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狀的根源
強迫症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疾病,雖然許多的研究者分別從神經生化,遺傳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途徑探討其癥狀形成的原因,但是都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一個十分有說服力的解釋。也就是說強迫症形成的原因至今都還是一個謎。 筆者是心理諮詢師,以前有著和強迫症患者朋友相同的性格特徵,都是那麼的內向,敏感、追求完美和喜歡專牛角尖,因此能感同身受地體會他們被癥狀折磨的痛苦,通過幾年來對強迫症的心理輔導與治療,深入地了解強迫症患者朋友的內心世界,從與他們一起經歷癥狀痛苦到分享走出強迫痊癒的喜悅,獲得了很多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才有機會窺視到了強症的心理成因,因此下面我將對強迫癥狀的心理根源進行系統的分析和闡述: 我們知道強迫症的癥狀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的,比如反覆地想天花板的燈會不會掉下來,反覆思考怎麼樣說話才不得罪人,或反覆地洗手檢查等等。但是歸根到底,患者朋友之所以這麼反覆的想和做,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內心裡深處總是充滿著無盡的擔憂和害怕--擔心燈會掉下來砸傷自己,擔心自己說錯話得罪人,擔心手上有細菌會得病等等。所以才會為了避免這些擔憂和害怕的事情發生而陷入思維里反覆地思考,或者通過做出某種行為來達到消除擔憂和害怕的目的. 因此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強迫症患者朋友內心中擔憂和害怕實際上就是他們癥狀的動力所在,那麼這些擔憂和害怕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說到底就是安全感的缺乏. 安全的需要,是我們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只有我們人能感受到安全了,那麼他的內心才會塌實而自信。那麼我們反過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內心缺乏安全的時候,那麼他必定是疑神疑鬼的,內心會不由自主地擔心和恐懼某些不可控制的危險事情的發生. 尋求安全是我們人本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人就會通過某些方式來獲得安全,於是強迫思維和行為也就在此產生.也就是說我們的強迫患者之所以要反覆的想,反覆的做,實際上是一種為了讓自己獲得安全,讓自己內心塌實一些的行為表現.同時,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強迫症患者明知道自己那麼反覆的想和做是沒有意義的,但卻無法控制的原因,反倒越控制越控制不住,因為這種控制是在對抗我們人尋求安全本能和行為:誰願意把自己放在懸崖邊上呢?控制自己不去擔心就意味著自己不但站在懸崖邊上,並且還要自己逼自己跳下去.所以為了逃避危險,強迫的朋友就只好本能地更加變本加厲的去、思考和抵抗,做出行為來緩解或者說挽救自己,逃離危險. 當然,安全感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普遍存在的,但問題在於患有強迫症的朋友他們內心的安全感卻是過度缺乏的。那麼究竟上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安全感的過度缺乏呢?筆者通過對大量的強迫症患者朋友的成長經歷的追溯,發現主要有以下兩個重要的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 1、嚴格的父母 在與患有強迫的朋友探討他們的成長經歷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在他們大多數人的在早年的生活中,都有著一個嚴格甚至苛刻的父母經常對他們進行過度的批判、教育、控制甚至是打罵。下面我將結合案例說明:
(案例1) 小張,男,25歲,在到我這裡治療前,已經被癥狀折磨了9年之久,按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癥狀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極度的完美主義,眼睛裡容不得半分的不好。例如在我看來,他的皮膚算是在男性中少有的好了,很白凈,但他卻為他的面容問題痛苦了幾年,其起因是在吃了一次火鍋之後,他的下巴那裡長了一個很小的痘痘,這使他無法接受,覺得自己的完美被打破了,時常為此而坐立不安非常的焦慮,他說自己最害怕的就是照鏡子,一天腦袋裡都是想著這個痘痘,忍不住地用手去摳它,結果很小的痘痘反倒被他摳大了,這更是讓他痛苦不堪,想控制自己的行為,但卻控制不了,越控制越焦慮;又如他說在大學期間為了一期的板報內容,一直痛苦到了那份板報拿下了牆壁為止。因為那份板報需要用手寫,所以他必須要讓自己字的每一筆畫都要寫得完美,因此在寫期間就浪費了無數張的紙,最後迫不得已寫了出來,但當他看到上牆的板報上,有個字的一橫傾斜了一點就如同被針刺一樣的痛,根本就無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
