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張力
我今天在這裡談讀書,談經典,但我們首先要追問的是,什麼是經典?為什麼讀經典以及怎麼樣讀經典?我們不妨以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Calvino)在《為什麼讀經典》中所提出的十四條為例來加以說明。
第一條:卡爾維諾說,經典就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僅僅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經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常常不去讀它,或者買了放在書架里想著我哪一天要去讀、但可能最後還是沒有讀的那些書。但真正的經典,特屬於你自己找到的、你讀了一次以後往往會重讀的那些書。
第二條:經典對讀過和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而對保留這個機會的人,等到享受它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來讀經典仍是一種豐富的經驗。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讀經典有它的季節,並不是說你什麼時候都合適進入任何經典,有些書適合早讀,有些書可能會比較晚才會去讀它,才會喜歡它。我們中國過去有句話叫做「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既可能是從外在的效果出發,也可能是從內在的精神能力的成長、接受能力等方面來說的。心靈也會有它的季節,所以有些經典你不喜歡也不要著急,可能哪一天就會喜歡它;還有些經典你永遠不喜歡也沒什麼關係,因為某些經典確實可能只適合某一部分人,但是我們要努力去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經典。
第三條:經典是一些產生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以自己一貫的方式給我們打下印記,要麼以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的記憶之中。也就是說,經典和知識性的教科書不太一樣,每個人吸收的方式不太一樣,重要的是它對你的生活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
第四條:經典的每一次重讀都好像是初讀,總有新的發現。也就是說經典都是複雜和豐富的,你很難窮盡一本經典,每一次重讀都可能有新的發現。
第五條:而經典的初讀又好像是重溫。第一次讀它,你就會覺得它喚起了你一種熟悉的經驗,似乎它並不陌生,而是像個老朋友般呵護著你。這兩種感覺是相輔相成的:初讀如逢故友,重讀似遇新人。
第六條:經典是一種從不會窮盡一切讀者的書。針對不同的讀者經典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有些人只看到外面的包裝,有些人進入到盒子裡面,有些人進入到最深層,這是不一樣的,這就要看你的悟性你的努力如何。經典不是那麼輕易能夠一覽無遺的,對於每個人,經典都是不一樣的。
第七條:經典帶著對從前的一種解釋的特殊氣氛或長長的文化遺迹走向我們,也就是說,經典已不僅僅是一本書。比如說《論語》,雖然只有幾萬字,但它不是簡單的一本書。《論語》已經兩千多年了,解釋《論語》的經典成千上萬,爭議也成千上萬,它帶著長長的影子走向我們,熟悉的或者陌生的。
第八條:經典不斷讓周圍製造一團批評話語的塵霧,又總是把那些微粒抖掉。經典是不安分的,甚至是很偏激的,比如柏拉圖,比如尼采。它會引起很多爭議,甚至讓人恨不得燒掉它。但只要是經典,只要在裡面表現了一種思想的力量,它總還是會巍然屹立。
第九條:經典是這樣的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的時候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這個跟前邊說的有類似之處,閱讀經典總是可能有新的發現,同時也就要付出代價。
第十條:經典可能是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就是說他像你的護身符一樣。你有時候會覺得一些書很沒味道,但你總會在經典中發現你所珍愛的書,那是你真正的案頭書,甚至在臨死的時候也願意有它相陪。
第十一條:你的經典是這樣一件東西,它使你無法對它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你與它的交流、甚至反對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第十二條:一部經典是早於其他經典的作品,但是那些也讀過其他作品的人很快就能確定它在眾多經典作品中的位置。也就是說經典往往能幫助你在它和你讀過的經典中建立一種聯繫,確立一種位置。比如我讀了《史記》,後來又讀了《資治通鑒》,它能幫助你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繫,確立一種位置。
