麼東西是最補、最營養的?心地清凈,心裏面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多自在!這個多快樂!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這種喜悅是從內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世間人的喜悅是找快樂、找刺激,找刺激就等於打嗎啡吸毒一樣,那是不正常的快樂,正常的快樂是從清凈心裏面生起來的,這是真樂,這是真正的滋養。所以佛門裡面講修禪定,定功深的人禪悅為食,這個食是個比喻,就是營養,禪悅是最殊勝的營養。禪悅就是清凈心當中生起的喜悅,佛家常講法喜充滿,你要能夠得法喜,那就是快樂,你就會健康、就會長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其次要修平等心,我們待人,對自己要清凈,對人要平等,不要有分別,不要有高下,不要看到富貴人,我們就特別尊重一下,貧賤人我們就瞧不起他,這種歧視是錯誤的,應當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以覺悟的心對待一切事,正覺對事。以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看到別人就跟看自己沒有兩樣,他只要肯接受,我們就全心全力地去幫助他。這五條就是好心,存好心一定要做到這五條,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有好心我們當然就能做好事,只要與好心相應,那都是好事,與好心不相應,這個事情就不好。所以後續有五條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個五條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所謂看破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從貼身的一件汗衫,到無窮的廣大宇宙,都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我們生活的空間,人生就是本人,換句話說,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知道我跟人的關係,我跟萬物的關係,我跟大自然的關係,我跟天地鬼神的關係,我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才能真正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憂慮、牽掛,通通都放下,這才能真正得清凈、平等、正覺。如果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執著,你的心怎麼能清凈,怎麼能平等,怎麼能開悟?由此可知,我前面所講的四句中,好心是我們的真心,佛家講的真如本性,人人都有!可是這個好心現不出來,這叫有業障,業把它障住了,障礙住了。什麼方法把這個障礙除掉呢?看破、放下,這四個字是真實的智慧。佛說智慧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只要把你的障礙去掉,智慧就現前了,去掉障礙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最後我們用念佛這個法門把它總收。這十條,每一條裡面圓融含攝其餘的九條,這十條是交錯,十條是構成一體,不是十個各別,每一條裡面都具足了十條,然後你才懂得我講的念佛。(凈空法師)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的毛病出在哪裡呢?出在我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思想太複雜,妄念太多了。不但在佛法,連道家都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家都懂這個道理,修道要把你那個妄念減少,天天少才行啊。為道與為學不一樣,我們今天要是把佛法當作「學」,那個問題就嚴重了,你把它當作世間學說來研究,那你就錯了,這個是修道啊。修道,我們的妄想執著要一天一天減少,不能夠增長,所以我勸同修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為什麼?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會一天天減少。你接觸這些東西多了,你接觸人多了,天天就人我是非,張家長李家短,不得了,你是在增長妄想分別執著,那你怎麼會成就呢?你佛號念得再多也枉然。那些成就的人,就是心地清凈,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成功了,秘訣就在此地,這是我們要牢牢記在心上,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奉行,我們這一生往生才有指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啊!(凈空法師)
◎佛經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何把煩惱(善惡種子)轉成菩提?菩提就是智慧。這個種子不會消滅,種子如果消滅了,菩提便消失了,這麻煩大了,所以是轉變,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將惡人轉變為善人,冤家轉變為好朋友。佛法最妙、最高明之極處就是轉,問題是要會轉,絕不能對立。《楞嚴經》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若能轉則萬事都會轉,那就成佛了,這是真的。佛的本事就是會轉,我們是不會轉,不會轉就受業力、受外面境界轉,自己做不了主,處處要受境界折磨,會轉,境界折磨不了你,自然就得大自在了,其轉變的核心就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大般若經》講智慧有兩種:根本智、後得智。我們今天何以不會轉?轉就是後得智,就是智慧的運用,但我們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何謂根本智?《般若經》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所不知能轉萬物。但無所不知從何處來?從無知來的,無知而無所不知。我們恰好相反,我們是有知而有所不知,這就迷失了自性。現在人講求知慾(求知的慾望),這是誤導眾生,因為求知是所知障,結果就是什麼都不知。真實智慧從何而來?從戒定慧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所以能從凡夫修成佛,就是靠戒定慧,所以他教化一切眾生也不離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說別的,講個最簡單的例子,「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聽新聞」,如果這點都做不到,你的心、念永遠被現在的傳播媒體所控制,傳播媒體在主導你。傳播媒體是大魔王,它在折磨你,我們要認識它,它對我們就無影響力。大魔王天天在搞是非,教人做殺盜淫妄,完全破壞戒定慧三學,破壞倫理道德,我們對它敬而遠之,不要去接觸,這比什麼都重要,要從此處開始。(凈空法師)