小張表面的癥狀很多,上面只是其中的兩個,他患強迫症這的九年來癥狀總是一個完了又不斷地冒出新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他總是如此完美的要求自己呢?在我和他探討其童年的成長過程中,他曾經回憶到這麼一件事情,讓我非常的重視,就是他的父親對他的學習非常的嚴格,例如在家庭作業的評分上,只要老師給他打的分為4分+,那麼就會挨打,而只要老師給他打的分數為5分— 就不會。而實際上從我們現在來看其實這兩種評價的分數應該是一致的,只不過是表達角度不同而已。 對於一個兒童來說,他的安全來源於哪裡呢?就來源於父母對他的關愛,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在生活中體會到的不是父母包容的愛,而更多體會到是來自父母對他苛刻和打罵,那麼這個孩子內心中就會時常覺察到來自外界的威脅。小張父親對他嚴格,會直接讓他缺乏安全感,但更可怕的是,這會讓小張在心中自然地產生一種潛認識,他會覺得和自己這麼親近的父母都對自己不好,都會讓自己體會到威脅,那麼外人和外界豈不是更加不安全?也就是說過度的不安全感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融入了他的性格之中.而同時,小張父親對孩子的這種片面而絕對的態度,也會讓孩子學會片面單一,非黑即白,不知變通地看待發生在他身上的問題和外在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強迫的朋友在性格里都有些因循守舊,固執片面,缺乏靈活和創新的原因。因為熟悉的才是安全的,也只要標準化的才是正確的,同時也是安全的. 而這又使我想起小張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他和其他病友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其他人說要走出癥狀就得帶著癥狀去生活,這和我說的不管癥狀同時去生活的話不一樣時候,就感到矛盾,不知道到底哪一句是對,哪一句話是錯,於是就為此有陷入了擔心和害怕裡面,每天停不住地去分析思考這兩句話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實際上呢?這兩句話完全是一個意思,帶著癥狀去生活,就是不去管癥狀而生活,不去管癥狀就是帶著癥狀去生活。這兩句話也正如5分- 和4分+ 一樣,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換了幾個字眼而已。而他之所以感到焦慮不安則是因為他內心已經學會絕對化和標準化。任何與標準不一樣的東西,即便意思一樣,表達內容不一樣,他都會感到害怕,因為錯了就會受到懲罰.童年時候得了4分+父親會打罵情景已經深深地進入了他的潛意識.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精神分析的關於強迫的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症是源於肛門人格. 肛門人格,是精神分析里的一個術語,它主要是指幼兒在學會控制自己糞便的過程中,父母的控制對其人格形成的影響。如果父母的控制過於嚴格,那麼孩子的人格將會向嚴格律己、謹小慎微、循規蹈矩或過度愛整潔等方向發展,形成」肛門滯留型人格」.而如果父母控制過於鬆懈,那麼他將變得隨意馬虎,慷慨、放縱、生活秩序混亂、不拘小節等,形成」肛門排泄型人格」.而強迫症患者他們性格,恰恰與」肛門滯留型人格」的特點一致,都是過度的嚴格律己、謹小慎微、循規蹈矩等. 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你認為父母怎樣的做法算是嚴格的控制呢?很顯然,嚴格的控制,不外乎在於對嬰兒在無規律的流尿和流糞後採取一些懲罰性或為了避免嬰兒的意外排泄,或採取強迫其排泄的方式逼迫它儘快學會規律排泄. 嬰兒時期,是人類心靈和身體最弱小的時候,對外界世界可以說沒有任何控制力和抵抗力,父母的逼迫和懲罰,對孩子來說就是重大的心理刺激,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感的嚴重的缺乏,形成心理衝突。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為了獲得安全,孩子反過來就會過度要求和逼迫自己,從而形成嚴格律己,謹小慎微的一系列人格特徵.