第十三條:經典把現在的噪音調整成一種背景的輕音,而這種背景音是經典的存在不可或缺的。我們經常會受到來自工作或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但是經典能幫助你把身邊的聲音(當然常常是噪音)調教成背景的輕音。所以會有這樣的人,他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中,他的心靈世界卻是在古希臘,是古典的,他在那裡面得到最大的滿足。
第十四條:經典讓人無法忽視。也就是說,你讀了和沒讀還是不一樣,有時候經典會使你突然反省你的整個生活,到底過得怎麼樣,意義如何等等。
最後一條是我加的,跟今天的主題有關:經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經典,它向人展現出一種特別的思想的張力,展現出一種具體而複雜的思想過程。
西方經典的思想特性
在柏拉圖的對話集裡面,他的論證一方面是堅定的、結論明確的,如《論語》說的「朝問道,夕死可矣」;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出猶豫不決、緊張以及困惑。
雖然在智慧的高度上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但我們還是得承認,在思想的張力方面,在對概念的分析以及成體系的構造方面,西方還是具有相當優勢的。我想具體聯繫《理想國》來講這樣一個問題。
《理想國》有十卷,翻譯成中文大概有三十萬字。它是以一種對話的形式來寫的,你可以看到裡面出現了非常多的概念,非常多翻來覆去的辯難,這確實是我們的經典無法相比的。比如在《禮記》裡面雖然也有一些類似於論證的文字,但那是相當形象化的,甚至是專斷的。而在柏拉圖的對話集裡面,他的論證一方面是堅定的、結論明確的,如《論語》說的「朝問道,夕死可矣」;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出猶豫不決、緊張以及困惑。比如對「民主」,他不斷地在敲打、不斷地反省批判,從中你可以發現一種思想的張力,也就是說,思想的空間是十分大的。
《理想國》從最現實的問題出發,歸結到最超越的問題,就像一部戲劇一樣,情節豐富多彩,甚至緊張曲折。
故事大約發生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當然也有可能是在這場戰爭的短暫休戰期間。在從海港回來的路上,蘇格拉底被人截住,因為他名聲在外,人們知道他愛探討那些人間事務。於是,他和一對父子,一對兄弟,還有一個名叫塞拉修馬霍斯的異邦的智者展開了對話。對話是通宵達旦的。他和那對異邦來的父子首先討論的是一種常識性的正義,也就是欠債還錢,有話實說,不能坑蒙拐騙,也就是最通俗的正義、公民的正義,甚至有可能是弱者的正義。但是緊接著,塞拉修馬霍斯提出了一個反面的定義:正義其實就是強權,或者反過來說強權即公理。之後柏拉圖的兄弟格勞孔來了一個合題:他說正義是強者和弱者締結的契約,因為強者(除非是超人,神)也不可能做到永遠強大,任何強者都可能被弱者的聯合、或者次強者的聯合打敗,他們之間就在不斷的博弈中最後慢慢明白,與其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不如訂立契約,這就出現了法律,國家政府也由此而生。
這就給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叫正義?尤其是格勞孔提出了這樣一個挑戰:所有人都是可以被腐蝕的,所有人都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他提出一個假設:假如你是隱身人,你做了壞事,別人發現不了,絕對發現不了,也就懲罰不了,那麼你會不會(哪怕你開始是一個好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最後變成一個壞人?他的這個假設用休謨的話來說就是一種「無賴假設」:即我們要假設所有掌權者都是無賴,都要加以防範,因為任何人都是可以被不受制約的權力腐蝕的。儘管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政治家都是無賴,但是你要把他們看成無賴,要在這樣的基礎上設計你的制度。這對政治制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蘇格拉底試圖回答這個挑戰。他堅信人、尤其是個人在道德上是會修身向善的,但這裡困難的是從制度上、政治上考慮。蘇格拉底說:如果我們不能很清楚地說明什麼樣的人才是正義的人,我們至少可以討論什麼樣的城邦是正義的,以小見大。於是他從「豬的城邦」、「健康的城邦」、「奢侈的城邦」一直談到「理想國」。在他的心目中,「理想國」才是一個美的城邦。他的基本思路是: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化。因為人是有差別的,比如有些人適合做鞋匠,有些人適合做農夫,有的是商人,都不一樣,因此應當各得其所,各盡所能。既然各行各業都有差別,需要技藝和天賦,而治國又是最重要的一種技藝,難道不需要一種更專門化的、更特殊的天賦和更特殊的訓練嗎?難道對這種最重要的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嚴重相關的權力上不需要走一條專家治國、精英治國的路線嗎?因此他認為權力應該和智慧結合,由最有智慧者來實行統治,掌握最大的權力。這就是哲學家為王了。
