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睿:女性不反思,往往是男權思想的執行者,甚至更極端

????微信ID:ibookreview

『與243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任何一個人同意平等、自由、公正這些基本人權價值,就一定是女權主義者。到底,女權就是人權。

——沈睿

編者按:似乎給人這樣一種印象,是在詩人余秀華走紅事件中,作家沈睿才「被大眾認識」。其實,沈睿是一名資深的女權主義者,這一身份同樣被廣為認識。甚至可以說,評論、推介余秀華時,她已自然地站在女權主義立場上。

在三八婦女節前夕,女權主義者在標籤之下有怎樣的思考?沈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內涵豐富、理性與感性雜糅的個案。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八十年代初,國人對「女權」異常反感

只要你贊同性別平等,贊成女性應該與男性一樣有同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權利,你就贊同女權主義,你就是女權主義者,所以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女權主義者。

新京報:你對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有怎樣的理解?為何強調「權」?

沈睿:漢語的「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這兩個詞其實是英文詞feminism的翻譯。一個英文字有兩個漢語翻譯詞,是八十年初的中國政治和文化語境里特殊產物。那個時候,剛剛從「文革」出來的中國知識分子,與全國人民本能的感覺一樣,對文革提倡的「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性別政治感到厭倦,對「女權」這樣的詞也異常反感,於是折中地把feminism翻譯成女性主義,強調女性的性別立場,有意地突出女性的性別不同,而不是強調女性權利。

漢語的「女權」可以有兩種解釋:女性權力和女性權利。八十年代feminism這個詞重新翻譯到中國的時候(五四時代這個詞已經翻譯到漢語里了),這個詞的政治聯想讓很多人不舒服,那個時候,人們的權利意識也非常薄弱,所以「女性主義」這個翻譯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文化語境。我認為這樣的翻譯當時有情可原,但離這個詞本身的含義差別太大。翻譯從來都不是兩種語言的對稱,而是在自己文化語境里的再創造。女性主義這個詞就是中國政治語境的在創造。在當時是有意義的,是對中國革命時代抹殺男女性別不同的抗議和反抗。

不過,在我看來,feminism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女權主義,這是從西方女權主義歷史中發展出來的權利概念,而不只是性別概念。什麼是女權主義?我的定義相當直接:「女權主義是爭取女性的人權,爭取性別平等的思想理論和行動。」 只要你贊同性別平等,贊成女性應該與男性一樣有同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權利,你就贊同女權主義,你就是女權主義者,所以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女權主義者。

有的人從沒有聽說過或學習過女權主義思想,他們一聽女權主義,就以為女權主義是要把男人踩在腳下的惡婆娘,這完全是誤解。女權主義不仇恨男人,女權主義要改變的是男權制的社會體制和文化,因為歷史以來的男權制根據性別而認為女性低男人一等。你知道《詩經》里說的弄璋弄瓦,男孩子生下來給一塊玉玩,放在床上,女孩子生下來給一塊瓦片玩,放在床底下。為什麼這麼區別對待,這就是男權制的社會體制:性別不同,男性比女性受到更好的待遇,有特權,有統治權,壓迫權。

如果你不同意這樣的社會體制和文化,你想要改變這種體制,你就是女權主義者。

女權主義是現代民主思想發展出來的社會思想,認為女性應該跟男性一樣有同等的人權。任何一個人同意平等、自由、公正這些基本人權價值,就一定是女權主義者。如果一個人嘴裡說自己是公正的,卻不認為女性跟男性一樣有平等的人權,這個人一定不懂得民主的意義。我覺得現代社會的人誰都會同意女權主義的,對吧?很少有現代男性——有基本現代理念的男性會認為女性因為性別就該低他一等,只有男權癌們既厭女症(Misogyny)患者才可能這樣想,這樣想的人是少數,他們是有意識的。大多數男權癌患者(厭女症患者)其實都是無意識的,這些人男女都有,其實大都是女性也是厭女症患者,因為我們都成長在厭女症社會裡,我們都是我們時代文化的產品。

男性也可以是女權主義者

女權主義者通常是更好的愛人或做愛的伴侶,因為女權主義者懂得怎樣對待和尊重自己的身體。沒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女人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是給男人用的,女權主義者會懂得身體的歡愉是雙方的事情,所以與女權主義者做愛,男人更容易有激情。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女權和男性的關係?女權主義者不能是男性嗎?父權結構是否會傷害男性群體?

