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知識,新人必看,老者請指點,虛心接受。

先介紹紫砂傳統器型:

一杯清茶,一顆靜心:「茶」字拆開即「人在草木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幾度冷暖,幾許紛繁,人與茶之間有著禪意的相聯,以茶為媒。人生沉浮,如一盞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喜歡紫砂壺或者有問題想要諮詢的加我的微信

微信號:15021554738 以壺會友,感謝收藏轉發.

同時,有到宜興的朋友可以聯繫我到我店裡喝茶聊天.

紫砂壺的選擇我們在擁有自己的鑒賞標準的同時,也就獲得了選擇紫砂茶壺的自由,選用紫砂壺,還需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而定。茶壺的好壞和其價位一般來說是成正比的。

壺藝愛好者和收藏家,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收藏名家和稀貴壺(即具有文物歷史收藏價值的),其標準自然和一般選用不同。一般選用,要注意以下幾點:

1、看造型、外觀。不論是什麼形狀的茶壺,要注意嘴、把、體的均衡,最要緊的是自己要認同,滿意或者接受。因為自己的選擇,即使是參考了別人的意見,也無例外的包容了你的審美觀點和態度。如果在擁有一定數量藏品時,就會在泥色的變化,造型的類別變化上有擴展地選擇。

2、看質地。其顏色不管是哪種泥色,要溫潤,這種溫潤感覺往往多有共識,即好看的,大家一致認為舒服。有的色彩一看就是死色不活,或差一點點,即燒高几度或低幾度就好了。如靠人為加工打磨拋光,或用皮革油擦出來就不可取。胎骨要適宜養壺,新壺本身無異味,有帶鞋油等味的皆不可取,當然要查一下有沒有毛病疵點,包括蓋子內外子口,壺裡壺外,尤其重要的是壺嘴內的暢通及壺身相接處的內孔是否阻水。

3、看功能。注意出水的流暢與否,流不流「口水」。壺蓋緊密不緊密,傾倒時有無落帽之憂。

對於壺藝愛好者,收藏家或有經濟實力預購特種工藝茶壺的人來說,要注意手工製作和模具製作的區別,這是選壺時要注意的。全手工製作的圓壺,因為是採用打泥片的成型法,只有一道泥接頭,故在壺身的裝把處有一條並不明顯的豎的接線,不細心觀察就看不易出,而用模具製作燒造出來的壺,在壺嘴和壺把處各有略明顯的一條接縫。這種接縫不論在燒造前如何用刀修平,出爐後均會從裡向外顯現出來。要說明的是,一些異形複雜的壺,藉助模具作雛形,這是屬技術發展的進步。對模型的應用也不能絕對化,生搬硬套地作賞壺的唯一標準,否則又要鑽牛角尖里去。歷史作品沒有模子,全是手工的,連最普同的日用品,也是用全手工製作的。模型的使用應該說對紫砂壺的造型準確起到了規範的作用。

紫砂礦原料

紫泥類:俗稱"天青泥"、"紅棕泥"、"底槽清泥「、「大紅泥」為製作紫砂茗壺的主要原料,深藏於黃龍山岩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

天青泥:其質細膩呈青藍色,產於清代中期,現已失傳。

底槽青泥:位於礦層底部,塊狀中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色呈偏紫泛青,細而純正,十分稀少。

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呈紫紅色,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軟緻密,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

大紅泥:位於礦層中,少量出現,雲片狀結構,呈紫紅色澤,鮮艷明麗礦層分布不同,燒成溫度範圍較寬,其最佳燒結溫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綠泥類:俗稱"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厘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白麻子泥:色與本山綠泥相似,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且雜質較多,須精揀方可合用,成陶後現淡墨色。

紅麻子泥:色似紫泥,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間夾星點麻子綠泥,成陶後呈桃紅色。

紅泥類:俗稱:「朱泥」,「硃砂泥」,「石黃泥」。因其成陶後,色似「硃砂紅」故名。產於宜興任墅趙莊山,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其含鐵量高,產量甚稀。礦土外觀呈磚紅色,以粘土為主的粉砂岩土,可單獨成陶。紅泥收縮率大,燒成溫度在1080攝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種紅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紅泥加嫩泥替代,礦土呈土黃色,石質堅硬,成陶於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東紅泥制壺,其玻璃相重,燒成溫度在1050攝氏度左右,成陶後色朱紅,聲脆亮。