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違背民主、是觸犯眾怒的。就是現在的很多學派也認為柏拉圖想證明的哲學家為王是此路不通,哲學是哲學,政治是政治,兩者不可能結合。對於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理解。關鍵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思想的緊張,可以作不同的解釋,甚至是遊離不定,猶豫不決。
西方人文經典巡禮
當紀律失去效力,在無政府狀態下人會怎樣、如何生存?我覺得霍布斯的《利維坦》中關於「自然狀態」的描寫是最有力的。
前面我以《理想國》為例簡單介紹了一下西方經典的思想特性。下面不妨提幾本書,讓大家了解西方的人文經典大概是什麼性質的。
第一本是《荷馬史詩》。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一個主題是戰爭,一個是歸家,說出了人的生命的兩個基本的處境:一個是鬥爭,生命力的高揚;另一個是回家,克服一切誘惑和困難回家。
第二本,西方的史書,除了最早的希羅多德的《歷史》,我想推薦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它應該比希羅多德的「歷史」更個人化,也更集中,集中在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上,而且裡面收集了很多演說詞,包括伯利克里在雅典陣亡將士儀式上的講話,非常鮮明生動地闡述了雅典人的精神觀念和生活方式;還有一些辯論詞,比如雅典人討論一個叛變的城邦又回來後要不要懲罰他們,甚至是屠城,這裡有很精彩的論辯,甚至當代的國際政治也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發。
接著是柏拉圖的著作,他的對話集其實還有很多精彩的篇幅,除了《理想國》,比如《飲宴篇》、《費德羅》,還有蘇格拉底的訴訟、在法庭上的申辯、獄中的情景等,都是非常精彩的。
第四是亞里士多德,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建立了一套和柏拉圖不一樣的體系。他的《形而上學》可能深奧些,但他的《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及《修辭學》,這幾本書都是比較好讀的,也非常值得一讀。還有像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也很值得一讀,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近代以來的西方經典,像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還有《論李維》,都很有特點。比如《君主論》,它就完全不考慮道德問題,君王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說人類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的等待上帝,又重新開始一種世俗的生命力的高揚,開始考慮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權利、世俗的繁榮、世俗的強大,馬基雅維利就採取了一種非道德主義的進路,這個意義上人們把他當作當代政治哲學的先驅是有道理的。還有霍布斯的《利維坦》,尤其他對自然狀態的描寫,很值得深思。我後來看路翎的小說《財主底兒女們》,其中有一節寫南京陷落之後,國民黨軍隊在潰退的路上經過一些村莊,軍隊完全散掉了,為了生存,又搶劫,又互相防範。這些內容是霍布斯關於自然狀態下的「叢林規則」的形象寫照。當紀律失去效力,在無政府狀態下人會怎樣、如何生存?我覺得霍布斯的《利維坦》中關於「自然狀態」的描寫是最有力的。
還有像帕斯卡爾的《思想錄》,他既是一個科學家(最早的計算器發明者),同時又是個聖徒,他有三次皈依,一次比一次更徹底。這怎樣調和?他39歲就死了。大家可能知道他有很多名言,比如說「人是一棵思想的蘆葦」。他揭示了現代人的處境和感受。
還有法國的盧梭,他寫了《懺悔錄》、《漫步遐想錄》、《社會契約論》。比較好進入的當然是《懺悔錄》,但是我強調不如讀他的《漫步遐想錄》,很薄,很有特點。他是一個比較敏感、比較多疑的人,休謨形容他,說他的皮膚的神經都是露在外面的。他最後比較孤獨。從一個孤獨者的漫步遐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風格。
康德的書比較難讀,像他的「三大批判」,需要沉下心來讀。
