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肥胖帶給身體的危害

許多人認為,胖是富態的象徵,是健康的表現。然而正所謂過猶不及,任何事物要想獲得良好的發展,必須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而一旦超過這個度,它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胖也如此,胖過了度,就成了肥胖病。肥胖病不僅在身體上給人以嚴重的傷害,也在精神上給人以沉重的打擊。目前,肥胖已經與艾滋病、吸毒和酗酒並列為世界四大生活難題,被公認為困擾人類健康的重要頑症之一。 肥胖已成為世界公害,據國際肥胖問題工作組公布的數據顯示,地球上4人中就有1人過於肥胖。具體而言,全球3.12 億人體重超標,17億人應該減肥。報告指出,全世界肥胖人口已超過飢餓人口,肥胖已經成為困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國際肥胖問題工作組政策主管里格比說:發展中國家尤其要負擔肥胖趨勢的重擔。我們現在甚至在印度都看到青少年肥胖。這是普遍問題。它已經完全成為全球流行病,實際上是傳染病。據統計,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與肥胖、缺乏鍛煉和吸煙相關。個別案例中,一些生來肥胖的人比常人早死5~8 年。 全球每年有300多萬人死於與肥胖有關的Ⅱ型糖尿病。這種病症通常導致心臟病和腎功能衰竭,目前患病人數已經達到1.54 億,超過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未來25 年內,這一數字還可能翻一番。肥胖可能加重心臟病隱患。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總共有 1700 萬人死於心臟病和其他循環系統疾病,佔總死亡人數三分之一。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心臟病致死案例在達到工齡的成年人群中更為普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研究發現,巴西、中國、印度、南非等國30~59歲人群的心臟病死亡率已是美國兩倍,俄羅斯則高出5倍。美國20%的男人是胖子,除了生活水平高以外,還人們動不動就以車代步,缺乏運動有關。英國的情況也不妙,近半數公民身體超重,專家預測到2004年,英國的男胖子和女胖子的比例將分別達到18%和24%。

我國的肥胖症患病率近年來也呈迅速上升趨勢。2004年10月12日由衛生部、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公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有2億人超重,6000 多萬人肥胖。在大城市中超重率為30%,肥胖率已經達到12.3%,這意味著在我國大城市裡已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在"體重"方面存在問題。另外,在城市中兒童的肥胖問題也十分嚴重,肥胖率已經達到 8.1%。此次調查結果與 1992 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 39%,肥胖率上升 97%,並預計今後肥胖率還將呈持續增長趨勢。

肥胖都有哪些危害?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積聚過多所致的現象,並非"健康"的標誌。肥胖不僅影響形體美觀,而且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更嚴重的是,肥胖容易引起多種併發症,加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

*肥胖是健康長壽的大敵:據統計,肥胖者並發腦栓塞與心臟衰竭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比正常體重者多兩倍,高血壓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多2~6倍,合併糖尿病者較正常人約增高 4 倍,合併膽石症者較正常人高4~6倍,更為嚴重的是肥胖者的壽命將明顯縮短。據報導,超重10%的45歲男性,其壽命比正常體重者要縮短4年。

*影響勞動力,易遭受外傷:影響勞動力,身體肥胖的人往往怕熱、多汗、易疲勞、下肢浮腫、靜脈曲張、皮膚皺摺處患皮炎等,嚴重肥胖的人,行動遲緩,行走活動都有困難,稍微活動就心慌氣短,以致影響正常生活,嚴重的甚至導致勞動力喪失。由於肥胖者行動反應遲緩,也易遭受各種外傷、車禍、骨折及扭傷等。

*易患冠心病 肥胖者脂肪組織增多,耗氧量加大,心臟做功量大,使心肌肥厚,尤其左心室負擔加重,久之易誘發高血壓。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致使管腔狹窄,硬化,易發生冠心病、心絞痛、中風和猝死。

*易患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 伴隨肥胖所致的代謝、內分泌異常,常可引起多種疾病。糖代謝異常可引起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可引起高脂血症,核酸代謝異常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等。肥胖女性因卵巢機能障礙可引起月經不調。

*影響肺功能 肺功能的作用是向全身供應氧及排出二氧化碳。肥胖者因體重增加需要更多的氧氣, 但肺不能隨之而增加功能,同時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積又限制了肺的呼吸運動,故可造成缺氧和呼吸困難,最終導致心肺功能衰竭。

*易引起肝膽病變 由於肥胖者的高胰島素血症使其內因性甘油三酯合成亢進,就會造成在肝臟中合成的甘油三酯蓄積從而形成脂肪肝。肥胖者與正常人相比,膽汁酸中的膽固醇含量增多,超過了膽汁中的溶解度,因此肥胖者容易並發高比例的膽固醇結石,有報道患膽石症的女性 50%~80% 是肥胖者。在外科手術時,約 30%的高度肥胖者合併有膽結石。膽石症在以下情況下發病的 較多 40 歲以上肥胖婦女,肥胖症者與正常體重的婦女相比,其膽結石的發病率約高六倍。

*增加手術難度,術後容易感染 增加手術難度,肥胖者會增加麻醉時的危險, 手術後傷口易裂開, 感染墜積性肺炎等併發症的機會均較 不胖者為多。

*可引起關節病變 體重的增加可使許多關節如脊椎、肩、肘、髖、足關節等磨損或撕裂而致疼痛。

*並發疝氣 肥胖者可並發許多疝病,其中以胃上部易位至胸腔中的食道裂孔疝最為常見。

*肥胖者易患高血壓病 肥胖者易患高血壓病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壓病,其發病機理是:肥胖者體內脂肪組織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環量相應增加,從而使小動脈的外因阻力增加,這使得心臟必須加強做功,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證外周組織的血液供應。由此而致的小動脈硬化,促使高血壓發生,加上肥胖病病人體內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水鈉瀦留,進一步增加了循環血量,加重高血壓。血壓若長期持續在較高狀態,會損傷心血管、 腦血管、 腎臟血管等,最終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威脅生命的併發症。儘管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壓,但臨床觀察中的確有不少肥胖者的血壓正常,這可能與機體本身的代償能力有關。當然,代償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代償能力則會出現血壓升高。減輕體重是防止高血壓發生的有效措施,甚至對已經發生高血壓的肥胖者,經低熱量飲食療法治療使體重下降後,高血壓也可自行緩解。遺傳因素對肥胖者高血壓的發生也有一定影響。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常伴有高胰島素血症,包括一部分體重正常的高血壓患者。高胰島素血症對血管壁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對高血壓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該類患者常有家族發病傾向。醫學研究指出,體重超重的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大約是體重正常成年人的4倍。