其他泥類:自明至今,泥色種種變異,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靈絡,陶變化。石黃:呈卵狀,外殼鐵質褐黃色,中核似雞蛋黃,粉狀細膩,含鐵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後色若紫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紅泥成大紅袍泥。白泥:呈白色,微泛綠,成陶後呈白色,出產於宜興大潮山(洑東),原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細之泥為基料,加入金屬氧化物後製成各種色泥。土骨:呈骨狀,其含鐵量高,陶成後呈黑色顆粒,可摻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嫩泥:呈磚紅色,原為日用陶所用原料,摻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燒結溫度,如取其精細之泥可作輔助原料。

紫砂壺的使用

紫砂壺的使用,因材質的特點,表現一種其他器皿所無法企及的優點,那就是在於它於使用者能進行感情交流。對它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寶愛,它對你的回報也越深沉,越發可愛,光潤古雅,故最好的茶壺不要束之高閣,而應該經常使用把玩。

明人周高起說過:「壺經用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這句話,實際上是用壺,養壺的根本之法。具體做法,步驟大致如下:1、新壺購置回來後,可用細砂布稍加磨擦,千萬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傷表皮(有的壺作者在出手時已作處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處表面的塵灰和內里的陶屑,然後放較溶的茶葉水鍋里,或中連同茶葉,小火煮沸,沸後不久即可熄火,用餘熱燜壺直到茶水稍涼再點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壺土味盡去,也使新壺初次受到滋養。待完成此工序後,取出新壺自然晾乾便可沏茶使用。這並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實新壺到手,洗凈後用開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論新壺,舊壺,用開水切茶後,壺體表面溫度較高,此時可用濕毛布,或乾淨濕布,擦抹壺提,水印旋擦旋干,反覆多次,壺溫稍降後,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於壺體光潤。如此堅持三四月後,新壺大體可發「黯然之光」。

3、茶壺長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時將茶渣傾出,發生霉變或產生異味,可在消除霉味變異味茶渣後,注滿開水,稍晃數下傾出,旋即沒入涼水中,異味可處,若一次不行,可反覆2-3次,總會有滿意效果,且不用擔心茶壺會因熱涼急變而發生暴裂。這就是古人所說:「壺宿雜氣,滿貯沸湯,傾即沒冷水中,亦急出水瀉之,元氣復矣。」

4、茶壺最怕沾上油污搞得髒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膩滓爛斑,油光爍爍,是曰和尚光,最為賤相,」如果這,就如同讓西施蓬頭垢面一樣。壺體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過重,亦可用細布稍沾洗滌劑輕輕擦拭,然後再用手摩挲,讓壺體發光,出現本質美感。但古壺古物就沒有必要去改頭換面,留下古美感也是體現年齡的具證。總之要對具體對象具體正確處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將茶渣長期存放在壺內的方法來養壺,雖然紫砂茶壺有越宿不餿之說,但時間稍長,仍然會發生異味,特別是夏天茶葉更易發酸發餿,這樣會影響壺內茶山的形成和積累。把茶湯留在壺內陰乾,日久累積茶山,也要注意適時適度分寸掌握,以茶湯不變質為宜。

6、台灣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灣茶道的養壺,用壺方法:黃墩岩編著的《中國茶道》一書就用壺養壺有如下文字:壺的保養通稱為「養壺」,養得目的在使其能善於「蘊味育香」,並使其壺能煥發本身渾樸的光澤。此乃由於陶壺有吸水性,若是長期吸附茶質,確「助茶」的功能。對於茶道中人而言,養壺絕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維護得法的茶壺,能夠提升品茗目的之實踐,卻是被肯定的。養壺就如同培養樹苗般,拔苗助長則難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養壺也不必急於一時,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並維護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養的幼苗,不必人為附加補養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貴。