◎佛菩薩的生活環境稱一真法界。如何證得一真法界?心平等就證得,一真法界就在面前,我們並沒離開。十法界與一真法界雖在一起,我們只見六道而沒見到一真法界,原因是自己的心不對。譬如,家家都有電視機,假設新加坡有十家電視台,稱之為十法界。這十法界的電波散布在同一個空間,撥哪一個頻道,這個法界就現前。如果我們撥對頻道,眼前展現的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頻道是平等心,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就平等。有妄想不平等,有分別不平等,有執著不平等,就見不到如來的生活環境。所以,只要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諸佛如來生活的環境,我們立刻就見到,就得到了。這是真的,所以稱一真法界。(凈空法師)
◎整個佛法的根,是從心理上捨棄此生的俗事。但一直到現在為止,你所有的宗教修持,都還沒有摧毀對此生的貪著。你的心還沒有離開慾望。你還沒有放棄對親友侍從的渴望。你甚至還不會稍減對食物、衣服和談話的慾望。你抓不著運用善業的要點,你的人生方向錯誤!你不考慮你的修持已經減弱了多少煩惱,只想到你已經用功了多少歲月。你檢查別人的錯誤,卻不反省自己。你為你擁有的每一項優點而驕傲。你的思想失落在名譽和娛樂等瑣事上。你耽於無意義的閑談之中。你想像你已經把宗教和世俗成就結合在一起了,而事實上,什麼目標也沒有達成。你自始就未曾思量過無常,因而為你自己愚昧的心識所把持。馬馬虎虎修持佛法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浪費人生而已。(塔湯仁波切)
◎總之,如果你缺少出離輪迴的決心,即使你在深山修持,所有的禪修也只能累積成山邊的一大堆糞便而已!所以思考一下輪迴的苦和隨時你都會死去。然後,不管你關心的事務多麼紛雜,縮小它們的範圍!這才是修行。否則,你不會成就!(塔湯仁波切)
◎看出別人的壞品性,就表示你自己的行為已經不純潔了。檢查上師或道友的錯誤,就是魔羅附身的徵象。不要與凡夫為伍,也不要聽他們說話,記住世俗欲樂的缺點!(塔湯仁波切)
◎今依經創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人雖不故願於礙,但於此間,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種大礙之行,今當說。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詳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事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施德為棄屣。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此十種大礙之行,攝一切礙,唯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聞此十句義,於諸礙中,一一皆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則於道行尚可直進,何況得於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若以求得之計,移之於求道,豈在礙不能行道乎。當知此礙,即是一切眾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聖,於諸世間所有美味上服,金剛珠玉,一切眾寶所不能及。(蕅益大師)
◎一切眾生未來皆是佛,皆是我們現前的善知識,我們與一切眾生相處,才能真正做到斷惡修善,成就自己圓滿功德。離開一切眾生,到哪裡去修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凈空法師)
◎什麼叫真善知識?依教奉行的人,具足信解行證,對於如來大法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問題是你認不認識,你會不會學。古人講「善學」,人人都是善知識,事事都是善知識,你怎麼會不成道?你這一生當中肯定圓滿成佛。不善學,就錯了!人家小小的讚歎,得意忘形,心動了,一點小小不如意的事情,你要氣好多天都消不了,我肯定你是三途眾生,為什麼?貪嗔痴非常嚴重。真正有功夫的人,貪嗔痴一年比一年淡薄,功夫有進步。(凈空法師)
◎所以我們學佛,在這個時代,警覺心要比從前人要高很多才行。我們現在要有高度警覺,要求往生。如果要求往生,你就要樣樣事情能放得下,不要執著,跟一切人和睦相處。看到別人有不對的,先要想到是我不對,不是他不對。為什麼說我不對?我沒有做好樣子給他看。道場裡頭,大小單位是一樣的,家庭,公司行號,乃至於國家,人人都能夠往自己裡面去反省,天下太平,真的是自度度他。只看別人過,不知道自己過,這不得了!這是什麼?干這個,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可以發動世界大戰。如果他能學到中國一點東西,事事往裡面來反省,戰爭就不會發生了。中國是受古聖先賢的教誨,特別是佛菩薩,佛法的修學,大乘佛法,《壇經》裡頭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的過都是自己的過,我自己沒做好,跟這裡頭講的話一樣,我治身沒有治得好,成就德行、學問沒有做得好。我成就了,天下人才能成就,我的一些毛病對治了,天下人的毛病也就治好了。孟夫子所說的,「反求諸己」,反過來想自己,這樣才能夠成就。(凈空法師)
◎古德云:「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 你才曉得,你涉獵許多法門,你得清凈、平等難!太難了!所以你所學的那是世智辯聰。為什麼呢?你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而佛法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清凈心生智慧,「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凈空法師)
◎修持佛法,必須去雜專修,一門深入,方能成就。口念心行,時時觀照,一心不亂。從生命現象中去體會,認識真正的本心、自性、真我,達到當下覺悟的現量境界。從現實世界中,透過現象,去認清宇宙的本來面目,以平等心、至誠心待一切人事。功夫成熟,漸得第六識不分別,第七識不執著,第八識不落印象,自性清凈自在為自受用,對外隨他分別慈悲心為他受用,對待一切人事,用心如鏡,從自心中流出,不須思量分別也。(某上師)