*肥胖易導致肺血管阻塞 醫學研究表明,肥胖和致命的突發性肺部動脈血管阻塞有密切的關係。這種阻塞肺部動脈血管的血栓常常是隨血流從大腿部向肺部轉移的。研究人員通過對20年來的醫院醫療記錄的調查分析發現,肥胖的病人發生突發性肺部動脈血管阻塞而導致死亡的幾率比一般人高25倍。這種風險在40歲以下的人群中的發生率更高。突發性肺部動脈血管阻塞是緊隨心肌梗塞和中風之後的第三大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肥胖可損害心血管系統 心臟就像一部機器的發動機一樣,是人體的動力系統,而血管就像發動機的油路管道。伴隨著心臟的每一次搏動,血管相應地擴張,血液被源源不斷地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心臟和血管就是這樣共同維持血液在人體內不停息地循環運轉的。健康的動脈管壁光滑而富有彈性,可以保證血液在其中暢通流動。然而,當動脈復生粥樣硬化改變時,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容易在動脈內壁形成斑塊,降低管壁彈性,使血管通路變窄,血流受阻,甚至被切斷。超重或肥胖的人比體重正常的人更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因為肥胖降低了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腺只好拚命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滿足身體的需要。胰腺超負荷運轉導致血液中胰島素快速增加,損傷動脈內壁,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血管不通暢就好比汽車的油路不通,會直接影響整體功能。它所造成危害的大小,取決於堵塞的部位。在心臟周圍有一條叫做冠狀動脈的血管,它擔負著為心肌輸送養料的重要任務。如果冠狀動脈出現動脈硬化斑塊,妨礙血流通過,會使其負責供給營養的那部分心肌缺血,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冠心病。若血管被完全堵塞,血液循環中斷,心肌就會因缺血而壞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肌梗塞",其危險程度可威脅生命。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其危害無年齡、性別、地域之分。在世界範圍內,每年有 1700 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 80%來自於低等和中等收入國家。我國肥胖的發生率日益增加,心臟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嚴重。2006 年,由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顯示,我國人口肥胖問題嚴重,成人每 5 人中即有1人超重,每10人就有1人肥胖,現有超重和肥胖人數分別為2億多和6000多萬,兒童肥胖率達8.1%。而且肥胖者逐年增加,與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三分之一,肥胖率上升一倍。在另一項包括中國在內的27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10個醫生中有6個認識到腹部肥胖是導致心臟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只有少部分人認識到腰圍的超標會增加他們心臟病的風險,5個人中只有1人稱他們的醫生給他們測量過腰圍。這項由世界心臟聯盟支持的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在中國存在對腹部肥胖和心臟病關聯之間的認識,但是在醫生(38%)和患者(23%)中並沒有對此採取措施。只有少部分患者認識到腰圍尺寸的增加也會使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增加,平均只有 19%有危險因素的患者被醫生測量過腰圍。

*肥胖會使大腦受損 瑞典醫學人員經研究指出,肥胖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成年期肥胖的女性更有可能導致腦部組織損失,這種被稱為腦部萎縮的現象會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和痴呆。 這項研究對 290 名女性進行了為期 24 年的跟蹤調查,並做了四次複檢。在最後一次檢 查時,這些女性的年齡為 70~84 歲,她們都接受了計算機斷層 X 光攝影,測量是否有腦部萎縮。研究人員比較 CT 的結果和這些女性的 BMI 值,結果發現,超重或肥胖會增加腦部受損的危險,受損的區域稱為顳葉,在大腦中負責語言、記憶、聽覺。 4 該項研究顯示,有腦部萎縮的女性與正常女性相比,BMI 值平均高出 1.1~1.5kg/m2; 總體來說,女性的 BMI 在這 24 年的研究期間都有增加,但那些有腦部組織受損跡象的人增加得較多。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這些女性的 BMI 值增加,其腦部萎縮的危險也跟著增加 13%~16%;BMI 值高的女性會有痴呆的危險,其他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研究人員認為,他們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解釋肥胖、腦部萎縮和痴呆之間的關係,但該研究結果為維護健康體重又多了一個重要理由。腦卒中與肥胖密切相關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急性腦血管病的統稱,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塞和腦栓塞等。腦出血是指腦血管破裂出血;腦梗塞因動脈硬化,管腔狹窄,血管內附著有血栓,造成血液循環停滯所致;腦栓塞則是冠狀動脈、頸動脈、椎骨動脈所形成的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腦部,阻塞住腦部的細小血管引起的。大腦是身體指揮系統的"司令部",就像是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各種中樞都聚集在這裡,如感覺中樞、運動中樞、聽覺中樞、嗅覺中樞、視覺中樞、內臟活動中樞等,重要的命令都從這裡發出。腦部的血液需求量非常大,因為旺盛的新陳代謝才能滿足大腦完成複雜生理功能的需要。人體所需的氧中有20%以上是大腦消耗的,所以腦細胞對於缺血和缺氧都很敏感。因此,當腦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時,腦組織就會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直接威脅人體的健康和生命。腦卒中已成為位列癌症、心臟病之後的導致死亡的第三大殺手。2002年,我國死於腦卒中的人數達165萬,居世界首位。腦卒中不僅死亡率高,致殘率也相當高。我國發生腦卒中的患者約有三分之一死亡,三分之一永久致殘。研究發現,腦卒中與肥胖密切相關,這是因為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大大增加了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持續高血糖狀態損傷血管內壁,血脂異常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硬化的動脈失去彈性而容易破裂,再加上高血壓的誘發,腦血管被阻塞或破裂出血也就在所難免了。