沈睿:男性也可以是女權主義者,西方有很多男性女權主義者,我曾在《中國婦女報·新女學》里介紹過很多西方男性女權主義者的主要著作和思想,人人都可以是女權主義者,這就如同人人都可以是馬克思主義者一樣。中國當代有一個出色的男性女權主義者,舒蕪先生,他一生寫了很多從女權主義的角度分析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的文章,他雖然沒標榜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但他的確配得上這個榮譽稱號。他的研究和思想是中國女權主義思想的一部分,值得人們學習和進一步研究。

父權制或男權制當然極大地傷害男性,這個制度給男性壓抑和統治女性的同時也同樣壓抑男性,比如中國的父權制要求男性必須「男主外」,出外掙錢養家,殊不知有的男性喜歡在家帶孩子,但在中國這會被社會看成不是男人,這樣的男性就不得不壓抑自己,去符合男權制的要求。女權主義則提倡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潛能與理想生活,不能說一個男人就必須出外工作。在美國我的同事里就有女教授工作,丈夫在家看孩子。這種事很多,在美國不覺得奇怪,美國雙職工家庭,妻子比丈夫掙錢掙得多的現在達32%。男人並不因為妻子是養家的主力而有壓力,女權主義和男女平等帶給每個人心靈的自由和解放。

父權制根本是傷害男性的,幾乎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當一個性別壓制另一個性別的時候,占統治的性別也同樣受制於這些壓迫的規則。就拿做愛來說,女權主義者通常是更好的愛人或做愛的伴侶,因為女權主義者懂得怎樣對待和尊重自己的身體。沒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女人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是給男人用的,女權主義者會懂得身體的歡愉是雙方的事情,女性的性滿足不是男性的責任,而是女性自己要積極取得的,所以與女權主義者做愛,男人更容易有激情。因為做愛的伴侶如此知道自己要什麼,比被動地等待不知好多少。西方女權主義學者做過研究,發現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女性通常是更好的性伴侶,更有性趣。(笑)

女性不反思,往往是男權思想的執行者

男性要接受女權主義,除非少數人主動學習,大多都要被迫灌輸。中國這個過程剛剛開始,在女權思想傳播上,中國比英美晚整整半個世紀。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女權和女性的關係?

沈睿:女權主義多好啊,讓每個女性都覺悟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感到生活的無限可能!成為一個自主的人,獨立的人,成為一個更好的性伴侶!

女權主義給女性帶來解放,也給男性帶來解放,因為女權主義強調的兩性的平等與合作,而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之類的壓迫論。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權主義者的,成為女權主義者需要個體經驗,需要學習。

出生成長在男權社會裡,我們都是先天的男權主義者,因為我們把男權思想社會看成是里所應當的,意識到這種思想的壓迫性,需要學習,女性不學習不反思,往往是男權思想的執行者,甚至比男人本身還極端,比如中國的纏足制度,給女性纏小腳的,都是母親或祖母,她們自己受害,還要加害於自己的女兒們,並不是她們不知道痛苦,而是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不纏小腳的思想。一旦反纏足思想進入,被接受,這個制度就被廢棄了,但如果讀讀中國反纏足歷史,就會發現,就是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也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女性還在纏足,女性因為缺乏教育機會,缺乏接受新的思想的能力,往往會成為男權的堅定代理人。比如現在的「女德」班裡面提倡的思想,都是什麼啊?儒家傳統里最槽糕的部分,這些女性還沾沾自喜,她們根本對現代思想沒有概念。

男性也是如此。男權社會給男性很多特權,比如同等資歷或能力的,男性容易找到工作,男性容易得到提升,男性掙錢比女性多,即使是同樣的工作。如果你事事佔便宜,你願意改變制度嗎?當然不願意,除非你接受平等和人權思想,但是男性有幾個主動接受平等的?男權制度的建立就是在不平等的基礎上,所以,男性要接受女權主義,除非少數人主動學習,大多都要被迫灌輸。中國這個過程剛剛開始,在女權思想傳播上,中國比英美晚整整半個世紀。

「剩女」一詞男權立場非常明顯

女權主義希望給女性和男性提供更多選擇的自由,男人不是被環境所迫跟工作清閑的女性結婚,而是跟一個自己喜愛的女性成家,無論這個人做什麼工作。

新京報:婚戀觀會對女性構成壓力嗎?比如「剩女」,比如「相親市場」中男性更願意娶某些清閑職業的女性等。

沈睿:中國的婚戀觀當然對女性也對男性構成壓力。「剩女」一詞中的男權立場非常明顯,認為一個女性三十歲以上沒有丈夫就剩下了,男人就不要她們了。其實仔細看看現實,是這些受過教育的女性不要那些她們覺得跟自己不能平等或匹配的男人,她們沒有被「剩下」,而是她們挑剩了男人。其實中國文化中有一個俗語——「有剩男沒剩女」,因為中國的問題,從歷史以來,就是男人找不到老婆,因為窮或其他原因。受教育的獨立女性之所以有婚戀挑戰,根本的是中國男性還在男權制度的蔭護下,男性普遍沒有平等意識,所以男性就願意娶比自己能力差或資歷低的女性,因為他們需要統治感,安全感,在要求平等女性的面前他們矮一頭。還有就是中國婚姻質量普遍低下,大多數中國男性不太講究婚姻質量,女性一需要婚姻質量,男性就受不了,對大多數中國男性來說,婚姻沒有質量,似乎舒服一點,要是能隨時打老婆,他們就更「男性氣」了。