◎六道是執著,十法界是分別。由此可知,我們一切都不執著了,煩惱就沒有了,一切都不分別,所知障就破掉了,這就能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了。(凈空法師)
◎云何為頓悟?頓者,頓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無所得,看得破。從何而修?從根本修。云何從根本修?心為根本。云何知心為根本?《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控制心在一處),無事不辦。(慧海禪師)
◎《證道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永嘉大師)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廣欽老和尚)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擔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放下,如此外緣清凈,心中智慧自開。(廣欽老和尚)
◎要怎樣才能心安,就是要無心。心本無所住,找不到心,心原是盡虛空遍法界。(廣欽老和尚)
◎打擊我們的,你以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修道來講,是有幫助的,內心要感謝他。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就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廣欽老和尚)
◎忍辱波羅蜜,不是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人家在罵你。(廣欽老和尚)
◎若有人想害我,則我們要想:大概過去我害過他,所以才這樣,我不能再和他結冤讎,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針一線一句話,皆有因果。(廣欽老和尚)
◎在家人殺生,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我殺你,你殺我,所以才會有輪迴。(廣欽老和尚)
◎在家人不懂,以為沒生孩子就命苦,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殊不知他的冤親債主少。不要執著於現在的父母家人,這些親人都是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來的。(廣欽老和尚)
◎有人很有修行,但臨終時還要遭病或意外,這可以說是「定業難轉」,也可以看作是「乘願還業」。有人會說:「他那麼有修行,難道不能以修行之力克服業力嗎?」 我可以說,就是有修行,才會遇此苦難挫折,這正是他修行的功德,使事情在這一次就解決了。(廣欽老和尚)
◎菩薩的度化眾生是沒有色相的,都是在默默之中,自自然然地感化。至於眾生能不能受到菩薩的度化,就端看眾生能否真實信願皈依。因為菩薩有慈悲度眾生的「因」,而眾生要有接受度化的「緣」,因緣和合,這就是所謂的感應道交。(廣欽老和尚)
◎將這個色身假殼子看破,悟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佛性,才永遠自在解脫。(廣欽老和尚)
◎念佛,利益眾人,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僅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為眾人,這樣就是沒有慈悲心,再怎麼修也修不起來,以後會墮下去。(廣欽老和尚)
◎佛即心,心即佛,你存個正念就是佛,存個邪念就是魔,生一清凈念就是佛,生一染污念就是魔,就看你生什麼念,若你能自凈其心,這才是真正佛呢!(宣化上人)
◎佛與魔的區別,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遇到這些境界不放在心上,統統是好境界,魔境界也是佛境界。遇到這些境界,譬如說你見佛了,你做夢見佛,你打坐的時候見佛,你念佛的時候見佛。見到佛生歡喜心,自己覺得我很了不起,你看我都見到佛,你們都沒有見到佛,那你就壞了,那個佛是魔不是真佛。所以外面沒有佛也沒有魔,佛跟魔是自己心變的,自己心清凈,不受它影響,它是佛境界,如果一受影響,心不清凈,那就是魔境界,這是世尊在《楞嚴》上給我們辨別佛跟魔的一個總原則。所以千萬不能起分別執著,一落在分別執著就入了魔境。永遠保持自己的清凈心,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你一定會有成就。(凈空法師)
◎念佛時常出現各種境界,應該如何對待? 答:《楞嚴經》上講,凡是修行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稍稍得力,一定有境界現前。境界現前如何對付?佛教我們一個原則:不要去理會它,就是好境界;要是理會,起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是魔境界,障礙你的清凈心。禪宗所說「魔來斬魔,佛來斬佛」,「斬」的意思就是統統不理會,魔來也好,我不理,佛來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凈心,這就對了。(凈空法師)
◎禮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賢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準則。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對眾生要恭敬,如同對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實清凈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第二章德遵普賢,明白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大家要努力往這個目標上去提升。(凈空法師)
◎你不肯認真修行,你的身體業報是命中注定的。你自己肯發奮,為佛法獻身,為一切眾生獻身,你這個身體就不是自己的了,這叫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後再來啊,願力一發,心一轉就把自己的業報身轉成願力的身,這就是乘願再來,這一念就可以做得到了。身體差不要緊,沒有智能也不要緊,一轉,佛菩薩的智慧就加持上了。問題是自己肯不肯發心,轉業報身為願力身。(凈空法師)