*過度肥胖影響智力 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過度肥胖會影響智力。大腦顳葉皮質具有學習和思維功能,而肥胖則會導致大腦這一區域功能受損,影響人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能力。研究證明,顳葉皮質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所接受的語言進行理解和處理,並尋找最恰當的方式加以表達。語言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人類正是有了語言,才使複雜的思維找到了最佳的載體,而不能正確理解語言則會使思維受阻。另外,顳葉皮質還與中長期記憶相關,一旦顳葉皮質功能受損,就會嚴重影響人的記憶力,使學習活動變得十分困難,而學習是智力發展的前提。研究人員認為,肥胖通過影響顳葉皮質生理機能進而影響智力水平,主要原因之一是肥胖影響腦血流,腦血流的降低將會直接損傷大腦生理機能,使大腦皮質出現稀疏區,使人的心智活動和行為受到干擾,如果是顳葉皮質出現稀疏區,則會使人記憶力下降,語言理解能力遲鈍,思維不清晰。另一個原因是,肥胖可能影響體內荷爾蒙的活動,而荷爾蒙活動與大腦內神經生化物質的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神經生化物質因受荷爾蒙影響而出現異常,也會導致思維、記憶、情緒活動的異常。研究指出,一個人越肥胖,運動量越少,運動的節奏感越差,也會使顳葉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智力。在拳擊和其他體育競技場上,我們很容易發現那些肥胖的運動員節奏感總是不盡如人意,身體的靈活性也明顯不如別人。醫學研究證明,顳葉皮質尤其是右側顳葉皮質具有辨別節奏和表達節奏的功能,這正是所有顳葉疾病患者運動節奏感差的主因。一般來說,人越肥胖越不想運動,而不運動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人逐漸喪失了節奏感,動作變得笨拙。節奏感的喪失或下降反過來又會影響顳葉皮質功能,使其機能減退。實踐證明,音樂和有節奏的運動,不僅可以減肥,也可以益智,它能改善大腦顳葉皮質的生理機能,甚至可以治療某些顳葉疾病。美國加州研究人員發現,喜歡有節奏運動、朗誦詩文、引吭高歌的人,不僅情緒較一般人穩定,思維和語言理解能力也比一般人略高一籌。據此,研究人員對一組顳葉有問題的人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節奏訓練和音樂訓練,三個月後,再對被訓練者大腦顳葉皮質進行核磁掃描,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顳葉皮質的生理機能活動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這一發現對肥胖者來說也是一個福音,他們可以抽出固定的時間來朗誦詩文、引吭高歌,當然更可以有計劃地參加節奏性較強的運動或活動,如跳舞或做健美操。這樣一來,既可以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也可以起到改善智力的作用。

*肥胖導致血脂異常 所謂血脂,就是指血液當中所含的脂類成分。血脂異常,就是指血液中的脂類成分發生了異常變化。臨床比較常用的衡量血脂的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脂類物質的產生與消耗處在一種動態平衡狀態,血脂含量能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如果這些指標當中的一項或多項不能維持正常水平,就發生了血脂異常情況。肥胖者往往有多食、喜食高脂肪食物和缺少運動的不良生活習慣。由於體內脂肪過多,處理脂肪的能力不足,使得機體組織對遊離脂肪酸的動員和利用減少,導致血液中的脂肪含量異常。大量的流行病學數據表明,人體的肥胖程度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水平成正比,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成反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是把肝臟中的膽固醇運送到其他組織中。在運送的過程中,它常常將一些沉澱物附著在血管壁上,引起動脈硬化,因此它又被稱作壞膽固醇,因為它處於高水平狀態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量研究發現,肥胖者若能調整飲食減少能量的攝入,同時增加適當的運動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使體重逐漸減少,其血脂異常的情況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肥胖者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特徵是血糖濃度升高,造成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不能正常工作,使得血液中的糖不能被身體用來供給能量而積聚在血液當中。長期高血糖會嚴重干擾體內營養物質代謝,並由此引發一系列併發症,如糖尿病酮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等。這些併發症不僅損害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