(案例2) 秦先生,33歲,已婚,有子,患強迫10多年,從小就有潔癖,特別愛乾淨,14歲時在學習的過程中,突然想到了一個人聰明的人會不會突然變傻,於是一下就被這個念頭卡住了,不停的分析變傻的可能性有多大,擔心害怕自己會不會突然變傻.從而便一發不可收拾,頭腦里充滿了各種希奇古怪的問題,總也想不通,每天幾乎都是在焦慮不安中度過的.同時伴隨有強迫行為,例如放茶杯,一定要放在自己辦公桌子相同位置上,同時要求自己放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姿勢,不然就焦慮,故總是反覆放茶杯,雖然覺得沒意義但卻也無法控制.
在我與秦先生的諮詢過程中,他時常談到父母對他的嚴格,曾經一次在談到自己在幼兒時期記憶最深刻的事情的時候,他告訴我他在讀幼兒園的幾年間,由於覺得幼兒園的廁所非常的臟,所以他從來就沒有在幼兒園解過大便,即便是有強烈的便意,他也要強忍著放學回家之後再解。他對此事雖然記憶深刻,但卻不知道自己當時這麼做,這麼倔的原因是什麼?而當我問到父母的嚴格教育以及他是自己是如何帶孩子的與此事有沒有關係的時候,他一下子停止了說話,明白了原因,是由於父母對他的教育和控制太嚴導致的。2、溺愛的父母 當然,在患有強迫症的朋友中,他們的父母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屬於嚴格型的。他們還有一部分人的父母可以說對他們很好,溺愛的他們。不過遺憾的是,正如過度嚴格的父母會讓孩子無法建立安全感一樣,過度溺愛的父母也同樣讓孩子無法建立安全感。
(案例3) 劉先生,男,29歲,公務員,從小家庭條件很好,父親是幹部,母親是老師,從小對他非常的溺愛,什麼都都滿足他,無論從考初中,高中,還是大學,工作,都是父母替他安排好的.成長過程非常的順利和幸福.但自從他在25歲考取公務員後,問題就出來了,在一次單位的會議中,由於有上級領導在,所以他特別希望自己發言能表現好,給領導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但哪知道他越這樣要求自己,反倒越緊張,那場會開下來,他成了說得最結巴的一個,從而非常的自責.而從這以後,他只要一開會就感到害怕,他極力地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卻越控制越焦慮,陷入了恐怖和強迫之中.不久後他對看書也出現了強迫,無法看進去了.而在癥狀泛化後,有個癥狀折磨了他進3個月,就是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個保健的文章,說男人的鞋要穿寬鬆一些,不能太緊,否則有可能影響健康,於是他便天天都觀察自己的鞋是不緊了,總是反覆的和檢查自己鞋,怎麼控制都控制不了.
