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能不能更精簡,更有利於中國文化出口呢?

中國的漢字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文字。漢字的演變過程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由聲→形→象→數→理的演變。

現行的中國大陸漢字是由繁體字簡化後的漢字,港、澳、台甚至靠近香港的深圳一帶部分人仍在使用繁體字,其實繁體字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能保留漢字本身具有寓意和文化,查看、研究古文化、古老書籍必須學會繁體字。

論文化底蘊、藝術內涵更具魅力,藝術性強,最適合藝術家和科學家,簡體字簡單易學,便於普及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素質,適合人民大眾。

我國的漢字簡化從唐朝就開始簡化了,只是一部分書法家簡化一部分繁體字而已,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降低普通民眾識字成本、教育成本、文盲率進行了全面的繁體字簡化,簡化後有的字失去了造字的含義(如上圖),有很多字更具含義(如″蟲→蟲、從→從、飛→飛等)。如果一意追求簡化而失去中華漢字靈魂與精髓,國家也不會提倡,所以中國的漢字不能再簡化了,再簡化就只剩骨架了。簡體字便於書寫和認讀,但不能一簡再簡。

推薦閱讀:

新文化傳統與人權
《圖說地理》專欄開啟,今後寫些啥!
如何評價《山海經》?
二十四節氣的二十四道美食圖,很精美,收藏了
過去民間走街串巷常見的手工藝吹糖人,小朋友們看到了好奇又好學

TAG:中國 | 文化 | 漢字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