為何胖人易患糖尿病?醫學研究證明,胖人比瘦人體內的脂肪細胞個頭大、數量多,還特別愛貯存在腹部。脂肪組織是一個代謝十分活躍的內分泌器官,能分泌很多種影響代謝的活性物質。體內脂肪太多,特別是內臟脂肪太多會引起內分泌功能失調,妨礙人體胰島素的產生和使用,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是體內惟一一種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意味著它降低血糖的作用變弱,不能將高血糖調整到正常狀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糖尿病人 1.7 億,到 2025 年將增加到 3 億人。 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又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體重每增加 1 千克患病的危險至少增 加 5%。需要強調的是,肥胖與Ⅱ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關係更為密切。肥胖與Ⅱ 型糖尿病是獨立的兩種疾病,肥胖患者並不一定都發生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時也並不一定都呈肥胖狀態,但流行病學證據顯示,肥胖程度越嚴重,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幾率越高。研究指出,約 50%的肥胖者將來會罹患糖尿病,肥胖者發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是正常 人的 3 倍,8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超重,肥胖可以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期望壽命縮 短多達 8 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肥胖兒童也易患Ⅱ型糖尿病。過去,兒童所患糖尿病都是I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只發生在成年人群中。但近年來,在這支以中老年為主體的糖尿病大軍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試想一下,在成長發育的人生黃金階段就罹患糖尿病,勢必會給兒童學習、及生活帶來諸多影響,而且一旦控制不良,步入成年後各種慢性併發症將接踵而至,給患者個人及整個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更是難以估量。醫學研究還指出,肥胖女孩比肥胖男孩更容易出現糖尿病前驅癥狀。這就增加了她們患Ⅱ型糖尿病的危險性。研究人員對68名平均年齡為12歲左右的肥胖男孩和66名同齡肥胖女孩進行調查,他們都沒有罹患Ⅱ型糖尿病,但有4.5%的人糖耐量較差,對胰島素存在耐藥性,而糖耐量降低和對胰島素存在耐藥性是糖尿病發生的前驅癥狀。研究發現,胖女孩對胰島素存在耐藥性情形明顯多於男孩。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兒童存在患糖尿病的性別差異。研究表明,缺乏體力活動和不健康飲食是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危險因素。至少一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在成年時保持正常體重將會免患糖尿病。對於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減輕體重也是重要的治療目標。保持正常體重和適當的體力活動是預防糖尿病和很多慢性疾病的最有效途徑。 肥胖可引起骨關節病 骨關節病是因骨骼退化而引起的一種非炎症性關節病變。 人體骨骼的退化主要表現在手指關節變形;膝關節骨質增生、關節僵硬、活動受限;脊椎關節邊緣出現骨贅(俗稱"骨刺") 等方面。脊椎骨刺出現的部位不同癥狀也不一樣,頸椎部位的骨刺壓迫脊神經時出現手臂麻木、頸背部疼痛並影響活動;壓迫胸腰椎脊髓引起肢體麻木、無力、腰痛、坐骨神經痛,甚至出現癱瘓。 引起骨關節病的原因很多,肥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知道,身體是靠骨骼來支撐的,這就意味著,體重越重,骨骼的負擔就越重。因此,肥胖者龐大的身軀無疑加重了骨骼的負擔。過度肥胖可使腿部變得很粗,挪動身體時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正常行走姿勢,久之便會出現膝關節變形、退化現象。肥胖還使自身的循環功能減退,代謝紊亂,造成關節內部結構變化,影響骨關節的正常功能。肥胖促使骨關病發生,骨關節疼痛和變形又限制了患者的活動,二者互為因果,形成了惡性循環。肥胖可能引起的骨關節疾病主要有三種:骨性關節炎、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和痛風性骨關節病。其中發生最多、危害最大的是骨性關節炎,多發生在可活動關節,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表現包括關節面軟骨的退化與磨損、關節面上的骨刺以及骨囊腫的形成等。值得注意的是,骨性關節炎在肥胖婦女中的發病率比肥胖男性高。對一組中年婦女的研 8 究表明,肥胖者患雙膝骨性關節炎的危險性比普通婦女高 18 倍之多,而患有骨性關節炎的中年婦女中,65%可能是由肥胖引起的。

肥胖引起骨性關節炎的機制還未徹底查清,目前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肥胖加重了關節面的負擔,使得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

(2)肥胖可通過其他代謝併發症間接影響關節,如糖耐量異常、脂質異常症等。

(3)肥胖者飲食結構通常不合理,這也會影響關節。比如高脂肪的攝入,不但可引起肥胖,而且可以對骨、軟骨及關節結構造成不良影響。骨性關節炎是引起殘疾的最主要原因。臨床上,因關節疾病異常嚴重不得不動手術換上人造膝關節或人造髖關節的人群中,相當一部分是骨性關節炎患者。因此,肥胖對骨關節的危害應該得到特殊重視。減肥是否能改善已經出現的骨性關節炎,目前還不能確定,但減肥確實可以預防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十年內減肥5千克,可以使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危險降低50%。

*肥胖易患脂肪肝 何謂脂肪肝?通俗地說,就是脂肪長到了肝臟裡面,原本屬於正常肝臟細胞的地盤為脂肪所侵佔。正常情況下,肝臟里只含有少量脂肪,若脂肪含量超過30%,就稱為輕度脂肪肝;超過50%,則為中度脂肪肝;超過75%,則為重度脂肪肝。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腹部肥胖。腹部的脂肪比較容易分解,並可通過門靜脈直接進入肝臟。大量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湧入肝臟等待處理,超過肝臟的負荷能力時,多餘的甘油三酯則沉積於肝細胞內,從而導致脂肪肝。研究發現,肝臟內脂肪堆積的程度與肥胖程度存有明顯的關係:肥胖程度越高,肝臟內堆積的脂肪就越多。另外,超重者當中有 41.5%存在脂肪肝,而體重正常的人中只有 11.3%。由肥胖引起的輕、中度脂肪肝,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運動和減少體重等方式可以逐漸恢復正常。但由於脂肪肝在這一時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不易被人察覺或不被給予重視,很多人因此失去治療的良機。若對脂肪肝採取置之不理態度,不採取控制措施,等到發展為重度脂肪肝時就會引發肝纖維化、脂肪性肝炎,甚至導致肝硬化,一旦達到這種程度就很難治癒了。因此,定期進行體檢,並採取控制體重、經常運動等措施對防治脂肪肝是十分必要的。

*肥胖者易患帕金森症 美國醫學專家研究指出,上臂脂肪過多的中年人日後特別容易患帕金森症。 雖然其他部位如上背的脂肪含量以及 BMI 都可能與患這類疾病的危險有關,但上臂背部即三頭肌處的脂肪含量卻具有最強的相關性:最高者要比最低者患該病的危險增加三倍。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 RobertD.Abbott 博士等,是在對一項持續了30多年的檀香山心臟疾病研究項目的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後得出上述結論的。這些數據涉及到大約8000 例亞洲男性,年齡在45~68歲。專家們在報告中指出,即使排除了其他一些常見的影響因素,例如家族病史、吸煙、膳食及活動習性等,中年時上臂脂肪含量的增加也與其日後患帕金森症的可能性密切相關,而這將大大有助於在他們尚未出現實質性任何癥狀之前就對那些高危個體是否會發病做出及時的診斷。

*胖人易長癤子 人為什麼會長癤子呢?由於人體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細菌存在,它們在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就會引起感染,感染後便容易生癤。為什麼胖人容易長癤子呢?由於肥胖人的免疫功能相對低下,且皮脂腺分泌較多的油脂,這些油脂阻塞了皮脂腺,在局部擦傷、不清潔、經常受到摩擦和刺激時,就可導致癤的發生。若是多個癤同時或反覆發生在身體各部位,還會成為癤病,一大片成群出現在身體某些部位的紅、腫、痛的小結,逐漸腫大,呈錐形隆起,經過幾日,中央出現黃白色小膿栓,紅腫範圍擴大,膿桂清破,脫落,排出膿液,炎症逐漸消失而愈。如果經常發生的癤病,常使肥胖者身上的一些部位出現深紅色腫點,猶如平地上隆起的小土包,根治起來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嚴重者還會引起敗血症,引發全身病變。減食油脂,勤洗澡、理髮、換內衣、剪指甲是預防癤腫感染的重要手段。當然,減肥也是一項十分有效的途徑。

