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隋貨幣的演變

公元280年,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面結束,歷史E出現過西晉?滿短暫統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江南地區的東晉和宋。舞、梁、陳政治上求得「偏安」,社會經濟有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北方歷經五朝十六國的連年混戰,先後出現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的局部統一,社會經濟逐漸恢復。由於封建割據.社會動蕩,經濟停滯。貨幣經濟倒遐。貨幣制度極不統一,直到隋朝,五銖錢重新登上歷史舞台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一)兩晉十六國貨幣 1.西晉、東晉貨幣 西晉統一三國後,沿用漢魏五銖;沒有鑄造新錢,市場流通東漢五銖、剪輪五銖及王莽大泉五十、貨泉等: 東晉以後,沿用孫吳地區舊錢,輕重雜行.大者行孫吳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經剪鑿過的完整五銖,可當千枚小錢使用。傳世五銖中有「五朱」、「五金」小錢,江南一帶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確是何朝錢。 2.十六國貨幣 西晉末年,由「八王之亂」,引起了一場空前的民族動亂,各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五朝十六國。這一時期,各政權多自鑄錢幣.屬區域性地方貨幣,形制皆為方孔圓錢。

豐貨。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羯族首領石勒建立後趙政權,鑄「豐貨」,錢文篆書.有大小字兩種。大字而無內廓。徑2.4cm,重3克。豐貨錢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 漢興。東晉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漢李壽改元「漢興」,鑄此錢,錢文隸書,有直讀、橫讀兩種,錢體輕薄而小-直徑l.67cm,重約l克。這是我國最早以帝王年號命名的貨幣。漢興錢發現少,尤以橫瀆者少見。 大夏真興,大夏赫連勃勃於真興元年(419年)鑄。形制仿莽泉,徑2.2—2.3cm。面文隸文,「大夏」為國號,「真興」為年號.歷史上國號年號合璧.此為首例。市場作偽多,超過23cm者均為偽錢。大夏真興是古錢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視為大珍。 涼造新泉。西晉不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河西地區建立前涼政權,鑄「涼造新泉」,字體瘦小端正.自成風格。錢文篆書.壹讀。徑2.icm,重21克。 史載前涼張軌於晉憨帝元年: (313年)曾聽從索輔建議?恢復「五銖」錢制.近年在武威等漢河西走廊一帶常有出土有內癬的小型五銖,可能就是張軌所鑄的五銖。 (二)南朝貨幣 1.劉宋貨幣 宋文帝元嘉七年({30年)立錢署,鑄四銖錢.結束了西晉以來約一個半世紀政府未能鑄錢的不正常狀況.一度使長江流域呈現一派繁榮。但到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因盜鑄漸多,錢法大亂,幣制每況愈下。 四銖。面文「四銖」,橫讀.形制如漢五銖,面、背周廓,銅貨稍粗,一面背有星紋。徑2.2cm,重3—3?5克。

「孝建四銖。宋孝武孝建六年(458年)鑄。錢面為「孝建」,背「四銖」,方穿較大,錢體大小不一,初鑄2?2cm,重約2?8克,有甩紋、陽紋及星紋。「孝建」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雋美異常.稱「薤葉篆」。後期薄小,輪廓不清,重約l克。 永光、景和、兩銖。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465年),鑄「永光,,和「兩銖」錢,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錢」。均為二錸小錢,重約1.2克,徑l 5一1.8cm。錢小穿大,容易毀損。 2.蕭齊貨幣《南齊書?劉峻傳》記載,齊武帝八年(490年),在四川西漢鄧通鑄錢舊址曾縟造過銅錢,鑄至「千餘萬」,因工費多而停鑄,不明所鑄何錢,有待史料和出土文物的進一步發掘。3.蕭梁貨幣 天監「五銖」。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鑄。面文「五錈」而背均有內外廓.徑2.4cm.重3.4克,鑄造工整。 「五銖,,鐵錢;粱武帝普通四年(523年)鑄。背有四齣紋這是我國歷史上大規模鑄鐵錢的第一次。大吉五銖、大富五銖、大通五銖。鐵錢銖錢,背有陰出紋,這三種錢出土絕少。 二柱「五銖』』。梁元帝承聖年問(553-555)鑄。錢文五銖」,方孔較大.正面穿上下各鑄一星紋較一般五銖少見。

四柱「五銖」,粱敬帝太平二年(557年),改鑄。錢文「五銖」,而穿上下及背穿上下共四點星.謂四柱.徑2.3cm,重2.3克。

4.陳國貨幣 陳初,曾承用梁五銖,到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改鑄五銖,l枚當舊錢l0枚使用。 文帝「五銖」。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鑄。「五」字近等腰三角形,有內外廓,外廓較寬.鑄工精。徑2.41—247cm,重3克左右。偶有星月紋等。 太貨六銖。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鑄。面文「太貨六銖」,順讀,徑2.4cm,重3克。面背肉好,周廓整齊,篆文清晰.勻稱瑰麗,製作精美絕綸.居南朝錢幣之冠。初出時阻一當十,隨即貶值,仍當一用,老百姓深受其害,民間紛傳此錢「六字猶如人叉腰哭天子之狀」,可見民怨之沸。 (三)北朝貨幣 史載北朝交易多用谷帛,各代鑄錢不多,私鑄也少。這個時期貨幣均為方孔圓錢,內外有廓,錢面均有標明幣值的文字。最顯著的特點是外輪一般較寬。 1.北魏貨幣 北魏建國以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交換主要使用谷帛實物貨幣。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作為推行漢代政策的一個環節.開鑄「太和五銖」。 太和五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鑄。面文「太和五銖」,因為任由私鑄,所以錢體大小不一,差別較大。徑一般2.4cm.重3克左右,通行京師一帶。 永平「五銖」。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鑄,面文「五銖」,銅質粗劣.文字湮漫,徑2.3cm。 永安五銖。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鑄。面文「永安五銖」,徑2.3cm,重3克,製作工整。 2.東、西魏貨幣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後,雙方鏖戰不絕,繼續沿用永安五銖。

