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古代詩歌及其節

弘揚詩詞文化,提高人文素養

(代序)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內涵。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化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幾千年來,它影響著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促進中華民族人文素養的提高。而今,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作為詩歌大國,正如西南師範大學李達武老師在《中國古代詩歌精神》中所說:「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在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所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和表達形式,她積澱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系、文化結構、思維模式、品格智慧、藝術審美以及終極價值等。」無可否認,從古到今,詩歌作為文化的精華、文學發展的主流,不但是中華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在中國文化藝術及其教育史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促進了民族精神的發展。

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中國的詩歌史。在中國,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西周到「五四」綿綿三千年,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在中國文學史上都產生了輝煌的成就。我們詩歌的長河中,感受到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遊等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人文思想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可以說,中國古典詩歌一路走來,不但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更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因此,在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由於中國詩歌的精緻化、藝術化而得到了充實和傳播。詩歌,不但升華了、也積澱了中華民族積極的精神、心理、品格和智慧,而且在社會延伸中逐步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內涵。詩歌,特別是中國古代詩歌,無論是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或者審美上都是中華文化的具體體現。所以,中國古代詩歌精神,最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社會在發展的,人類在進步,而人的認識也在提高,人的思想也是隨之改變。然而,對於現代的中國人來說,由於改革開放,外來文化滲入,不能不面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受到嚴重的衝擊,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面對中國社會現實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我們不得不想起孔子在《泰伯》中說過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以及在《陽貨》中說的: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也就是說,詩歌可以在陶冶人的性情、感發人的志意,提高人的豐富情感,提升人的審美能力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中國古代詩詞的教育,加強對中國古代詩詞的審美鑒賞,不但有益於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促進詩歌文化的發展,而且有助於增加人的知識,提高人的認識能力,豐富人們的心靈世界,從而有效地培養人的人文素養,實現修身成仁的詩教目標。

基於上面的粗淺認識,重點對中國古代詩詞,特別注重了對唐宋詩詞的審美賞析。在撰寫過程中,針對學生情況,極力做到了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病注重作品的讀解方法,展示其美學價值。同時,也根據自己對古代詩詞的分析所獲得的一些方法,對之進行了總結,在參考相應書籍(附在講座後)的基礎上,擬結成並暫定為《新詩改罷自長吟——談古代詩歌的節奏韻律》、《鳥宿池邊僧敲門——談古代詩歌鍊字鍊句》、《誰言寸草報春暉——談古代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一)》、《誰言寸草報春暉——談古代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二)》、《驚濤拍岸千堆雪——談古代詩歌表現手法(一)》、《驚濤拍岸千堆雪——談古代詩歌表現手法(二)》、《驚濤拍岸千堆雪——談古代詩歌表現手法(三)》、《語不驚人死不休——談古代詩歌修辭手法(一)》、《語不驚人死不休——談古代詩歌修辭手法(二)》、《九月九日憶山倍思親——談古代詩歌風格與文化》、《披文以入情——談古代詩歌欣賞過程》、《萬紫千紅總是春——談古代詩歌分類欣賞方法(一)》、《萬紫千紅總是春——談古代詩歌分類欣賞方法(二)》、《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代詩歌審美賞析舉例》十四個部分,用講座的形式寫出來,與各位朋友共勉。

但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特別是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的不足,在總結詩詞和賞析中確實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希望得到各位朋友多批評指教。

在此,「野人獻曝」,我是最真誠的!

2014年4月25日深夜

第一講 新詩改罷自長吟

——談古代詩歌及其節奏韻律

一、古代詩歌發展概述

1、什麼是古代詩歌

中國古代詩歌,一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廣義的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包括各種中國古代的韻文,包括賦、詞、曲等,狹義的中國古代詩歌,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詩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中國古代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尚書·虞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上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這也說明了詩歌不但有韻律,而且富有感情色彩。

2、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出不同類。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等。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根據這講的內容,我們先說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至於按形容劃分的類別,放在《萬紫千紅總是春——談古代詩歌分類欣賞方法》中具體介紹。

(1)古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古體詩的句式比較自由,每首詩都可以根據表達需要自由變換句式,句數不拘,字數可以不等,只有根據具體詩句進行停頓。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①楚辭體

楚辭體是戰國中晚期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其篇幅、字句較長,形式也較自由,並多用「兮」字以助語勢。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它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