*肥胖易導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何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臨床指出:凡在睡眠過程中,鼻腔、口腔內氣流間歇中斷每 次暫停時間超過 10 秒鐘,暫停頻率在每小時 5 次以上,每晚 6 小時睡眠中超過 30 次,就可 診斷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人為何會出現睡眠呼吸暫停?原因很多,如扁桃體肥大、懸雍垂(俗稱"小舌頭") 肥大、鼻息肉、心臟病、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此外,肥胖更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肥胖與睡眠呼吸暫停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調查研究顯示,體重超標 20%的肥胖 患者當中有 70%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胖人因脂肪過多,分布在頸部的脂肪擠壓了咽喉和氣管,縮小了氣道的內徑,氣道狹窄而妨礙通氣,當氣體通過時就發出轟鳴的鼾聲;堆積在胸壁的脂肪,壓迫胸廓,使胸廓的活動受到限制;腹壁和腹腔內的脂肪增多,讓腹腔變得擁擠不堪,只好將胸腹腔之間的膈肌向上頂,使原本受限的胸腔變得更加狹小,導致肺活量減小,呼吸變得淺而快,身體與外界之間的氣體交換量明顯下降。由於長期大腦缺氧及睡眠質量不好,導致腦內控制攝食及機體代謝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再加上患者白天嗜睡,這便使得活動量減少,從而導致能量消耗下降,人就變得越發肥胖。肥胖可加重睡眠呼吸暫停,睡眠呼吸暫停又反過來加重肥胖,二者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肥胖者易患膽囊炎和膽石症 膽囊是肝臟下方的一個囊性袋狀器官,其作用是貯存肝臟分泌出來的膽汁,並參與脂肪的消化吸收。正常膽汁中有一定量的膽汁酸和卵磷脂,它們可以使脂肪乳化成細小的顆粒,使膽固醇處於溶解狀態。膽囊炎是一種常見和多發的膽囊炎性疾病。膽石症指的是膽管和膽囊中出現結石現象。因為膽囊中的結石刺激膽囊壁易使膽囊發炎,所以膽囊炎多與膽石症常常同時發生。膽石症的發生與患者的飲食結構有一定關係。飲食結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患膽石症的比例較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高。多數肥胖患者的飲食結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同時富含脂肪,而植物性食物偏少。另外,肥胖者特別是腹型肥胖者膽囊收縮功能下降,致使膽汁內的膽固醇堆積,這也是促使膽石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肥胖者比體重正常者發生膽囊炎和膽石症的危險大得多。

*肥胖者易患痛風 痛風是因嘌呤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表現是,反覆發作的急性單側關節炎、痛風結石沉積在關節內和關節周圍、關節強直和畸型、腎臟損害和高尿酸血症等。其中,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最主要特徵。痛風症發病之初,並沒有其他明顯癥狀,只是血尿酸增高,不易被察覺,通常都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隨著血尿酸濃度的增高,痛風的危險性也隨之增加,直到出現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癥狀後方可明確診斷;然後是痛風緩解和發作交替出現,並逐漸發展成痛風石和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的發病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水平等多個方面。一般來說,發病者年齡在 40 歲以上,男性明顯多於女性,超重或肥胖者的患病幾率明顯大於體重正常或偏瘦者。據統計,在所觀察的痛風患者中,70%以上為超重或肥胖。大量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與體重、腰圍、腰臀比值呈正比關係。因此,減肥是預防及治療痛風的非常有效的辦法。

*胖人容易腰酸腿痛 幾乎所有胖人都嘗盡了因肥胖而帶來的腰酸腿痛的煩惱。 那麼,胖人為何經常腰酸腿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體重的過度增加相當於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過多的脂肪主要集中在上肢、胸部、腹部和腰部,這便給下肢的關節組織施加了沉重的壓力,而當他們置身於活動不當的場合時,就容易引起腰椎、腰部肌肉、下肢關節的損傷,出現腰痛及變形性關節炎等病症。臨床發現,幾乎所有胖人都有腰腿痛的毛病,這實在令他們苦不堪言。

*肥胖會增加白內障的發病幾率 醫學研究新發現,肥胖會增加世界第一大失明原因--白內障的危險。 這次研究調查了 13 萬名 45 歲以上的成人,他們在接受調查時均未患白內障。 在隨後的 10~16 年間,研究者追蹤了白內障患病與 BMI 的關係。結果發現,增加的白內障危險與 BMI 直接相關--BMI 大於 30 的男女比其他人患白內障的可能性大 36%。雖然核性白內障的危險沒 11 有增加,但後側囊下白內障的危險胖人增加了 68%。儘管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研究者認為可能與血糖控制不良或炎症反應的化合物增多(胖人會出現的兩種情況)有關。研究者據此指出,保持適度的 BMI 可以防止或延遲白內障的發生,減少做手術的必要。該研究負責人認為儘管手術可以恢復視力,但費用太高,對發展中國家不適用……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都有關係,它與白內障摘除術的因果關係……也進一步表明了肥胖對社會的負擔。她認為,知道肥胖與白內障的關係可以刺激某些人控制自己的體重。眼內壓與肥胖的關係關於年齡、血管收縮壓和肥胖與眼內壓(IOP)的相關性問題,在一些橫向研究中已經得到證明,但這方面的縱向研究卻很少。最近,日本學者進行了一次調查研究,並指出應用橫向和縱向的分析方法評價眼內壓與肥胖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收集從 1989~1997 年每年的健康檢查數據,並進行回溯分析。調查對象共有 70139 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年齡在 14~94 歲,對他們進行橫向分析。其中 25216 人接受過三次以上的眼內壓檢查,因此把他們作為縱向分析的對象。此次調研的橫向分析結果是,平均眼內壓為 11.6mmHg。眼內壓隨年齡的減少而明顯降 低,同年齡段的人群,男性眼內壓明顯高於女性。經過年齡、性別和血壓的校正後發現,BMI 與眼內壓存在密切關係。縱向分析的結果是,個體的眼內壓變化與體重變化有關,並且在經 過初始 BMI、初始血壓、血壓變化、性別和年齡的校正後,這種關係依然存在。研究者據此得出的結論是:橫向和縱向分析都表明眼內壓與肥胖有關,肥胖是眼內壓增高的獨立危險因素。