劉先生在回憶過去的成長經歷的時候,顯得有些自豪和開心,覺得自己童年很幸福。卻不知道正是這童年過度的幸福背後隱藏的危機導致他現在的痛苦的。 溺愛是什麼呢?就是意味著父母總是以對待嬰兒的態度來對待已經不是嬰兒,並逐漸長大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了,會讓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讓孩子自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得到和成功,而實際卻是什麼能力都沒有的。也就是說溺愛型的父母最後培養出來的孩子,不過是一個外表是成人,而內心和能力卻是嬰兒的畸形而已。所以這樣的孩子,只要一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候,由於必要的能力缺乏,他就很難適應環境,做什麼都容易失敗,而這又與他從小獲得的自己做什麼都得到滿足的經驗想違背,於是便產生了心理衝突,強迫自己一定成功,結果越逼迫越失敗,從而對外界產生了畏懼感,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內心毫無安全感而言,從而同樣導致他的行為出現畏手畏腳、謹小慎微、循規蹈矩的,完美主義的總喜歡逃避等性格特徵。 而這就為癥狀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在臨床中我發現父母的這兩種教育態度,可以是分開只有一種的,但有些也是結合在一起的,比如父親嚴格,但母親卻溺愛。
二、過去心理的創傷
安全感的缺乏除了父母的教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在幼年時期所經歷的一些創傷性事件對我們心理的影響。
(案例4) 小文,女,22歲,她的主要癥狀是強迫洗手,總是感覺自己的手上有髒東西而不停的洗,即便是手都洗爛了也很難停下來,同時總是非常害怕自己丟東西,總是要反覆檢查自己的包,走過的路,有時都要重複回來走幾次,看自己在路上是不是掉了東西.事業和愛情皆受到自己強迫症的影響,非常的痛苦. 在小文的成長經歷中,有件事情她的影響非常之深,那是在她大概7歲左右的時候被一個成年人性騷擾過,但由於當時他年紀尚小,不知道這是什麼,但從此之後他對成年男性就產生了畏懼感,很害怕和除了父親之外的其他男性接觸.而在青春期的時候,他在家裡看電視里有男女親熱的鏡頭,而這時候她的奶奶一下就把電視關了,叫她不要看這些壞事情,並威脅說做了壞事要被警察抓的.奶奶的話一下就讓小文回憶到了自己被騷擾過的事情,頓時他的內心便開始害怕了,擔心以前自己的事情被別人知道,於是癥狀就開始,總是反覆的洗手.而小文之所以如此,則是潛意識裡想通過洗手這種方式把自己以前做過壞事的」骯髒」洗清白,從而獲得安全感.
(案例5) 小剛,15歲,換強迫思維3年,腦子裡一天都有一些問題想不通,例如人活著意義?人為什麼要死等,同時在學習上非常的專牛角尖,不允許自己開小差,一定要完全理解老師所教的內容,只有一點的不理解就焦慮恐懼,害怕影響學習成績,影響自己的人生事業等等.同時和同學關係也不好,害怕和別人發生矛盾,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和同學吵了次架,就反覆擔憂同學要來報復它,反覆分析報復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小剛在6歲之前的童年按他自己的話說是很幸福的,父母很愛他,自己的性格也非常的開朗好動,但是7歲的時候發生的事情一下就徹底的改變了它,讓他變得沉默寡言,對外界充滿了敵意.就是突然有一天,在他心目中一直很強大的能夠保護他的父親,被冤枉入獄.在長大2個月的伸冤過程中雖然最後被證明父親是被願望的,並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這兩個月的生活,卻讓他感到了天踏下來了的感覺,他在諮詢中曾對我說,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便開始覺得外界壞人很多,很不安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危險發生在他的身上。而他的癥狀也是由於進入初中後由於環境不適應而引發的,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希望自己什麼都要比人強,結果反到陷入了強迫之中。 當然對心理上創傷的事件有很多很多,還比如父母的離婚等等都可以導致安全感的缺失,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以上的兩個方面,就是造成安全感缺失的重要因素.有過這些經歷的人,他們的內心對外界始終沒有安全的感覺,因此就會形成內向、敏感,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壓抑,喜歡幻想、多思,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徵,他們會以懷疑和悲觀的態度來看待世界,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壓力,總是會過度地擔憂,常常深陷入於自我的思想里。