◎誓願太重要了,是我們真正的動力。誓願弘深之人,就是「乘願再來」,不一定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願力無法超過業力,這一生就受業力支配。如果發大誓願,真實誓願,此誓願超過業力,現在就是乘願再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來,從相上講,相貌、體質、精神轉變了,想法、看法皆轉變了,骨子裡業力轉變成願力,不必換身體,就乘願再來了,願力再來的身就得自在,決定不受業力主宰,所以得到的是真實的幸福、自在、美滿。佛家不講空話,它有理論、有事實、有方法、有效果。(凈空法師)
◎佛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完全是真實的。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無論處人、處事,無論家庭、事業、朋友,或者是順境、逆境,一切恩恩怨怨,與前世有密切的關聯。如果我們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夠再進一步修學佛法就不難獲得「清凈心」。如果有緣遇到凈宗法門,以清凈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亂」,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關鍵就看世人有沒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學凈宗法門,這也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能深信「因緣果報」,可以說是修學佛法良好的基礎,這是我們應該要鼓勵的。世界眾生是無量因緣的相續相,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離開因果,實無一法可得。我們明了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萬法無常」、「萬法一如」、「一切法,相有,體空,了不可得」。我們所見到的相,都是因果的相續相,相續相能持續多久,決定於因緣,因緣相續,果報就相續。一切法沒有「斷滅相」,只有「相續相」,只有「變化相」,這才與自性性體相應,因為「體」是永恆不生不滅的,因此它所現的「相」也是不會消失的,「相」只有轉變,不會消滅。十法界的相沒有了,一真法界的相就會現前。我們學佛,所願、所求的是什麼?如果根性利,環境的障緣少,有善師,有良友,應當從「廣學多聞」下手。如其不然,反而不如在這一生中,決定求生凈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做廣學多聞功夫為妥當,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滿足大願。凡夫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實在是由「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而產生的幻相」。這就是「緣起性空」,業因果報就是「緣起」,所以它的真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經上常以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來做比喻,這個比喻非常之好,與事實真相很接近。真正了達六道與十界的事實真相,了解這些現象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種現象乃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因此,諸佛菩薩的應現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是諸佛菩薩應世的真相。我們能體會到,就應當認真地學習,先把錯誤的觀念轉過來,再把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如諸佛菩薩應世一般,那就是「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要在會轉,會轉就是會修,就是真修,無上菩提之果決定能證。(凈空法師)
◎一切境界相皆是幻象,不是真相,愚人迷在其中,以為真實,覺悟之人,可從現象冷靜觀察。去年已過去,永遠不再回來;上個月過去了,也永遠不再回來;上個星期已過,永遠不再回來;昨天過去了,也永遠不再回來;前一個小時已過,永遠不再回來;前一分鐘過去了,也永遠不再回來;前一秒鐘過去了,也永遠不再回來。諸位若從此處冷靜觀察,便知這些現象到底是真是假,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此就能體會得事實真相,真相就是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六根所接觸的,實在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幻象。「三心不可得」,就是能生的念頭不可得,所生的法相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就「不異」,不異即沒有兩樣。一切法大至世界,小至微塵,「不一不異」之理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經論里講的,心法、色法,相宗說的唯識、法相,「不一不異」全都包括了。因此,懂得「不一不異」,就懂得《金剛經》所講的「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一切法是一,不是二,諸法一如,所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經上講的「是法平等」就是這個意思。如是而知是正知,如是見解是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與大菩薩們的見解、認知,完全沒有錯誤。我們沒有能力、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所以見不到,也不曉得事實真相。佛為我們說明,我們聽了似乎有一點明白,似乎懂得一點。佛教導我們如何親證這個境界,必須「離念」、「離相」。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的道理就是「體性空寂,諸法緣生」。果然做到了離四相、離四見,就契入諸佛親證的無我法境界。佛在《金剛經》上說明修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證「無我法」。離相離見,即是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無我法」,證得無我法即入諸佛位。