*肥胖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極大 肥胖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大。由於體內脂肪過多,因此需要比正常兒童消耗更多的氧氣,若氧氣來源不足,則會出現缺氧癥狀,如容易疲勞,睏倦,注意力不集中等。更嚴重的是,過度肥胖會使兒童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美國心理學家研究指出,與體重正常的同齡人相比,肥胖青少年要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負擔,朋友少,交際少,一旦被人嘲笑,特別容易情緒低落甚至自殺。研究人員說,肥胖讓這些青少年不得不長期忍受夥伴們的揶揄、戲弄,他們的情緒明顯容易低落,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降低,自尊心受損,進一步導致飲食失調。研究負責人馬拉.艾森伯格說:"尤其值得人們警惕的是,假如肥胖者被別人嘲笑了,頭腦里形成自殺念頭及付諸行動的可能性比正常情況下要高兩到三倍。" 他們在明尼阿波利斯地區挑選了近 5000 名肥胖青少年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學 校或者家庭受到嘲笑的肥胖者有 26%曾經"有過自殺的想法",9%曾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另外,被嘲笑之後,36%的女孩子情緒會十分低落,男孩的比例為19%。另一項研究還發現,肥胖青少年通常朋友都很少,受歡迎程度比較低,"與體重正常的同齡人相比,肥胖青少年在社交中很容易陷於孤立,被隔離在交際網之外"。在許多發達國家,青少年肥胖的勢頭已經不可遏制。比如美國,大約 15%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研究人員說,肥胖雖然不排除遺傳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這一人群酷愛那些高脂肪、高熱量的快餐食品,而且極度缺乏運動。因此說,控制飲食並配以適當的體育運動是減肥的絕佳方法。肥胖易導致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是一種因腦部退化而形成的疾病。其癥狀包括失憶、判斷力欠佳及語言能力逐漸衰退等。導致該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可分為三大類:阿爾茲海默氏病(以下簡稱"阿症");中風引起的血管破裂,腦供血不足,以至腦功能下降;其他原因,包括情緒憂鬱、營養不良、藥物中毒、酗酒等。研究人員曾對幾百名瑞典婦女進行了為期 18 年的身體狀況調查,首次揭示了肥胖與老年痴呆症的關係。調查發現,身體肥胖的老齡婦女更容易患阿症。婦女如果在70歲左右很胖,那麼她們在 80 多歲時患阿症的幾率將比別人大得多。阿症是一種漸進的、有破壞性的病症,它以未知的機制損害腦細胞,導致失憶。目前,美國有400萬名阿症患者,估計到 2050 年將上升到1400萬。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肥胖導致老年痴呆雖然只發生在老年婦女中,但這並不意味著男性就可掉以輕心。專家認為,控制體重能避免痴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老年人在 70 歲以後,BMI每增加一個點,患病的危險就會增加36%。引發阿症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比如年齡;而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比如體重。另外,多進行智力型遊戲,如下象棋、打橋牌、演奏樂器或從事其他鍛煉思維能力的活動,都能顯著降低阿症的發病率。研究人員指出,老年痴呆要及早預防。65歲以上的人群是阿症的高危人群。年紀越大,患病的幾率越高。65~74 歲的人群中,有3%的阿症患者,85歲以上則高達 50%。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有以下癥狀,就應該引起重視:

(1)記憶力減退,經常毫無理由地忘事。

(2)無法從事本來勝任的工作。如果偶爾一次忘記爐子上正煮著東西,開飯的時候忘了上這個菜,那很正常。可是,阿症患者不但會忘了上菜,而且根本想不起來這道菜是誰做的。

(3)語言出現障礙,說起話來前言不搭後語。

(4)忘記時間和地點概念。阿症患者常常在自家附近走失,卻搞不清自己在哪兒,在幹什麼。

(5)喪失判斷力,比如大夏天套上好幾件衣服,或穿睡衣就去逛商店。

(6)抽象思維能力減退,連簡單的算術題都做不出來。

(7)亂放東西,如把熨斗放在冰箱里,或把手錶放在糖罐子里。

(8)情緒會毫無理由地大起大落。

(9)性格在短期內有急劇改變,一個和藹的人會變得暴躁、多疑、不可理喻。

(10)失去主動性,厭倦家務活、工作和社交。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專家建議你及時去做以下幾件事: (1)請醫生做出詳細診斷。

(2)向親屬及鄰居解釋患者的病情,取得他們的了解和支持。(3)留意家居環境是否安全,避免患者單獨在家而發生意外。(4)為患者佩戴寫有姓名及電話的卡片,並在家中備有患者的近照,以便在患者走失的時候報警。

(5)使用藥物來改善早期患者的記憶力並減輕病症。

*女孩青春期提前與肥胖有關 研究人員曾對包括黑人、白人、西班牙裔和亞裔的 6500名美國女孩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黑人女孩和西班牙裔女孩的青春期開始年齡明顯早於白人和亞裔女孩,同時超重的發生率也較高。黑人女孩與白人女孩相比,月經初潮在11歲之前的可能性高55%,而西班牙裔女孩要比白人女孩高 76%。亞裔女孩發生早熟的可能性最小,她們與白人女孩相比,在14歲或14歲以上進入青春期的可能性高65%。研究指出,這種現象與女孩的體重有關。月經初潮在11歲之前的女孩中有 40%超重,而在11歲之後月經初潮的女孩中超重的比例是25%。研究證實,5~7歲時超重的女孩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比體重正常的女孩要早。青春期提前增加了雌激素對她們的影響,這會使她們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增加。肥胖並患糖尿病女性易有生育缺陷與體重正常且無糖尿病的女人相比,肥胖且有糖尿病的女人有 3 倍多的危險會生出有缺陷的嬰兒。這些缺陷主要表現為上齶裂開和四肢變態等。麻薩諸塞州的研究人員說:"我們發現肥胖和糖尿病二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所有主要 14 缺陷三倍的可能性。"差不多 6%患Ⅱ型糖尿病的女人所生嬰兒有主要缺陷,沒有糖尿病的女人所生有主要缺陷嬰兒的比例為1.34%。

