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楊式85式與88式太極拳
一、85式與88式太極拳架的形成
楊露禪公自陳家溝學成歸來後,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子班侯、健侯到北京王府教拳,楊式太極拳始為世人所知,後經楊氏祖孫三代不斷修訂改編,最後由楊澄甫宗師(露禪之孫)定型為現在廣為傳播的傳統套路(即大架子)。在澄甫宗師之前,其祖父露禪,父輩班侯、健侯及其兄少侯,早已根據體用之需,對楊式老架作了修訂。班侯修訂傳授的有「班侯小架」、「九訣八十一式大功架」等,健侯將老架修訂為中架、「第三趟」和「老六路」,少侯傳「少侯用架」等。楊澄甫早年傳乃父健侯之中架,後逐步修訂、定型為現在流傳最廣的大架子傳統套路(即楊式85式)。(以上史實引自路迪民先生的《楊式太極拳三譜匯真》、楊振基先生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以及《永年太極拳志》和有關資料。)由此可知,楊家祖孫三代早年已對楊式老架作了修訂和改編,並依照古拳論講求用意用氣、內勁發放而刪減了一些走架中的外勁、跳躍和跌踏等動作。澄甫宗師早年弟子及傳人許禹生、田兆麟、陳微明、董英傑、李雅軒、牛春明、崔毅士、吳志青等所傳授的拳架與楊澄甫的大架子基本相同。許禹生於1921年出版了《太極拳勢圖解》,陳微明於楊澄甫南下前的1925年就出版了《太極拳術》。由此可知,楊澄甫先生早在1928年南下傳拳之前已經傳授這套大架子了。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國家體委為普及和推廣楊式太極拳,又在傳統套路的基礎上整理、編寫了「楊式24式簡化太極拳」和「楊式88式太極拳」,這兩套太極拳,特別是24式的推廣和普及,對中國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功不可沒。
二、關於「兩拳」的有關問題
1、關於實腳轉體和虛腳轉體。
目前流行的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含85式,以下同),由於種種原因,在打法及個別動作上存在差異,這是正常現象。所謂虛、實腳轉體,指弓步拳式在轉向及換步移動重心時是先後坐使前腳變虛轉動身體,還是不後坐而直接以實腳(前弓腳)轉動身體的兩種打法。目前,有一些拳家主張虛腳轉體,也有一些拳家主張實腳轉體。據筆者所知,採用虛腳轉體的拳家有鄭曼青、董英傑、李雅軒及楊氏兄弟振基、振鐸、振國等;採用實腳轉體的有傅鍾文、趙斌、吳志青等;崔毅士的拳架,據其孫崔仲三先生演練,有虛腳轉體(如單鞭過渡動作),也有實腳轉體(如左右摟膝步等)。筆者認為,虛、實轉體只是先師們打拳的風格差異而已。88式太極拳基本是虛腳轉體,但也不能說這是「兩拳」的主要區別。
2、拳式動作個數的多少及個別名稱之異同。
各拳家所傳的拳架風格特點不盡相同,以雲手、倒攆猴為例,楊振基、楊振鐸所傳套路每式均為3個,而傅鍾文、趙斌所傳均為5個。楊振基老師說:「雲手可雲三、五、七個,與倒攆猴式相對應。倒攆猴式是退,雲手是進,退多少步,進多少步」(《楊澄甫式太極拳》雲手「注意事項」)。88式的雲手、倒卷肱和野馬分鬃每式打3個,85式打5個,均屬可行,也不是「兩拳」的主要區別。
至於個別拳式名稱的異同也屬正常。因前輩拳家授拳時多為口傳心授,一些拳式以動作直呼,如摟膝拗步、進步栽捶、左右分腳等;一些拳式因象形得名,如攬雀尾、左右打虎、金雞獨立、玉女穿梭等。再加上方言、諧音的影響,一個動作出現不同的名稱不足為奇。就說楊澄甫親傳的幾位弟子,他們的拳式名稱也有差異。如抱虎歸山,李雅軒作「豹虎歸山」;扇通背,李雅軒、楊振鐸作「扇通臂」,崔毅士作「閃通背」,董英傑稱「山通臂」;雙峰貫耳,一些拳家稱「雙風貫耳」等。88式將扇通背和倒攆猴稱作「閃通背」、「倒卷肱」(源自陳式太極拳名)也不是「兩拳」的主要區別。
三、「兩拳」的主要區別
「兩拳」在拳理拳法乃至動作要領上是否存在區別?回答是肯定的。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對動作要領的要求和具體運作以及是否符合拳理拳法方面。