至於男性更願意與職業清閑的女性結婚,還有實際原因,比如結婚成家,家裡需要人來照顧;有了孩子,更需要人照顧,女性的工作清閑給照顧家裡帶來方便,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可以責備的是社會還沒有給每個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務設施,也沒有給男性提供選擇的自由,比如男性休長產假等,幼兒園現在是越來越貴,革命時代的很多幫助女性的設施現在都取消了,女性被迫回到家中。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女性和男性的選擇是多了還是少了?女權主義希望給女性和男性提供更多選擇的自由,男人不是被環境所迫跟工作清閑的女性結婚,而是跟一個自己喜愛的女性成家,無論這個人做什麼工作。

女性稱「女漢子」挺好,但我不喜歡這詞

「女神」與「女漢子」這類漫畫性的對立鞏固程式化概念,對女性沒有好處,對男人也沒有好處。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女漢子」這個詞以及女生自稱「女漢子」這一社會現象?今年的春晚播出後,也引發「女神」和「女漢子」的討論。

沈睿:女性自稱「女漢子」挺好的,在塑造女性的自主意識上有巨大幫助,但是我不太喜歡「女漢子」這個詞,因為這樣的詞還是把「漢子」(男性)當成正面形象,我不覺得女性稱自己是漢子就一定好,女性可以是堅強勇敢的女人,用不著稱自己的「漢子」。歷史上看,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特別喜歡提倡英雄,梁啟超、金天翮等天天都寫「英雄」的故事,秋瑾就被塑造成「英雄」,與男性知識分子偕行,先覺先行的中國女權主義者們常常稱自己是「英雌」,我覺得特棒,打破了「雄」這個男性概念。

不過我認為「女漢子」這個概念恐怕還是男性提出來的,是個嘲諷勇敢女性的辭彙,女性拿過來用,變負面為正面,很有意義,如同美國黑人把「negro」 (黑鬼)這個詞拿來用,一個白人說negro,表達了種族歧視;一個黑人自稱negro,是把這個詞奪回來,變成對自己身份的正面肯定。從這個意義上看,我覺得女性用「女漢子」是對自己身份的正面肯定,所以我不反對用這個詞。

「女神」與「女漢子」這類漫畫性的對立鞏固程式化概念,對女性沒有好處,對男人也沒有好處。其實現實里,任何女人都可以既是溫柔的女人也可以是堅強勇敢的女人,我們每個女人都能承擔兩個以上的角色。兩性相處,能不能調動對方最好的方面,讓女人是女神,男人是男神?面對愛人的擁抱與親吻,每個女人都可以是女神;面對壞人或歧視或欺負你的人,每個女人都可以是女漢子,哪有那麼對立的?非此即彼的?

說到底,女權就是人權

學院、媒體、大眾和整個社會都不了解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理論,他們怎麼能不談女權色變呢?

新京報:如今,女權主義成為熱門話題,但更多的人談女權色變。是這樣嗎?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印象或者說影響?

沈睿:女權主義成為熱門話題標誌著中國社會生活的進步,說明社會有空間吸收新的思想。那些談女權色變的人,百分之百是對女權思想不了解的人。這種印象的形成在於人們缺乏教育和思考,中國大學裡基本不進行女權主義思想或哲學教育,從事媒體的人也沒有學過女權哲學,中國高等院校里的女性研究非常薄弱——美國有十二所大學授予女性研究博士學位,授予女性研究碩士學位的上百,而授予學士學位的大學上千。這種女權思想的普及教育還沒有把美國變成一個平等社會,中國就更甭提了。中國還沒有一個大學授予碩士學位,只有中華女子學院授予女性研究學士學位。在女權主義思想的教育上,中國比西方落後幾十年。

因此,學院、媒體、大眾和整個社會都不了解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理論,他們怎麼能不談女權色變呢?我相信一旦人們學習了女權主義,就會為自己的女權主義思想和立場自豪,因為說到底,女權就是人權,我想今天有現代思想的人,都願意稱自己擁護人權,他們一旦知道女權主義思想,他們也會願意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

本文系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繫書評君,需標明來源及ID。

回復關鍵詞 查看往前精彩內容:

狼圖騰 | 袁闊成 | 年度好書 | 羊年書單 | 家鄉話與普通話

…………

小貼士投稿:擇優選用合作:最佳回報合作&投稿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號:ibookreview合作or投稿郵箱:ibookreview@163.com微博:@新京報書評周刊
推薦閱讀:

解讀空客CoE——訪空客執行副總裁傑拉德·韋伯
711個監外執行案必有711個腐敗故事
楊柳君:拉姆查蘭系列:沒有腳踏實地的執行,一切都是空文、空談
王雪梅:保護未成年人立法一定要考慮到可執行性
媒體盤點享受監外執行對象:非富則貴 官商居多

TAG:女性 | 思想 | 極端 | 反思 | 執行 | 行者 | 男權 |