紫砂壺鉻欣賞

紫砂壺上的銘文常常是一些格言、警句,或者是具有警戒、勸勉性的詩聯。例如——「石根泉,蒙項葉;漱齒鮮,滌塵熱」,要滌除的「塵熱」不僅是生理的,還讓人想到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咬得菜根,百事可為」配合壺上的蔬菜圖題的這一壺銘,提醒人們能夠吃得苦,方能成大事。有意思的是紫砂壺上還有勸人種樹的詩句:「為聽鳥聲多種樹,欲留花香久垂簾」。清代有名的曼生壺的壺銘大都有著座右銘的性質。例如:「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勸人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苦而回甘,直諫之言」,提醒人們「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要聽得不同意見。「器墮於地,不可攝也;言處於口,不可及也,慎之哉!」這是「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的告誡。紫砂壺的警戒性銘語還與壺名和器形相聯繫,如曼聲「卻月壺」的壺銘是「月滿則虧,署之座右,以為我規」;方形壺的壺銘是「內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這裡化用古人的「膽欲大而心欲細,智欲圓而行欲方」的處世格言。思慮要周圓,行為要方正,內心要像茶那樣清醇蘊藉,澄澈明純。壺小易沸,量小易怒茶不求精而壺也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也不空。

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喜歡品茶的種族、自古茶具既盛行於中國各朝代社會中、到宋、元朝時、烹茶品茗己為社會藝術之不可缺。

朱泥是紅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和紅泥最明顯差別在燒成溫度、及成品音訊高尖。

目前朱泥礦是明顯減少了,但有一原則不變——只要有紅泥,朱泥則不滅。

朱泥壺因燒成不易、一般正規工手(指紫砂工藝廠)是不願去做的,因為朱泥的收縮比有20%~50%之高(一般紫砂約8%~15%就不得了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價位款式之朱泥壺若不整口(用金剛砂磨平口蓋)實難登上一級品。有些了解朱泥壺特性之壺友也只有三點要求,對於口蓋要求則見人見智、因人而異了。

怎樣挑選紫砂茶壺(入門)

入門級玩紫砂,就像小孩子學寫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泥質先放在一邊,先挑一個喜歡的造型,不要挑那種「塗脂抹粉」和「故作老陳」的。我們挑臉面乾乾淨淨的,這樣的壺,有缺陷沒地方藏。只要不是特殊造型,一般嘴,蓋鈕(滴子),壺把要在壺的中軸線上,口蓋和壺身的間隙要小,能流暢旋轉,每一個局部如蓋鈕,嘴,把等與壺身的銜接,明接法要乾淨,沒有疙疙瘩瘩和殘留泥痕,暗接要和順,沒有明顯的凹凸,可以將壺身在光線下側看,有不順暢的地方很容易發現。買來用的壺,在造型上要注意,壺蓋最好不要選容易積水,很容易藏垢的形狀,盡量找容易擦洗的,因為泡養起來把壺擦的乾乾淨淨看了舒服。

壺嘴很重要,用來泡茶的壺,用起來出水不流暢,泡茶就不舒心,看起來也急。(本來泡養茶壺是練耐心的,看滴滴答答的出水,能不急嗎?)最好用水試一下,沒水不能試,就看看壺內的出水孔,壺內出水孔的面積,要是嘴口部面積的比3/1以上,這樣可以保證出水比較順暢。壺把和壺身感覺要協調,手拿起來手感要舒服。把的下端和壺的銜接要注意,這些地方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壺底部,不是一捺底(圓窩形)通常應該平正,印款清晰端正。壺內處理是衡量一個工手水準高低的重要標準,一個好工手會將茶壺裡面處理的乾淨舒服,我們講叫推牆刮底(當然有的老壺特殊造型不可以用此標準)。

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的區別是什麼?

1、半手工紫砂壺:

半手工紫砂壺的說法感覺有些「牽強」,現在流行的說法,兩片合攏的方法,就是半手工紫砂壺。其實合片的方式歷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創舉;曼生壺中的合歡壺,大彬虛扁都是上下合片的;不過那時不叫模只,叫「盔頭」拱形內模稱虛陀,盔頭大多是用泥坯燒制的,而如今卻是石膏做的。

再者就是泥料,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點雜質,有些人認為不可以,有的則認為這是紫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無法避免。玩過老茶壺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雜點」,認為這是原礦紫砂泥料天然的一部分「內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觀點卻相反的;認為既然有「完美無缺」那就得趨近「完美」;這也有道理的,關鍵是我們接受的「度」原則。

壺友還有個擔心,模具會象印刷品一樣複製;其實這不用擔心,模具在紫砂製作中只是一個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個身筒,而是作品各個局部與整體的銜接過渡,我們講的「切」就是局部和整體的「切」,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審美感的。