「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隨心應量」,如果我們對於佛的這些話能了解,能體會,就知道所有一切現象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在想些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眾生心想變現的,想善事,造善業,境界一定善;想惡事,造惡業,變現的境界自然就惡。六道里,三善道、三惡道,乃至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沒有一樣不是從心想生,所以法相唯識宗說,唯「識」是真的,現「相」是虛妄的。「識」是念頭,「相」是事相。我們於此事理能理解、能肯定、能依教奉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果報自然殊勝,幸福美滿。果然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改造命運,改造體質,改造生活環境(即改造風水),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我常講的真誠、清凈、平等、大慈大悲,就是性德的流露。從自性變現的境界,就是諸佛與大菩薩們親證的境界。由此可知,契入諸佛境界不是一樁難事。讀佛經懂得道理,懂得事實真相,依教修行,沒有一人不能成就的。因此,佛教人要相信「業」,不要相信「命」。(凈空法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首偈是《金剛經》的總結,也是《大般若經》的總結,其中含義,無盡深廣。一切有為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心法、色法,因為一切法皆屬於緣生,心法也是緣生,佛法還是緣生,既然是緣生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在一切有為法之內?沒錯,因果也是有為法。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實這個道理,與法相唯識宗所講的完全相同。相宗說,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不可得的,唯識真實,識是能變,相是所變,換句話說,能變的是「因」,所變的是「果」。「因果不空」就是說現象不滅,但此現象會轉變,從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轉變成六道,又變現出三途。現象何以會變?「因」變,「果」隨之變,「因果不空」義即在此。明白因果不空的道理,我們就能明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原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現象。徹底覺悟的人,在十法界,自己能作主,能作主的人就稱作佛菩薩;不明事實真相的人,不能作主就稱為凡夫。凡夫隨業流轉,所以才感受種種苦報,佛菩薩可隨緣示現,即使在六道三途,他們的感受都是清凈自在、安樂無比,這就是佛講「因果不空」的真實義。正因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怎樣的心?生正覺之心、布施之心、持戒之心、六波羅蜜心、十大願王之心。不但自己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在宇宙之中,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而且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得知此事實真相,都能自己作主,這是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的目的,亦即經中所說的真實教誨、真實受用、真實利益。(凈空法師)
◎「心性」就是宇宙的本體,生命的起源。佛告訴我們這一樁事,如果我們想研究、探討,是決定辦不到的,因為它沒有相。沒有「相」就不能用眼見;沒有「音聲」,也不能用耳聽;沒有「實體」,我們也無法接觸得到。所以,佛說心性的真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不能想,不能說,但是是真實的存在,佛教我們自己領悟。……心裡不能執著,心要空,心要清凈,心要無一物。心空就靈,靈是本具般若智慧現前。凡夫的智慧為什麼不開?心裡的妄想執著太多,塞得滿滿的,心不空!不空就不靈。由此可知,古來祖師大德教我們看破、放下,能放下一分,智慧就長一分,放下兩分,智慧就長兩分。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是本有的。外面的境界一接觸就明了通達,此是本具的般若智慧,不需要學。六祖惠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他見性之後發現而說出來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是本來具足的。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心性里塞的東西太多,垃圾裝得太多,都堵死了。正是佛在《華嚴》上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句話實際上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的意思。經上又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可以涵蓋所有一切現象,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是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前一切現象,就是這種生滅相續的現象(連續相),不是真的。不但色法是相續相,心裡的妄想也是相續相。要是認為一切現象是真的有,還在裡面打妄想,想佔有,想得到,則是自討苦惱。了解這些事實,哪有放不下的,一放下就身心自在,真是快樂無比!修學的障礙就沒有了。「一切法了不可得」是真的。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煩惱就是「放下」。在這些幻象里、夢境里,隨緣度日,因因果果,無量因緣,愈看愈清楚,愈觀察愈明白,這就是智慧現前。《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用這種態度處世,再好不過了。能在隨順里成就自己的戒定慧,這就是功德。(凈空法師)