東魏孝靜帝武定初(543年)曾改鑄一次永安五銖,錢文依舊。今傳世版別較多。 西魏初年沿用永安五銖,其後於文帝大統六年(540年)鑄「五銖」,大統十二年(546年)又鑄減重「五銖」。「五」字直 交,書體與永安五銖相近,鑄工粗糙。 3.北齊貨幣 北齊代北魏後,仍用永安五銖。到文宣帝天保四年(553 年)改鑄「常平五銖」.錢面子整,重如其文,製作精美,重約 4.2克; 4.北周貨幣 北周初用西魏五銖。後鑄有布泉、五行火布、永通萬國三種錢,都是虛價大錢,模仿王莽幣制,製作較精。布泉。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i年)鑄。錢文「布泉」.與五銖錢並行。與王莽「布泉」區別,王莽「布泉」為針篆,筆劃 纖細,「泉」字中間一豎斷開。北周「布泉」是玉筋篆,泉字中間一豎相連。 五行大布,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鑄。面文。「五行 「大布」.重4克。以一當布泉卜五行大布以陰陽五行金、木、 水、火、土相生相剋.循環不思,寓貨幣循環流通,貨如輪轉之意。 永通萬國一北周孝靜帝走象元年(579年)鑄。面文「永通 萬國」,篆勢華美,是當時工藝水平和造型藝術的典型作品。錢體厚重,徑2.8cm。重6克左右,面背肉好周廓,銅色青自。初鑄1枚當五行大布l0枚。 (四)南代貨幣

隋的統 ,結束了三國魏腎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而,在政治安定的前提下.隋初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景象。隋文帝也著手整頓幣制,鑄行統一的標準五銖錢,嚴刑禁止舊錢流通及私鑄錢,到開皇五年(585年).錢幣始告統一。 開皇「五銖」。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鑄,故稱開皇五銖。錢文「五銖」,重如其文。約3克,字狹緣寬「五」字交股一般作直道,且在五字左邊靠近方孔處有一豎劃,其餘三面無廓,銅色青白。 「五銖」白錢。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鑄。形制如開皇五銖,面文「五銖」,字體細小,「五」字交股弧曲,接廓的較少.製作較精。因幣材配劑中錫,鉛比例增多,銅色灰白,故稱「白錢」。 煬帝即位以後,營東郭、幸江南、開運河、築長城,興眾首萬,財用浩繁,經濟迅速趨於瓦解。錢幣私鑄成風,錢益濫惡,甚至剪鐵鰈裁皮糊紙以為錢.相雜使用,直至隋朝滅亡。

一、開元通寶錢制的產生及意義

唐承隋制,貨幣制度以錢帛為主,金銀有時也用作貨幣支付;唐初,結束五銖錢制.如行通寶錢,歷史l800餘年,我國貨幣形制步入通寶錢制時期= 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隋錢.效法西漢五銖,鑄「殍元通寶」,取代五銖錢制,發展成新的錢幣體制,對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經濟影響很大 主要意義有:

1. 再次肯定錢幣形製為外圓內方,肉好背有周廓。錢徑 2.4cm,幣材為銅.重約4克。該錢式為以後歷代王朝鑄幣的標準。 2.結束了以重量為錢幣的名稱,改稱通寶、重寶或元寶等. 原意是通行的寶貨,又為後世錢幣減重打埋伏,掩蓋錢幣名實的 脫節,減少流通稱量貨幣的繁瑣。 3.開元錢雖不是年號錢,但有開闢新紀元的含義,糾正了 過去幣制積弊。「後各朝所鑄錢幣多數是年號錢,表明它是某個 王朝皇帝統一治時期的權力象徵,為後世研究某個歷史時期的社 ;會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4.規定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為一錢。後世稱「一文錢」,同清朝庫平一錢相等,開後世兩以下一進位衡法,之始。銖、索等秤兩單位從此不用。5.開元錢及後世錢幣,反映了甲國書法的大致演變.為後慧世錢文書法提供榜樣。中國錢幣上的文字,先秦為大篆,秦至隋為小篆,篆的變體也在發展.如貨泉的垂針篆、孝建四銖的薤葉 篆,北同布泉的玉筋篆。李壽漢興錢和蜀直百五銖都是隸書。唐初的開元通寶錢,書體為歐陽淘所書,含八分篆的隸書,極工= 這些錢幣上的文字書法及鑄造工藝,其卒身就是一種文化史、科技史。 6.還為後世制定了銅質錢幣鑄造約成色標準,即鎘為 83.33%,自蠟14.56%,黑錫為2.11%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貨幣
央媽變相加息,誰的眼淚在飛?
貨幣的超發
金錢≠財富-貨幣製造的幻覺
貨幣發行機制、匯率決定機制

TAG:貨幣 | 演變 | 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