全手工紫砂壺:

全手工紫砂壺是指完全不藉助模具或者使用很少量模具成型的紫砂壺。全手工紫砂工藝可以分為兩種「拍打成型法」和「鑲接成型法」;全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紫砂壺最大的區別在於泥料的痕迹上;全手工紫砂壺表面拍打痕迹明顯,半手工紫砂壺壺表面規則統一,雖然好看美觀但缺少靈氣力度;全手工紫砂壺泥片接片痕迹明顯,半手工兩片合攏一般只能看到哈夫線。

紫砂壺鑒賞(入門篇)

(一)紫砂造型鑒賞宜興紫砂陶器在國際間聞名以來,將近有五百年的歷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人們稱為高超的藝術品。在明清兩代,地處江南人文薈萃之地的宜興,所生產的紫砂器,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其所以成為名陶,實由於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與獨特的藝術性兩大原因。論紫砂的藝術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它陶瓷品類無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文形體三大類。這是歷代紫砂藝人,細心觀察和研究各種物象的形態,吸取了中國傳統工藝品的藝術特點而創作的。幾何形體分為圓器和方器二種。這兩種造型都是以幾何形的線條裝飾壺體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種幾何圖形。

圓器 :圓器造型主要由各種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組成。紫砂圓器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調、敦龐周正、轉折圓潤、雋永耐看。掇球壺、仿鼓壺、漢扁壺是紫砂圓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圓器的造型規則要求是「圓、穩、勻、正」。它的藝術要求必須是珠圓玉潤,口、蓋、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協調和諧,勻稱流暢,達到無懈可擊,致使器型上的標準要求為「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勻」。井欄壺(顧景舟)周身皆由弧線構成,線條圓融有力,簡潔明快。壺身雖圓似方,沉穩而不凝滯。斜向上的管狀流和重心略為下沉的環形把,前後呼應。壺的造型簡單卻無以增減,再三觀之韻味無窮方器:方器造型主要由長短不同的直線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種比例的長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乾淨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歷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壺、八方壺、傳爐壺、觚稜壺、僧帽壺等造型。方器造型規則要求為「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於變化。方器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使壺體不論四方、六方、長方、扁方為壺型,其壺蓋方向均可任意變換,並與壺口嚴密吻合。方器既為幾何形體,也屬筋紋形體。方鍾壺以方鍾為型,底寬而穩,向肩線收縮,弧度洗鍊優雅,壺身造形端莊特別,挺秀大方,蓋鈕與壺身造型相同,上下相應,一虛一實憑添韻味,三彎嘴與把背弧度前後呼應,大方自然,亦使方鍾壺更為生動。自然形體塑器造型一般稱為「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製成各種樹樁形造型。或者是在圓器及方器選型上運用雕、鏤、捏塑等手法,將自然形體變化為造型的部份,如壺的嘴、把、蓋、鈕,或者是在造型的顯見部位施以簡潔的堆雕裝飾。壺體上這些堆雕,總是要求寧簡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達到視覺上的和諧與平衡。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誇張,又應著意於風格瀟洒」。例如此類壺藝以松竹梅為裝飾題材時,勁松要刻划出枝幹勁拔,針葉挺秀,氣勢鏗鏘;秀竹則要求嫻靜有致,俊逸瀟洒;冬梅又須主幹蒼勁,寒中獨俏,素枝閑花,以簡為主,達到疏中見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氣息的藝術效果。所以,紫砂塑器不僅應形象生動,構圖簡潔,而且應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澤來增強其藝術效果。

筋紋形體筋紋器造型的特點是將形體的俯視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織於精確嚴密的結構之中。這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雲水紋等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因此筋紋器選型不僅在造型側視面上尋求變化,其俯視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紋器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准縫嚴密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統合。筋紋器形體是從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壺的基礎發展而來的。筋紋器壺藝造型規則是「上下對應,身蓋齊同,體形和諧,比例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數這類壺藝均要求口、蓋、嘴、的、把都必須做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壺藝和壺體與壺蓋結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機械。每一等份、每一壺口半圓線、弧線等都要計算得十分精確。其工藝手法的嚴謹程度,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半菊壺等。