1、傳統太極拳套路的拳式富於技擊含義,體用兼備,而88式太極拳的一些拳式要領缺乏技擊要素。
眾所周知,楊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葩,一百多年來曾以無與倫比的技擊功能獨步一時。楊露禪父子當年於北京教拳設擂未逢對手,人稱「楊無敵」。後來,楊氏祖孫逐步將老架修訂改編為既有技擊功能又具健身效果的傳統楊式太極拳。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太極拳運動如火如荼傳遍海內外。然而,由於引導、宣傳等方面原因,這一民族文化瑰寶在某些方面偏離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只注重健身強體作用,卻忽視了它曾經令人神往的技擊功能。
一代宗師、楊氏第三代傳人楊澄甫的套路演練舒展大方,氣勢榜礴,似行雲流水,如滔滔大河,堪稱近代楊式傳統太極拳之圭臬,其技擊風範更是令人敬仰。楊振基先生說:「楊式太極拳每一式都是為搏擊而編的,帶有技擊性的,必須明了拳的本意……」還說:「現在把拳改來改去……把一些帶技擊性的動作也改了,拳式的攻防意識不明顯,練來練去除起到健身作用外,技擊方面的意識和效果減弱了,甚至不存在了。」(《楊澄甫式太極拳》)時下,一些人練太極拳不懂技擊含意,手腳不到位,隨意出手,這不是真正的太極拳,架子打得再好看也只是「太極操」。
除楊澄甫宗師外,其傳人許禹生、陳微明、董英傑、鄭曼青、李雅軒、傅鍾文、趙斌、吳志青及四位哲嗣振銘、振基、振鐸、振國等均有著作問世,在書中除動作說明外,他們還以「應用」、「用法」、「功用」或「技擊意義分析」等解說招式的技擊含意,其中尤以楊澄甫宗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和《太極拳使用法》及楊振基先生的《楊澄甫式太極拳》最為詳盡。
但是在88式太極拳的解說中並無談及招式用法和技擊含意,學者只是依樣葫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一些人雖然練了幾十年的拳,由於不懂技擊含意,腰身手腿的動作不到位,「未得此中三昧,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一些人打拳毫無拳意,毫無攻防意識,動作打得再好看也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楊振基老師演練的套路酷似乃父。《楊澄甫式太極拳》中每式的「技擊意義分析」也源自其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為楊家之真傳。對白鶴亮翅,他說:「……兩手上下分開,右手是直線上提的,上提至頭頂後逐漸翻掌上提,不是由右往裡插,也不是手指尖向上的立掌……」(注意事項);「對方從身前用雙手擊來,我左手自左側展開對方右手,右手向上往右側展開對方左手……此式用的是分勁」(技擊意義分析)。高探馬,「右橫掌稍內旋轉手心向下,向前以小指一側外緣向正前打出」(動作說明);「對方用左手從我左腕下繞過,往右挑撥,我將左手腕略鬆勁,轉手心向上將對方腕用勁疊住,往懷內採回,用右手橫掌向對方面部擊去」(技擊意義分析)。而88式白鶴亮翅說明為:「……右手上提停於右額前,手心向左後方……」(筆者質疑:攻哪裡?防哪裡?);高探馬說明:「右掌經右耳旁向前推出,手指與眼同高……」(筆者質疑:推哪裡?能打人嗎?)。顯然,前者的打法及動作要領富於攻防意識,而後者則遜色多了。88式太極拳所有的動作招式均無技擊用法說明,這就不是拳的本意了。
2、楊式88式太極拳的一些動作要領有悖於太極拳的拳理拳法。
