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精算師的人生忠告:現代家庭更需要幸福的保障!
孫明展,中山大學統計系碩士畢業,國際金融理財師,候選北美精算師,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客座講師。擅長兒童財商教育、家庭理財規劃領域,現為東西兒童教育特約撰稿人。
我一直以為,家庭財務規劃的目標人群應該是已婚已育的中產階級家庭,因為孩子,他們最有家庭責任感,他們最有未來的憂患意識。但是兩年多以來的實踐,卻讓我意識到,最需要幫助的是那些晚婚晚育的家庭,他們可能是追求先立業再成家的白領精英,也可能是希望能多享受幾年二人世界的80後小夫妻,他們對孩子和自己的生活都有明確的目標,但問題是,要怎麼樣才能保證今後幸福的生活呢?
最近,給一位近40歲的職場成功人士做家庭財務規劃。他之前事業上平步青雲,30多歲就成為一個跨國企業的部門總監,妻子也工作穩定,生活上非常瀟洒。他們兩口子月收入接近4萬元。一般以為他們的收入非常高了,其實他們竟然是「月光族」,由於極度追求生活品質,旅遊、購物、享受,幾乎花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此前,他們一直對自己的收入頗為自信,沒有孩子,父母目前也不需要他們操心。
36歲時,夫妻倆終於決定要孩子了,上天還賜給他們一對雙胞胎。全家人當然非常高興,但高興之餘,生活的重擔也隨之而來:兩個孩子的教育肯定不能省錢;為了方便老人照顧,剛換了大的房子,供款壓力驟增;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不如原來健康,老人的醫療問題也浮出水面。之前雖然收入高,但長期追求生活高品質,吃光用光,沒有大多積蓄,他們的內心開始感到了不安。
在做了詳細的家庭財務分析後,未來的一個個數字的壓力讓他們原先的不安變成了絕望:
兩夫妻都希望孩子未來能夠出國留學,但這就意味著,20年後,他們必須支出近500萬元的現金;在他們原先的計劃中,17年後,他們準備退休去環遊世界了;現在不僅環遊世界的夢想泡湯,還有面臨一個事實:20年後,當孩子要出國留學時,他們正值退休年齡,收入銳減,只余社保,根本無法承受這麼高額的支出,更不要說退休後的品質生活了。
現在他們意識到,要開始為未來作準備了。又發現,雖然收入不低,但所有花錢的事兒都擠到一起了:供房、為父母準備醫療費、孩子每個月的教育支出,還要繼續保持高品質的生活,真是捉襟見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並非每個家庭都會有雙胞胎的驚喜和沉重壓力。但當年瀟洒的「月光族」夫妻、晚婚晚育家庭普遍面臨的財務窘境,大抵相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家庭財務規劃的第一步,就是梳理你人生中有哪些重要的目標。這個問題聽起來很虛,梳理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從理財的角度考慮,什麼是人生的重要目標?就是那些對個人和家庭幸福感影響極大的、卻又不能確保從當期收入中支付的目標。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即便不出國,近十幾年中國大學的平均學費生活費大概也漲了七八倍。按照這種火箭速度,想想你的孩子讀書時得花多少錢。還沒算上現在從孩子出生開始,早教、各類培訓班、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各種教育花費。
第二個人生目標,可能是早日財務自由人生自由。現在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又想退休早,希望退休後的生活品質還不打折,社保又比過去的養老福利差遠了。如果不做好規劃,人生自由不就是白日夢嗎?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有環遊世界的夢想,年輕的時候要去,退休之後更要去。退休、教育、住房,這幾件事,過去政府都管,現在都不管了。這幾件事,誰也不敢拍胸脯說,大事發生前一年,你靠當期收入能夠解決。孩子上大學前一年,你就一下子能存夠上大學的錢?退休前一年,你就能存夠環球旅遊的錢?房子就更不用說了。理財規劃第一步,就是讓你去面對現實,面對你自己的需求,理財師的角色,在這一步,只是引導、傾聽、梳理、記錄、收集數據。不討論外部的投資收益有多高,而是看看你內心的期許有多高。
明確了家庭的理財目標後,將進入大多數人反應最大的一個環節,就是明確自己到底有多少理財資源。
理財資源一般分為資產與收入兩大類:
第一類是:現在已經掙到的錢,即家庭現在的資產。這兒說的資產要減去你們的負債,即凈資產。
第二類是:未來我們持續能夠賺到的錢,那就是家庭的收入。收入需要減掉支出,即每年的盈餘。