紫砂壺這三類造型的形制,幾乎包羅了自然界與世間各類可創性的形體。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別豐富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的紫砂壺兼有兩種甚至三種形體造型,這種造型方法就是在圓形、方形壺上再裝飾著別的形體,如掇球壺是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的結合;四方竹段壺既是筋紋形體又是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的造型;六方掇球壺乃是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和筋紋形體的統合。紫砂器的各種形體是在方器、圓器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圓不一相」,這就是數百年來無數藝人創作經驗的累積。現在紫砂工藝又繼續在早期砂器基礎上不斷地承襲與發展,將紫砂藝術推向更完美的境界,實乃當今紫砂藝術收藏家所樂見。

紫砂壺鑒賞要點

中國是世界上陶瓷的發源地,而中國陶瓷的古都就在江蘇宜興。宜興以其特有的五色土製造紫砂器,歷史悠久,所產紫砂壺更為國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便是對紫砂陶藝的絕妙寫照。民間傳說,紫砂壺盛暑貯茶不易變味,使用年久,泡出來的茶也越醇芳郁馨,紫砂壺因此越來越受到嗜茶者和收藏家的青睞。那麼,應該怎樣鑒藏紫砂壺呢?首先要看壺形。古人制壺十分講究壺的形狀,一般崇尚造型淳樸、簡潔的風格和式樣,現代紫砂壺的風格和式樣雖層出不窮,千姿百態,但仍然少不了包容了先人制壺的風格,一把好的紫砂壺造型要淳樸美觀、形體悅目、輪廓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裝飾具美感無累贅之處。其次要看色彩。

紫砂壺色澤多彩,是其他陶瓷器不可比擬的。它有「紫而不奼,紅而不嫣,綠而不嫩,黃而不嬌,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彩,一直受藏家的欣賞。故一把好的紫砂壺還要講究朱不能濃淡,紫不能深淺,黃不能老嫩,燒制的火候要恰到好處。深一點或淺一點,其品質都會相差甚遠。再要看工藝。做工要精緻細巧、格律嚴謹,無瑕可尋。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的基本元素。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線,須直則直,須彎則彎;面,須光則光,鬚毛則毛,乾淨利落。高檔紫砂壺的壺嘴、壺把、壺口要在一水平直線上,分量要均衡,壺蓋與壺口結合要嚴密,出窯後不磨口。斟壺時無延滴之虞,達到這樣的工藝水準的紫砂壺也算得上是壺中極品了。收藏紫砂壺,需要精挑細選,若要收藏名家作的紫砂壺,更要用心挑選,「驗明正身」方可購藏。

鑒賞「紫砂壺」優劣的三個主要因素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作品。當今,鑒定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準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

龍山砂,陽羨壺,砂壺宜茶,茶道譽中外;荊溪水,富貴土,水土利陶,陶藝冠古今。

紫砂壺故鄉――中國陶都宜興,在黃海和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和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城市。宜興古稱荊溪,因蒼山清溪得名。秦漢兩代改稱陽羨。三國時,孫權十五歲在這裡做過陽羨長。後來,晉惠帝將宜興改名義興。唐高祖武德二年曾別名為鵝州。宋代,為了避宋太宗趙光義的諱,改義興為宜興,相沿至今。這個名城,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宜興本是長江金三角西陲的物華天寶之地,人傑地靈之域。這裡水土利陶,砂壺宜茶。明清詩人墨客寫下了《陽羨茗壺賦》、《陽羨名陶錄》等詩文讚美過宜興。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富,尤以紫砂壺馳名天下。

在中國陶瓷藝術中,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品種。它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藝術風格,它是一種實用與美高度和諧而又妙不可思的特種手工藝品。用以盛茶,「外類紫玉,內如璧雲」;賞其風采,「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麗嫻如佳人;瀟洒如少年,飄逸如仙子。」紫砂壺以素麵素心的特徵著稱於世,古今往來,愛壺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鍾情於紫砂壺的。明代李漁曰:「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紫砂壺成為名器名陶,它與宜興地區產茶和飲茶風尚也有一定關係。明代中葉以後,它又見重於士林,於是逐漸形成了壺藝、詩詞、書畫、篆刻相兼於一體的紫砂茗壺,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而蜚聲海內外。