如弓步,傳統套路的要求是「(前弓腿)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為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楊澄甫《太極拳練習談》);「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弓步)兩腳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楊振基《楊澄甫式太極拳》);「練太極拳時……膝關節要保持一些彎曲度,以避免大腿後部肌肉緊張……」(顧留馨《太極拳術》);兩足的橫向距離則要求「與肩同寬」。上述是楊式傳統太極拳弓步規範、正確的動作要領。而88式太極拳則要求:做弓步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後腳腳跟後蹬……自然伸直或自然蹬直,兩腳橫向距離約10厘米(攬雀尾、閃通臂、搬攔捶等動作說明)。這樣的弓步,明顯違背了上述幾位大師的要求,也違背了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因為,前弓腳之膝蓋只要超過小腿與地面的垂直線(儘管不超過腳尖),都會增大膝關節的承重負擔,且無前撐之勁,重心前傾,「即失中正姿勢」;後腳跟「伸直」或「蹬直」,會引起大腿肌肉緊張,並影響腰胯轉換的靈活性;而「弓步兩腳的橫向距離為10厘米」明顯過窄,易使下肢不穩,影響動作的輕靈和勁道的發揮。
所謂「抱球」(傳統太極拳套路無此說法),是某些拳式在出勁前身勢與兩臂間的相合和蓄勁的預備動作。以斜飛式為例,楊振基先生說:「(腰)帶動雙手上下翻轉,右手向右下外旋劃圓弧至右腹前,手心斜向里向上,成下掤手,左手向左向右內旋劃至胸前,兩腕臂上下相交。」楊振鐸先生說:「兩臂向左下環弧……左小臂里屈至胸前,掌心向下。右臂環至腹部前方,掌心向上,兩臂相合。」而88式太極拳說明為:「左手劃弧,左臂平舉胸前,左手手心向下,右手經體前下方劃弧與左手上下相對……」(斜飛式解說)攬雀尾解說為:「左臂平屈於左胸前,與肩同高,手心向下,右手經腹前向左劃弧至左肋下(手心向上),與左手上下相對成抱球狀……」按88式太極拳的「抱球」要領,左肘必然抬起(因為「與肩同高」),左肩也會隨之聳起,這違背了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關於沉肩墜肘的要求。同時,由於聳肩抬肘,身勢與兩臂不能自然相合,蓄勁也無法做到。
腰的運用在太極拳中尤為重要,有「八卦掌,太極腰」之說。在傳統太極拳套路中,幾乎所有的拳式都有腰的動作。楊澄甫宗師說:「腰如車軸,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膚不能轉動。」(《太極拳使用法》)其子楊振基先生對腰的運用這樣闡述:「一切動作要靠腰帶動,腰帶、腰拉、腰轉、腰腳手。」並說,練太極拳不從腰去練就永遠也練不成(《楊澄甫式太極拳》)。他把腰的動作分為轉腰、拉腰、閃腰、擺腰等。他演述的傳統套路,腰的動作就有230多個。而88式太極拳在套路動作說明中,只強調手、腳等肢體局部動作,沒有談及腰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該拳的最大缺憾。
綜上所述,88式太極拳在練拳宗旨和動作要領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當然,24式、42式等國編套路也有不少違背拳理拳法的地方。國編表演競賽套路尤其是24式、42式對太極拳的普及、推廣、發展和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長期誤導著成千上萬的太極拳愛好者。有些人練了一輩子拳卻不懂拳理拳法,有些人表面動作很「好看」其實身法不松不沉、內中無意無氣,動作依樣葫蘆,技擊含意全無,人稱「太極操」是也。當然,由於88式太極拳編寫於20世紀的50年代未,推廣於六七十年代,受歷史和時代的局限和影響在所難免。筆者認為,太極拳也應與時俱進,考慮到習練者的廣泛性,有必要按照拳理拳法對88式太極拳進行深入的改編,或者逐漸淡出太極拳教學系列。
推薦閱讀:
※和式太極刀
※太極拳與十三勢辨--李昌
※陳家溝太極拳學拳須知
※打太極拳時對下肢有什麼要求?
※42式太極拳圖解提手20(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