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分二宗——南正一、北全真
派眾多,但追根溯源,現存的不外乎南北二宗之列——南正一、北全真!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兩大派系之一,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
正一道的傳承非常古老,一直可以追溯到東漢道教起源的「五斗米道」。
當代正一道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融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於元代中後期形成後,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敕封張道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為標誌,流傳至今。
張道陵
正一道的特點是:
一、以張道陵後嗣為首領。自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八年作 「正一教主」後,後繼的歷代天師皆襲此職。明清時,天師封號雖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內仍把張道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首須。
二、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籙派組合而成。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凈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其組織比較鬆散。組成大派之後,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傳乏人而徹底融入大宗,有的則只以天師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如龍虎宗、凈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傳不絕。
三、以《正一經》為共同奉持的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念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
明中葉以後,正一道開始逐漸衰落。乾隆、嘉慶以後,其境遇更是每況愈下。時至今日,相比全真道已極其式微。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或全真派。金初創立。因創始人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而得名。
全真道建立後的相當長段時間內,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統治階級的支持,保持著向上發展的勢頭。與此同時,又保持著清楚的傳承體系和集中統一的領導體制。特別是在元代實現了南北統一,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傳的條件。元代中後期又合併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凈明道,成為唯一的丹鼎大派,與符籙大派正一道平行發展。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國北方相繼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也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新道派,與原有的道教舊派有著顯著的不同:
一、全真道主張「三教合一」,以宣揚三教合一的思想作為宗旨。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
二、在成仙信仰和修鍊理論上,一返舊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陽神」、「真性」不死。認為人之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
三、在修鍊方法上,主內丹修鍊,不尚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先性後命的內丹學說使全真道以修習內丹為成仙證真的基本法門,認為道教其他修鍊術皆為「區區延年小術」,只有該派所倡的內丹術為「天上大道」。
四、在教制教規上,規定道士心須出家住道觀,不許蓄妻室。為了約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項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這些戒律與正一道有很大的區別。
入明以後,全真道步入衰落時期。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喪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傾向支持正一道的原因。在上述情況下,全真道分裂為諸多小派進行獨自的活動。直到清初,龍門派掌門律師王常月重振全真,更使得南方道士紛至門下。由此,全真道呈復興之象,於各地形成多個全真道龍門派支派,有的直至現代還頗為興旺。
王重陽
推薦閱讀:
※入道弘法名登道冊,原來授籙是正一派道士行道憑證
※2016內地正一派初授籙活動在龍虎山天師府舉行
※80-正統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籙醮儀-前蜀-杜光庭
※正一派
※念祈鑲解正一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