畫龍點睛說「氣孔」

品茗賞壺,巡茶滿盞之時,一把壺的出水如何,常是眾目關注的焦點,若是出水如柱,平穩而順暢,直入杯底靜默無聲,定會贏得嘖嘖稱讚,讓人喜形於色。壺的出水問題,歷來一直受到眾多名家裡手們的重視,也是玩家選壺時必不可少的一項測試內容。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好的出水,實際上與諸多因素有關,如:壺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內壁、嘴的口徑、網孔形式、網孔孔徑、網孔出水的有效面積等等,但有一細微之處常被忽略,那就是壺蓋上的「氣孔」。

把玩茗壺,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壺內滿水後,傾倒出水時,其水流呈現出跳躍狀,還伴有「突突突」的聲音,或水流扭轉泛花,伴有「吱吱吱」的聲音。究其原因,此現象是由於在傾倒出水時,壺體內立即處於負壓狀態,並通過壺蓋上的氣孔,吸入壺外的空氣進行補充,若氣孔的孔徑過小,則空氣進入壺內時受阻,形成間歇性「氣塞」,最終影響到水流呈現脈衝式跳躍狀,並伴有「突突突」的聲音;或由於氣孔的孔徑過小,空氣進入壺內時的流速過高,產生嘯叫現象,發出「吱吱吱」的聲音。

由此可見,氣孔孔徑的取值,直接影響到了茗壺的出水流態,猶如畫龍點睛,「點」好了,功得圓滿,滿盤皆活,「點」不好,功虧一簣,徒留遺憾。

紫砂泥料是這樣練成的

紫砂頁岩生成於甲泥礦層的夾層中,大多是從深達數百米甚至千米的地下礦井深處開採出來的,並且以深層礦體的質地較為優良。然而剛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體(常被稱為生料),質堅如石,需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處理,方可成泥(熟料),用於製作。

其工藝處理流程如下:礦體開採 → 挑選礦料(生料) → 露天堆放(風吹雨打、日晒夜露數月甚至數年) → 自然風化(礦體成為鬆散小顆粒) → 除去雜料 → 礦料粉碎(用石磨或輪輾機碾碎) → 礦料過篩(根據泥料要求的目數,用不同規格的篩網篩選) → 配料混合(純原礦泥料無此工序) → 加水拌和(大缸中) → 練泥(手工泥採用人工木杵槌練或足踏或用滾石碾爛等,機制泥則採用機器設備真空攪練) → 掇成濕泥塊(手工泥切片成塊,機制泥擠出切條) → 陳腐養土(多放置地窖陰濕處和套缸內,且陳腐的時間越長越好) → 熟料(使用前還需要再對泥料練制一次,方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和均勻度)。紫砂泥料就是這樣練成的!

紫砂泥料為什麼要陳腐

泥料的陳腐亦稱陳化,古名養土,俗稱困料、困泥。即儲泥。紫砂礦泥加工工序之一。

紫砂泥料和瓷器的瓷土相比,紫砂泥料有著很大的差別,不同點在於瓷土的主要成分是高嶺土,瓷土不需要陳腐後再用,而紫砂泥料卻需要陳腐後再用,紫砂泥料陳腐的時間就如同古代釀酒中的「女兒紅」的道理是相通的(女孩出生時就釀好),時間越久越好。那麼紫砂泥料為什麼需要陳腐呢?

紫砂礦石風化後,碾磨成泥粉,再加水攪拌均勻,製成泥塊,此泥塊存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個存放的過程就是「紫砂泥料陳腐的過程」。紫砂泥料經過陳腐,有利於泥料氧化和水解反應的進行,陳腐的同時兼具細菌作用,促使有機物的腐爛,併產生有機酸。泥料中的有機質成為膠狀體後,可塑性會進一步提高,更利於製品的成型與燒成。陳腐時間越長越有利,經長時間陳腐的泥料燒成後和未經陳腐的相比,會因火氣退卻而變得柔和玉氣,其色調也會有所加深。如在相同的燒成氣氛及溫度下,陳腐過的泥料做的壺更和潤。

紫砂壺泥料為什麼要陳腐時間越長越好

紫砂料陳腐的過程可以增加泥料的粘性,增加泥料內部各種組成物質的兼容性。經過陳腐的紫砂泥料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可以降低燒制的溫度,因為燒制的溫度低了,燒制的風險相對也降低了,而且古代都是龍窯,龍窯的溫度一般比較難超過1000度,所以在過去有些高溫泥料,就必須要陳腐,否則就燒不透,達不到最佳燒制效果。陳腐的時間越久,其燒制溫度下降的越多。現代窯技術的改良,窯內溫度可以超過1300度,所以有些高溫泥料不怎麼久陳腐也可以拿去燒制了。