◎「陰騭」就是我們做一切好事不必讓人知道,不需要讓社會大眾表揚,一表揚所做的功德就報銷了。做種種好事不讓人知道,這就是「陰德」。現代人做一點好事巴不得社會大眾都知道,都來表揚他,做壞事又怕人知道,所以他的罪惡就累積在那裡。善的因很快就報掉,惡的因永遠潛伏在那裡,將來惡報不堪設想。佛菩薩教我們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所做的壞事、惡事,趕快希望人家都知道,這叫「發露懺悔」。你的惡行大家知道了,都責備你,這一責備就報掉了,所以希望我們的惡業趕快報掉,善業累積在那裡,往後的善報就厚,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的作法。(凈空法師)
◎修福能不著相,就是修慧,由此可知,福慧可以雙修。福慧本來就不離的,福在慧中,慧在福中,福慧是一樁事。如果著相,就只有福,沒有慧,而這種福就是有漏的福報。「有漏」就是修福的心不清凈,修福的心有煩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教導菩薩要「離相修福」。這正是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凈空法師)(說明:參看「三輪體空……」一段)
◎只要如理如法去修學,所求的東西自然得到。如果不求,得到的反而大了,大到連你自己都無法想像。為什麼?福德變成功德了,所以佛教我們一切放下。心裡還有分別有希求所得的就是福德。(凈空法師)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萬法皆空,所以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因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導我們「而生其心」。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事實真相,不可違背因果。(凈空法師)(萬緣放下,不執著;做好人,隨緣辦好事;老實念佛)
◎要隨緣。沒有這個緣不做,有這個緣就做,你才做得自在,做得心安。心安則理得,理是什麼?明心見性。心安就是清凈心,就是禪定,因定開慧,你心不安你怎麼會明理。(凈空法師)
◎世間事遇到了,我們做,就是修福。做事的時候不要怕吃虧,多做是多修福,這有什麼不好?做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心裏面一點痕迹都不留,如《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才是真正的福報,就把福德變成功德了。如果心裡常常想:「我已經做了多少事情。」 這就是世間法,是有漏的福報,得的果報很小。(凈空法師)
◎一個人真正沒有得失心時,才真正懂得佛法講的解脫、自在。有得有失決定不自在,心裡有牽掛,當然就有憂慮,有憂慮,當然就有煩惱、有痛苦,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沒有念頭時,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這才是真正的樂。離苦得樂是真樂,普通人無法體會,無法想像,因為從來沒有經驗過。不但這一生沒有經驗過,生生世世都沒有經驗過。一定要做,做了之後才曉得。(凈空法師)
◎「好事不如無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學佛,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點點意見,這樣才如法。所謂「如法」,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凈心,保持自己的正念。念佛人就是保持這句佛號不夾雜、不間斷。財是命中所有的,命里沒有,不可能發財。如果命里沒有財,而你有方法發財,釋迦牟尼佛也會拜你為老師,因為他沒有辦法做到,你卻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翻、打破。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這事我們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在一生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誰定的?自己定的。這一生多財,是因為過去多修了財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多修了法布施,這些是這一生得的果報。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麼,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報即是;想知道來世果報怎樣,今生作了些什麼就是來生果報之因。命中注定的災難,可不可以倖免?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消災免難。所以,消災是因為你有災才消,消災免難有它的理論與修學方法。災難之「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這是無法消除的。可是業因要形成果報,當中一定要有「緣」,「因」無法消滅,但是「緣」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講「緣生論」,不講「因生」而講「緣生」,就是「緣」我們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惡的果報現前,我們在這一生中必須把惡緣斷掉。我們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就是消災免難、改變命運的具體修學法,也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才是真正杜絕惡緣,使惡因沒有機會形成惡果。這是合情合理的說法,當然也是事實。可是必須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界,只在這一生把惡緣堵住,使惡的因不起現行,來生能不能再一次地把惡緣消除?要是沒有把握,惡業的果報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何況果報通三世,未離三界,決定不能避免。要想永遠斷絕惡業的果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對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凈空法師)(還有第三回)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寫好詩》(下)
※問題二、請問師父,怎樣才能有出離心,如何修持?阿彌陀佛。(妙祥法師開示)
※?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的真切
※只有泥濘的道路才能留下腳印(轉自范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