*肥胖女性易患乳腺癌 肥胖是誘髮乳腺癌的一大重要因素。醫學專家們從多個角度對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及預後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從乳腺癌的發生角度看,超重或肥胖尤其是絕經後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性明顯高於體重正常的婦女;從乳腺癌的發展角度看,患乳腺癌的肥胖婦女更容易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術後複發率也高於非肥胖者;從乳腺癌的預后角度看,乳腺癌中肥胖女性的死亡率要明顯高於體重正常的女性。研究發現,發生肥胖的部位也與乳腺癌發病率有關。美國科研人員對216名乳腺癌患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女性腰圍與臀圍之比大於0.7,乳腺癌相對危險性比正常人高出3倍;比值大於0.8,相對危險性比正常人高出6倍。這就是說,腰圍增大比臀圍增大更具有引起乳腺癌的危險性。

*肥胖女性易患子宮內膜癌 醫學研究發現,肥胖女性易患子宮內膜癌,其發病率比體重正常者高得多。因此,要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就要努力控制體重,減少肥胖程度。一般來說,肥胖婦女應經常檢測血壓、查血糖及尿糖,因為肥胖者同時伴有糖尿病、高血壓是患子宮內膜癌一個極危險的信號。

*肥胖與月經失調的關係 臨床觀察發現,肥胖婦女常伴有月經失調,表現為月經量由多逐漸減少直至閉經。此種情況若發生在青少年女性身上,會同時出現皮膚粗糙、痤瘡、多毛、雙側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等癥狀,稱之為"多囊卵巢綜合征"。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肥胖伴月經失調的婦女往往是由於體內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功能失調,致體內激素失去平衡,引起其中半數人月經過少或卵巢功能異常的,還會引起孕婦肥胖者妊娠中毒症及難產等。此外,人體其他內分泌系統疾病也會引起肥胖與月經失調,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等。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正常肥胖婦女也可出現月經失調,因多數肥胖婦女飲食無節制,日久傷及脾腎所致。臨床上,婦女肥胖與閉經實際上是同一病因之不同表現。一般肥胖婦女先減去多餘的體重,接著按中醫消導祛痰、活血通腑、補腎健脾等方法治療,可收到理想的效果。孕期肥胖危害孕婦自身和胎兒健康孕期肥胖對孕婦和胎兒的身體健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懷孕後,伴隨著胎兒的一點點長大,孕婦的體重也會不斷增加。在增加的體重中,包括胎兒、胎盤、羊水的重量,以及子宮、乳房增大和血液容量增加的重量,剩下的幾乎都是孕婦自身增加的脂肪重量了。婦科專家介紹說,體重在懷孕期間出現增長現象是十分正常的,但有一定限度,若過度增長就將導致孕婦肥胖。正常情況下,懷孕早期 (前3個月)體重增加並不明顯,一般在1~1.5千克;從懷孕4個月以後,體重增加開始加快,但增加幅度也不應該超過每周0.5千克,懷孕前體重已超重的孕婦每周體重增加應控制在0.3千克左右。整個妊娠期間,體重增加的總量若高於13千克,孕婦體內就會囤積多餘的脂肪。與一般孕婦相比,肥胖孕婦難產發生率較高。一是因為身體脂肪的蓄積,肌肉組織彈性減弱,在分娩時子宮收縮乏力;二是肥胖孕婦的胎兒個頭也比較大,個頭越大自然分娩時的困難和危險也越高。孕期體重增長過快,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的危險也會明顯增加,還容易引起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不僅會增加早產兒、巨大兒、新生兒死亡的發生幾率,而且患者所生孩子在成年後也容易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孕婦肥胖與死胎增加有關醫學研究表明,與體型較瘦的婦女相比,肥胖婦女懷孕後發生死胎的可能性更大。 Alberta 大學婦產科專家 Sandra Baydock 說:"那些體重指數超過 30 的婦女,懷孕後發生死胎的危險性是正常體重婦女的兩倍。"Baydock 在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年會上說,為什麼肥胖與死胎之間存在相關性目前尚不清楚,因為這些婦女中並沒有其他與死胎有關的危險因素,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Baydock 還說,一種理論認為,這部分婦女處於一種被稱為"糖尿病前"的狀態,對胰島素存在耐藥性,這些都與肥胖有關。這種情況下胎兒對其自身血糖的控制會出現問題,或者負責營養胎兒的血管會受損傷。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當肥胖婦女仰卧時,其肥厚的腹壁將會壓迫影響胎盤到胎兒的血流。 這項研究的數據包括 1998 年1月到 2001 年2月間在三家Edmonton醫院發生的死胎情況, 隨機選擇同期順利分娩的嬰兒作為對照,最終分析數據包括 93 例發生不明原因死胎的孕婦和134名對照組成員。結果顯示, 與懷孕前 BMI體重正常的孕婦相比,那些肥胖孕婦發生死胎的危險性增加一倍。因此,Baydock 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肥胖婦女在懷孕之前應該減肥。 Baydock 強調,孕婦不應該在懷孕期間節食,相反應得到醫生的嚴密監護,更多地注意胎兒的運動,一種方法就是計數胎兒踢腳的次數,以此來反應胎兒的活動情況,這是胎兒健康狀況良好的一個象徵。