2、陳腐過的泥料,所做出的紫砂壺,經過燒制後其新壺的「水色」就很好看,這樣的壺也很好養出效果,養出包漿後的紫砂壺更加具有「玉質感」。

3、工手們用陳腐過的泥料做壺要比不怎麼陳腐的料要好做,料的泥性比較好,粘性也比較好,這樣紫砂壺去燒制時也不太容易會開裂。

4、可提高、增強可塑性。

5、可減少成型和乾燥時開裂。泥料陳腐時間愈長,所制陶器質量愈好。

我國古代陶瓷製作中,認為儲泥陳腐是一個部驟,陳腐時間大多在一年以上。

老泥、新泥其實是不少壺友存在的一個誤區。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經過了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了,都可以說是老泥。平常所說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陳腐期上區別而已。泥料的陳腐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一下。

陳腐期久的泥料色澤相對於陳腐期短的泥料要溫潤,可塑性要高一點。感覺沒有那麼硬。陳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壺無水色,較難看。陳腐期長的有水色,較好看,經過泡養,溫潤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潤古雅,可比三代銅器。

大多數壺友的紫砂知識只是是通過看書、網路或者聊天掌握的,聊起壺來頭頭是道,壺型的種類、作者的背景歷史、現在是什麼職稱、國家級還是省級。紫砂名家可是倒背如流......

其實玩壺跟打仗是一個道理,光紙上談「兵」是沒用的,需要的是實戰。想要真正的了解紫砂壺還是需要靠自己長時間的去學習、比對、泡養、把玩和體會。多看看一些好的作品和文章,一把精、氣、神、料俱佳的好壺,跟作者的頭銜和職稱真的沒什麼關係。

不要一天到晚只記得那些紫砂名人名家,還沒見到壺就問誰的壺呀,什麼職稱?是不是全手工的呀?能不能升值呀這些的愚蠢問題。咱就壺論壺,多給那些有實力但是沒有職稱鐘頭的壺藝人一個機會。壺好才是硬道理,作者是誰、職稱多高、是不是名人之後;泥料多稀有、多珍貴之類的,真的不重要。壺的價格體現在壺的本身而不全是頭銜和職稱這些符號上,相信這也是很多務實避虛的壺友們所希望的。

稀世泥料、久已失傳、家藏N年、別家沒有唯我有、研究發現的某新泥種、作者已是什麼什麼等級職稱即將升級、作者是某某大師或者名人的親戚、徒弟等云云這些想必是很多壺友遇到過或者正在遇到的虛無縹緲」廣告語「,這些廣告語的確很能迷惑新人,讓很多新人一開始就誤入歧途,一開始就圍著泥料的稀缺、職稱的高低、升值的空間等虛幻的東西打轉......如果這些壺友不是一時性起玩壺的如果能堅持玩下去,他們會發現自己當初沖著泥料、沖著職稱買的那些壺都是一些型不正、工不精的想扔又捨不得的所謂的垃圾壺......

壺與人和其他事物一樣,沒有對比就顯不出差距,就人而言就如沒有醜女就無所謂美人、沒有丑漢也就無所謂俊男;對壺也是如此,沒有丑壺也就無所謂美壺;至於何為丑?何為美?這個自然要靠自己多玩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比對、去感悟......

「如果有一天,玩壺不但不能給你帶來快樂,反而讓你煩惱或者糾結的話,那請你選擇放棄或者離開。」 紫砂壺讓我很快樂,幾年如一日,每天如此單調的生活,一點都不覺得煩悶無聊。

一杯清茶,一顆靜心:「茶」字拆開即「人在草木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幾度冷暖,幾許紛繁,人與茶之間有著禪意的相聯,以茶為媒。人生沉浮,如一盞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推薦閱讀:

紫砂知識丨紫砂壺泡茶你要注意五點
怎樣養紫砂茶具
紫砂雙氣孔,你真的了解嗎
一直以為井欄只有一種?那你就錯了
難得一見: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當代大師紫砂器

TAG:知識 | 新人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