②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③歌行體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如,曹丕的《燕歌行》等。到了初唐時期,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代表作,以後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洛陽女兒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笆行》等都是歌行體。

(2)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者格律詩,是相對於古體而言的,指的就是在時間上距離唐人最為接近的格律詩。

近體詩講求格律,所以必須具備以下要求:

一是用韻。也就是說,一首詩歌要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除首句外,只在偶句押韻;

二是字的聲調安排分平仄。除去上、去、入三調外,就是平聲。在近體詩中,必須遵循以下規則:一句之內,平仄相間;兩句之間,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黏。

三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四是篇制要求。近體詩分律詩、絕句和排律。律詩又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各八句。絕句即「截句」,截律詩的一半而成的。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有少量的六言絕句),超出八句的為排律,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

比如,杜甫的五言律詩代表作有《登岳陽樓》、《春望》、《江上》、《旅夜書懷》、《江漢》、《月夜》、《春夜喜雨》等,王維的五言律詩代表作有《山居秋暝》、《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輞川作》、《秋夜獨坐》、《江漢臨眺》、《使至塞上》等。七言律詩代表作,如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蜀相》,李商隱的《錦瑟》等。

  (3)詞

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詞是宋代的文學主流。唐及五代時,已出現詞這一形式,但詞的成熟與發展在宋代。

詞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

第二,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第三、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

第四,有嚴格的聲韻,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宋詞代表分豪放派和婉約派:

婉約詞自花間詞以下,以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詞人為代表的詞派,他們的詞表情達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轉,充分發揮了詞「專主情致」的特點。修辭委婉、表情柔膩的詞作。

豪放作為文學風格,見於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楊廷芝在《詩品淺解》解釋「豪放「為「豪邁放縱」,「豪則我有可蓋乎世,放則物無可羈乎我」。豪放詞領袖辛棄疾外,還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李綱,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元干、張孝祥、陸遊、陳亮、劉過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人。

對於二者的風格不同,就如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所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二)押韻

什麼叫「韻」?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同聲相應謂之韻。」《辭海》解釋「韻」即「和諧的聲音。」可見,所謂「韻」,就是音的協調、和諧。古人說,無韻不成詩。朱光潛在《詩論》中說:「韻是去而復返,奇偶相錯,前後呼應的。」其作用是使詩歌具有節奏感、音樂性、韻味感。同時,就整個詩歌來說,有了韻,就會產生韻律,也能使詩句前後呼應,並使詩歌渾然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押韻就是將「韻」依一定的規則用於詩中。押韻的位置習慣上也叫韻腳。它是專指詩歌創作中,把同韻同調的字用在句末以求聲韻和諧的規律。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五言律詩的第一句,多數是不押韻的;七言律詩第一句,多數是押韻的。由於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格,用鄰近的韻也行。

1、押韻體現詩歌節奏

詩所謂押韻,主要是指同韻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複出現。由於中國古典詩歌的押韻有規律地出現在一定位置上,這種重複出現的韻母就是韻腳。因韻腳而使詩歌產生節奏,這是就詩歌整體來說的。可以說,從整體上來說,這種節奏可以把渙散的東西(聲音)組成一個整體,造成一種迴環往複的審美效果。就近體詩而言,正因為迴環相押,使詩歌具有音樂美,富有生命的力。所以,在誦讀或者吟詠過程中,這種生命力會激發人的情感,從而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是押「悠」韻,主要有「秋」、「流」、「舟」、「留」組成的韻腳。在詩歌中,這個韻的反覆出現,就如樂曲中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音,不但在音響上很突出,達到了和諧整齊的感官審美效果,而且使整首詩節奏鮮明,富有情韻,引導讀者進入其中,感受詩人蘊含其中的生命力,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

又如,宋代林逋的《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首詩第一句韻腳卻用了一先韻的「妍」字。以後依次有「園」、「淺」、「眼」、「樽」等。隔句押韻,前後反覆出現同一韻,節奏就很分明。

2、古體詩押韻形成節奏

對於古體詩來說,由於沒有近體詩這樣嚴格的要求,比如,中間可以換韻,形成不同的意義單元,而且韻腳字也不限於平聲字,所以,不同的韻腳組合在詩歌中生成意義單元,也可以形成新的節奏,新的韻律。

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原詩略)

李白在詩中的用韻,就採用了換韻。特別是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詩人一連三換韻腳,可以說,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三)平仄