黑格爾其實也很有意思,有人說他的《法哲學原理》是很保守的,比如「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其實不然。我們很容易低估他。
另外,法國的像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和《論美國的民主》,反省法國大革命和描寫新興的美國民主,都是很有特色的。托克維爾二十多歲時曾經去美國呆過短短一年多,回來就寫了兩巨冊的《論美國的民主》,成為美國以外的人解釋美國最好的經典,我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
說到美國的民主,我建議去讀一讀《聯邦黨人文集》或者更進一步讀《制憲會議記錄》,麥迪遜等人記下了美國制定憲法的那幾個月每天發生的事情、發言,這些記錄很有意思。
講完了美國,還有俄羅斯。對俄羅斯我是情有獨鐘的,尤其19世紀俄羅斯文學,從普希金開始,中間經過萊蒙托夫,一直到屠格涅夫,到最高峰的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然後到契訶夫。俄羅斯的思想多是通過文學來表現的,它的純粹哲學不是很發達,但在文學中傾注了大量的思想,很值得一讀。
這是文學,當然還有其他學科。像經濟學的亞當·斯密,他寫過《國富論》,被視為現代經濟學的起點,但是他自己更看重的是《道德情操論》。事實上我們說這兩部書正好啟動了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方面他注意到人性的「惡」的方面,但是這個「惡」是中性的,如果制度設計得當,一隻「看不見的手」會使追求物質的個人慾望也造福於社會。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人的道德情感,尤其是同情心的意義和作用,這兩方面其實不存在鴻溝和斷裂,恰恰是在人性中都有。同情心,尤其是看到別人不幸的那種憐憫心完全是非功利的,還有另外一種功利心,比如說希望自己發達、繁榮、成功、賺錢等等。當然有時候後者會過度,需要保持在恰當的範圍內。
還有休謨,無論在哲學上還是其他方面,我是很佩服他那種很清明的智慧。休謨在西方哲學界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是在英美,他的《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是非常謹慎的、踏實的,有一種分析哲學的東西在裡面。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有邊沁的功利主義,密爾的《論自由》以及他的自傳,在《論自由》裡邊,他特別重視「如何保護少數(有創造性的甚至是有點異類的少數)」,進行過很多的闡發。
19世紀我們還漏掉了一個尼采。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等為20世紀做了一個預告。他1889年就精神失常了,但一直到1900年才死,好像預示了他的思想將在20世紀大行其道。他是很現代的,通過一種反現代而現代,就像卡夫卡那樣,卡夫卡用小說表現了人的處境,尼採用思想發出一種先聲,一種對現在社會的抗議,他最後是希望回到一種超人狀態。人類有兩種不一樣的追求,一種追求平等,一種追求優秀、卓越。尼采認為不能以追求人的平等而犧牲追求優秀和卓越,這其實是他想說的最關鍵的一句話。但是追求優秀和卓越,不擇手段的話,可能會走向法西斯主義之類。
20世紀的比如柏格森的《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尼布爾的《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還有像法國的存在主義。我的學術研究就是從存在主義開始起步的,開始是薩特,其實我最喜歡加繆,後來再追溯到帕斯卡爾,我個人覺得,我還是更喜歡加繆、阿隆這種清明的理性,中和的智慧,有一種平衡。像加繆所說的「地中海的精神」,地中海周圍南面有非洲,東面,北面有不同的文明,它其實也表現一種兼容並包。另外一方面英美分析哲學的傳統在20世紀也很發達,像羅爾斯,我翻譯過羅爾斯的《正義論》,還有像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這樣一種英美的政治哲學反映了經受過分析哲學的訓練和熏陶之後的思想成果,應該說特別有意思,尤其是在運用政治制度方面比尼采、比福柯這樣一些思想家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啟發。
我前面說的這些只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對西方人文經典的走馬觀花,主要還是集中在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方面,其他的很多東西沒有談及。總的一個感覺是西書不可不讀,就看我們如何去讀它、去吸收它。書是讀不完的,我們不得不有所選擇,用最有限的時間盡量讀最好的書。這就是我的發言。
每天5條頭條文摘,只在悅讀客,為有見識的你發現有價值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