三、對自我的不接納與性的壓抑 1、對自我的不接納 不過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安全感的缺失並不一定就會患上強迫症。因為強迫症的核心除了擔憂和害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抗和鬥爭。患者朋友們總會在內心裡與自己做對,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什麼什麼想法,若是出現了就會拼了命地與這些念頭鬥爭和對抗,壓制這些念頭的出現。 而對抗和鬥爭的來源一方面可由安全感缺乏而延伸出來完美主義的性格導致。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東西,追求完美的結果只會導致不斷的失敗和挫折,而這必定會讓我們對自己感到非常的不滿意,從而看不起自己,不願意承認自己,於是在內心裡形成了一個理想中的完美自己和不願意麵對的現實的自己,自己把自己分裂開和敵對了起來。很多強迫的患者都有同一個感受就是彷彿自己的身體里有另一個靈魂在與自己對著干,而這實際上就是自我的不接納而導致的。而我們強迫症患者朋友在癥狀中或對癥狀本身的抵抗和壓制的根源也就來源於對自我的不接納。
(案例6) 小雲,女24歲,讀書恐怖伴隨強迫思維,從小對自己的學習要求非常高,總希望自己能拿第一,但是在整個讀書的過程中,卻總是無法達到,所以她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很笨,即便為了學習晚上複習功課到12點也認為自己沒有儘力。出現癥狀是在3年前,為了考試通過而努力複習的時候,由於理解錯了一個題,而導致考試沒有通過,結果接不停的埋怨和自責。從而導致她看到書微 懷疑自己是不是會理解錯,看到書就恐怖。而後大腦里又會時常出現一些無意義的念頭,比如晚上為什麼人要睡覺,而不是白天睡覺等,為此還去街了很多關於什麼地理天文,生物有關的書籍來閱讀,但卻總懷疑自己理解錯,無法看下去,焦慮異常,因此時常都陷入這種怎麼想,但總也想不通的境地。
通過諮詢,我了解到小雲的父母在她2歲時就離了婚,她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沒有再婚,所以小雲就是母親唯一的希望,因此對她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希望她以後一定要成為人上人,所以母親幾乎讓她從來沒有玩耍的時間,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在這種環境下,小雲雖然很努力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在別人看來應該是個很自信的女孩子,但她的內心卻是無比的自卑,因為它要的是永遠第一,但沒有人會永遠第一,所以總是有無盡的打擊。因此就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行,更是逼迫自己,從而陷入了錯誤追求的惡性循環,對自我越來越排斥。 而這種對自我的否定不認同,是所有強迫症患者朋友身上所共有的特點。
2、性的壓抑 臨床的治療中,還有一重要的事件可以說對自我的不接納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個問題在很多的強迫癥狀患者身上存在,它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神經症的患病原因對性的壓抑。
(案例7) 小林,男、27歲,14歲發病,強迫思維伴隨女性恐怖,頭腦中總是出現很多色情的想法,竭盡全力地去壓制卻總是無法驅除。同時小林也無法與女性正常的焦慮和接觸,因為他一看見女性頭腦中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與之親熱的畫面,同時眼神也總是往女性的胸部看,根本就無法控制,所以幾乎從來不和女性說話,故到現在都還沒有談過一次戀愛,由於此病的影響從初中開便邊輟學了,現在都沒有固定的工作。