就格律詩而言,詩歌對平仄有嚴格的要求,就是要黏對。

首先,就是「對」。所謂對,就是平仄相間,一句之內,平仄相間,即不能出現連續的平聲或仄聲。即,「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當然對偶數位字作這一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聯之間,平仄相對,即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次,就是粘。所謂粘,就是說平粘平,仄粘仄,即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因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式

每逢佳節倍思親。平平仄仄仄平平。與上句「對」

遙知兄弟登高處,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式,與上句「粘」

遍插茱萸少一人。仄仄平平仄仄平。與上句「對」

對於平仄和粘對的問題不多說,比較複雜(詞的詞牌格式更多,平仄要求更為複雜,以後專題討論)。

總之,在詩詞中,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也就是說,平仄相間使詩句抑揚頓挫,形成節奏感。同時,在詩歌中,每聯之間平仄相粘,不但能使詩語氣貫通,而且使整首詩歌形成一種完整的節奏。

(4)曲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

曲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第二、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總之,中國古代詩歌從先秦的萌生與成熟,到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的拓展與發展,直到遼金元、明、清分化與深化,進入到近代的綜合與融化,可以說,曲曲折折,綿綿三千年,構成它全部生命史的許多重大段落。它升華著,也積澱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心理、品格和智慧等。

二、古代詩歌的節奏韻律

唐代詩人杜甫在《解悶十二首·其七》中寫道:「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葉嘉瑩說的:「吟誦重視的是聲調跟韻律,而講解所要注意的只是文法跟意義。」也就是說,節奏韻律是詩歌不可或缺的審美的因素,沒有節奏韻律也就沒有真正的詩歌。所以,如吳戰壘先生在《夏承燾先生說詞》中所說的:「先生說詞,必先吟詠,其聲情隨詞情而變化,長吟短詠,抑揚頓挫,使人為之動容。」下面就古代詩歌,主要以近體詩為例,但在討論時也可能涉及到古體詩和詞的節奏和聲律,擇其要而述之。

(一)節奏

詩歌的節奏是由詩句中兩個音節(一個音組)停頓而構成的。中國古典詩歌的節奏是依據漢語的特點建構的。漢語既不是長短格,也不是輕重格,而是音節和音節的組合。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兩個音節就構成一個音組,習慣上在這裡要作停頓(即「頓」),形成詩句中的節奏。可以說,節奏或者說「頓」在詩句中起著停頓或者喚起的作用。

停頓體現詩句節奏,而詩句中的停頓要根據不同詩歌形式來確定,大致說來,中國古代詩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四言詩

我們都知道,漢語具有以單音節為主的詞語特徵,決定了中國古詩的句式呈字數遞增的態勢,即從二言到三言,發展到後來的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越來越長,在節奏上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就四言詩來說,它是由四個字組成的,因此,根據古代漢語的特點,在節奏上自然構成由兩個雙音頓組成的「二二」形式,形成「二二」節奏。如,《詩經·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2、五言詩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五言詩的節奏比四言詩複雜一些,四言詩停頓就在第二字後,形成「二二」節奏。五言詩就如葉嘉瑩在《詩歌吟誦的古老傳統》中所說:「五言中的第二個字是一個停頓所在,第四個字是一個停頓所在,第五個字是一個停頓所在。」試看以下詩歌:

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從以上詩歌節奏劃分來看,五言詩的句子都是單式句,即句子結尾一節的字是單數。其節奏為「二三」節奏,再分細一點就是「二二一」節奏。也有雙式句,即句子結尾一節的字是雙數,其節奏為「三二」節奏,也就是「二一二」節奏。

3、七言詩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停頓點分別在「二」、「四」、「六」字,也就是常說的律詩平仄規律在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按照葉嘉瑩的觀點,在停頓上構成「二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二一二」節奏。一般來說,七言詩的句子一般都是單式句,即句子結尾一個一節的字是單數。

如,宋朝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也有「二二一二」節奏的雙式句:

如,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就是雙式節奏。

總之,節奏不但有助於感受到詩歌的韻味,激發情感,引起情感共鳴,而且體現了古代詩歌的韻律美。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古代計時
古代判詞拾趣
東漢劉秀統一中國重建王朝的過程如何?有那些重要的戰役?主要的將領以及敵人是那些?
日常屍體如何防腐?
[轉貼]漫談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特點

TAG:詩歌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