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作戰部隊一直比英法聯軍少?)(4
由於清政府於10月24日、25日分別與英國、法國簽訂和約,咸豐帝於10月28日開始下令撤軍。其時,咸豐帝在大沽一帶失敗後所調各地援軍24000名尚未全到,南方兵勇僅到河南3000名,至於勤王之師和各地主動派出的兵勇全都半途折回了。
五、清軍難以集中兵力的原因
通觀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兵力調動和各次戰鬥中雙方兵力對比,可以看到幾點:(一)英法聯軍蹂晌之地得援兵相救者,僅京津、大沽、山海關幾處。廣州城陷兩年,未得一兵相助,僅以民團與之對抗。英軍11000餘名佔據大連灣,法軍6000餘名佔據芝呆,中央政府未發一援兵,作為有守土之責的地方大吏盛京將軍僅調兵1000往距大連灣五十餘里的金州防堵,其餘2700名則在田台庄(今營口西北)和省城1,山東巡撫調兵2000往福山防堵,另青州滿營兵500往萊州為後路。區區之數,何以當大敵,結果只是隔岸觀火。上海、舟山兩地,清政府竟聽憑敵軍出人,無所舉動。咸豐帝只顧自己眼皮子底下,對其它地區的失陷概不派援。(二)京歌地區為國家中樞,得援兵最多。除本處兵及直隸兵外,各地援兵(包括僧格林沁從大沽等處帶回所部)幾達80000。因為路途遙遠,交通工具落後,各地援兵真正趕到戰區的很少,絕大部份沒有起到作用。(三)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總兵力較之英法聯軍占絕對優勢,但在各次戰鬥中,並未保持這種優勢。本文列出較大的戰鬥共十一次,除第一次廣州之戰、八里橋之戰清軍兵力數倍於侵略軍外,其它各次戰鬥雙方兵力相距不遠。至於新河、唐兒沽、石縫炮台諸戰,反是英法聯軍在兵力上佔了優勢。
在戰役、戰鬥中,儘可能地集中兵力,以大吃小,是一般的軍事原則。
清軍之所以難以集中兵力,作者在拙文《鴉片戰爭時期的中英兵力》中提出三點原因,即清軍落後的封建性的軍制使清軍束縛於各地,難以調動集中;清軍落後的裝備和交通條件的惡劣,使清軍難以預定戰場,快速運兵;清政府的財政危機,難以應付浩繁的軍費。這三點,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劇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十多年中,清政府沒有及時地調整它利於分散「治民」、難以集中御外的軍制。布防極其分散、承擔勤務繁重決定了清軍不可能全數用於徵戰。京師清軍在這一點上表現特別突出。京師清軍總兵力達149000人,但宮廷勤務特重,前鋒營負責宮廷警衛,護軍營負責紫禁城的防衛和朝會、燕饗執事並啟從警樺,健銳營常日備靜宜園之守衛,兵力最多的步軍營和巡捕五營,主要用於京師的守備和治安,此外還有內外火器營、曉騎營等。曾任兵部侍郎的曾國藩稱:「"准外火器、健銳兩營稍勁。」因此,在抽調20000名往通州、大沽後,竟無強師。英法聯軍突破通州防禦,兵臨北京城下時,僧格林沁稱由綿勛、伊勒東阿統帶的京師可用於機動作戰的兵力僅10000之數,勝保亦言:「城上守具欠備,且兵力尚單」。戰守皆不足恃,坐待各路援軍。援軍不至,只得交出城門。曾國藩在此時創立了建制集中、易於徵調的湘軍,這在清代軍制史上是一次變革。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使用的裝備和它的交通條件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比,無甚差別,而英法軍隊卻大為改觀。在前次戰爭中,英海軍中蒸汽動力的艦船數量很少,噸位也小,主要用於通信、交通、測量,主要戰鬥艦隻仍為風帆動力。工業革命使軍隊的裝備更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海軍艦船基本上使用了蒸汽機(大型艦船多風帆、蒸汽機兩套動力),這使得侵略軍的機動性更強,軍事行動更迅速。侵略軍借海上優勢可任意選擇作戰時機和地區,居主動地位。而清軍則被動挨打,兵力調動不及。
清政府的財政狀況更是每況愈下。1850年起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此前後南方的天地會和北方的捻軍紛紛舉出義旗,清政府每年所耗軍費動輒數千萬兩。年年開捐,富商大戶無不逃避。1853年行厘金,仍不能應付龐大的開支。至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的財政已到了庫貧如洗、刻肉補瘡的地步。各統兵將領紛以銅盡兵嘩告急,各協晌省份又往往以無款可撥上聞。調兵所需的整裝銀、鹽菜銀、車船行糧路費等等開支,已成清政府的巨大負擔。因此,清政府不到不得已不會輕易調出大批援兵,儘早命各地援軍開赴海口,這又致使1860年秋京缺戰局危急而援兵未能及時趕到。
推薦閱讀:
※七百年前宋朝便有大炮,為何鴉片戰爭,清人還拿刀對抗英槍和大炮
※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第二次鴉片戰爭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談愛國
※【人物】湯濤:造影 在迷人的「藍色鴉片」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都是大刀長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