在我和小林的諮詢過程中,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他第一次來諮詢的時候,掙扎了很久了才開口問我的一個問題:「鄧老師,你說手淫是不是不道德的?」而這個問題的由來,在追溯小林的過去中得到了答案,在他13歲的時候,出現了手淫的行為,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是壞人做的,於是便陷入了控制、控制不了,自責又控制的嚴重內心衝突中,結果從此腦袋裡變充滿了各種色情的想法,再也擺脫不掉。而當我回答他的問題,說手淫是非常正常的行為的時候,我只看到他深深的舒了口氣,蹦緊的臉這才鬆弛了下來。也就是從這之後他停止了對手淫的批判和壓制,癥狀一下就好了一半。 青春期是強迫症發病的高峰期,很多強迫的朋友都是在這一時期發病的。而之所以這一時期的發病率這麼高,這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有關。因為這一時期,我們人將正式地面對自己的性慾望和性行為。 在我諮詢的有強迫的朋友身上,他們很多人在青春期在面對性的問題上,都有過強烈的焦慮體驗和思想包袱。更有部分的朋友,就如小林一樣即便現在已經成人了,他們在諮詢中都還要問我一個問題,就是手淫到底是不是不道德的,對身體有傷害嗎? 性是人本能,而手淫的行為則是緩解性衝動一種非常正常方式,只要不過度根本就不會傷害身體。但是由於傳統和錯誤的性觀念,比如性是骯髒的,不道德的,下流的和手淫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等有些根深蒂固,所以當青春期的孩子在有了手淫的行為後就會立刻產生強烈的自責感和自卑感,害怕自己會受到什麼懲罰,或者會影響身體健康,又或非常害怕別人發現自己手淫的不道德行為。從而為了擺脫這些,他們就有可能想完全控制自己不手淫,壓抑自己正常的慾望。兩千年前孔子就說過「食色性也」,性作為人的本能,是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一但又有了手淫的行為後,就會更加的自責和控制,從而陷入了嚴重的自我對抗和自我挫敗里。 所以精神分析又認為強迫症實際上就是患者朋友自己與性本能對抗的象徵而已,這是有道理的。
四、總結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強迫症產生的心理根源是由於安全感的缺失和對自我的不接納(自我對抗)。而癥狀的產生則是在這個內在的必然的心理原因的基礎上遇到了外在的偶然事件而引發的的連鎖反應. 由此我們又可以得到一個強迫症心理的發展公式:
後天環境因素(父母的教育/心理創傷)導致的缺乏安全的人格特徵 ——> 人格特徵所表現出的面對生活的心態和行為(完美主義/逃避/ /過度擔憂等)來處理這些生活的問題和事件 ——> 陷入了自我挫敗和自我對抗的內心衝突中,對現實的自我不滿,產生自卑、悲觀和自我懷疑,安全感更進一步缺乏 ——> 生活中不斷的新問題和困難的出現,強烈的焦慮,內心強烈渴望立刻擺脫問題,獲得安全感,變本加厲地繼續重複以前錯誤的面對生活的心態和行為 ——> 過度自我關注,以至於將某些正常的行為和思維由於認識的不足而錯誤地做問題去排斥和抵抗 ——> 陷入了錯誤的鬥爭和排斥的解決軌道之中,越解決越焦慮,越焦慮越解決的惡性循環 ——> 強迫症 明白了強迫症的心理發展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強迫症的本質是什麼了,其本質不是那些千氣百怪的強迫思維內容和強迫行為動作,因為這些只是表面的問題,而真正的實質是我們內在的人格(俗話說的性格)特徵和我們合理而有效的處理生活的能力上出了問題,從而才導致了我們陷入了錯誤的心理怪圈之中。 因此強迫症可以說是病,也可以說根本就不是病,很多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尋煩惱而已。 而知道了強迫症的本質,那麼我們的改變也就有路可尋了,概括地說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癥狀,因為排斥癥狀只會讓我們越陷越深;第二就是接受自己,因為我們之所以排斥癥狀,那因為我們在排斥我們自己。第三就是在接受自己之後,那麼我們才會找到正確面對和解決生活的問題,使我們在生活中活得正性的經驗,從而增加自信,修復我們最深層次的安全感缺乏的問題。
其實你所擔心的,都只是自己的假設,假設他們會報復你,假設害怕自己會瘋.而假設的東西,本來就是空的,沒有發生的,你又怎麼可能想得通呢?
其實我們的念頭都有自然的的出來,而又自然消失的規律. 始終覺得壓抑則是因為一不接受念頭的出來,二又去壓制念頭,把規律全打亂了,把自己陷入了與這些念頭的衝突對抗中,所以才壓抑痛苦.而實際上,接受他們的出現,不管不理會他們,也不排斥他們,你自己只是好好地生活,這些也都是過眼雲煙而已.
接受現在的狀態,在現在的狀態中去能做到什麼程度做到什麼程度.這樣你的心才是平和的,才可能走出問題. 如果反感和排斥,結果只有讓你痛苦,且耽誤更多的時間而已.
推薦閱讀:
※最易患上戀愛強迫症的星座,看看你上榜沒?
※【一點資訊】孩子患強迫症 都是家庭教育求完美惹的禍
※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有罪
※強迫借貸行為如何認定
※論逃避現實傾向及給人心靈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