凈資產和每年的收入盈餘,是我們真正可以利用的理財資源。按照我們的模型,在這一個階段,主要是總結出兩張表:
1.資產負債表:即此時此刻你所擁有的資產,所有的負債,看看家庭的資產負債比例等;
2.現金收支表:比較瑣碎,牽扯到所有的現金收入和支出。
現金收入分為理財性收入和工作收入兩類。這個分類是有意義的,工作收入指的是,持續工作才有的收入,換言之,就是「手停口就停」的收入。理財性收入就是被動收入,不需要主動工作也可以持續地有,例如房租。
現金支出也分為兩大類:一是生活類支出,二是理財類支出。前者指的是,面對此時此刻的生活目標而進行的支出;後者的是,面對長期生活目標的理財性行為引發的支出。例如供車、供一份保單,基金定投等,都屬於後者。
通過以上分類,就可以初步評估出一個重要的數據,即財務的自由度,即指你此時此刻的理財收入,究竟占你生活支出的百分之多少。所謂財務自由,就是你的理財性收入持續穩定地大於生活支出,這就是財務自由。
有了這些基本的數據,就可以對你的理財資源進行一系列的分析,接著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資源去達致上文所說的人生目標呢?這就要看我們利用現有資源的效率了。效率在理財中與收益同義。收益越高,意味著效率越高。但我們也知道,僅僅追求高收益不應該是理財的目標,高收益高風險,當收益高到極致,風險也高到極致,人生就成賭博了。
那怎麼辦呢?下一步就要進行風險承受能力的分析,也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先測算出家庭能夠承受的風險,再能承受的前提下,獲得最為合理最高的收益。這個過程就叫做風險評估測試。
看看你屬於哪些類型?
通過測試得出家庭的風險屬性:有人可能比較保守(也可能是年齡大,收入低);有人天生心態好(可能客觀上比較年輕、理財周期長)。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漲跌,不同人的感受會完全不一樣。
當測算結果出來後,就可以得出一個適合你的較為合理的收益率,繼而進行資產配置,設計屬於你們家庭的規劃路徑。
第一,建議晚婚晚育家庭在理財時,對未來工作收入進行謹慎偏保守的預估。
很多晚婚晚育的家庭,常常是因為事業,導致生育較晚,由於處於創業或收入相對高峰期,事業上志得意滿,收入普遍是比較可觀的。尤其是男性,正處於中青年的交界,年富力強,自信滿滿,這是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人應有的衝勁,沒有這些狀態,肯定不可能獲得成功。但是,如果基於這種假設:收入可以長期維持下去,甚至還會越來越好。那麼,理財的意義就不大了。
但我們期待的是,即使事業不如預期,依然能確保人生的重要目標和夢想能夠如期地實現,這才是理財規劃最大的價值。
第二,晚婚晚育家庭的爸爸媽媽們,要對未來世界的經濟、投資環境,採取謹慎偏樂觀的假設。
到中年都沒有開始理財的家庭,大多數缺乏投資觀念,他們在主觀上不願意承擔風險,總認為一切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對,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當我們過於悲觀地看待這個世界時,我們也就失去了理財的基礎。
我們必須相信,問題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而得到解決。我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會隨著認識層面的提高,慢慢地找到更為和諧發展的道路,不會出現海平面突然上升20米,把陸地淹沒的末世景象。從人類幾千年的發展來看,我們的社會不是一直在發展嗎?哪怕中間出現了一戰和二戰。
第三,希望晚婚晚育家庭不要過度重視當下生活品質。
太多的晚婚晚育家庭,過慣了瀟洒的單身貴族和甜蜜二人世界的生活,總是優先考慮當下的生活品質,以致於現在既沒有投資,也沒有儲蓄。也許,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現在買一個名牌包包,買一塊昂貴的表,買一輛很炫的車,每年多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重要,還是孩子未來更重要?我承認人生有多種的生活方式,我也很贊成瀟洒人生,但是請你做好了規劃再「瀟洒」,這樣你更有安全感話說回來,對於這類家庭,理財就是控制支出,恰當地分配資源,降低當下慾望的過程。
推薦閱讀:
※一句話說明你上過大學?
※忘掉罪惡感,歡舞、歌唱,繼續你的人生之旅
※可是,人生,沒有如果
※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自己發的說說、日誌或者日記,,你想對自己說什麼?
※人生若只如初見,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