*肥胖影響生殖功能 醫學研究發現,肥胖者體內脂肪細胞的個頭和數量都遠遠超過正常人,脂肪細胞的作用不僅僅是貯存脂肪,還具有一定的內分泌功能。脂肪細胞能生成某些激素,也可以成為接受 16 某些激素的靶細胞。脂肪細胞的增大擾亂了激素平衡系統,而腹型肥胖者的激素水平改變更大。在重度腹型肥胖的成年女性中,會有排卵異常、月經稀少、經期縮短甚至閉經等表現,造成不易受孕等生殖功能障礙,有的婦女還會出現多囊性卵巢綜合征。以色列婦科醫生瑞秋(Lior Raichel)和希尼爾(Eyal Sheiner)指出,過度肥胖和超重的女性較難懷孕,即使懷孕成功,懷孕期間和生產時也容易出現異常狀況。他們還說,一般婦女在懷孕期間會增加 11~15 千克的重量,若婦女平常時已經過重,懷孕期間很容易有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疾病。若過胖的婦女懷孕後想剖腹生產,因腹部脂肪太厚,剖腹時麻醉也比較危險。因此,他們建議,想要懷孕的婦女最好保持正常體重,注意及時減肥。

*肥胖影響性功能 調查發現,在兒童時期就開始肥胖的人,常常影響生殖器官發育,成年後子宮、卵巢發育並不成熟。由於肥胖者激素分泌失調,性激素水平改變,再加上過於肥胖的身體會給性生活帶來不便,這都將使正常的性功能受到影響。研究者曾對哈爾濱市十幾萬男性中小學生健康狀況進行為期3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少兒肥胖率高達21.4%,其中38%的肥胖男孩患有陰莖短小、睾丸發育不良以及其他各種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醫學專家尋找肥胖兒童性發育紊亂的原因時發現,肥胖兒童由於攝入脂肪過多,在脂肪的作用下,體內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性激素,抑制了雄性激素的分泌,導致男孩在青春期發育中第二性徵發育遲緩,本應成長發育的男孩卻出現陰莖短小、睾丸容積下降而呈女性化的現象。如果延誤治療,可能直接影響男性成年後性功能、性能力和生育能力。專家指出,如今不少家長缺少育兒知識,致使兒童膳食不當,攝入脂肪過多,肥胖男孩增多。調查還發現,除肥胖男性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一出現性發育紊亂現象,還有一些患有先天尿道下裂、隱睾症、包皮、包莖、腹疝氣、陰囊靜脈精鎖等生殖器官疾病。另外,肥胖者由於體重過重,造成性交困難,因此從形象和自信心上也會發生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精神因素也是肥胖造成性功能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專家提醒,男子肥胖伴性功能障礙,要適當採取減肥措施,首先是減少過高熱量的攝入,提倡合理的膳食。加強體育鍛煉,每周最少鍛煉 5 次,每次40分鐘以上。戒除煙酒。增強自信心。經過綜合治療,把過重的體重控制下來,不僅可以提高性功能,還可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肥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輕度肥胖對日常生活幾乎不構成影響,中度肥胖人大多會體態空腫而變得懶怠和缺乏生活信心,辦事常常出錯,重度肥胖的人差不多要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運動能力,帶來說不盡的痛苦。一般情況下, 體重達到 150 千克的肥胖者是無法到影劇院看電影或聽音樂會的,這些公共場所的椅子根本容不下他們肥胖的身軀。肥胖人還不能使用狹小的廁所,乘飛機他們要佔兩個座位,就是多花一倍的錢,肥胖人所需的特殊生活也少的可憐,甚至連秤體重也要用秤貨的來稱,加上社會人們的冷用熱諷,使許多人對生活缺乏信心。

*胖人容易發生車禍 研究發現,體重較重的人比體重較輕的人更容易在車禍中死亡或負傷。 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研究人員對遭遇過車禍的 2.6 萬多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胖人發生車禍的危險遠遠超過正常人。體重大於100千克的人在車禍中喪生的可能性大約是體重在60千克以下者的2.5倍。研究人員據此提出建議,安全部門在檢驗汽車安全性能時,應該用更重些的假人做撞擊測試。人們在進行撞擊測試時使用的假人通常是按照體重為 78 千克左右的男性標準體型製作的。根據胖人更容易發生車禍這一事實,安全部門在檢驗汽車安全性能時若使用更重些的假人,可能對以後減少車禍傷亡率有所幫助。弗吉尼亞大學研究撞擊生物力學的專家理查德.肯特認為,新的研究已經在肥胖症與重傷或死亡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合理的關聯性。由於研究採用了 BMI 數據,它沒有將高個子(因此體重高於平均值)與超重者相混淆。發生車禍時安全帶對肥胖者起不到安全作用,這也可能使他們處於危險之中。肯特說: "比如,安全帶和多骨的胸腔之間的大量脂肪組織就像是一件冬天的大衣--它使安全帶"鬆弛 ",從而減弱了安全帶的作用。"

*胖人沒有瘦人長壽 中國有句俗話叫"有錢難買老來瘦"。不知道老祖宗做出這樣的論斷時有沒有做過科學研究,但在今天看來,老祖宗們的話還是很有遠見的。關於胖人和瘦人誰更長壽的問題,國內尚未見有人進行過系統研究。但從對國外長壽老人的調查中,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即長壽老人多為身材瘦小者,而體重超重者少之又少。美國一項調查研究表明,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肥胖者病死率也會隨之增加。研究者比較了相同年齡組肥胖者和正常人的病死率後發現,體重每超過正常人 4.5 千克, 病死率就會 增加 8%。與正常體重者相比,超過標誰體重 50%者,病死率增加 30%;超過標準體重 100% 者,病死率增加 150%。國外一些保險公司對肥胖者收取的保臉費金額一般都高於正常體重者,而且是隨著體重增加的程度不同而加以區分的。當然,這是否會構成一種"體重上的歧視",我們就不知道了。不過看來我們應該在"有錢難買老來瘦"的後面,再加上"肥胖是長壽的大敵"這句話才更符合實際,更加全面。研究者最後指出,瘦子比肥胖者長壽的原因,可能與肥胖者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高於體形瘦小者有關。


推薦閱讀:

初學者,身體僵硬竟是瑜伽之寶?
科學解無漏及破除對女性身體的慾望
室內鍛煉:最好的騎行身體
牢記它讓你擁有健康身體

TAG:身體 | 肥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